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说课稿范文2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2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二。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0;y=kx ,k≠0;y=k/x , 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电脑演示)
例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πr?(r>0)
例2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y=100(1+x)?
=100(x?+2x+1)
= 100x?+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两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这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这与一次函数不同)。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 ?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2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这里强调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为接下来的判断二次函数做好铺垫。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1
(2)s=3-2t?
(3)y=(x+3)?- x?
(4) s=10πr?
(5) y=2?+2x
(6)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理论学习完二次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设圆柱的高为h(cm)是常量,底面半径为rcm,底面周长为Ccm,圆柱的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C关于r;V关于r的函数关系式;
(2)两个函数中,都是二次函数吗?
【设计意图】此题要求学生熟记圆柱体积和底面周长公式,在这儿相当于做了一次复习,并与今天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4. 篱笆墙长30m,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坛,写出花坛面积y(m2)与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较前面几题稍微复杂些,旨在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
(五)拓展延伸
1.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当 x=0时,y=0;x=1时,y=2;x= -1时,y=1.求a、b、c,并写出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在此稍微渗透简单的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个铺垫。
2.确定下列函数中k的值
(1)如果函数y= xk^2-3k+2 +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_____
(2)如果函数y=(k-3)xk^2-3k+2+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_____
【设计意图】此题着重复习二次函数的特征:自变量的最高次数为2次,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
(六) 小结思考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小结的良好习惯,将知识进行整理并系统化。而且由此可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补充。
(七) 作业布置
必做题:
1. 正方形的边长为4,如果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y,求y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
2. 在长20cm,宽15cm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锯掉一个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写出余下木板的面积y(cm2)与正方形边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选做题:
1.已知函数 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2.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二次函数y=x2和y=-x2图象
【设计意图】作业中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实施分层教学,体现新课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补充第4题,旨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二次函数图象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思考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突出一个特色——充分鼓励表扬的特色
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和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是学习的难点。
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的意义,具有初步的迁移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且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创设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及直观的教具教给学生数形结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探索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们力求准确。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本着服务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圆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二、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情景图)小熊笨笨要请爸爸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大西瓜。 (板书课题)看它们吃得多有滋味啊!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三)自学指导一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75页,认真思考:)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 )份,大熊吃了其中的( )份,小熊吃了其中的( )份,他们一共吃了( )份,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3、列式计算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时间:5分钟 要求:语言清晰流畅 书写认真)
(四)交流汇报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3、观察这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怎样计算分母相同的加法算式?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五)自学指导二
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2、还剩下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集体订正。
5、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
(六)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此环节预设了四组题,基础题、中等题、思维训练题和开放题。这些练习题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增长创新意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育理念。
(七)畅谈感受,交流收获
本着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以求共同进步。
(八)教学效果预测
到此为止,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
试想: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一定会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
吃西瓜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
数学说课稿3
教材先通过例
1让学生改写生活中以元作单位的商品价钱,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初步掌握两位小数的读写。接着通过例2结合米和厘米、米和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在直尺上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两三位小数。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通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小数意义探索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引出小数。我播放华润超市情境,让学生观察超市里商品价格标签上都使用了什么数?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说到都使用了以元作单位的小数,然后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把价格写成小数呢?从中让学生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产生的价值以及使用的普遍性。接着我让学生说说对小数你已经有些什么认识,唤发学生已有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进一步学习小数。这个环节,我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小数,强调了以元做单位的这个知识要点,为下面学习中遇到的以角、分或米做单位的问题作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认识以元做单位的两位小数的意义。结合刚才的情景,我出示例1中三种商品价格,先指导学生对三个小数的读写,如有学生读错,我会适时强调:读小数时,小数的小数部分只读数字。再让学生用角或分做单位说说价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1元是多少分?1分是1元的几分之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已有认识分别推出5分、4角8分是1元几分之几,还可以写成几元?这个环节,我利用学生对元、角、分关系的已有认识,分别介绍把1分、5分和4角8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即两位小数表示的是百分之几。
三、自主探究,认识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意义。在例2的教学时,因为已有例1的知识基础,我出示一把米尺,让学生通过米尺共同探究讨论怎样用米作单位表示1厘米的长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1厘米是1米的1/100,也就是1/100米。所以写成小数是0.01米。然后结合课件让学生独立写出表示4厘米和9厘米的分数和小数,并要求学生们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含义。同时也让学生在独立完成时,体会知识的学以致用,感受成功的喜悦。最后我会这样问学生:以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表示1米的百分之几,那么推想一下,有没有以米作单位的三位小数?如果有,它该表示1米的几分之几呢?启发学生利用对两位小数的已有认识类推出三位小数的含义与读写方法。然后结合课件让学生说说7毫米、15毫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米?这个环节,我利用形象的直尺教具,结合媒体辅助,利用米、厘米、毫米的关系,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由两位小数推想出三位小数表示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抽象概括,揭示小数的意义。在刚才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中每组的分数和小数,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小数的理解,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师生共同总结出小数的意义,并强调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含有几个数位,这个小数就是几位小数。为了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饱满,认知的表象更加丰富,教材 试一试安排了平均分一个图形来得到一个小数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利于学生对整体1的完整认识,我首先通过用正方形、正方体表示整数1,使学生认识到: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都是把整数1平均分后得到的,而且它们都可以分别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来表示,从而帮助学生在比例题更为抽象的层次上理解小数与相关分数的关系。
五、实践应用,巩固拓展。根据以上内容,我准备在实践练习中安排四个层次的内容,
1、出示几个小数,让学生读一读,并说出各是几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进一步训练学生读的能力以及提高对小数分数之间转化的技能。
2、出示几组信息、如刘翔跨栏成绩十二点九一秒、神州五号飞船长八点六五米等,让学生写出这些小数,并说说各是几位小数。进一步训练学生写的能力,以及对小数位数的判断。
3、继续刘翔的话题,我出示奥运冠军图片及身高:姚明:2米3分米,刘翔 1米88厘米,田亮1米7分米2厘米,让学生用米做单位的小数来表示。并谈谈自己的想法。这题引入了体育明星的身高素材,切实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人文体验。
4、出示一组信息:星期天,成成走了0.45千米,到超市买了0.45元的橡皮,一共用了0.45小时,你能说说0.45千米,0.45元和0.45小时各表示什么意义吗?这题通过一个直观模型, 从不同层次巩固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扩大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综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
