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7-27 16:33: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2、体会本诗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

  3、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4、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及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3、品味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德育目标

  领会本诗在优美的意境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明确今日幸福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人人都应自觉爱护我们生活的家园,保护环境、美化生活,建设祖国。

  【教学方法】

  1、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 CAI 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有歌有舞有诗有画,轻松活泼的学习诗歌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2、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教学尤其注重朗读。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实际朗读水平,有效地指导朗读,在停顿、轻重、节奏、情绪等的处理上着重指导强调。朗读可由教师表情范读、学生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分男女朗读等,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诗中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从而理解诗的内在思想意义。本文为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

  【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对这样通俗易懂的现代格律诗,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章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诗歌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背景画面和音乐)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灿烂星空总是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

  (投影课题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注:布置学生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提问有关作者的一些文学常识。)

  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1、欣赏配乐朗读。

  2、明确朗读要求。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4、明确节奏和重音,指名两位学生读,让同学们予以评价,最后学生齐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介绍有关联想和想象的知识。

  完成联想、想象创新思维训练题目(课后练习题二)。

  五、走近文本──梳理内容,感悟主旨

  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象的诗句?

  2、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3、诗人怎样由联想而进入想象?想象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4、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最后一节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予以引导、明确,掌握全诗结构和主旨。

  【本课小结】

  本诗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说课稿 篇2

  【说课内容】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大禹治水》。

  【说教材】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述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

  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通过分析教材并结合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是怎样不辞辛苦,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服洪水为民造福的。

  现在的孩子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加上故事背景时代久远,因而对大禹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体会大禹的献身精神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难点,通过朗读、想像、联系学生实际进行角色体验的方法加深理解和体会。

  【说教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有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采用“读中感悟”的方式,运用创设情景法、问题引导法、阅读讨论法引导学生读书、想象和交流。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说学情、说学法】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方法和阅读技能。他们喜欢朗读,想象丰富、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本节课学生通过“读、思、议、悟”自主参与、积极学习,构建了有活力的课堂。

  【说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 迁情入境

  我从谈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引入课题,解题。通过两个同音字“治”与”制“的比较,学生既区分了字义,同时又用“治理、制服”这两个词统领起全篇,激发学生探知兴趣。

  整体感知后观看洪水泛滥的视频,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灾情的严重、百姓无家可归的处境以及大禹此时此刻的心情,为下文的学习渲染了心理氛围。。

  二、创设情境, 读中设境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来贯穿本节课的教学。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巧抓想象点,学生“情感蔓延”

  情动才涌。我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想象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通过想象体会到大禹的辛苦及面对困难无畏的精神,。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运用朗读的牵引。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对“禹下决心治理洪水” “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等重点词语、句子读的训练,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看到大禹治理洪水的决心、用心、恒心 、责任心,从而感受到大禹治理洪水的顽强意志。大禹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饱满起来。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这段内容的教学,先通过填空练习,让学生体会一连串数量词的运用的精妙。再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身处地站在禹的儿子的角度想一想:缺失父爱的童年,他的童年少了多少欢乐?接着设定典型场景进一步渲染:大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跑去问母亲。他会怎样问母亲?母亲怎样回答?用问答再一次拨动学生心弦,学生领悟到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大禹为了让千万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舍小家顾大家。引出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此时再让学生谈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大禹?至此,大禹的勇敢无畏、智慧、无私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扎了根,人物变得立体。学生在境中悟情,读中思索,体会了大禹的伟大精神,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漫长的13年,大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制服了洪水。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引入第四段的教学。这段的教学,先引导学生看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图片,理解“安定”。教师追问:是谁给老百姓带来的这样的日子?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和课文开头的一幕人们无家可归的生活状态对比,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最后升华情感:教师再一次质疑:人们为什么称他为“大”禹?从“大”字体会人们对英雄的尊重和爱戴。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五、全课总结,课外拓展

  全课结束,我对大禹的精神进行小结,指出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推荐阅读《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

  有兴趣的同学搜集历史上有哪些为治理洪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练习的设计,将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增加积累,拓展视野。 【说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意志坚,

  踏遍万水和千山。

  三过家门而不入,

  英雄美名代代传。

  这节课的板书是将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连结成诗的形式呈现的,是对大禹人物精神的概括提炼,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四、自读感悟,读懂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读好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说话训练: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4、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

