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29 12:46: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实验本)第六单元《整理与提高》第76—77页的“大数与凑整”。这一知识分为2教时,第一教时学生自主整理含有万级和个级大数的读写及四舍五入凑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拓展到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的读写与凑整。第二教时结合情境对凑正的方法进行补充与提高。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对大数的读写与凑整;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等教学手段,逐步认识凑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大数的读写、和四舍五入法来凑整。

  2、会正确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进行凑整。

  3、能区分三种凑整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与比较“去尾法”和“进一法”和“四舍五入”的凑整方法,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三种凑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有些情况灵活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进行凑整。

  三、教学流程

  (一)设计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在教学中尝试“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思路,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交流评价———应用提高”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教学环节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新课中出示学生庆祝元旦购物的生活情境引出新知。在前几次的试教中,直接出示原价与现价,让学生观察比较原价与现价的不同,但总觉得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渴望,不能引发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认知冲突。在一次次的修改中,先出示原价129元,145元,96元,将这些数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到整十数进行搞促销,学生马上会发现搞促销用四舍五入法凑整不合理。“那精明的老板用的是那种凑整方法呢?”利用原有的知识和新知之间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感觉到现价的凑整用我们所学的四舍五入法凑整不行。在这样的认知冲突下,引发学生学习的需要,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渴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比较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先比较“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再与“四舍五入”法进行比较,并通过自主练习、交流,掌握凑整的方法。

  3、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尽可能的让学生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在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4、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举出生活中的用“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有关问题。水费单子的出示,以及小胖他们装巧克力和划船买船票等问题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合理的凑整方法,同时也让学生留意我们身边的事物,做个有心人。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是“初识鲁迅”,引领同学们走近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课,为了突出本课的特点,我抓住文中对鲁迅先生三次不同角度,不同特征的外貌描写,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个性。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次课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 3、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法:对这篇回忆录的教学,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读、说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学习课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默读,观察、练说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步骤

  教学程序将这样展开:

  (一)预习导入

  通过课前预习单,让学生在课前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课堂上时,直接抛出问题,快速解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瘦”,体会重点语句

  引导分析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及作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有关于鲁迅先生外貌描写的句子,并尝试在句子旁边做批注。

  2、生轻声朗读课文后,快速划出描写外貌的句子。需要学生用直线划出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分析体会。

  3、在齐读后,让学生自由读三处外貌描写,并思考:作者在描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有什么相同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4、学生在自我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感悟三处外貌描写的异同。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合作,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概括能力、合作精神,并汲取作者从远到近、由粗到细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5、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除写到鲁迅先生的“脸”很瘦,还有哪些地方写他的瘦?学生依次找出相应的句子。之后再抛出:鲁迅先生为什么如此之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寻找原因。接着补充相应的课外资料,帮助学生感受“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严酷工作毁坏了”。这就突出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中够人民和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伟大战斗精神。这个问题的设定,既领略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理解。

  (三)随文练笔:描写人物外貌

  在这个环节里,出示要求,让学生仿照作者从远到近,由粗到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试着写一位你熟悉或陌生的人。

  之后学生按照要求,自由书写小练笔。之后我对个别同学的练笔进行简单的分析讲解。

  (五)总结

  最后,我对整节课进行一个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对鲁迅先生有了新的认识,还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感受到原来外貌描写也有这么多讲究,哪怕是一处外貌,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还有,外貌描写不能泛泛而谈,也要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反思

  整堂课,我的目标明确,整体感悟全文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对三处外貌描写作具体的引导分析。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本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是人物形象得到形神兼备的刻画,对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在具体环节的操作上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例如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三处外貌描写的不同之处时,对学生的引导过于生硬,因为过于紧张,没有听清学生的回答,以至于未对其给予及时评价。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一直想把学生拉到我预设的教案上去,没有对学生生成的东西进行合适的引导与评价。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但在实际课堂上,准备的评价语未能很好地呈现。

