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6 14:01: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课老师好!我上的是苏教版第十册第6课《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种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中以下几点为我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堂中“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其乐曲丰富的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堂课的教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破题导入、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虽然无锡二泉就在身边,阿炳也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但是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第四部分,总结成就,课外延伸。

  本着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记住《二泉映月》,记住一个平凡的名字——阿炳,同时布置了两个自选作业。

  以上是我上课之前的一点思考,如说的不当、上的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二泉映月说课稿

  作者:张再春

  各位评课老师好!我上的是苏教版第十册第6课《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种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中以下几点为我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堂中“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其乐曲丰富的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堂课的教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破题导入、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虽然无锡二泉就在身边,阿炳也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但是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第四部分,总结成就,课外延伸。

  本着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记住《二泉映月》,记住一个平凡的名字——阿炳,同时布置了两个自选作业。

  以上是我上课之前的一点思考,如说的不当、上的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中的第三篇课文《菜园里》。本课以一幅菜园丰收图为背景,配有九个蔬菜名称,和一首带有六种蔬菜特征的韵文组成。本文极具生活特色,体现了让学生生活中学语文,培养观察能力的意识。本课的儿歌语言生动形象,琅琅上口,非常适合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又能丰富学生对图中蔬菜名称加以巩固。

  说学生: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少跟着父母一起去田里、菜市场,对于各种蔬菜的认识也是来自于饭桌上的。又因为一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结合图片展示蔬菜及名称,有利于学生认识生字,感知生活。

  结合本课的特点,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和1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特点。

  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随父母去一次菜市场,认识一些蔬菜,并制作一张你认识的蔬菜的卡片。

  2、课件,生字卡片,蔬菜图卡及词卡。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说教法:因为本课以识字为重点,把看图、识字、学词结合起来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了。所以我打算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习生字、新词,解读来自生活的信息。在朗读教学中,我采用领读、开小火车读、你听我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课件演示和教师板书相结合,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说教学过程:遵照学生从直观到形象的心理认知特点,我为第一课时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做一切事情的力量源泉。一位名人曾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如:我课件出示买菜画面,并出示九种蔬菜的实物:“这节课我们要给它们贴上标签。”这种实物的出示,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形象教学,又调动起学生识字的乐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九种蔬菜。

  当学生为九种蔬菜命名感到为难时,出示儿歌,通过小组读、讨论,判断九种蔬菜的名字。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究。在教学前,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引发学生积极质疑,主动探究、思考的习惯。

  三、主动识字。

  在认识了各种蔬菜后,利用给蔬菜贴上标签的游戏,引导学生主动识字。教师用“用什么方法来记这些字呢?”既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权力,又能让学生在原有生活实际基础上快乐地识字。识字后,通过各种游戏让学生加以巩固,真正做到“乐中学,学中乐。”

  四、读中感悟。

  字词的教学离不开文本,学习字词又是为了能更好地朗读、理解课文。字不离文,文不离字。在学生学会了本课要学的生字、新词后,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到文本中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环节。本课的儿歌琅琅上口,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因此,我通过合作组读、同桌读、对读、齐读、指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蔬菜的特点,体验读书的快乐,同时通过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文本是教材,并不是教学最终的目的。因此,我在最后学有空间的情况下设计了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儿歌,给你知道的蔬菜编儿歌的环节。既让学生再一次巩固了识字,又强化了学生对其它蔬菜的直观形象认识;既培养了美感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对教材的拓展、延伸、补充,确实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六、写字。

  一堂课中,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写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最后的几分钟里,我安排了“卜”“心”的书写教学环节。

  板书:

  菜 园 里

  色 卜

  形 心

  总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构建开放的、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识字、合作探究方法,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努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说课稿 篇3

  活动背景: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加上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使多数幼儿形成了自我为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众人为我的心理倾向。前不久,一项现代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有"惟我独尊"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他们很少帮父母做家务,没有觉得父母挣钱辛苦,也很少帮助别人。这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一种悲哀,即在为孩子付出大量的爱的同时忽略了最好重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爱、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父母、学会如何去爱亲人、学会如何去爱周围的人、爱大家。结合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大班主题活动《七彩世界》,我们设计了这个大班综合活动《爱意浓浓》。在这节活动中我们是以母爱为支点,逐步延伸到爱亲人、爱周围的人、爱大家。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妈妈的辛苦,激发幼儿热爱妈妈、家人及周围人的情感。

