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内容:《IP地址及其管理》是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本《网络技术应用》第二单元《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中第二节的内容(1课时),共有四个知识点:IP地址的格式、分类、分配与管理以及发展与前景。
(2)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单元《网络为我们带来什么》、第二单元第一节“域名与域名的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单元将要学习到的“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等知识的基础与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1)在知识方面,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计算机网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存在着个体差异。
(2)在技能方面,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理解及操作能力也比较强,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在情感方面,求知的欲望强烈,喜欢探求真理,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3、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当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包括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价值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IP地址的格式与转换,掌握IP地址的分类和了解IP地址的分配与管理及IP地址的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分组交流探索,学会与人合作,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课堂中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
4、重、难点分析
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有关IP地址的知识,对IP地址如何分类,特别是根据IP地址判断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等知识更是不容易把握和了解,同时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建设网络家园等环节的基础知识,因而,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是本
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拟定为重点: 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难点: 根据IP地址判断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 二、教法分析
(1)教法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我拟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教学法。
(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掌握探求获得结果的方法才是重要的。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分组与分层次教学法。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本节课采用基于任务探究式教学法和分组与分层次教学法相结合,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教学辅助手段
采用电子网络教室、投影仪、多媒体等进行辅助教学。 三、学法分析
学法指导的立足点是从“学会”提高到“会学”和“乐学”的高度上来,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本节课采用的学习方法可以用16个字概括:
1、类比迁移,对照学习。
(现代课程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必须经过迁移过程来完成。采用类比迁移对照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采用的教学法拟定的,本节课中有很多知识点的有着类比点,采用类比迁移学生容易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参与,这是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因而,课堂教学中要不时地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以交流与合作能力为目的学习训练。)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教学论认为,所谓学科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受教育者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9、三袋麦子__(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表达了同样是一袋麦子,各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中心思想。“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很适合儿童阅读。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会读、会认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干”的用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3.理解课文内涵,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体会课文内容的价值取向,懂得只有播种,才有收获的道理。由于本课注重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人物情感,从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地读课文。
因为三种小动物在得到麦子后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各抒己见,并在讨论中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设疑导入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一模一样的三袋麦子在三个小动物眼中是一样的吗?从“黄灿灿的麦子、饱满的.麦粒、上等的麦种”体会到三个小动物看法不同后,从而进入课文的学习,体会他们得到一袋麦子后的想法,以及不同的看法导致不同的做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他们的体验与感受。
二、从“土地爷爷送的三袋麦子是否一样”切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等词语来体会三个小动物的不同的处理方式。通过比较,小猴看问题全面,有丰富的劳动经验,做事有远见的优点昭然若揭。
(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三个小动物处理麦子的方式
(1)小猪看到这袋麦子后,有什么表现?(重点突出“开心”、“喊”等词语。)如何处理这袋麦子的?(重点突出“迫不及待”、“各种各样”等词语)
(2)小牛看到麦子后,有哪些想法?(突出小牛的“勤劳节俭”方面的优点)
(3)小猴的做法是怎样的?延伸:这部分内容写的很简单,但实际包含的内容可不少。引导学生想象小猴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才决定把麦子全种下了地?这样,小猴遇事多动脑,为长远利益考虑的优点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二)放手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索土地爷爷一年后的再次拜访,对三个小动物的反应是怎样的?通过“哈哈大笑、点点头、抚摸、高兴”这些词体会土地爷爷对他们的评价是怎样的?从而找出正确的为人处事方法。
(三)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或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把课文故事完全消化,也为课后习题1“讲述这个故事”奠定基础,虽然没有在课堂进行练习,但也做了“回家讲给父母听”的要求。
三、说一说、写一写:
假如,土地爷爷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为什么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从每只小动物的身上得到启发,都选择了最合理的做法。这个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本文中心。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脉络。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认识几分之几》是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借助小圆片(小棒)“分一分”“拿一拿”等实际操作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材先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借助学具探索“12个蘑菇的是多少个?”进而学会列算式,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课后“想想做做”中也安排了类似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二、说学生
本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和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相关知识,也理解了分数的实际意义,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快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但介于本班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弱,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安排了摆小棒和在图中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动,结合细致的课件,帮助这部分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运用分数的知识,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可以用语言来解释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每道算式的含义。
2、体会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运用掌握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五、说教法
通过摆小棒、在图中分一分圈一圈等比较直观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几份”和“几个”,即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和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进而推导出算式。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的动画生动地展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思考、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请一位同学说分数,同桌来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突出“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的概念,明确分数的意义)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让学生拿出12个小棒摆一摆、分一分、拿一拿。
(2)谈话:我们可以分一分得到12个蘑菇的,是9个蘑菇,我们还能算一算。怎样算呢?
