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变变变》是我设计的大班综合活动。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要紧密联系幼儿生活进行,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探究的对象”。在孩子的世界里,对大自然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兴趣。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多彩的动物,植物是怎么变出来的?大班综合活动《变变变》为幼儿解开了这个疑惑,帮助幼儿了解了青蛙,蝌蚪,种子是怎样变化的。生长的。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二、说幼儿
《指南》中提出:“大班幼儿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他人讲话。能根据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兴趣所在及他们的知识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的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的过程,他们都有了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年龄特点,活动中我采用了让幼儿听,看,说,想。全方位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三、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大班幼儿特点制定以下活动目标,分别为: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蝴蝶,青蛙,种子的神奇生长过程;
2、学会说:“小时候我是…..过了几天……又过了几天我变,变,变,变成了……“这样的句式,并学会续编;
3、体会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对语言的喜爱。
根据活动目标,活动重点定位于:了解蝴蝶,青蛙,种子的生长过程
难点为:幼儿学说“小时候我是…..过了几天……又过了几天我变,变,变,变成了……“这样的句式,并学会续编;
四、活动准备
为了让活动进展的更顺利,我做了如下的活动准备:
青蛙,蝴蝶,种子生长变化的图谱,视频.
音乐《想变成一颗树》
五、说教法
活动中,我采用的教法有:
讲解,演示法:通过教师讲解,演示,让孩子了解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
谈话法:主要体现于观看视频后请幼儿说一说动物,植物是怎样生长的。谈话法促进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从中也围绕目标渗透了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
观察法:幼儿观看视频,充分理解生长的过程
六、说活动过程
1、以颜色的混合变化导课,激发幼儿兴趣
让幼儿通过观察其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提问: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把疑问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图谱展示,引发幼儿说的兴趣
图谱的展示,以生长的过程讲述,让幼儿在老师的娓娓道来中,认知,感受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倾听能力。学会听他人说话。同时观看视频,进一步让幼儿了解的生长的过程。
3、谈话·续编
视频后,请幼儿自由的说一说,你所看到的一种动物或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幼儿大胆说,想说,愿意说!鼓励孩子们的主动交流,同时引申:茁壮成长,破茧成蝶!两个词语,让幼儿感受语言的魅力。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续编,尊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
4、音乐结束:《想变成一颗树》
《想变成一颗树》是一首旋律十分优美,歌词充满美好心愿的童声歌曲。我整合了这首歌曲在这节活动中作为结束,是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会文字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世界,自然是美丽的。相信大自然美丽的变化与孩子们纯净的心灵必然能点亮他们的爱心!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
我叫***,来自孝感高新区魏站小学,我说课的课题是《下雨了》。我将从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下雨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题为《变化的天气》,安排有关心天气、刮风了、下雨了、小小气象员、奥运与天气五个学习内容。学生在前一单元已经学习了“热对物质的影响”和“水的三态变化”,为本单元探究风雨的成因奠定了基础。另外,在本单元学生还将了解天气是可以预测的,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给生活带来的好处。教材设计了一个模拟下雨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雨的形成过程,借助资料呈现云的形成过程和云的形态。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天气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敢于思考和质疑,乐于尝试和探究。学生的学习困难在于很难直观感受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本课希望学生通过对活动的探究学习,发展对大自然的理解与认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知道雨的形成,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 能力目标:经历和体验雨的形成过程,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研究科学的乐趣,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意识到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态度。
(二)、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模拟下雨实验探索雨的形成过程和了解云的形成; 难点是知道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及教学准备: 1、教法: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应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堂应具有开放性。根据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汇报法、问题引导法。 2、学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规律,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运用了“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主动地思考问题,经历探究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准备
为直观呈现内容,教师准备小组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片、冰块。 2
以及有关云的资料,电子白板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白板出示谜语:银线根根长又细,上接天来下着地,线长不能放风筝,线细不能织布匹。(谜底:雨)
2、动画呈现下雨的情景,对于下雨,你想知道什么?引出核心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舞台,这一环节由谜语引入,让学生对熟悉的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到教学主要问题,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兴趣,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
1、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到底“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出示实验器材,请学生讨论试验方法及步骤,重点让学生思考每个实验环节的设计意图。小组汇报后教师适时引导形成实验方案:在盛水的水槽上盖一块洁净的玻璃,并在玻璃上放几块冰,放在阳光下照射,等待8—10分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实验要求:1、在实验当中一定要认真观察,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整 3
块玻璃不同位置的现象变化,完成实验记录;2.确保水槽始终处于光照处。
说明:实验条件要求晴天在户外进行,且温度适宜,遇阴雨天在室内进行,可用电灯泡模拟太阳。
2、学生6人一组分小组模拟下雨实验,小组长负责领取实验器材和成员分工。实验完毕回到教室,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谁能解释“盆子里的水为什么会跑到玻璃板上了”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结论:水槽里的水在阳光照射下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冰冷的玻璃板就凝结成小水滴,倒挂在玻璃上,小水滴逐渐变大,就变成了“雨”落下来。(板书呈现过程)
[设计意图]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三)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活动二):
刚才我们实验模拟了下雨,那么自然界的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1、课件展示自然界下雨过程,谁能说一下这个过程?
