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动手做”已普遍走进科学课堂。但我在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是否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否关注了学生思维尊严的存在? 我们是从整体上分析,你们说的是个别现象,一定是实验中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操作不规范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是规范的?这里不仅缺失了教师的引导,还让学生的思维碰到了一颗软钉子。棉花、毛皮一类的物体不会生热的结论就似乎很自然地得了出来。还有个别学生好像还有什么话要说,却被紧随其后的下一环节探究挡了回去。
探究活动从表面上看似乎热闹、有序,学生也能积极动手做,可是,当我们冷静地审视这一过程的时候,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惑:除了活动,课堂上还缺失了什么?我想,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尊严。
学生得出的数据中,有的组温度没有变化,有的组温度升高,还有的组温度降低了。教师一句“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是那样苍白无力,遮盖了数据背后学生质疑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思维的发展。仔细分析数据,我们发现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温度计不精准;学生在包棉花时手接触到了温度计的液泡;部分学生没有准确读出温度计的温度,否则开始时的室温不会差距那么大。如果教师能给予有效引导,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不仅能够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逐一解决,而且也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个活动是学生在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基础上的有效探究,这节课即使只完成了这一个探究活动,也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因为尊重学生思维的`尊严,让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是科学教育的本质之一。
思维无立足之地的课堂,何来质疑的生成,何来思维碰撞的火花,更谈何思维之火星火燎原?久而久之,为了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学生会养成揣摩教师想要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的习惯,不愿意或不会独立思考,从而放弃自己思维的尊严。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认真面对。
说课稿 篇2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小动物第二课《观察蚂蚁》一课。
一。说教材
《观察小动物》这一单元中《观察蚂蚁》一课是促使学生深入的思考,使学生不仅提高观察。描述动物的身体特征及其行为的技巧,而且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解答一些他们以前的疑问。由于学生对于蚂蚁通过各种渠道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学生以往的知识防碍新的学习,《观察蚂蚁》一课尽力利用学生支离破碎。不系统。一知半解的知识和学生平等地。和谐地展开讨论研究,把学习研究的活动引向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概念水平和认知能力。
《观察蚂蚁》是苏教版《科学》三下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但对于习以为常的小蚂蚁来说,学生也许观察的兴趣不浓;教学内容就是随着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和习性需要解决的一个个问题的提出而展开,学生带着“发现蚂蚁有许多有趣的事情”这一观察任务,在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全面细致的观察,从而达到观察的目的。
(一)教学重难点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简单分析和对学生的潜心解读,又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改革的方向,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能对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本课的教学重确定为:外形特征,难点确定为:行为习惯,对于蚂蚁的外形三年级的学生不难掌握,蚂蚁是一种常见的动物,本课的教学问题在于如何培养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在认知方面没有多大意义,真正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这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不可低估的意义,所以我把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惯确定为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教学非常重视探究活动,观察蚂蚁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探究过程,所以我有计划地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列入检查的要求,对观察仔细。描述清楚的学生予以评定,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作到有的放矢。
二。说教法。学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探究性学习贯穿整整节课,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谈,以师生互动为主线,学生占主导地位,老师起指导作用,我运用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在整节课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学生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我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由的选择探究内容和探究的方法,学生轻松快乐的进行科学探究与观察活动,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培养他们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课堂中我体现了科学课的开放性,首先是在材料上的开放,每一组的实验材料有着比较明显的不同,再者是探究空间的开放,不约束学生,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探究,不用再是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观察研究,并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了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增进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的整和。
三。教学过程
为达成上述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激发兴趣,珍爱生命
首先课前让学生寻找蚂蚁的踪迹并想办法把蚂蚁请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对于蚂蚁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在他们寻找小蚂蚁的踪迹时,可能会发现蚂蚁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课上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请小蚂蚁的方法,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有礼貌,让孩子体验到要珍爱生命,不要伤害小动物。
2。观察外形,师生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对观察蚂蚁的外形时,我把这一探究活动设计成一个师生互动的小游戏,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仔细的观察,老师对于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画蚂蚁,画出蚂蚁的形态,学生不断补充,最后评议,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评价的过程,体现评价的多元化。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对蚂蚁外形形态有准确的把握,给予学生发表建议和意见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探究学习,开放空间
