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16 19:48: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不等式的性质》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B版第三章第一节第二部分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与实数运算的关系和不等式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不等式变形、化简、证明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教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在不等式与实数运算的关系基础上,系统归纳和论证了不等式的一系列性质。因此本节课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联系,会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情境,学生感受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为不等式性质的证明。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会借助数轴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能理解等式性质,知道等式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在初中时曾经接触过三个关于不等式的结论:“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同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同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学生对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对它们进行证明,却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会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指导。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类比——探究的教法,同时全程贯穿合作交流,通过这样的教法来提高学生的分析、类比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在合作探究证明的过程中,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掌握不等式证明的方法,提高学生推理证明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搭建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本节课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来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通过几个现实问题创设不等式的情境,如:公路上限速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用不等式表达即为v≤40km/h。通过这样的实例,说明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是十分丰富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探究,合作交流

  1.类比-探究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以“运算中的不变性”思想为指导,让学生在不等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中,通过类比、猜想、验证、说理等活动,经历一个完整的数学探索过程。进而引导学生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大胆猜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加以证明。这种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经过严格证明,肯定学生的结论。并根据学生的反馈,给以适当的补充。

  2.深入理解

  向学生提出问题“定理为什么要证明?证明定理的主要依据或出发点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深入理解证明的重要性。并向学生给以合适的引导,说明不等式性质是贯穿本章内容的一条主线,是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要理解每一条性质的作用,注意性质中的“可逆”与“不可逆”,运用时注意条件的放宽和加强对结论的影响。

  (三)巩固提高,加深理解

  让学生在理解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巩固练习课本65页的例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证明的过程中,加深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我会下去巡视,提醒学生证明要注意严谨,要有理有据。

  (四)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重点的理解,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将课本66页的1、2题作为必做题,将书中没有证明的性质和推论的证明作为选做题。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选做题,提高学生的证明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的性质

  2.推论

  3.相关证明

  这样的板书清晰明了,重点突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

说课稿 篇2

  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史前文明,文明的起源及农耕文明新时代,而“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是文明起源中的一部分内容,系统地介绍了文字产生的原因及过程,以及古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通过对古代文字——这一文明标志成就的说明,阐明了人类由史前文明过渡到农耕文明的轨迹。而教材编者的意图也正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告别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重要依据。

  二、学情分析

  此课时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自身也有一些特点。

  1、知识掌握上,有一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字有了解,但知之不详,而大部分学生则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内容.为此,在课前,我将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去收集相关材料;

  2、心理上,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研究,青少年学生极易被唤醒对未知内容的学习需要,我将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氛围;

  3、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表扬,我将结合新课程理念,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合作性,让学生合作探究,发表见解;

  4、学习思维上,依据皮亚杰思维能力理论,青少年学生抽象思维不充分,对事物的分析还不能客观明确,所以,教学中我将通过适当的讲解及学生的讨论、归纳,使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而突破这一障碍。

  三、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1.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同时通过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和博大精深

  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明成就,如文字、建筑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引以为傲。所以,我把提升民族自豪感作为情感目标

  2)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探究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中提到,“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并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技能目标中,我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3) 知识目标: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过程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以及学生利用图片资料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依据我在教学中的实践,学生利用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欠缺,所以我将其设为重点,准备在教学中多穿插一些读图内容,以培养学生此类能力。

  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学生思维能力构成本身有所欠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感性层面,而不能利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对于这一难点,我准备在教学中以材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其进行突破。

  四、教学法分析

  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再加上对学生认知活动规律的认识以及学生、教师在课堂地位中的正确定位,我准备在教学中融入以下几类教学方法:

  1、快乐教学,在导入新课过程中,就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使融洽的气氛贯穿始终,也让愉悦的心境保持始终。

  2、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并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渗透德育。

  3、引导学生观察有关的考古发掘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从资料中获取信息,并发展学生想象力,形成有独特性的见解。

  4、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法”“比较法”,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突破难点。

