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时间:2022-06-30 10:09: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通用12篇)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1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第二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第四章第四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Windows的基本操作、网络的含义、主要要素、作用、分类、起源、发展及进入Internet的一些方式,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涉及到WWW、URL概念以及浏览器的使用。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部分,主要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掌握如何从万维网上获取信息并将信息“永久”地保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中,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常用的一种要求,因此,在本节中,占据重要的的地位。

  教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思想、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以健康的道德观上健康的网,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使用方法和使用习惯。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互帮互助的团体精神。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班级的荣誉感与凝聚力。

  力求加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利用网络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探索的能力及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

  3、认知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并将信息保存的方法。

  现代的教育应该是脱离以往的用知识灌输学生,然后让学生在知识的吸收过程中培养情感的模式,而要用情感目标引发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吸收知识,因此我将情感目标排在了第一位。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从大量未知的信息中寻找并摄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作为重点,因为在茫茫的网络海洋中,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对每个网络游民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能力;而通过学生寻找并保存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突出重点

  难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学生高速有效的摄取信息的技能作为难点,高中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时段,也是学生协作学习的一个新起点,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还很有欠缺;而教学过程中通过猜想、实践来突破这个难点。

  关键:文件保存的位置及名称,因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抓住了这个关键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将迎刃而解。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将流动的网络信息变成永久保存的磁盘的信息,因此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并采用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学手段。即:采用学生自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上机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总结。

  五、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这堂课我的设想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探索,期待寻找答案和理由的一个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植树节快到了,学校团委要求团员学生撰写环保小论文或制作图文并茂的环保小报,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你作为本班的成员,如果你是一名团员,你要怎么做,如果你不是团员,你又会怎么做?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中来,都希望能为班级出一份力,这样就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保存和打印网上信息的方法。

  2、由此引出本节课新的知识点是:

  如何将获取的信息永久地保存起来。

  3、提出问题并由学生探索总结。

  带着疑问,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很容易地掌握保存网页及图片的方法,这就达到了保存信息,不仅在于怎样保存,更在于为什么这样保存,而及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为什么保存网页会是在文件菜单中,能不能使用选择全部进行复制,而保存图片却只用在图片上右击,选择“图片另存为”。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得出对整个文档(件)进行操作时,一般采用“文件”菜单中的选项,如打印该页时,一般也是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打印”项,而对于其中的一个或一部分对象进行操作时,一般只需要选择对象后,在对象上右击,选择相应的项就可以了。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观察,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加以指导,或者邀请其周围的同学相互探讨乃至帮助他解决问题,实现了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4、在以上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让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于是,在掌握如何保存网页的基础上,提出除了使用“文件”菜单的方法保存网页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使用,个别学生会利用超链接的方法将网页(对象)另存,甚至是使用第三方软件如Flashget下载网页,从而提出质问:Flashget是什么?由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解题方法引出下一知识点:文件的下载。达到让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自己去解决的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探讨及自学的能力。然后指定学生进入http://5566.org,使用自己的方法下载网际快车Flashget。

  由于在此操作过程中多了一个文件下载的对话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此是束手无策,甚至是停留在这一步上,因此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抓住几个犯代表性错误的学生,然后让他们演示自己的下载方法并检测结论的正确性,最后还是由学生相互讨论结果的正确与否,由学生总结,而教师在其中只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从而把整堂课都还给学生的教学目的。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掌握信息技术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课堂训练

  为帮助团员同学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为班级争光。设计一张以环保为主题的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并标上每条信息的来源。在这里,特别强调为班级争光,引起学生的共鸣及注意,并通过该训练起到了首尾相应的手法。以手抄报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也检验了学生获取并保存信息的能力,并增强了学生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请各位同仁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表格数据的处理。表格数据的处理是教科版教材中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学习了表格数据的处理,可以使用表格方便的统计和计算表格数据,可以使数据更为直观地呈现出来。

  一、教学目标

  (1)利用表格处理数据。

  (2)结合图形化表示,揭示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表格处理数据,并结合图形化表示,揭示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这这里选取最常用的表格处理软件Microsoft Excel 20xx为学生介绍,让学生了解Word的基本功能。本课内容实践性极强,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三、教学和学法

  教法:使用讲解法,演示法,实践法等。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课堂讲学、演示和机房实践结合。

  四、教学过程

  1、数据的计算

  提问:如果要统计我们班所有同学期中考试的平均成绩,怎样计算会方便一点?手工吗?又或者使用计算器?

  (1)利用公式计算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2)自动计算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2、数据的筛选

  提问:如果我们想很直观地查看整个班的数学成绩,该怎么办?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3、数据的排序

  提问:如果我们想将总成绩表按数学成绩的高低来排序,该怎么办?