请学生自主归纳出自然界下雨的过程:地表和海洋里的水吸收了 4
太阳的热量蒸发,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变成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后落下来就形成雨。
2、你能把刚才实验中的条件和自然界中的下雨过程相对应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归纳自然界下雨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比模拟实验和大自然下雨,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把握知识点,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点。
(四)拓展延伸、交流收获
1、课件展示云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表述形成过程: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蒸发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后,水蒸气就会冷凝成小水滴或结成小冰晶,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看见的云。 2、请学生欣赏几组精美的云彩图片。简介云的分类,并介绍不同云的特点及其所预示的天气变化。
3、课外延伸:搜集资料:下雨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在这节课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关于雨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云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几种常见的云,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和大胆思考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学生 5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概括人物性格,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3.训练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及互相协作的能力。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如何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从中提炼归纳出相关资料。
如何从精妙的语言描写中性格。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作研究性学习,以交流成果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
安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是疏通字词,熟悉课文,引导学生根据情节作适当的联想,猜猜看后面会发生些什么,可以借助相关的连环画,提起学生对课文更深的兴趣。同时,明确探究方法:将学生分组,要求组员按照各自所扮演的角色认真负责地收集资料。教师可就资料来源,探究进程进行给出一些参考意见。通过这堂课,实现我的第二和第四个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以小组交流,汇报成果的形式展开,教师起到的是导演的作用。由小组派代表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以答辩的形式,深入理解课文。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联系到现实生活,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导入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整体感悟
1.教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为难读的字词注音。按照情节发展的线索,即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议新装这样的顺序,在每一个新的情节开头,作一下停顿,让学生做好标住,并启发学生思考,下一步可能会发生一些怎样的情况,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不必求同,只要是合乎事情发展逻辑的,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当学生在每一部分发挥完想象之后,可以借助相关的连环画图片,把学生的思维重新引入课文,使之沿着作者的思绪发展。
读完全文,可提出问题,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是新装
进一步追问,全文是怎样围绕“新装”展开的?
明确:结合刚才所作的标住,可以总结出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议新装。(教师板书)通过这些训练,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3.我们所作的想象很精彩,但看完了课文,我们是不是觉得作者的想象有胜人一酬之处呢?让人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且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主题。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这篇文章已经发生了兴趣,它是一篇童话故事,它是怎样来表现一个深刻主题的呢?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作品除了这篇,还包括那些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做一番探询。
4.布置探究任务:
①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这些小组包括:
作者专家组:查阅作者安徒生的生平事迹。
作者文集专家组:查阅作者所作的文集,看看作者有哪些重要作品.
课文专家组:查阅资料,研究分析课文。
应做好这样的准备: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你是怎样评价他们的?