  2、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妈妈及周围人的关怀,懂得感恩。

  3、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妈妈照顾孩子《妈妈多么辛苦》;

  2、生日蛋糕;

  3、小熊布娃娃

  4、红卡纸片若干、剪刀若干,篓子若干,大画纸上画若干爱心、彩笔若干、爱心树若干棵;

  5、电子琴一架。

  三、活动过程

  (一)情景感染导入

  1、教师和幼儿向客人教师问好。

  2、教师自我介绍和幼儿依次做一些亲密的动作。"嗨,小朋友,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我叫郭老师,看到你们;我好开心呀!我从心底里爱上了你们。"教师摸摸幼儿头,拉拉手,亲亲额头,拥抱幼儿等。

  3、师幼、幼儿之间相互拥抱,营造爱的氛围。"现在你们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

  (二)温馨谈话,说说妈妈的爱

  1、师:你们的可爱感染了我,是谁把可爱的你带到了这个世界?(妈妈)

  2、运用肢体语言讲述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有一只小熊和妈妈也来到我们这里,让我们一起听听它们的故事"。

  听完配手势问a:故事里的小熊爱妈妈这么多|-|,妈妈爱小熊那么多|---|,谁的爱多一些?

  3、问:你们的妈妈平常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她为你做了哪些事情?(幼儿自由讲述:妈妈洗衣、买菜、做饭、做家务、买学习用品等多种多样的爱)。

  (三)体会妈妈的爱

  1、幼儿看课件,进一步感受妈妈的爱。(配乐《独光里的妈妈》)。

  师:"我们的妈妈一直是爱我们的,让我们随着一个小宝宝去感受妈妈的爱吧![放课件①妈妈怀孕,照顾孩子(安抚宝宝;给宝宝喂奶、喂饭;教宝宝学走路、学说话;接送宝宝上学;教育宝宝;天热为宝宝打扇;天冷为宝宝织毛衣、加衣服;下雨为宝宝撑伞;天晴为宝宝遮阳;生病照顾宝宝;夜晚哄宝宝睡觉等)]。

  2、师:孩子们,看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教师激发幼儿说出内心的动人的话:我很感动;妈妈很辛苦;我爱妈妈;妈妈很伟大;妈妈真好......)

  3、小结:是的,孩子们,最疼、最爱、最牵挂我们的人永远是谁?(妈妈),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让我们一起来唱出心中对妈妈的那份爱。(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四)爱意浓浓,表达爱意

  1、为妈妈过生日

  ①师:我们的妈妈这么辛苦,那么爱我们,我提议我们一起来给妈妈们过一个生日吧!

  ②配乐《祝你生日快乐》举行"给妈妈过生日"活动。(点蜡烛→唱生日歌→说祝福语→吹蜡烛分享蛋糕)

  a、师:孩子们:你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吗?(知道)你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不知道),希望回去问妈妈,并且要记住,今天就借这个集体生日会来为妈妈祝福吧!(教师端出蛋糕,点上蜡烛)。

  b、唱生日歌(配乐)

  c、说祝福语。师:你想祝愿妈妈什么?(集体和个别:祝妈妈生日快乐;祝妈妈永远幸福;祝妈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妈妈永远美丽、快乐......)。

  师:你想送妈妈什么礼物?为什么?(如:送妈妈一条围巾,妈妈脖子怕冷等)

  师:多美好的祝福呀,希望小朋友要孝敬妈妈。妈妈爱你,让我们一起发自内心说"我爱妈妈",再说一句"我爱妈妈",再动情一些:"我爱妈妈"。

  d、师:让我们一起为妈妈吹蜡烛吧!(幼儿分享蛋糕,吃完进行卫生教育)。

  2、唱出爱意,跳出爱意

  ①师:此时此刻,老师好感动,你爱你的妈妈,还爱谁呢?(幼儿自由说)谁来告诉我,你为什么爱他?(幼儿大胆讲述)你们身边的人这么爱你们,为你们付出了许多,让我们用歌声舞蹈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意吧!

