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军神》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体现了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强的革命意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本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因此,教学本组课文的重点,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要围绕“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军神》是这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通过记叙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药的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以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为线索,先写沃克医生给刘伯承检查眼睛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是个军人;接着写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手术,刘伯承拒绝使用麻药;最后写手术后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钦佩。
这篇课文的选编意图是:l、继续训练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的`精神,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本课内容、课型特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l、学会本课生字13个,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年龄、勉强、从容镇定等词语。
2、理解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及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3、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教学中我将落实以下基本理念:
(1)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乐于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快乐学习”是我多年来一直追求的教学目标,而良好的教学氛围则是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只有在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对话”才能够畅通,孩子们才能够积极探究,个性才能够得以张扬。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力求通过“平等的对话、亲切的指导、愉快的合作、真诚的激励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2)本课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全文语言简洁、朴实,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在读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对刘伯承产生由衷的敬佩;在读中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对话、神态等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加强学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渗透学习方法这一策略,提高学牛阅读能力。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等。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批注法”是我多年来一直所坚持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4)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学习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以“阅读——批注一交流——品味”为主要学习方法,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去深刻理解课文,学习刘伯承那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另外,“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是小学五、六年级应培养的一种能力,学习本课时,将充分利用师生所搜集的一些课外资源更深刻地了解刘伯承这一人物。
三、说教学过程:
在学生课前认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深入探究、感悟,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二个课时,以“我眼中的刘伯承”为专题进行交流。为了体现设计的整体性,我把两课时的教学流程放在一起来说。
(一)谈话入手,导入新课(第一课时)
1、同学们,战争年代,中国大地上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了千千万万个像狼牙山五壮士、雨来这样的英雄,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一位堪称“军神”的人,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博得了人们的敬佩。
(联系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导入,体现单元的整体性。)
2、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军神”指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词句,理解感悟
l、沃克医生为什么会发出如此的赞叹?默读课文,画出你最感动的语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旁批。
(1)集体交流、研读、感悟。流程预设:朗读——谈感受——交流——品悟——感情朗读。
教师相机重点指导:感受疼痛、坚强
a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抓住:“一声不吭、紧紧、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越来越……、居然,,理解)
b “七十二刀”
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数刀数的?
师:一刀、两刀、三刀、四刀……足足七十二刀,手术经历了三个多小时。三个多小时,对于一个拒绝使用麻药的人来说该是多么漫长!七十二刀,刀刀连心啊,这对于一个拒绝使用麻药的人该是何等的疼痛!但是,刘伯承始终怎样?(一声不吭)“一声不吭’’怎么理解?
学生反复朗读沃克称赞刘伯承的话。 感受伟大
“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实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a这是一次怎样的手术?
(摘除右眼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b面对如此大的手术,是什么力量让他拒绝麻药?
(引导学生理解:伟大的爱国情怀是刘伯承成为“军神”的动力。)
2、找出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钢铁般的意志。
(引导学生抓住“冷冷——惊疑——柔和——愣住——惊呆——慈祥——肃然起敬”谈感受)
3、播放《青年刘伯承》片断,学生再一次入情入境地感受刘伯承的坚强、伟大。
4、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四)品读悟情升华情感
l、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及作者为什么以“军神”为题?
