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5 18:13: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简析教材

  1、说教材内容:诗歌《家》选自南师大出版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语言大班上册。《家》这首小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幼儿所不熟悉的事物引入他们熟悉的经验内,将大海、云朵、地下、森林想象为珊瑚、大雨、石油、蘑菇的家,让幼儿产生无限的遐想,又调动起孩子已有的经验,使幼儿有一种亲切感,帮助他们从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和想象周围的世界。在结束句“小朋友到动物园玩,可别忘了回家”将幼儿的想象拉回现实,使他们更贴切地联想到自己,更真实地感受到家的重要性。这样的结尾对幼儿很有趣,也有余蕴的感觉。这首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整首诗歌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幼儿喜爱和接受。重复性的句式让幼儿更加便于记忆和创编。符合大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学习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及作品的情感脉络,依据文学作品提供的想象线索,联系个人已有经验扩展想象,并创造性地进行表述。”因此适合大班教学。同时,通过仿编,可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力,还能提高幼儿与同伴交流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说教学目标:《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确定以下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把握这首诗内在的温馨和美的情感脉络。

  (2)引导幼儿以艺术的方式观察周围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

  (3)教幼儿按照诗歌的重复结构仿编,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说教学重点、难点: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因此,理解诗歌内容,初步学习朗诵是教学活动的重点。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把握诗歌内在的温馨和美,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有感情的朗诵。在平时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本班幼儿在进行创编时有一定的困难,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我把学习仿编诗歌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定为教学活动的难点。

  二、说教法

  1、在活动中,我本着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的原则,采用了以下教法:

  (1)游戏法: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找家”的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为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提供人手一份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材料。使幼儿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家的内涵。在理解学习诗歌过程中采用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游戏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

  (2)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以及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包括自由结伴讲、分组讲,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幼儿想说的愿望。视、听、讲结合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配合教师亲切自然富有感情的激励语言,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等,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欣赏力及理解力。

  2、教学准备:为了使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情景及游戏中,特做以下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教师在活动前运用视频资料、挂图、图书,利用散步、谈话引导幼儿学习以艺术的方式观察认识、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这些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

  (2)物质准备:根据诗歌内容,制作教学视频画面,蓝色的大海及海中生物,黑色的云朵及雨、雪等、深深的地下及地下生物,密密的森林及林中动植物等。

  三、说学法

  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了给幼儿今后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奠定基础,本次活动运用的学法有:

  1、观察法:教师在活动前利用散步、谈话等引导幼儿以艺术的方式观察周围事物,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温馨和美。日常活动中利用挂图、图书、观看视频资料等引导幼儿观察,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在仿编的过程中调动这些已有的经验想象,让孩子在活动中言之有物。

  2、倾听表述法: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其次,利用各种教法和游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并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幼儿仿编诗歌的积极性,让幼儿“敢说”。

  3、探索仿编法:新《纲要》指出:儿童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教师和幼儿是构建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因此,我为幼儿创设了支持性的语言教育环境,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我在引导幼儿进行仿编诗歌的同时,提供了视频画面,蓝色的大海及海中生物,黑色的云朵及雨、雪等、深深的地下及地下生物,密密的森林及林中动植物等。以引起幼儿的思考,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的学习,突破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1、观察感知,积累经验

  这是一个课前准备的环节,需要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完成。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在平时利用视频资料、图片、图书、周围环境引导幼儿观察,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为理解诗歌内容,仿编诗歌做铺垫。

  2、操作探索,具体感知

  这一环节为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在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诗歌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设计了“找家”的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提供人手一份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材料。幼儿游戏时,全面观察幼儿操作,了解需要,及时予以幼儿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幼儿充分感受家的内涵。游戏后,启发性地提问:你帮谁找到了家,为什么这么找?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弥补感知的不足,为下阶段活动奠定基础。