(1)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商品价格信息的情境,激发学习欲望,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2) 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和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实践练习中,设计了刘翔跨栏,神州五号飞船,以及奥运冠军等素材,在解决问题中使学生体会了数学的价值,也发展了思维。
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的本质、地位与作用
对数函数(第二课时)是20xx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第二章第八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小节涉及对数函数相关知识,分三个课时,这里是第二课时复习巩固对数函数图像及性质,并用此解决三类对数比大小问题,是对已学内容(指数函数、指数比大小、对数函数)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为后续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渗透方法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2、运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即数形结合能力
2、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说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对数比大小发挥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一是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二是对指数中比大小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的再次体现和应用,对后为解对数方程及对数不等式奠定基础。所以确定本节课重点:运用对数函数图像性质比较两数的大小
教学中将在以下2个环节中突出教学重点:
1、利用学生预习后的心得交流,资源共享,互补不足
2、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及原理的理解
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后上课的情况下,对于课本上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本节课教师要补充第三类比大小问题———同真异底型,对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有一定的挑战性。 所以确定本节课难点:同真异底的对数比大小
教学中会在以下3个方面突破教学难点:
1、教师调整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 导作用即可。
2、小组合作探索新问题时,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适时用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自信。
3、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四、说学生学情分析
长处:高一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已学知识或用过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及应用意识,对于本节课而言,从知识上说,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刚刚学过,本节课是知识的应用,从数学能力上说,指数比大小问题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在这可借鉴,另外数形结合能力、小结概括能力、特殊到一般归纳能力已具备一点。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本节课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第三类对数比大小是课本以外补充的内容,没有预习心得,让学生在课堂中快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解题思路的构建,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学生能力上来看,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还需加强锻炼,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上还显不足。
五、说教法特点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基于此,本节课遵循此原则重点采用问题探究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预习交流心得出发,到探索新问题,再到题后的回顾总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说、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观点,加强理解,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打下基础。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六、说教学过程分析
1、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2、温故知新(已填表形式复习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知识和方法,为学生形成知识间的联系和框架建立平台,并为下一步的'应用打下基础。
3、预习后心得交流
1) 同底对数比大小
2) 既不同底数,也不同真数的对数比大小
以课本例题为例,交流解题思路,题后总结此类型比大小问题的一般方法,而后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己总结方法及此方法适用的题型,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只需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从题目表面上升到题目的实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合作探究——同真异底型的对数比大小
以例3为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预计两种:一是利用换底公式将此类型转化为同底异真型,利用之前总结的方法解决此问题。二是利用具体对数的大小关系探究出不同底对数函数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以此来解决此类型比大小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探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也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很好机会,为以后的探究学习积累经验和方法,充分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另外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即反思,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因此,本题解决后,让学生反思明白,要想利用性质解决问题,关键要做到“脑中有图”,以“形”促“数”。
5、小结
以学生自主小结的方式总结本节课得收获,教师可引导小结三个方面:所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6、思考题
以20xx高考题为例,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7、作业
包括两个方面:1、书写作业 2、下节课前的预习作业
七、说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例来看,这种通过课本内容预习,而后课堂交流学习成果的方法效果不错,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探究时,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我参与小组讨论,对有能力的小组,在探究出一种方法后,可鼓励完成更多的方法探究,对于能力较弱的小组,可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都能动起来,课堂都有所收获,增强学生自信。另外,对于学生的总结回答,可能会比较慢,我一定会耐心听,及时鼓励,给予学生微笑和语言的鼓励,效果很好。在小结环节中,对于高一学生自己小结的方法,是我一直的教学尝试,由于只训练了半学期,学生只能达到小结知识的程度,在以后的训练中还会加入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小结内容,使这些数学名词让学生不再觉得抽象,而是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具体的解题工具。
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学生已通过系统的学习《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了基本的思维模式。教材借助“小猫观鱼”图,引出了:“13-8”和“13-5”两道题目作为《十几减几》的学习重点,并以对话交流的形式展示了多种算法。纵观教材的设计,其意图十分明显,即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想加做减”的方法,实现算法多样化基础上的优化。通过本课的教学,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渗透了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转化思想,为后面学习100以内的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经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探究并掌握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分析问题的思路,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构想主要运用情境再现、直观演示、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研讨等活动,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在操作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的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构想,我将整个教学流程预设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自主探究,寻求算法;三、类推迁移,应用算法;四、归纳总结,完整认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富有童趣的情境创设,特别是接近学生生活的原生态背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对教材的主题图进行了处理改造。在新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动画情景:星期天,猫妈妈从超市买来了13根火腿肠(1包10根和3根)。小猫咪高兴地说:妈妈,我要吃8根。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板书:13-8,并提出问题:想一想,13-8怎么算?这一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为后面的学习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原型与思维支撑。
(二)自主探究,寻求算法
当问题提出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因为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不再是“零”起点,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这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更是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
1.探究算法
为了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要提供时空的保证,即将课堂上一定量的时间还给学生,用于他们的自主探究。其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多样的学习材料,并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和要求,可以要求学生:
(1)你可以想一想,直接计算;
(2)你可以看看情境图,想一想再计算;
(3)你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4)你也可以用计数器拨一拨,算一算。不同策略的提出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了不同的学习平台,促使了学生参与的全员性,而且为丰富学生的计算方法并探寻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提供了可能,从而顺应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2.展示算法
在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计算方法后,我将进行不同算法的展示:
(1)小组交流讨论各自的方法。
(2)集体交流汇报。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预想学生汇报的算法有以下几种:
问题:13-8=5你是怎么算的? A、直接数数,逐一递减。 B、破十法:10-8=2,2+3=5 C、想加做减:8+5=13,13-8=5 D、平十法:13-3-5=5 E、其他:13-10=3,3+2=5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后,教师要适时板书加以展示,同时对各种算法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使学生在体会算法多样性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3.点拨算法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是中等生和学困生,在不刻意统一算法的基础上,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借助情境图或小棒进行重点展示:破十法和平十法。这样处理是因为学困生本身对于20以内的加法掌握得不是很熟练,运用想加做减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而平十法更易于被他们接受和学习;其次,在后面学习10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时,其思维的基点是“退一当十”,即运用破十法,也就是说破十法是今后继续学习的思维基础,在本阶段内必须引导学生强化理解。
4.对比算法
在学生呈现多种算法的基础上,通过提问: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他们有什么
相同的地方呢?让学生借助直观对比、观察思考,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纵深。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思维的沟通,找到不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经历必要的比较、归类的过程中,自觉地做出选择与自我调整。
(三)类推迁移,应用算法 1.尝试运用
