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29 12:26: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锦集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说课稿锦集10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来自李屯中学,叫路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地球的公转》,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阐述。,请各位评委评议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通过读图能说出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而完成。

  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那地球公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我采用这种导入法的依据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3、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4、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呢?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意义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图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内容分析。

  《爱因斯坦二三事》是上海二期课改实验教材五年级第一学期第45课,讲述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工作、生活中的三件小事,颂扬了爱因斯坦勤于思考、爱惜时间和生活简朴的优秀品质。实际上,这也点出了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的真正原因。本教材是这个单元的打头文章,本单元课文都是写名人,爱因斯坦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因此,从这样的课文导入单元学习,学生感到亲切。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科学方面的教育。相比较而言,这也是本单元最简单的一篇文章,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明确这一类课文的基本学法,从而高质高效地完成本单元余下课文的学习。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通篇采用“概述+具体叙述”的形式在写人物,学生通过事例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精神品质。如果说稍有疑难的问题,当属课文第一节写爱因斯坦伟大,他竟伟大在什么地方?从全文来看,爱因斯坦似乎又很普通,这个普通与他的伟大又有什么联系,都是学生读了课文后要感到困惑的。由此来看,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重点确定为:感受爱因斯坦的伟大与普通,概括几件事,学习“概述+具体分述”的写法;教学难点确立为:概括节意;理解爱因斯坦伟大的习惯造就了他的伟大成就。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课教学内容的知识(指原有知识)准备状况:学生概括节意的能力具备一些,但是这当面的能力还不强,还需要教师加以点拨与引导;另外,学生对爱因斯坦这个人了解不多,因此理解爱因斯坦的伟大与普通都有一定的难度,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前找有关资料,全面走进爱因斯坦。

  2.学生在学习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指学习积极性等)准备状况:课文是写伟人爱因斯坦的,学生应该都是感兴趣的;在探究爱因斯坦如何能从普通走向伟大,更会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于爱因斯坦穿着方面的事情,可以在课余讨论、交流。

  三、教案设计思路:

  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组织编排教材,设计练习,选择教学方法,根据课文特点以及学生实际,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学生默写“爱因斯坦”,教师板书,学生自己批改;教师介绍爱因斯坦,让学生初步感受爱因斯坦及其伟大,并多媒体出示爱因斯坦的照片,使学生识其人。

  2.理解“二三事”,读全文,概括课文写了爱因斯坦几件事,发展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3.学生继续读书,谈自己佩服或感动之处,结合学生发言总结出爱因斯坦伟大之处:勤于思考;爱惜时间;生活简朴。感悟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朗读好课文。

  4.结合课文探究爱因斯坦为什么穿得如此普通?适当拓展,教师提供几则课外资料,学生阅读后,对这个问题继续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5.理解“伟大”与“普通”之间的联系。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学习。

  6.教师把自己阅读《爱因斯坦传》时的感动与学生分享。讲述爱因斯坦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准备继续研究演算,讲述其葬礼的简单,多媒体出示亲人送别爱因斯坦的小诗,师生齐诵。

  换画沉思时, 勤于思考

  从梯上摔下;

  爱因斯坦 应约等学生, 爱惜时间

  二三事 得到金点子;

  穿戴很普通, 生活俭朴

  回答有哲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近爱因斯坦:

  默写:爱因斯坦。第一次给大家上课,送大家一份见面礼,想要吗?我们来默一个词语。教师板书:爱因斯坦。请学生自己批改。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对的同学请举手,老师还没教,就能默对,说明你们善于学习,老师为你们竖一个大拇指,你们给自己一点掌声。

  爱因斯坦,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你们见过他吗?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就来一睹他的风采,(多媒体出示:爱因斯坦一生的照片。)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小时候的爱因斯坦不善于说话,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布朗运动和量子论三大理论,震撼了科学界。1921年,爱因斯坦因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1955年,爱因斯坦在美国去世。他的一生是光辉的,犹如划过夜空的星星,留给人类无限的遐想和怀念,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文,走进爱因斯坦。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爱因斯坦的世界,走近爱因斯坦的生活,板书:二三事。齐读课题。

  课文究竟写了爱因斯坦哪几件事?请你拿起讲义,浏览全文,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换画时沉思,

  从梯上摔下;

  应约等学生,

  得到金点子;

  穿戴很普通,(朋友劝添衣,回答“没关系”)

  回答有哲理(回答有意思;回答很幽默)。

  这几件事似乎都那么微不足道,这就是生活中的爱因斯坦,这就是爱因斯坦的生活。请大家再细读这几件事,看看什么地方打动了你,让你深深地佩服?(学生默读。)

  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来吧,我们先来看第2、3两节,交流一下:你觉得爱因斯坦什么地方打动了你,让你深深地佩服?