  五、教学设计分析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等文字的产生、书写材料等方面的资料,并鼓励各组将所收集的资料整理成文,制成小型展版、幻灯片等。这一准备主要是基于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之前对内容有一些初步了解,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新课

  在新课教学中,我主要分成三个专题篇章进行教学

  第一篇章:溯源篇——文字产生的过程

  第二篇章:集粹篇——三种文字的主要特点

  第三篇章:升华篇——文字的发明与传承

  第一篇章:溯源篇——文字产生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在这一篇章中,我将利用一组漫画导入,描述一位中学生因错把母亲交待的买“被子”听成为买“杯子”闹了笑话的故事。我设计此情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①、采用漫画导入新课,进行快乐教学,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②、让学生体会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的区别,并初步了解文字产生的背景。

  而在文字产生过程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1、材料展示: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文字符号,导出文字产生过程,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2、资料观察:通过观察资料及课本图2—23、2—24、2—25获取归纳信息。

  3、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教材中的几个设问,完成对三个过程的比较。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伯特曾提出一般教学过程,指出教学不外乎唤醒学习需要,运用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结论,获取知识技能等几个步骤,虽然新课标在学习目的上与旧课标有很大不同,但它在教学中也不外乎这几个步骤。而如何将这些过程与新课程理念结合,完成学习目的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用资料展示唤醒学生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观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形成学习结论,升华情感,从而达成了一般教学过程与新课程理念的融合。

  第二篇章:集粹篇——三种文字的主要特点

  1、资料展示:请三组同学各派代表展示他们各自的展版,以使学生熟悉三种古代文字。

  与前一环节的展示不同,这儿要求的是资料学生搜集,讲解学生进行。依据“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这一理念,学生在教学中是主体,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这也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依据。

  2、观察讨论,通过对展版及其它资料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对三种文字的全面认识,其间教师重引导,讨论重参与,重过程,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为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的任长松老师曾专门指出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核心,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也要重视探究中学生形成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中强调以探究学习为主,并在此环节予以突出,不仅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探究合作能力,也要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识字游戏:在前一环节突破重点之后,我将设计一个识字游戏,展示三种不同的古代文字,要求学生进行识别,正确者给予适当奖励。

  此时,教学内容已过半,学生原本被唤醒的学习需要已逐渐淡化,因此,有必要通过游戏方式再次唤醒学习需要。同时,在重点突破之后,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也需要教师作出判断,而这种方式也恰恰能满足这种目的,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第三篇章 升华篇——文字的发明与传承

  此环节主要介绍汉字的发明与传承

  1、汉字起源:通过两则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以突破难点。(材料)

  在学情分析中,我们看到皮亚杰思维能力理论曾指出11——15岁的儿童抽象思维不充分,对事物的认识难以客观全面,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一材料,以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两则材料的分析,突破难点。

  2、汉字传承

  此处,我将通过讲述,使学生初步了解三种古代文字的传承,其中,特别指出只有中国的甲骨文一直传承到了现在,而埃及的象形文字及西亚的楔形文字都因种种原因而中断了传承,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汉字演变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现情感目标。

  六、评价分析

  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课堂评价,认为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且对学生评价作了多重要求,如:评价标准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等。为此,在评价中我也作了多重设计。

  1、请学生评选出课堂中的最佳表达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都应该予以肯定的评价。

  2、请学生评价自己的课堂表现(情感、过程)

  任长松老师指出探究式学习的评价应以形式性评价为主,而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关注过程,重在发展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评价方式,以达到评价过程的目的。

  3、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原来制作的展版保存到学生成长档案袋中。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的质性评价,而成长档案袋则恰恰提供了这一功能,能够记录学生成长点滴,从而达到质性评价的目的。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通过研究圆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教材处理

  教材中的“火车转弯”与“汽车过拱桥”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顺序作了对调,并把最后一部分“离心运动”放到下一节课处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四)重点

  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

  依据: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课本中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并且对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地比较仔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五)难点

  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尤其是在火车转弯问题中。

  突破办法:组织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火车车轮结构等问题借助演示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

  二、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推理法和分析归纳法。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图片,并辅以视频。

  多媒体使用说明: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空洞的语言描述得以形象地展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学法分析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归纳总结出结论。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帮助学生自觉、生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课

  复习提问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相关知识,以及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

  请同学举例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以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主要过程

  ●汽车过拱形桥的问题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问题1:如果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或静止时,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如何?