  (1)一般排序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2)自定义排序

  课堂演示后,学生练习

  4、数据的分类汇总

  (1)排序设置。在进行数据汇总分类前需要进行排序设置,如图所示,排序主要关键字为“班级”,排序依据为“数值”,排序次序为“升序”,点击确定即可得到排序结果。

  (2)分类汇总设置之分类字段。如图所示,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分类字段选择“班级”,不可选择“学生名称”或“成绩”。

  (3)分类汇总设置之汇总方式。如图所示,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汇总方式选择“计数”,汇总结果可以显示每一个班级的人数情况。

  (4)分类汇总设置之选定汇总项。如图所示,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定汇总项选择“成绩”,其他内容保持默认即可。

  (5)分类汇总结果检查。如图所示,数据汇总结果显示:班级A的同学有4人,班级B的同学有3人,班级C的同学有4人,班级D的同学有4人,总计15人,汇总结果准确无误。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3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从最初将计算机当作学习的对象,已经转化为将计算机当作收集、整理、辩析信息的工作,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不单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应是努力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养成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他们各项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单元格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我把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作为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标,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知识点的方面出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A、单元格的基本概念;

  B、单元格的选定;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互相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四、说教材分析

  Excel电子表格软件是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模块之一。本节课教学内容,介绍了单元格的相关知识,在Excel中是比较重要的一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单元格选定的方法。难点是选定局部连续总体不连续的单元格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1、为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我继续使用“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驱动”的长期使用逐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习惯与能力。

  2、以“小组协作”的方法,通过“小组协作”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能力。

  六、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协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差异,分4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电脑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七、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网络教室、Windows操作系统、Excel 20xx、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复习提问

  (二)新授课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打开课件,展示一段选定单元格操作的录像,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思想〕

  (1)通过布置这样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打开课件,并作如下任务布置

  (1)自学单元格、行号、列号、单元格地址、单元格区域地址、单元格选定的方法。

  (2)将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将问题提交教师。

  〔学生活动〕根据布置的任务进行小组内的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

  1、巡视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接受组长提交的疑难问题并辅导个别学生。

  2、观察研究统计小组协作有效的和无效的各组各种因素。

  〔设计思想〕以上(1)、(2)两步是本节课的教学核心,也是我整个“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学生的自学,自己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来达到相应的教育活动目的。让学生自学问题还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个性,避免个性的压抑。同时解放教师,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大的教育活动时间和空间。

  3、自学反馈

  值日小组讲解单元格、行号、列号、单元格地址、单元格区域地址、单元格选定的方法,以及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学生活动〕值日组讲评,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自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简单的讲评,在知识方面和小组自学活动方面。

  4、练习

  〔学生活动〕打开课件,根据要求做练习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讲评和学习行为表现讲评。

  5、课后总结:对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情况(以鼓励表扬为主),并对学生下一步学习提出更高要求。

  6、布置作业: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布置作业。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材重难点及突破方法、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信息与信息技术》出自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信息技术教材》高中一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以下几点:

  1、信息的定义。

  2、信息技术的概念及起包含的内容。

  3、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定义。

  4、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节课内容理论知识较多,每一部分都有详细的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有一定了解,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有详细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信息的含义及特征。

  ②理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了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

  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提升全体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主动性。

  ②增强师生间、同学间情感的交流,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材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难点:

  ①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②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突破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堂练习、小结内容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2、学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和讨论协作学习法让学生以讨论的方法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精神,从而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环节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由引言导入新课,开门见山提出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有目的的开始接受新知识。

  2、讲授新课

  ①通过阅读课本指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信息的含义,使学生能有清晰的认识。

  信息是事物中所包含的意义,它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变化和内在联系。

  ②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由信息引导出信息技术,讨论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内容。

  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存储、处理、传送和应用信息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③讨论计算机技术的定义

  计算机技术是指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自动、高速地对信息进行处理。

  ④讨论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A、人类经历了蒸汽机发明与应用,电气化,原子能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4次工业革命。

  B、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是当今社会新技术革命的四大支柱。

  C、信息技术是当代世界商品经济发展中的最活跃的生产力。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学生掌握了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特点后,进行课堂练习,强化知识。

  例:课后习题xxx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的定义

  2、信息技术的概念

  ①信息技术包括那些?

  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定义

  3、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求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网络世界”,“第三章网上搜索”中的第二块内容。本章内容分3课时。《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是在学生熟知了网络基础知识,互联网中的常见术语,IE的基本设置以及熟练掌握了通过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方便快速地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的第2课时的教学。

  在本课时中,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巩固了第一课时中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搜索引擎及关键词,同时也有机地形成了学生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组合以及鉴别的能力。(注:本课原题目称之为《下载软件》,主要内容为从http、ftp站点下载软件,教材中关于下载问题讲的比较零散,我是将此内容作为一个专题来讲的,命名为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理解下载的作用和意义;

  能力目标:基本掌握下载的四种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学习中探究规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高中学习生活的情感

  重点:四种下载方式

  难点:四种下载方式和小组的配合

  二、说教法

  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大约是30%)的情况下,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法中适时地给予学生启示。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采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差异,分8-10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工作,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在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同时也使得本组学生的配合更加默契,也为今后的网页设计中的小组合作打下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大屏幕展示一个电子课文网页,(关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有教学过程、练习题及答案)

  创设一个情景:因为我们在学习此过程中的时候有些同学对这部分知识理解的不透彻,或需加深理解,有些同学需要找一些练习题来做,引出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和资料的保存整理。

  (二)新课

  1、介绍“下载”的概念

  下载:把互联网中的有关的信息资源保存到自己计算机的过程

  2、四种下载的方式

  (1)保存网页:注意保存时的类型(WEB页,全部;WEB档案,单一文件;网页,仅HTML和文本文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类型