  第2节:我佩服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做家务还在思考;我佩服爱因斯坦,当他梯子上摔下来马上想到自己的问题,得到答案后又马上一瘸一拐地记录下来。

  A.出示第二节,[结合学生发言进行]抓住“沉思”来理解。请给“沉思”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深思)爱因斯坦怎么样深思的呢?我们来读书,引读:有一次,爱因斯坦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 ),然后( )。突然,他又想起了( ),就沉思起来,忘记了自己( )。你读“沉思”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当时爱因斯坦怎样的神情和动作?

  小结:这就是爱因斯坦,时时思考,处处思考,事事思考。板书:勤于思考。

  B.结合学生发言进行。这里出现了两个“马上”,联系上下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遇事爱思考,探究很投入,足见对研究的专注、投入,忘我)。

  C.来吧,请大家自己读吧,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指名读。

  [pages_luzhuba]

  第3节:

  过度:爱因斯坦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无疑会让我们深深地敬佩。来,我们来看读第3节,读了这一节,你又有什么新认识?(多媒体出示第3节)

  我佩服爱因斯坦,佩服爱因斯坦应约等一个学生,等了很长时间,他没有虚度这段时间,思考问题,得到出色的想法。(见机板书:爱惜时间)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体味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

  4.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2.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发掘春节习俗中蕴涵的美好寓意。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与活动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酝酿过年气氛)

  1.这首歌,是歌唱家宋祖英的《好日子》,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想请同学们说说看,你觉得歌曲中所唱的好日子,指的是哪一天呢?

  明确:春节

  2.春节是我们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春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同学们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江南一带过年有哪些习俗呢?

  明确: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作家刘绍棠到京郊运河家乡,去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是怎样的情形。

  (幻灯:课题)

  1.题目“本命年的回想”,同学们告诉我,你们的本命年过了吗?本命年只有一次吗?作者这篇文章写在几岁时?

  明确:我国习惯用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六十岁。

  2.作家刘绍棠简介: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幻灯)

  3.检查预习:生字词(幻灯)

  灶膛 zào 烙 饼 lào 簸箕 b ji 晾 liàng 生疮chuāng 栗子 lì 穿梭 suō 糖黏儿nián 糁儿shēn 涿州zhuō 吆喝yāo he 疙瘩鬏gē da jiū 门槛k&>59;n 秫秸棒shú jiē 鬼祟sāo r&>59;o 骚扰sāo r&>59;o 大吃大嚼jué 天麻麻亮mā ma 渍酸菜zì 阖家hé

  二、去北方过年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富年味的一段

  明确:第四段

  1.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

  顺序:时间顺序,感情逐步递进。

  2.在文中找找你最喜欢的片段,体味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3.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从中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

  明确: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4.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三、今昔“年”对比

  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说说你现在新年是怎么过的?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四、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张也《万事如意》)

  1.五个组各司其职: 第一组 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第二组 一幅年画

  第三组 写一幅春联

  第四组 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

  第五组 写一条拜年短信

  班内交流

  2.作业:上网查找与春节有关的资料(世界各地习俗,传统美食,春节由来,春节传说,春节诗词等)汇集编写新春小报

  五、结束

  同学们,听,锣鼓响天,鞭炮阵阵,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送给所有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宣布下课!

