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05-25 10:27: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初中模板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初中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初中模板锦集六篇

说课稿初中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说课活动。使用学案指导教学,对我来说还处在摸索阶段,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说的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说的课题是初二下册第9课第一节《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屏幕显示课题)

  一、本课教材分析(屏幕显示)

  第9课《在交往中完善自我》从属于第五单元“学会交往天地宽”。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在交往中完善自我》这一课,从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强调了中学生要学会交往,积极交往。本课有两项内容,其中第一项“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主要帮助学生认识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人生离不开交往,交往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二、本课教学目标(屏幕显示)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交往的作用,树立积极交往的意识。

  2、知识目标:认识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与他人交往,理解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三、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屏幕显示)

  本课第二个层次:在交往中完善自我,也就是交往的作用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把这个问题确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主要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由于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中学生遇到麻烦或需要帮助时,渴望交流,渴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交往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不少同学不能正确的对待交往,认识不到交往对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四、教法(屏幕显示)

  初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乐于表现自己,形象思维丰富。因而,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是学案导学法:将编制好的学案课前印发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通过预习,让学生熟悉本课的学习目标,独立解决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发现其他一些疑难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听讲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讨论法:针对授课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是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学法(屏幕显示)

  在学法方面,本节课主要运用课前预习、质疑问难,课堂讨论、活动探究等学习方法。利用这些学习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下面,重点说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屏幕显示)

  教学过程主要有五个环节:1、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课堂练习。5、布置作业。

  1、游戏导入:(时间安排3分钟)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利用游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讲课之前请两位同学做过障碍物的小游戏,先由一位同学蒙着眼睛很吃力的绕过障碍物,然后在另一位同学帮助下轻松地绕过障碍物。游戏结束后,向学生提问,看了这个游戏有什么感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在朋友的帮助下顺利完成的,所以说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人与人都离不开交往。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和他人交往?交往对个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话题: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从而导入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课件显示)

  2、讲授新课:(30分钟)

  其中,第一个层次:人生离不开交往。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交往与人的关系,懂得交往的必要性。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开门见山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人生为什么离不开交往呢?随后,课件显示图画:一群大雁和一只脱离雁群的大雁,让学生观看两幅画并让他们谈谈对这幅画含义的认识。

  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总结:孤雁难行,我们每个人也如同大雁一样,离开了社会群体就会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甚至无法生存。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交往

  的必要性,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离开社会交往带来的危害,课件显示事例材料:“狼孩”、“鸟孩”的故事。从脱离交往危害人的健康成长的角度,让学生讨论离开交往有哪些危害,感悟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件显示“狼孩”“鸟孩”故事)

  在观看图片和分析材料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本中归纳出为什么人生离不开交往?这一问题的学习要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老师就学生的归纳情况进行总结,进一步明确该问题的知识要点。(课件显示知识点)

  即:从横向来看,每个人都需要交往。

  在交往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我;

  在交往中,才能体验人生各种感受;

  在交往中,才能满足心理需要,适应社会

  从纵向来看,人生各个阶段都需要交往。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变化的时期,交往尤为重要。

  在学生对交往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接着设置了一个小活动:“说一说”。(课件显示)设计这一小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反思总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状况,感知交往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发现在日常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增强课堂教与学的的互动效果。

  在讲授完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后,老师接着进行过渡:可见,人生离不开交往,那么,交往对我们个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呢?从而引出第二个层次: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这个层次的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交往对于个人的成长有重要意义。对于交往的三点意义我是这样处理的。

  对于第一点作用,首先,组织学生观看课本44页中的两幅图,并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人物分别会有怎样的心情?你喜欢哪边的情景?为什么喜欢?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肯定总结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明确交往的第一点作用,即:

  通过交往,我们能够实现心灵的沟通,找到感情的寄托,更可以摆脱孤寂,保持心情愉快。(课件显示)

  对于第二点作用的学习,主要结合课件资料:雁南的故事来分析的。组织学生阅读该材料,并引导他们分析思考:雁南的变化得益于什么?雁南在元旦联欢活动中获得了什么?

