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7 11:38: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七册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

  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课文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总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亲说的“外地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含义。

  3)、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四、教法学法

  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师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五、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由四个乐句构成,旋律天真质朴,流畅自然。歌词充满童心和幻想,表达了儿童对国旗的热爱之情。

  本课围绕爱祖国这一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能让小朋友认识到国旗的美丽、神圣,感受到国歌的激昂奋进、威武雄壮;通过对国旗,有关背景的了解,能使学生知道国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在优美、庄严的旋律中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儿童的无比自豪与幸福。

  教材的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但过于强调人文性可能会导致音乐性的减弱,应注意避免将音乐课上成政治课的偏向。

  二、说学生:

  一年级小朋友刚刚入校不久,音乐课的课堂常规还在逐步养成之中,不可能每个小朋友都能安静地听音乐,这就对教师课的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要新颖,具有吸引力;二是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注意“动”与“静”的交替;三是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要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放得开,收不拢”的现象。

  三、说教学目标:

  1、首先知识技能方面:学生能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能用赞美的感情、

  亲切、自然的声音演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初步建立音高概念,能用自己创编简单的动作进行歌表演。

  2、其次过程方法是通过交流、模仿、合作、表演、创作等一系列过程,丰

  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情感态度方面:以聆听为主,充分挖掘歌曲中的音乐表现特性 ,引导

  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在生活中表现,在创编中发展”,其次,突出音乐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视、听、唱、奏、演”的多种感官参与和体验,激发学习情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以音乐为主线,在歌唱及表演中体验和表达对国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教学难点:由于歌曲中歌词多为一字一音,所在歌曲的第四乐句出现了八分音符和连线时,应当做为难点来重视及想办法突破。

  五、教具准备:电子琴、游戏卡片,小鸟头饰、小国旗、课件、碰铃。

  六、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一)组织教学

  首先模仿小燕子飞的动作进课堂,这样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和谐、愉快、轻松的氛围,同时为以后教学中的自编动作做了铺垫。其次设计了把小鸟和国旗作为礼物送给大家。意图在于,小鸟和小国旗都是一年级小朋友熟悉和喜欢的。将它们作为教具可以将学生注意力很快地吸引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引出难点乐句的学唱。

  (二)导入新课

  1、运用听唱法,学唱和掌握“飞上蓝天亲亲你”这一难点乐句,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模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谈话引题

  (三)过程体验

  1、在初步感受音乐阶段,设计了“画国旗”比赛,播放《国旗国旗真美丽》的伴奏音乐,意图在于:充分运用音乐的弥漫性特征,通过音乐与美术的综合——“画国旗”这一活动形式来帮助学生无意识记忆歌曲的旋律,感受音乐的节拍。

  2、通过学生互评,达到对国旗进一步了解,第三遍听赏歌曲,设计了小游戏,用歌词排序来感受音乐,目的在于歌词的学习。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认字,设计学科综合的教学环节——歌词排序,在音乐中不仅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趣味性和游戏性中学习歌曲。

  3、最后,在为学生建立音高概念阶段,设计了运用手势和图形谱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意图在于,新的教学大纲特别注重学生音高概念的建立。尤其是一年级起步阶段,这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所以在设计模唱曲谱教学环节中,也力求做到挖掘一些音乐要素的内涵,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受、表现音乐中了解歌曲旋律的走向,获得音高感受。

  (四)拓展延伸

  1、知识抢答“祖国知多少”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学习情绪,让他们得到休息放松,同时也是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为下面进一步拓展在情感上做好准备。

  2、音像结合,在听赏中进一步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内心产生对国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思想得到升华,意图在于:这是一个情感深入阶段,在这一环节中各个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意在做到以审美为核心,抓住一个“情”字,激发学生对国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歌曲歌唱处理上循序渐进,使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感受和体验逐步加强。