在学生探究了13-8=5的算法后,我不再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引出数学问题,而是直接提出:13-5该怎么算?让学生借助刚刚获得的学习经验向抽象思维提升。在学生计算后,进行交流汇报。此时我提出了3个设问:(1)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2)观察:13-8=5和13-5=8,你发现了什么?(3)你认为“十几减几”该怎么算?这3个问题的设置,一是为了对算法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二是为了渗透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的意义,三是为了形成“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建立计算模型。
2.巩固应用
利用课本上的练习,对新知进行巩固,提高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完整认知
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鉴于一年级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我以提问、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历程做回顾:请你想一想,再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都是怎么学的?你最高兴的是什么?通过以上几个指向性较强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也凸显了学习方法的渗透,更加关注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
四、说板书
板书以学生的多种算法为主体呈现,目的在于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突出重点,丰富计算方法,增强记忆的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力求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彰显他们的个性,舒展他们的灵性。
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方程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3课时。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点也对今后学习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数具有重要基础作用。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解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解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列方程,然后尝试主动探究方程的解法。并通过练习归纳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能。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能解这种类型的方程。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2)、能力目标:
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发展用方程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如何去分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埃及古题的情境感受数学文明
2、教学重点: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学难点:探究通过“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说教法: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1、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接受老师的答案。
2、精心设计问题,因为好的问题设计能不断激发学习动机,还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可能。授课中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流程图
活动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内容和目的:创设埃及古题问题情境,列方程解决该问题;发展利用方程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
活动2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内容和目的:以学生已有的关于等式性质的数学知识基础,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3“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内容和目的: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的事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活动4小结
活动内容和目的:总结本节收获
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这件珍贵的文物是纸莎草文书,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在文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
问题一: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
(1)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2)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
(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
1、利用列方程、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让
学生感受方程的优越性,提高学生主动使用方程的意识。
2、经过对同一方程不同解法到去分母能够使解方程的过程更加便捷,明白为什么要去分母,这是“去分母”这一步骤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同“去分母”是科学的`、可行的,明确为什么能去分母,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参与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动,从而发现“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方法,也首次由学生自行突破了难点。
3、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2、下面方程(见第96页中间)可以怎样求解?
观察方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先去分母,
怎样去分母?
解去掉分母后的这个方程
归纳总结去分母的方法:
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即“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呈现不同学生的解题过程,选取学生在去分母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发现去分母的易错点。巩固了学生对解方程的透彻理解。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团体协作精神,还对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错例的辨析,加深学生对“去分母”的认识,避免解方程时出现类似错误。
去掉分母后,方程即转化为熟悉的形式,新旧知识自然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把新问题想办法合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通过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这一步骤体会转化思想。
活动3、解方程(见第97页例题3(2))
设计意图:
用实践来加深对“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结合本题思考,能总结解这种方程的一般操作过程吗?
巩固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同时说明解方程的步骤是程序化的,但不能生搬硬套,每个步骤要不要使用、何时使用都应视方程的特征而定。了解对方程的每一次变形都是为了将方程最终化归为x=a的形式。解题时应根据题目特点,合理选择解题步骤。
小结活动4总结
(1)学生能否总结本节的知识,是否理解去分母的作用、依据,是否掌握去分母的具体做法;
(2)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3)学生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复习、巩固本节的知识,学会总结反思。
四、评价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参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的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学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本节数学课,如要获得最直接、真实的反馈,就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并随时观察解决,评价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这节课通过现代化的技术的运用,节省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开放式的数学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交流中获益;通过随堂练习和作业来激励其学习。同时做练习时,将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并在课后作成长记录,使学生比较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为下一步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数学说课稿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切线的判定》。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九下第三章《圆》第五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二课时《切线的判定》。本课时内容是在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直线和圆相切的条件,并为探究切线长定理和切割线定理而作准备的,它在圆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初中几何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它是几何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
2、本课主要知识点
(1)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
(2)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3)作三角形的内切圆。
3、教材整改
结合教学实际及中考要求,我对教材内容略作了调整。当探究出判定后,为了提高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我特增加了例1和例2,让学生总结出"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时,常常添加辅助线的两种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达到学以致用。
同时我对学案也作了调整。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具体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的知识能力
学生已经掌握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的知识,与圆有关的性质,切线的定义,切线的性质等。
2、已有的数学能力
具有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基本的作图能力等。
3、已有的学习能力
预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讲解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评价能力等。
三、目标、重难点分析
基于上述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
(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3)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经历探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在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基础上设定,它的设定一定既符合大纲的知识、能力要求,又要平行你的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此,承上:它起着承载知识的生长点以及与旧知识的联系;还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这些目标针对你的学生一定是最能实现和达到的;启下:它起着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起点在何处,这个起点是否针对了你自己将要面对的本堂课的学生,是否符合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还决定了你的整个教学设计如何来落实完成知识、发展过程、突破能力。
本课时内容都是围绕切线的判定来展开的,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重难点:
(二)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
突出措施:学生通过所选取的四个图形,以问题链的形式,并结合已学过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切线的定义,以小组内交流,组间互评,老师点评等形式得出判定。并全班齐读判定,勾画圈点关键词。并让学生回顾切线判定的另外两种方法,加深对判定的理解记忆。
2、教学难点:
由于圆这一章内容平时生活中见得比较少,切线又比较抽象,所以基于学情我确定如下为教学难点。
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
作三角形内切圆的方法。
突破措施:主要通过将问题细化,通过在学习准备中提前抛出问题,通过学生分组学习、练习、学生板演、学生讲解等方式突破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以学案为载体的DJP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帮助学生课堂讲解,并赋以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还结合了启发、讲解、评价综合的教法。
学法上:充分发挥小组作用,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讲解,再面向全班讲解,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采用以学案导学的DJP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六个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达标检测】
1、判断直线l是否是⊙O的切线,并说明理由。
2、如右图,∠AOB=30° ,M为OB上任意一点,以M为圆心,
2cm为半径作⊙M,则当OM=________时,OM与OA相切。
3、如右图,AB是⊙O的直径,∠ABT=45° ,AT=AB.