同桌讨论。教师课件展示过程,出示算式,并请学生回答每一步所对应的含义。
这两个层次的设计,主要是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巩固练习
(1)青椒的是多少个?
(2)桃子的'是多少个?
先让学生在图中分一分、圈一圈,接着列出算式;请学生说每一步算式的含义,教师边听边对应播放动画、出示算式,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最后总结出解决求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解题思路。
4、深化认识
(1)猴宝宝要送礼物给妈妈,你们看,两只猴宝宝送的苹果的个数一样吗?(出示课件)
你怎样知道是不一样的呢?(列算式计算)
思考: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因为总数不一样,虽然分得份数一样,但是每份的个数不一样,所以它们的不一样。
通过这样有趣的环节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明确,总数不同,就算分的份数相同拿出的份数相同,最后的个数也不会相同。
(2)1时的是多少分?
(思考关于钟面的相关知识)
前后单位一样吗?(不一样)
不一样该怎么办?(先单位换算)
5、全课总结
(1)几分之几的分数意义。
(2)有条理地解释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3)计算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有多少。
通过说说自己的收获,帮助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回顾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课稿 篇4
说教法
教学活动围绕尝试治印的技能学习展开,安排两个课时,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篆刻艺术的体验和了解。 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入首先可从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入手,让学生在动手篆刻过程中体验篆刻的魅力,提高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教学选择。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 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学生的生肖年份都有对应的生肖图像。试想一下,学生如果能够亲手刻出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印章,会有一种怎样的满足与成就呀! 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刻出一方属于自己生肖的肖形印章,然后印在自己的书籍上,或者印在自己制作的精美小书签上。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书籍,把这些自己制作的小书签作为奖励学生的小礼物,告诉学生:谁的作业完成得好,老师就把自己的书签给谁留作纪念。本课的教学过程 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创造作业法。
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尝试在印稿上石这个步骤中的两种方式,教学实践证明:“直接反写”的效果较好。肖形印没有正反的明显区别,为学生练习直接上稿的方式提供了便利。 教材上镌刻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实践证明:切刀的方式更加易于掌握,也更加具有安全保证。在学生初次尝试镌刻肖形印的`练习中,提倡首先统一使用切刀法。为了保证刻制的安全与简便,尝试刻制活动中使用的篆刻材料可先选择石膏材料。本课时的另一个学习内容是欣赏篆刻作品。引导学生在尝试和体验的基础上分析教材提供的篆刻作品,结合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交谈感受。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印面文字内容所表达的意境体会笔画线条产生的视觉效果,形容自己的感受。在欣赏与体验环节后,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名章、闲章威者肖形章进行正式的临刻。因为有了刻制肖形印的尝试作为铺垫,“活动一”的可行性大大增强。在 石膏材料的使用基础上,此时可以考虑选择石材作为雕刻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体验篆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说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欣赏作品)——乐中体验(刀法尝试)——讨论探究(自评)——知识扩展(亲手刻出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印章)
互动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中,利用篆刻教学的影像资料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点
欣赏一些古今优秀的篆刻艺术作品,为学好本课搭好基架。
2、介绍篆刻方法步骤
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稿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学习方式和《黑白世界》一课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拓展。尤其是木刻刀具与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上。如:切刀法、冲刀法、写印稿等。
3、构思立意,突破难点
这一教学环节,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课件中所播放的篆刻图片选择几张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讲解,同时选择一幅具有代表性的肖形印, 直接让学生观察、模仿、探究、创造。
4、课堂练习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运用是我们的目的,最后,播放轻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名章、闲章威者肖形章进行正式的临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给予技术示范和辅导,随时展示制作过程中的学生作业,及时做出评价,对学生作业的不同步骤的表现进行纠正或鼓励。
5、归纳总结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说板书设计 :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篆刻过程与板书相结合,将范画、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金属》这一课。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金属》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第4课。本课是根据小学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里的物体性质”的相应内容编写而成的。是以金属为题,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即金属的共性。本课在结构上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认识金属物品的金属属类,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用金属制作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利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启发学生归纳出金属的基本性质,即有金属光泽、容易传热、有延展性。最后,以拓展的方式补充常见金属性价。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2、教学内容:
《金属》这一课安排这几方面的教学内容:
(1)、认识常见的金属制品,讨论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利用实验探究金属性质;
(3)、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考虑它们的性能,还要考虑它们的价格等因素。