整节课体现了师生互动的.过程,以朋友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与蚂蚁已有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对问题已有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对于蚂蚁行为习性的观察是一个全面的观察过程,在课堂这个喧闹的环境下蚂蚁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学生的观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设计了8种不同环境的生态盘,把蚂蚁放进不同环境的生态盘中,让它在一个相对自然的环境下活动,便于学生的观察和发现它有趣的事,三年级学生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可能会很快忘记,所以在每一组设置了一颗智慧星,把他们的发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培养了学生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会用多种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并向再一次提醒说要让小蚂蚁感到安全,使学生再一次要珍爱生命,懂得照顾小动物的正确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按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因为对于蚂蚁的观察不是一个单一的观察过程,而是一个全方位的,科学课不束缚学生的兴趣和观察范围,而是要学生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学科学用科学,探究科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由的翱翔,根据自我的兴趣发展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事情,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在学生汇报他的发现时,我只是给予肯定,没有过多的干涉他所发现的事实,对于比较有趣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蚂蚁的习性在全班有组织的进行交流,最后评议哪一组的智慧星的发现最多,哪一组发现的最有趣,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初步形成科学发现的价值观。这一环节除了准备了生态盘,还为每一组准备了不同的材料,让他们有不同的发现,科学发现的结果不一定是唯一的。
4。课后拓展,兴趣为主
整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不可能让学生观察到所有的事实只能在限有的40分钟时间里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所以最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带上自己的蚂蚁放回大自然中去观察,让观察更真实,并以拟人化的说法要求学生把蚂蚁送回家,让学生再一次认识到要珍爱生命,不要伤害小动物,意识到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
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探究性学习,学生多观察多实验,从每一组相同的实验材料改革为不同的实验材料,使每一个孩子有不同的发现,学生不再是一节课只局限于他观察和研究一个问题,而是全方位的进行观察,让兴趣活动带领他离开课堂,是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培养学生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分数的再认识、约分、通分,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下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教法与学法的思考。本课教材创设了折纸的情境,利用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得出算式1/2+1/4,然后通过计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但是,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确定这样的教学整体思路,另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质疑、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理解算理,获取新知。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设计教学活动程序,以达成下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知识迁移,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操作、观察、对比、分析、联系、归纳、推理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教具和学具:同桌两人一组,一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纸片或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或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但部分优秀的学生什么都没有,目的在于促进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思维的无限可能。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本课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回顾旧知,揭示课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将教材中折纸的情境改为了五(1)班学生参加运动会的情况。因为我认为这样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不能利用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得到不同分数相加的算式,利用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帮助学生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分子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既从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凸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亲历活动,探求新知。这一层次,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一是思考判断,大胆猜测。以1/4+1/8为例,通过预设同学们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根据以前的认知判断计算结果对不对,从而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相加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并大胆地猜想计算结果,阐述自己的理由。二是实验操作,探究验证。让学生利用学具或者画图的方式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感知面、体、线在操作中的实际应用,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关键是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分母互质、分子都为1的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三是利用知识迁移,探究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独立计算1/4—1/8,找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共同点,归纳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巩固应用,强化技能。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他们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利用练习强化巩固对新知的掌握。