说课稿 篇4

  [课程标准分析]

  这是课程标准中“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应该落实到对典型例子的分析上,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提炼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分析以典型的示意图为载体,通过对比观察聚落形态的时空变化和商业网点布局的位置,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交通运输布局的时空变化。

  [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了大量图文资料:株洲市和日本筑波市的略图、案例2“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案例3“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深刻揭示了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基础分析]

  本册书校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先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即农业工业与交通,再讲城市。因此学生在学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这部分会比较陌生。可以增加直观的图片适当补充聚落空间形态的有关知识。

  [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本节重点掌握以下知识: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干线是聚落的发展轴线。

  (2)交通线的发展或衰落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线发展,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聚落的发展速度加快;交通线衰落,聚落空间形态基本不变,聚落的发展速度缓慢。

  (3)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比平原的小。

  (4)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的影响——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分布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交通优,人流拥,物流丰,便集散,多网点)

  (5)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的影响——分析无锡市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的原因。

  (6)交通运输对集镇的繁荣和衰落的影响——航道的起点、终点或交通的交叉点,促进集镇商业繁荣;因航道延伸或交通线路的改线,使集镇商业衰落。

  2、技能:

  (1)培养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包含要素的技能:运用比较、观察同类型地图、同一城市随时空变化的空间形态变化的读图方法,学会分析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的变化,对城市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运用揭示“交通运输对人类聚落影响的基本特征和原理”的原理,预测城市(如扬州)的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发展,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也会发生变化。

  1、通过读图观察比较株洲和筑波城市空间形态与交通干线之间的关系,得出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干线是聚落的发展轴线。

  2、通过读图对比观察武汉和扬州随时间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得出交通线的发展或衰落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线发展,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聚落的发展速度加快;交通线衰落,聚落空间形态基本不变,聚落的发展速度缓慢。

  3、通过分析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密度的不同,得出自然、社会、经济、科技因素通过影响交通运输布局情况来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比平原的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之情。

  [重难点突破]

  1、学习应该落实到对典型例子(株洲市、筑波市、无锡市)的分析上,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提炼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分析以典型的示意图为载体,通过对比观察聚落形态的时空变化和无锡市商业网点布局的位置,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交通运输布局的时空变化。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读图归纳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自制课件、实物展台

  [课时安排]:1课时

  [复习并设疑导入]

  1、请回想一下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

  2、交通运输布局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和网络化方向的发展和变化,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一、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展示株洲市、筑波市略图

  问题引导:

  (1)这两张图中有哪些地理要素?

  (2)对比观察两张图中的聚落空间形态和交通干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请综合各要素的特征和联系,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案例探究)下面我们以本市为例,一起来探究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如何影响沈阳城区形态的变化。学生展示自绘的“沈阳古城略图”和“沈阳城区略图”,并由小组代表发言讲解。

  二、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展示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

  问题引导:

  (1)请观察两张图,说说其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谁大谁小?(2)请分析原因。

  2、出示资料:沈阳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位置和交通之间的关系

  3、请大家说说无锡市的商业中心有哪些?并说说其出现的先后顺序。

  学生能够列举出商业中心的名称。说出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可概括了哲学上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

  概而言之,初始的“实践”是感知地理事物,获取地理信息(通过读图或者唤起生活经验的途径);中间的“认识”是归纳概括,形成地理知识、发现地理规律(通过发展学生的分析技能来实现);最后的“再实践”是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实践→认识→再实践往复循环,既在实践的基础上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加深了地理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与理解,又在再实践的过程中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地理问题,发挥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实现了地理学的科学社会功能。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说我对本课的设想

  第一部分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的初二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并且有着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欲望。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将目标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确定为教学重点,又因为要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实属不易,我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确定为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教学策略

  (一)教法设计

  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音乐、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教师提问: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你能说出端午节的来历吗?

