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3 10:53: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约7分钟)

  第二层: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约15分钟)

  第三层: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约8分钟)

  第四层:课末总结,梳理乘法(约10分钟)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欢的动物园一角。“你们喜欢小动物么?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有兔子、和鸡,兔子有几只,怎样计算?鸡有多少只呢?……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用筷子,一双筷子有两根,五双筷子就是2+2+2+2+2=10,这是提出:如果我们班同学都拿一双筷子,有多少根?又该如何解决?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观察电脑图得出()个( )相加……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4个2相加可以写出来,那8个2相加、12个2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4个2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4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4×2,还可以表示2×4,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乘法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动物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习。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动手操作,配合练习。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习,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说课稿 篇2

  一、说主题

  《感悟沧桑巨变》是《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二的内容,我所认为的综合探究,就是通过让学生探究一个或几个问题,来回顾这一单元所学到的知识,同时开拓思维,学会如何拓展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主题并非主办方指定的,我之所以选这一内容,原因是我曾经上过这一内容的公开课,而且那节课是我所有公开课中最失败的一节。在那节课后,我也听了很多专家的意见,也很想重新再上一次,看看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当还是自己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当。

  二、说课标

  涉及这一课题的课标内容有两点:

  1—1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2 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课标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教学知识点的深浅度,既不会重复小学里所学的旧知识,也不会提前初三的知识点。课标中出现的动词主要是“举例”、“列举”,就我的理解,这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而举例或列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应和了这一课的标题中的“感”和“悟”,如果这节课只有“感”没有“悟”是失败的;如果只有“悟”没有“感”,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从直观感受,到思考及领悟,是符合一般思维规律的。这就是我设计这堂课最初的想法,也指引我以后的设计。

  三、说教材

  我一直认为,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不能一味的舍进取远,毕竟教学设计也是有成本的,有效除了有效果,也要有效率。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教会学生利用身边的课本和图册也是很重要的。这种观点也是我与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多次交流中得到的启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同样也在努力培养自己利用教材的能力。

  在设计这堂课前,我认真地研读了教材中的内容,发现蓝田人所生活的环境变迁是很好的一个线索,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原古蓝田的环境、现代蓝田环境恶化的原因,教材中用两段话分别做了论述,最后一段把结论也得出了。我就想,如果学生只是阅读教材,是否就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了,如果这样就可以了,那么是否还有必要进行45分钟的教学?这也是很多老师不上综合探究这一课的原因。

  如果从建构主义学说来解释的话,就很简单了,学生机械获得的知识并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需要有个感知和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从直观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教材中没有形象地描述出蓝田的地理位置,人类对蓝田的开发也没有形象的事例。我想这两块内容就需要我开发其它课程资源来弥补了,至于怎样把这些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表现出来,又是后面的工作了。

  四、说学生

  对学生程度的判断是我最弱的一项,原因之一是我的教学阅历还不够丰富;原因二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忽视这一点。确定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怎样提问题、选择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都与对学生情况的判断有关。我想这也是我以前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凭我现在的水平我很难处理这个问题,所以,教研组的老师们给我很大的帮助。我选取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进行试讲,其他老师给我提出意见,我再进行调整。我想多次以后,对我自己在这方面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说过程

  通过设计前期的工作,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感受篇、探索篇和领悟篇。感受和探索两篇都以蓝田所在的关中自然环境变化为线索,领悟篇是对前两篇的一个归纳和升华。为追求完整性,最后也重新回到蓝田这个话题,让学生为改善关中环境提出建议。

  六、说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用对一堂课太重要了,这个重要性并不是体现在其观赏性,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达到“感”和“悟”。

  我在让学生了解古蓝田环境阶段,设计了一个简单地考古程序,先看到被发现的动物化石,让学生利用课外知识猜猜动物的种类,同时来思考,适合这些动物生长的环境特点,再引出蓝田真实的地理环境下实现这样的自然环境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蓝田人的资料,也了解了蓝田的地理位置。

  在让学生了解蓝田环境变迁的原因阶段,我使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除了提供教材中的文字,还为学生提供更为形象的描述,比如:曾经有哪些朝代是以关中之地为都城、一些有名的建筑(秦朝阿房宫、西汉上林苑、唐朝别墅等)、古时候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等。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自己归纳出原因。最后,我只要把这些原因理一理就可以了。