4、自主阅读,交流体验。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再一次巩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数学经验,从而再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发现、再创造、再体验的过程。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戏曲大舞台》,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纪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教材分析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编者设计本单元主要为了让读者通过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 在五篇课文之后,推出综合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我个人认为编者不仅仅是让学生在此次活动中既要掌握一些戏曲知识,而是希望通过活动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范围,让学生通过接触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戏曲来以丰富、提高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所以,我设计既符合根据编者的意图,又符合新课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2.学会多渠道收集、记录整理资料,在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团结精神,体验合作的愉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戏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设想:
教材对中国戏曲已经作了概括的介绍,对戏曲的流派及特点均有所涉及,但比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艺术,领略了中华戏曲的魅力,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的同时还注重体现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进行实践活动学习,真正有所获。
我决定利用网络的优势,让学生进行分组自行决定探究方向,上网合作学习本节,这样即拓宽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又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体现出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本课预计一课时,课前学生搜集整理戏曲知识。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最后进行反馈提升。
二、说教法和教学设施环境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设想,突出教学重点,我决定采用“课前搜整——课中展示交流——反馈提升能力”的教学模式。原因有三:
1、网络教学的优势(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探究性和反馈及时性等。教学方式十分灵活,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海量的信息资源及网络的交互性。)能够很好的满足综合性学习应具有的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探究性等特点,
2、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标的提出的各种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与方式等。
4、我校为各个班级配备的现代化教育设施比较不错,此次活动我在我任教的班级186班授课,网络教学环境和便捷快速网络环境保证了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设想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而七年纪学生由于思想和心理还不成熟,缺少丰富的人生体验,《戏曲大舞台》又是一项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中国戏曲文化的综合性活动。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讲清中国这一悠远文化艺术,而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是不小,因为在流行音乐、街舞、劲舞充塞大江南北的当今时代,学生对中国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陌生了,甚至闻所未闻。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激发学生兴趣,我就提前布置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回家搜集戏曲知识说说戏,唱唱戏,有兴趣的还可以学唱两段,也可鼓励美术爱好者画画花脸谱。这样的活动会使学生很积极,成为十足的小戏迷,而且让他们自导自演排练几个节目,以便在活动课上大显身手。但这并没达到目的,还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戏曲知识,于是抓住学生兴趣浓厚之机,促其读课本所给材料并自行拟题,以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根据活动设计,我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再以娱乐的形式安排几个环节,将枯燥乏味的听、讲,变有声有色的说、唱、演。。
三、说学情、学法
1、由于时代等原因,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戏曲缺乏基本的了解,连最基本的常识都知之甚少。只有别学生由于家庭的影响,对中国戏曲中的豫剧、京剧有所了解,甚至对豫剧中的著名片段还能摹唱。尽管他们对戏曲了解不多,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使多数对活动还是表现了很高的热情,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
2、《戏曲大舞台》又是一项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中国戏曲文化的综合性活动。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讲清中国这一悠远文化艺术,而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是不小,因为在流行音乐、街舞、劲舞充塞大江南北的当今时代,学生对中国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陌生了,甚至闻所未闻。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激发学生兴趣,我就提前布置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回家搜集戏曲知识说说戏,唱唱戏,有兴趣的还可以学唱两段,也可鼓励每个同学画画花脸谱。这样的活动
会使学生很积极,成为十足的小戏迷,而且让他们提前学唱自己喜爱的戏曲片段,以便在活动课上大显身手。但这并没达到目的,还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戏曲知识,于是抓住学生兴趣浓厚之机,促其读课本所给材料,以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根据活动设计,我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再以娱乐的形式安排几个环节,将枯燥乏味的听、讲,变有声有色的说、唱、演。
3、我们的学生,诸如:上网查找资料、课外书籍知识的搜集等对他们来讲都不在话下。
因此本次活动体现的主要学法是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搜集整理”环节让各学习分组自行决定探究方向,组员按照分工,自行利用网络搜集戏曲知识,并将学习成果与组员交流,最后形成小组学习成果。此举即拓宽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又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
(师放歌曲《唱脸谱》)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叫《唱脸谱》,听着它我们就犹如进入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的确,在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中,有四颗耀眼的奇葩,它们是那样的璀璨夺目,那么的迷人,它们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中国四大国粹,那么有谁知道中国的四大国粹是指什么?(学生回答)(师:)在这四大国粹之中,戏曲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戏曲大舞台,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戏曲的独特魅力。
(通过歌曲及提问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共分四个板块进行。
(1)、开心辞典──戏曲知识知多少 根据课前学生搜集的戏曲知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交流,并相互纠错,以达到资源共享。对于学生有疑惑的问题,师利用大屛进行点拨。(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环节,题见导纲)
(2)、名段欣赏——传统文化记心间
播放戏曲名段,学生欣赏后说出各个剧种的特点,可能有的同学说不出,但通过它们之间的对比,学生能够识别出他们之间的差别之处即可。
(3)、才艺展示──你我都是有才人
a、学生将自己课余学唱的戏曲片段进行全班展示。
b、学生将课余画的脸谱,组内展示后进行全班展示。
(学生展示交流,弃枯燥的学习为愉悦的活动,能激发起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浓厚兴趣。)
4、畅所欲言──中国戏曲话走向
中国的传统戏曲,是去,是留?