  问题2:如果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问题3:如果汽车在拱形桥上,以某一速度v通过拱形桥的最高点的时候,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情况,并逐步求得桥面所受压力。

  分析过程:

  (1) 确定研究对象;

  (2) 分析汽车的受力情况;

  (3) 找圆心;

  (4) 确定F合即F向心力的方向;

  (5) 列方程,得结论。

  问题4:根据上式,结合前面的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a、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小于汽车的重力mg;

  b、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汽车对桥面的压力越小。

  问题5:试分析如果汽车的速度不断增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当速度不断增大的时候,压力会不断减小,当达到 时,汽车对桥面完全没有压力,汽车“飘离”桥面。

  问题6:汽车的速度比 更大呢?汽车会怎么运动?(提示,此时汽车受力、速度、加速度如何)

  汽车以大于或等于 的速度驶过拱形桥的最高点时,汽车与桥面的相互作用力为零,汽车只受重力,又具有水平方向的速度的 ,因此汽车将做平抛运动。

  问题7:如果是凹形桥,汽车行驶在最低点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问题8: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超重和失重现象,那么试利用“超、失重”的观点定性分析汽车在拱形桥最高点,凹形桥的最低点分别处于哪种状态?

  超失重现象不只发生在竖直方向运动的物体上,而是竖直方向是否有加速度,与速度方向无关。

  强调:汽车做的不是匀速圆周运动,我们仍使用了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原因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对于高速圆周运动同样适用。

  汽车过桥问题,实质上是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由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mg及方向(竖直向下)恒定不变,因此当物体经过圆周上各个不同位置时,重力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作用是不同的。

  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竖直面内圆周运动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外的向心力的来源。

  ●火车转弯的问题

  展示火车沿直线运动情况,火车车轮的特殊结构。

  问题1:请根据你了解的以及你刚才从图片中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火车的车轮结构如何?轨道结构如何?

  车轮内侧轮缘半径大于车轮半径,轨道将两车轮的轮缘卡在里面。

  问题2: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时,所受合力如何?

  问题3: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火车做曲线运动,所受外力怎么样?

  问题4: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做曲线运动,需要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呢?

  问题5:火车的质量很大,行驶的速度也不很小,如此长时间后,对轨道和列车有什么影响?

  问题6:如何改进才能够使轨道和轮缘不容易损坏呢?

  提示:从分析向必力的来源着手。

  设计 :使路面向圆心一侧倾斜一个很小的角度,使外轨略高于内轨,这样,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了向心力,外轨就不受轮缘的挤压了。

  再次展示火车转弯时候的图片,提醒学生观察轨道的情况。

  总结:

  1、如果在转弯处使外轨道略高于内轨道,火车受力不是竖直的,而是斜向轨道的内侧。它与重力的合力指向圆心,成为使火车转弯的向心力。

  2、如果根据R和火车行驶速度v适当调整内外轨道的高度差,使转弯时所需要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G和支持力FN的合力提供,这样外轨道就不再受轮缘的挤压了。

  问题7:当轨道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和转弯半径R确定的时候,速度多大时轨道不受挤压?

  问题8:如果火车实际行驶的速度大于此速度时,向心力应该由哪些力提供?如果小于此速度又怎么样呢?