3、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对于金属并不陌生,但对金属的性质、价格、性能、优缺点并没有作专门的研究,虽然是很熟悉的常见材料,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初步接触科学,让其独立探究,还是有一定难度,尤其《金属》与前面的几课相比,要引导学生探究同类物体的共性,更具有挑战性。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介绍一些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4、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容易传热、有延展性的性质。
(2)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能,知道性质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也要考
虑价格等其它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教学重难点:
金属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难点是: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
6、教学准备:
本节课用到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很多很特殊。要用到开水、铁丝、铜丝、铝丝、水槽、小锤、石块、塑料棒、竹筷等。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所有材料和工具都由老师准备,并把烧杯换成塑料保温杯,各组加一个水槽,防止学生实验时弄倒杯子,被开水烫伤。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金属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刚刚接触科学,所以我又加以必要的指导。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离不开教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具体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根据“先学后教,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按照“主动——和谐”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本节课分四个教学环节,即独立自学、互动交流、总结评价、运用拓展。
1、独立自学:
上课一开始,我出示学生比较常见的金属制品铁碗和铜号,让学生说一说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再导入本节课课题,然后接着出示本节课主要探究的问题,即问题生成单。这样教学的好处是实物展示能引人入胜,让学生见识丰富多彩的各种金属制品,迅速激发学生探究金属的欲望。接着出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自学,关键是尊重学生的心里
感受,培养他们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在“问题生成单”的指引下,限时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初步把握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其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主参与学习。
2、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每节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本节课我分三个小环节来完成。第一个环节:引导交流常见金属制品。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同时补充金属制品的图片,接着出示铁碗和铜号,提出:“为什么铁碗用金属铁做,铜号用金属铜做,而不用其它材料制作?”的问题。这个环节我先采用创设感官情境,期望学生发现金属在日常生活的更多的运用,揭示其金属的优越性。同时重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对金属共同性质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环节:引导实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领学生利用三个实验来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1)、金属有金属光泽实验:
我让学生用砂纸对铁丝等进行打磨,让他们仔细观察,得出金属有金属光泽这一特性。在这一组的实验活动当中,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有我的`演示实验,再加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已经对金属的性质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学生由看一看、做一做,自然明白了很多,同时逐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金属容易传热实验:
这是学生所做的第一个有关金属导热性的实验,需要用到开水,而要保证学生的实验安全。所以,我把烧杯换为塑料保温杯,各组加一个水槽,在实验时,把保温杯放在水槽里面,防止学生弄倒杯子,使开水烫伤学生。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安全实验,又能保证实验有明显的效果。当学生用手去触摸,发现铜丝、铝丝很热,而塑料棒和竹片没有变热,我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铜丝和铝丝很热呢?这热是从哪来的?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原来热通过铜丝和铝丝传到了我们的手上,揭示金属容易传热(导热性)的性质。
(3)、金属延展性的实验:
关于金属延展性的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让学生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地观察,认识金属的延展性。我为学生准备了铁锤、石块,
铜丝,铝丝等实验器材,但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只选择比较容易敲扁的铝丝给学生敲打,实验更容易做一些,效果也明显。在这一实验中,学生未必能准确说出延展性这一概念,我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直接揭示,因为我认为科学课堂上,有时候,一些准确的科学概念,是有必要向学生直接传输的,而不能始终停留在一种模糊的操作阶段。
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能,知道性质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也要考虑价格等其它因素。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谁知道哪种金属传热最好?哪种金属延展性最好吗?哪种金属最昂贵?”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学生更能准确地获取知识。
3、总结评价
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简要进行学习总结,然后老师进行点拨评价,补充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4、运用拓展
我让学生做三题巩固练习题,做一题拓展练习:(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其目的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目标检测,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本课时,最后形成的板书是:
有金属光泽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阿蒙森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主人公伟大的精神品质;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重点难点:通过品读,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
三、说教法学法
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动机的不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这种阅读主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品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环节:
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授。
由学生对“悲剧”之“悲”的理解引入新授内容。
(设计意图:以此引入新课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环节二:品读课文,合作交流。
(1)课文的题目是“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为什么又说是“伟大”的呢?品读课文,说说“伟大”体现在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作者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设计意图: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个性思维。)
(3)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环节三:学生质疑,集体讨论解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品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环节四:课堂小结
环节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是否比以前更深刻的理解了“英雄”一词的'含义了呢?能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吗?
我们应该记住英雄们的名字,让他们成为我们心里的一个路标,一盏明灯,引导我们也能够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甚至是生命!
这里,我引用美国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表达我们对英雄们的敬仰和哀悼: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课件展示)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在我们的心里雕刻并矗立起了五位英雄的形象,他们的名字是:
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课件展示)
请大家一起来读,让这些英雄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吧!
(设计意图: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深刻理性地认识理解更多的人和事,能够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学生的记忆,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环节六:
1、搜集并整理南极相关资料。
2、结合课文内容,阅读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给英国公众的绝命书,完成一篇阅读笔记。
(作业和板书作业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和知识面而设计,学生可根据或阅读或写感受,自由选择。板书围绕伟大和悲剧而设置。)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特点
这篇文章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
2、选择这篇课文作为课外读物的目的:
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说学情】
这个班级经过去年一年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他们有一定的情感积累,但由于他们大多数家庭的文化素养不高,家中没有较多的藏书,所以没有多少课外阅读量,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他们能够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对读书或者某一本书产生阅读兴趣就可以了。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圈划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
2、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说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由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格言进入题目解读,由“窃读记”意思进入文本学习。
(同学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孩童时代那奇特的“窃读”生活吧。首先,看看题目,窃字的原意是指什么?窃读又是什么意思?连起来,窃读记可以解释为……)
设计意图:从读书的氛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8分钟)
快速默读全文,找找“我”是用怎样的方法来“窃读”的,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
(过渡语:好的,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找看“我”究竟是怎样窃读的呢?并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四人小组交流)
假装问价钱来窃读。
贴在大人身边来窃读。
下雨天窃读。
饥肠辘辘的窃读。
三、品读赏析(18分钟)
(过渡: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那么有谁能很快找出课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圈划出描写窃读时心理活动、动作等词语或语句,并简单谈谈你的体会。
追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的快乐和恐惧的?请大家从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两方面入手圈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在学生比较准确的说出自己的体会之后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说课稿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P103-104
教材简解:
本节教材是在上节教材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同时,本节教材还兼有巩固上节教材的任务。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的口算8、7、6加几。
2、培养同学初步的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同学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
把另一个加数分成几和几,才能和8、7、6“凑十”,同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设计理念: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说教法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熟悉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手、口、脑并用,积极参与这节课教学的全过程,把动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逐步感知算理。
说学法
让学生经过教师演示以及课件操作,加深理解,从动手操作,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知铺垫
1、口算
2、括号里能填几
3、分解数的组成
(通过“数的组成”这部分复习,为下面的学习进行必要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学习目标:学习并应用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课件出示风景片及情境图
教师创设情境: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到处是盛开的鲜花,无论走到那里都生机盎然,充满着绿色的气息,在这里还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你喜欢这儿吗?现在就让我们出发,去公园好吗?可是你们要注意在公园游览时,要爱护那里的`一草一木,保护优美的环境,不要破坏它,要和那里的小动物做朋友,不要伤害他们好吗?同学们,前面就是公园了,我们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小朋友才能买门票进公园,你知道一共来多少个小朋友吗?