(此环节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及见解)
点拨释疑
(此环节让学生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师生共同解决,如再无疑问,师出示疑难问题预设,目的让学生强化所学,对于存在共性的疑难,师予以点拨)
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认识与收获)。师:如果同学们都能像热爱影视剧和流行音乐那样热爱我们的戏曲,那么,老的戏曲艺术一定会在华夏大地上永放异彩,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真正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特色的东西,才是最具有生命力,最能打动人的。”戏曲便由此特质,愿中国戏曲经久不衰!(升华情感,培养学生热爱戏曲和民族文化的感情。)
反馈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分成必做和选做两类,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体现一定的梯度性。)
布置作业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设计了两个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以“戏曲大舞台”为主题的手抄报。
2、在你听戏、学唱大过程中,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趣的经历,把它们写下来。
五、说板书设计
戏曲大舞台
——综合性学习
开心辞典──戏曲知识知多少
名段欣赏——传统文化记心间
才艺展示──你我都是有才人
畅所欲言──中国戏曲话走向
【说明】精湛的板书是撬开学生智慧的杠杆,是知识的凝炼和浓缩,是老师的微型教案,能给人以志得神怡的艺术享受。精湛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提示课文中心的导读图,是透视课文结构的示意表,也是把握重点、难点的辐射源。它能使学生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
【说明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板书设计体现了科学性、工整性、逻辑性、和美感性,因为教学过程是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的,所以四个板块的内容对称十分工整,即:开心辞典——戏曲知识知多少
名段欣赏——传统文化记心间
才艺展示——你我都是有才人
畅所欲言——中国戏曲话走向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让我看到了语文课堂的生气与活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我相信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将是一片宽广的天地。
通过这次活动的设计,我也深有感触:人生是美好的,人生是绚丽多彩的,回首走过的人生之路,总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我努力了!挥挥手告别过去,擦干泪不言放弃。相信只有在人生之路上不断有体验的艰辛,才会有收获的喜悦! 最后祝愿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在各自得人生道路上涂抹出像戏曲脸谱一样斑斓的色彩!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借生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在全册中起着“巩固识字,用学到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朗读课文,能提出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并能讨论解决的作用。
课文讲述了家庭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个小故事:小云生日那天,母亲送给他一只布熊。因为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小云就想把自己的生日借给妈妈,并将布熊送给妈妈。全文语言浅显易懂,体现了母女真情。
二、说学情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生活条件优越的现代,很多同学在家中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在他们的心里没有关心别人,体贴别人的概念。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重从故事中感受母女间的`情感,从而唤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去体贴他人。
三、说目标
(一)本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具体如下: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方字旁和食字旁两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的原因。
(二)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2、从故事中体会母女间的情感。
3、认识生字。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安排用两可是完成,主要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老师昨天收到了一张贺卡,你们知道我的朋友为什么送给我这张贺卡吗?(引导学生说出生日,板书)
2、谁知道生日是指哪一天?(出生那一天)
3、你知道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而且大家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生日。)
4、这个生日能不能借给别人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借生日”的故事。(板书借)
5、看了课题,你有没有要问的吗?(生:生日怎么可以借?谁向谁借?有没有借到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整体感知、圈住生字
2、学习生字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生字。
开火车读,点名读。
注意区分前、后鼻音。
3、全班交流识记方法,在认识“饭”和“放”两个字的同时认识食字旁和方字旁两个偏旁。
4、小组合作读课文,想刚提出的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范读课文,让生标出自然段。
2、小组合作,整理出重点的疑问
(1)妈妈为什么“忘了”自己的生日,而把孩子的生日记得那么牢?
