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讲的课题是: 模拟实验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模拟实验”说课稿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回顾---情景导入---引导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用替代物模拟实验”本课例基于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摇奖出发:激趣引探 ,明确规则,举行摇奖,缺少工具?探究替代,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实践操作,进一步营造和激发学习过程积极的心理氛围。例题选取,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 ,着以生活色彩,附以社会背景。德育渗透,丝丝缕缕,潜移默化,不失时机。整个教学活动: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小组合作,活动开放,成果共享。旨在让学生放飞思维,寻找替代物的乐趣,感受数学之美,切身体会,了解替代物的意义,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中,应以合作探索为主,利用集体的力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想象力,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从而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初中数学教案《“模拟实验”说课稿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可以用替代物模拟实验的意义与方法。
2、会选用适当的替代物进行模拟实验。
3、培养实验习惯,掌握实验方法,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理解合作共享和支援帮助等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养成观察,探究事物的习惯.
(三)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过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 回顾-------情景引入---引导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提高---交流评价”。
1、回顾:对前几节知识的复习与辨析。
2、情景导入: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摇奖出发:激趣引探 ,明确规则,举行摇奖,缺少工具?探究替代,导入新课。
3、引导探索: 注重对学生合作交流过程的指导帮助,养成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不制约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解决问题:通过实验以后,学生心中一定还会有很多疑问和困惑,如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尽相同?任何图钉的钉尖触地的机会都是一样吗?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寻找到答案,给出圆满的解释。
5、总结提高:教会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会总结一节课的要点并随堂巩固,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数学习惯。
6、交流评价:要求学生课外交流实验结果和实验方法,相互借鉴补充,进行课外拓展,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以上是我的简要思路,由于水平局限,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我是什么》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的利弊关系。
说重难点
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描写,让读者去猜,因此,文章的重难点就是了解“我”是什么?
说教师的教
依据教材的内容及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变化。(2)、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为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地学习意识,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特点设悬念,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同学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这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通过同学们自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猜猜“我”是什么,在变化过程中,“我”都变成了什么?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时,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学生汇报,并指出读得好与不足之处,针对读得不好的地方请同学再读。通过读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重点理解:“白衣服”、“黑衣服”、“红袍”。通过询问:汽、云、雨、雪、雹子的变化都与什么有关系,初步揭示谜底:水。并请同学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水的哪些变化。最后,看一段关于水的变化的片断,来真实感受一下。(课件展示)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同桌讨论学习,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动作的词。为加深理解,请同学起立,边读边加动作。
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边读边找出两组反义词,并理解这两组反义词之间的关系。(温和、 暴躁)、(好事、坏事),并请同学们通过课外查阅的资料说说水都为我们人类做过哪些好事和坏事。利用多媒体出示水对人类破坏的资料,引起学生共鸣。最后请同学们讨论:为了让水光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人类应该想出哪些办法来治理他?(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不乱倒垃圾等)
课文结尾时,根据教材拓展延伸,讲述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给人类做出了许多贡献。联合国有关专家指出,21世纪是“淡水世纪”,这说明水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并帮助、监督身边的人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使更多的人增强环保意识。
说学生的学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给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学习情绪。
1、激趣学习法
有了学习兴趣,便有了主动学习的良好愿望,而良好的愿望和主动性是达到目标的最好动力。讲解课文时,以“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同学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这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时,通过学生的比读、赏读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边做动作边朗读来理解课文、找反义词来理解课文等方法来不断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2、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
查阅课外资料的方法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汽、云、雨、雪、雹子”的形成过程,单靠教材中的一点点知识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同学们课下查阅许多资料,找到相关有用的内容,这些资料对学生弄清“我”是什么很重要。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水既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难。
说课稿 篇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学情分析
学生爱玩,好动。利用他们的这种天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3、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4、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教法分析:
1、引导探究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帮助。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四、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仪器、用品
仪器:火柴、镊子、烧杯、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用品:白磷、红磷、热水、蜡烛、稀盐酸、碳酸钠粉末。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疑猜想
有网友说,把石蜡放入试管中加热至沸腾,然后泼到试剂盘中会燃烧起来,是真的吗?欢迎大家来到真假实验室,下面我就给大家演示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等我们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会揭晓。
(二)制定方案,实验探究
(1)教师演示实验: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目的:使学生形成对猜想做出证实的意识,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2)学生分组交流,总结归纳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展示悉尼奥运火炬水下传递的图片,进一步解释水中可以生火。(可以弥补上面实验现象不明显的缺陷。)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比分析中获得新知识,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验证意识。)
(三)提出问题,交流反思
(1)讨论与反思:
(过渡)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这一天来到火焰山,这里三年未下一滴雨,酷热难耐。唐僧说:“悟空,你看这火焰山这么热,你我师徒可怎么过去呀?”