  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后,老师总结归纳出交往的第二点作用,即:

  通过交往可以认识许多新朋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在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课件显示)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交往的这点作用,引用了教材中萧伯纳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课件显示)

  对于第三点作用的学习,设置了一个“实话实说”栏目:给学生列举了几种生活中经常遇见的情景,让他们说出各自的心里话。(课件显示)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升华,归纳交往第三点作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这时候我们的朋友或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或在精神上给予鼓励,激励我们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所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应该热情的伸出援助之手,获得别人的帮助和主动帮助别人,都会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幸福!

  交往中,朋友会帮我们战胜困难,克服挫折。(课件显示)

  交往的三点作用讲解完之后,和学生一起回顾这一问题,并用课件形式将交往三点作用逐一显示出来,并指导学生在书中划下。(课件显示三点作用)

  3、课堂小结,复习巩固。(4分钟)

  在讲授完新课后,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小结,我是这样小结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必须与他人交往;交往对于我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好朋友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我们要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交往,谨慎择友,多交益友,让我们在交往中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在总结结束后,让学生结合学案知识梳理部分,识记、理解本课学习的知识点,并对学生记忆情况进行检查。(课件显示知识梳理)

  4、课堂练习(8分钟)。(课件显示)

  为了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课前精选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少量习题,要求学生课上完成,老师就学生做的情况给予讲评。剩余时间布置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课内拓展练习题。

  5、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课外作业。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要求学生写一篇交友心得。(课件显示)

  七、板书设计(屏幕展示)

  我的说课完毕,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初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具有预备性和基础性。重力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对初高中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由力的三要素确定重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重力。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1.重力的产生.

  2.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3.重心的理解 及确定

  (五)教学难点:

  1.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确定

  三、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探究、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学生在初中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因此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采用对初中知识复习与深化,从生活出发,通过课堂的演示

  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逐步探索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产生、重力的三要素及重心。对本节的设计应突出如下几个特点:

  1 、基础性 、 预备性 、 学生的自主性

  2 、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 通过对重心这种理想化模型的研究,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事物的研究;

  3 、互动性:依照本节课自身的特点,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形成师生互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新课导入]

  由“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我们已经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知识点“重力”。

  [新课教学]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让学生得出研究重力三要素的方法。

  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之后让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小结]

  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3、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4、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5、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板书设计

  一、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

  2.重力的方向

  3.重力的大小及其运算

  二、重心

  1.重心的概念

  2.重心位置的确定

  六.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点多以回顾、复习为主,因此知识点的传授所花时间不多;重点部分放在与实际相结合,动手实验及思考讨论,课堂景观丰富,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带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将所有学生制作与活动都放在课堂上,时间会有所不足。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实验效果未能预料,课堂上较为被动。因此教学中要适当照顾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分享。

说课稿初中 篇3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为篮球(复习原地运球,学习直线运球)和接力跑游戏,均选自省编中学《体育与保健》教材第一册内容。球类是学生喜爱得运动项目,它具有良好得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中学篮球教材由基本技术、简单战术和教学比赛三部分组成,基本技术在整个教学内容中比重较大。初中阶段重点是学习各种基本动作,尤其是在初一教材里基本技术动作所占得比重最为主要。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教材,是根据初一学生得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因此,将本课直线运球得重点确定为运球时得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初中得接力跑教材分迎面接力跑,圆圈接力跑和接力区交接棒得接力跑,本课利用篮球和呼拉圈在篮球场地中进行接力跑,进一步增加接力跑得知识性和趣味性。接力跑游戏得重点定为提高学生得快速跑能力和灵敏素质等。根据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三方面得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本课得练习方法,明确篮球原地运球、直线运球得技术原理及作用,能正确区分原地运球和直线运球得不同之处。认识篮球运动得目得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2)90%以上得学生明确本课目标。

  2、技能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85%以上得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得学生在一定速度中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得控制支配能力。2)发展学生得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及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得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得优良品质,强化学生得爱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和心理素质。2)95%以上得学生对情感目标得接受。

  二、说教学程序:

  在课得结构上,从"身心协同"得基础观点出发,依据初一学生得身心特点,采用"收心热身、愉悦心身---育心强体、磁智促技---稳定情绪、恢复心身"得三段结构。

  1、在收心热身、愉悦心身阶段,用我国男篮健儿在奥运会上得优异表现引入教学主题,通过开口螺旋形跑,活跃气氛,集中学生得注意力,紧接着成闭口螺旋形跑至站位做球性练习,通过球性练习能使有关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充分得活动,而且与要学得技术动作有机结合。因学生水平各异,最后一个球性练习为自由创想展示练习,给学生自我展示得机会,从而调动学生得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得主动性。这部分用时为9分钟。

  2、第二阶段,首先,运用各种变化得原地运球练习,改进提高原地运球技术动作及控制球得能力,在运球中要求学生养成观察前方得良好习惯,重点强调正确得身体姿势和脚部动作,为主教材教学做铺垫。在学生情绪已活跃得基础上学习新教材,进入直线运球教学,我用启发性得语言和直观对比,使学生能较清楚地认识到"球得反弹角度与手按拍有直接关系"等道理,并运用不同信号手段组织学生进行直线运球练习,然后安排学生进行直线运球追逐,使教学步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对比探索、激发兴趣达到初步掌握技术动作得目标。练习中我突出要求学生相互观察、相互纠错、共同提高,充分体现和谐互助得精神。在这阶段中,我还注重在练习队形图形上进行变化,一方面充分利用篮球场原有得线路,另一方面克服重复练习带来得枯燥感。这部分用时20分钟。

  在接力跑游戏得按排上我设计了一组以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得为主题、益智健体得接力游戏。在场地得布置上,我用奥运会五环营造团结友谊、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得氛围,运用游戏竞赛法,激发学生练习得积极性,并在每一次竞赛间隙都设计一些有关奥运会得知识得问题让负队学生回答,一方面以激发学生得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给负队一次充分发挥集体得智慧获取胜利和成功得机会,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启迪心智、发展思维、强身健体、体验成功得现代体育教学观念。这部分用时12分钟。

  3、第三阶段,围着五环放松,后运用"笑与不笑"游戏,以达到稳定情绪、恢复心身得目得。最后进行小结,对本课得练习效果进行讲评,对学生得成绩给于肯定和表扬,提出今后注意事项,从而结束本课教学。

  三、说教学特色:

  1、本课以"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作为指导思想,以发挥学生得认识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得基本活动能力为目得,充分发挥教师得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得主体地位,始终在师生得共同活动中愉快、轻松、活泼地进行教学,力求体现"大容量、高密度"得教学特色,以达到最优化得教学效果。

  2、整堂课始终在一个篮球场地中进行,布置简单清楚,器材实用,富有喻意,坚持"一场多用、一线多用、一材多用得指导思想。

  四、课得预计:

  本课平均心率预计:130--135次/分;最高心率为:170次/分;出现在约三十八分钟时,即接力跑教材时;估计练习密度为40--45%左右。

说课稿初中 篇4

  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

  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教学难点: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学法: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俗话说:“科技改变生活,知识改变世界。”当今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而在20世纪初的浙江余姚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很长时期内,信客沉重的脚步成为乡村和城市联系的纽带。“他们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的“信客故事”,去解读信客的平凡人生。(此导语的设计,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信客生涯有一个整体印象。)

  二、探究感悟:

  此环节是通过三个逐层推进的小组活动,来完成对整篇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我利用早读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解决了生字、词,熟读了课文,初步感知文意,为活动的进行提供了需要的准备。)

  活动一:“焦点访谈”要为信客做一期特别节目,题目暂定为“平凡人生”。请同学们客串编导,速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位信客的人生历程。附:老信客的一生:有信→失信→后悔弥补。

  信客的一生: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此活动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感知文意,并把握了全文的脉络。)

  活动二:“创意大比拼”——人生“焦点访谈”栏目组对“平凡人生”这个题目不太满意,请同学们伸出援助之手,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出最佳创意。要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师提供事例,抛砖引玉)苦涩人生;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此活动使学生立足文本,抓住典型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把握,并为揭示信客品质做好需要的铺垫。)

