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6-05 14:34: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说课稿汇编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语文说课稿汇编5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一、说教材 ——突现亲情,把握重点难点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的主题。

  情感价值目标:

  1、在冲突与误解中感悟亲情。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学习“我”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概括内容;初步学习用勾画点圈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铺设亲情的写法。

  二、说教法——结合学生,优选教学方法

  我一直觉得文本是我们从事教学时的根本,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多媒体等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应该还原鲁迅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以《风筝》这一文本为依据,挖掘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这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为久远,但亲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宽恕、谅解等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此学生是能够有所体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于教师应该“降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移植给学生,应该以人为本,以文本为基础,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与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早朝读、课外),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是白话文;故事较为简单清晰;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信任学生,注重学法传授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能力、质疑能力。教师应适时点拔,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可能较为生涩难懂,本身立意丰富而深邃,这些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但我们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预习阶段给学生相应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的探究阅读。我提出了以下预习要求:

  1、反复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子。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抓住关键语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人物形象。

  四、说程序——重视能力,优化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的。

  (一)导入课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二)探究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朗读,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预期问题:

  1.“那里”、“他”、“发见”等不规范用字。

  2.开头部分“惊异和悲哀”的是什么?

  3.开头与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读感悟:朗读课文的重点章节,体会作者如何在冲突中显现亲情,展示“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探究“精神虐杀”的根本原因。(不觉醒、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情感体验: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链接:以后的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理解要有正确的引导。)

  (六)作业:

  课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儿童时的那件事?(还有回味的余地。)

  〔教学小结〕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蕴含极为丰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其中的一点(亲情)为主,探究一个局部性问题,进而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很可能学完以后学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体悟之处,但这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板书设计

  风 筝

  “我”——————————弟弟

  少年

  中年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基于这个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4)、重点、难点

  由于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而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词句,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

  由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要把感性的文字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在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同时,要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本课教学我将采用自读感悟式,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3、学法指导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在课堂学习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二)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我采用下面的导入设计:同学们: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人称“天下第一鼓”。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不知大家有没有体会其中的气势。现在,让我们先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起去黄土高原领略安塞腰鼓的风姿与魅力,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这样的导入设计,意在贴近课文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自觉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三)学习新课

  因为现在的教学要求大多是要对文本感悟领会,所以就要对课文进行精读。《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一精神,我重点作了如下设计。

  1、播放范读,整体感知

  怎样读好,当然牵涉到一些具体方法。本课教学中,在让学生读前,我通过播放课文范读的课件,创设文章情境,同时用多媒体出示听读要求。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在听读中解决生字词。提出在听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然后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力求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另一方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

  这一环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听读中理层次,明条理,学会在读中把握文章的“脉”。

  2、反复诵读,品词析句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讲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听了课文的范读录音之后,让学生借鉴范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读。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悟出文章的好之所在。再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此环节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教给他们“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关键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真谛。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教学中,我将采用“质疑问难--想像描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让学生学用课文句式、段式写作。将作文与课文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迁移。

  现在我说说本课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课我在教学中弱化了字词的讲解,尝试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自读自悟上,并把反复诵读课文作为重点。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和优美的句式段点,在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的同时,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线。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知性。要求教师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我的板书主要以展示教学程度为主,学生学习成果为辅。使板书同时具有了强大的教学功能和评价功能。

  最后,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安塞腰鼓》声中结束这篇文章的课堂学习。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三、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多媒体课件

  2、组织学生上网查阅98年抗洪救灾的背景材料,以及抗洪救灾中涌现的可歌可泣感人故事。

  四、主要板书

  大堤抢险(面) 英雄

  大江保卫战 铁汉本色(点) ↓

  勇救群众(面) 铭记

  五、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揭题:同学们, 1998年夏天接连不断的大暴雨使滚滚长江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沿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齐读课题)

  2、在这场保卫战中发生了许多动人事迹,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哪些感人事迹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

  二、学习大堤抢险

  1、让我们先回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看抢险录象)看了录象,你最想说什么?

  2、是呀,子弟兵为了抗洪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那么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的呢?

  3、请大家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圈出最让你感动的词语,并在旁边写上让你感动的理由。

  交流: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顿时出现了

  (1)学生抓住闻讯赶到顿时等词体会战士们救援速度非常快。

  灾情就是命令,部队官兵一听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立即赶到,救援速度多快呀!让我们一起读!

  (2)长龙在句中指的是什么?

  在这篇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写到了龙,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又是把什么比作巨龙呢?

  课文两次写到不同的龙,你有什么话想说?

  (3)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我们的子弟兵呢?

