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6-27 05:06: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下面我将《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做一汇报。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通过学习,达到如下目标:

  1 、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内蒙古大草原景色美丽,感受到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意。

  2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4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难点: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

  下面从五方面谈一下本课的.教学思路:

  1、 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环节。 我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中的“何忍别”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把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生气勃勃的美景与感悟蒙汉之间的深情厚意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教学环节,以避免逐段逐句的烦琐分析。

  2、 精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学习“天涯碧草”这部分内容时,我力求通过多层次的读,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个重点句自读课文,初步感悟语言;然后通过同学交流、看古今草原的对比图片、教师导读、配合风光片段和音乐朗读等手段深化感悟,欣赏品味语言;最后在练习背诵的过程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3、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语文综合能力。文中的叙事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在“读、画、批”的自学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四位成员共同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蒙汉情深的汇报方法,如感情读、抓重点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等,而且学生还可以边说边播放老师准备好的课件或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增强汇报效果。小组成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锻炼了语文综合能力。

  4、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体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是本课的难点,为此我制作了课件,通过解放前草原的荒凉景象与解放后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做比较,通过观看草原风光片段,通过配乐朗读,学生如同置身于草原之中,一种愉悦的、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心底油然而生。

  5、自己选择作业,加强课内外联系。在布置作业时,我力求体现课内外结合。必做作业是根据教材要求制定的,主要涉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选做作业是根据教材的题材、体裁等方面向课外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使他们 “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说课稿 篇2

  说《校徽设计》设计意图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上册)第8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纵观小学初中整套教材,相关内容为小学二年级下册《我们班级的标志》与《认识图形标志》两课,初中一年级下册《标志设计》一课。本课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回顾,另一方面也是为以后的设计打基础。本课针对前后知识点起一个串联、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而言,课内容量颇多,难度相对较大,对于课堂的整体把握的确是个挑战,对于设计知识的引领我认为关键还在于一个“度”的把握。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与思维表达力,通过课前前测发现,学生们对于设计只停留在“好看”、“有趣”等浅显的感知上,对标志的涵义及作用意识领悟较浅,据此,我认为对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的.教学,首先应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引导孩子们感受美术学科特有的艺术魅力,提供给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独立创造的空间。从生活入手,引导孩子们去正确的欣赏发现,从生活中探寻艺术的内涵。在师生共同合作的氛围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在注意难易结合的同时还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设计一定要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发展和认知特征才可行。

  为此,我在课堂中以“探寓意“为主线,以“激趣”为暗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具体设定为激趣游戏引“校徽”——象征意义探“校徽”——分层指导垫“校徽”——动手制作绘“校徽”——多元评价展“校徽”——总结激励拓“校徽”六个环节来诠释本课。

  在引“校徽”中,分为“猜标志”、“研组成”、“引寓意”三个环节;

  在探“校徽”中,分为设计方法的探究、色彩的探究及引领归纳三个环节;

  在垫“校徽”中,分为“创意无限”引创意、任务确定激兴趣、分步指导做铺垫、同桌互谈构思、教师示范引步骤五个环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探究到创作坡度较大,学生很难驾驭,因此在分步指导中,加入了两个小练习,一个是简笔画的练习,一个是文字变形的练习,为后面完整的校徽创作打好基础,埋下伏笔。

  在绘“校徽”中,考虑到创作需要有个性特色,因此主要采取了独自完成的方式来进行;

  在展“校徽”中,主要分为学生自评、老师点评、生生互评三方面。

  在拓“校徽”中,分为学生总结、歌谣展示、拓展延续三个环节。

  本次教案着重以下几点:1、全体主动参与性。2、设计表达实效性。3、时间合理分配性。

  在组织策略上以“情境游戏引校徽---多项活动探设计---梯度练习构创意---多元评价促内化---总结拓展体验美”来呈现本节课的内容。

  课堂中有欣赏、有讨论、有创作、有总结、有练习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动之后,让孩子总结出标志的组成、表现形式及表现手段,既而通过欣赏、探析、互助合作的方式探索设计手法及步骤,为孩子设计出有特色、寓意的校徽做好有力的铺垫。在兴趣的激发上,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猜标志”的游戏引入、“无知熊猫”动画片的创意引领;在课后拓展上,我采用了让孩子欣赏不同材料校徽,从而激起课后动手制作的热情,让孩子感受到设计的快乐与成就感。

  我的设计思路大致如此,其中难免有很多缺憾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指点。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社戏》。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民俗风情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成因分析

  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了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多年来这篇课文一直就是精读课文,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胸中的热爱生活的情趣,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并说出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的理解;

  (2)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体会并指出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并说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能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3、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三]重难点的确定及成因分析

