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XX小学科学团队的成员。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师进行我们团队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做为“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所以在编排和设计上都体现了前瞻性和铺垫性。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五年级的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的知识,比如食盐溶解在水中,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与理解,为了让学生明白它们也都是物质,我采用了演示实验的方法,用自制的简易天平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物体的振动说明声音的存在;酒精灯燃烧时的火焰证明火的存在,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啦,由此让学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所以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那就是物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是不是产生了不同于原来物质的新物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物质变化的复杂性,也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编排分析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手工纸、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粉笔、白纸、蜡烛、铁片
演示材料:自制简易天平、酒精灯、多媒体课件(教材相关内容),实物投影
四、说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我们以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以激趣设疑、观察讨论、课件演示、实验操作等方法为策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以问题设计为核心,以教师引领为主导,以学生探究为主体。适时地给予点播,让学生更多的“说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比较出物质变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认知过程逐步的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们依据制定的教学目标,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情境是促进一节好课形成的前提。教学中我们创设了折纸比赛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趣,体验了人为的方法可以改变纸的形状,制成各种各样的纸作品,进而延伸到教室内的各种物体它们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初步建立“什么是物质?”的概念,提出核心性的探究问题“物质会发生变化吗?”进而揭示课题进入到新课的教学之中。
二)认识化学变化
1、过度引入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我是这样引入的,我说再给你一张纸,你能让它发生别的变化吗?
学生回答可以烧,接着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拿出一张之点燃,让学生观察,说说纸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说说,纸燃烧是和纸的折叠一样属于物理变化吗?
我认为这样引入下面的学习,过渡自然,同样的只面对一种东西“纸”,让它发生不同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但是这是学生熟悉的东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2、认识化学变化
让学生看大屏上课件出示的'幻灯片
(1)火柴燃烧前后的对比图片(2)铁钉生锈前后的对比图片。
教师划着火柴让学生观察,说说火柴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会说有火焰产生,还有烟,火柴燃烧后就变成了灰。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问:火柴燃烧后火柴还是火柴原来的物质吗?
火柴燃烧后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有烟、有灰,不是原来的小木棍了。
教师再让学生看看铁钉生锈前后的图片,比较铁钉发生了什么变化?铁钉的铁生成了锈,那锈还是铁原来那种的物质吗?
接下来让学生比较铁钉生锈和火柴燃烧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像这种在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就叫化学变化。
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科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法,小学高段科学知识涉及到初中的知识,有些内容其实是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甚至哲学的基础,学好这些知识重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多,涉及到的实验也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过度小学生喜欢动手动脑喜欢做实验的课,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上课尽量做实验即使是演示实验也比不 做干讲或者照本宣科要得多好,因为学生看见了就印象深刻,学生亲自做过实验理解的会更好。在这节课中我多次演示实验比如报纸的折叠,报纸的燃烧、火柴的燃烧就是为了让学生看见生活中的这些变化。
三)学习新课:
1、认识世界是物质的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教学中我们运用了谈话和实验演示的方法,证明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已经知道实际观察到的物体都是物质,像书包、水果、木头、大树、动物、人体等等。
提问:那么在教室里有没有我们观察不到的物质呢?使学生意识到教室里充满的空气。可是像空气、声音、电和光这些现象,学生难以触摸比较抽象,而教师解释起来难免比较牵强。为了让学生明白它们也都是物质,我们研究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到空气的存在。出示自制简易天平,用酒精灯给其中一个易拉罐加热,引导学生观察。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在易拉罐上方杠杆尺上粘贴了纸条。当易拉罐里面的空气受热上升时学生观察到纸条在飘动,由此说明空气的存在。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看到了空气的存在,所以空气也是物质。实际上除了空气,还有在实验中我们看到的酒精灯燃烧时的火焰,以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和我们每天用到的电都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它们也都是物质。
建立完整的物质概念,(出示课件):物质就是指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这部分教学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物质在变化
这部分内容就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我们为每组同学们准备了四组身边常见的物质(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进行观察。为使学生能有序的观察和思考,我们为学生送上了温馨的观察提示,并配有观察记录表。
(课件出示)观察提示:
1、把易拉罐压扁,易拉罐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改变了物体的材料?