  活动三:“小人物-----大精神”由两个问题引出:1.如果时光倒转,你会做信客吗?2.你认为信客应具备哪些品质?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作结,归纳“信客品质”: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此活动使学生不仅感悟到信客精神品质,而且也能审视自己,达到德育的目的。)

  (此环节三个活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轻松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读赏析:品味语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我选了臧克家的《老马》做比较阅读。(播放配乐朗诵《老马》)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上同为赞美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美德,但语言风格不尽相同。除了《老马》语言的朴实,《信客》的语言又多了些什么?我重点指导学生从本文中画出佳句、诵读佳句、点评佳句,并作需要的点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作者个性气质、不同的语言习惯决定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从表达(记叙、描写、议论等)和修辞等多方面赏析语言,看看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精神和性格的,又是如何通过精彩的句子提升文意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秋雨散文“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风格。(比较阅读可让学生了感受到不同的语言风格,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学以致用”,接下来我趁热打铁,请同学模仿本文语言,为两信客写“墓志铭”。全班展示交流后,师出示“墓志铭”示例。写“墓志铭”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为了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我还提供了余秋雨的相关资料及作品,编排作品名,连接如下:“《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特别是《文化苦旅》,推荐学生阅读,扩展视野,并巩固本课所学。

  五、总结感言:

  苍凉孤寂原是生命的一种底色,信客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磨难,但历史的沧桑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好人终有好报!祝天下所有任劳任怨、宽厚善良、默默奉献的人们一生平安!

  本课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教师仅作点拨引导,而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讨论探究为主,旨在实践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说课稿初中 篇5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知识目标

  (1)学习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和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我教学本文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 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五、作业、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评论陶渊明的形象。

  2、用现代的观点看陶渊明的归隐。

  板书设计 :略

说课稿初中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二节《速度》。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速度》这节课的内容,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二个二级主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基础上,进一步来学如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也为八年级(下)密度的学习、九年级(上)热值的学习等做准备。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节教材首先展示了飞奔的猎豹和慢慢爬行的蜗牛,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而提出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问题。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和“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该活动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并体验探究物理问题的乐趣。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材首先提出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也首次提出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规范,同时教材上的有关资料也说明了物理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材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并用它来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学情分析

  认知水平:在教学前,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不能把握其本质。有的学生在实验中只重结果,难以从路程和时间的角度概括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学生对复合单位的还属于初学内容,不清楚换算方法。而有些学生本身对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不够熟练,在初学阶段容易出错,在测量纸片下落时间时,因纸片下落时间较短,大脑还有一段反应时间,使得下落时间难以测准。根据公式进行计算时,学生受习惯方法的影响,代入时单位遗漏,或错写位置。

  年龄特点:初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初二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不久,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选用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实现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结合学情、课程内容和《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别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物理意义、单位(换算)、计算、会看汽车速度表和路牌;应用速度概念测量速度。

  (2)、过程和方法目标:A、经历“比较运动快慢”和“测纸片下落速度”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方法。B、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对待速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B、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心认识,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情感。C、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D、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建立速度的概念,在活动中学会如何测量速度,练习用公式分析简单的问题。(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重点,是因为:本节内容第一次提出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也首次提出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规范,第一次出现用物理公式描述物理现象)。

  难点:因为在教学前,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不能把握其本质。学生对复合单位的还属于初学内容,不清楚换算方法。而有些学生本身对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不够熟练,在初学阶段容易出错,所以,确定“找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进行单位换算”为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准备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观察、边分析、边讨论、探究,要多思考、多猜想、多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多媒体课件展示,并用物理语言进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准备给学生提供以下机会:(1)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归纳;(2)操作、尝试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器材:秒表、米尺、形状大小不同的两块纸片(质量相同:可以避免学生认为纸片的质量会决定纸片下落的速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播放图片激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猎豹、鹿、赛车等运动的情景,激起学生说出物体运动是有快慢之分的,由“你通过比较什么知道猎豹比鹿运动的快?”引出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所展示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物理问题的情景,使课的一开始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很快转到探究点。)