  ②配弹琴伴奏即兴唱跳《我爱大家》。

  ③配动作唱歌

  1 1 5 5 | 6 6 5 - | 4 4 3 3 | 2 2 1- | 5 5 4 4 | 3 3 2- |

  爸爸妈妈 我爱你, 亲人朋友 我爱你。 我爱我家 爱我家,

  5 5 4 4 | 3 3 2- |1 1 5 5 | 6 6 5 - | 4 4 3 3 | 2 2 1- ||

  我爱大家 爱大家。 爸爸妈妈 我爱你, 亲人朋友 我爱你。

  (基本动作为亲一亲,抱一抱,划大家心)

  3、为大家制作爱心礼物(配乐《感恩的心》)

  ①师:现在我们心中充满了浓浓的爱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份爱意,把爱制成礼物送给大家吧!

  ②师:制作礼物需要工具呀!哦,土豆,神秘妙妙工具!小朋友弯下腰,看看妙妙工具在哪里?(椅子下)端出来吧!妙妙工具是些什么?(剪刀、红卡纸)小朋友端好篓子起立,向后转,我们可以用什么当桌子?(椅子)请小朋友动脑筋用妙妙工具制作成爱心卡,写好名字挂到后面的爱心树上去吧!

  ③教师和幼儿把爱心卡挂到爱心树上。

  ④师:(展示爱心纸)这儿还有好多爱心,孩子们,让我们把爱填的满满的,把爱送给客人老师。

  ⑤师:引导幼儿涂爱心卡,共同把爱心纸托过去送给客人老师。"把爱送给别人是快乐的!"

  ⑥送完礼物,师幼手拉手围着爱心树唱《感恩的心》。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在发现中体验成功,在练习应用中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四、教法分析: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运用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五、学法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课进行了如下的预设:

  六、教学过程:

  (一)再现导入

  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分数的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让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第(3)题是为例3学习异分母分数的比较作准备,并通过四分之三和六分之五的比较,设置悬念,引出今天的内容。

  (二)引导探索

  1、在教学例4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四分之三和六分之五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4和6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采用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3、在教学例4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试一试”,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我把它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我安排的是练习十二第2题,因为通分的关键是找准分数的公分母,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此题的安排有利与巩固学生对公分母的确定,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掌握解题的技能,夯实学生的基础。

  第二层次:我安排了练习十二第1题,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通分。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已有能力解决,所以我让学生直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由学生自己填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三层次:我安排了练习十二的第3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第四层次:我安排了竞赛题。把下面分数通分。三组题,男女生竞赛,每个小组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出正确答案,推举一个成员到前面抢答,目的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反馈总结

  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

  这是我对这部分内容初浅的理解也预设,不足指出请批评指正。谢谢各位的耐心倾听!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恐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内容通俗易懂。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生存时间和地点。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特点。第四,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生活习性,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到了恐龙的消失至今还是一个谜。

  2。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内容通俗易懂。借助图片、游戏等手段,帮助学生体悟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进而有感情地朗读,并学习掌握课文描写恐龙的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

  二、说教法学法

  将“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1.情境渲染

  通过视频、游戏、文字、图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特点,认识各种恐龙并积累语言。

  2.分层递进

  由浅入深,从教师精讲雷龙特点到自学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作。从扶到放,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并按照最有效的个人化原则来学习(如选择喜欢的恐龙图片进行交流),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

  3.赏识成功

  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之间的多向交互,让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促进了学生自信心,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形成。“让学生感受一个成功的,主宰的自我。”

  三、说教学过程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学生心中最神奇的一类动物,以平时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来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知识介绍性质的自然课。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针对课文特点,本课教学首先应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其次,以本课为载体,通过生动活泼地学习,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索研究恐龙世界的兴趣。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恐龙的图片,并提问,你们认识它们吗?让我们一起喊出它们共同的名字——恐龙。