2、观察水和水结成的冰它们有什么不同?水结冰后是否变成了别的物质?
3、观察火柴和火柴燃烧后变成的火柴梗,思考:火柴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燃烧后的火柴梗还是火柴吗?变成了什么物质?
4、观察铁钉和铁钉上的锈,思考:铁和铁锈有什么不同?铁锈还是不是铁?
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汇报观察结果。根据学生观察记录汇报(课件出示)易拉罐被压扁和水结成冰的图片
讨论:易拉罐和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这两种物质在变化上只是形状、形态和大小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的材质没有发生变化。
接着(课件出示)火柴燃烧前后和铁钉生锈前后的对比图片。
教师划着火柴让学生观察,说说火柴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会说有火焰产生,还有烟,火柴燃烧后就变成了灰。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问:火柴燃烧后火柴还是火柴原来的物质吗?火柴燃烧后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有烟、有灰,不是原来的小木棍了。
教师再让学生看看铁钉生锈前后的图片,比较铁钉发生了什么变化?铁钉的铁生成了锈,那锈还是铁原来那种的物质吗?
接下来让学生比较铁钉生锈和火柴燃烧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这两种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都产生了不同于原来物质的新的物质。
然后(课件展示)易拉罐被压扁、水结成冰、火柴燃烧前后和铁钉生锈前后的对比综合图片,让学生讨论这四种物质的变化过程,那种变化在课堂上能实现?那种变化在课堂上不能实现?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理解物质都在变化,有的变化速度很快,有的变化速度缓慢。
3、让物质发生变化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且加深印象。教学时为学生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去感受去实践
(课件展示)实验要求:
A、请用尽量多的方法使粉笔、白纸、蜡烛发生变化
B、说说变化的情况
C、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单上
小组活动、汇报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以上几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讨论后得出结论:物质的变化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2、知识拓展:
讨论: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说出你的依据。(引导学生说出岩石——风化;房屋——变形、裂缝;马路——塌陷、隆起等)使学生知道这些物质也在变化,它们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变化。
小结:总之物质是在变化的,变化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等,但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变化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在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中重视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最后在实践之后,更深入思索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自然地渗透哲学观点物质是变化的。本节课在多处渗透了哲学观点让学生认识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3、知识巩固:
(课件展示)说一说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谈所得)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立足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书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结构材料的物质名称,二是物质变化的两种情况:一是形状、大小的变化;二是产生新的物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给老师提出您的宝贵意见,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相长,谢谢大家。下面有请我们团队的其他老师进行教学展示。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儿童诗——《一株紫丁香》,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满着童真,童心,童味,字字句句都清纯明洁,全诗语言欢快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
说教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注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说学法:
本课语言流畅,富于情趣,教学时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尊敬,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说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第一课时所学一,二类生字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品读课文,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工作的诗句,培养尊敬和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背诵,充分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的勤勤恳恳,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说设计:
一,情境渲染,启动情感.
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导入:老师
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海洋.
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一株紫丁香》. 借助音乐渲染和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调,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中,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 ,出示紫丁香图片(导入),谁能向大家介绍紫丁香 (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①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能给大家说说吗 (图上画了一株紫丁香,一位老师正在台灯下备课,批改作业……)
②想象:如果你看到这个情景,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
(给老师沏茶,给老师唱歌……) 巧妙凭借插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得读书姿势最正确.
二,全心品读,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试试,行吗 (动画朗读,做好情感铺垫,让学生注意用心体会老师范读中所表达的浓浓的师生之情.)2,评价老师读 3,自主读书,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小节.4,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小节读给你的同桌听,让她和你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5,谁乐意站起来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6,谁还想读 7,你们现在最想听谁来读……通过各
种形式的读,尊重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充分的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并和大家一起来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紫丁香代表了学生送给老师的一份礼物,是尊敬,热爱老师的.一种真实表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此环节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多边互动,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些什么 用 画出相应的句子.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合作完成口头空填空: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绿色的枝叶夜夜____;是让沙沙的绿叶儿声帮你____;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你____;让花香飘进你____的梦里.