求证:AT是⊙O的切线。
4、如右图:已知直线AB经过圆O上的点C, 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圆O的切线。
设计意图:
(1)、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为学习下一课时的内容作知识准备。
(五)课后作业
C类: ①课本P129随堂练习2
②课本P129习题1
B类: ①课本P129随堂练习1,2
②课本P129习题1,2
A类: ①课本P129随堂练习2
②课本P129习题1,2,试一试
③上网查阅整理切线在判定在相关资料,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在完成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和加深,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
(六)板书设计
优美清晰、图象规范、色彩艳丽的幻灯片,不能代替规范的板书,它从静态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故而设计板书如下:
§3.8 切 线 的 判 定
一、切线的三种判定方法:
1、直线与圆只有唯一的公共点;
2、圆心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3、过半径的外端并且与半径垂直的直线与圆相切
二、内切圆的定义三、反思小结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活动经验,在学案的具体运用中,课前预习学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学习、思考完成学案,为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讲解做充分地准备。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案或小组统计等方式了解学生依案自学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精讲。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还借助小组的量化评价体系,给每个小组打分。
设计意图:
学案能够帮助学生课前自学、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是教师启发、引导、讲解、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工具与方案。
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和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比较困难,教材并没有采取直接给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多种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等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重点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二、说学生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教学中力求通过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真正理解。为此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课伊始,用淘气帅气的个人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理念。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情境。
情境一:比形状
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思考问题:哪些照片与照片A比较像?学生很容易辨别出A,B,D像;C,E不像。对长与宽的关系产生了直观感受。紧接着将照片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为了减少学生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观察明确1格就是1,照片A在方格纸上的长是6,宽是4。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并将数据整理到表格中。通过比较,发现A、B、D长除以宽都得1。5。
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做比。这时我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水到渠成。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是数学教师的责任。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阅读书本第68页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并了解比的来历,品味数学文化。
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的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重要性。
情境二:比速度。
孩子们,看看谁快?引导学生思考:要比谁快,比什么呢?怎么算?速度=路程时间。经过计算,学生惊讶的发现: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学生体会到: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个比值就是速度。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情境三:比价格。
在购物的情境中,学生独立完成表格。体会到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这个比值就是单价。
通过三个情境的教学,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多次体会比的意义,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1、写一写、算一算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练习比的读法、写法和计算方法。
2、在说一说的活动中,学生尝试用比的意义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在福尔摩斯侦探术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质疑总结,反思提升
课堂总结是学生对今天学到知识的回顾和再现,让学生总结,学生质疑!最后课外阅读中,和学生区分篮球比赛中的比与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的不同。延伸课堂,学生真正体会学无止境。
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扼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长和宽的比6 :4 =6 4 = 6/4 = 1。5
前项:后项、比值
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1-43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运算过程是从数的组成角度去理解这些简单的加减口算,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为后面正式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做准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能准确计算.
二、说教法及学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主要采用创设情景、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三、教学过程
1、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课始通过“文字叙述填空”和“一数分两数图示填空”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数的组成”这部分的复习,为下面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进行必要的铺垫。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通过课件展示“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的情景,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图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3.运用实践操作,巩固练习
幻灯片出示摆小棒,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计算,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随后根据教师的描述先摆小棒,然后根据操作列出相应的算式。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对所学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找朋友”游戏
在音乐声中让上台的5名同学出示算式依次呼叫找朋友。数学游戏的设计,有利于“寓教于乐”,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知识与能力得到了长进。
5.反馈练习
通过计时计算课本练习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计算能力,加强对新知的巩固程度,同时教师在巡查中掌握全班同学对本讲内容的掌握情况。
6.数学游戏:谁先吃到玉米
通过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游戏情境之中,利用游戏进行口算练习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愉快的活动中。通过这个练习,可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提升了一年级小同学的注意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注重“动手实践”数学游戏的设计,有利于“寓教于乐”,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知识与能力得到了长进。充分利用了新课程实验教材的特点,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了常规教学。
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体育中的数学》是北师大版第六册数学实践活动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的乘法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安排的。它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2、教学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为实践活动课,内容设计将数学与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一般学生每一学年都会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也经常观看电视里的体育节目,对于书中所提及的体育问题可以说经常接触,并在不同层面上有过思考。基于这一点,书中的两个问题,部分学生是可以解决的。但要将两个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并要利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解决,这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有序思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图形与乘法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体操表演中的队列问题,学生能理解方队的含义。
(2)通过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学生能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连线、图解、列表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感受自己的生活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方队的含义
(2)运用所学的有关图形与乘法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通过欣赏领导人检阅军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队列的美,体会数学与体育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操作,理解方队的'含义和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学习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本活动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让同学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队形,体会到了队形之美,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的审美意识,在欣赏中知道了一个美丽的队形,要有许多的因素在里面。
第二部分,是课堂的导入部分。以同学们要举行体操表演为内容,进行队列的变化。
第三部分,是为学生提供充足探索的时间,充分让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之后,把想法展示出来。使学生们能更充分的明白如何来站队形,同时欣赏到队列之美。同学们在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后,投入到更积极的学习中去。
第四部队是比赛场次的安排问题。将原教材中的世界杯比赛情境改为我们班要举行阳光杯蓝球比赛的情境,使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体现了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课标中所倡导的根据实际创新教材的理念。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着重通过引导学生通过猜测,推理,验证,交流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悟解决数学问题的多种策略,体会有序性思考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部分是拓展活动。从握手的情景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既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又对其加以更高层次的提升。
本课教学是以问题解决模式建构的。本人力求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努力通过巧妙预设的课前谈话和引导,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而在整堂课的引领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猜测、验证、归类、总结这一科学思维过程,将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为学生现实的实际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从本章来看,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种解法,后面即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本册书来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后面学习二次函数、圆中的有关计算的基础;从整个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来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的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多元方程、高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从学科领域来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也有重要意义,如物理学中电学的一些计算、化学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都要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练习课,旨在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四种解法的类比归纳,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在学习中体会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
2、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并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进行类比,理解解一远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体验分类讨论、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3)通过学生间合作交流、探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同时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对解一远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教学就相当于和学生作战,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水平而选择最好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要先分析学情,再确定教法。
1、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种解法,在七、八年级的时候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的解法,掌握了一些解方程的基本能力。再者,九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一定分析推理能力,同时,在讨论、探索、交流学习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应更多地应用探讨、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去求得新知识,加深和扩展学生对一些数学思想的理解。
2、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并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我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性为四个字:精讲多练。讲,就是讲四种解法的优缺点及“降次”的思想;练,就是通过大量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体会选择适当的方法的重要性及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是通过“降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而求解,体验化归的数学思想。