(2)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什么呢?
(3)妈妈和小云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3、再读课文,探究解决问题
4、观察图画,理解感悟,体会妈妈对女儿的爱。
分角色朗读感悟小云孝敬父母之情
小结:我们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精心照顾我们、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所以,我们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小云一样,多关心自己的妈妈,爱自己的妈妈。
(四)扩展训练、活跃思维
1、读一读,悟一悟古诗《游子吟》。
2、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3、动手制作一件礼物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五、说教法
1、导课上:直奔主题,引出生日。
2、重、难点突破上:读中悟情。在读中,通过自己的范读,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朗读课文时轻快活泼的基调。
3、提问设计上: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作业设计上:为父母做一份小礼物,使学生将课堂中领悟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更深入的理解、关心他人,体贴他人,引导学生做一个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
六、说学法(掌握两种方法,培养一种能力。即:掌握巩固识字方法,在范读中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1、识字方法:本课为最后一单元的课文,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的识字方法,在这里可以很好的巩固。
2、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
3、自学能力:因为全文浅显易懂,所以在教学中不应有太多的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互相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说课稿 篇6
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都是一首一首地教,一节课就教一首。自从听了王老师的课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能在一节课上把两首诗这么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上,新颖且有实效。今天沈老师又一次挑战自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古诗。我很佩服沈老师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
课上,她通过灵活巧妙的教学设计,在一种悠远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多维感受、积极品读,唤起了孩子对中华古诗文语言、意境之美的感悟,唤起了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化的深深喜爱之情。她的课上得流畅、清新。
结合整个教学思路,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整堂课,她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板块:合。初读《乡村四月》、《田园四时杂兴》两首诗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两首诗给留给你的共同画面是什么,从而提炼出“忙”。这个环节是“求同”。我想:既然是“求同”,每个孩子读出的“同”可能是不一样的。除了“忙”,还有什么是相同的呢?细读之后,发现两位诗人的诗其实洋溢的都是轻松愉悦的氛围。《乡村四月》画意盎然,令读者陶醉不已。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勾勒出水乡初夏特有的景色,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后两句写人,写出人们的紧张、忙碌。《田园四时杂兴》写大家忙忙碌碌,但都开开心心,基调昂扬。也就是说两位诗人都在用诗的眼光发掘了生活中的美,并努力再现了这种美。正因如此,他们的笔下才写出了这么美、这么有情趣的诗,并让读者也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但是这个“同”在初读课文之后可能又是很少同学才能感受到的。如果按照老师的思路让同学们去重点感受“忙”,那么《乡村四月》就少了那份意境美:《田园四时杂兴》少了那份情趣美。所以我想,这首诗如果在初读后要提炼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美”字。
第二板块:分。先感受《乡村四月》中人们的忙碌、紧张与画意盎然,再感受《田园四时杂兴》中人们的忙忙碌碌与开开心心。在教两首诗时,教师并不是完全并列处理,而是“瞻前顾后”。她用几处语言把两首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通过“乡村四月的人们仅仅是在忙着蚕桑、插田吗?他们还在忙什么?”自然过渡到第二首古诗的学习,学生无形中明白两首诗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
在教学中,沈老师熟练运用“举象”的教学策略:“乡村四月,人们有的在忙……有的在忙……有的在忙……”“子规飞到这里,仿佛在说……子规飞到那里,仿佛在说……”通过举象,回到诗中“这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晨曦微露,他们干什么;烈日当空,他们干什么;日落黄昏,他们干什么”等等,通过举象,回到诗中“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正如王老师所评:先举象,再回到诗中,用文字来确证,用文字来表达,由画面到文字。原先我教学古诗时常常逐字逐句串讲,虽然诗的意思学生明白了,但是诗却讲没有了,实在惭愧。