  引申:公路转弯处路面的特点。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就教材58页“思考与讨论”展开讨论。

  然后以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宇宙飞船为例做些说明,当飞船距地面高度为一、二百千米时,它的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R,航天员受到的地球引力近似等于他在地面测得的体重,除此之外,他还可能受到飞船座舱对他的支持力FN,引力与支持力的合力为他提供了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当 时,座舱对航天员的支持力FN=0,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

  总结:其实在任何关闭了发动机,又不受阻力的飞行器中都是一个完全失重的环境。

  此处观看1分钟视频。

  说明:因为在下一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中对此类问题有更详细的阐述,所以在此处仅作简单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

  (三)巩固练习

  针对“汽车过桥”和“火车转弯”分别设计两道例题,再做两道拓展习题。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来完成,再进行适当补充。

  (五)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八节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一、汽车过桥问题 二、火车转弯问题 例题

  受力分析图 受力分析图

  计算式 计算式

  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

  三、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板书设计说明:板书着重给学生做出规范的受力分析和解题示范,以及展示本节课主要内容。

  六、教学效果预测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正确判断向心力的来源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从容的解决圆周运动问题。

说课稿 篇4

  教村分析

  《找对称》是一个科学类的数学活动,主要让幼儿理解"对称"的含义。此教学教师并不采用直接讲授的教学方式,而是用看一看、折一折、找一找、做一做的几个环节,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如,在让孩子们找三角形、花朵、蝴蝶这三张图片左右两边的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提醒着他们"三角形的角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不过,这样说也不是很清晰,为了突出方向,就画了方向明显的图案,让幼儿看得更清楚。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通过各位老师的研讨及商量,对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得到了解决。在设计活动中,采取了由易到难过程,在设计教案中,刚开始从认识简单图形,让幼儿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来了解对称的图形,接着是"找一找"的环节,即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让幼儿在认识简单图形对称的基础上,来找一找对称的有趣图案。大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最后是一个"找一找"的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巩固"对称"的理解,从而更多的发现物体的对称性,由于第一研幼儿操作下来,对于飞机的图案,幼儿材料书上画的飞机跟现实生活中的飞机有所差异,因此,不能直接看出它是对称图案,必须通过实际去联系,幼儿很难理解,后来,我就在第二研中,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把对称的`飞机形象的画出来,当做例题讲解,但在幼儿操作时仍没有好的效果,一直认为是不对称图形,因而,对我的教学带来了困惑,令我不知所措。

  还有一些地方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对于数学自己本身了解的不够透彻,教学活动准备前,没有认真去研究一些细微的地方和复杂的图案,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同时,有些地方出现一笔带过的现象,而造成了幼儿的不易理解。

  一课二研活动,对于课前的准备如教师对教案的熟悉,教师的回应能力,还有教具等都需要认真准备,可以说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二研之后,虽然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漏洞或不足的地方,但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不免会令自己感到开心。

  设计意图:

  从幼儿经验需求的补助与点拨方面来说,处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已经不仅仅趋于单一的数字或者是简单的加减法这一模式来套用,他们需求的是多元化数学知识的吸收与灌输,所以在本次大班数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上,我选用了数学中"对称"这一知识点对大班幼儿在入学前做一简单的数学知识的点拨,没有过多的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完全掌握这一知识点,但至少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可以让他们对数学中"对称"这一知识点不再陌生。

  活动目标:

  一、学习"对称"这一数学知识点,大志了解"对称"这一含义。

  二、操作体验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学会裁剪简单的对称图形。

  活动难点:侠义理解"对称"的含义,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运用其知识点,把学以至用放在幼儿的教学课堂。

  活动重点:广义理解"对称",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其学习的乐趣。

  活动流程:

  一、"玩"对称,体验特征

  二、"剪"对称,操作体验

  1.说一说

  定义:什么叫对称?(指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看一看

  3.剪一剪

  三"找一找"对称,提高认识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也是对称的。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三篇课文。本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怀着亡国之恨流亡异国他乡,在国外他不忘国耻,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在他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能感人。本课以爱国之情为红线贯穿全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读准