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引探式教学方法,在活动中老师着眼于“引”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学生着眼于“探”,通过探索活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发展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采用电脑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投影仪出示练习题,节约了课堂时间,保证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交流,还可以展示学生的练习结果,纠正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1、 回顾旧知: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2、 探究新知:出示四道有代表性的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方法解方程。学生完成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或者跨小组交流,看看彼此用的是不是同一种方法,若方法不同,比较看谁的方法更简单。老师深入各小组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并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解题过程在投影仪上展示。
3、 归纳小结:老师以四名学生的解法为例,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简单易行。对于形如完全平方等于非负数的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采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对于方程的左边能用提公因式或乘法公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则采用因式分解法求解;其余的方程,则选择公式法或配方法。通过比较发现,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基本的思想都是“降次”。直接开平方法和公式法是通过开平方达到降次的目的,配方法是通过配方再开平方达到降次的目的,因式分解法是通过把方程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等于0的形式而达到降次的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同时可以看出,这几种方法都是将“二次”降为“一次”,然后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了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然后用七年级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决问题,这体现了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可以给学生强调:我们学习数学知识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将遇到的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的、已经能解决的旧问题而解决,这就是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
4、 拓展延伸: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归纳,学生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由此可以拓展:解高次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降次”,降高次为一次,那么解多元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消元”,这样学生就会理解以前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都采用的是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了。为学生以后学习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巩固练习:通过前面的练习和讲解,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应该趁热打铁,再出示几道习题让学生练习。
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52页例2和例3——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
之所以将例2和例3放在一节课,主要是为了形成知识的层次和渐进,以利于通过知识点的对比,让学生坚定对知识的感知结果。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这一直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以及自学能力,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轰轰烈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为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重难点
重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
难点:让学生知道“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自学——比较——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复习引入,指导自学,分析比较,实际应用等教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第三就是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四就是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六、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程序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解决什么是按比例分配,采用分石子的实际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解决怎么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要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这一直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就必须要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而采用分石子的实际操作法,即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既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部分
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数学课程标准》第21页】
以同方为单位分一分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1)、按1:1把8颗石子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8颗石子分成两部分。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除了“平均分”以外,还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
怎样按比例分配
(一)、复习
(1)、甲数是8,乙数是10,则甲数是乙数的(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
(2)、第52页出示复习题: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二)、自学
1、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自学
先出示自学要求: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播种小麦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2,表示播种小麦和总播种面积的比是几比几?播种的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玉米的面积与总播种面积的比是几比几?播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老师引导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学课本例2。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小组自学,教师进行指导
小组自学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程要求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之一。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解题
先检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简略解决例2
然后让学生汇报:把谁按什么比例分配
4、自学例3
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了例2的基础上自然的过渡到例3,并运用例2的技能来解决例3,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以及综合运用。
5、比较例2、例3
例2是把总面积100公顷按3:2进行分配,例3是把总棵树按3个班的人数所占比例进行分配。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按比例分配既可以是2个量比,还可以是3个或3个以上的量比。
(三)、练习
多层次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9: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这个练习用采分散难点,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62页的“做一做”第1题
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后即时得到巩固。
3、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运用
混凝土,石子、沙和水泥的比是3:2:5,现在有20吨水泥,需要多少石子和沙才能生产出这种合格的混凝土?
有了基础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技能。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方法的同时,教师大力提供应用时空,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形成技能和对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应用能力,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全新而又生疏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
(五)、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
例2-------- 例3-------
总份数3+2=5 总人数:47+45+48=140人
(——把总面积100公顷 按3:2 分配 ) (——把总棵按各班人数分配)
大豆100x3/5=60公顷 一班:280x47/140=94棵
玉米 100x2/5=40公顷 二班:280x45/140=90棵
答:--------- 三 班280x48/140=96棵
答 :--------
板书体现了本节课的两个主要内容;将其并排,易于进行对比,简洁而一目了然。
数学说课稿13
各位评委: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八年级 教科书。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____ 年级 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____ 的基础上,对____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____ 等
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____,对____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____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三、 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____是本节课深入研究____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____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 对比反馈
(8)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
数学说课稿14
一、说幼儿、说设计意图:
孩子是认知的主体,但作为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二、说活动内容:
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实际需要、发展能力为基础,又要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本次活动内容的选择首先是根据《纲要》对科学领域目标的要求,即“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利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科学目标的定位使我们强烈地感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二是考虑幼儿实际能力和发展需要。本班幼儿对空间方位感知经验不一样,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寓教于乐中。这样就能让幼儿在积极的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在确定活动目标时,我的预设目标从幼儿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进行考虑的,因此,此次活动的目标我预设为: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会向左和右移动。
2、知道站的方向变了,左边和右边的方向也会变。
3、初步感知参照物的不同所带来的左右方向的不同。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游戏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法,我介绍这两种方法。
(1)游戏法: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因此,活动中我尽可能地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如一开始,我就采用与幼儿玩肢体游戏进行引入,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有了“左”、“右”的空间概念经验。
(2)赏识激励法:
人需要赏识,作为孩子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孩子,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每次的游戏过程中,教师都以激励鼓励的方法请幼儿参与,在参加完游戏之后有相应的反应,若幼儿有错也给幼儿改错的机会,让幼儿大胆尝试,但不挫伤孩子的自尊。
五、说活动的组织过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把此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纲要》科学领域目标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在本活动第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幼儿寻找自己身体左右关系的“好朋友”的游戏,幼儿玩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幼儿很有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找到的“好朋友”告诉老师和同伴,这样,幼儿不仅主动地与同伴交流了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加深了对“左、右”空间方位的认识。
(二)游戏中辨别左右。
这是巩固第一环节中接触到的对左右的区分,让幼儿一起感知左右。
(三) 感知参照物的不同,左右边的方向也变了。
此环节在设计过程中是让幼儿在原有对左右的认知水平上有一个提高,落实第二个目标。
(五)结束:联系生活,应用左右。
此环节是让幼儿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可以看到幼儿的学习程度如何。
反思:
本次活动的引题还是让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在知道了左边和右边之后,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时,幼儿的举手积极性很高。
从目标的把握上,我对第二个目标的把握有所欠缺,在组织过程中,幼儿没有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对于数学活动主要是源自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对于这一点的渗透也不是很到位。教师自身的语言组织还不够精炼,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数学说课稿15
一、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我将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数学本质:
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从“数”的角度用解析式不易解决,转而由“形”——图象突破,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分类讨论,通过研究两个具体的指数函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象发现指数函数的图象规律,从而归纳指数函数的一般性质,经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出指数函数的一般性质,从而对指数函数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必修1》第二章2.1.2节的内容,研究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是在学生已经较系统地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将指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之后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既是对函数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又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基础。因此,在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_、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对抽象的指数函数及其图象缺乏感性认识的实际情况,确定在理解指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由图象得出的性质为本节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发现过程。
为此,特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直接性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简单应用、能根据单调性解决基本的比较大小的问题.