  学生由于课前搜集了一定的资料,因此一定会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时教师适时引出课题——《端午的鸭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家常识,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以上题目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深刻感悟

  三、精读课文,品读赏析,感受情趣。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

  本环节采用学生的自由读、个人读、齐读等学习方式旨在通过多读,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并同时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学生对课文语言有所体会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介绍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接下来让学生再从文中找出自认为能体现汪曾祺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自读、互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品读赏析。

  例如:a、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b、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C、“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而“曾经沧海难为水”则是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再如表现吃鸭蛋的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汪曾祺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让人倍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增添了典雅之美。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富有韵味。

  d、适当地运用方言体现淡淡的幽默。

  四、协作质疑,张扬个性

  学生讨论: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可以就此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能有所认识和提高。

  五、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予以补充和肯定。

  六、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布置学生课后阅读汪曾祺的小说《受戒》,让学生再次感受汪曾祺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说课稿 篇6

  我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这节课的内容是前面已将的四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的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材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提出概念,总结规律,并用它来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1)、知识和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A、经历观察升华与凝华的过程,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升华、凝华现象的主要特征。B、通过舞台上的"烟雾"以及"人工降雨"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C、通过思考,讨论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升华与凝华现象,尝试应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具体问题。D、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初步认识物态变化及相关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学习升华和凝华现象,增进对自然现象的了解,强化对科学的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设计:

  (幻灯片)由图中可知物质可以处于哪几种状态?除此之外物质还可以处于哪几种状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首先从复习开始,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知识,在黑板上自上而下写出气态、液态、固态。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并由学生上黑板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既为本节课做准备,也为学生建构关于六种物态变化的完整体系做准备,也为下一节课打好基础。)

  新课引入:

  使用固体清香剂,可提前几天放在班里,讲课的时候同学们会发现清香剂变小了,而教室里弥漫着香气。这时可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在引出定义时要强调"直接"两个字(因为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固体清香剂比樟脑球更加的熟悉)。引导学生猜想: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热量特点。

  (二)进行新课:

  1、升华与凝华

  活动一: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观察物理现象。

  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填入下面空格里。

  加热时:固态碘由(?)态直接变成(?)态,条件是(?)热。

  冷却时:碘由(?)态直接变成(?)态,条件是(?)热。

  学生讨论、探究、交流:

  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

  归纳综合各个小组的意见后,教师小结: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板书)

  条件:吸热(板书)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板书)

  条件:放热(板书)

  活动二:学生们仔细观察并比较新、旧灯泡的灯丝有什么区别?(从灯丝的粗细、灯泡玻璃的透明性等角度去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结: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是一种升华现象。灯泡玻璃发黑的原因是:钨气体遇冷后凝华在玻璃内壁造成的。

  2、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教师播放课件:

  (1)一个樟脑丸慢慢变小。

  (2)“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结:樟脑丸变小了,变成了气体,冰冻的衣服没有变成水,而是直接变成了气体,它们都是升华现象。

  (3)在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内表面会出现"冰花"。

  (4)气温低于0℃时,草木、屋瓦上会有小冰粒附在上面,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小结:"冰花"和"霜"都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粒(都是凝华现象)。

  (三)课堂小结

  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先让学生回忆本节学到的知识,且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再让学生从思维方法去总结,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成绩,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四)教学反馈

  (1)利用干冰怎样来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2)舞台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农彦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阅读P43生活·物理·社会和P49—P50云、雨、露、雾、霜、雪、雹的形成

说课稿 篇7

  《分数乘整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它是在分数加减法和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节课的学习将为本单元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和混合运算作好铺垫。

  依据新课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本节课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通过知识的迁移,经历观察、讨论、交流、推理、验证等教学活动,主动建构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推理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

  3、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的推导。

  因为分数乘整数将为本单元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和混合运算作好铺垫,所以设为重点;而且学生只学过整数的乘法和分数加减法,并未接触分数的乘法,所以本节课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一个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节课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同桌间通过独立思考,信息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实现学习者的自觉、积极、主动的构建新知,老师只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求让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学得积极,学得主动。

  基于上述设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铺垫,设疑激趣,引出新知。

  由于学生已学过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整数乘法,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以此作为新知的“生长点”。让学生复习整数乘法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灵活设计,把例1转成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帮小新解决这个问题。这富有挑战性的有趣味性问题,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此时学生处于“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末达”的状态,为学习新课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二、自主探究,积极构建,解决问题。

  知识不能靠传递,而要靠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建构。根据学生的猜测,动手计算,就会出现两种算法,一种是加法,一种是乘法,引导比较两个算式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关系?力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通过PPT的展示,生动地把加法和乘法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质疑等数学活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我适时鼓励学生尝试解答分数乘整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反思,学会表达。汇报自己的想法和算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去计算。并讨论是怎样算的,无形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渗透不完全归纳法,培养学生合情的推理能力。