  在课文中,作者记叙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一、教学方法分析与手段选择

  一)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怎样才能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诵。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3、利用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4、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二)教法分析及确定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纯真的童心却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阅读时,采取联想的方法会比较好一些。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会不会也那样做?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和朋友们是不是也做过类似或者更淘气、更有意思的事,做这些事,表现了少年朋友们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其次,要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社戏》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怎样去评说他们的行为,这些都是可以质疑的。不只要提出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见解。第三,要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

  三)教学手段的选择

  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情画意的课堂,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我在教学过程中追求教学的诗情画意美。总的来说,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美的情境。教师语言诗意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多种形式美渎为主,以美读启悟,教学语言精练,不过多讲解,重在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阅读指导法,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篇课文,不像镜子那样,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原物照下来,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当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面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这正是需要教师精讲的地方。教师要重视点拨,提供背景材料,点明要点所在。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锥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合作探究四边对话是我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二、教学程序构思分析及教学策略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亿深处/放声歌唱......

  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

  (情境创设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力求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融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例:惮踱颇归省行辈凫水潺潺宛转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一一(2)看戏中(4—30段)一一(3)看戏后(31—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村中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小村庄)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位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大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钓虾、放牛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多方表现乐趣,铺垫赵庄看戏)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一—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交流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看法。先给一点时间小组中交流,可避免刚开始就单独朗读的胆怯。)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一一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2、体验拓展:

  (1)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第二、三课时略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大多写各地风俗,也讲述民间艺人轶事,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学习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描绘了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写作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2、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形式、内容和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品味“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二、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这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2、协作讨论法:

  通过同学间的协作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这一教法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3、多媒体演示法: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充分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氛围,扩大教学信息量。

  三、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会学习的习惯。)

  1、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要多读,可采用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2、圈点批注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出重点的字词句及有疑问的地方,在相应的位置做好批注。运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查阅资料法: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应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新途径,不再一味听老师讲,机械记书本内容,而是主动探究,亲身实践,开动脑筋,探求真知。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以语言的`感悟为基点,采用层层铺垫的思路,引导学生深悟文章的情趣。我设计四大教学板块:“课前热身”“畅谈云南”“细说歌会”“学以致用”,四步由课外引入到课内,由课内延伸课外,由浅入深,互为铺垫。

  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自学词语。

  2、了解作者、作品、风格。

  3、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

  (一)课前热身

  屏幕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一板块主要是检查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认识作者,沈从文,初步了解沈从文的作品特点和他的文学成就。

  (二) 畅谈云南

  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开怀畅谈,用一句话说说对云南的印象。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以达到训练学生搜集资料和口语表达的能力。接着老师展示一组云南风情的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云南的歌会。

  (三)细说歌会

  这一板块主要是对文本的探究,通过三读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读课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写了哪三种歌会形式,每个歌会形式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通过这一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内容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二读课文,说说你最喜爱的一个歌会场景,并谈谈喜欢的原因。

  这是在整体感知前提下的品读,要求学生对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歌唱方式、内容、作用、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后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多角度的、有个性的品味。画出自己欣赏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喜欢的原因,对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合作探究。对文本细读我用一个问题牵动学生阅读,防止那种支离破碎的分析,破坏文本整体的美,放手让学生自主体会。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_----------,我说课的课题是《迟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迟到》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以 “面对错误”为主题的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散文。文章以倒叙方式,回忆和描述了“我”童年上学因赖床而挨打的往事,写父亲对“我”管教很严厉又很疼爱,表达出“我”对深沉父爱的理解和感受。散文是写父爱的,但文中写父亲的笔墨并不多,十分简练,突出了父亲“严中有爱”的感人形象,以回忆的方式展开叙述,语言朴实但情感深厚是本文的特点。

  这节课我主要就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由于本文在塑造人物的形象上很有特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并充分利用文本填补人物心理空白,从而感受父亲的高大形象和深沉的情感。本文语言真挚感人,我将在教学过程中适宜地进行感情朗读训练,升华学生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在自学生字新词基础上,理解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紧扣重点词语进行“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关键性词语进行理解,对细节描写进行品味,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难点:紧扣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以及细节描写,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教学方法,突出“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的设计特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重点、个性化的朗读、训练、并通过交流、讨论、从而理解、感悟文中的父爱。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迟到过吗?有一位女作家,在她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上学经常迟到。后来他七十多岁了,回忆起儿时“迟到”的事还是念念不忘,是什么让她如此刻骨铭心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一起重温那段童年往事。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走进林海音的童年时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板书课题:迟到

  (二)学与议

  1、初步朗读,理清脉络。

  在情境中让学生快速浏览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扣住中心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

  严很严。以“父亲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线索整体感知课文。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严父这一形象。

  板书:很疼 很严

  2、深入研读,领悟深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多次回顾中心句,品味中心句含义。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整堂课教学。