2)能力目标(发展性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增强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可持续性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体会研究函数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研究学习过程;体验研究函数的一般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对称美、简洁美。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知识储备: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
学情分析:
由于我所教学生数学的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有一部分是较好的,但整体是水平参差不齐。高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能够勇于表现自我,展现自我,愿意合作交流。但在思维习惯上与方法上还有待教师引导。
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问题1.
学生能够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模型但对于指数函数的定义中底数的取值范围和指数函数形式的判断有困难。
教学策略:
类比着二次函数,对于底数的范围的取值,引导学生回顾指数幂中当指数为全体实数时,底数怎样取值才能一直有意义,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底数能否取负数、正数、0、1?从而得到底数的`范围。
学生对:1)y=-3_2)y=31/_3)y=31+_
4)y=(-3)_5)y=3-_=(1/3)_
几种形式的函数的判断,加强对指数函数形解析式的理解和辨别:
问题2.
学生初中阶段就接触过函数,但对于学生而言,指数函数是完全陌生的函数。学生列表时,数值的选取上可能会少取或是数值的选取不能照顾到全体实数,画图时,又容易受以前学过的函数图像的影响,把指数函数的图像画成已经学过的图像的形象。
教学策略:在列表格时自变量的取值以及如何画出指数函数的图像的问题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类比学过的函数图形的画法,引导学生画图,画完图后,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一位同学的图像,由全班同学进行提出意见纠错来补充画图的不足。
另外为了让学生增强识图、用图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指数函数的图像,来画出底数不同取值范围内的的草图,以便于探究性质。
问题3.
函数定义给出后,底数a如何分类讨论的情况学生难以做到,如果处理不好,这对于指数函数质探究时的分类讨论有很重要的意义。
教学策略:在定义中对于底数的取值范围的讨论后,得出了底数a>0且a≠1。此时,在数轴上把a的范围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很容易从数轴上的区间图看出底数分为两类情况进行讨论。这样为指数函数质探究时的分类讨论埋下了伏笔。
问题4.
通过两个具体的特殊的指数函数图像,来探究得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如何使学生能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种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想的领会,如何完成?
教学策略: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分别画出了底数大于1的和底数在0到1之间的若干个不同的指数函数的图像,展现不同的底数的变化时图像的不同情况,从而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问题5.
指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后接触到得第一个具体函数,学生可能找不到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方向.
教学策略:在这部分的安排上,我更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即应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去探索一个具体函数。
问题6.
学生得到的性质特点可能是杂乱的,如何梳理突出主要的性质?
教学策略:在学生识图、用图、合作探究的过程后,利用两个表格的填写,让学生感受由图象特征来得到函数的性质的过程。表格主要呈现五个方面的性质与特点。
四、教法分析:
为充分贯彻新课程理念,使教学过_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本节课拟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发现法、课堂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引导点拨,以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让学生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
五、预期效果分析:
1、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亲身经历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
2、简单实例的引入,顺利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从得出指数函数的模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最近发展区。
3、而作业中完成指数函数性质的探究报告,弥补课堂时间有限探究和展示的局限性,带领学生进入对指数函数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之中,从而达到知识在课堂以外的延伸。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是自觉主动地发现结果,对所学知识应该能够较快接受。因此,我认为可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数学说课稿1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圆柱体物品大量存在于幼儿周围,幼儿在生活中、建构中经常接触它们、使用它们,是幼儿熟悉的,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大班幼儿认识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活动内容认识圆柱体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通过圆柱体的认识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周围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
(二) 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要求“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结合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个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目标。
1、认知方面: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会辨认圆柱体。
2、能力培养;观察、比较、发现圆柱体与球体的不同,并乐意讲述自己的发现。
3、情感态度:养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 重难点
根据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会辨认圆柱体。通过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体验,再进行集体教学,组织讨论,引导发现,运用课件条理归纳,最后再分组操作,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中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四)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用不同感官、不同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过球体。
2、物质材料准备:
(1)教具:若干圆柱体形状的物品、小球;课件,多媒体设备;“圆柱体家”。
(2)学具:每人一块小圆柱体积木,一个圆形纸板;笔、记录纸;棉线;硬币每人10个。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幼儿外,还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操作法、引导发现法、课件演示法、交流讨论法,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学习上的支持。
三、说学法
同时,我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学习,即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记录、讨论、练习等学习方法,从感知入手,以感知体验为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视觉和触觉的联合行动,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发现圆柱体的特征,与教师、同伴交流圆柱体的特征,并通过判断、练习等一系列过程,不断获得圆柱体的知识和经验。
四、说活动过程
综合以上内容,结合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我将活动设计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环节。
(一)开始部分
1、让幼儿玩球体、圆柱体物品,对比感知不同点。
活动一开始,教师以请幼儿玩玩具的.形式引题,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在玩中调动已有球体知识去对比、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从而明确两种几何体的区别。
2、师幼共同归纳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点。
教师提出问题:你刚才玩的玩具是什么形体的?球体、圆柱体长得有什么不同?滚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再做示范归纳。
(二)基本部分
1、操作记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教师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操作,操作前提出“你们觉得圆柱体上下这两个面是不是一样大的呢?上下是不是—样粗的呢?”等问题让幼儿思考,为幼儿的感知、测量环节有效地设置了悬念。之后让幼儿带着问题,通过用圆形纸片比上下两个面的大小;用圆形纸片比一比、用棉线量一量等操作和触摸,观察积累有关圆柱体的多种体验,使感知活动有目的地进行,逐步深化,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2、分享讨论,归纳圆柱体的特征。
从幼儿学习特点出发应该是操作探索在前,演示、讲解在后,在分组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组织讨论:圆柱体到底长得什么样?教师用课件演示,让幼儿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把在分组活动中分散的、表面的、感性的体验进行整理、条理归纳,引导幼儿发现:圆柱体上下都是一样大的两个圆形、侧面一样粗,放倒了能滚动。这样有利于感知经验的升华和认识的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观察判断,辨认圆柱体。
出示课件,让幼儿从各种图形中辨认圆柱体。辨认变式、非正置的圆柱体物品,既巩固了圆柱体特征,又改变了幼儿只对典型特征的圆柱体单一、刻板的认识,使幼儿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形成相应概念,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4、联系生活,说说圆柱体的物品。
幼儿到了大班,表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可在积累感知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表象学习数学。让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有哪些东西像圆柱体,如:牛奶罐、薯片筒、圆铅笔等等,虽然大小高低不同,但都是圆柱体形状的。这样在感知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有利于幼儿能动地建构圆柱体的知识,也能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5、 分组活动,巩固深化对圆柱体的认识。
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活动,因此教师让幼儿借助分组活动,深化学习。根据目标和不同幼儿的需要,提供程度不同的材料,使材料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1)操作:用许多硬币变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
(2)作业单:按箭头方向用红笔沿虚线连成一个圆柱体;找出四周的圆柱体,从1开始接着编号,将个数写在方形的格子里。
(3)操作:从篮子里找出圆柱体的物品送到“圆柱体的家”,不是的说说理由。
(4)作业单:说说哪些物品像圆柱体,像的打“√”,不像的说说理由。