  在设计这一阶段时,我突然发现,教材中所提到的原因都属于中国古代人类的开发,我要怎样才能把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联系进去呢?我找了一个关于渭河受污染的新闻视频,把学生从古代情境中拉出来。

  在领悟篇,选择怎样的方法,我花了不少心思。既然是领悟就应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同时要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要怎样把学生悟到的东西展示出来呢?而且领悟出来的东西要不仅只局限于蓝田这个话题,更要适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普遍话题。而且,我还有个想法,想通过这个活动,把这一单元学到的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知识都融合进去,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讨论活动。

  提供给学生两个角度和一个任务,即:从古人的做法中、和现实生活中寻找合理利用自然和改善自然的事例,通过举例获得启发,从而形成改善关中环境的建议。

  就教学设计而言,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经常会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几年的无数次的失败,让我充分地认识到把理论转化成实践的难度,没有几十年的磨练是无法办到的。所以,我还会继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努力下去!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妙不可言的位置》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的一篇选读类科普短文。文章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之所以存在生命,有液态水,是因为其在太阳系中的独特位置。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段简要概括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具体位置。第2段说明了地球出现生命是因为地表存在液态水。第3、4段将地球与靠近太阳的金星作比较,用列数字的方法阐明地球存在液态水的条件,解释了稍远成冰,太近成气的微妙关系。最后一段则总结全文,回归标题再次强调了地球位置的妙不可言。突出运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本文在写作上的重要特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要求,我拟定了如下4点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读准“笼罩、地狱、辐射、液态水”等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进一步巩固作比较、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明白“地球的位置妙不可言”的缘由。

  (4)激发对探索宇宙自然的兴趣,增进热爱地球的情感三年级《妙不可言的位置》说课稿三年级《妙不可言的位置》说课稿。

  3、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地球位置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地球位置的妙不可言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对比式教学。由于学生在《太阳》一课中已经首次接触了说明文,对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采用对比式教学,通过与已学精读课文的对比,让学生逐步明白这篇选读课文是怎样再次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

  2、读写结合法。本课的第3、4自然段都是讲金星、地球、比地球更远离太阳的行星,与太阳距离、受到的辐射强度、水的存在形式的三者间的不同。让学生将内容清晰地记录在表格中,把从课文中了解到的知识,进行重构,凝练,让语言和知识在转化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反馈表格内容,通过读读、划划、写写、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选读的课文一般用一课时时间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重点不能过多侧重于字词的解读。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细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地球位置的独特性的。略读课文125自然段,对学生进行言语能力训练。

  在本课时安排中,我主要分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导入新课,复习方法;第二板块——引入对象,习得生字;第三板块——帮扶学习,对比范例;第四板块——小组合作,对比特点;第五板块——总结发散,激发情感。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复习方法

  1、板书词语“妙不可言”,让学生解释大意,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妙不可言的XX”,相机板书“妙不可言的”

  2、直接揭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来共同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妙不可言的’”,一边说一边将“位置”两个字补充完整。再次提问“你们知道是谁的位置吗?”根据学生回答将“地球”两个字写在黑板中央。引导齐读课题。

  3、第三小步,直接揭示本文的文体,同时在大屏幕回顾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如,先找说明对象,再找说明方法

  【一节课的时间不多,直接叩题导入有利于将时间放在后面的内容上,同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解释“妙不可言”,将它和“位置”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回顾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可以唤醒旧知,快速进入文本学习】

  第二板块:引入对象,习得生字

  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将本文作为资源再次复习说明文的几大要点,同时扫除生字词,为接下来进一步学习做铺垫三年级《妙不可言的位置》说课稿教案

  因此在第二板块导读中,我会出示这样的

  1、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笔划出不理解的词,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意。

  2.想一想,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出示自读要求后,分3步走,

  首先是扫除字词,读通句子:

  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文本上划出相对应的难点字词,课堂上互相交流解疑。最后将所有生词齐读两遍,送入相对应的句子再次巩固。