  (2)保存图形:最好能重命名

  (3)保存文字:注意保存的载体为一些字处理软件,易犯的错误为选中文字并复制后,在资源管理器窗口中直接粘贴。

  (4)下载文件:注意“在文件的当前位置打开”的含义

  方法一:左键单击 方法二:右键->目标另存为 方法三:下载工具,网际快车

  *教师演示四种下载方式,其中下载文件只演示前两种方法,后一种方法只简单提及,由学生自行探索。

  *学生完成任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并下载有关“三角函数方面的资料”

  要求:

  (1)由小组合作完成;

  (2)建议的分工模式:组长负责建立共享文件夹,各组员将收集到并经过筛选、整理等处理的信息存入此文件夹中,最后由组长负责合成。软件不限

  *学生代表演示资料

  3、总结学生演示内容并补充讲解

  (1)归纳法,尤其要对教学难点进行讲解,并得出结论。

  (2)信息的搜索、筛选、整理和汇总的要点与注意点。

  (3)小组合作的配合。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1、 分析教材

  《双绞线的制作》选自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局域网建设与管理看图实训教程》课本里的第二章第二节。

  课本第一章介绍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包括网络的概念、网络的分类、联网的基本硬件设备,学生在理论上大体认识了网络,本节课重点放在组网的实战方面——双绞线的制作,让学生学会双绞线的制作,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网络的兴趣,并为下一章《组建局域网》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网线规格(EIA/TIA568B)的制作方法和使用环境。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联网硬件设备的认识,加深对网络的理解,提高学习网络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坚强的自信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做一个勤奋好学,竞争意识强,脚踏实地的国家栋梁之才。

  3、 教学重点:双绞线的制作

  4、 教学难点:网线外部绝缘线的剥法

  压制水晶头的方法。

  二、 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就会事半功倍。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因此,我将采用“示范 +实操”的教学方法,具体是:

  1、 讲授法和演示法相结合:我通过课件向学生讲授制作双绞线的步骤,同时通过展示平台和投影仪将双绞线制作的全过程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能很好的看清双绞线制作的每一个细节,掌握制作方法。

  2、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正确的示范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及学习能力。

  3、 练习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操作练习,通过分组练习,使学生学会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掌握双绞线制作的操作技能。

  教学设备:

  1、教师:电脑、展示台、投影仪、压线钳、水晶头、超五类UTP双绞线(约1M)、测线器。

  2、学生:压线钳、水晶头、超五类UTP双绞线(约1M)、测线器。

  三、 说学法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力争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我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领悟到制作双绞线的要点和难点,再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边思考边操作,遇到难点及时提问,互相请教,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拟定以下学法:

  1、 观察法:教师演示操作,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熟悉操作步骤,体会操作重点和难点。

  2、 主动探究法: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操作,勇于实践,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 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共45分钟)

  (一)复习导入(4分钟)

  1、 课件引入,重温“网络”概念。

  通过“网络”概念的课件引入,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导入本课内容。

  “网络”概念:

  计算机 双绞线 交换机 双绞线 计算机

  2、 设置疑问,出示教学目标。

  提问:是不是直接用双绞线就可以完成连接了呢?

  提问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一段原始的双绞线(既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双绞线)、一块网卡和一台交换机,引导学生注意这三样东西的接口,让学生认识到原始的双绞线根本不能把网卡和交换机连接起来,从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双绞线的制作。

  (二)新课讲解(11分钟)

  1、 通过投影仪展示双绞线制作材料,讲解设备使用方法:

  使用展示平台,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制作双绞线所用到的材料和设备:水晶头、超五类UTP双绞线、压线钳、测线器。让学生清楚看到实物,并就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一一讲解。展示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水晶头和超五类UTP双绞线(前一章已学)的特点,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效果。通过讲解压线钳和测线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两样工具的使用,为下一步双绞线制作做好准备。

  2、 演示、讲解双绞线的制作过程:

  (1)剥线。剥线就是利用压线钳剥线刃口将双绞线的外皮除去1.5cm左右。剥线在网线的制作过程中算是一个难点,在剥双绞线外皮时,手握压线钳要适当,剥线刀刃口间隙过小,就会损伤内部线芯,甚至会把线芯剪断;剥线刀刃口间隙过大,就不能割断双绞线的外皮。所以我在剥线操作演示中,会将正确的剥线方法和常见的错误剥线方法进行对比演示,并在对比过程中强调正确性。通过对比讲解,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正确地方法,减少出错的几率。在操作演示过程中,教育学生使用设备要注意安全,爱护学校的设备。

  (2)理线。理线就是把剥好的双绞线里的4股8根线芯按照EIA/TIA568B规格(左起: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进行排列并整理好,常见的错误理线方法就是将绿色线放到第4只脚的位置,即:白橙——橙——白绿——绿——白蓝——蓝——白棕——棕。所以我通过课件的形式用投影仪把EIA/TIA568B规格排列的样图展示在大屏幕上,通过展示平台和投影仪把理线的过程展示在大屏幕上,方便学生记忆和掌握。

