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4-05-05 20:03: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地理说课稿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理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地理说课稿集合六篇

地理说课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东南亚,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东南亚》是(鲁教版)《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地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 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 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 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 第二节 巴西(版书),之后,介绍主席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地理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 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 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 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 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 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page]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演示,导入新课

  我采用图片演示,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多张美国的自然景观图片;同时为后面设置一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讲授新课

  (1)位置与范围

  展示《北美洲地图》,让学生找出美国的位置。再让学生翻开《世界地理图册》中美国的地图,找出美国的大致范围。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美国的轮廓。之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美国的范围,也就是大致所跨的经纬度,其他同学在下面描摹标画。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学习完美国的位置和范围之后,将会从它的自然地理概况进一步认识美国。

  (2)地形地势

  展示美国地形图,并简单地介绍这幅地形图,然后再请一个同学说一下美国本土主要的地形,之后教师再总结。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本土的地形地势,通过《沿40°N的美国地形剖面图》,总结出美国本土的地形地势特征。让学生明白在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①地形的.名称;②说明其属于5大地形中的哪一种;③地形的分布特征;④概括地势特征,之后教师再详细总结。

  在学习完美国的地形地势后,以问题的形式进入美国地形地势特征会对它的气候类型产生的影响的学习。

  (3)美国的气候

  展示《美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图,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影响美国气候的是那三大气流?

  问题二:美国的地形对气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学生回答之后再总结。

  展示《美国的的气候分布图》和《美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找出美

  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分别从东、中、西部的地形特征,来分析它们对气候的影响,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在学习完了气候,接着就学习美国的主要河流与湖泊。

  (4)美国的河流与湖泊

  展示《美国水系图》,让学生说出美国本土的主要河流及湖泊,并请学生根据东西部的地形分析一下河流的水文特征,之后教师再总结。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结束前的2到三分钟,我会进行小结与作业布置,主要总结本节课

  所学的内容,重点与难点,以及布置练习或作业,叫学生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

地理说课稿 篇4

  背景简析:

  从学生基础方面看,本节教学是在学习了世界地理之后,学生已经接触过有关区域位置的描述,但以前的学习没有涉及对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对国土面积大小和行政区划,也只是停留在数据的记忆水平上。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本节课属于中国地理的总论部分,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地理位置及其特点、省级政区、邻国临海及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特征,记住领土面积并初步记忆行政区划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学目标:

  1.指图记忆我国的所在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面积和邻海;

  2.通过比较和分析,对我国位置特点作出简要评价,初步学会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3.认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培养爱国爱乡情感和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特点

  教学难点:对我国地理位置的评价

  主要方法:自学展示

  教具准备:东西半球图、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当我们即将外出的时候,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记好回家的路,也就是记住家的位置。小家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无论我们将来身居何处,首先要记住祖国的位置。

  自学指导一:

  1.读东西半球图,结合课本P2地图信息,从所在半球、所在温度带、海陆位置等方面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2.读世界政区图,在图中指出俄罗斯、加拿大和巴西,比较说明这三个国家的纬度位置和我国有什么差异

  3. 读材料思考问题:我国数种资源非常丰富,东北地区有兴安落叶松、红松;华北地区有杨树、槐树和梧桐树等;在长江流域则有马尾松、杉树等;在南部沿海地区,椰子树、橡胶树等种植较多。

  结合材料,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学生展示(课堂展示)

  教师点拨:

  当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时候,往往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因为地理位置对区域的特征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我国优越的纬度位置就为我国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在研究区域位置时,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以有所侧重。

  自学指导二:

  1. 读中国政区图,指出我国濒临的四个海域和与我国相邻的面积较大的邻国。

  2. 读世界政区图,比较说明蒙古和日本两国的海陆位置与我国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 读材料思考问题:积极参与世界贸易,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年吞吐量超亿吨的港口星罗棋布,与海外各国的贸易频繁。与此同时分布在内蒙国等省区的边境贸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增加了西部各省区局民的收入。

  说说我国对外交往与海陆位置的关系。(填写第4页表第二栏)

  4. 我国东部濒临海洋还有那些优越性?(填写第4页表第三栏)

  学生展示

  教师点拨:

  对于3、4两问题的教学,应当为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并使答案具有开发性,无需过度追求字句的准确无误。我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们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保护我国海洋环境,如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防止和治理海洋污染,维持海洋国土的生态环境。

  当堂联系(略)

地理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宇宙中的地球”,选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地球为什么是普通而特殊的行星。“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和地位。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三个部分,属于自然地理的范围。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具有激发兴趣、奠定基础的作用。本节课上得好坏与否将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是整个地理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课。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以及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分析了教材内容之后,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辨别不同类型的天体。

  (2)以示意图的方法从天体系统的层次表示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运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相关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4)根据地球的相关资料说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太阳模式图、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等图表资料,培养从图表中读取、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宇宙的物质性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用唯物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2)通过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认识到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建立起要珍爱生命保护地球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我将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成熟,对图表资料的分析归纳