  其次要引出说明对象,初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解决了难读的字词句后,抛出问题:“那么小朋友们,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要说明的对象是谁呢?”再次引出地球。并让学生谈一谈对地球已有的知识储备。

说课稿 篇4

  教材的分析:

  这是一篇含义深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贝尔太太的花园由盛到衰的经历,揭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人,将拥有更多的快乐;而自私的人,面对的是孤独和寂寞。

  课文第1到第4节写贝尔太太的大花园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游玩,她生气了,于是挂起了一块牌子: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游人还是成群结队地前来。于是,贝尔太太换上了新牌子,威胁大家这里有毒蛇,并且离医院遥远,游人一旦被蛇咬了将会有生命危险,这一招果然奏效,再也没人光顾大花园了。课文的第5节写了几年后,美丽的大花园真的成了毒蛇横行的荒芜之处。贝尔太太开始怀念起以前的快乐的游客们了。课文第6直接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在阅读中自主学习5个生字“忌茵仆允勿毒”,重点理解并积累词语:“毫无顾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却步”、“杂草丛生”、“荒芜”。

  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6个。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清“忌”的上半部分是自己的“己”,分清“勿”和“匆”。指导学生读准“茵”的前鼻音,读准“允”的字音是“yǔn”,不要读成“rónɡ”。

  理解词义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例如“荒芜”,联系课文中描写花园荒芜的句子进行理解;同样理解“毫无顾忌、忘乎所以”也结合在阅读理解第一、二节进行,通过人们在花园里的表现,体会人们的心情,进而理解词义。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花园前后

  的变化的原因,根据课文内容想像说话,了解贝尔太太不同的心情。

  在课文的教学中,结合贝尔太太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她越看越生气,心想: ;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守着她的大花园,她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园子里游玩的快乐的游客,她常常自言自语地说: 。”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读文后的感受,借助文本之一载体,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揣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情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目标三:获得“分享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体会与别人分享快乐,将会得到更多快乐。

  教学中,以读代讲,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了课文内容,并从中养成边读别思考的习惯。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理解整句话。

  策略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相互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

  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与教材这一敞开的、具有生命灵性的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反复阅读、解读,让学生有所体验,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本的蕴涵。

说课稿 篇5

  《爸爸的花儿落了》本课出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关于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课文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小英子。但节选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显然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显的很重要。本文的难点在于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一、目标分析:

  1、新课标目标的确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来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 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标题的含义,了解作者插叙的写法,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朗读的技巧。

  ※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又是怎么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 情感价值观 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格要求的意图,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2、学情分析:新课标指出“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波澜起伏、情感动人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本课中贯穿自主互助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所以必须加强朗读教学。

  3、教法学法:我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诵读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 用讲故事的方法,说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2)、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漫谈“父爱”引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课堂中通过朗读进一步巩固。对于小说通过寻找线索从而梳理作品的结构非常有效,本文用“爱花,是爸爸的秉性”作为线索窜联全文。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把握分析小说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迁移到课外。

  二、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父亲》“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啊,人生在世,我们夸耀最多的母爱,最不能忘怀的是母亲,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亲唱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字词,明确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内容。期间播放《送别》的曲子。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个完整的印象,为下文的学习打基础。

  (三)互助学习,合作探究:

  讨论题目:

  a文中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b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c“花儿”在文中起说明作用?

  让学生或三人或两人一组,讨论交流以上题目,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爸爸喜爱花的较多,也可能是个严厉的人,也可能答是很有爱心的人。在引导学生交流完第一个题目后,过渡到第二个题目:文中的父亲你们羡慕吗?有这样的父亲是幸福的,其实我们都有一位非常爱我们的父亲,我们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那作者是如何发现并表达的呢?