  3、理解学习诗歌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因此活动中大量运用观察、游戏、欣赏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先朗诵诗歌,使幼儿对诗歌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再提问引导幼儿结合图片回答,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回忆操作探索时获得的知识经验。然后通过整体朗诵,前后半句接龙,轮流等趣味性方式组织幼儿学习朗诵,使幼儿掌握诗歌的重复结构,感受到诗歌的内在语言韵律,。

  4、扩展想象,仿编诗歌

  在幼儿语言仿编活动中可要求幼儿通过交换词句,使诗歌画面出现新的内容。由于在平时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本班幼儿在进行创编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

  (1)扩展想象,回忆经验。我启发性的个别依次提问,如蓝色的大海还是谁的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回忆经验,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作,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在画面上添加。为幼儿的创编留下完整的视觉印象。

  (2)学习仿编。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生动的语言示范仿编:“现在老师要把大家说的这些东西都编进儿歌里……”,让幼儿更加明确诗歌的句式,知道仿编时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变,只要改动后半部分就可以了,掌握诗歌的重复结构,为幼儿的下一步自由创编奠定基础。

  (3)分组讨论,自由创编。引导幼儿分组讨论,以强带弱、大胆创编,在讨论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针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成为他们的合作者。让幼儿乐于尝试,乐于合作,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独立自由、大胆构思的好习惯。

  (4)集体交流。在幼儿个别自由交流后,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并组织其他幼儿学习优秀诗句。这样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使活动在高潮中结束,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活动特色

  本次活动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直观、操作、探索、尝试、讨论、趣味性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理解幼儿,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本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徐徐如生的插图。课文那朗朗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二、 说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字头和鸟字边。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 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是读好稳重的问句。

  四、 说教法

  小动物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所以学生学起来一定是非常有兴趣的,但是如何设计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是难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设计中,我设置各种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以此来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五、 说学法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词、识字、说话、读书、写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六、 说教具准备

  1、 课件:文中动物出场的情境图,文中生字涉及到的词语、生字,牛、马、燕子的图片,田字格中的“云”。

  2、 准备好投影设备。

  3、 文中六种动物及尾巴特点词语的图片。

  七、 说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认识“猴、松、鼠、公、鸭、比、尾、巴”,认识偏旁八字头和鸟字边。

  2、 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指导读好问句。随文认识“短、把、扁、最”。

  3、 巩固识字: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 再读课文,理解文意,完成板书贴图,背诵课文。

  5、 拓展运用:观察、说说牛、马、燕子尾巴的特点。

  6、 学写“云”字、比较、评价。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欧阳修的《养鱼记》。

  《养鱼记》是九年级上册语文读本上的古代小品文。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小鱼”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来嘲讽自己陶醉池边的美景之中,反映了作者不甘心做“池中物”的内心世界。作者借“童子”“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的行为,对当时社会上主宰他人命运,人为地制造不公平事件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读本是对课文《醉翁亭记》的补充,使同学对欧阳修有更深刻的认识,欧阳修被贬滁州,看似随遇而安,其实欧阳修从初登仕途,就不甘心随遇而安的,其内心也是相当复杂的,这从本文可窥见一斑。本文也能帮助学生对《马说》一文中所采用的托物言志写法加以巩固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虚实词。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新课程的具体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我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大意。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力目标:

  1、能结合书下注释和已有的知识,领会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

  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对世事不公的讽刺,对陶醉虚幻之梦的自嘲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的抉择。

  根据农村中学学生语文水平较低的情况和学生涉世不深的现状。

  我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点。

  把学生“体会作者对世事不公的讽刺,对陶醉虚幻之梦的自嘲的思想感情。以及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的抉择。”作为难点

  教法与学法

  文章第一段描绘了一幅幽美清爽的鱼池画,我采用直观法,给这一段配置恰当的图片,唤起学生视觉上的愉悦。

  文章第二三段内容看似简单,但意义深刻含蓄。我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启发教育,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因为本课书下提供的注释较全面,这就减少了学生的文字障碍。)

  【说教学程序】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展示山村池塘的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谈感受。

  此设计的目的是:让同学在图片的引领下,带着自己的感受直观地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对照,并引起思索。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3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先听,后小声地跟着读。③参考注释,利用工具书,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用小黑板,列出文中重点的虚实词以及重点句子。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也达到完成知识目标1、2以及能力目标1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文章写的是“养鱼”,请找出文中写“养鱼”的段落及语句。

  2、童子是怎样养鱼的?结果怎样?