1、如果你是孙悟空,该怎么办呢?
2、第一次借来的芭蕉扇为什么越扇越旺?
3、第二次借来的芭蕉扇为什么把火扇灭了?
4、你还能为孙悟空想出别的灭火的办法吗?
(2)分组实验
活动与探究三: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温馨提示:注意安全,轻声细语。)
学生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设计目的:使学生养成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装置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加强环保意识。)
(四)应用拓展,学以致用
情境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为什么?
情境2:油锅着火后可以用锅盖将其盖灭。问:这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情境3;燃着的蜡烛在火焰上罩一螺旋状铜丝就可以将其熄灭?这又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3)引导学生回顾,教师演示实验,总结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
(五)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课后4、5、6小题。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旋转与角》是北师大版小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本课从旋 转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课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中仅依靠观察现有图形推出概念的方式,改静态观察为动态描述,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将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直观的区分开来, 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本课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它是在学生自己旋转纸条的过程中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直观体验,感悟旋转的幅度不同,所得到的角的形状与大小亦不相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与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带学生复习了什么是角及学过哪些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然后,我带着学生一起旋转活动角,观察所形成的角的特点导入新课。在学生认识了平角后,启发学生继续旋转活动角来得到周角,讨论什么叫周角。得出结论: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好多种角,其中平角和周角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通过让学生亲身模仿运动,结合讲解,初步感知平角和周角。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的平角和周角,以拓展他们的视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角的认识,体会平角和周角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在学生认识了这些角之后,让学生找出各种角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各角。最后,完成一组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
说课稿 篇5
我认为教师上课其实就是一门表演艺术,关键是要让学生能来听你的课,看你表演。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然后才会喜欢你上的课,这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而且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一进教室不应该立刻侃侃而谈,不知学生在不在听,只管自己讲,也不注意学生有什么反应,所以要让学生来听你的课,一进教室在讲台上立定,目光循视全体学生一遍,确定学生都进入角色了才可以开始讲。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第3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本课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a) 本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听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初一学生比校难理解,通过演示创设情景把题目改为木散为器,帛裁成衣较易理解)其实也比较容易,指是将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全新的形态。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步骤却是现代图案设计中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叫变异过程,是现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b) 前后知识联系:本课内容是在第一章
c)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分割和构成的概念,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先临摹,再通过分割与构成独立完成一张作品。
d) 至开本课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分割与构成",以及它在图案设计中的意义。②通过"分割与构成"练习,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成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案的装饰美的审美能力。
e) 我认为教学重、难点最能体现课题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分割与构成的规律,为构成图案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分割。
教学难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心理刚开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维习惯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摹仿、再现。而且对图案在头脑中还没有正真形成图案设计过程的观念。为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创造思维的跃进,尝试着用分割与构成的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创造过程的甘苦。
为了使学生激起更大的兴趣与热情,由被动变为主动,既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脑),构成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手);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真正体现眼脑手的协调并用的原则。
根据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教学法:
学生总是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在导课的时候创设"桌面整理"的活动,看谁分块布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观又便于使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割与构成的观念。
2、 观察、发现法
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体会象科学家那样探索发现真理的滋味。让学生观察"花瓶与人头"的图案画,使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画面,激发学生进行分割练习的欲望。
3、 演示、练习法
这是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人"的图案分割构成,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分割构成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抄袭教师的想法,给学生建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学生练习,根据教师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用实际,先选定要构成什么图案,再划分为几块,概括成几个几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后拼合成预定的图案。可以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有三个高潮一开始导入和中间讲解
(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引入)师生问好后,教师巡视学生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书、作业本、文具盒、尺、笔、圆规等用具,让学生在再短的时间内整理好,使"桌面"上即整洁、美观,又要便于使用方便,看学生怎么布置这个桌面。(学生准备教师巡回指导讲评)这是桌面的分块与布置,再结合教室的布局,最后引申到课桌以及家具的制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与缝纫。
同时板书: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5分钟)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割与构成。
板书:
形块的分割与构成