  (2)说话训练: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3)拓展阅读:

  a、读伯牙写下的一首短歌

  b、想象伯牙的心情

  c、深悟绝弦

  六、背诵课文,积累诗文。

  七、作业布置

  1、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

  2、继续收集有关伯牙和子期的小故事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 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能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理念: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知识表象,或激活一定的前期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前预习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这节课是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后再进行的,因为是刚开始实施预习后的课堂教学,所以之前我已经给学生安排了具体的预习步骤.所以探究新知识的时候我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说出预习之后,所获得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完所有内容之后再进行反馈,让孩子们对自己昨天预习的内容进行修正,再进行自我评价,肯定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三,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说 教法 状语从句: 学行业释义法律 :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起来易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 布置预习,引导探究

  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孩子们先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再带着问题听这节课。上课的时候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引导,探究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加强练习,强化反馈

  学生汇报完所预习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有一个反馈,让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因为预习之后初步掌握了一些知识,课上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探究,所以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就没有安排,练习题的难度稍微设计得高了,考虑到今后学习的需要,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能2、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在本课中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闯关我能行”等练习,来巩固新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1,走进课堂,汇报 总结

  因为是预习后的课,所以我直接问“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你都学会了什么”从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切入,进行新授。让学生总结出2、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尝试练习

  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 反思 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因为是预习之后的课,所以练习题的难度比较高,安排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

  3,设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设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是进行下节课内容的铺垫,让孩子们按着一定的 方案 有 计划 、有目标地对下节课进行预习,以便下节课的教学活动。

说课稿 篇5

  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采山》。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歌曲《采山》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 一段体结构。歌词生动形象,曲调欢快、活泼,生动描述了小朋友在濛濛小雨中采山的愉快心情

  2.设计意图: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音乐审美体验的整体把握。以“采山”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创设“走进大山——在山中(向大山问好、采蘑菇等采山活动)——告别大山”的音画情境并以此为主线,运用多样方法、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把一首简单、短小的歌曲,创编成丰满、立体、有音乐情境的多声部歌曲,并用歌声来塑造、表现音乐形象。

  二、教学目标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歌曲学唱,使学生学会用歌声表达情感、表现音乐,体会“采山”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2.在音乐情境中启发学生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欢快地演唱歌曲,并为歌曲配上引子和声响,完整演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多媒体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动中、乐中”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学会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 教学准备

  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来创设“采山”的音乐情境,将活动内容与画面、音乐相链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还需准备钢琴、歌片、红色水性笔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组织教学激趣导入(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山图片,通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想不想去看看呢?等问题激发学生走进大山的愿望。

  环节二:创设情境初步感受

  这个环节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法,通过PPT课件将枯燥的发声练习、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融合在有趣的“走进大山、模仿山中声音、采蘑菇大赛”活动中掌握。从而为歌曲学唱及情景演绎作好铺垫。

  片段一:“走进大山”。(点课例片段)看着山林画面听着采山音乐,学生仿佛置身于“走进大山”的情境中进行投情表演,不仅激发学唱热情,还聆听熟悉了歌曲。

  片段二:“模仿山中声音”。通过模仿山谷回声(演示“哎罗??);雨声(点读)、小鸟声来启发学生进行气息、声音的训练,并通过”山林二重唱”(课例片段)练习尝试为歌曲加入二声部的声响伴唱,为歌曲演绎做好铺垫。

  紧接着我用课件创设了“采蘑菇比赛”的游戏活动(点),让学生先找出蘑菇大小、两朵一组的排列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按大赛要求合着音乐1、2、强、弱的节拍采蘑菇,(点音乐表演、点击“跳起舞的蘑菇图”)以此激发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主动感受歌曲两拍子的特点。接着(点)通过合着《采山》音乐“拍击蘑菇舞蹈节奏型”,(点拍演示)感受、认识十六分音符(点)。

  随后,引出歌中(点)重难点句第三句的学唱,(唱演),菇 0 采来 蘑菇 | 嫩又 鲜 0 |”,启发学生在读、模仿、跟琴唱的.过程中掌握0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环节三:学唱歌曲,深入体验

  这一环节主要是启发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那么什么叫“采山”?山上有什么可采?有没有采过山?对于现在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很少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肯定会影响学生演唱时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学多媒体在这一环节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欣赏课件中丰富的野果、(点)野菜、野花等画面,使音乐与学生生活经验链接,每一张图片都引来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哇”的赞叹声!最大限度激发了孩子们学唱歌曲的热情,增进对歌曲主题理解与情感表达。

  此外,歌曲学唱中,将歌片与音乐通过多媒体同时展示给学生,不仅便捷、直观、清晰,更能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环节四:表现歌曲,拓展提升