  七、课堂反馈及小结

  目的在于回顾学习过程,赞扬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歌曲拓展之后需要回归,故安排了游戏《传传传》,大家听着歌曲伴奏一个一个传红旗,歌曲停止,小红旗在谁的手上,谁就上台表演今天新学的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作为课堂反馈,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歌曲的掌握情况。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构思及设计意图,由于能力有限,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意在抛砖引玉,诚恳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不断提高,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春日》是一首表现喜爱、赞美春天的千古名篇,作者宋代诗人朱熹。春天来了,东风扑面,万千春色,作者兴致勃勃,去寻芳赏春。以“胜日寻芳”开篇,奠定全篇喜悦之情,激发兴奋情感,再以“一时新”收束上联,表现春景来临之快范围之广,喜悦之情更上一层楼。此时作者已是满怀激情,千古赞春之词便脱口而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上联喜春,下联赞春,字字珠玑,步步升华,读者无不身临其境,涌现喜春爱春之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

  3、能感情诵读、背诵默写诗歌。

  4、理解诗句内容,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根据课文内容,我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

  能感情诵读、背诵默写诗歌。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

  理解诗句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遵循“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主要采用引导、点拨法。学法上,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阅读课、读书课,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想象情境,体会意境。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尽量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激情导入,以旧引新

  (二)、范读激趣,初读正音

  (三)、入诗境,悟诗情

  (四)、读诵深化,谈感受,拓展阅读

  (五)、作业。

  第一环节:激情导入,以旧引新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古诗博大精深的文化之美,我饱含深情地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最灿烂精美的诗的国度,多少诗人光照千秋,多

  少 名句千古流传,他们是历史天空最美的星辰,永远让我们惊叹赞美!”老师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演示春景图:“春天一直是诗人永远赞美的主题!你们看,东风扑面,万物苏醒,百花齐放,小溪淙淙,到处生机勃勃!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使得多少诗人为她倾倒、为之赞美,也因此留下了无数爱春、赞春的名词佳句。谁能背诵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这第一环节,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从而顺利引出新课。

  学生背完诗后,我紧接着说:“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宋朝朱熹描写春天的诗:《春日》(同时板书,介绍朱熹相关资料)。让我们跟着这位宋朝的诗人,迎着春风,踏着青草,一起去赏春吧。”

  第二环节:范读激趣,初读正音

  为了充分帮助学生领会、感悟诗歌,我精心组织范读。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全诗(背景为万紫千红的春天),接着在古典乐曲的伴奏下深情吟咏,以诗歌特有的韵律美,将学生带入雅致悠远的古诗文情境。(此时音乐继续)读完就顺势问:“喜欢吗?喜欢就大声地读读吧!”在充分的自读之后,再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请学生读,随即正音,再划分节奏读,齐读。

  第三环节:入诗境、悟诗情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了引导法、点拨法和想象法。在教学中加入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填补课文内容因文字简练出现的情景空白,引出学生对诗歌上下联的衔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古诗的意境,并有感情地诵读,教师随时启发点拨,相机指导。

  我先引导学生:“大地回春,万紫千红。诗人朱熹满怀激情,走出户外欣赏春天。哪个词点明作者在寻找春天?这一天是什么样的日子?作者是在哪里春游赏春呢?”学生回答后,(板书:寻芳——泗水滨)。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作者到水边赏春,看到了怎样美丽的春景?”学生很容易答出“无边光景”。我继续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上联:“无边光景说明美景范围宽广。如此宽广的美景竟然能一时新,春姑娘的双手多么神奇啊!请问,“一时”这个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回答出春天来临之快范围之宽,并体现作者喜爱激动的心情,(板书:光景——一时新。喜春)。再让学生诵读这两句,并想象当时情景及作者心情,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了诗境中,领悟作者“喜春”的感情。

  接着我又启发引导,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说话能力,以帮助学生理解下联:“美丽的春天,多么令人喜悦兴奋呀!你能读读最后两句,想象一下春风吹拂、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景象,再说给我们听听吗?”然后让学生想象,说话,写出来也行,教师鼓励评价。然后用多媒体演示一段配乐的鲜花盛开、绿草青青、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引导学生发现春天的色彩。(板书:春风吹拂——万紫千红)。我继续启发点拨:“啊!东风扑面,花开满地,万紫千红!如此美好的春天,作者的心情难道还仅仅是喜爱兴奋吗?请大声朗读最后两句,你还读出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情感?”此时的学生很容易读出诗人对春天的由衷赞美之情。(板书:赞春)