再一次齐读沃克赞扬刘伯承的话。
(五)专题交流资源共享(第二课时)
以“我眼中的刘伯承”为专题,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战争与和平”。这篇课文属于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篇课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是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节课是四年级教材的重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的具体体现,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培养,并带到将来的语文学习当中去。
二、说目标
今天,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3、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教学难点是: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1、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2、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战争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创设情境表情朗读法,尽可能地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利用真实可信的音像资料,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观后、读后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来表达“我”的感情,朗读时要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怀念”这一情感基调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
5、所用的教学用具:PPT课件和有关战争的录像资料。《明天会更好》歌曲。
学法指导的重点和依据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特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以“自读自悟——体会文章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表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想象说话——发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抒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学习主线,通过这条线索的学习清晰地把“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植入学生的思维中。
四、说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提弦定音。
上课伊始,我先用三个问题提起该节课的弦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的呼声是什么?他向谁发出呼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立刻提起,然后顺势进入课文学习。
2、走进文本,感悟真情。
(1)、开课在即,我用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的学习。学生们先浏览课文,然后明确父亲“才华横溢,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的三个特点,期间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2)、情感的弦已经被绷紧,然后水到渠成感悟英雄回归的悲痛。这个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给孩子们以学法指导,采用范读,接读,配乐移情读等方式,抓重点词体会父亲为和平作出牺牲的悲痛。
(3)、英雄走了,我们活着的人,要有所警醒,看看我们面临的世界,大家自由读课文5———6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知道“和平之花”的深刻寓意。
3、拓展升华,凸显主题。
结合学生搜集的关于战争的资料,说明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从而明白和平的重要性。学完课文,再问大家“你觉得雷利仅仅只是向加利先生发出呼声吗?”“这只是雷利一个人发出的呼声吗?”让“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声音响彻全世界。
4、走出文本,延伸主旨。
联系实际说行动。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让他们写写自己“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方式,让思想左右行动。
5、作业布置,落实行动。
让孩子们小练笔: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爱,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并熟悉信的格式。
五、说板书设计:
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文章的中心,并层层深入。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画角”不仅能对《角的度量》进行巩固,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画角,所以,它还是一种应用。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让学生学会画角正是着眼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确定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因此,我确定:
教学目标——探索用不同方法画指定度数的角。
目标分解: 在这条目标里面,“画角的方法”是知识目标;“能正确画出规定度数的角”是能力目标;而我更看重的是“探索不同的画角方法的过程”,因为它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情感和态度。
三、单任务、粗线条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不仅仅是为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有个性、活生生的人,学生间是有差异的,使用教材过程中,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而不能“以本为纲”一个模式地上下去。学生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后,已经能够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利用量角器画角并不是十分困难。所以,我认为本节课不能只停留在用量角器画角的知识目标上,应大胆突破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因此,我确定本课时的单任务:以不同方法画角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将以“探索用多种方法画规定大小的角”为学习主线来组织教过程。
四、学习板块
板块一:探索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合作探索”中,教师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用说一说,拼一拼,画一画的活动, “直接画”“加一加”“减一减”清晰的反映出思维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比较”本身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渗透了选择最优方案的思想。
在此过程中,“摆角”为“画角”做好了铺垫,就好比在“量角”与“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画角。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要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发言,尽情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动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板块二:探索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摆角”为“画角”做好了铺垫,就好比在“量角”与“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画角。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要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发言,尽情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动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板块三:拓展延伸,培养创新
我设计了:“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通过折纸,折出更多的特殊度数的角。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画 角
1、用三角板画角:直接画 30、45、60、90度
加一加 75、105、120、135、150度
减一减 15度等
2、用三角板画角:用量角器画角: 重合、找点、连线。
合理选择画角方法。
这样的板书简捷、清晰,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也有学习方法的引领。
说课稿 篇4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数的组成》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日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以及100以内加减法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是这么安排的:
通过主题图,草原牧羊图。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接着通过例1,数100以内各数从整体上感知100,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
再通过例2,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从八十八数到一百。这里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让学生借助小棒具体地数数,别一个是让学生抽象的数数。例2 的主要目的是突破数数的难点,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数整十数应是多少。
然后通过做一做,拿出五十六跟小棒。接着数到六十三,再接着数到七十二。目的是巩固数数,突破数数难点。
最后教学例3,100以内数的组成,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通过做一做,数钢笔和数汤圆。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掌握数的组成。
根据教材的安排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及其组成。
教学难点:接近整十的数的数法。
鉴于教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估估有多少只羊。学生可能会猜测多种答案。
这样让学生感受100,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二、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例1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知识,我分为这么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 教师和学生先一根一根数学具,一是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1数到100,二是让学生感知这种方法累,寻找更好的数数方法。
(2) 十根十根数学具。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十根捆一捆的过程,为数的组成也打下基础。
(3) 在数的过程中问,几十九下面数应该是多少?