3,这些都是小朋友美好的心愿,他们多想把这些心愿说给老师听啊.请你们把课文再读一读,读出感情.
四,寓教于乐,巩固生字.同学们读得太棒了,就连一些生字宝宝也想来和你们交朋友,还认识吗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根据低段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长时间热衷于一件事,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
五,练写生字(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静心书写)
六,课堂小结:
板书: 一株紫丁香
夜夜做伴 消除疲倦 感谢挂牵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氯元素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性质活泼的主族元素,也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化工生产中很重要的元素,了解氯元素的性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讨卤族元素的性质,从而与其他系列元素性质比较来归纳元素周期律。
氯气(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了解不多,只学习了氧元素的性质,而在高一前一段内容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和一种非金属-硅的性质,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浅层的元素性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归纳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以及次氯酸的一些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材料准备
1、多媒体设备
2、制备好的氯气、氯水、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试管、导管、PH试纸、蒸馏水、盐酸等。
五、教学方式及手段选择
1、问题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3、启发式教学
总之,通过巧妙设疑、启发讲授、知识回顾、归纳总结、实验探究、讨论总结、指导学习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六、教学过程
20xx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的氯气发生泄漏,15万名群众被疏散,事故一度使举国震惊,谈“氯”色变。
贮存液氯的钢瓶发生了泄漏,旁边的工人首先看到一股浓浓的黄绿色气体逸出,接着闻到一股刺激性味,然后被毒倒了。
消防官兵得到信息后,迅速将中毒人员转移至地势较高处等待救护车,同时将周围的群众往高处疏散。
然后在周围50米处筑起了“水墙”以降低空气中氯气的浓度。
并将液氯钢瓶扔进了投放了大量烧碱的水坑内。
3、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巧设实验,层层 推进
(1)氯气物理性质:可通过展示实物以及让学生观察提供的新闻图片所获得的信息来认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氯气化学性质:
(a)与金属(Cu、Na、Fe等)反应
紧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先分析氯气的强氧化性,再分析不同金属与氯气反应产物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
氯气与金属反应时一般都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
(b)与典型非金属H2的反应
观察实验视频,探究H2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初中所学的燃烧一定要O2中反应,对比现在H2的燃烧,能讨论给出燃烧一个更加科学的定义吗?
(c)与H2O的反应
[教学设计3]
在事故现场,消防人员筑起了水墙,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氯气能与水反应吗?氯气溶于水后有什么用途呢?
[实验探究1]
学生动手实验:把蒸馏水、盐酸、新制的氯水分别滴在黄色的.pH试纸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作概括。
学生总结现象:蒸馏水不能使黄色的pH试纸褪色、盐酸能使黄色的pH试纸变红色、新制的氯水滴在pH试纸上中间褪色,边缘变红色。
《讨论》:①氯气中没有氢离子,水又不能使pH试纸变红色,为什么边缘显红色呢?(学生联想预测出:氯气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而生成了酸性物质 )
②但是为什么中间又褪色了呢?(学生分析是不是因为氯气也有氧化性,把色素氧化了呢?为了验证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
[实验探究2]
学生动手实验:往氯气的集气瓶中同时放入干燥的有色布条或试纸和潮湿的有色布条或试纸,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作概括。
学生总结现象:干燥的有色布条或试纸不褪色;而潮湿的有色布条或试纸却褪色了。 《结论》
氯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酸和强氧化性物质——次氯酸,它具有漂白作用。学生书写推出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开展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多媒体
Cl2+H2O ==== HCl+HClO
2HClO ====2HCl+O2↑
介绍次氯酸的一些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漂白性学生讨论交流: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成份的区别。强调师生参与、生生参与。从而巩固次氯酸的不稳定性。
六、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1. 如果遇到开头一幕氯气泄露事故时,你将采用下列那种措施比较好
A.使用湿毛巾捂住鼻口
B.使用浸有氢氧化钠的毛巾捂住鼻口
C.使用浸有碳酸氢钠的毛巾捂住鼻口
D.使用干毛巾捂住鼻口
2、饲养金鱼所用的自来水(经氯气消毒)需经日晒或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注入鱼缸,其目的是( )
A、提高水温,有利于金鱼生长
B、利用紫外线杀灭水中的细菌
C、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
D、除去溶于水中的Cl2,并促使次氯酸分解,以利金鱼存活
3、[意图]课堂练习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把握重难点,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作业布置》
1.思考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酸是盐酸?氯气与碱的反应可不可以先看成是与碱液中的水反应呢?