请学生先自己来说说什么是分割,(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分割是将一个形分成若干等分;结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内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间分割,关键是怎么分,)分为随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范画讲解,分割成自然形、几何图形。)相对应的还有规则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规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刚才作的练习按各自的功能分割)。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前面两节内容的发展与升华,前面两节讲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但是认识了本质与规律后,认识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它需要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认识。在此,教材把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完整地统一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教学中应以事例说明认识是一个艰苦、反复的过程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深化、发展认识的含义及原因。
2、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觉悟方面:提高对“认识总是要发展的”这一观点的理解与运用的自觉性,进一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不断调整的理论依据。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为什么要深化、发展认识,从能力培养上说,搞好这一点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
2、难点: 对本质的认识是一个艰苦、反复的过程,这实际上涉及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这一理论,深入分析,难度较大。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联系历史知识分析理论的方法,同时以现实的事例进行分析,辅之以历史图片、影像资料,提高趣味性,适当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播放我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相关资料片,组织学生讨论我党理论发展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引出一个结论:
一、人们对一个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板书)]比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就经历了五次党代会的不断调整而最后确立的,从而说明这一过程的艰苦性。 既然这么艰苦,我们更应该引出第二点:
二、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认识(板书)] 结合我国的政策的变化运用分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说明。
1、从认识的层次上讲:认识要不断深化(板书)],这里,继续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过程来说明认识是如何深化的。我国是如何由计划经济一步一步地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然后,教师过渡:
2、从认识的领域讲:认识要不断扩展(板书)] 结合事例我国开始由农村改革如何扩展到城市改革,由沿海开放一步步发展到内地的开放。由过去改革之初的“引进来”到今天的“走出去”,由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认识扩展。 然后,再由教师过渡引出第三点:
3、从认识的进程上讲: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板书)] 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分析的,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比如,我们对市场规则的认识,就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逐步加深的。 这一理论如何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呢,组织学生讨论。过渡出下一个问题。 [
三、学习知识是不断进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进的过程(板书)] 在此,可由学生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来说明这一道理。从而提高觉悟加强能力。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
1、人们对一个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深化(层次)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2、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 扩展(领域)
推移(进程)
3、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进的过程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在高考中,其重现率达100%。教材涉及:
① 初中化学第八章第一节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
② 高一化学第五章第五、六节有关物质结构知识。
③ 高三化学第一章化学平衡原理知识。
④ 高二化学第二章第三节Al(OH)3的两性知识。同时它又是学习电离度知识、弱电解质在离子反应中的表现、离子共存、水的离子积、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
①通过对初中已有的酸、碱、盐电离知识,导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实验感性认识: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同浓度、同体积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并据此导出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电离程度不相同、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利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的电离情况,加深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的理解,得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
④据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平衡;化学平衡原理适用于该平衡体系,并依据该原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
①认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认识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掌握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④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化学平衡原理适用于该体系,并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
2.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
运用教材(如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但电解质的强弱不以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划分;导电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
三、说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理解及有关概念、理论和应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不是物质本质上的分类。决定电解质强弱的因素复杂,教材仅仅是从电离程度不同加以区分。因此,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掌握是本节的难点。为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效果,强化对学习重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在不断辨别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③通过列表类比和设计重、难点习题等,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程序
本节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掌握各个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故采用实验、分析、讨论、演绎和归纳的综合教学方法。第二课时以巩固知识、训练应用电离平衡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可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整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程序为:从复习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性质(导电性)入手,分析得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规律;通过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同,引出电解质电离程度问题;由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结合物质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电离的三种情况,得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概念。联系化学平衡分析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应用电离平衡理论解答化学问题,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