  (3)压线。压线就是把排列并剪好的双绞线压入水晶头的过程。这步操作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关键在于水晶头接头处,双绞线的外保护层需要插入水晶头5mm以上,而不能在接头外,因为当双绞线受到外界的拉力时受力的是整个电缆,否则受力的是双绞线内部线芯和接头连接的金属部分,容易造成脱落。为了说明这点,我将用正确的压制方法制作一个水晶头,同时也用错误的方法制作一个水晶头,然后通过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通过对比演示,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正确的压线方法。因为在压制水晶头过程中如果出错,这个水晶头就报废了,所以教育学生制作压线过程中要细心,先观察好后再动手,尽量做到一步到位,避免因出错造成的浪费,发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中华美德。

  (4)测试。双绞线制作完成后,为了验证其连通性的好坏,需要使用测线器进行测试。这里通过投影仪向学生介绍测线器的使用和测试双绞线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24分钟)

  巩固课堂知识是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我安排了如下的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一条T568B规格双绞线的制作,并使用测线器测试通过。

  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分组操作练习,让他们消化操作,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分组练习的好处在于人人动手操作,不懂之处可以问同组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沟通、互相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并且通过学生组与组之间比赛式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时,我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分析、处理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对于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请同组学生给予帮助,鼓励他们多动手操作,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告诉给其他同学,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把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小组制作合格与不合格的网线)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进行简单点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同时归纳总结本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布置学生课后要多加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五)布置作业(1分钟)

  课本P36—P37,本章练习。通过做习题加深理解并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它是浙教版高一《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信息、信息处理过程;认识计算机及因特网的作用。本节课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内容较散,看似简单,每一部分只是点到为止,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一点了解,使用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由于教材已使作用多年,有些新内容没有,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扩展。

  二、说教学目标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

  1、知识目标:

  ⑴理解信息的含义。

  ⑵掌握信息处理过程。

  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⑷知道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⑸区分信息和信息载体。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点: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因特网的地位与作用。

  2、难点:对“信息”及“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因特网的作用。

  3、突破方法:师生讨论,上机操作。

  4、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及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学会思考。

  ⑵通过观察计算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上网,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团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4、体验目标:

  让学生上网看一看,网络上到底有些什么,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性。

  四、说学生

  高一新生的来源各团场初级中学,有部分同学,对计算机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学过一些,对计算机有了一定认识,还有多数同学,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家庭环境,升学压力的影响,对计算机了解真是太少了,甚至有的学生从没见过真正的计算机,这是我亲耳听学生说的,并且其它老师也听学生这样说过。而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章又都是理论内容。

  五、说教法

  对理论知识,通常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再做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情况,一直讲下去,基础好学生觉得没意思不愿听,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听不懂,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这节课感兴趣,怎样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1、第一节课就安排学生到机房上,满足一部分学生没见过电脑的好奇心。缩短了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

  2、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的教学大任务和小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3、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教师就每一个知识点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发挥各自的长处。

  5、最后还有时间让学生上网。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华师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的部分内容。本课主要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学习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图表、分析图表。

  2、教学目标

  基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教学理念,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能举例描述柱形图、饼图、折线图的特点及使用范围。

  (2)会制作图表,并对图表进行分析。

  ●技能目标

  (1)能够熟练操作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图表,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2)初步认识分析数据的重要性,体会图形化表示数据的优势。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亲自实践、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图表样式选择及图表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图表数据的分析及应用。

  二、说教法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综合运用了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协作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交流,教师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的设计:

  2、教学环节分析

  一)结合教材回顾旧知

  ①展示学生学过的数学课本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数学中已经学过的统计图表的知识,然后提问:常见的图表有那些样式,每种图表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回答问题(柱状图、饼图、折线图)

  ③教师展示表1(2008奥运会奖牌榜)、(中国奥运代表团奖牌情况表)、表3(中国近一年的CPI和PPI数据表),让学生回答三个表格分别用什么图表比较合适,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并指出在电子表格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图表样式,还有很多,比如:xy散点图,圆环图等。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提问、对比二维表格与图表,展示图表直观性的特点,以及不同图表在数据分析中的优势,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①高三的学生在高考完以后,学生都需要填报志愿,我们该如何科学的填报好自己的志愿呢?

  ②学生回答(首先应了解学校在大学中的排名、学校的专业介绍、学校的招生人数以及该校的录取分数线)

  ③那么我们怎样分析招生人数以及录取分数线等数据呢?然后向学生展示表4、表5,表格数据不是很直观,我们如何更直观的看这些数据呢(图表)?

  设计意图:

  将填报志愿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对问题的探究欲望。

  三)任务驱动协作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三个任务分层次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通过任务一掌握基础知识,通过任务二形成技能,通过任务三进行综合运用。

  任务一:制作湖北10所高校2007年理科招生人数的柱形图,并添加标题。

  ①先请学生根据使用菜单的经验,寻找哪个菜单命令可以制作图表。

  ②教师将学生分成3-4人为1组,提示学生打开“表格图形化、xls”文件中的任务一工作表,完成第一个任务。要求:将湖北的10所高校2007年理科招生人数做成柱形图,并添加标题“理科招生人数柱状图”。

  ③学生运用图表命令,试着完成任务。

  ④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留心两个问题:

  1)根据图表向导制作图表有几个步骤?

  2)图表标题在第几步设置?