  这块内容是对整节课内容的综合运用表现。即通过课件提示学生在演唱歌曲前加一个回声的引子,(点完整歌片)并在演唱中加入前面已练习的“鸟、雨声的伴唱,然后进行唱、跳、表演的综合演绎。最后,师生在即兴编唱“大山??再见??”的歌声中告别大山,结束本堂课。

  我执教的这节课,在08年浙江省音乐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得到专家的好评,制作的录像课在o8年浙江省信息技术与课例整合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总而言之,学生在这样的音乐课中获得的不只是会唱这首歌?用怎样的声音唱好歌?的经验,而是更多的音乐创造意识与审美体验。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程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五》。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的进率。

  2、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在估数、猜数中,培养学生估数能力和数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读数、写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说教学策略

  1、 学情分析:已经完成万以内数的认识,读写。本节课是复习巩固该单元知识,并形成数感。

  2、 设计理念:借助教具(计数器),选择学生乐于接受,有娱乐性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倡导合作学习。

  3、 教法:采用互动、合作

  五、教学流程

  (一) 基本练习

  1、 数数:一个一个地数,从898到1000;一百一百地数,从800到1500;一十一十地数,从9960到10000.

  2、 写数: 三千零八( );九百三十( );七千( );八百五十六( );7个百4个十( );1个千1个百3个1( )。

  3、填空

  ( )、399、( )、401;2400、2500、( )、( )、2800.

  4、 在( )里填上“<”或“>”

  3856( )856 ; 500( )5000; 4130( )4050.

  (二) 课堂练习设计

  1、 在计数器上拨三位数,写出2个并读一读;拨四位数写出2个并读一读。第38页第一题写在书上。交流汇报。

  2、 找规律,填一填(38页第2题)

  方法分析:先看前2个数,哪一数位上的数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3、307、754、371、7593读这4个数,再说一说各数中“7”在什么位上,各表示什么?

  4、连一连(38页第4题)

  5、第39页5至8题

  6、第40页第9题

  提示:先数一数一行有多少个字,大约有多少行,最接近后面3个数的哪个数。

  (三) 思维训练活动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五) 课后反思: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课堂练习的效率高,反馈快,纠错及时;作业反馈仍然有几个学生有问题,利用代管时间个别辅导。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首先,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六册第三单元《美丽校园我设计》的内容,主要内容有软件的认识、软件的操作和测试动画。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功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而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之后深入学习动画的制作做好了铺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二、说学情

  教师也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我所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但是他们在表达和操作上还有一些欠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将在课堂上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软件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使用软件作出动画文件。

  2.过程与方法:通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逐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软件的强大功能,增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在本课中,我将软件的正确使用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将软件的灵活使用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设置情境激趣导入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利用大屏幕展示一张图片和一段已经制作好的动画。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图片和动画哪一个更能凸显校园特点呢?学生回答是动画,接着引导同学们:大家想不想也制作一个这样的动画呢?学生思考后积极回答,想做。

  ……顺势进入主题《美丽校园我设计》。

  通过对比的的展示,加上问题的引导,能在课堂伊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开展课堂教学。

  (二)任务驱动,讲授新知

  在新课教学环节,通过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我将从以下三个任务进行讲授:

  首先是任务一:初识软件

  我会讲解打开软件的操作方法:单击开始按钮——选择程序——Macromedia——Macromedia Flash MX 20xx命令,并讲解文件后缀.fla是flash软件特有的后缀名。接下来对于认识界面一部分的内容,我会设置自主探究活动,并引导学生对比之前学习的软件进行思考。学生探究后进行回答。在学生已经认识界面后,我会引导学生,如何操作进行布置校园呢。

  在具体的任务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某一部分内容的关注度。通过自主活动的设置,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思考探究,在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学习负担,有助于学生区分不同点。

  其次是任务二:布置“校园”

  首先我会以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库面板库,向学生阐述其特点及作用:是储存素材的仓库,在使用时可以直接调用,库面板中包括元件效果、元件名称、元件类型三部分。通过理论的讲解,便于后边学生的动手操作。接下来设置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同学们将库中的内容拖动到舞台上,同学探究后得出结论:将库面板上的元件直接拖动到舞台即可。然后请同学进行演示。顺势为同学讲解元件的概念:动画中用到的素材被称为元件,元件都被放到库面板中。然后继续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动画有没有成功吗?可以引出任务三。

  教师对于理论的、重要的知识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以后的软件的使用都是有帮助的。通过设置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通过问题的引导,可以提升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下一个任务的展开。