文章揭示的主题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②除课文专家组的同学,其余两组均可就课文提出各方面的问题,课文专家组的同学也要为回答做好充分的准备.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根据扮演的角色,认真负责地收集数据和资料,在课堂上明确每一人具体的探究任务,并制定出完成任务的时间进度表。要求若干天后,每人完成有关专题的简要的研究报告,递交给小组的组长,小组集中,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
5.探究建议:调查前:4人一组,选出组长,组长组织讨论决定小组中每个人的任务;大家通过讨论明确现有信息,未知并需探究的信息;制定一个每人完成任务的时间进度表;规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截止期限,以便督促每个人按时完成计划;这是一个团队协作的项目,而不是由单独一个人去完成。调查中:多花时间从网上、图书馆或其他途径去收集信息,丰富的信息对你的研究会大有帮助。探究过程中如果有人发现了可以帮助其他人探究的信息,请与别人共享。及时和别人交流进展情况,问题和想法,这对你的研究会大有裨益。
调查后:按规定写出个人研究简报上交小组。小组汇总个人的研究简报,讨论修改,完成本组的最终课题研究报告(POWERPOINT演示形式)。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作者专家组的同学向大家汇报探究成果,介绍作者安徒生的生平经历和概况。
2..课文专家组的同学向大家汇报探究成果
①交流文中的精彩和重要段落,对此进行评价。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等,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
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②介绍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骗子。还有次要人物:大臣,老百姓,小孩找出文中描写皇帝心理,语言,行动的词语和句子,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嗜好新衣,不理朝政——昏庸,爱慕虚荣;相信骗子——愚蠢;先让大臣去看新衣——狡猾;其实没看见,却要装着看见——自欺欺人;坚持游行——装模作样,维护自己的尊严。
③找出文中写骗子的段落,你是怎样评价骗子的行为的。可引导学生作多方阐发。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③分析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态语调:
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骑士们:庸庸碌碌、阿谀逢承、随声附和。
典礼官:计好皇帝、语调温柔。
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
小孩子: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说话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④根据人物的性格,分角色朗读课文。
3.答辩
另两组的同学可向课文专家组的同学提问,由课文专家组的同学回答解决。其中可能会涉及这样一些问题,例如:
a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得出结论: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b大臣、官员们看见新衣服了吗?皇帝看见新衣服了吗?在根本不存在的衣服面前,哪些人说了假话,他们为什么不敢说真话?得出结论: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说假话是为了保住他们的地位和职务;市民中的成年人说假话是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皇帝说假话是为了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
c为什么小孩子能说实话,老百姓先说假话最后也能说出实话?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所以能说实话。官员有顾虑,怕显出不称职、太愚蠢,故而先说了假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所以终究说出实话。
诸如此类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如没有涉及,也可由教师提出。在课文专家组同学回答时,教师应给予鼓励,让学生自己完善答案,教师起引导补充的作用。
4.揭示作品主题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由专家组同学得出,其他同学认可,也可提出其他意见)
5.提问: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达到深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
6.由文集专家组的同学展示交流成果,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关于这些童话作品的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课外阅读。
课堂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作业布置
自由结合成小组,饰演安徒生的童话剧。
这样一堂课,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而是怎样去学习一篇课文,培养他们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大胆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说课稿 篇4
设计思想:
1、从学生兴趣出发,给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中,采用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感悟文字,全身心展示对角色的理解和体验。
2、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整体感知,自我感悟,形成语感,陶冶情操,自主发展,应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3、营造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张扬个性,启迪思维,激发创造潜能。
二、教材分析:
《自己去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4课。这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语言富有童趣。故事内容能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让学生从读中领悟鸭子妈妈为什么要它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依据课改精神,提倡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把读书和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学习语文乐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对话的学习过程。该文告诉我们:不要事事依靠他人,只要相信自己,勇敢的去实践,去锻炼,就能学到本领。
三、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自、己”两个生字,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小鸭自己学会了游泳。
2、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小鸭开始缺乏自信,在妈妈的鼓励下学会了本领的喜悦。通过想象等方法,体验小鸭练本领的辛苦和顽强。
3、让学生从内心喜欢这篇童话故事,主动愿意朗读,由衷地佩服自己学会本领的小鸭子,领悟不要事事依赖他人,只要自己做,就能学到本领。懂得从小要树立自主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转眼我们的小学生活已经三个多月了,谁来说说你最近学会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学会的?(教师引导评价)
2、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这么多的本领!今天呀!有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也想自己学本领。你们瞧,他们是谁呢?(课件演示:小鸭、小鹰)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学本领的?