2.写一篇化学小文章“我对氯气的认识”。
[意图]启发学生联想推测,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同时为下节课的内容铺垫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与技能。布置如上作业,既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情感体验,又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七、板书设计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
①与金属反应(如Na,Cu,Fe等)
②与非金属反应(如H2,P等)
③与水的反应 Cl2+H2O=HCl+HClO
次氯酸性质:a、弱酸性
b、不稳定性 2HClO==2HCl+O2
c、强氧化性,可以漂白。
说课稿 篇4
一、说大纲
《三大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根据理论原则和学专 业的需要,主要讲授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的理论,使学生在艺术设计创造中, 对平面形的设计创意、色彩的设计与运用、立体造型设计有深刻的理论知识和创 造能、熟练的操作能力。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并能用美学的角度来进 行艺术实践活动,在艺术创造中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
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训练学生运用学习的理 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并提高自己的艺术形象设计应用能力。
通过《三大构成》这门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构成艺术修养与表现能力。通 过大量构成作业练习,逐步使学生形成构成的理念与制作技巧。逐步形成形式美 的审美观点,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针对中专学生的能力特色,将三 大构成学科的教学安排了详略,将色彩构成作为教学重点。
根据本课程特点,上课以讲授操作辅导并进。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了解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的理论,对平面形 的设计创意、色彩的设计与运用、立体造型设计有深刻的理论知识和创造能、熟 练的操作能力。教材此章节写得比较笼统,学生不太能理解,在备课时要通过收 集大量的实例艺术品图片解释概念,让学生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理解。这就需要 教师在讲授分析中,诠释构成艺术与各艺术设计之间的犬齿关系。这一节通过概 念的详细说明,让学生对色彩的知觉、联想情感有更深更具象的了解。在讲解艺 术理论的同时并进行分组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的团队意 识,及创造能力、动手设计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可以跟学生很好的互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对 知识目标:1、熟知色彩的知觉与情感 2、能概述色彩的情感与联想 3、熟知色彩的心理,从美学的角度对色彩的配置有较深认知。
能力目标:
1、根据配色方法、配色原理能进行配色设计。
2、色彩的感情在室内设计、美术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目标: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
1、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
2、给学生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热情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色彩的知觉对人的心理影响。
2、了解色彩的联想与情感。
教学难点:色彩的知觉、联想知识在色彩设计中的运用。
三、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学习的学生是室内设计 121 的学生,有一定的美术专业基础,对室内 设计很一定的了解的。通过学习此课,他们对色彩设计、色彩的知觉色彩的联想 与情感能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在实践操作时,大家同心协力,头脑风暴提出不同 的'色彩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利用 PPT 课件放映大量的艺术设计作品图片,分析案 例做到图文并茂,并在观摩图片中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四、说教法
此课概念交笼统,在课堂讲授中加上大量的实例分析诠释及PPT放映的艺术设 计图片观摩,让学生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理解色彩知觉色彩联想再设计中的意 义。教师在案例分析中,诠释色彩的联想与情感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此课的教 学法是讲授法、PPT 演示法并用讨论法跟实践操作演习法。
五、说学法
教师的交法会影响学生,在此课我用 PPT 放映、讨论跟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自助 学习法,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问题,难点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探讨问题,引 导他们积极探索问题,分组设计练习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讲授法、PPT 演示法讲授课程 一课时讲授法、PPT 演示法、 讲解色彩的知觉、色彩的联想。色彩的感情理论从中插入提问和讨论,跟学生 一起讨论色彩的知觉联想。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一起探讨更深入的色彩 情感问题。
(二)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PPT 演示讨论色彩的联想。
案例分析色彩的联想与情感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1、引出、提出问题:色彩冷暖的设计运用、色彩的联想与情感在设计中的运用。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得出结论课上回答。
3、操作实践制作一幅冷色调、一幅暖色调的配色图。
4、教师讲评作业并总结
(三)操作练习作业讲评总结,评介作业。