  三、边学边练,注重应用,巩固掌握。

  本课教学针对重点、难点,完成相应的练习,边学边练,及时巩固强化认识,注重落实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同时练习注意层次的安排,最后我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巩固意义,看图列式,多说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多练习计算强化对法则的应用和理解。

  (3)对比练习。兼顾到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设计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

说课稿 篇8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小猴学钓鱼》是青岛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六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以及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会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

  2、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学情分析:

  学完10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基连加连减后再学习本课,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但由于需要让学生明白事情发展的过程,教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要求学生要说出运算顺序。

  3+2+3= 3+6+1= 2+5+0= 7-1-4= 5-2-1= 9-5-4=

  4+0+5= 8-0-4= 10-7-1= 2+4+6= 4+3+2= 6-2-4=

  二、新授

  出示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小猴子钓鱼的故事。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讲故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幅连环画,看一看谁能根据连环画,为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多媒体出示故事情境)

  (第一幅图中5只小猴看小朋友钓鱼很好玩,纷纷用树枝学钓鱼。第二幅图描绘出用树枝钓不上鱼,有3只小猴感到没意思离开了,同时远处又来了1只小猴。隐含信息:小朋友鱼缸中原来有3条鱼,后来蹦出鱼缸1条,又钓上来2条。)

  1、哪个小朋友勇敢地起来交流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通过孩子的提问,引导本课重点)

  (1)、现在有几只猴子学钓鱼?

  (2)、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猴子的变化过程吗?

  (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小朋友弄清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为此,结合图意多让小朋友说说小猴学钓鱼只数变化的过程,从而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出 “5-3+1”,或“5+1-3”,并口算出结果。计算完成后,再让小朋友说一说每个算式中各数代表的内容及每步计算的意义。用“先算……再算……”的方式表述运算顺序,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算式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

  师:你能用刚学的方法解决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吗?

  (3-1+2=4”或“3+2-1=4”,都是合理的。算完得数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列的算式,说说鱼缸里小鱼的条数是怎样变化的,先算的什么,后算的什么。进一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小结

  请同学们运用自己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与我们前面学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应怎样计算呢?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小猴子看见同学们这么聪明,想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几个问题,你能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些问题吗?

  1.自主练习1。

  看图,说说图中的意思。根据图意及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

  列式解答。说一说运算顺序。

  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说一说想法。

  2.看图,说一说图中原来有几只天鹅,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怎样列式?

  说说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运算顺序。

  四、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了集合思想,掌握集合思想可使数学问题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而且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我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完成百数表的勾画,通过数据的分析对比,找出特征,最后加以验证得出结论。并将这一过程在整堂课中多次应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有一定的单双数的生活体验,所以学生对此部分知识有兴趣而且困难较少。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获得新知识的自豪感。

  五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点,五年级学生的身心成长、个性特点都对教学效果有很深的影响。通过分析学生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做”一堂优质课。我发现学生学习热情较高,但注意力不集中;讨论兴趣浓,但不善于合作;求知欲望强,但目的性较差。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材料来作为吸引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学生以目标为导向,实现精准合作。

  根据学生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

  让学生经历了解目标、合作探讨、制定方案、分析判断、验证思考、总结归纳这一系列的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体会分类的数学思想。

  三、学习目标:

  本节内容属于《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课标》在此领域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根据课标要求,以教师用书为参考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体验数学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探究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四、教学活动:

  依据课标要求,针对我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经验,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前段时间学习了倍数,谁能说几个2的倍数?(只要是对,学生们随便说)谁能说几个5的倍数呢?