  最后是任务三:测试动画

  我会采用小组探究的方法,讨论如何测试动画的完整效果。在同学们讨论和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接下来我会对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然后请小组代表为大家总结操作方法:首先保存文件——控制——测试影片,最后关闭窗口。并演示操作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可以在新授内容的最后,有效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三)巩固提升

  在新课内容讲授完毕之后,我会设置操作任务:打开已有的“教室”文件,要求从库面板上拖动元件到舞台。

  通过巩固练习的设置,能针对性的强化学生的重点操作步骤,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打算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我来补充的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进行。

  课程结束不代表学习结束,因此我将布置作业: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画,展示给父母。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之后,通过综合型的作业进行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软件的操作。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元日》的说课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元日》是湘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所吸引。

  五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会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也能够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未来的期盼之情。而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五年级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标准的新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1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等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并收集其他诗句,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立足古诗文校本课程的大背景,让学生课上品析、课后创作,从中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整堂课以问为针,以读为线,力求创建语感共生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聊”出“年景”

  “未有曲调先有情”,要让学生走进诗的情境,就要调动他的生活体验,唤醒他的情感积累。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

  ,我们将迎来中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知道是什么节吗?春节到啦,过年啦!哦,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为什么这么开心呀?”紧接着,学生就会说到在春节里令自己开心的.事情,而这些快乐的事是由过年时那丰富多彩的习俗带来的。老师在评价时也要运用多种方式营造快乐的氛围,令学生感受到春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如让学生模拟爆竹声、引导学生想象使用压岁钱的情景等。这里,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聊出春节的特色,春节的气氛,既有利于激发学习情趣,又能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随后揭示课题,这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有“韵”

  古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转承合辙的韵律,遵循这一文体的特点,我首先让学生带着字音、节奏两方面的要求——字正腔圆和有板有眼自由朗读古诗,接着在反馈时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和划分节奏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并落实这两个层次的朗读要求,扎扎实实读好诗。由“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的初读要求使学生明白诗所特有的节奏魅力,并掌握了读出韵味的基本方法——划分停顿符号。经过四年古诗文大环境的熏陶,大多数学生都明白读诗仅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是不够的,还要读得有感情,这就向学生提出了朗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接着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巧问促“悟”

  首先让学生轻声地读这首诗,读的时候结合插图和有关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并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在读和想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看注释、看插图,是对他们运用资料自学古诗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诗意、感悟情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一直是学生的弱项,有些学生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随后在交流古诗意思的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而是提出了两个大问题,第一问:“在这一岁之首的元日,有哪些换了?”并要求学生用“在一岁之首的元日,——换成了——”的句式说一说。学生很自然地会说到旧符换成了新桃、寒风换成了春风、旧岁换成了新年这些辞旧迎新的景象,接着引导学生快说辞旧迎新的心情,进而让学生带着那样的心情齐读《元日》,通过这第一问完成了感悟性朗读上的第一次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当学生交流到寒风换成了春风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曈曈日”,可以这样问学生:“春风吹拂在我们脸上暖洋洋的,你从诗中的哪里还可以感受到这股暖意呢?”学生接着便会提到“曈曈日”的意思,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之一。第二问:“冬尽春来,万物更新,人们心中都充满着辞旧迎新的喜悦,那么人们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辞旧迎新的呢?”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他们很快就会说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方式。这时陡然一转,以一个追问“咦,人们怎么都选择这些方式来辞旧迎新呢?”激发学生再次运用注释、探索文本的热情。学生便会发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春节习俗中所传达出的人们期盼新的一年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紧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人们还会期盼些什么呢?”在想象说话的环节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说话注意完整性的同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如用得好的四字词语)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说话逐步有质量上的提升。随后引导学生读出企盼、读出祝愿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第二问又进行了朗读的第二次提升。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想象,并结合整首诗说一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通过这最后一问引导学生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在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下,学生说的难度降低了。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带着感情说。随后就分别从把祝福送给诗中的人们,送给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及自己和送给全世界的人这三个角度朗读《元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问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让他们很自然地进入诗的情境中去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以问串起一条主线,打破了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增强了讨论交流的有效性;让学生依靠想象走进诗境,增强了体验的有效性。一首《元日》,仅仅是学习春节诗篇的开始,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走向延伸

  投影出示描绘春节场景的其他诗句(3句),要求学生按照初读《元日》的要求先自由朗读这些诗句,读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再交流从这些诗句中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随后引导学生课后也试着写一写关于过年的诗句或诗篇。拓展阅读让学生触类旁通,感悟更深,课后让学生尝试创作,使学生“我口写我心”,写出积累的情感体验,萌发一种我是“诗人”的自豪感!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板书如下:

  元 日

  爆 苏 美好喜悦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2、体会本诗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

  3、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4、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及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3、品味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德育目标

  领会本诗在优美的意境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明确今日幸福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人人都应自觉爱护我们生活的家园,保护环境、美化生活,建设祖国。

  【教学方法】

  1、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 CAI 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有歌有舞有诗有画,轻松活泼的学习诗歌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2、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教学尤其注重朗读。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实际朗读水平,有效地指导朗读,在停顿、轻重、节奏、情绪等的处理上着重指导强调。朗读可由教师表情范读、学生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分男女朗读等,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诗中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从而理解诗的内在思想意义。本文为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

  【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对这样通俗易懂的现代格律诗,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章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诗歌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背景画面和音乐)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灿烂星空总是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

  (投影课题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注:布置学生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提问有关作者的一些文学常识。)

  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1、欣赏配乐朗读。

  2、明确朗读要求。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4、明确节奏和重音,指名两位学生读,让同学们予以评价,最后学生齐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介绍有关联想和想象的知识。

  完成联想、想象创新思维训练题目(课后练习题二)。

  五、走近文本──梳理内容,感悟主旨

  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象的诗句?

  2、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3、诗人怎样由联想而进入想象?想象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4、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最后一节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予以引导、明确,掌握全诗结构和主旨。

  【本课小结】

  本诗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说课稿 篇2

  【说课内容】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大禹治水》。

  【说教材】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述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

  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通过分析教材并结合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是怎样不辞辛苦,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服洪水为民造福的。

  现在的孩子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加上故事背景时代久远,因而对大禹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体会大禹的献身精神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难点,通过朗读、想像、联系学生实际进行角色体验的方法加深理解和体会。

  【说教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有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采用“读中感悟”的方式,运用创设情景法、问题引导法、阅读讨论法引导学生读书、想象和交流。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说学情、说学法】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方法和阅读技能。他们喜欢朗读,想象丰富、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本节课学生通过“读、思、议、悟”自主参与、积极学习,构建了有活力的课堂。

  【说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 迁情入境

  我从谈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引入课题,解题。通过两个同音字“治”与”制“的比较,学生既区分了字义,同时又用“治理、制服”这两个词统领起全篇,激发学生探知兴趣。

  整体感知后观看洪水泛滥的视频,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灾情的严重、百姓无家可归的处境以及大禹此时此刻的心情,为下文的学习渲染了心理氛围。。

  二、创设情境, 读中设境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来贯穿本节课的教学。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巧抓想象点,学生“情感蔓延”

  情动才涌。我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想象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通过想象体会到大禹的辛苦及面对困难无畏的精神,。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运用朗读的牵引。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对“禹下决心治理洪水” “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等重点词语、句子读的训练,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看到大禹治理洪水的决心、用心、恒心 、责任心,从而感受到大禹治理洪水的顽强意志。大禹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饱满起来。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这段内容的教学,先通过填空练习,让学生体会一连串数量词的运用的精妙。再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身处地站在禹的儿子的角度想一想:缺失父爱的童年,他的童年少了多少欢乐?接着设定典型场景进一步渲染:大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跑去问母亲。他会怎样问母亲?母亲怎样回答?用问答再一次拨动学生心弦,学生领悟到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大禹为了让千万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舍小家顾大家。引出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此时再让学生谈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大禹?至此,大禹的勇敢无畏、智慧、无私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扎了根,人物变得立体。学生在境中悟情,读中思索,体会了大禹的伟大精神,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漫长的13年,大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制服了洪水。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引入第四段的教学。这段的教学,先引导学生看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图片,理解“安定”。教师追问:是谁给老百姓带来的这样的日子?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和课文开头的一幕人们无家可归的生活状态对比,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最后升华情感:教师再一次质疑:人们为什么称他为“大”禹?从“大”字体会人们对英雄的尊重和爱戴。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五、全课总结,课外拓展

  全课结束,我对大禹的精神进行小结,指出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推荐阅读《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

  有兴趣的同学搜集历史上有哪些为治理洪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练习的设计,将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增加积累,拓展视野。 【说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意志坚,

  踏遍万水和千山。

  三过家门而不入,

  英雄美名代代传。

  这节课的板书是将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连结成诗的形式呈现的,是对大禹人物精神的概括提炼,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四、自读感悟,读懂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读好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说话训练: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4、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