  “邦”“咏”“腔”“渊”“烛”“黎”等字;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词;结合课文第4题理解疑难句子的意思。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用情感贯穿全文的写作方法。3.情感目标: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了解肖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音乐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课文如何用爱国之情贯穿的呢?一是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悲愤之情;二是离别祖国的眷恋之情;三是日夜思念祖国的赤子之情。所以我把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先从肖邦和祖国的命运入手,一下子切入肖邦与祖国这一主题范围,然后具体描写肖邦的老师和同学郊外送别肖邦的场面,把这个送别过程中涉及肖邦和祖国深情难舍的情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接着写肖邦在国外的行动,也是选择肖邦关心祖国命运的素材,直至写肖邦弥留之际的遗言无不关乎对祖国的依恋。有始有终,一以贯之,正是在这一系列关于对祖国的态度的事情中,我们认识了肖邦音乐才华之外的另一面,体会到他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读——学——议”的教学模式,所谓“读”就是自由读,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读;“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

  三、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课文按照肖邦所处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1、2自然段讲的事情发生在波兰,而第3~第6自然段内容发生的地点则在异国他乡。第一部分又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是第1自然段,讲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

  第二层是第2自然段,写肖邦的老师、同学在华沙城外送别肖邦。第二部分也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是第3、4自然段,讲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第二层是第5、6自然段,写肖邦在异国他乡去世,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文章以肖邦爱国为感情线索,以肖邦和祖国的关系展开叙述。由此,我们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把握文章的思路——祖国沦陷--告别祖国--思念祖国--难舍祖国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略)

说课稿 篇6

  设计理念:

  情绪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为了让孩子从小逐渐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初步的调节,使自己经常拥有快乐的情绪,我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活动的形式对孩子开展情绪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体会一些常见的情绪,并能集大家的智慧探讨合理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让大家拥有快乐的情绪,做个情绪的小主人。

  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应该进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看看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在他们的生活中寻找原型,搬到课堂之上,这样学生才不会感觉陌生,才能激发他们思考的火花。

  一、说内容

  《我的情绪我做主》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身上经常表现

  出来的一些情绪,在这些情绪中有许多不良的情绪对我们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合理地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的方法,让我们以后学会用这些方法调解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自己每天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说目标

  1、知识: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情绪,知道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绪。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从活动中学会团结协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始终保持快乐的情绪。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对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并让他们初步学会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

  四、说教法

  这节活动课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为:

  1.情境教学法。由于学生对“情绪”的概念难以理解,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绪体验,所以让学生通过表演认识情绪。

  2.自主探究法。对于如何调控情绪这个问题,学生不容易概括、归纳,就采取小组成员自己探究的办法,集众人智慧。

  五、说学法

  1.合作式学习法。对于不易概括的问题,小组合作,互相启发,解决问题。

  2.表演法。编演情绪小品,既激发兴趣,又培养表演能力。

  六、说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能以最佳状态进入到这节活动课中,一开始让学生把自己小组的口号展示出来,从他们的口号中看出大家都希望得到快乐,那么接着让学生做游戏“同舟共济”,让他们一方面感受快乐,另一方面从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心情导入到本节课的主题——《我的情绪我做主》。

  (二)认识情绪

  1.胜利者和失败者在游戏中产生的情绪有高兴、失望等,这些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几种常见的情绪,而我们的情绪不止这些,它就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们身边。

  2.情绪大展示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每小组讨论一个话题,看谁能把下面的情绪通过面部表情和适当的手势、动作表演出来。

  (1)一道难题经过刻苦钻研终于解决出来了。(高兴)

  (2)你发现桌子上有一张废纸,认为是同桌故意扔的,和同桌吵起来。 (愤怒)

  (3)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获得了28块金牌。(兴奋、激动)

  (4)晚上自己一人在黑暗的马路上走。(恐惧)

  (5)最好的朋友转学走了,去了遥远的地方。(伤心)

  选派几个代表上台表演,台下同学猜一猜表演的是什么情绪。

  3.认识不良情绪

  师:在刚才表演的各种情绪中,有些对我们有好处,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而有些情绪则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你认为哪些会给人带来不良的影响?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三)探讨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

  1.了解自己的情绪

  学生对情绪有了一定认识之后,让他们试着了解自己的情绪。教师先对自己最近的情绪做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思考自己最近的情绪。

  2.小组讨论

  (过渡)在你们的记忆中,有快乐,有幸福,有烦恼,有紧张等等,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每天过得快快乐乐的,可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烦恼事,让我们伤心难过。

  小组讨论:你最近有哪些不良情绪?因为什么事情?你是怎么做的?他的方法合理吗?你能不能帮他想个办法调节他的不良情绪?

