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5-24 09:05: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说课稿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语文说课稿汇总五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我今天要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职业高中基础模块第二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标题为“舞台大社会”。通过学习该作品,学生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幻和情感的纠结来体会旧中国世道沧桑。戏剧在职业高中课本中的篇目不多,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的扛鼎之作,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对于学生掌握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步入戏剧瑰丽之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说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2、尝试通过自主表演,进入角色的方式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3、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戏剧冲突在情节发展中的推进作用。

  2、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3、欣赏人物语言(潜台词)。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 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通过片段欣赏与自主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3、深入研读文本,组织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引起阅读兴趣,营造探究氛围。

  在刚开始上课时,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浓厚的悲剧色彩渲染情感,营造氛围。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指出七十多年前,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故事。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炽热人生的青年人同时埋葬了自己的青春。《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给我们多少人生的启发。

  然后,和学生一块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

  2、 收集信息

  ⑴收集问题

  首先是将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集中。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2、 讨论 、点拨

  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拥有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然后,给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作适当的点拨。

  最后,我作简要小结 。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以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铺垫。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讨论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回到剧本中来,通过对剧本的研究达到赏读戏剧的目的。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学生自主表演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演出后,学生结合演出和课后思考题。

  然后,让学生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从剧本中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是如何体现的?

  4、在弄清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然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在研读了第一场的基础上,让学生采取相同的方法研读第二场,重点解决几个问题

  (1)周朴园做了哪些伤天害理的事?

  (2)周朴园和鲁大海见面前,已经知道大海就是他的亲骨肉,也知道大海鼓动罢工反对他。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问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

  (3)这一场中揭示的本质性矛盾冲突是什么?

  (4)分析鲁大海的人物形象

  (五)、 课外研究拓展 (视课堂进展速度而定)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学生可以就“周朴园怀念鲁侍萍的各种原因”,写一篇欣赏短文,允许发表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六、教学反思

  1、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换位思考”多种教学方法,对了解戏剧冲突的实质,品味戏剧语言的丰富内涵起到了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在表演、观看、讨论过程中,启发式教学贯串始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9单元:字与拼音(二)汉语拼音教学,也是声母教学的《g k h》(第一课时)。我首先依据课标来说一说教材。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北师大版的拼音教材每课都配有精美而传神的情境图。在汉语拼音的编写上,强调拼音的实用价值,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确立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本课共有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情境图,用以引出g k h,帮助学生读准它们的发音。第二部分是g k h 3个声母与韵母的拼读音节,用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3个声母的读音拼读音节。第三部分是g k h与韵母拼读的四声。第四部分是g k h在汉语拼音四线格中的书写,用以指导正确描红。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本课时教学目标我分为三个方面来制定。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g k h”3个声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且能正确书写。

  在过程与方法上: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采用“以趣促学”“先扶后放”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自主探究新知识。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热情,在具体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说话能力与良好的书写习惯以及爱护小动物的美德。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主关键:能读准g k h的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的关键我放在如何区分g k h的发音上。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低年级学生大都活泼,大胆且好表现,他们对新学的知识非常感兴趣,对形象直观的事物很感兴趣,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课文的学习方法也已掌握了不少,并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喜欢老师的表扬,以及师生之间的游戏、表演。但他们的自制能力差,思维形象具体化,无意注意又占据优势。只有注重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和直观性,才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创设趣味情境策略;

  (2)先扶后放策略;

  (3)教学生活化策略。由这三个策略来实现教学“授之予渔”的目的。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五个环节。

  (一)课前激情诱发,复习奠基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我班学生较好胜好强好新奇。所以上课伊始,我根据他们的这一心理,以一个小熊猫笑脸印章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性,同时规范好课堂纪律。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性被调动起来以后,我便让学生通过复习来巩固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由此奠基了新课的学习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声母

  儿童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拼音字母是抽象的表音符号,缺乏具体的内容,学起来枯燥无味,儿童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拼音教学必须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采用多种活泼生动的.形式,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激起学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以学生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在谈话中亲近了师生关系。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后各抒已见,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然后出示语境歌与学生一起依节奏击掌读,引出声母g k h。我的这一环节通过情境和语境歌营造学习声母g k h的氛围,并相机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的教育,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让生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