  屏幕山形象逼真,生动直观,新颖鲜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使教学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目光,并延续至整堂课,并顺利展开教学。

  (二)、创设情境,认识恐龙

  创设游恐龙园的情境,让学生逛恐龙园,在了解课文内容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恐龙反复研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图片,教师讲读课文,从重点讲解到半扶半放到自品自读书本描写的语句,了解了恐龙的特征以及学习课文对恐龙的描写方法,适时给予奖励,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最终达到品读的目标。

  (三)、猜猜我是谁

  这是一个游戏环节设计,让学生操作一个将恐龙图片拖移到相对应的文字上的游戏,这个游戏练习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达到对恐龙外形特征进一步了解的目的,因此游戏的完成也促进了文本的巩固。

  (四)、恐龙园招聘解说员

  这一环节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提升,在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恐龙的特征以及学习课文对恐龙的描写方法后,给自己喜爱的恐龙做介绍,将语言积累进一步内化,讲出恐龙的特征,达到了知识的迁移。并积极鼓励学生在介绍时加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让自己解说的恐龙更加生动具体,对解说精彩的同学颁发“小小解说证”,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乐在其中。

  (五)、课外延伸

  语文教学绝不仅局限于课文知识,同时要求适当拓宽。在可结束时,给学生关于恐龙的网站,让他们课后自己查阅,记下相关资料,组织交流讨论。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选择的说课的科目是语言,课的题材是听说游戏《盖楼房》。

  一、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语言发展很快,他们已不满足于会使用简单句来说一段话,而转向为词汇的丰富和会说一定的合成句,要理解掌握并且运用都需要经过一定场合的练习。而听说游戏就是用游戏的方式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以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述能力为主,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幼儿在听和说的理解和表达方面。听说游戏就能有意识地帮助幼儿练习,让他们通过专门的集中的学习迅速地把握某一种句法的特点规律,并在尝试运用过程中提高熟练使用的水平。我选择的《盖楼房》这一听说游戏正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二、说话动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帮助幼儿学习运用“ΧΧ越ΧΧ,就越ΧΧΧ”和“ΧΧ越Χ越Χ”的句型。

  2、注意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同伴的发言,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不重复别人的语句。

  目标中提到:教师要帮助幼儿学习运用“ΧΧ越ΧΧ,就越ΧΧΧ”和“ΧΧ越Χ越Χ”的句型。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这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说话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课前已学习过用“ΧΧ越来越Χ”的句型讲话。 2、鼓一面,录音带一盒。 3、两栋楼房墙基和可移动的楼层图若干。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在教学中幼儿更好的进行学习,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主要采用了倾听法、示范讲解法、游戏法。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

  倾听法:教师敲鼓、放录音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学习兴趣。

  示范讲解法:老师范讲能引起幼儿谈话的兴趣,并在谈话内容及语言表达上起到示范作用。

  游戏法:在谈话过程中,如何使幼儿都积极发言,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幼儿对

  大班说课听说游戏<<盖楼房>>

  游戏本身有兴趣,用游戏法来刺激幼儿主动发言,克服困难,积极发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说话动程序

  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一、设置游戏情境。二、交代游戏规则。三、引导幼儿玩游戏。四、幼儿自主游戏。

  第一环节,设置游戏情境。

  活动开始时,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对幼儿说:闭上你们的眼睛,用你的小耳朵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敲鼓,敲鼓的力量由轻到重,速度由快到慢。启发幼儿用“ΧΧ越来越Χ”的句型表述。接着播放录音,录音机里传出来的风声由大渐小,猫叫声由响到轻,狗叫声由轻到响。教师根据幼儿对已有的词汇经验,提出问题:你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表达?启发孩子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来表达事物变化的过程,如:风越刮越小,猫越走越远,狗越叫越响等。我可以请一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来回答。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倾听法、提问法,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孩子们将听到用语言描述出来。“ΧΧ越Χ越Χ”的句型,反映的是一个事物的变化过程,采用组织孩子倾听各种声音变化的差异感受事物的变化,创设游戏的情况。这种方式更能使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过程,也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为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作铺垫。