  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如果随机给你一个数,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2、5的倍数呢?有,如果这节课认真听,你肯定能掌握其中的奥秘。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在教学2的倍数的特征时,设计了如下环节:

  第一步、圈找倍数先让学生在百数表内圈找出2的倍数。

  第二步、发现规律让学生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归纳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第三步、举例验证老师提问:刚才发现的规律是否能用于所有的自然数,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各不相同。教师引导:适不适用只是我们的猜测,证明猜测对不对,我们要举例验证。怎么验证呢,举例末尾是0、2、4、6、8的数,也找一些末尾不是0、2、4、6、8的数,计算它们能不能被2整除,能被2整除,就是2的倍数。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

  第四步、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结论。个位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同时,教师给定研究范围:我们只在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倍数。

  第五步、通过学生总结出的2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总结出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思想,提高了自我反思意识。

  教学5的倍数特征,让学生利用刚学的找2的倍数特征的方法来找5的倍数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对比观察,让学生观察百数表,找出2、5的倍数有什么共同点,通过学生观察可以得出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认知提高。

  课后练习第1题、2题。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困惑”“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三个小环节,总结跟反思这节课,为下面的内容打下伏笔。

  总之,本节课设计以教师为导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个性化表达贯穿始终,教学目标明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以生为本的课堂,不足之处,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

  自然数偶数奇数

说课稿 篇10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石壕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自己上课的思路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少的工具。说教材很重要,也很必要。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学生已学过了前两首,对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学习此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石壕吏》是一首古体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这首诗叙事完整,情节生动,构思巧妙,藏问于答,语言凝练质朴。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

  二、说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从学生实际入手,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致词、裙、前途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本单元导语中这样要求:“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他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故我把目标1、2确定为教学重点。至于教学难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语文能力, “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应为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诗来说朗读尤为重要。所以,我以“重读、巧讲”为原则,来安排教法。学生自读,圈点重要字词句,初识字词;指名学生朗读,互评互助,正音辨形释义,让学生读顺;教师范读,突出感情,并做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感情;以“你读出了什么?”质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进一步的分析作准备。以读促讲,适时引导,在关键处、水到渠成时才讲,做到适时、实用、精彩,以达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之效果。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和讨论法。在朗读中,让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和内容上的疑难处作圈点批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力求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效果如何,还有待课堂实践的检验。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入、教学、结语三大部分组成。

  (一)导入

  播放视频材料,并以简明扼要的导语引入。视频材料,从形式上给学生以视觉冲击,营造教学氛围:内容上,让学生知道“安史之乱”,为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做铺垫,有《春望》,让学生温故知新,并由此导入也自然方便。

  (二) 教学

  教学部分是这节课的核心,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读一读

  (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解写作背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读文本,看插图,形成感性认识,产生理性思考,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

  (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互评互助,正音辨形释义,让学生读顺。)

  (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顿、语速、语调方面)。

  (5)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感情。)

  (6)你读出了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理一理

  这一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分四个小组,每组分别完成诗歌第一、二、三、四节的学习任务。其形式是小组内先自主合作学习,再推荐代表课上展示,其他小组可质疑或补充;内容为先读诗歌,疏通文意,再进行内容归纳及探究。

  针对诗歌内容,预设一个主问题。问题的设置力求有深度,能起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力求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时,对预设的问题要灵活机智处理。因为课堂是生成的。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问题:“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目的是让学生竟可能的全体参与,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竟可能地获得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想一想

  这一部分共预设三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设计,有其连贯性和层次性。当然,这仅是预设,课堂是生成的,教学时还需灵活处理,机智进行。现就三个问题做以说明。

  (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作者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为?

  (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

  第一题是预设,实质上是个生成性的问题。问题是开放性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当然,开放是有个度的,教师适当引导,引出第(2)(3)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顺势提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诗歌内容,激发学习兴趣。第三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延伸和深化,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4、练一练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目的是反馈教学效果,以便今后有的放矢的教学。

  5、写一写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幕短剧。 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课上若有时间,进行片段改写指导,然后留作课后作业;没时间的话,全都放在课后作业时处理。

  (三)结语

  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板书要力求全面而简明,清晰又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此板书本着利于学生感知内容、理清脉络、把握感情这一原则进行设计。板书在关键处、需要时才书写,做到适时、实用,不能为板书而板书。

  板书如下:

  石 壕 吏

  杜 甫

  我的说课内容讲完了,敬请大家不吝赐教!谢谢!

【【精华】说课稿锦集10篇】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5篇

2.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9篇

3.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五篇

4.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九篇

5.【精华】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6.【精华】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

7.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8.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十篇

9.【精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