  ⑤让学生开始自主探索,教师巡视辅导,在学生完成探索以后,用广播功能展示1)制作中的典型问题(如:做出的图表是空的,做出的图表没有标题,做出的图表颜色单一,不美观)2)学生优秀作品。让其他学生评价,学生在听取意见以后快速修改。

  ⑥通过实际学习与操作,师生共同总结制作图表的四个步骤以及修改图表的方法。

  四个步骤:分别为“选择图表类型选择数据源数据图表选项图表位置”,修改图表的方法:在图表区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命令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

  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完成任务一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之一。通过对学生的探索过程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正确的制作方法,这种做法体现了“以学为中心,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理念。

  任务一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仅初步学会了图表的制作方法,还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制作,并能简单分析图表,所以需要设置任务二。

  任务二:将湖北部分高校的招生人数制作成统计图,能直观显示所占比例。通过图表所反映的数据分析哪几所高校招生比例较大,并说出分析的依据。

  ①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选择统计图表类型(饼图),然后选择合适的数据标识,最后根据直观显示,科学分析和表述。

  利用前面的方法,让学生打开任务二工作表,独立将其做成饼图。

  ②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师生评价学生作品。

  ③我们不仅需要做出图表,还要学会从图表中分析数据的方法。请学生观察哪几所高校招生比例较大?为什么?

  ④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招生比例靠前,这反映出社会对高水平大学的入学需求较大,能够吸引人的原因在于排名靠前的大学有优秀的教师资源和雄厚的办学实力。

  ⑤同学们做得非常好,通过图表的制作,我们基本弄清了各高校的招生计划情况,下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弄清楚,这些高校录取分数线如何,下面我们完成任务三。

  设计意图:

  任务二的目的是巩固生成图表的方法,掌握饼图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发现图表中蕴涵的含义。直观的图表有利于发现数据间隐含的信息,借此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二的基础上,设置任务三,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不仅能熟练制作图表而且能对复杂图表进行分析。

  任务三: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历年数据,将线差做成折线图,分析这两所学校线差的特点,预测2009年两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

  1、回顾概念:批次线、最低录取分数线、线差。

  2、利用前面的方法,在一个图表中制作两校线差折线图。

  3、分析两校线差的特点(华中科技大学线差波动不大,而浙大存在大小年现象)。

  4、让学生进行尝试运用华中科技大学历年数据,结合批次线、最低录取分数线、线差进行推理、演算,得出简单的数学模型。

  (预测分数线=批次线+线差均值+误差)

  5、让学生验证华中科技大学往年分数线,并预测2009年录取分数线。

  接下来用简单模型验证浙大录取分数线,我们发现用这个模型验证往年录取分数线误差较大,其原因在于线差变化幅度较大,因此要求学生修正模型,用修正的模型验证,在基本准确后,进行预测。

  我们对于分数线只是一种预测,预测的科学性与准确程度与建立模型的好坏紧密相关,我让学生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探究方法。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整合数学知识、建立模型,并通过模型去验证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①本节课,通过三个任务,完成了在创设情景中提出的问题。大家不仅学会了根据表格数据制作图表的方法,还能对图表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学习、研究中会经常用到,我们不仅要学会这三种类型的图表,还要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其他类型的图表来分析问题。我收集了一个典型地震表,请同学们研究发生地震的日期与农历初一、十五的关系,并将表格第四列数据做成xy散点图,并给出你的研究结论。

  ②课后研究教师给出的问题,在下节课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

  设计意图:

  将信息技术的图表分析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同时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评价及思考

  EXCEL图表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都占有一定的分量。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既能体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又能达到适合高中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是我在设计本课中需要重点思考和突破的地方。

  首先,是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隐性”知识,是在学习、活动中自身构建的意识形态、思想形态的经验性知识。这种经验知识的获取,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学习和活动过程当中,即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由此引起的学生综合思维训练。基于这一观点,在教学设计中交给学生思维的方式,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并结合信息技术形成处理、加工信息的具体能力。如:设计适合学生情景和任务,将高考志愿相关问题与Excel知识、技能融合,将Excel中的数据分析与数学建模整合,将Excel图表预测分析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结合……这种设计既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需要,有适合高中学生特点,从而有效的完成了教材二次加工,达到了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其次,是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创新点、亮点,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可以得到很好的实施。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活动研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是坚持“干中学”和“边干边学”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在“用”中熟悉、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增强学生社会探究、科学探究和认识自我。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合作学习Excel图表制作的方法,营造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学习环境;设计了合作探究Excel图表预测分析建模的过程,渗透依靠自身能力,借鉴同伴特长,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理念。这些教学方法,有效的开辟了学生学习新途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高中教材《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中的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的部分内容:"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是在文本信息加工和表格数据处理之后对表格数据应用的进一步深化,如何使数据形象直观地显示,同时为下一节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打下铺垫。本案例1课时。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学会了EXCEL表格数据的处理。本节课技术而言,通过图表向导制作图表,对学生来说不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图表,合理表达信息才是学生要学会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内容多,培养学生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尤为重要。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然而教材是统一的,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EXCEL的3种图表类型的特点,学会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并对图表进行适当的修饰。

  2、利用图表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挑选学生身边的数据,激发学习热情。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3、按就近原则,学生组成小组探索实践。

  4.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开展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身边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2、通过任务的驱动促进学生分析事务能力、设计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

  3、学生通过互助学习,加强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图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2、不同图表类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数据源的选取。