(四)课外作业布置,强化此刻学习的理论概念。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圆的周长》,首先我对教材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圆的周长》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线图形,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圆的认识”,这些知识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记住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⒉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测量方法和圆周率的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目标: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事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采取直观演示法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渗透转化思想。利用动手实验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接着运用自学辅导法,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培养“说”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启发诱导法”层层设疑,给学生造成思维冲突,从而“逼着”学生去思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组交流。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5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利用“课件”演示唐老鸭和米老鼠在公园里跑步的情景。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说明:他们刚刚跑完一圈,就争吵起来了,都说自己跑的路线长。那么,到底是谁跑的路程长呢?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提问:如果要求米老鼠所走路程,实际就是求圆的什么呢?从而引入课题:圆的周长(板书)
可是,圆的周长现在我们还没有学,无法算出米老鼠跑的路程,我利用这个问题设下了认知障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引导探索新知
⒈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我让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先摸一摸圆,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然后通过电脑屏幕上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感知了“圆的周长”后,我设计了2个问题: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一条什么线?学生回答“曲线”(板书)我又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学生回答“圆的周长” (板书),最后问学生: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并完善板书)。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了学生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揭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后,我以一个实物圆,问学生可以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引导学生说出用绳子绕圆一周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并演示 “绳测法”让学生观察。接着又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吗?”引出“滚测法”,并观看课件演示,教师指导操作要点,充分认识了圆的周长。
⒉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
我利用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以及(演示)小球的运动轨迹甩出一个圆,显然,用刚才的“绳测法”、“滚测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去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⒊操作实验。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分成3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观察猜想。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
第二层次:验证猜想。
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先测量,再填表:
圆的周长(cm)
圆的直径(cm)
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cm)
通过测量,指名学生汇报,并板书一组由学生测量、计算出的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比值”,并逐一把这些比值写在黑板上。3.18、3.17、3.15、3.14、3.19,(板书)让学生观察数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层次:演示课件
对于学生的发现,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演示用“滚测法”测量圆的周长的.动画过程。进一步突出“3倍多一点。
得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通过以上这3个层次的教学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⒋介绍圆周率
①首先介绍“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并介绍π的读写法。
②其次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和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③最后指导看书P63页第一自然段,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根据圆周长与它的直径关系,通过思考学生独立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πd或C=2πr(板书)。这样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6.实践运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如何运用我们本课所学的知识呢?我安排学生解决以下3个问题。
①第1个问题:你现在能求“摩天轮”的周长了吗?
②第2个问题:你会求这个“圆”(演示)的周长了吗?
③第3个问题:你能解决米老鼠和唐老鸭的争议问题吗?
学生利用周长公式很快就解决了课前所无法解决的3个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三)初步运用新知
在学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时,我又安排了3道习题:进一步巩固新知,形成熟练技能。
1、判断题。
(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2、看图题。
3、求半圆的周长
由于本课是“圆的周长”的第一课时,所以这3道题的安排以基础练习为主,适当补充了提高练习。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圆的周长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知识,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重点。
(五)课后作业
布置了一道课后习题:过了一个星期,米老鼠和唐老鸭又在公园里见面了,这一次米老鼠沿着红色的大圈跑,唐老鸭沿着蓝色的两个小圈跑,这一次到底是谁跑的路线长呢?要求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完成。
围绕米老鼠和唐老鸭再次跑步问题,进行课后讨论,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首尾照应,并使整堂课在温馨的故事中开始,在故事中结束。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