目的是让学一在数学具,数小棒中,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整体感受100,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数数的原理。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整十数的顺序。
例2和例3 的教学摆三十五根小棒。说35的组成,再数到四十二,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小棒具体地数数,并能根据摆出的小棒说出数的组成。最后巩固练习数的组成、及对口令游戏 ,让学生从具体的摆小棒数数到脱离小棒抽象的数数。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数学乐园
通过1数数接力赛、2数的组成练习和3报数比赛及时巩固数的组成和数数,加深理解数数的难点问题和数的组成这一重点。
皮亚杰说:“动作是思维的桥梁,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摆一摆,数一数小棒根数方式为主到数数,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构建知识的体系。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讷河市龙河中心学校教师朱丽萍,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感悟青春》,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框的教学
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欢快的青春节拍,珍惜青春,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青春的到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青春畅想,展示青春风采,传递青春的祝福。
3、知识与技能:认识青春的内涵,解读青春的含义,感受青春的幸福,正确理解青春。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的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学生对青春的身心变化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内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存在的一些思想和行为误区,引导学生对青春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关注学生的成长,重视学生的体验,因此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畅想青春,解读青春的含义;
难点为: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正确地解读青春。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乐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因此,在教学中,应从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入手,引导他们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悟,展示自己的风采;同时,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容易出现一些误区,应组织全体学生出谋献策,帮助同学走出误区,从而真正正确地理解、把握青春的内涵。
四、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三种:
1、媒体创境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资料,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拨开迷雾,感悟青春”;
2、自主探究法:本课设计了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3、小组合作法:针对中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的青春点亮一盏明灯。
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按照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多媒体欣赏FLASH歌曲:《青春舞曲》
然后提出问题:
1、你最喜欢歌中的哪一句歌词?为什么?
2、这首歌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一环节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有了直观而生动的感受,创设了优美的情境,直接进入本课学习主题;然后通过适当的提问,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合作学习,互动交流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活动,引领学生解读青春的涵义:
活动一:青春热线观看谭千秋感人事迹,说出自己的青春档案。
活动二:畅想青春首先通过大屏幕出示邓亚萍等杰出人物的图片让同学们感同身受,谈谈自己青春的感悟?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对于青春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有人说:青春是一颗划破天宇的流星,虽然绚烂却很短暂;但也有人说:青春是一棵常青树,永不凋零。那么,你是怎么看的呢?你认为决定青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三)、探究与实践
谈到青春,你能联想到哪些人物?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人物图片,提问: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了哪些青春美?
在学生对于青春美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青春舞台: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同学们身上闪亮着哪些青春美?请展示出你最靓丽的风采吧!
本环节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思想品德教学中空乏说教的问题,教师所选的教学资料由以往的文字变成了现在活生生的画面,教师教学的方式也由以往的说教式转为渐进式、演画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课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激趣励志,加深了学生对青春的理解和认识,将青春的内涵重锤敲打,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P80-81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依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领会割补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关键点: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来突破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
通过平时的学情观察,我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有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内容并不陌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这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性,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教学中要考虑的重点。为突破重难点,关键要遵循小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我打算为本节课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自制长方形框架、方格纸、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等。
三、教法设想
(一)发展迁移原则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反馈教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四、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巧设情境,铺垫导入
(二)合作探索,迁移创造
(三)层层递进,拓展深化
(四)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说一说:
(一)巧设情境,铺垫导入
新课开始,我先拿出一个长方形框架,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随后我把长方形框架拉成了平行四边形框架,并让学生比较周长是否发生变化?面积是否发生变化?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东西有关系。
为说明面积发生变化,引出数方格求面积的方法。数方格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先数整格、后数半格,并提示数半格的方法。通过数方格,学生很容易知道拉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要小了。这时我启发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长方形是不一样的,不可能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了。那么拉成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变小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和什么有关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二)合作探索,迁移创造
1、图形转换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已经有同学提到用割补的方法来求面积,所以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有序按照三个步骤——怎么画、怎么剪、怎么拼来说。同时,我及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变了没有?”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之后,请学生展示不同方法。
2、探讨联系
汇报后,我总结了预设的两种基本方法,并用媒体展示了过程,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等积转化的过程。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或高,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或底。接着我让学生根据填空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3、推导公式
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或高,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或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并让学生齐读和书空。
4、验证公式
刚才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让学生用公式计算并验证。同时,我及时让学生反馈用公式计算要知道什么信息。并让学生比较数方格和公式计算哪种方便。培养学生用心学习观察的情感。
5、教学例1
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分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层层递进,拓展深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变式练习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举一反三,知道求高和求底的公式。
第二层:强化练习
强化公式中对高的理解,知道高是底边上对应的高。
第三层:综合练习
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要求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先干什么?