  第二环节,交代游戏规则。

  没有过多的去讲究环节上的花样形式而是直接通过语言向孩子介绍游戏规则,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比较容易,也能理解。我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楼房墙基图和可移动的楼层图引起孩子们了解游戏规则的兴趣。我说:“今天我们来玩盖楼房的游戏,不是用砖、水泥那些建筑材料而是让你们来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说话,回答正确的小朋友就可以给你所在的这一小组盖上一层楼,看哪一组的小朋友盖的楼房高?”这是游戏规则一,规则二是提醒孩子注意倾听别人的说话,不能重复同伴讲过的内容;规则三是不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谈话的孩子,说得不恰当或重复同伴语句的孩子,均不能给他盖楼房。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引导幼儿玩游戏。

  教师面向全体孩子,鼓励孩子们运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编说完整的句子,进行“盖楼房”游戏活动。如孩子们会说“太阳越升越高”,“气越打越足”,“花越开越美丽”,“人越长越高”等,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时教师引导

  孩子思考比较两种句型,即“ΧΧ越ΧΧ,就越ΧΧΧ”及“ΧΧ越来越Χ”,让孩子认识区别,鼓励孩子仿照“ΧΧ越ΧΧ,就越ΧΧΧ”的句型结构,说出新的句子来。如“风刮得越大,树就摇得越厉害”,“天越黑,小明就越害怕”。

  活动中我设计组织孩子思考、比较两种句型是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孩子在原有语言经验的基础上,习得新的语言经验,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从而强调了重点,难点在这也突破了。

  第四环节,幼儿自主游戏。

  这一环节,我采用分组“盖楼房”的竞赛游戏方式,先将孩子们分成两组,然后分别请两组的孩子用“ΧΧ越Χ越X”,“XX越XX,就越XXX”的句型创编语句,当某一组的某一孩子讲得正确又不重复别人语句的情况下,给这一组添上一层楼。最后,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楼房盖得最高,给最高的楼房插上一面红旗,表示这组小朋友齐心协力赢得了胜利。

  在大班开展竞赛性的游戏活动,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竞争意识、产生集体荣誉感,从而促使孩子更主动地参与游戏,发展孩子的听说能力。孩子们开展竞赛游戏活动中,除了鼓励孩子积极大胆的发言外,我还注意教育孩子发扬竞赛风格,与同伴友好相处。为了让每一位孩子都有练习参与的机会,游戏多玩几次,使活动生动、有效,孩子们成为真正活动的主人。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习、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习。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习,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 ﹦﹥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七年级《数学》(上)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和“画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生活中的物体—立体图形—面—点、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初步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同时也为平面图形的引入作准备。

  教学重点: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多面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

  二、 说学生:

  学生是晋江市农村中学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喜欢动手实践。他们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前两节又学习了一些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但初一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

  三、说目标:

  A、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可展开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B、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探究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探究式

  五、说学法:

  根据新的课改理论,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尤为重要。为此,我安排大量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采用分小组讨论、小组擂台赛等方式,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平面展开图若干个,正方体若干(课前分给各个小组),学生自己准备一些。

  3、学生分组。确定好记录人和中心发言人。

  4、剪刀、透明胶。

  七、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蕴含如下理论:生活性、发展性和主体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直观性强,动手要多,使学生兴趣要高,自信心要强。可以总括为:用经验观察、思考、释疑,通过活动进行再创造。

  八、说教学活动流程:

  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导入课题。

  1、教师出示包装精美的长方体一正方体的盒子,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考:(1)两个盒子分别是什么立体图形?(2)精美的包装图案是在盒子上进行印刷的,还是在平面上印刷以后折起来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认知心理期待,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2、导入:要想制作这样精美的包装盒,只知道它是正方体和长方体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它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讲座的问题: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教师顺势板书)

  活动二:直观感知,操作确认。

  做一做(课件显示),把自己准备好的12个一样大的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用透明胶粘贴成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三种形状,你能想象出哪一具可以折叠成多面体?再动手做做看。(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小组操作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动脑猜想、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问题:通过动手实验,你感受或认识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多面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沿着多面体的一些棱将它剪开,可以把多面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活动三:想一想(课件显示):分小组讨论:下面的几个图形是一些多面体的展开图,你能说出这些多面体的名称吗?