  (1)首先,体会父亲的严:我让学生默读2——19自然段,勾画“父亲对我的管教到底有多严?”通过对父亲的三句话(“最糟的是,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进行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抓住文中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交流体会。

  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父亲打我打得狠吗?”探究定向后,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课文分别从打的动作、打的声音、打的过程、作者的伤痕四方面详细介绍了父亲打我打得狠。这一环节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父亲管教我很严,打我非常狠,读出父亲的严厉。

  (2)其次,体会父亲深切的爱:在了解了父亲狠狠地打了我后,引出问题:“父亲为什么狠狠地打我?”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去体会,并探讨:我究竟该不该打?使学生感悟到父亲对我的严厉教育是必要的,每个人在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与帮助。同时引出问题:“既然父亲打了我为什么给我送东西?”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的细节,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这无言的父爱、深沉的父爱,感受父亲的良苦用心。反复诵读,读出心灵的震撼,读出父亲深沉的爱。

  (三)练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体会,能深刻体会到“我”在穿上父亲送来的花夹袄,握着还带有父亲体温的.铜板时心里那份感动,情感已达到高潮。此时设计练习这一环节,围绕“我想对父亲说??”这个话题练写练说,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让自己的情感得以表达。此环节让学生更加立体地了解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在对比的体验中,感受父亲的严厉中含着浓浓的爱,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悟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经历了这件事后,后来怎样了?学生通过读文本最后一段知道从那以后“我”从迟到变成了早到。

  教师顺势总结:正因为有了父亲这样的“疼和严”,作者从迟到变成了早到。其实,作者改正的何止是上学早到呢?在作者人生的道路上她再也没有迟到过,时时早,事事早,她的一生为我们献出许许多多脍人口的作品。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深切地感悟到:父亲的爱是雨天的一把伞;父亲的爱是温暖的大手;父亲的爱是我生病时的焦急眼神??

  如果说母亲的爱是水,温柔而细腻;那么父亲的爱就像山,伟岸而厚重如果说母亲的爱是港湾,宁静而安详;那么父亲的爱就是大海,深沉而宽广。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道德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坌棵主要是了解自尊的含义和表现,学会全面分析自己、评价自己,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自身存在的缺点,尝试体验自尊带来的快乐。

  2、编排意图: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从认识上提高,学会自尊,并从中获得快乐,养成良好的品质。

  3、教材的重难点:

  教学重要是对自尊的理解;教学难点是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自身存在的缺点。

  4、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准备课件,增强课堂的直观性。

  二、教学和方法的分析:

  我们通过学习本节,就是要了解自尊的含义,认识自尊的表现,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特设计如下教学方法:归纳法,把具有共性的知识归纳到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启发式教学法: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播放课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师生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快乐。积极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唤起学生有意注意,符合七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二)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四幅图片,香港回归,北京申奥成功,神州五号上天。西气东输工程。结合我国国内大事体验尊重和快乐是产生。通过对系列历史事件的回顾来体会自尊心的满足带给人的快乐感受。

  1、活动:让学生查找有强烈自尊者的典型事例或采访身边的有自尊心的人,发现有自尊的人才会快乐,自尊的人才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享受生活,引导学生走上树立自尊,获得快乐的成功之路。

  2、想一想:当你被人尊重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快乐)

  3、说一说: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你觉得自己做的最有尊严的是什么?你被人尊重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自尊的表现)

  4、填一填:课本P5页活动设计,填写句子,体验自尊与快乐。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自尊的存在,以及由自尊带来的快乐。每个人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只要自己尊重自己,就可以通过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获得自尊)

  5、举例子;“耻辱戒指”。(知耻)

  议一议:“耻辱戒指”的故事可以给我们那些启发?对待自身的不足要敢于正视。要有勇气改正,这是对自尊的有力维护。你有那些缺点呢?能否参照小明的方案将它们改造一下。(引导得出结论,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6、讨论:P8页三种情景,你认为他们的言行反映怎样一种心理?

  是虚荣的表现。中学生在追求自尊带来的满足时,常常会陷入虚荣的误区。虚荣的行为表现是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虚荣是扭曲的自尊心。通过讨论让学习从中明白是非。从而健康成长。

  四、巩固练习:

  设置两个层次:(1)识记与理解:利用学生手中的同步练习。巩固基础知识。(2)巩固与提高:利用材料分析题(多媒体打出)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灵活应用的能力等。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使学生从“分香蕉”的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小棒20根、投影仪、课件等。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两点1、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2、课前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点,但有不全面,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所以在教学除法算式的意义、读法等,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来说出新课的内容,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点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师:你们瞧,这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啊,它们正在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亏,想分的公平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物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有了生活经验,既喜欢,又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同桌互相说。