  3.全

  班交流

  像开始游戏那样团结起来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同学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4.教师总结调控情绪的方法

  (1)情感转移(如果伤心,听欢快音乐,如果烦躁,听轻柔音乐,如果沮丧失望,听慷慨激昂的音乐。跑步等适量运动也可转移不良情绪)

  (2)情感宣泄: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叫喊、哭等。

  (3)写心理日记: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喜怒哀乐。

  (4)与人交流、倾诉:找几个感情深的朋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5)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想一想。

  (6)做心理放松操:闭眼什么都不要想,先深吸一口气,慢慢地往外吐气,边吐边数数字1、2、3……连续多次身心都可放松。

  (四)总结升华

  师: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关键就是看你如何去面对,今天咱们集大家的智慧知道了许多调节情绪的好方法,那就让我们今后用它们来 让自己保持快乐的情绪,让自己成为情绪的小主人。

  教师寄语: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

  最后,共同唱起《歌声与微笑》,祝愿大家天天有个好心情。

说课稿 篇7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一些古诗词、优美的文句有一定的积累,对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一定的认识,也能够自主运用。同时,他们还保留着孩子的天真、好奇、逐步有自己的思想及认识,对社会、自然有着探索精神。另外,开展此活动时正值春季,活动的学习资源容易找到,适宜学生自主开展,学生能借此活动亲近自然,缓解学习的压力,能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愉悦,因此这项活动无论是在能力培养还是情感提升方面,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目标】

  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民俗、文学、艺术的殿堂寻觅春天的踪迹,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感受生命,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二、在寻觅、赞美春天的活动中,初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三、让学生在创作中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时安排:1课时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3、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春天的节气、谚语、成语、诗歌。

  (2)选择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创作一幅春景图,并为这幅画题上一首小诗。

  二、教学过程:

  (一)播放flash《春天在哪里》,创设导课情境,导入新课。

  最是一年春好时,春天是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当你走出户外,又见桃红柳绿、又听鸟语花香时,你的心中一定也涌动着一种渴望吧!让我们去寻春吧!去捕捉春的踪迹,谱写春的赞歌!

  (二)在民俗的天地里寻觅春的踪迹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节气资料以及有关谚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物候变化的习惯,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变化,从而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

  【教学方法】课堂小组竞赛法。通过小组成员回答问题加分评奖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教学内容】

  1、春在节气中。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二十四节气以及和春天有关的六个节气。

  2、春在谚语中。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有关春天的谚语。

  (三)在文学的世界里寻觅春的踪迹

  【设计意图】注重突出综合性学习的文学色彩,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学味道。通过整合有关于春的文学素材,从而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春的文字,让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殿堂。

  【教学方法】欣赏陶治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置身于春天的文字中,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热爱,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

  1、春在词语中。由学生列举描写春天的成语。

  2、春在诗歌中。

  (1)有感情的朗读现代诗《春的赞歌》,并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一下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得好在哪里?美在哪里?