  试一试:把上面的图形对折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猜想,再操作确认,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活动四:合作、实践、探究: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否一样?

  各小组合作实验,将正方体按各种方式剪开,将得到的平面图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可以把多面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可得到多种平面展开图。(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概括出自己感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活动五:想想看:1、下面的图形都是正方体展开图吗?(学生先猜想,实践,教师再用课件显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想像,并通过讨论确认想像结果的正确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六:考考你:

  1、示范:下面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图中已标出三个图在正方体中的集团,E表示前面,F表示右面,D表示上面,你能判断另外三个面A、B、C在正方体中的位置吗?

  2、看谁编得最高明:各组模仿第一题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组的同学。也可编一些运用本节知识能解决的问题。(设计意图:遵循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的运用)

  活动七:师生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提出疑问。

  活动八:知识拓展:(用多媒体演示)

  小壁虎的难题

  如图: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

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教小语四年级下册第21课《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诗意画卷。展现了乡下人家的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基于本文的特点及本组的编排目的,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好句,培养语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在读文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获得美的享受。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文感悟,学习写法。这一重点确立的依据是本组的编排目的及本文在组内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也是难点,因为我们的孩子住在农村,文中描绘的景与物大多是学生熟悉的,而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那如何从熟悉的景物中看出新意,从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崔峦老师指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向学生传授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用肢体语言表演,“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课标提出这一学段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词语的运用,朗读的训练,写法的提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意图。

  (一)、设疑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乡下人家。课件出示“乡下人家”图。。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一遍,看谁有能耐,把一篇文章都成一句话,其实这是一种更高的读书境界。此处设计我意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们在文中找中心句。让学生知道乡下人家的美不仅美的独特,还美的迷人,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我顺势又在黑板上写下了独特、迷人,并且打上了问号。那么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

  (二)品读课文,展示自学成果。先四人小组内交流,教师提出要求:读一读喜欢的词句或段落,并说说原因;一个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认真听,也可以评一评。这里不是讨论问题而安排小组学习,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教学生学会聆听,懂得尊重,学语文也是学做人。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这时,教师找出重点词句让学生多读,从中感受文中呈现出的画面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以及抓平凡事物细细描写的表达方法。

  (三)品味语言,感受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这个环节我分三步走。第一步——猜心思。一开始我故装神秘的说,在这六幅图画中,老师比较喜欢一幅图画,还有一幅图是我最欣赏的,大家想知道么?我想让大家猜猜看?(课件出示:1、光猜到还不行,还得具体说出老师喜欢的原因。2、读书要学会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文字,做到字字入目;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背后,体会文字的内涵).此时,学生都会认认真真的看课文,看这六幅图画,猜老师比较喜欢哪一幅,最欣赏哪一幅。第二步——品味语言,感受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那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教学方式显得不单调、枯燥,六幅图画的教学方式各不相同,它们分别是这样设计的:

  瓜藤攀檐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 抓住“别有风趣”这个词进行教学,让学生说它的意思,并让学生思考“别有风趣的装饰”指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前者是用有生命的瓜藤装点,而石狮子大旗杆这样的装点则显得呆板、严肃。然后分角色朗读此段,女生读前半部分。男生读后半部分。让学生体会乡下人家屋前装饰的独特。`

  鲜花轮绽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让学生想象这些花都会说些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门前风景的朴素、华丽。

  雨后春笋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抓住“成群、探出头来”这两个词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春笋的多和调皮,感受到作者对笋的喜爱,以及对乡下人家的赞美。最后通过我的引读,(例如:这是一群顽皮的笋,这是一群快乐的笋),让学生读出感情来。