  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

  五、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体验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老师布置思考题、练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营造创新氛围。

  2、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教学、上机实践、个别辅导中体现分层次教学。

  3、视频辅助教学法:教师将其中几个重点操作制作成视频辅助文件,供学生点播。

  学习方法

  1、小组协作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小组讨论,探索实践。

  2、展示交流学习法:组内选出较为优秀作品全班展示,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吸取他人长处,培养多元化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2分钟)

  本课内容是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为了给学生以新颖、有冲击力的直观感受,于是就在新华网上图表新闻中选取了与学生有关的几幅图表,展示图表新闻的新鲜创意,让学生感受图表的易读性、生动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导入新课内容。

  环节二、新知识学习(11分钟)

  活动1、展示3组常见图表类型,引导学生浏览课本知识(3分钟)

  教师展示3组常见的图表类型(柱形图、饼图、折线图),使学生对图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同一种图表类型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时对后面综合练习中学生对图表的修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对于不同图表类型的特点及建立图表的步骤还不甚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两个问题浏览课本相关知识(p72—p73)。

  (1)各类型图表的特点是什么?

  (2)建立图表的一般步骤?

  活动2、展示几个类型选择不恰当的图表,让学生纠错(5分钟)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3种常见数据图表类型的特点,教师通过展示3个不合理的图表(数据源是上一节《表格的数据处理》中用到的"各门市各杀毒软件的销售情况"数据,学生较为熟悉),通过提问纠错的方式,学生指出各图表的类型选择不合理的地方,应选择何种图表类型来实现比较恰当。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互动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最后教师与学生进一步对3种常见图表类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行归纳,加深学生印象。

  活动3、教师演示建立图表的一般过程(3分钟)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能根据不同表格数据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图表类型,教师进一步讲授图表建立的一般过程:

  通过教材配套光盘中的本节范例"杀毒软件销售调查"表,操作演示几个不同类型的图表制作过程。

  对于图表的修饰教师只是给以提示,并不做操作演示。图表修饰是本章第一节"文本信息加工"知识的迁移。只作提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综合练习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环节三、综合练习(自主探究)(25分钟)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载体。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帮助指导完成任务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问题一:同学们课余时间上网吗?(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肯定的)

  问题二:中小学学上网是利?还是弊呢?

  (学生自由发言,结论不一,课堂气氛活跃,使本节课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同学们已经从自身体验中有了初步看法,教师进一步归纳:只有通过调查分析,才能得出更确切、更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引出了本节课的综合练习:“中小学生上网状况”调查数据。

  教师打开综合练习文件,进行简单介绍。提供的数据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进一步明确综合练习任务,以实现分层次教学。

  1、基本任务: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对表格数据进行图形化。

  2、提高任务:填写上网利弊的分析报告,并阐述依据,对图表进行适当的修饰。

  3、挑战任务:结合文字处理、图片处理软件制作图表新闻。

  自主学习积极探索

  综合练习的数据与教师教学演示讲解的示例不同,学生不是重复教师的操作,而是将所学内容进行实践体验。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本节课的亮点)

  帮助指导完成任务(指导途径)

  1、教师巡视辅导

  2、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

  3、教师提供教学辅助视频

  环节四、展示作品,交流评议(6分钟)

  由各小组选出较为优秀作品派代表进行展示并说明设计理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点评。通过作品展示点评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的处理信息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这是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填写课堂评价表,由学生先自评,再由组长对小组内成员做出评价,教师可以在课后根据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再给予评价。

  环节五、课堂总结,理论升华(1分钟)

  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各图表类型的特点及建立图表的一般步骤,通过图表的分析发现事物的性质及变化规率,并延伸到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醒学生注意多元化处理信息。

  结合综合练习数据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上网内容,更好的利用网络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七、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围绕任务学习,促进协助交流。

  3、综合练习抓住学生上网的热点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互动式教学模式使课堂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

  评价表做得不够细,个别学生不够活跃、任务完成不够理想。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10

  一、说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任务、协作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开展协作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部分的基本理念第四条“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和第五条“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说教材

  教学内容

  本课是针对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本,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案例。需要说明的是这节课是一节汇报和展示课。

  教材的本节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提炼和提高,对软件的功能使用及其基本操作不再详细介绍,而侧重于引导学生从如何分析问题或任务需求着手,学会从各种需求中寻找技术解决的办法或策略,从而实现利用恰当的技术表现形式呈现主题,表达意图。

  本部分内容共用4课时来完成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技术内容进行复习与梳理,同时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并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合适的课题,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数据以备下节课使用。第二三课时主要各组将调查的数据用表格处理软件Excel进行处理,主要是数据的录入和修饰、数据的处理(根据需求利用公式或函数等)、图表的生成和修饰以及调查报告的得出。

  本课时主要是各组对前面所作的工作进行汇报和答辩,展示和交流各组的作品。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的展示与交流复习与巩固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过程,复习Excel软件的技术内容,体会Excel软件的功能。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汇报能力和答辩能力。

  3、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会发掘别人作品的优点,客观的评价问题的能力等。

  4、学会与人平等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观念,感悟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到别人作品的优点并指出不足。