第三板块:合。感受两首诗的意境之后,教师让学生找找两者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当学生提到两者都有写事时,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事,两者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继续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最后这个“求异”的环节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后来老师把“异”概括成“白描”与“特写”,听课过程中,我觉得这样的提法很好,感觉很有深度。听完王老师的评课才明白这样不准确,解读上是有问题的。于是听完课,我找了一些资料,试图找到这两首诗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或者说是写作特色在什么地方。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在他的《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一书中这样写到:
范成大的诗写的是夏日农忙。前两句从时间写,突出了“忙”字;从内容写,也是一个“忙”字;从劳动者写,也表现出“忙”。这两句已经多角度地将农忙的气氛渲染尽了,将农忙的情景表现足了,再往下写,就很难了。怎么办呢?诗人匠心独运,后两句,他一下子不承上面的话题,撇开了能“耘田”、“绩麻”的村庄儿女,别具慧眼地将镜头对准不懂事的“童孙”,即那些孩子们。照理,孩子们是不懂什么的,大人再忙,他们只会自顾玩耍。然而,不懂事的孩童却又表现得非常懂事,“学种瓜”之举正因他们对大人的体贴和受农忙热烈气氛的感染。而小孩尚且如此,大人的忙碌程度就表现得更为充分。诗人正是从这一角度措意,把农忙的气氛表现得更热烈,把诗歌的意境表现得更有情趣。而且这样布局,避免了平直、呆板的毛病,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这首诗的情景,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辛弃疾所写的《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都是那么富有情趣!
书中继续提到:翁卷的诗写农忙景象,不只局限于就农忙写农忙,而是善于勾划农村优美风光,写景如画,使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完整地融合为一体,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的前两句写景,用“绿遍”来写“山原”,用“白满”来写“川”,给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山川壮阔而又秀美的图画,而“子规声里雨如烟”一句将夏初富有个性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梅雨不停,子规不歇,从侧面烘托出农忙季节的到来。这样的景象非常优美,农民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其忙碌也就别有一番兴味。
看了以上两段话后,我想两者的写作特色一个就是情景交融,一个就是富有情趣。
从整体上来看,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我以后也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去实现古诗的高效课堂。都说“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那么本课有哪些细节的地方需要自己今后注意呢?
1.让学生多读一会儿。
古诗教学离不开读。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读中才能获得。
让学生多读一会儿,就是要关注读的本身,想方设法让学生读好,读到位。初读古诗要让学生读准、读通。难读的地方一定要多读。比如《乡村四月》中“才了蚕桑又插田”一句中,“了”是多音字,“蚕桑”都是平舌音,前一个前鼻音,后一个后鼻音,紧接着“插”是翘舌音。这句话比较难读的。要在2分钟内读流利两首古诗且读出诗的韵味好像时间少了一点。
2.让学生多写一会儿。
课上,我们经常让学生进行小练笔的训练。有时候一看到写的好的同学就让她站起来念,这无异于让其他孩子不要写了。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如果我们很快地就让一个站起来说,大多数孩子既没有听进去这个孩子的回答,也会因老师的突然打断影响了思路。
让学生多写一会儿,就是给足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写。不光写还要交流点评,指出优点,提出不足,给出意见,这样才有收获。比如让孩子们想象写古代孩童可能会忙些什么。有的孩子说是一起放风筝、嬉戏等等,那么这些孩子其实就没有感受到文中这热烈的农忙气氛。要是诗歌中富有情趣的意境也能在他们的笔中流淌出来,那么这样的练笔才是有收获的。
感谢沈老师带领我们领略这美丽的田园风光,带领我们走进这“人充满劳绩,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境界
说课稿 篇7
一 、小诗导入课堂,使学生盼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At a PE lesson》中,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关于人体部位的单词。上课伊始,我出示小诗,先齐读,然后带领学生边说边做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新授单词left,right,turn left,turn right. 在这种状况下,孩子的情感被调动,同时由于新得内容的出现,兴趣来了,孩子一个个跃跃欲试,期盼着学习这堂新课。
二 、活动游戏贯穿课堂,使学生乐学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景非常重要。
新授的内容我主要创设了"体育课"这一情景,将整堂课设计为一堂活动课,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也就活起来了。为了让所有的同学都乐学英语,我作了以下的一些设计:
1. 亲生体验学单词:通过小诗的朗读和做动作,给学生呈现直观的turn left/right,exercise,do some exercise.