  出示:( )的子弟兵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来回穿梭全然不顾保住大堤

语文说课稿 篇4

  《梦圆九天》记叙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课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天,震撼人心的一刻。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杨利伟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对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升空也很熟悉,但是,对于文中蕴含着的对几代航天人的赞叹,为祖国骄傲和自豪的.思想感情却需要加以引导,通过朗读和感悟才能理解。为了完成从文本到情感的升华,我主要从课题上做文章。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我就直接出示课题,问:“梦圆九天”中的“梦”指什么梦?“圆”又是什么意思?课题是什么意思?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学生对于本课的内容大致有了一个了解——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了。

  当学生明白了课题的意思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是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为什么今天终于成功了?是怎样取得成功的?这种探寻为后面的答案和对中国航天人的辛劳和智慧的赞叹埋下了伏笔,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重点指导“飞天”,凸现精彩瞬间。

  课文关于飞船升天的描述非常详尽,它从视觉、听觉、心理活动几个方面描写出了飞船腾空而起那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不仅是指导写作的范例,也是激发学生对那激动人心的震撼瞬间的赞叹和钦佩之情的一个媒介。指导这一个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飞船升天那一瞬间是那样让人激动,那一刻是那样激动人心,让我们一起去回顾一下这雄伟壮观的场面。(播放“神舟五号升空”的视频)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媒体出示说话练习:

  9时整,发射平台火光四起,我看到——,我听到——,我感到——。

  师:是啊!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刻!让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述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的。

  出示课文17节:

  9时整,发射平台火光顿起……来自你的四面八方。

  师:请你大声读读这段话,想想在你的词语宝库中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一场面?(震撼人心、气势磅礴、声势浩大、惊天动地……)

  师:这样一个惊天动地的场面,这样震撼人心的一瞬间,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

  生朗读后其他学生点评他读的如何?师随即显示有关的关键词语。

  师: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再现当时那辉煌的时刻,(音乐起,师引读:9时整,……几秒钟后,听到……)

  师:现在,谁能当回小记者,来现场报道“神五飞天”这一震撼人心的一刻。请你们各自准备一分钟。

  通过看视频(激发情感)——说话练习(表达情感)——深情朗读(再现情感)——现场报道((升华情感)

  三、追问事件背后的故事,思考文章主题

  飞天成功了,杨利伟成了英雄,然而英雄仅仅他一个人吗?去文中找找。用“~~”划出描写他们的句子。同样,也请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体会。

  生交流,随机出示句子。

  那无数个奋战的日日夜夜,载人航天十年的不懈努力,都在航天员杨利伟迈向太空的时候化为幸福的回忆。只有此时人们的脸上才露出了一丝微笑,那微笑是发自内心的,那微笑是几代航天人青丝变白发的艰辛。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让我们走进他们,看看幕后英雄微笑背后的艰辛,也许你会有更深的感触。(音乐起)出示相关的补充资料。

  师:过去的艰辛已成为幸福的回忆,来!带上那份发自内心的微笑,再来读读。

  师:英雄的背后往往还站着无数无名英雄,他们就这样默默关注,默默奉献,所以说——飞天成功更大的功臣应是那些为航天事业默默努力的所以航天人。看!飞船升空了!(再次播放视频)让我们和所以的航天人一起体验这份激动,这份喜悦。

  师小结:正是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才圆了我们华夏儿女的飞天梦,我们为有这样的航天人感到骄傲、自豪,是他们让我们——(指课题)

  通过追问“飞天成功了,杨利伟成了英雄,然而英雄仅仅他一个人吗?”,通过补充资料,通过朗读,学生对航天人的艰辛有了深入的认识,对这些科学家的辛勤劳动和伟大创造由衷敬佩,对祖国科技的发展感到由衷的自豪。

  四、回归课题,剖析文章主旨

  最后,再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来,再次追问,为什么几千年的飞天梦在今天得以实现?它的实现说明了什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在学生说话的基础上,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遥看琼楼舞清影,今朝神舟上九天”。这一天,中国航天腾飞的乐章又一次奏响了最摄人心魄的交响乐,中国用自己的飞船将中国的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这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中国航天史上铸就的又一座巍巍丰碑,中华儿女将在浩瀚宇宙中大显身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到了神舟五号上九天的那份激动,如今,六号也成功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七号的发射更是指日可待。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激动地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学生读课题:梦圆九天); 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学生读课题:梦圆九天); 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学生读课题:梦圆九天)。

  在这样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对祖国的自豪感亦在加深……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

  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证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课内自读课文。《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掌握若干活用词。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文章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

  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朗读法DD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DD深入理解掌握意义

  比较法DD区分异同认识特点

  练习法DD实践归纳掌握字词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配以练习,突破难点。除了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 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 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第二段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破其疑”“求一得”“资切磋”这三个作用概括出“好问则裕”。第三段古人“虚中不断完善”“三代以下有学无问”第四段今人不好问的原因表现和危害,“为害于心术者大”。第五段今人不善问的表现。第六段从反面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第七段总括全文。

  4、 引导学生比较《师说》《问说》的相同处。

  题目都有说,《师说》《问说》

  都劝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

  都反复运用对比的方法。

  都是内容质朴,多排偶句,整散结合。

  比较不同点

  《师说》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学必有师,《问说》强调问的重要性,学必好问。《师说》对比对象繁多,参比内容单一。都是“不耻相师”与“耻学与师”。《问说》对比对象单一但对比内容繁多。

  5、 归纳词的活用。

  6、 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7、 总结学习要勤学好问,要掌握正反对比论证.

【【推荐】语文说课稿汇编5篇】相关文章:

1.《语文》说课稿

2.语文荷花说课稿

3.语文《离骚》说课稿

4.学校语文热门说课稿

5.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

6.《荷花》语文说课稿

7.《赶海》语文说课稿

8.散步语文说课稿

9.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