  鸡鸭觅食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通过设计“假如你是快乐鸡群中的一只,你会怎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鸡的那份悠闲、自由、快乐,从而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甜蜜幸福的家庭,然后再鼓励学生站起来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院落晚餐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问学生:“乡下人家在哪里吃饭,吃饭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知道他们吃饭时心情的愉悦、快乐、惬意。引导学生带着愉悦快乐的心情读。然后抓住“天高地阔”这个词进行教学,问学生换成津津有味、狼吞虎咽行么?让学生理解“天高地阔”这个词即强调吃的动作,又强调吃的心情,还有边吃边聊的意思。引导学生再次读出那份愉悦与快乐,感受那份独特与迷人。

  月夜睡梦图:让学生想象纺织娘的歌代表了什么意思?从而引导学生缓缓的、柔柔的、轻轻的读。

  第三步课件出示:乡下人家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步的设计是想让同学们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 )课后延伸,升华主题

  配乐朗读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作者重点描写了雨后的哪几样景物,体会作者巧妙的拟人化手法,感受乡间小路雨后的清新与生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补充的一点作业是对文本的拓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循着文本追根溯源,去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

  (五) 板书设计: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瓜藤攀檐图

  这个板书说明了乡下人家的景色如画,自然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分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低年级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理解青蛙妈妈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生产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4.教学准备:字卡、课件。让学生搜集回声的资料。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课。教学时应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及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原因。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力求遵循“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原则,紧扣教材重点。

  学习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轻声自渎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用填空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使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样激起波纹,又是怎样荡回来的这一现象,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并想象句子的内容。这样,把朗读的训练和字、词、句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本课须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品读课文感悟回声的教学任务。第二课时进行巩固复习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书写生字等教学任务。下面我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小学生的兴趣则源于好奇,为了使学生马上被吸引住,我是这样导课的: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一段人在山谷中大声叫唤的片断。幽静的山谷,反复的回声,学生很快就会被吸引住。这时老师继续说有一只小青蛙也听到了回声,他是在哪里听到的呢?回声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来学习31课《回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多种形式,乐中认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多种形式,乐中认字

  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特点,主动探究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学会自主识字,有效提高了识字能力。如:。学习“纹”字。老师问这个字叫什么?谁能给它找个朋友,组个词。预设学生说“花纹”。(师及时引导:你瞧这位同学衣服上的花纹可真漂亮啊!)学习“圈”字时,让学生伸出小手来画一个大大的圈(边说边画圈,生跟画)。学习“返”字时,老师走到一位学生前和他握手,然后问:握完了手我要干什么?(师引导刚才老师这样走了过去,又走了回来就是返,你看它的偏旁是什么?)走之旁。

  三、精读课文,感悟回声。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老师问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回声?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画桥洞。然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师:半圆的桥洞和倒影在那里?大月亮又在那里你能用手指一指吗?师引导看图,看桥体和倒影连起来好象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练习用好象说话。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小青蛙听到了什么样的回声?此时投影句子:小青蛙高兴地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你是谁?你在哪儿?”指一名学生读小青蛙的话,再指一名学生读回声。比比谁读得好,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部分学习材料十分适合朗读,因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男女声当小青蛙赛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读出小青蛙的兴奋与好奇。在读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他评,每一句评价语不同,相同的是鼓励、表扬。评价成了朗读提高的推动力。这样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尽情地朗读,和文本亲近,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读。)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在这一教学中,我巧用课件,突破重难点:回声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到,摸不着。要理解它产生的原因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呢?此时我用电脑适时展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的动画。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再让学生根据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并为“青蛙妈妈()起一颗石子,()进河里…”让学生填动词。然后让学生模仿青蛙妈妈的动作进行表演,这样既认了这两个生字,又理解了它意思。通过动画演示学生也理解波纹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返回,而且动词“激、荡”也不用解释学生就能明白它们的意思。

  课件中通过青蛙妈妈的讲述,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波纹,波纹碰到岸边又一圈圈荡回来。在桥洞里小青蛙的声波碰到石壁声波也返回来。很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声波,找出了水波与声波的共同点,再来认识回声轻而易举。在此课件的出示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溶化了知识的难点,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模板

2.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3.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4.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5.实用的会议通知模板合集六篇

6.实用的会议通知模板合集八篇

7.实用的会议通知模板合集9篇

8.实用的赠与合同模板合集10篇

9.实用的雇佣合同模板合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