2. 师生交谈引话题:T:At what lesson we do exercise? S :At PE lesson we do exercise.由此引出课题。之后进行exercise游戏,再次让学生全员参与,边说命令边做动作。然后通过回顾命令,学习动作:jump up and down,show me your right/left hand/hands .然后通过单词的比较left引出lift.让学生自学单词。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单词又能通过比较更扎实的掌握单词。
3.自主学习引课文:在学完基本口令后,引出了课文的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马老师的命令。然后逐一地进行教学,单一教学有些枯燥,所以每个命令结束后为了巩固学生对命令短语的掌握,我都设计了一个complete和do and say.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填空,然后来做一做这些命令。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4.小组合作做练习:在对课文内容已熟悉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相关练习,加强学生对语篇整体的感知。
三、 才艺技能展示课堂,使学生善学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英语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设计出拓展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完《At a PE lesson》后,作业设计这块,我先出示my body exercise plan,然后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让学生学会设计一个身体运动计划,鼓励学生编出适合自己的运动操,并一定要加以实施,这一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也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主要过程。有不足之处,请给位老师加以指正。
说课稿 篇8
1、摆一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二是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通过两部分的操作练习把数物体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摆一摆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
2、拔一拔。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的基础上,尝试着自己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实际也就渗透了1-5各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利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在原来的数上添一得到一个新的数,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最后在小组内开展拔珠的活动,由学生独立的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数字卡片上的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强对1-5各数的认识。
3、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师重点指导写5,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4、说一说。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开始学生的思维并不活跃,局限于仅有的几个例子,于是我以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为例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时间,想一想说什么,怎样说。在充分想的基础上,学生的兴致高涨,思维活跃,有了许多精彩发言:我们小组有4个人。我是一年级2班的学生。我家在XX路5号。看到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样子;听到学生们富有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我都不忍心打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不像想像中那样只是解答应用题,而是有趣得多,生动得多了。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习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如学生观察画面时,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评价:你观察到的这么多,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多的收获!你在观察时还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说一说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课学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不足。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的放失的进行课堂教学。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及相关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思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正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学习中需要借助直观的手段来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写一写等活动帮助他们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等方法为辅的教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四、说学法:
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主动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最大化的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交流
猜谜语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游戏导入
玩游戏“你说我找”。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给学生留下悬念,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并顺势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找规律
(2)提出问题: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扫清障碍。
2、探究解答方法
(1)想(2)摆
汇报:第16面是哪一面?用语言来描述。
(3)列算式:
你能结合题意说说这道算式的含义吗?
第1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怎样来列算式?
第18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怎样来列算式?
3、归纳: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答案是这一组中的最后一个。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小组交流想法,然后个别汇报,符合数学新课标指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巩固练习
1、“我说你找”21会落在哪个手指上?30呢?
2、确定气球的形状。
3、按学号的顺序读“我爱汉滨小学”,,你应该读哪个字?