3、自学“自、己、吧”。 齐读课题,质疑(这句话是谁说的)
【让学生自我展示学习的收获,符合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初步渗透给学生自强自立意识,教师适时的鼓励引导,使学生明辨是非,很快地投入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解疑:它们是对谁说的呢?(教师板书:小鸭 小鹰)
(三)、读文识字。(第一自然段)
1、随文识字。学习形式:⑴、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圈出生字,交个朋友。⑵、同桌交流识记方法。⑶、指名当小老师教学生。可以是拼读生字音节,也可以识字方法,还可以教生字组词、说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并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看法,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2、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这么多的生字,那小鸭自己学游泳,是怎样学会的呢?让我们跟随小鸭先来到小溪边去瞧瞧吧!(课件出示——清清的小溪,缓缓流动还不时发出声响。)口语训练:看到了什么?小鸭子看到清清的小溪会想些什么,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小朋友真聪明!是啊,小鸭到底说了什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文,划出小鸭子说的话。
交流。看课件演示小鸭说的话。 随着小鸭嘴的张合,配合体态,出示文字: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自由练、指名扮演小鸭来读。请所有的小鸭来读。
【借助课件动态演示,用配音的手法,多纬度训练孩子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小鸭子非常想去游泳,又十分害怕的心理。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2、鸭妈妈听了小鸭的话说了什么呢?自由读课文,找出鸭妈妈的话?用“====”画出来。
交流:课件演示,学生给鸭妈妈配音,相机指导朗读、齐读鸭妈妈的话。
【让学生通过朗读、评议,抓住“不深”“自己去吧”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鸭妈妈对小鸭能游泳是有把握的,它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关心孩子,而是要锻炼孩子,让他们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小鸭自己怎样学游泳的吧!(课件播放小鸭学游泳的经)过
(1)刚开始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多个说说。——呛水、不平衡)
(2)后来,学会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动画中。第三个长句,理解:过了几天)
【运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鸭学游泳的过程。学生在观察和思维的基础上,丰厚其语言表达。感悟到自己学会游泳的喜悦。】
4、多种形式朗读第一自然段——分组读——男女对读——师生对读——试背
(五)巩固字词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带有拼音——去掉拼音)
2、认读新偏旁。(课件——学字头)
【通过开火车认读,让学生多跟生字见面,加强对生字的印象,达到识记的效果。】
(六)、书写指导。(课件出示:自、己)
师:这两个字不难。谁自己会写了?说给大家听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师:“己”有几笔写成?(指名说笔顺)
师: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指名说——师板书——学生描)
【学以致用,运用掌握的观察方法,落实写字教学难点。先观察范字,再描写实践,教师范写,扎扎实实完成写字教学,并且引导学生体会字的形体美。】
(七)、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真棒!你们不仅自己学会了本领,还懂得了很多知识,你们就是课文里的那只小鸭子——现在呀,小鹰也很想去学本领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怎样学本领?(课件显示小鹰的图片)那我们下节课再去学做小鹰好吗?
说课稿 篇5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下面我将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具体的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阐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小品,主要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事理。
本单元主题是“事理说明”,是一组内容丰富的说明文,语言风格和文章的基本结构与其他文体有较大不同。课文在把事理说清楚的同时重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目标设计: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概括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道理。学会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简单日常生活现象;
3、学习科学小品文的巧妙构思,揣摩准确生动的语言。
其中1、3是本文的重点,2是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取板块教学法:
1. 图片激趣法。通过观赏图片,沙漠干旱、荒凉、壮美,尤其是奇幻的现象,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渴望。
2、读思同步法。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思同步进行。教学中让学生先整体感知,把握全局;再局部解剖,使学生学会品味;最后迁移探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读书水平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符合循序渐进的思维规律。
另外在组织板块教学时,适时渗透圈点勾划法(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获取能力)、探究指导法(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和探究,体会文本用语的精妙和文中的科学精神)、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因此,我在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法
这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自学动笔的好习惯,指导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一些重点句段,写上自己的理解。
2、循序研读法
指导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读书,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把本课设计成:
一、初识大漠,展示沙漠的有关图片。观看多媒体演示,引用一些诗句或成语描绘所看到的景象。引入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速读课文,圈点勾画
1、文中描述了沙漠里哪些奇怪可怕的现象?本文题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何先写一些可怕的景象?