  (2)说话训练: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3)拓展阅读:

  a、读伯牙写下的一首短歌

  b、想象伯牙的心情

  c、深悟绝弦

  六、背诵课文,积累诗文。

  七、作业布置

  1、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

  2、继续收集有关伯牙和子期的小故事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 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能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理念: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知识表象,或激活一定的前期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前预习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这节课是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后再进行的,因为是刚开始实施预习后的课堂教学,所以之前我已经给学生安排了具体的预习步骤.所以探究新知识的时候我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说出预习之后,所获得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完所有内容之后再进行反馈,让孩子们对自己昨天预习的内容进行修正,再进行自我评价,肯定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三,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说 教法 状语从句: 学行业释义法律 :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起来易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 布置预习,引导探究

  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孩子们先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再带着问题听这节课。上课的时候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引导,探究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加强练习,强化反馈

  学生汇报完所预习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有一个反馈,让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因为预习之后初步掌握了一些知识,课上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探究,所以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就没有安排,练习题的难度稍微设计得高了,考虑到今后学习的需要,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能2、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在本课中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闯关我能行”等练习,来巩固新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1,走进课堂,汇报 总结

  因为是预习后的课,所以我直接问“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你都学会了什么”从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切入,进行新授。让学生总结出2、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尝试练习

  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 反思 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因为是预习之后的课,所以练习题的难度比较高,安排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

  3,设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设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是进行下节课内容的铺垫,让孩子们按着一定的 方案 有 计划 、有目标地对下节课进行预习,以便下节课的教学活动。

说课稿 篇5

  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采山》。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歌曲《采山》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 一段体结构。歌词生动形象,曲调欢快、活泼,生动描述了小朋友在濛濛小雨中采山的愉快心情

  2.设计意图: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音乐审美体验的整体把握。以“采山”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创设“走进大山——在山中(向大山问好、采蘑菇等采山活动)——告别大山”的音画情境并以此为主线,运用多样方法、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把一首简单、短小的歌曲,创编成丰满、立体、有音乐情境的多声部歌曲,并用歌声来塑造、表现音乐形象。

  二、教学目标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歌曲学唱,使学生学会用歌声表达情感、表现音乐,体会“采山”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2.在音乐情境中启发学生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欢快地演唱歌曲,并为歌曲配上引子和声响,完整演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多媒体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动中、乐中”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学会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 教学准备

  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来创设“采山”的音乐情境,将活动内容与画面、音乐相链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还需准备钢琴、歌片、红色水性笔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组织教学激趣导入(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山图片,通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想不想去看看呢?等问题激发学生走进大山的愿望。

  环节二:创设情境初步感受

  这个环节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法,通过PPT课件将枯燥的发声练习、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融合在有趣的“走进大山、模仿山中声音、采蘑菇大赛”活动中掌握。从而为歌曲学唱及情景演绎作好铺垫。

  片段一:“走进大山”。(点课例片段)看着山林画面听着采山音乐,学生仿佛置身于“走进大山”的情境中进行投情表演,不仅激发学唱热情,还聆听熟悉了歌曲。

  片段二:“模仿山中声音”。通过模仿山谷回声(演示“哎罗??);雨声(点读)、小鸟声来启发学生进行气息、声音的训练,并通过”山林二重唱”(课例片段)练习尝试为歌曲加入二声部的声响伴唱,为歌曲演绎做好铺垫。

  紧接着我用课件创设了“采蘑菇比赛”的游戏活动(点),让学生先找出蘑菇大小、两朵一组的排列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按大赛要求合着音乐1、2、强、弱的节拍采蘑菇,(点音乐表演、点击“跳起舞的蘑菇图”)以此激发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主动感受歌曲两拍子的特点。接着(点)通过合着《采山》音乐“拍击蘑菇舞蹈节奏型”,(点拍演示)感受、认识十六分音符(点)。

  随后,引出歌中(点)重难点句第三句的学唱,(唱演),菇 0 采来 蘑菇 | 嫩又 鲜 0 |”,启发学生在读、模仿、跟琴唱的.过程中掌握0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环节三:学唱歌曲,深入体验

  这一环节主要是启发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那么什么叫“采山”?山上有什么可采?有没有采过山?对于现在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很少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肯定会影响学生演唱时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学多媒体在这一环节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欣赏课件中丰富的野果、(点)野菜、野花等画面,使音乐与学生生活经验链接,每一张图片都引来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哇”的赞叹声!最大限度激发了孩子们学唱歌曲的热情,增进对歌曲主题理解与情感表达。

  此外,歌曲学唱中,将歌片与音乐通过多媒体同时展示给学生,不仅便捷、直观、清晰,更能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环节四:表现歌曲,拓展提升