设计意图:设计这几道练习题,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对学生渗透心怀爱心的思想教育。总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六、反思
总体上看,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可是,我觉地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我的态度端正,但可以更最端正。“态度决定成败”
2、话太多。不放心学生,引导的内容太多,还有自己不该重复孩子说的话,应该找其他学生来说。
3、备学生不够细致。最后一道练习题,我高估了学生口算有余数除法的水平,导致说错的现象较多。要是让他们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再来起来说估计效果会更好。
4、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完整,也不够简洁。说明平时训练得少,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教学是一们有缺憾的艺术。我的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指出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帮助我不断进步。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唱脸谱》是人音版第15册第三单元《梨园金曲》中的一首学唱曲目,是整个单元中一首与众不同的歌曲,体裁为“戏歌”。
这首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其歌词从外国人对京剧的称谓开始,称赞京剧艺术:“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 顶呱呱!”尔后,从各种人物的脸谱入手,进一步称颂其生动形象、出神入化、引人入胜。
全曲用京剧曲调谱写而成,共两部分:歌曲的A段是通谱歌形式,包含四个乐句。曲作者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化在旋律中,韵味十足。歌曲的B段是分节歌形式,包含四个乐句。前三个乐句均为两小节,保持着结构的完整;第四句“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通过节奏的伸展和使用花脸托腔,将长度扩充为八小节,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一张张“美佳佳”的脸谱。使全曲在高潮中完满地结束,唱出了我们对京剧艺术的骄傲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 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2. 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京剧中的一种脸部化妆方式。
3. 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并能用一定的京剧韵味来演唱歌曲《唱脸谱》
难点:对节奏的把握和京剧韵味的模仿
四、 说学情:
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五、说教法:
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把教法和学法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更准确的表现和感受作品的内容及情感。同时,又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过程是自己实践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自己尝试的结果,学习活动是充满探索性的创造活动。真正体现"快乐音乐"的宗旨。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大纲要求及教材内容,我在学习指导时围绕学习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戏歌的吟唱形式及艺术特色的表现。让学生尝试,讨论,表演等方法融合在一起。以兴趣促学练,以学练求巩固,以展示树榜样的教学中轻松愉快的达到教学目的。
七、说教学程序:
我主要设计三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时教学
一. 赏析与导入(看“脸谱”,说“脸谱”)
在京剧音乐声中,展示各种人物的脸谱,教师解说脸谱的产生,颜色,样式及各种脸谱塑造的人物形象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环节让学生从音乐、图像中来对京剧脸谱有初步的印象,从而引入歌曲)
二.学唱《唱脸谱》
1、视频欣赏歌曲《唱脸谱》 (让学生随着媒体画面,完整欣赏歌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
欣赏的同时同学们思考问题:
歌曲可以划分几部分,每部分的唱腔上有何不同?师生共同探讨回答上述问题:
第一部分其旋律汲取了京剧音乐的素材,采用通俗音乐的创作手法。
第二部分完全使用京剧音乐的西皮唱腔,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
2、学唱《唱脸谱》:采用听唱,教唱,分组唱等方法突破这一难点。在引导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反复聆听和观看这首戏歌的MTV,让学生在歌声与画面中去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及京剧的韵味,然后教师讲解这首戏歌的风格,演唱情趣等要素,通过探讨和体验的过程来完成这一教学过程。
3、解决难点
在学唱过程中,学生提出难点。(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放手让同学们自主地探究学习,改变以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尽可能地解决问题。也就是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难点突破:
1.前半拍休止;长句“叫喳喳、、、、、、”
2.对艺术作品的处理,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京剧的韵味演唱,使学生能更加完整地掌握《唱脸谱》这首戏歌。)
三、思考与创作
为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收集有关的京剧流派及代表人物,自画脸谱或试着走一走京剧的台步。师生互评。(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发挥其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完成学习目的。)
最后小结:
在优美的旋律,轻松的氛围中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进行美的教育的同时,体验上音乐课的乐趣。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