活动前交待幼儿按规则、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利于幼儿从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发展,又巩固加深他们对圆柱体的进一步认识。
(三)结束部分
1、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的活动情况。《纲要》指出,评价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因此不管对能力强的还是弱的都给予积极评价,培养自信心,不抹杀学习兴趣。
2、组织幼儿整理活动材料,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入小学做准准备。
(四)活动延伸
1、数学区:继续投放作业单让幼儿感知和寻找圆柱体
2、美工区:用长方形纸做圆柱体,利用圆柱体纸筒进行制作活动。
3、体育游戏:赶小猪——用棍赶“小猪”(球体、圆柱体)。
4、家园配合:引导幼儿继续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
一个数学知识点不是只依靠一个集中数学教学活动就能解决的,数学教育还应与生活、游戏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设计了延伸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游戏中进一步深入进行多方探索,持续积累经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让幼儿回家寻找有关圆柱体的物品,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说课稿17
尊敬的各位考官你们好,我是今日的X号考生,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整数》。
现代教育理论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数学教学更要适应学生和个性发展需要,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准确理解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小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整数》的资料,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的数的计算的方向。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加法和整数的乘法,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对之后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能够起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现代教学理念的观点要求教师须充分了解学生情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必须的知识储备,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仍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三、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情的合理认识下,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列竖式计算解决小数乘整数的应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探索过程,提高运算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确立下,根据授课资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因为竖式计算中比较难理解的是算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中的算理。
五、说教法和学法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明白的交给学生。基于此,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结合本节课的资料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了讲解法、练习法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头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大屏幕展示出售西瓜的示意图,并提问:夏天一千克西瓜元,买3千克西瓜共花多少元钱
由情景问题引出本节课课题《小数乘整数》。
利用生活中购买西瓜的情景问题导入,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事实,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从课间活动中牵引到课堂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很好的贴合了小学生的性格与认知特点。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设计3个教学活动。
在第一个教学活动中,由学生列出横式,我会让学生自我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小数加法,学生不难想到利用小数的加法,将3个经过列加法竖式的方式算出结果为。
那里我会进一步问学生们: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
那里会有学生将元换算成8角,继而算出花了28角,也就是元钱。
之后我会向学生提示,对于小数乘整数还能够经过列竖式计算。那里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并向学生们讲解乘3的列竖式计算方法,经过讲解学生们能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3乘8个十分之一就是24个十分之一。
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初步认知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利用由元到角的换算抽象出乘3的竖式计算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再按照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计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为了进一步得出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我会设计第二个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冬天西瓜涨价,一千克元,买3千克共花多少元钱让学生自我尝试列竖式计算。
那里我会想学生们提示:在计算乘3时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在计算要用3乘什么
学生不难模仿乘3的竖式自我写出乘3的竖式。在这我会向学生强调乘数能够表示235个百分之一。
接下来是我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向学生们提问:用计算器计算课本试一试的三个题,思考它们的'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不难能够发现第一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相同。顺势我和学生们一齐总结得出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小数点要对齐。
经过计算器计算得出结果,比较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更容易让学生思考并和同桌交流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这样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与总结归纳的本事。
到那里新知探索的3个活动就结束了。学生在对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的认识基础上很容易类比得出后面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对于巩固提高这一环节。公众号:小明开讲啦
这样的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列竖式计算的算法的印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终我会提问:今日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们回顾: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为了更好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我会布置作业:
自我课后出几个小数乘整数的算式,列竖式算一算。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体现我这节课的重点,遵循直观的原则,我这样设计我的板书:
(略)
数学说课稿18
《位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是面试小学数学教师的6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位置》,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位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解关于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理解数对的意义等,该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将为后面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对数对、位置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起始行,列的含义。理解数对的意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难点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二、说学情
在教学之始,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很重要。五年级的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他们的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会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三、说教法教
无定法,贵在得法。基于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本课我主要采取以讲授法为主,辅助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法等来展开教学,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四、说学法
根据学生学情来分析本节课课我对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合作交流,自主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从五个方面展开。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上课前我会提问学生如何表示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学生可能会通过自己前后左右的学生来确定自己的位置。我会继续提问如何准确的表示自己在班级中的坐位呢,我会像学生说明为了准确表达一个位置,我们会选择用数对来表示。最后询问同学们了解关于数对表示位置么?进而引出新课。这样通过实际导入,一方面增加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2、师生合作,探究新知首先我会在屏幕中出示了情境图,提出问题:谁来说说张亮的位置么?预设学生回答第三排,顺势教师再次提问:能否准确说出张亮的位置?需要几个确定信息呢“教师讲授计数习惯从左向右依次变大,确定最左边为第一列,学生经过思考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张亮在第三排,第2列。之后我会跟学生讲解像这样的横排的'我们叫做行,竖排的我们叫做列。以及确定第几列会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先说列再说行。再一次通过屏幕数出张亮的位置,并指明用数对(2,3)来表示。最后通过刚才的讲解让学生们练习尝试着找到王艳和赵雪的位置吗?并点几名同学起来回答,王艳在第3列,第4行。赵雪的位置是第4列,第3行。接着我会点几名同学在黑板上用数对进行表示。接着我在大屏幕上给出一幅动物园示意图,让学生们在方格纸上表示大门的位置么?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小组汇报,方格纸的竖线就是列,横线就是行,竖线与横线的交点就可以确定位置。大门在三列零行用数对表示为(3,0)、再次让学生们尝试着表示一下其他场馆的位置?并点同学起来发言学生不难回答为猴山(2,2),大象馆(1,4)、最后师生总结用数对表示时要有两个数据,一个是列,一个是行。并且按照“先列后行”进行描述。在这些活动中,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3、实践练习,巩固新知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是几列几行,然后点几名同学黑板上写出数对
4、全课小节,总结提高通过让学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师生共同完成课堂评价。