  由于已经不是第一次学习声母,因此在声母g k h学习中,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找出g的发音技巧,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会让学生更好地学会下面的声母,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读去感受,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对于k h的学习,我便让学生根据学习g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此外,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汉语拼音字母标识的语音,其实是在儿童口语中经常出现的。因此,教学中要利用情境图,语境歌并利用组词进行发音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汉语拼音并不难,很有趣。

  (三)游戏互动固新学,先扶一放记音形。

  一年级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所以在记忆g k h形状这一环节时,我鼓励学生根据g k h的形状大胆地想象,通过自己想象的事物来记住g k h的形状,鼓励学生掌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记忆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一年级学生又比较好动,而汉语拼音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课标》指出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寓学习于游戏和活动中”,根据“寓学于玩”这一基本理念,本环节主要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分三步进行:首先让学生开火车读,“火车”在哪儿开得不顺,哪位同学就要表演一个节目做为“惩罚”;接着师生一起玩转身找、读g k h的游戏,以调动全班同学更高的学习激情;最后出示一首儿歌让学生找出带有声母g k h的音节,或在生活中找带g k h的音节。由此既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四)自主观察仿书写

  读和写是低年级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要点,本环节主要实现的是学会书写的目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四线格,并掌握了基本的书写规则,因而这一环节的学习就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学习,首先我让学生合作观察书本中字母的笔画笔顺,然后我在黑板上范写,学生观察g k h的书写位置,接着便让学生自由描红、书写,并让书写比较快的同学当小老师帮助我教其他学习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从而突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

  (五)评价表扬保兴趣

  所谓“善始要善终”,为了将兴趣进行到底,我在本课的学习结束之后慎重地为认真学习的学生将小红花印章印在他们的课本上,同时鼓励提示其他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中积极争取,以此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渴求度,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基奠,由此也增加了老师在学生心中说话的可信度,同时在无形中教与学生养成“说到要做到”的良好品质。

  五、综合学情说板书

  我的板书主要采用贴画配声母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又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直观地理清了学生认知、书写的思路。

  整堂课教学,我始终把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学生在一个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口读、脑想、手书空的三结合方式学习。在学习中,辅以多形式的读,多方位的想象,讲实际的表扬评价等手段来培养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情的推动中进行学习,并以兴趣为根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性,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喜欢学习语文。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2、教学目标:

  ①积累生动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描写的手法。

  ②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的关键词或句子来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分析作者和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速读、精读等能力,在读中品味,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

  3、教学重点: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的内涵。

  4、教学难点:领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

  5、学情分析:①从德育角度讲,现代学生并不缺少“被人爱”,相反地,恰恰是因为拥有太多的“被人爱”,反而使他们缺少了一种“爱别人”的胸怀,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最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把人的良知焕发出来,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和自由,乐于创造,热爱自然,学会生活和怀有理解人生的渴望。因此,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力所能及的。

  ②从语文角度讲,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还只停留在以情节判断作品好坏这一浅层面上。因此,帮助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长期任务。

  二、说教法

  朗读型美读鉴赏法:(此法由叶圣陶先生提出)。

  设置原因:

  1、本文描写人鸟相亲的画面,语言优美精致,有着浓郁的诗意,适合朗读。

  2、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教师表情化的朗读可以把作者感情的流程直接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加之伴随着语意的理解,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逐渐被打动,从而使他们逐渐展开全面的鉴赏活动。这样以读导讲,以讲导读,更能使学生明晰而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意蕴。

  三、说学法

  1、朗读鉴赏法

  设置原因:A、初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生活积累少,以及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如高中生一样,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只能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味来切入文本,对作品获得感性的认识。

  B、学生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调集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去亲历再造作者言语表达生动性的过程,在情感上与产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再创造的兴趣和喜悦。