(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买公园门票,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数学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得有趣,认为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自主探索
1、探索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指名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讨论
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3、小组汇报交流
生可能出现的三种算法:
(1)数数法:1、2、3……12、13,一共有13个人。
(2)接数法:左边有5个人,然后接着数6、7、8……13,一共有13个人。
(3)凑十法;左边有8个人,把右面的2个人与这8个人合起来,凑成10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4、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不错,那你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不爱发言学生,同时还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四)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探索用计算方法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列算式呢?(生说,师板书8+5)
2、小组合作交流,动手用小棒摆
要求在摆好后,把你的摆法说给同桌听,在听人讲话时,要学会倾听,这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对所学的加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指名演示过程(师板演过程)
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用凑十法小组,到前面演示。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初步体验“凑十法”比较简便。)
4、小结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但是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8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5、出示儿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用凑十法来计算。
小朋友,拍拍手,
大家齐唱凑十歌,
九凑一,八凑二,
七凑三来六凑四,
两五相凑就满10、
(五)尝试独立学习
1、生独立完成P103页例2
现在请同学把书翻到103页,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例2,把得数写到书上。
(激发学生自信心及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的经验,感知、体验、比较,自然的运用“凑十法”来计算,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简便性和适用性。但尊重学生的自主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识为合适的方法时行计算这一理念。)
2、汇报计算方法
3、小结鼓励用多种方法来计算
(六)总结算法,发散思维
1、出示情境图(课件演示有八只蜜蜂,又飞来九只蜜蜂)
在公园的花丛中,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它们把蜜蜂都引来了,你们看,又来一群,你能把根据这幅图列一个算式吗?
(生可以根据先飞来后飞来列式,也可以根据蜜蜂身体的颜色列式。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的分析思考问题,探寻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列式
谁能列式解答?(生说,师板书)
3、自学
这道题书中的同学,想出了3种方法解答,可是他们没有完成,你能帮助他们完成吗?
4、交流
把你的喜欢的算法,说给你同桌听。
5、指名汇报(师课件演示)
6、小结。
我们在计算8加几时,可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和8凑成10,再计算,也可以把8拆分与另一个加数组成10再计算,也可以以前学过的知识,比如9+8=17,8+9=17等多种方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认为那咱好,就用那一种做题。
(师对各种方法给予肯定,并特别提出第三种方法,渗透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又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一)创设数学迷宫情境
师:我们下一个观光地点是天赐湖,想到天赐湖要走过一座数学迷宫,想走出迷宫就必须解答这里的数学问题,同学们有信心走出迷宫吗?师讲解走迷宫的方法。(课件出示题目)
1、P104做一做第2题
2、P104做一做第1题
3、P104做一做第3题
(二)创设游天赐湖情境
师:同学们,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顺利走出了迷宫,来到了美丽的天赐湖,你看见了什么?这些小动物在欢迎我们呢,他们看见同学们来了,非常高兴,这一高兴不要紧,他们忘记了回家的路,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吗?
(通过有趣的游戏,把学生带入游戏情境之中,利用游戏进行巩固练习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愉快的活动中,也可通过这个练习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课堂检测
五、课堂总结,画龙点睛
愉快的一节课很快过去了,你学会了什么?那么8、7、6加几是怎么样计算呢?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开和8、7、6凑成10,然后再计算,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无论用那一种方法都可以,看来这节课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少啊!
板书设计:
8+9=179+8=17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