  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将运用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分析: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多样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等),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在对宇宙物质性的知识将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等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板书笔记法、读书指导法等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发现教学法、纲要信号法等教法,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建构的过程),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本节课中采用协作探究法和读图分析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地理的学习思维。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康德的墓志铭(这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康德)引入,并让学生回想天空中所能看到的常见天体。以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2、导学结合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回想睛朗夜空并结合插图比较天空中星体的形状、亮度、是否闪烁、运动、是否本身发光等,提问它们分别是哪种天体?学生回答后,老师点评、归纳出天体及天体的类型。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达到了学习新知识点的目的。在了解天体的种类之后,提出“天体并不杂无章的分布,而是有规律的运动着的”来引出天体系统的的知识。把天体系统的'层次性作为对地球的定位,并板书天体结构层次图,使学生形成地理空间层次观念。并适当补充天体轨道倾角、偏心率、天文单位、光年等相关天文知识,既扩充了学生知识面,也为之后讲解地球运动特称的普通性埋下伏笔。

  3、深入探究引发思考。

  在学习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框题内容之后,继续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对地球所处环境的思考。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图1.4 太阳模式图,找出太阳系中天体,并写下按照与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的各个行星,然后总结学生的答案,并点出各行星的公转方的至西向东向和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分析表

  1.1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和图1.5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比和体积比,使学生回答各行星的质量、体积、公转轨道倾角、轨道偏心率等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行星运动特征的普通性和结构特征的普通性。结合教师讲解,总结归纳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结论。

  4、分组讨论交流提升。

  在学生理解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之后继续深入学习、分析地球的特殊性。先是请学生就“为什么地球是特殊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所答进行概括总结,得出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颗存在生命的行星。接着教师以谈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存在生命的一般条件有哪些,地球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满足生命存在的条件的,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概括、补充,点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外部的稳定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的条件。在谈话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地理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5、课堂总结理清框架。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我将在新课最后,结合板书对本节课进行小结,重点强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6、提升情感升华主题。

  通过对宇宙浩渺的了解和地球生命存在的不易,来指出同学们应该珍爱生命、保护地球。

  7、作业布置。

  我了进一步落实重点和难点、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如果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怎样的恒星系统行和星系统才可能孕育生命? 你将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六、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为繁多复杂,但内部逻辑关系性较强,故我采用了以结构式板书为主的方式,以理清知识结构,明确知识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具体板书内容如下: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和星际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气体和尘埃

  2、天体系统:总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地月系其他行星系

  2、公转运动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安全的运行轨道外因

  地球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分类: 特征: 类地行星 质量小、体积小 巨行星 质量大、体积大 远日行星 质量、体积居中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地球自身条件体积质量适中——大气层的存在内因

  具有液态水——生命的摇篮

地理说课稿 篇6

  河北省廊坊第四中学 刘海艳

  一、说教学资源

  1.文本资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还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应该说,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人力资源: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3.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 地球仪 手电筒 大量图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④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

  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三、说教法

  1.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图、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生活的体验,感悟科学道理。

  四、说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进行试验演示,自己去分析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讨论,达成共识,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教学程序

  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学生熟悉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直接引入新课。

  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先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再把学生分组,让同学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带着问题一边演示,一边思考,认真观察,并进行分析、总结。

  ㈢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自己动手试验得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师开拓学生思维,设疑让学生大胆论证。

  施教流程

  【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究竟是地球在动,还是太阳在动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

  (一)地球运动的方向

  【教师启发】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坐车的经历,并且能够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演示】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怎样的?(倾斜。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看图分析】教师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学生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

  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依附于图上,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地球运动的周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演示过程。

  (自制教具)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

  设计意图: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不可视的,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单位,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层层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中国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

  (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把学生分成小组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

  2.地方时的产生

  【教师设疑】播放课件“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引出“地方时”的概念)

  【教师演示】

  1.在地球仪上的同一纬线上做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至于地球上的任意两地时间究竟相差多长时间,教师就不必展开说明了)。

  2.对于好问好学的学生,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时,经度每转动1°,时间就相差了4分钟。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等几个城市的经度,然后进行计算,看看它们的时间相差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本着因材施教和层次教学,让学生每个都能“吃好吃饱”。

  ●拓展创新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

  2.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3.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太阳从西边升起”能不能实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论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五、说预期效果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这一基础知识内容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难度,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用地理现象代替地理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观念。对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或者能说明哪些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就可以了。关于地方时的问题,课文并没有展开,我是通过计算两地的经度,而计算出地球上的两地所差的时间,但这一知识点,我只对部分学生要求掌握。

  本课倡导的自主性学习,重点强调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的需要,巧妙的将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演示,观察,讨论,总结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归纳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范文 地理说课稿模板04-20

地理说课稿09-07

地理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高中地理03-09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9-13

初中地理说课稿07-04

地理说课稿范文02-23

地理《巴西》说课稿06-19

地理说课稿【热门】01-10

地理说课稿范文03-21

初中地理说课稿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