  学生能找出哪是现实的,哪是回忆的。回答出回忆的事情有:

  去医院探病 六年前迟到挨打 爸爸爱花 创练汇款 满院落花

  然后结合学生写作,指导写作技巧。

  关于花儿在文中的作用这点,让学生找出文中写花儿的地方,讨论明确花儿的线索作用,进一步结合题目理解。

  设计说明: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这个环节充分体现这一点。

  (四)朗读体味:

  指导同学们重点读爸爸逼我上学以及毕业典礼我急忙回家两部分,再次播放《送别》曲子,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感情。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

  (五)体验反思

  进一步提问:你有没有类似赖在床上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六)拓展延伸

  世上只有妈妈好。但今天的文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父亲,感受了那深沉的爱,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设计说明:布置这篇小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语文教学中把读落实到写上,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效果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在知道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时候,要从具体事情的叙述中,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去感知,不能管中窥豹。对题目的理解学生也会有疑惑,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插叙和伏笔的巧妙运用,理解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体会父亲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作者的成长中得到其实,让他们能更深刻的认识生活、体味生活、理解亲情。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教学。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习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婆娑舞姿——中外芭蕾舞剧》。《中外芭蕾舞剧》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欣赏》第二版模块十三中的内容。依据在教育目标上以审美为核心,教育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教学理念。我精心的选择了课内作品《四小天鹅》,《红色娘子军》以及课外作品《胡桃夹子》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小天鹅》是选自俄国浪漫派作家柴可夫斯基写的舞剧《天鹅湖》中的第二幕作品,《红色娘子军》是根据梁信同名电影剧本改编、创作的,在中国舞剧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一部作品。而柴可夫斯基的另一部舞剧作品《胡桃夹子》则作为课本外作品放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我们知道舞剧是世界文化艺术长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它孤芳自赏,但它的很多素材也源自生活,所以在高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此,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所选择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唱舞剧音乐及为舞剧音乐配乐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确舞剧的主要手段、舞剧的灵魂以及舞剧的民族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学唱、讨论、辨听等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感受舞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体会舞剧所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强烈震撼。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对舞剧的认识,尤其是对中国舞剧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在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感受、体验音乐在舞剧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和比较中外国芭蕾舞剧以及用肢体语言感受芭蕾舞剧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既要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要避免让学生感到枯燥、困难,从而遵循音乐教育应当从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新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学。为此我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精选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讲解:

  1、视觉图象法。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视听上的有效教学方法。比如我在让学生了解芭蕾舞的足尖艺术时,我播放了《仙女》的资料片段。影片不但详细的阐述了足尖舞的发展历史,而且还搭配了唯美的画面展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通过舞剧表演画面配以舞剧音乐及道白,把学生置入了唯美、梦幻的情景中,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形成,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作品。为接下来总结芭蕾风格特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对比欣赏法。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两种形式的对比欣赏。一、同一旋律不同风格的比较——我请学生分别欣赏了两段不同风格的《红色娘子军》主题曲。一段是这样(老师试唱),另一段是这样(老师试唱)。让学生通过欣赏和聆听感受音乐要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音乐的节奏拉宽了,速度放慢了,调性也显得阴暗了),而发生这样变化目的又是为了什么,从而总结出音乐对渲染舞台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无声与有声的比较——我请学生欣赏无声的《胡桃夹子》中《茶舞》的片段,然后请学生在老师给出的三段音乐中选择合适的音乐为其配乐,再次欣赏有声的舞剧片段进行比较,从而确立音乐在舞剧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以上这两种方式比较进一步实现音乐是舞剧的“灵魂”这一教学目的。

  3、体验感受法。在舞剧中音乐往往会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比如在教授《红色娘子军》这部分时。我会叫学生聆听音乐,想象音乐塑造了娘子军怎样的光辉形象,并且用肢体语言表现一下。从而解决了用肢体语言感受芭蕾舞剧这一知识性重难点,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4、采用“引导——比较——总结拓展”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这一模式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结构有理有节,抑扬得当,从而使学生能够紧紧地围绕教师的课堂设计自觉有序地进行有效性学习。除此之外我还采用了范唱引导法、问题聆听法、讨论法等其他多种教学手段。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老师的设计中进入一种无意识学习状态,使学生自主地的得出学习结论,从而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验证出自己的结论。