2、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三、再读课文 揣摩构思
1.细读课文4-5节,找出描述“魔鬼的海”、“海市蜃楼” 、“鸣沙”现象的语句,读一读,并结合课文概括这几种现象的成因。(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比较分析)
2.思考:第5段中首句和末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3.作者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安排全文?按什么说明顺序写的?
(这个环节是要学生了解本文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了解文章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在此环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生活中的怪异现象”,并从科学的角度去阐释成因。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作为科学小品,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和多种修辞手法,所以语言不仅准确而且还很形象。
师出示范例,师生共同品读。
学生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加以分析。
(通过品味语言,学生可以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准确性。)
五、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对沙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想真正了解沙漠还要我们继续用科学的眼光去探求。沙漠里并不只是荒凉可怕,科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终于发现其实沙漠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探索,去开发利用。课后同学们可根据兴趣爱好分成小组,确立几个研究方向,拓展研究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综合活动《蝴蝶的一生》。《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开展活动。"春夏交接之季,空气潮湿而温暖,户外的花坛里,树木下,草丛中都变成了昆虫的世界。面对这一切,成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而孩子却会欢呼雀跃,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还会迈开那活泼的小脚去追逐,为此,我根据重庆市《幼儿活动发展课程》大班下册"动物的秘密"这一主题,从幼儿生活出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了《蝴蝶的一生》这个课题。
本次说课我将分四部分向大家进行介绍,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
首先,进行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幼儿现状分析由于本班幼儿是一个较为活跃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集体,所以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都较强,因而每次的教学活动也都显得生动、有趣。
2、活动目标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如下:
①进一步了解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丰富知识经验。
②尝试用肢体语言表现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
③体验模仿的喜悦,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感受艺术中的美。
3、活动重、难点以及解破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了解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通过配乐故事、图片展示、观看课件、交流分享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用肢体语言表现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大胆观察模仿,以游戏的方式去进行有效突破。
4、活动准备由于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并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
①空间准备:春天和秋天的场景布置。
②物质准备:蝴蝶玩偶,关于蝴蝶生长变化过程的教学图片以及多媒体课件、配乐故事带、彩带纸。
以上就是我从这四个角度对教材进行的分析,接下来是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特意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谈话法以平等进行交谈的方式开展活动,可以形成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同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2、操作体验法它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亲自操作,亲身体验,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活动的同时,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互补学习。
此外,我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赏识激励法、游戏法、多媒件演示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在确定教学方法后,我还将对幼儿的学习方法加以引领指导,这就是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学法指导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在此次活动中,我将指导幼儿采用如下几种方法进行学习:
1、多种感官参与法《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要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眼看、耳听、脑想,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知识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此次活动中我就采用了模仿游戏体验法,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去体验探索结果。
最后进行的是以上这三个部分的综合运用阶段--即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的组织形式,活动流程为:
出示玩偶,激发兴趣--针对问题,交流探索--观看课件,积累经验--结合图片,单一模仿--结合故事,连贯表演--分享快乐,共同提高。
1、出示玩偶,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出示蝴蝶玩偶,并以它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小朋友们好,我是快乐的蝴蝶,你们觉得我漂亮吗?你们愿意跟我做朋友吗?"2、针对问题,交流探索--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漂亮的蝴蝶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此时,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进行分组讨论,得出初步探索结果。
3、观看课件,积累经验--幼儿通过观看课件,更形象直观的了解了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丰富知识经验。
4、结合图片,单一模仿--幼儿观察教学图片,在对探索结果进行巩固复习的同时,以游戏的形式运用肢体语言对蝴蝶成长的单一过程进行想象模仿。