  (2)介绍诗配画这种形式。让大家欣赏《咏柳》、《清明》、《滁州西涧》、《大林寺桃花》、《赋得古原草送别》这几幅诗配画作品,请同学们总结诗配画的特点。

  (3)介绍画题诗这种形式及特点。老师给大家提供几幅画,让大家为它题上与之内容相吻合的古诗。然后师生共同赏析鉴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4)由学生再补充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古诗,并进行古诗名句填空比赛。

  (四)在艺术的殿堂里寻觅春的踪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去,亲身感受、亲手创作,将自己的作品、才能在活动过程中充分的展现出来,真正谱一支自己的“春天的赞歌”。

  【教学方法】作品展示法。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自信品质的形成。

  【教学内容】

  1、春在图画中。学生再次走进朱自清的散文《春》。选择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创作一幅春景图,并为这幅画题上一首小诗。学生畅谈创作意图,教生共同点评。

  2、春在歌声中。学生对绘春之歌进行再创作。仿照歌词形式,改写划线的歌词,再唱唱自己改词的歌曲《春天在哪里》。

说课稿 篇8

  《你快乐,我快乐》是新教材《品德与社会》(浦东版)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我和小伙伴”的第二篇课文,它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与小伙伴交往的不同方 式,并体验到与小伙伴交往的乐趣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学习关注并体验小伙伴的想法与感受、能和小伙伴共同分享玩具和物品、能适时地表达情绪并分享小伙伴的心 情,学习用自己的方式关心帮助小伙伴。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贯彻二期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强 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和建构,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上是这样设计的: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一、 创设情景,感受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可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感悟,可以极大地丰 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课前五分钟,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让学生从游戏中寻找到快乐,再让他们交流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以及生 活中其他令自己快乐的事情,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参与的劲头会更高。

  二、互动参与,体验生活。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 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 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传送快乐。先出示几幅画面,再指导学生看清图意:图上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快乐? 你遇到过什么不快乐的事?再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怎样让小伙伴快乐起来。在这一活动中,我把空间给了学生,让他们充分地活动,主动地构建知识,我 只是作必要的点拨,给他们增加信息,启发他们思考和领悟。

  三、课外拓展,热爱生活。

  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因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应该回归生活,延续到生活中。在本课最后,我在学生体验了帮助他人或得到他人帮助 而获得的快乐后,就启动了课外雏鹰争章活动,给每个学生一个“花环”图,引导他平时多做帮助伙伴的事,每做一件就给花环上的一朵花涂上颜色,当他把整个花 环都涂上了颜色,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花环,他就可以得到一枚“好朋友”章了。这个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句话 的内涵。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学方法。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本节教材可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三项,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学生提问: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纵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按上述规律应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在小结时指出:如果对质子数大于18的元素继续研究,同样可以发现,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象Na到Cl一样从1个递增到7个,最后到8个电子的现象,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内正负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次减小。然后对照教材表5—5,对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价。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表5—5,验证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1)借鉴已学碱金属、卤素的知识,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组织学生回忆分析,从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推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或2),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因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建议增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镁、铝与盐酸的反应为边讲边做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按钠、镁、铝的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的结论与上面的推论是一致的。教学中,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铝虽是金属,但已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归纳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归纳出表5—10,从而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还应当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5、概括元素周期律。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实验5—1]可以用镁带跟水反应,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镁粉跟水反应。反应前要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反应时要加热试管至水沸腾。镁跟冷水的反应相当缓慢,这是由于镁的化学性质不如钾、钠活泼,并且镁跟水反应时在镁的表面会形成一层难溶的氢氧化镁薄膜,阻碍内部金属继续跟水反应。因此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看到反应迅速地进行。

  镁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气量较少,不易点燃。为清楚看到氢气泡,而不是加热时由于水沸腾而产生的气泡,应该在停止加热,水不沸腾是立即观察。

  [实验5—3]制取Al(OH)3沉淀时,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当。如果NaOH的量不足,试管中残留有AlCl3,当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时,将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如果NaOH过量,试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时,也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上述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因此原则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体积应相等。

  建议学生思考:如果将1mol/LAlCl3溶液逐滴滴加到3mol/LNaOH溶液中,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01页第一、三大题。

【【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2.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3.【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

4.【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

5.【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6.【必备】植树作文锦集四篇

7.【必备】植树作文锦集7篇

8.【必备】植树作文锦集4篇

9.【必备】除夕作文锦集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