  3、结合上下文,联系《马说》,说说“小鱼”“大鱼”“童子”的象征义。

  4、作者对“小鱼”“大鱼”“童子”所持的态度分别怎样?

  5、既然是“养鱼记”文章为什么用一半的篇幅描述鱼池?分解为如下几个小问题:

  A、鱼池具有什么特点?

  B、小小的养鱼池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和联想?

  C、作者的处境与感受与下文的那种鱼的处境与感受相似?作者对此的态度如何?

  这五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1、2题理解文章的内容,但较浅显,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第3、4、5题: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1—3是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世事不公的斥责,第4题是一道过渡题,从作者对世事的不公的斥责过渡到作者借“小鱼”的知足常乐,嘲讽自己的随遇而安。

  第5题:分解为3个小题,并由这3个小题一步步地启发学生寻找答案。我将在底第3小题后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领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像“童子”这样的领导现在存在吗?倘若让你遇上他,你会这么办?

  设计这道题是体现“新课程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的理念。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促进者,也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理解。.

  此环节我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读欧阳修》,要求结合《醉翁亭记》和本文,鼓励课外读欧阳修更多的文章。

  下面我把板书展示一下:

  附板书:

  养鱼记(欧阳修)

  童子 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 斥责

  大鱼 不得其所 枯涸不平

  小鱼 有若自足 游戏乎浅狭之间不屑

  我 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

  足已舒忧隘而娱穷独自嘲

  通过这一板书对文章内容、写法以及作品思想加以总结。使教学更为形象化和直观化。也能帮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计观念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统计中,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学推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均数”在小学和前两节也已经初步学习,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但现实生活的事务是多方面的,针对数据中出现的“异常值”时该如何评价呢?中位数应运而生。 从知识的掌握看: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从数学的应用价值看:从“单一”的“平均数”评价逐步过渡到“多元”的综合评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中位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差异,对统计数据多角度、全面的分析。(由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多借助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及现代教育技术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社会生活问题,积累数学应用、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计算中培养认真、耐心、实事求是的态度。

  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

  ②、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中位数的学习中,渗透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以及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法和学法:

  ①、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讨论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及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是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以启发、调整、激励体现主导地位。

  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注意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流程:

  布置作业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形成概念 指导应用、积极创新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事先布置学生准备统计图表,包括扇形图,折线图和条形图。课前时间学习小组长检查,并作出评价。收集完成情况较好的作业。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某餐厅招聘服务员。小张听领班说这里的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觉得不错,就前来应聘,并获得录用。小张工作几天后,发现没有一个服务员的工资超过每月8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带着这个疑问,他来到财务室看到这样一张工资表: 人员 经理 领班 出纳 服务员 杂工 合计 月工资(元) 6000 2500 20xx 800 600 —— 人数(人) 1 2 2 20 2 27 工资支出(元) 6000 5000 4000 16000 1200 32200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分别按学习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领班所说的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

  2、平均月工资10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餐厅一般员工的收入? 为什么?

  3、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更合理的数据来反映一般员工的收入?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力求创设一种问题情境;疑问是发现之母,通过现实和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同学的探索欲望。在问题的情境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在讨论

  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1、去掉经理的工资,求其它几个数的平均数。

  2、以大多数人即大堂服务员的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

  3、以处于中等水平的员工(出纳)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 设计意图:学生之间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评价、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 教师对问题解答要点:

  (1)为什么去掉经理工资?与截尾平均数的区别?因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容抹杀的。体现统计是一门客观公正的科学,应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

  (2)为什么以大堂服务员的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因为这样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自主学习、形成概念】

  让学生自学教材,结合上面的故事带着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有助于同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采取同学间“一问一答”的形式即:一部分同学提问,另一部分回答,活跃课堂气氛。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什么是中位数呢?