  第四环节:诵读深化,谈感受,拓展阅读

  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意情感的基础上,我再组织学生按节奏有感情的、想象意境诵读,并要求突击背诵。检查背诵后,再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美好的春天,在你心中,认为她象征着怎样的事物呢?美好的事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她呢?”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并板书。

  春天象征一切美好事物,我们应该珍惜美好事物,珍惜美好时光: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最后,我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关于春天的词句、古诗,积累语言。

  第五环节:作业

  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发挥各自的特长,回家画一幅画,写一篇作文《我眼里的春天》,大胆想象,大胆泼墨挥洒。

  这一作业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发挥了特长。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简明的将课文内容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消化知识。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八年级下册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下面我从教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目标

  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会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2、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证明和运用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意识;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确定以上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基于对课标的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经历图形性质和判定的探究,掌握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几何图形基本证明方法和作图技巧;本章目标要求: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究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2、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本章是在学习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进行探究的;它既是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知识的一个延续,也是后面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相关知识的基础。

  3、基于对学情的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图形性质的能力,已经接触过逆否命题的证明,具备探究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基础,但在演绎推理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说教法

  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教法;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教学片段,每个片段的教法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新课,我采用“创设情境”的办法进行教学;定理教学我采用“自主探究”的办法进行教学;定理的运用我采用“学生独立作业、合作交流”的办法进行教学;小结我采用“回顾总结”的办法进行教学。整堂课中,我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两大理念贯穿始终。

  三、说学法

  有什么样的教法就培养什么样的学法。通过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定理运用教学培养学生概念运用、独立作业、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结教学培养学生回顾总结的能力、归纳梳理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组织教学:

  1、课堂导入。我是这样进行的“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反过来,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2、定理教学:①探究指导:学生按照提纲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进行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了解学情为后续的展示归纳做准备;②展示归纳:逐题抽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生说师写,在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完善。教师画龙点睛加以强调。

  3、定理运用。此处安排两道练习题,第一题:定理的简单运用,口答。第二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再进行汇报展示。

  4、课堂小结。通过设计两个问题:①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②还有什么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引导让学生回顾、总结,教师画龙点睛。

  5、为进一步巩固概念,我设计了两个作业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在孩子们的眼中,美丽的图画总是充满着生命力,绘画出来的一切事物都可能是孩子们想的源泉,为了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本次活动我让孩子在他们的思想空间中遨游。我根据我班幼儿年龄特点,本身幼儿对事物也充满了一定的探究和表现欲望,就设计了本此活动,我把活动定位在美术领域中,给孩子提供宽松、和谐的氛围,还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动手操作能力与想象力的发展,使孩子“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去。 让孩子喜欢美术,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中班的孩子对小动物很敏感,也很乐意于小动物交朋友,他们有着一定的表现欲望,他们能很快接受新的事物。所以本次活动我所选的内容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的,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三)说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教学的内容,结合幼儿的实际年龄特征、操作能力,我制定了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发展的三个目标

  1. 积极地参与活动,探索新的绘画方法,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2. 学习画圆的方法来表现蝌蚪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绘画知识技能

  3.学习棉签画,,并感受用多种工具结合作画的乐趣

  (四)重点和难点

  中班的孩子操作能力、想象能力、模仿能力都比较强。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因此让幼儿动手画贴小蝌蚪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活动准备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相应的准备:

  (1) 棉签 墨水 立体胶 剪刀 纸

  (2) 小蝌蚪的实物图

  (3) 音乐

  二. 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活动除了教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以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还采取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1)直观法:通过有关蝌蚪的图片,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2)兴趣激发法:通过猜谜语来引起幼儿的兴趣,来激发了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从而自觉自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

  三. 说学法

  操作法:幼儿动手操作小蝌蚪,在与教材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学习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操作是本活动的主要环节。布卢姆提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幼儿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因此,在操作中,我想尽量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来操作材料,在充足的时间里积累经验,锻炼动手能力。

  四. 说活动过程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猜谜语导入→教师示范(观察蝌蚪—做蝌蚪)→幼儿练习→活动评价(展示幼儿制作的蝌蚪)。