  (二)进行新课: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一: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两位同学一组,取两张16开的纸,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两边可向上叠起一部分,若将他们从同一高度释放,先猜想一下,那张纸片将下落的比较快?然后动手实验,观察、思考,说明小纸片下落的快,采用了怎样的比较方法?教学中采用动画进行点拨,动画中展示两个情景:

  情景1:经过相同的时间,小汽车比拖拉机运动路程长;

  情景2:经过相同的路程,小汽车比拖拉机用的时间少。

  由此情景的提示,学生会概括出比较运动快慢可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和“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说出是如何比较纸片下落快慢的。

  (估计到学生在找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有困难,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恰当的方法来点拨、化解教学难点,恰到好处的构建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将问题推广到最为一般的情形:两纸片下落的高度不同,下落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用纸片下落的路程除以纸片下落的时间,比值大的运动的快。这样比较为什么可行呢?可引导学生说出该比值所反映的物理意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进而回归到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采用“相等时间比路程”。(在分析不同高度的纸片下落,如何比较纸片下落快慢时,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学生的创新思想很宝贵,教师要悉心加以保护,这样才能有助于形成锐意进取的氛围。)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提供一组测量值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A、纸片从1.5m高处落下,0.75s落到地面。

  = 2m/s(运动快)

  B、纸片从1.3m高处落下,1.01s落到地面。

  = 1.29m/s(运动慢)

  (通过数值运算,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该比值的含义,至此,速度概念的建立以水到渠成。且将物理过程用简单的图形表示,更简洁直观,有利于对学生作图、识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领悟到为了与他人清晰地进行交流实验结果,需要对物理量进行定量测量和计算。)

  2、速度:

  活动二:学生自学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教材中的速度值(P113——P114,要清楚人造卫星绕地球速度和人步行的大致速度)。

  集中讨论: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公式,速度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如何读?常用单位是什么?你认为速度这个复合单位换算的方法是什么?

  讨论中弄清:(1)速度单位的含义。(2)公式的由来。(3)速度单位的读法和写法。(4)复合单位换算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单位换算,以突破难点,使学生明确要注意换算的“方向”,明确进率,然后让学生仿照例子书写。学生了解了这种方法后,再稍作练习即可掌握。)

  (在教学前,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留有“空白”,采用学生先自主学习,再经过讨论弄明白疑难问题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并且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动建构知识,。再者,有关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教会学生会学,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原则,以“导”引“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在教师道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对于一个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它: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包括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换算、测量,并养成一种学习心得物理量的习惯。通过阅读“一些速度”,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

  3、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活动三: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为了使学生能运用速度公式,进一步理解速度的概念,教师指导学生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1)根据测量原理和要求测量工具。

  (2)讨论测量方案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A、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制片下落的时间要稍长一些,还应选择大纸片;B、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需要重复测量三次以上;C、刻度尺垂直于桌面放置,读数应加上桌子的高度,所测数据要及时记录。

  (3)学生通过实验收集证据。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归纳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评估。

  (设计活动三的目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设计表格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实验中的缺点并迅速度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的新课程理念。)

  (三)教学例题

  学生自学例题,然后引导学生弄清速度表的读法纪标志牌上数值的含义。

  解决问题:书写格式、带单位运算。通过例题的讨论训练学生解题的规范。

  (四)课堂小结

  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先让学生回忆本节学到的知识;再让学生从思维方法去总结最后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成绩,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五)布置作业

  (1)阅读P115生活·物理·社会

  (2)书面完成P116“WWW”中1、2题

  (3)合作完成P116“WWW”中3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条作业,目的是为了学生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体会到自然界的奇妙,体验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第三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另外,通过这个作业的完成,为后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提供素材。

  作业批改和辅导指导:

  阅读作业可通过下节课提问或独立作业来加强督促;书面作业中第一题可以正面结果评价反馈,第二题应以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制作型作业,在下节课上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

  对于“学困者”教师要及时指导,并注意个体内差异评价,有利于减轻“学困者”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来互相帮助。

  六、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体系,突出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

【【精选】说课稿初中模板锦集六篇】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2.精选初中生自我介绍模板锦集3篇

3.精选周记初中锦集6篇

4.初中语文《兰亭集序》说课稿(精选5篇)

5.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6.精选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7.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8.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5篇

9.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