  (2)怎么确定中位数呢?

  (3)中位数有什么作用呢?

  (4)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异同?

  (5)各有什么优缺点?。 教师小结:中位数和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比较稳定,它与这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一组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最为充分、最为广泛,在统计中有重要作用,但计算比较较繁,并且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计算较易,但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指导应用、积极创新】

  问题2:(口答)求下列各组数的中位数: (1)、90, 96, 84, 80, 95 (2)、90, 96, 84, 80, 95, 25 (3)、—5, 28, 6, 72, 99, —1, 56 (4)、 85, 4, 48, —2, 95, 4, 8, 100 设计意图:学生从练习中体会:

  (1)数据个数的变化对中位数的影响,如1、2小题。(2)中位数只与这组数据的个别数有关,如:3、4小题。 问题3、 十一月份两个班级月考数学成绩的比较:(三班人数43人,四班人数为38人) 课前给学生两个班级同学的月考数学成绩,要求他们分组统计(按照习惯,组距为10分)。课堂上让学生评价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哪一个更好些?学生多数会用平均数来评价,教师引导从中位数角度试着来评价。

  设计意图:

  (1)未分组中位数的计算:应用电脑的排序功能与没有排序时比较,加深印象。以及人数的变化对中位数的影响。

  (2)分组中位数的计算:根据分组表,先计算中位数所在的组数,再确定对应的标志值——中位数。体会分组可以提高统计效率。 问题4、出示学生准备的折线图,计算图中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例如:

  月份 7 8 9 10 11 度数 87 47 54 68 94 112 用电统计表 12

  问题5:出示学生准备的条形图,计算图中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例如:

  年份 01 02 03 04 05 房屋中介个数:(万) 1。2 0。8 2。1 2。9 0。45

  问题6:出示学生准备的扇形图,计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55% 30% 5% 10% 合格 良 优 不合格

  设计意图:

  (1)从同学提供、制作的图表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进行练习(如折线图、条形图)。来源于同学的基本素材,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通过练习,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位置数,标志值﹞,从而解决利用中位数决定自己成绩在班级的大致位置。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体会?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采用的是“讨论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不全面、不系统;通过以上问题的归纳小结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布置作业】

  练习册§31。3 选做题:(关于标准日产量的定额)某车间为了改变管理松散的状况,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备机器的数量(单位:台)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 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以《示儿》为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陆游诗人的认识与崇敬。

  二、设计理念

  1、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我努力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达到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2、抓住古诗的情感线索,体现古诗感情丰富的特点。 古诗乃作者抒发感情的产物,因此,我抓住那些意蕴深刻的字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意境,这是我教学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以教材为载体,用好教材,重视积累。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带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点带面,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因此,这节课,我以《示儿》为点,引导学生去收集、积累更多的爱国诗,并以《示儿》为起点,开始训练学生从内容想开去这一单元新要求。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能力目标:

  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1、激发与古诗内容相同的情感,引导学生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

  2、借助注释,采用小组探究学习方式理解诗意。

  3、设法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与文本对话。

  4、加强朗读吟诵,以读升情。

  5、通过课外拓展,积累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朗读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

  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农民很悲伤…… )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指导朗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寻欢作乐 ;他们在游山玩水 ;过着奢侈的生活)

  师: 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悲的是( )、( )、( )。谁来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

【【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2.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3.【热门】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

4.【热门】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

5.【热门】诗歌作文锦集六篇

6.【热门】诗歌作文锦集八篇

7.【热门】诗歌作文锦集8篇

8.【热门】诗歌作文锦集7篇

9.【热门】植树作文锦集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