5、结合故事,连贯表演--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流合作的平台,让他们整合之前的单一动作,根据故事情节大胆运用肢体语文进行连贯表演,从而进一步巩固蝴蝶从"卵-毛毛虫--蛹--蝴蝶"的蜕变过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蜡烛的变化》。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一、说教材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中又有规律可循。教材选取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蜡烛火焰熏烤白瓷片实验和火焰烘烤涂与不涂石灰水烧杯壁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二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第三部分拓展探究,在六个实验中,选择几个来做一做,通过动手做,来判断是属于哪类变化。由此看出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归纳法,从蜡块熔化由固体变成液体,蜡块燃烧产生水气、黑灰、内壁“浑浊”等一系列现象中,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这是一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然而,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犯这样的错误,就是从一次观察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本课仅仅用跟蜡烛有关的4个实验,从蜡烛这一种物质的变化就得出关于所有物质变化规律的普遍性结论,恰恰犯了这样的逻辑错误,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将对教材进行如下调整和处理,一是加大第一部分实验探究的分量,除了关于蜡烛的系列变化实验外,把第三部分的一些实验适当移前,如碾碎蛋壳,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等,同时找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直观图片资料,如铁栏杆生锈、小树长高、河流拐道、水滴石穿等,在学生观察面不断拓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从而为得出关于物质变化的普遍性规律的结论。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并能说说变化的其他特征,如变化速度上的快、慢等,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水滴石穿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学习用归纳的方法对复杂现象进行整理和概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集体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课堂的探究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浓缩。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人类同样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本课就是把通过漫长的研究获得的认识浓缩在一节课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做的研究资源、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是基础,其中包括各种有结构的材料,如蜡烛、酒精灯、蛋壳,碱、白醋、澄清的石灰水等,各种直观图片资料,如铁栏杆生锈、小树长高、河流拐道、铁杵磨成针等。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实验。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从收集的广泛的现象中归纳、得出物质变化的规律。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分类”和“集体研讨”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物质变化现象的认识后,请学生把所有看到的物质变化现象分成两大类,并在大家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物质变化分为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这个规律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收集证据——概括分类——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和思考过程自行获得。
三、说学法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互动讨论法。特别要说的是,在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分类归纳的时候,将采用唯恩图法进行分类,用直观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概括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如前面提到的蜡烛、酒精灯、蛋壳,碱、白醋、澄清的石灰水等。本课堂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根据以上各教学要素的分析,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流程:
1、故事导入,引生入境。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请学生讲述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引出“变化”这一话题,再请学生举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通过教师的叙述:“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云卷云舒、草木生长、生米熟饭、平地高楼……可是,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就是2、学习探究,建构新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关于蜡烛燃烧的实验不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带领,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图例和提示去做,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实验活动结束后,再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短片,种子发芽、铁杆生锈、小树长高、馒头发霉、冰块化水等,然后请学生比较“蜡炬成灰”和“加热蜡烛”两种变化的不同,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用维恩图的形式给这些变化来分类,最后归纳出物质变化的类型: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这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可能对燃烧时蜡烛油的流淌有关心,但对蜡烛为什么越烧越短可能没有深入去研究。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物质变化中的原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3、应用原理,判断解释。如果说,前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经历了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那么,接下来,对于普遍原理的应用,就是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才不断地明了和清晰。我用幻灯片形式向学生呈示和简单介绍一些物质的变化过程,请学生说说它们是属于哪一种变化。如苹果生锈、生鸡蛋变熟、铁水变钢锭等。同时,也请学生列举几种自己观察到的变化,互相说说是属于哪一种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4、实践拓展,引发新思考。呈示“滴水石穿”图片,引发学生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思考。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应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是否能在实践中能很好地是实现,这还是个疑问,这中间肯定也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各位专家老师毫无保留地给予批评指正。
五、板书设计
变化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和钟姐姐交朋友》。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拓展资源、、教学反思等内容。下面我以教学设计为主,对资源包进行说明。