  教学难点:评价的客观与公正。

  三、说学生

  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自主独立完成较高要求的学习任务,喜欢具有挑战的任务。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且,刚刚学习过“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会使用工具软件Word加工处理文本信息等,这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于在“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那部分的教学中也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学习,所以在“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部分的小组合作同学们已经比较习惯了。

  学生在初中都学过Excel软件,但较之Word和Excel软件来说是最不熟练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学完后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用得很少,甚至不用,所以,在这部分内容中,我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复习技术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分组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选择实例进行处理,既熟悉了表格信息处理与加工的流程也对表格处理软件的技术应用更加熟练,能真正学以致用。

  四、说方法

  教学方式:本节课是“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最后一节课,主要以汇报和答辩的方式进行的,以小组为单位对前几节课所做的工作做一个总结,与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分享,在汇报和答辩时制定了详细的规则,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汇报和答辩。从听课的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新颖,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也体现了此教学设计的宗旨,本次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类类似于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从研究问题入手,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研究,突出的特点就是技术为内容服务,在各组的研究结论的形式上就可以看出,有的组是用Word做的,而有的组直接放在了汇报的PPT中,还有的组把整个工作,包括表格信息处理的结果和最后的结论都放在了最后汇报的PPT中。

  五、说教学程序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师:宣读答辩规则,宣布答辩开始

  学生:听取答辩规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认真听取答辩规则

  环节二:各小组汇报并答辩

  学生:汇报组的汇报人对本组的调查课题进行汇报,主要是课题进行的过程。汇报完毕后,汇报人之外的小组成员对教师以及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

  非汇报的小组,对汇报的组的作品进行评价,主要是写出优点和不足(见答辩规则中设计的几个方面:课题的选择、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录入和修饰、数据的处理、图表的生成和修饰、结论的客观性、汇报的清晰性和回答提问者问题的情况),在汇报的组汇报完后以小组为单位提问。

  教师:在学生汇报结束后可以进行提问,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点评。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去思考、去评价,使其自觉进入课堂情景。每位同学都是评委,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平等的交流。

  环节三:点评与小结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

  总结整个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部分的学习情况。

  学生:交评价表

  设计意图:肯定与鼓励学生成绩,提出希望。

  环节四:拓展提高

  根据同学以及教师的评价意见适当修改自己组的作品。

  设计意图:肯定与鼓励学生成绩,提出希望。

  六、说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小组自我评价、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评价量规:见附表

  七、说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方式:

  本节课是“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最后一节课,主要以汇报和答辩的方式进行的,以小组为单位对前几节课所做的工作做一个总结,与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分享,在汇报和答辩时制定了详细的规则,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汇报和答辩。从听课的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师方式比较新颖,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也体现了此教学设计的宗旨,本次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关于评价方式:

  在评价上,教师虽然制定了评价量规,但没有在当时就下发,因为要一项一项的进行打分时间比较紧,只是让学生从评价量规的几个方面(课题的选择、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录入和修饰、数据的处理、图表的生成和修饰、结论的客观性、汇报的清晰和回答提问者问题的情况)写出优缺点,因为每位学生都是评委,他们在别的组汇报完毕后要进行提问的,所以学生只要想好要问的问题就可以,可以把问题写下来也可以直接提问,所以在评价量规的使用上还值得探讨,到底是用很量化的量规进行打分还是直接让学生定性的分析?不过即使让学生定性的分析也要明确给出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于学生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在本节课上,每位同学都是评委,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平等的交流,所以他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没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同时教师在制定评价规则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在汇报的组,我们要求有一名汇报人进行汇报,其他同学都要负责答辩,这就要求小组所有成员都要非常熟悉自己小组的所有内容,这样的规则不仅增加了学生参与的广度还检验了各小组合作的程度。另外在提问的时候以组为单位进行,有学生负责记录,以提问次数多少进行加分,这样的规则也鼓励各组成员勇于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提问之前没有留给各小组充分讨论的时间,另外,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有很多同学想提问而没有被问到,我们应该让这些同学把问题记下来,课下再反馈给汇报的小组。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教材采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本节课是第五章第二节第三小节中的内容,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将《视频信息的简单加工》作为一个课时教学。

  2、课标要求:

  能根据信息呈现要求,选择恰当的工具和方法进行视频信息加工,表达主题。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movie maker的基本使用,掌握加工视频信息的技能和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

  体验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进行视频信息加工、表达主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视频信息的剪辑、加工,培养学生对视频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主流的审美观;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重难点

  重点:通过体验movie maker的使用,掌握视频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难点:体验视频信息加工过程,并能理解信息加工是为主题的表达服务;能正确评价作品。

  二、说学情:

  1、学习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文本、表格、图像、音频信息加工等的基本操作,对于视频信息也有了感官上的了解,但对视频信息加工技术接触较少。

  2、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是视频信息加工过程较为复杂,真正让学生动手去完成一段视频的加工,学生不一定会积极完成。

  三、说教学思想及策略:

  本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学习和帮助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资源包(包括素材、任务帮助、学习导航),让学生自学,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启发诱导学生,根据完成任务情况进行点评,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精讲;一切教师活动,都为学生学服务,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播放即将上映《超级战舰》预告片,问同学们想不想看这部电影?为什么想看?有没有从技术的角度看过视频?