  由于本课主要是以欣赏中外芭蕾舞剧为主,西方芭蕾那精湛的技巧表演及中国芭蕾独特的民族风格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为此我采取了“视听”结合的激趣导入,即播放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舞剧《四小天鹅》。以轻快跳跃的旋律和高超精湛的舞技来感染学生,并要求同学现场模仿芭蕾舞中足尖站立的动作,从而激起学生对芭蕾舞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体现了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学理念,趁着学生热情未褪之余再播放《仙女》中足尖舞发展历史的片段向学生展示了舞剧这一高雅艺术的发展道路,从而让学生从风格、体态、动作、服饰四个方面总结出芭蕾舞的特点,进一步地激发和感染学生对芭蕾舞剧学习和迫切需要了解的欲望,并通过“我也露一手“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主动地尝试芭蕾舞中旋转、弹跳、托举等一些难度动作并结合视频资料进行解说,从而顺利的总结出舞蹈是舞剧的主要表现手段,也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铺垫。自此顺利地进入教学的第一个知识性难点——感受和体验音乐在舞剧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解决音乐是舞剧的“灵魂”这一知识性难点,我设计了为舞剧《胡桃夹子》选段《茶舞》选配合适的音乐,老师分别给出了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让学生通过画旋律线、拍节奏型、看人物表演等不同方法来体验和感受舞剧中所表现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从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中选出合适画面剧情的那段音乐。从而达到了教学达标中的第一个重难点的突破。接着欣赏中国舞剧《红色娘子军》中选段《万泉河水,让学生从服装、道具、剧情、题材、音乐等各方面与外国舞剧进行比较。总结出中国芭蕾独特的“民族风”特色并从而进入第二个重难点欣赏——认识和比较中外芭蕾舞剧并用肢体语言感受芭蕾舞剧。在这一环节中,为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A、 请你们欣赏《红色娘子军》主题曲,思考音乐塑造了娘子军怎样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可以通过分析音乐要素和朗诵歌词来总结得出。

  B、 学唱主题音乐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主题音乐配上合适的动作。——以老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编排舞剧片段等几种教学环节。让学生直接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感受中国芭蕾舞剧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的目标,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与外国舞剧之间的差异。

  C、 欣赏《红色娘子军》扩展的主题音乐对比比较主题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音乐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实现这一环节时教师采用了对比欣赏法和视觉图像法,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音乐在舞剧中地位和作用这一第一知识性难点,达到前后呼应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我让学生讨论总结出西方传统舞剧与中国民族舞剧的异同,最后总结概括出什么是舞剧艺术。这样基本完成了能力目标的教学达标,突破了第二个重难点的教学。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我特意安排了课后拓展内容:感受中国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京剧艺术、戏曲音乐在里面的作用。从而完成了本节课所有的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仔细分析和创新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了师生互动、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缺点,比如在教学的环节中老师应该用不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动手动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这也正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课文,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优秀的科普作品。课文共有五个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配有两幅插图。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有一定的词语积累。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了解薄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强调自主,鼓励参与

  1、激情引趣,谈话导入后,适时提问:你认为哪位植物妈妈最聪明,她的办法好在哪儿?教师尊重学生意愿、灵活调控,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来选择教学的切入点,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小节中学习。

  2、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二)激发兴趣,促进学习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用激情引趣,谈话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2、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实物演示等激发兴趣、刺激学生思维,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

  (一)、激情引趣,谈话导入

  (二)、精读课文,理解重点

  (三)、延伸课外,拓展知识

  (四)、归纳总结

  1、激情引趣,谈话导入

  从题目入手,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又从妈妈入手,激发学生情感;顺势一问:把植物和妈妈放在一起,你有什么感觉?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拟人的修辞方法。

  2、精读课文,理解重点

  在激趣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

  (1).课文写了哪几种植物?

  (2).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从这两个问题入手,通过小组交流、自主选择喜欢的植物、观看视频、读文、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掌握新知、理解重点。

  对于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主要采取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纷纷”等词语。我先利用电脑演示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选择词义,既降低难度,又加深了理解,可谓水到渠成。又如“带刺的铠甲”,我发给学生每人一粒苍耳,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亲身体验,词语之意不点自明。

  3、延伸课外,拓展知识

  在学完前几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分别交流在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中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这一要点,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2.有关会议通知模板锦集八篇

3.有关会议方案模板锦集八篇

4.有关会议方案模板锦集9篇

5.有关会议方案模板锦集5篇

6.有关会议方案模板锦集六篇

7.有关会议方案模板锦集10篇

8.有关会议方案模板锦集7篇

9.有关会议方案模板锦集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