让学生自己动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这个过程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第四层:拓展练习
猜一猜: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黑板报栏目,要求面积是24平方分米,那么底和高各是多少?(底和高都是整数)
发散学生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几何美的教育。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课本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让后在掌握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基础上,尝试对大气分层。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形成机理。
对于本节课的教材我设计了两个重要的学生讨论:①月球上没有大气导致的后果是怎么样的?②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分布图,分析并讨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还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对流是怎么样行成的。
二、学情分析
我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我所任教的民族中学八年(1)班的全体学生,从学习能力和态度上看,学习能力较强,但积极性不够高,且从七年级到八级跨度教大,学生往往难以适应,个别学生会出现畏惧心理。
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学过月球方面的知识,为本节课提供一定的基础。但是我们民中学生基础普遍偏弱,调动学生兴趣存在一定的困难。
从思维特征上看,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思维能力,但分析、抽象能力较为薄弱。
从兴趣特点上看,学生对形象具体的事物较为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而且课堂较为主动和活跃。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掌握大气分层规律
②理解对流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现象,得到实验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以及对流层的特点。本节课的难点: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探究对流层形成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加课堂容量,我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堂互动并结合多媒体手段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最后我着重分析教学过程,即进一步阐述如何将我以上所谈到的教学精神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
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和月球的对比照片,让学生讨论两者景象差别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月球没大气导致的后果,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我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大气层的作用
我通过对图片的讲解,以及视频短片播放,让学生对大气层的作用有了直观的认识。
环节二:大气的温度
通过展示奥运火炬传递的图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同时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目的。
课本对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分析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部分学生在规律的分析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例如从何入手,图像怎么分析等等,我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困难,同时强化对“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的认识,我采用设计问题的方法,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有了系统的`认识。
环节三:大气分层
大气分层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强化新课程中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突出重点),让学生根据大气温度的分布规律对大气分层,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然后让学生思考“神舟五号”意在加强加深对高层大气的气温高、太阳辐射强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环节四:对流层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理解对流层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师生交流,在这些互动过程中,学生对对流层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又通过类比“水流实验”引发学生猜想空气的对流情况,通过演示“线烟”实验,直观得反应出空气的对流规律,从而突破难点。
探究对流的形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我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烧开水”,让学生归纳水流方向。此过程是建立在学生日常观察的基础上的,学生不难达到要求。
在此基础上我演示“线香烟”的对流运动的实验,对学生正确理解空气对流的原因很有帮助。
为了让学生了解对流层对生物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师生交流,在这些互动过程中,学生对对流层对生物的影响已经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小结:我通过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大气层有个系统的认识。
4、板书:纲要式板书,目的为了条理清晰,体现中心内容,突出重点。
到此我的教学过程就好了
5、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气的现象和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花了较多的笔墨。循序渐进,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日常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动画和视频短片帮助学生化解难点,达到初步了解大气层的目的。
我本节课堂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领域的重要应用。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当代中国的科学成果,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意识到科学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自觉性。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