  具体活动程序如下:

  1.导入:,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来引起幼儿的兴趣。

  2.新授:(1)观察实物图小蝌蚪,来发现蝌蚪的特征(2)示范画贴小蝌蚪,让幼儿接受学习棉签画

  3.练习: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结合上次的课程“小蝌蚪找妈妈”并用青蛙妈妈的口吻进行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涂画。指导时注意个别差异

  4.活动评价:老师扮演青蛙妈妈,幼儿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把幼儿的作品放到美术区展示,让幼儿介绍自己的构思,这样即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

  本文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的一篇自读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生分析: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学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如何面对爱情?爱情的真谛是什么?”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由于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比较好奇、兴趣较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但学生可能有羞于发言或不敢发言的现象,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当中。同时,相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丰富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另外,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较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想:

  1.课前准备好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2.教师明确讨论的要求,通过讨论去交流对爱情的不同看法,从中探讨爱情的真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搜集一些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及感人的爱情故事。

  2.学生课外解决本文的生字词,并思考对爱情的看法。

  3.学生针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问,准备好讨论交流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故事导入:

  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在这个妇女的眼里,爱情就是最美好的东西。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请同学们谈一谈。

  这就是爱情,说起爱情,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但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这个父亲就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2、关于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曾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孩子当中,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经他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起成长历程的学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还不到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因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

  三、初读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

  1.文中的“我”对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态度如何?

  2.苏霍姆林斯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女儿阐述爱情的真谛?

  3、(寓言)“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

  四、品读探究

  学生速度课文复述故事内容

  学生领读寓言部分,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 (三次、 美和力量)

  1、三次同样的美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无与伦比的美;第三次:不可理解的美)

  2、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男女相爱的真挚情感)

  (1)那么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爱情)为什么不可理解?(因为他从未见过)

  (2)他的态度如何?(勃然大怒)

  (3)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师明确:对呀,在上帝的眼里,人类只是他创造出来的一种生物,传宗接代、繁衍子孙,与其他生物是一样的。)

  3、那么,上帝第二次看见的变了没有?(还是美)

  (1)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呀?思考:为什么上帝眼里见到的美会是无与伦比呢?

  (五十年相濡以沐、同甘共苦,永不褪色)

  (2)那么这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什么呢?(忠诚)

  师明确:爱情就是忠诚!忠诚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哪怕过了五十年!

  4、那么,第三次呢?上帝第三次来了以后只有一个人了,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所有爱情好像似乎应该黯淡一些。但他看见了什么?(还是美)

  (1)美在何处呢?那么上帝第三次所见到的“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呢?(心灵的追念)

  (2)为什么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这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经过五十年岁月的消磨,男的女的还是这么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第三次早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3)面对这一现象,上帝象上两次一样发怒了吗?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久久地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

  (4)四人一组讨论: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他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他离去后,让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爱的无法毁灭,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的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5、假如你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看完故事后,是否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情?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一谈。

  四、拓展延伸

  1、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那么名人们是如何理解爱情的呢?教师出示名人名言,让学生读一读。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 —莎士比亚

  2、欣赏我国古代最经典、最动人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结束语: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早恋不属于我们。

  短短的一节课怎能说得明白爱情,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力量,你可以读一读白朗宁夫人至善至美的爱情情书;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忠诚,你可以听一听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如果你想了解爱情的高贵,你一定要读一读《简·爱》……你还要读一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飘》……你就会更深刻地了解爱情!

说课稿 篇7

  本课时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一课,在课标中明确了第一学段造型表型领域的目标定位:尝试不同的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而《巧用碎纸片》这一课正是通过普通的废纸通过想象、添画进行造型表现的。除了纯碎的添画,我觉得本课的设计意图是让低年级的小朋友从小就初步感知变废为宝、绿色环保的理念,知道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废纸废料可以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的,从而在学习中做到节约用纸,巧用废纸的习惯。

  教材中选用的作品中,有用一张碎纸进行想象添画的作品,也有把一张废纸撕出的碎纸片全部利用起来进行组合创作的作品,这样通过一片片不规则的碎纸片,经过看一看,想一想,添一添、画一画等方法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动物、人物、生活物品等,是一种既有趣又有效地的造型表现方法。