  这块内容是对整节课内容的综合运用表现。即通过课件提示学生在演唱歌曲前加一个回声的引子,(点完整歌片)并在演唱中加入前面已练习的“鸟、雨声的伴唱,然后进行唱、跳、表演的综合演绎。最后,师生在即兴编唱“大山??再见??”的歌声中告别大山,结束本堂课。

  我执教的这节课,在08年浙江省音乐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得到专家的好评,制作的录像课在o8年浙江省信息技术与课例整合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总而言之,学生在这样的音乐课中获得的不只是会唱这首歌?用怎样的声音唱好歌?的经验,而是更多的音乐创造意识与审美体验。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程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五》。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的进率。

  2、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在估数、猜数中,培养学生估数能力和数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读数、写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说教学策略

  1、 学情分析:已经完成万以内数的认识,读写。本节课是复习巩固该单元知识,并形成数感。

  2、 设计理念:借助教具(计数器),选择学生乐于接受,有娱乐性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倡导合作学习。

  3、 教法:采用互动、合作

  五、教学流程

  (一) 基本练习

  1、 数数:一个一个地数,从898到1000;一百一百地数,从800到1500;一十一十地数,从9960到10000.

  2、 写数: 三千零八( );九百三十( );七千( );八百五十六( );7个百4个十( );1个千1个百3个1( )。

  3、填空

  ( )、399、( )、401;2400、2500、( )、( )、2800.

  4、 在( )里填上“<”或“>”

  3856( )856 ; 500( )5000; 4130( )4050.

  (二) 课堂练习设计

  1、 在计数器上拨三位数,写出2个并读一读;拨四位数写出2个并读一读。第38页第一题写在书上。交流汇报。

  2、 找规律,填一填(38页第2题)

  方法分析:先看前2个数,哪一数位上的数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3、307、754、371、7593读这4个数,再说一说各数中“7”在什么位上,各表示什么?

  4、连一连(38页第4题)

  5、第39页5至8题

  6、第40页第9题

  提示:先数一数一行有多少个字,大约有多少行,最接近后面3个数的哪个数。

  (三) 思维训练活动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五) 课后反思: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课堂练习的效率高,反馈快,纠错及时;作业反馈仍然有几个学生有问题,利用代管时间个别辅导。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首先,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六册第三单元《美丽校园我设计》的内容,主要内容有软件的认识、软件的操作和测试动画。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功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而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之后深入学习动画的制作做好了铺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二、说学情

  教师也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我所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但是他们在表达和操作上还有一些欠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将在课堂上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软件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使用软件作出动画文件。

  2.过程与方法:通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逐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软件的强大功能,增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在本课中,我将软件的正确使用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将软件的灵活使用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设置情境激趣导入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利用大屏幕展示一张图片和一段已经制作好的动画。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图片和动画哪一个更能凸显校园特点呢?学生回答是动画,接着引导同学们:大家想不想也制作一个这样的动画呢?学生思考后积极回答,想做。

  ……顺势进入主题《美丽校园我设计》。

  通过对比的的展示,加上问题的引导,能在课堂伊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开展课堂教学。

  (二)任务驱动,讲授新知

  在新课教学环节,通过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我将从以下三个任务进行讲授:

  首先是任务一:初识软件

  我会讲解打开软件的操作方法:单击开始按钮——选择程序——Macromedia——Macromedia Flash MX 20xx命令,并讲解文件后缀.fla是flash软件特有的后缀名。接下来对于认识界面一部分的内容,我会设置自主探究活动,并引导学生对比之前学习的软件进行思考。学生探究后进行回答。在学生已经认识界面后,我会引导学生,如何操作进行布置校园呢。

  在具体的任务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某一部分内容的关注度。通过自主活动的设置,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思考探究,在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学习负担,有助于学生区分不同点。

  其次是任务二:布置“校园”

  首先我会以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库面板库,向学生阐述其特点及作用:是储存素材的仓库,在使用时可以直接调用,库面板中包括元件效果、元件名称、元件类型三部分。通过理论的讲解,便于后边学生的动手操作。接下来设置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同学们将库中的内容拖动到舞台上,同学探究后得出结论:将库面板上的元件直接拖动到舞台即可。然后请同学进行演示。顺势为同学讲解元件的概念:动画中用到的素材被称为元件,元件都被放到库面板中。然后继续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动画有没有成功吗?可以引出任务三。

  教师对于理论的、重要的知识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以后的软件的使用都是有帮助的。通过设置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通过问题的引导,可以提升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下一个任务的展开。