  2、小组合作学习

  设置原因:A、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

  四、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搜集带有“鸟”字的成语

  (二)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展示“鸟语花香”的境界,以便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速读课文,要求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由此引导学生走进,通过精读研讨,看看人与鸟的信赖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四)精读研讨:

  这一阶段,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举手抢答;或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或发挥想象,尝试着扮演鸟爸爸、鸟妈妈、雏鸟的角色,进行精彩的家庭对话。雏鸟活动的那一部分还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多媒体展示文字和画面),学习细腻的描写手法。这些教学形式,会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起来,每个人都想参与,都想表现自己,我们的课堂教学便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问题设计:

  1、我初见朋友送的珍珠鸟时心情如何?从文中哪句话读出了这种喜悦之情?

  2、可是紧接着,作者为什么单独用一段强调“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想象:这对怕人的鸟被送到新的主人家,心里会想些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试着扮演鸟爸爸、鸟妈妈的角色,说说他们将进行一段怎样的家庭对话?

  3、我在关爱珍珠鸟的过程中,首先为它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我这一温存的举动换来了什么?你从这一叫声中读出了什么?

  4、我还为它做了哪些事?我的付出又换来了鸟怎样的反应?

  过渡:是谁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

  5、雏鸟长得怎样?

  想象:雏鸟诞生后,它的爸爸、妈妈将对它进行怎样的教育?雏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吗?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展开一家三口的对话。

  6、雏鸟对我有什么反应?我又是怎样关 爱它的呢?请一位同学朗读雏鸟活动的段落,大家思考刚才的问题。(大屏幕出示与文字有关的画面)

  7、雏鸟的变化和我的关爱是分不开的,我在雏鸟活动的时候是如何对待它的?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提示的问题回答。

  8、在我的关爱下,鸟不但亲近我,信任我,还对我产生了一种依恋,你能从文找出雏鸟对我依恋的句子吗?作者在表现这种依恋的情感时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9、读到这里,你感觉作者笔下的鸟和你以往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10、这种表达效果和作者细腻的描写是分不开的,你认为作者对雏鸟主要进行了什么描写?能找出相关词语吗?请带着对鸟的喜爱之情朗读这段文字。

  过渡:我们再来看这鸟,亲昵的趴在作者肩头睡着了,还呷呷嘴,似乎在做梦。

  想象:此时的鸟做了一个什么梦?

  11、作者也被鸟的这种亲昵、依恋的深情所打动,灵感涌上心头,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想象:作者在这里想对我们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唤?你以后会怎样做?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想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唤起情感上的共鸣,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亲近它,欣赏它,关爱它,并象作者一样及时捕捉灵感,拿起笔细腻的描写出自己喜爱的动物。

  (六)课堂结束

  多媒体展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旋律,结束今天的课堂学习。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儿真好》选自苏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是一篇发人深省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熊居住在荒岛上感到很孤独,想寻找朋友,在天上云朵的启示下营造树林,终于迎来许多朋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必须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可爱的绿色家园的思想感情,告诉我们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发展考虑,根据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结合一年级小学生好玩,模仿性强,有意注意时间短,好奇心强等特点,我要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2个偏旁部首,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理解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明白种树与找朋友之间的联系。了解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知道“这儿真好”究竟好在哪里?

  情感目标:体验文中小熊的情感变化,知道创造美好生态环境,建设可爱的绿色家园的

  重要性。

  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了解小熊是怎么找朋友的,知道“这儿真好”究竟好在哪里?

  3、情感目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三、说教学准备:

  教师:磁带、录音机、小黑板、各种动物图片、画纸

  学生:准备好水彩笔、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动物

  四、说教法学法:

  我在这一课的设计上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声音、画面等来思维的。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最容易产生兴趣,每一个细微动听的声音,生动有趣的画面都能引起他们的无限遐想,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是低年级语文课上很好的课程资源。我力图通过配乐朗读、动画演示以及让他们动手制作等途径,带领他们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始终充满热情。

  第二: 合作学习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到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时即强调了现代人必须学会合作。学会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该让学生在合作性的学习中体验互助的乐趣,互补的完美,和成功的快乐。我设计在两个环节上让小朋友们分小组合作学习。一是探究为什么种树能找来朋友。我让小朋友们小组读读书讨论讨论,然后来说说理由。第二就是种了树后,荒岛变成了什么样子,通过小组合作画一画、贴一贴等方法来体会小岛美丽的样子,体会“这儿真好”究竟好在哪里。

  第三、以读为本

  阅读活动是从朗读开始的,运用朗读,能帮助读者以声解意,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通过朗读,有助于体会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往往比烦琐的分析更有效。我设想通过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自己练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五、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教材本身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在读的基础上有思有悟。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这儿真好”好在哪里?