  其次我们看到教材中重点选择了一张不规则的红色碎纸片,通过想象添画变成小鸟、乌龟、茶壶、汽车等四件不同的作品,这部分是重点要分析的地方,除了看到所变的东西之外,更多地要观察分析到一片同样的纸片通过不同方位的转动会想象成不一样的东西。并且分析添加的方法。

  因此从教材上的内容设置上来看。这课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初步了解借形联想、添画等造型表现方法;通过对碎纸片的想象、添画等练习活动提高造型表现能力;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独特想法,对造型表现活动产生兴趣。而重点就是:对碎纸片不同角度的联想、添加变成一件美术作品。难点是如何对碎纸片进行巧妙联想,并在碎纸片和添加的画面形成构图上的美感。

  我的教学设想和意图:

  一、“魔术”导入

  1.课件展示几张废纸片变成各种形象的过程。

  2.请学生观察表现方法(碎纸)

  3.出示课题

  (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近距离感受碎纸片添画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看作品,分析作品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启发探究

  1.出示一张碎纸片,引导学生观察:像什么?(要启发学生留意纸片的不规则性,要不断变换角度启迪学生想象,寻求于他人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引导学生在“巧”字上多分析,重点是借形想象,形的联想是关键。)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现场添画。

  3.出示另外一张碎纸让学生初步尝试添画。

  (在学生的添画过程中,引导学生要根据碎纸片的随意性可繁可简,线条不必画的3规范。在这个环节既可发现学生在初步尝试中的不足,随机指导,又可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培养创新意识。)

  三、拓展感悟

  1.展示四张同一碎纸片添加的不同作品

  2.引导感悟:不同角度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打破其固有的思维定式,鼓励其大胆想象,为后面的创作活动奠定基础)

  四、讨论探究

  1.欣赏各种碎纸作品。

  2.思考:和普通绘画有什么不一样?

  (进一步丰富视觉经验,为自己的创作提供经验,也为难点的突破降低门槛)

  五、创作表现

  1.学生根据已有的碎纸片进行想象添画。

  2.教师巡视指导

  六、交流评价

  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巧妙之处。

  (采用自评、互评、师评三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动力。评价是让学生多说说自己添画的)

  七、课堂拓展

  1.出示生活中随意丢弃纸片的行为照片,让学生感悟,激发学生珍惜身边物品、节约用纸的情感。

  2.你会怎么做?(通过生活联系到美术课堂,为学生的美术活动和行为习惯传递正能量)

  在这一课中,为了很好地达成教材目标,我所贯彻的教学策略是: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的落实。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想飞的乌龟》是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梦想”的第二篇主体课文。它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一只乌龟想飞上天,得到了小鸟的帮助梦想成真,不小心从天上掉下来,壳上摔出了好多裂纹。内容浅显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并配有五幅精彩的插图,即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对积累和运用语言也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二、说设计理念: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朗读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对于朗读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孩子们的注意力只有二十分钟左右,因此如何使孩子们能够整节课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课就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三、说设计思路:

  根据语文课改的新理念及教材特色,结合一年级学生实际的认知和情感水平,我要体现“朗读感悟,想象体验”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要通过亲切的语言描述,生动感人的活动画面,各种形式的朗读、精彩的片断表演等手段来引导学生读、听、议、思、演,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想象,培养想象力,训练听、说、读等语文能力,从而达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统一。

  四、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巩固已学过的生字,会写7 个字;;

  2、指导朗读,了解内容,能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讲给别人听;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具有初步的表演能力。

  4、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为追求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和表演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四、总结课文,规范写字

  七、说板书设计:采用文字和图片结合的方法,既突出课文内容,又增强了直观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2.【推荐】会议通知模板锦集5篇

3.【推荐】会议通知模板锦集八篇

4.【推荐】借款合同模板锦集九篇

5.【推荐】担保合同模板锦集八篇

6.【推荐】担保合同模板锦集5篇

7.【推荐】担保合同模板锦集五篇

8.【推荐】聘用合同模板锦集五篇

9.【推荐】聘用合同模板锦集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