一、【课标解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xx版》中指出:“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进行建构,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角色扮演活动,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孩子们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师的作用则只是指导儿童活动。另外,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活动的安排上,遵循了动静结合,知行结合的原则,合理的安排活动,便于学生操作。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处处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和钟姐姐交朋友,观察自己身边的钟,结合自身实际,看看明明和贝贝的生活,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二、【教材分析】《和钟姐姐交朋友》是《品德与生活》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材。本课的两个三级小标题分别是钟姐姐对我说、按时起床和休息。本课的活动目标是了解按时起居、按时上学的意义,懂得按时上学是遵守学校常规的表现,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三、【学情分析】
1、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还难以接受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上学的生活习惯,需要老师和家长帮助引导,从小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2、学生参差不齐,认识水平不同,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来帮助小学生理解从小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好处。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按时起居、按时上学的意义。
2、懂得按时上学是遵守学校常规的表现。
3、通过游戏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生活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懂得按时作息的重要意义。
2、在规律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教学准备】 课件、钟表和钟表头饰
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
由龟兔赛跑过程中,兔子因为骄傲小看乌龟,在半路上睡大觉,而最终输给爬行较慢的乌龟,这个结果,让兔子非常伤心。同学们想不想帮助一下兔子?在以后的比赛中既能休息一会,而且不误比赛的大事呢?引出了可以用闹钟来提醒兔子,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都知道的故事情节,通过老师教学的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很快地进入到了课堂的气氛中。用时5分钟
(二)模拟情景,角色扮演
由猜猜看:钟姐姐都对明明说了些什么?钟姐姐是怎样提醒明明的?为什么要提醒明明?学生在讨论中,对钟姐姐产生兴趣,而后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与“钟姐姐”的对话,体会时间是很宝贵的;生活起居按时有序、有规律有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设计意图:结合小学生爱动、好表现自己的特点,设计此教学环节,学生们在表演时,定会争先恐后,自我表现欲得到较好的释放,师生关系更融洽,并由此得出了“时间的重要性”知识点的归纳,使教学自然而水到渠成。用时16分钟。
(三)说说我自己
本环节,是对一些不按时作息,拖拉的行为进行辨析,然后找出解决的方法,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注意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如晚上睡得很晚时,早上起床难受的感觉,没睡好觉白天干事没精神的感觉等,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按时睡觉。通过辨析,知道贝贝不按时作息带来的后果。然后引出红红按时作息的一天,突出按时作息的好处。接着评出本班守时守纪的好学生,并进行表扬。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年龄小,时间观念淡薄,不按时起床和休息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设计此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判断不按时作息是不好的习惯,从而初步形成自己要按时起床、休息的意识。用时15分钟。
(四)总结并课后延伸
布置学生和家长共同记录、评价每天生活作息情况,每星期评选出“守时守纪小标兵”,久而久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习惯,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后延伸。用时4分钟
八、【拓展资源】
下面的小朋友做得对吗?请你辨一辨。目的是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这些小朋友的行为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对自己进行评价,找找生活中自己做到的和不足之处,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足之处要及时改掉。
我的课程资源包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
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同学们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①、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②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二、说程序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小结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
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介绍屈原的传说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计划是5-8分钟
2、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并以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用第三个问题导入下面评析“赛龙舟”“捉鸭子”的场面。这一过程计划是8分钟
2、精读课文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古诗欣赏中、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描绘桨手。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两幅在江中疾馳的龙舟展开想象,
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0分钟
3、小结并升华
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就亲身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美丽和神奇”
接着让学生们欣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文艺演出剪辑的2分钟短片。
在最后的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开放的中国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开放的中国。同学们!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
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
4、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三、多媒体介绍
1、课前我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如赛龙舟的视频,雅典奥运会文艺演出的二分钟剪辑,风俗习惯的flash动画,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
3、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口语表达等。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是教者在意引导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还采用了自读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法,并作出规定:在“议”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议,在“结”的过程中,指令其中一个人任记录,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问时,其中一人作代表发言。
【精选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