  六、说教前准备:

  教师:磁带、录音机、小黑板、各种动物图片、画纸

  学生:准备好水彩笔、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动物

  七、说学情:

  一年级的小学生已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对一个地方的环境的好坏有自己的想法。加上小孩子现在的合作学习意识不强,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但是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要教师多些创设情境,提出一些启发性很强的问题,就能让同学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由课题“这儿真好”引入课文,读题后,让学生说出上节课的感知,说出“这儿”指的是小岛,教师由“以前的小岛是什么样儿的”引入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 创设情境,分段阅读,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学习

  1、 学习第一小节

  让学生集体朗读,然后抓住“孤零零”这个词语来理解,什么叫孤零零?通过看图明白,小熊只有一个人,没有朋友,没有伙伴,这就是“孤零零”。然后,启发学生说说小熊心里会怎么想,他最渴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唉,一个人呆在这荒岛上真没劲,要是有个人来陪陪我那该多好啊!然后要求学生读好这个词,读好这段课文。

  (这一环节利用说话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孤单这种感觉,为后文渴望朋友,想办法找朋友作下情感铺垫。)

  2、 学习第二段

  第二小节是讲小熊问飘来的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这一内容浅显易懂,只要以读代讲,抓住“连忙”这个词读出急切的语气。这一段关键的内容就是让学生探究“白云变成了一棵树,小熊明白了。”小熊明白了什么?启发学生思考,树与找朋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种树为什么能找来朋友。体会改善环境的重要性。

  (这个问题的探究为下文进行想象绘画打下基础。)

  3、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课文写岛上的环境变了,引来了许多小动物居住,那么,小岛究竟变成什么样了呢?。我设计了这样一段配乐朗读。“一年,两年,小树苗长大了……”(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听完后启发学生你一定想象出了小岛现在的样子了吧,赶快来画一画吧!这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绘画比赛,画的背景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一个荒岛的样子,除了一只小熊什么也没有。另外,老师提供了许多小动物及花草树木的贴图,需要什么拿来用,如果小朋友还想到什么新的东西,也可以用彩笔话在图上。

  (这一环节的设计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动画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阅读能力实际是一种还原再创造能力,衡量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就是看学生是否能够还原其人,还原其事,还原其景,还能再创造,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生动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有效地促进了其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 组织交流讨论,汇报学习成果,体会思想感情。

  让学生讨论交流你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贴画这些东西?结合这时的交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漫山遍野、绿叶成阴”的意思。明白“这儿”究竟好在哪里。 当然,图画毕竟是静止的,这时我出示了一幅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

  (四)、 开发课程资源,迁移延伸

  我想,我们的课堂应该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课文去真正认识我们的客观世界。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你家周围的环境好吗?你喜欢那儿吗?(通过这道题的探究,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附板书:

  这儿真好

  感到孤单——植树造林——许多朋友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1、比较阅读法:《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1)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2)诵读、赏析、品味、想象。(3)、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3、分组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2、替换:(1)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2)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比较阅读、语境解读、讨论品评、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课: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2、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3、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二)解读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2、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3、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1)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2)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A与B中选一题完成:

  A、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B、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桥 环境

  小桥 流水人家

  板书设计: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有关语文说课稿汇总五篇】相关文章:

1.《语文》说课稿

2.语文荷花说课稿

3.语文《离骚》说课稿

4.学校语文热门说课稿

5.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

6.散步语文说课稿

7.《荷花》语文说课稿

8.《赶海》语文说课稿

9.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