  (3)、你还会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独立分——自己轻轻说——全班交流

  2、认识新朋友

  (1)、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估算是加强的内容。估算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从计算的结果上来看,估算的结果是准确结果的近似值;从计算的方法上来看,估算既是一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又是计算法则的灵活运用。学习初步的估算方法,对学生初步领会、理解和掌握算理、计算方法又是大有裨益的。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在许多实际的问题情境中,都要用到估算,特别是一些具有大数目的情景,有时估算可能会比精确计算更有用。

  除法估算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50-51页的内容。本册教材在第六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基础上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与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有所不同。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只把被除数的尾数省略,求它的近似数,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则要先分别求出被除数、除数的近似数。而且除数是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被除数从哪位起省略尾数,可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及运算的方便程度来决定,使求出的两个近似数可归结为表内除法口算。由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比第六册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要准,对口算的要求也较高,而且有些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结果同准确结果误差较大,所以教材只出现一些估算结果比较接近准确结果的题目,在编排上,教材也注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识,通过比较、分析,总结概括出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是进一步学习大数目估算的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估测的知识准备,因此十分重要。

  根据课程改革和新大纲的精神,本课的教学目标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定如下:

  1. 认知目标:

  (1) 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在亲身体验中充分认识估算在生活中的意义。

  (2) 创设情景,让学生合作探究,进而发现,总结和应用除法估算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1) 运用除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并渗透联想类推的数学思考方法。

  (3) 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 情感目标:

  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尝试,能主动地发现创造,以及自主、自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及运算的方便程度,灵活地进行除法估算。

  二、教法和学法:

  我国的计算教学长期以来基本上是一种孤立的技能训练,而本次课成改革是我认识到计算既是一种计算技能,但更重要的是一种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要将计算融入到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计算。如果需要近似数的方法时,就要用估算;如果需要精确的答案时,就要用口算、笔算或用计算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伙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式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教师的“教”要做到: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鼓励探索 引导发现

  学生的“学”就能:

  敢于尝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共同发展

  一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这种应答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学习方式,而是充分让学生自己在生活情景体验中主动质疑、探索,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三、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因数、除数是整十数的乘除法口算。

  因数、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是两位数除法估算的必要基础。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及反馈,以便了解学生的已有学习基础,又可以为算法多样化做好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景,体现估算的意义。

  运用CAI课件创设师生在秋游前去超市买遮阳帽的情景。帽子的单价有8元、9元和12元,要买41顶,有400元钱,够买那种帽子?

  在这里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情景,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有以前的旧知,乘除法口算、因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法估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又有新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但这个新知因为设计的被除数是一个整百数,比较容易,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跳一跳就可以摘到,为后面的新授进行了引路,充分体现了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除法估算的方法。

  1. 让学生负责设计秋游计划。

  2. CAI课件图文并茂出示:学校到田田生态园往返共116千米,所乘客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乘车时间大约几小时?

  (1) 小组合作探究

  (2) 学生质疑、解疑,体会两位数除法估算的方法。

  让学生设计秋游计划既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的一般能力得到了培养。注重内容的呈现采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后面在解决秋游费用问题上采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四)、除法估算技能的培养。

  估算下面各题:

  (1) 481÷79 538÷62

  (2) 4211÷69 1985÷21

  (3) 623÷19 274÷38 3650÷41

  题目数据的特点是(1)被除数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2)被除数省略百位、千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值的方法既有四舍又有五入(3)被除数是根据题目具体情况和运算方便灵活的取近似值。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顺利的实现除法估算方法的层层迁移,又有利于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灵活估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让学生在迁移的过程中自主建构除法的估算技能。

  (五)、运用所学知识、综合灵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CAI图文并茂出示:学校全体师生共538人,所乘客车限乘58人,如果同时乘车到达田田生态园,估计一下需租多少辆这样的客车?

  538÷58≈9(辆)

  9+1=10(辆)

  需租10辆这样的客车。

  2.CAI课件表格出示:

  客车

  10辆

  每辆租金200元

  门票

  538张

  每张10元

  每人应交秋游费用?元

  (1) 学生解答、展示交流

  (2) 质疑、解疑

  问题一使学生认识有时估算结果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合理调整。

  问题二一表格形式呈现信息,需要学生从表格中为解决问题搜集信息,合理的处理信息。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让学生尝试将两位数除法估算类推到三位数除法估算,这也是教材的编排意图之一,例如P51第四题。在这里,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

  方法一:

  200×10=20xx(元)538×10=5380(元)

  20xx+5380=7380(元)7380÷538≈14(元)

  方法二:

  200×10=20xx(元)

  20xx÷538≈4(元)

  10+4=14(元)

  (六)、欣赏

  CAI课件出示:欣赏田田生态园的美丽景色片断(伴以优美的乐曲)。

  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活动后,情绪充分放松。在欣赏美景、感受美的同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四、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在秋游这个情景主线的贯穿之下,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的意义,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并能用除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兴趣高涨,积极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共同发展。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