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是学习三角函数定义后安排的一节继续深入学习的内容,是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个三角函数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中学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A、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猜想出两个公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基本关系式在两个方面的应用:
1)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
2)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B、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通过求值、证明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例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知识迁移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同角三角函数函数基本关系在解题中的灵活选取及使用公式时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接触三角函数的内容,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采取诱思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类比、讨论、总结、证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主动探究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
2、学法分析: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数学学习必须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突出数学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例1、设计意图:已知一个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便可运用基本关系式求出其它三角函数值。在求值中,确定角的终边位置是关键和必要的。有时,由于角的终边位置的不确定,因此解的情况不止一种。本题主要利用的数学解题思想是:分类讨论
例2、设计意图:
(1)分子、分母是正余弦的一次(或二次)齐次式,注意所求值式的分子、分母均为一次齐次式,把分子、分母同除以 ,将分子、分母转化为 的代数式;还可以利用商数关系解决。
(2)“化1法”,可利用平方关系 ,将分子、分母都变为二次齐次式,再利用商数关系化归为 的分式求值;
五、教学反思:
如此设计教学过程,既复习了上一节的'内容,又充分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让学生明白到数学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每一节内容都应该把它牢固掌握;在公式的推导中,教师是用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关系式,多让学生动手去计算,体现了&qut;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探索得材料,研究获本质,思维促发展&qut;的教学思想。通过两种不同的例题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明白到关系式中的开方,是需要考虑正负号,而正负号是与角的象限有关,角的象限题目可以直接给出来,但有时是需要已知条件来推出角可能所在的象限,通过分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了。
由于课堂在完成例题及变式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尝试,故对学生的检测只能安排在课后的作业中,作业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可以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下节课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加以评讲,并设计相应的训练题,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 章第 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将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 通过学习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数学思想方法。
3.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本节课有两个教学难点: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化为1这一步时,应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会灵活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的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是觉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识会比较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采用了趣事导入法、类比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动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新知识化难为易,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鲁班造锯的故事引入课题,这个故事也正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类比数学思想,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类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再让学生通过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 探究新知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已有知识的实际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我设计了4道很简单的小问题题(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式)得出4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从而很顺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给出5个不等式让学生判断是否为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再启发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进一步比较知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 巩固练习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2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个不含分母、不含等号,一个含有分母、含有等号。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
4小结
设计一个问题 (议一议):解不等式移项时应注意什么?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什么?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注意什么?是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
注意:解不等式移项时要变号但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或乘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空心点。
5 作业布置
让学生把教材第126页第1题和第2题写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故事导入法、类比数学思想方法。由古代著名的工匠鲁班经过茅草割手的事实类比发明了锯子导入课题,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从而让他们通过回顾和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借助类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体会温故知新的成就感,进而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识。
数学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
《集合》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教材的地位和内容)
集合与函数的内容历来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传统内容,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集合论,它是一个具有独特地位的数学分支。高中数学课程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它是刻画函数概念的基础知识和必备工具。
二、教学目标(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本节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目标
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索出结论,并能有
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重点 :(本节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
难点 :(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能遇到的难点是)
(1)(要)区别较多的新概念及相应的新符号;
(2)(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准确表示具体的集合;
四.教法分析
1、以学生为中心,重点采用了问题探究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从实例、到类比、到推广的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
习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增大信息量,增强直观形象性.
五.说教学过程(下面我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为例谈一谈我的教学设计) (那么整个教学流程分这么几块)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教学流程:
1问题引入
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喊:高一**班同学集合!听到口令,咱班全体同学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体育老师身边,而那些不是咱班的学生便会自动走开。这样一来,体育来说的一声“集合”就把“某些特指的对象集在一起”了。
数学中的“集合”和体育老师的“集合”是一个概念吗?
2构建新知(那么构建新知的时候,主要围绕着以下几点展开)
(1) 集合的含义
数学中的“集合”和体育老师的集合并不是同一概念。体育老师所说的“集合”是动词,而数学中的集合是名词。同学们在体育老师的集合号令下形成的整体就是数学中集合的涵义。
师:一般的,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集合,也简称集,例如”我校篮球队的队员“图书馆里所有的书”。同学们能不能再接着举出些集合的例子呢? (自由发言,教师复述其中正确的举例并板书出来)
(1)我们班所有女生
(2)所有偶数
(3)四大洋
······
(2)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如A={2,4,8,16},则4∈A,8∈A,32( )A.(请学生填充)。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3) 集合的表示法
常用的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
描述法是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N: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Q:有理数集
R:全体实数的集合
``````
3典例精析
例1, 判断下列对象是否能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身材高大的人
2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3所有的数学难题
4满足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
(在这里我要重点讲的是第四个问题,有的同学会认为x^2<0的实数解不存在,所以这样的集合没有。事实上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因为不存在元素的集合应该叫做空集。
例2(对于例题2也同学们容易错的题,这里主要是围绕集合中的元素应该具有互异性展开,因为它具有互译性,所以这个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集合{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三角形的三边长,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例3 课本P3例1 例4 课本P4例2
例2, 例4主要是围绕着集合的描述方法展开。对于这四道题的设计,我们主要
是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展开。通过对于例题的解析,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归纳小结: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应理解为: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之后,能养成做总结的习惯,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 布置作业:
一、课本P7,习题1.1 1
二、1、预习内容,课本P5—P6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11-30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数学乐园》说课稿08-08
《数学广角》说课稿05-21
数学乐园说课稿10-02
数学活动说课稿10-28
数学广角说课稿08-09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7-20
《数学广角》说课稿03-01
《数学广角》说课稿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