  设计意图:由于信息技术课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感兴趣的计算机在面前,有时候学生常常会自己玩自己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这里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并形成思考,为本节课难点如何让技术为表达主题服务、如何正确评价视频埋下伏笔。

  (二)探究新知:

  通过教师讲解、发问,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知识点:一般视频包含元素、制作视频一般流程、视频制作软件以及本节课学习软件。

  设计意图:学习必要的视频加工知识;在讲解新知的时候紧扣难点,如视频中的元素或流程是不一定都包含的而是根据表达需求自主选取。

  (三)体验自学:

  根据提供素材和帮助文件自学movie maker的使用。

  任务一:制作春色怡人风景欣赏;

  主要涉及视频导入、将素材添加到时间线、添加过渡效果、制作片头、导出电影。

  任务二:林书豪精彩表现(制作林书豪投三分球的慢动作)。

  主要涉及视频导入、将素材添加到时间线、剪裁(拆分)、特效制作、制作片头、导出电影。

  设计意图:

  ①通过把握实时讯息和学生兴趣选择素材、提出任务,有利于任务完成;

  ②充分考虑学生能力水平个体差异性,提出不同难度任务。先体验,让学生了解哪些自己会、哪些自己不会,提高演示时听讲的针对性。

  (四)演示教学:

  演示任务二,并对通过自学反馈出来常见操作失误进行详细、有针对性的讲解。

  设计意图:自学、反馈、交流,达到提高的目的。

  (五)完成任务:

  完成自学过程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已经完成任务的同学可以提升视频品质,比如添加字幕等,并要求上传作品,鼓励学生讨论,协作。

  (六)评价交流:

  在上传作品中找到有针对性的作品,可以是优秀的,可以使反面的,进行引导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完成学习导航中的评价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技术的价值,视频的加工不是为了加工而加工,而是让加工为表达主题服务。

  (七)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五、说反思:

  (一)教师作用的体现:时时刻刻都为学生服务,但不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存在;

  (二)对技术的思考:本节课全课主要都在体验过程和引导分析,我觉得高中的信息技术现在越来越不要求学生必须要对某项技术或软件掌握的很深入,所以我在上课时,总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在体验中认知。

  谢谢各位评委!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子表格加工是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中的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而图表是本节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与表格信息加工的过程相结合,实现从操作到实际应用的提升,以图表为手段来分析数据,表达结果,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其加工和表达的一般过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Excel图表的相关操作;学会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分析各类图表的适用范围;经历表格数据加工与表达的过程,形成分析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图表在呈现数据方面的优越性,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别能力。

  3、教学重点:使用合适的图表类型呈现数据;总结各类图表的适用范围。

  4、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图表类型;提高对制作报告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二、说教学策略:

  1、学习环境分析:学校硬件设施比较好,而本课内容重在实践,所以我选择网络教室,便于学生进行练习。

  2、学习者分析:本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但在应用方面的认识比较肤浅。因此,我在教学上要注重让学生体验及掌握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法:

  (1)对照导入法:创设文明班评比的情境,对照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突出图表这种呈现方式的直观性。

  (2)任务驱动法:设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自主探究,鼓励发挥组内各成员的所长,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4、学法:

  (1)小组讨论法: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通过讨论共同提高对图表的应用认识。

  (2)互评学习法: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说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以“高一年级创建文明班集体评比得分统计表”导入新课,采用对照式导入法,进行两个对比,首先是量的对比。先后给出两个表格,含有3个班和含有10个班的统计表,同样提问三个问题:哪一个班的总成绩最好?从表中的数据来看,哪一个班的表现最平稳?哪一个班的进步很大,保持上升的势头?很明显,在数据量剧增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分析有相当的困难。

  设计意图:揭示表格呈现方式的局限性,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为下一环节用柱形图、折线图分析数据作铺垫。

  第二是呈现方式的对照,以10个班作例子,生成两个图表,同样问刚才的三个问题,对比刚才的纯表格呈现方式,学生更快更直观地从图表中得到答案。设计意图:突出图表呈现方式的直观性,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读柱形图回答问题1,让学生感受柱形图更便于比较分数的高低;读折线图回答问题2、3,让学生感受折线图更便于观察起伏变化的情况,预测趋势。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形成图表应用的初步建构。

  2、任务驱动:思考柱形图、折线图分别适应于呈现什么类型的数据?、思考在Excel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时,与其对应的图表有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1)任务的安排已把明确任务→建立表格→分析数据→形成报告这一流程渗透其中,让学生经历表格数据加工与表达的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2)分组分别练习不同的内容,有利于小组协作交流。

  (3)任务中包括思考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图表类型的应用上。

  3、学生课堂活动: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操作,我深入各小组关注学生的协作情况,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充分自主学习,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

  4、教师点评:对刚才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以后改正的方向。

  四、说小结与反思:

  1、小结:在教学上我重视对学生活动的指引,通过“活动目的”、“活动任务”、“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评价”引导活动的流程,提高活动效率与效果。

  完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后,我将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再一次回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记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善于动脑等行为给予肯定,最后布置作业。

  2、反思:完成所有教学任务之后,我将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教学设计上的不足,并积极改进,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2-12

精选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三篇07-09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说课稿 图文混排说课稿11-04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模板5篇07-08

【实用】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四篇05-13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合集10篇07-09

【推荐】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3篇07-10

【精华】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3篇07-08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模板(精选7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