  这样一次公开课是紧张、痛苦的,但收获是丰硕的。谢谢各位的聆听。

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艺术欣赏-美术上册《深沉雄大的秦汉雕塑与绘画》。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是关于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美术的欣赏课。《深沉雄大的秦汉雕塑与绘画》说课文稿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文化艺术走向兴盛和繁荣的时期,也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虽然只是我国艺术发展初期阶段,但秦俑却是全世界的一大奇迹,秦俑与汉代石刻、帛画代表了秦汉时期艺术的面貌和最高水平。《深沉雄大的秦汉雕塑与绘画》说课文稿秦汉雕塑和石窟雕塑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基本特征,也是教材介绍我国古代雕塑最集中的篇章。所以此课节,雕塑详讲,绘画略讲。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代表作品,了解秦汉时期的艺术概貌、审美取向、题材范围和艺术风格。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我国秦汉雕塑、绘画艺术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秦汉美术的基本面貌和审美特征,丰富相关知识、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和爱国主义的高尚思想情操。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秦汉艺术的总体审美特征,熟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是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状况,我主要采取“激发启发──引导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视频、图片欣赏,实物观察和触摸,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学生,组织讨论,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此课学生对时代背景还是很熟悉,但对内容兴趣并不大,所以用生动直观的《英雄》电影片段将学生带入秦朝这个时代环境,切入课题。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看《秦始皇兵马俑》专题片,鉴别秦俑、汉俑、汉雕、帛画、画像砖的艺术特征,讨论比较秦汉艺术的.差别,归纳秦汉艺术的总体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雄》近卫军军阵“风、风、大风”片段欣赏,回顾历史。

  二、讲授新课

  1、秦汉雕塑

  (1)秦汉雕塑的种类

  按用途分类:墓室随葬品、环境雕塑

  按材料分类:陶塑、石刻、木雕、玉雕、铸铜

  陶俑、石刻分别代表秦汉雕塑的最高水平。

  (2)秦汉陶俑艺术特征

  学生欣赏《秦始皇兵马俑》专题片,观察秦俑、汉俑图片,传阅秦俑小模型。讨论归纳艺术特点:

  秦俑:威武雄壮a、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b、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汉俑:简洁生动

  (3)秦汉石刻的艺术特点

  (秦朝也有大型石雕,史料记载秦曾有“头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

  学生观察霍去病陵墓石雕,讨论归纳汉代石雕的艺术特点:质朴雄浑,深沉雄大

  2、秦汉绘画

  学生观察汉代帛画、壁画、画像砖、画像石,试着归纳其艺术特点。

  壁画与帛画:内容多是引魂升天,表达永生不死;画面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用色典雅。

  画像砖与画像石:题材丰富;装饰性强。

  3、秦汉艺术的总体风格

  畅所欲言:秦汉经典的艺术作品给你什么印象?

  秦汉雕塑与绘画,充实饱满、质朴古拙、大气磅礴,这正是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4、提问检查

  (1)秦始皇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2)汉代绘画包括哪些方面?其代表作品有哪些?

  三.课堂小结

说课稿 篇4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比较全面复习本单元的知识,而且要提高掌握的程度,通过《活动手册》中的测试测验本单元的掌握词汇。

  2、教学目标和要求

  a、知识目标:

  (1)全面复习本单元所学词汇和句型

  (2)利用活动手册进行测试

  b、技能目标。

  使学生牢固掌握和较熟练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 。

  c、情感态度。

  通过探究、体验、合作等途径,使学生参与其中,乐于学习。

  3、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本单元知识的运用

  b、教学难点:变序数词的方法和日期的正确写法

  4、教具准备

  磁带、录音机、天气情况的短片、日历

  二、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从三年级开始已经学习了一年半的英语,在听说读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敢于开口、积极参与。本单元中月份、星期、天气等知识学生们在以前都接触过,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词汇和句子基本掌握和基本能运用。要训练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说教法

  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小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全班所有学生都“动”起来, 会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帮助他们记忆并自然地使用英语。

  利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多种刺激,使得教学内容活泼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身心愉悦地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

  第一步,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本单元词汇。

  第二步,利用活动手册和录音进行测试,在书面上测验本单元词汇的掌握情况。

  第三步,在课尾,让学生既画又写、又说,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最后以歌曲结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结束学习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相关文章:

1.关于学会感恩说课稿范文

2.关于《蒸发》说课稿

3.关于《蜗牛》说课稿

4.《离骚》说课稿范文

5.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

6.关于二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7.关于《观沧海》说课稿

8.关于《化石吟》说课稿

9.关于《沁园春长沙》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