  最后是任务三:测试动画

  我会采用小组探究的方法,讨论如何测试动画的完整效果。在同学们讨论和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接下来我会对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然后请小组代表为大家总结操作方法:首先保存文件——控制——测试影片,最后关闭窗口。并演示操作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可以在新授内容的最后,有效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三)巩固提升

  在新课内容讲授完毕之后,我会设置操作任务:打开已有的“教室”文件,要求从库面板上拖动元件到舞台。

  通过巩固练习的设置,能针对性的强化学生的重点操作步骤,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打算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我来补充的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进行。

  课程结束不代表学习结束,因此我将布置作业: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画,展示给父母。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之后,通过综合型的作业进行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软件的操作。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元日》的说课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元日》是湘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所吸引。

  五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会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也能够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未来的期盼之情。而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五年级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标准的新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1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等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并收集其他诗句,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立足古诗文校本课程的大背景,让学生课上品析、课后创作,从中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整堂课以问为针,以读为线,力求创建语感共生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聊”出“年景”

  “未有曲调先有情”,要让学生走进诗的情境,就要调动他的生活体验,唤醒他的情感积累。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

  ,我们将迎来中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知道是什么节吗?春节到啦,过年啦!哦,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为什么这么开心呀?”紧接着,学生就会说到在春节里令自己开心的.事情,而这些快乐的事是由过年时那丰富多彩的习俗带来的。老师在评价时也要运用多种方式营造快乐的氛围,令学生感受到春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如让学生模拟爆竹声、引导学生想象使用压岁钱的情景等。这里,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聊出春节的特色,春节的气氛,既有利于激发学习情趣,又能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随后揭示课题,这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有“韵”

  古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转承合辙的韵律,遵循这一文体的特点,我首先让学生带着字音、节奏两方面的要求——字正腔圆和有板有眼自由朗读古诗,接着在反馈时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和划分节奏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并落实这两个层次的朗读要求,扎扎实实读好诗。由“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的初读要求使学生明白诗所特有的节奏魅力,并掌握了读出韵味的基本方法——划分停顿符号。经过四年古诗文大环境的熏陶,大多数学生都明白读诗仅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是不够的,还要读得有感情,这就向学生提出了朗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接着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巧问促“悟”

  首先让学生轻声地读这首诗,读的时候结合插图和有关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并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在读和想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看注释、看插图,是对他们运用资料自学古诗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诗意、感悟情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一直是学生的弱项,有些学生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随后在交流古诗意思的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而是提出了两个大问题,第一问:“在这一岁之首的元日,有哪些换了?”并要求学生用“在一岁之首的元日,——换成了——”的句式说一说。学生很自然地会说到旧符换成了新桃、寒风换成了春风、旧岁换成了新年这些辞旧迎新的景象,接着引导学生快说辞旧迎新的心情,进而让学生带着那样的心情齐读《元日》,通过这第一问完成了感悟性朗读上的第一次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当学生交流到寒风换成了春风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曈曈日”,可以这样问学生:“春风吹拂在我们脸上暖洋洋的,你从诗中的哪里还可以感受到这股暖意呢?”学生接着便会提到“曈曈日”的意思,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之一。第二问:“冬尽春来,万物更新,人们心中都充满着辞旧迎新的喜悦,那么人们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辞旧迎新的呢?”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他们很快就会说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方式。这时陡然一转,以一个追问“咦,人们怎么都选择这些方式来辞旧迎新呢?”激发学生再次运用注释、探索文本的热情。学生便会发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春节习俗中所传达出的人们期盼新的一年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紧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人们还会期盼些什么呢?”在想象说话的环节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说话注意完整性的同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如用得好的四字词语)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说话逐步有质量上的提升。随后引导学生读出企盼、读出祝愿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第二问又进行了朗读的第二次提升。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想象,并结合整首诗说一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通过这最后一问引导学生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在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下,学生说的难度降低了。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带着感情说。随后就分别从把祝福送给诗中的人们,送给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及自己和送给全世界的人这三个角度朗读《元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问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让他们很自然地进入诗的情境中去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以问串起一条主线,打破了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增强了讨论交流的有效性;让学生依靠想象走进诗境,增强了体验的有效性。一首《元日》,仅仅是学习春节诗篇的开始,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走向延伸

  投影出示描绘春节场景的其他诗句(3句),要求学生按照初读《元日》的要求先自由朗读这些诗句,读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再交流从这些诗句中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随后引导学生课后也试着写一写关于过年的诗句或诗篇。拓展阅读让学生触类旁通,感悟更深,课后让学生尝试创作,使学生“我口写我心”,写出积累的情感体验,萌发一种我是“诗人”的自豪感!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板书如下:

  元 日

  爆 苏 美好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