5、布置作业,课后提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我将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课后练习;选做题是找找生活中的运用。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节课重难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的聆听。请问我能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数学说课稿19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其中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数学说课稿,我们来看看。
分数的基本性质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掌握了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例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1、分别出示每一个圆,让学生说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
(1)把这个圆看做单位1,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
(2)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
(3)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2、观察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
(1)从4 幅图上看,阴影部分的大小怎么样?(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
(2)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3、分析、推导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1)4 幅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那么,表示这4 幅图的4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呢?(这4个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2)它们的大小相等,也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把4个分数用等号连起来)。
4、观察、分析相等的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观察 转化成 , 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 ( 的分子、分母都乘上了2或 的分子、分母都扩大了 2倍。)
(2)观察 例2.比较 的大小。
1、出示图:我们在三条同样的数轴上分别表示这三个分数。
2、观察数轴上三个点的位置,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从数轴上可以看出:
3、观察、分析形式不同而大小相等的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变化规律。(1)这三个分数从形式上看不同,但是它们实质上又都相等。(教师板书: )(2)你们分析一下, 、 各用什么样的方法就都可以转化成 了呢?
三、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1、观察前面两道例题,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变化规律?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为什么要零除外?
3、教师小结: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基本性质)
4、谁再说一遍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四、应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1、请同学们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个知识相类似? (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相类似。)
(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的大小不变。)
(2)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进行除法简便运算,可以解决小数除法的运算。 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目的是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应用这一知识去解决一些有关分数的问题。例3 把 和 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板书:
教师提问:
(1) ?为什么?依据什么道理?( ,因为分母2乘上6等于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1也要乘上6.所以, )
(2)这个6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样想:2?=12,26=12,也可以看12是2的几倍:122=6,那么分子1也扩大6倍)
(3) ?为什么?依据的什么道理?( ,因为分母24除以2等于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10也得除以2,所以, )
(4)这个2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样想:24?=12,242=12.也可以想24是12的2倍,那么分子10也应是新分子的2倍,所以新的分子应是102=5)
五。课堂练习
1、把下面各分数化成分母是6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子是1,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4、 的分子增加2,要使分数 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增加几?你是怎样想的?
5、请同学们想出与 相等的分数。规律:这个分数的值是 ,然后只要按自然数的顺序说出分子是1、2、3、4、分母是分子的4倍为:4、8、12、16无数个。
六、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一定要掌握好。
七、课后作业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掌握了假分数和带分数、整数的互化方法之后,就要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理论依据,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只有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才能应用四则运算的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是学好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叙述性质内容时常常把分子、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中的同时零除外丢掉。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没有真正的理解;对零为什么要除外的道理也不太清楚。分数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商不变的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进入高年级,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培养学生探索规律、应用一些数学方法进行迁移类推、思维的严密性以及思维的灵活性等方面,都应该进一步予以加强。这种思想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对今后研究统计知识及其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为基础展开研究的,由于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对商不变的性质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以便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中来。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通过给3张纸涂色、折叠、观察、探索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在进行小组汇报时,教师揭示了知识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理解方法、不同角度进行汇报分数基本性质的可行性,为学生的思维留下了创造空间。在学生总结规律后,为了加深对分数的性质的理解,还可以让同学举一些符合规律的例子进行说明。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
数学说课稿2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内容,探究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把作为本节课重点,把作为难点
三 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讲授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法,于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四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设计如下环节: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我通过情景导入的方法引入新课,孩子们,请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可能会说,在学生纷纷发言的基础上,我适时总结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出处处有数学,为探究新知埋下伏笔)
环节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把学生看成重要的学习资源。因此本环节,我大胆放手,把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本节课知识特点,我设计以下步骤:1自主学习,独立动手2小组合作,质疑探究。3选派代表总结发言。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也会及时走入学生中,发现问题,适时引导。对代表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结合学生的发言,正确概括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本节课重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环节3:综合实践,巩固提高
实践练习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运用新知,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分梯度的练习:1,巩固提升题,如2,开放创新题.
(这样多层次的练习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环节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的最后我会与同学们畅谈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并再次强调,这样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并掌握学习方法,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根据本节课内容与学生情况我为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1.必做题:课后练习,进一步使知识得到巩固与提升。2.选做题,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内容,两两结合,相互出题,这样也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五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条理清晰,能很好的掌控学生的思路,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展现获取理论知识,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正如数学家克莱因所说,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对问题不断探究,提高对问题思考的完美程度。
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11-30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说课稿01-23
数学说课稿(经典)06-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0
《数学广角》说课稿01-15
数学度量说课稿11-10
数学乐园说课稿03-08
《数学广角》说课稿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