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小说《猫》。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回报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
《猫》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编选了《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共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认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猫》以平常的题材表现出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记叙的是作者三次养猫的故事,三次养猫情趣不同,情感也在不断变化:快乐而辛酸;快乐而愤恨;可怜而悔恨。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可以说是一首"弱者的挽歌,人性的牧歌".
二、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但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较深奥,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应该让学生多诵读、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人物描写已经基本掌握,但对于细节描写的了解较少。通过本文,可以培养学生在细节方面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 知识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方法过程目标:通过品读文本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抓住重点信息,概括文章的能力。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将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结合,既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重点: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难点: 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
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有针对性的探讨,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诵读体验和品味赏析,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四。说教法(我采用的教法有)
诵读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概括时要抓住课文文中的关键词,而且紧扣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讨论法:我在课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学生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
圈点勾画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这些方法的功能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它既促进了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设疑能力,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提供丹顶鹤,芦苇荡,沼泽地的画面,配乐讲述一个大学生在一次救丹顶鹤的过程中滑进沼泽地,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生命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大学生为什么这样做?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引出所学课文,看郑振铎先生与猫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本层次的教学创设情境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
2.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1)预习反馈 读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组内交流词义,时间一分钟,有疑问合作互相帮助。然后小组竞赛(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每空2分。
污sè( ) 惩jiè( ) 怂恿( ) 蜷伏( )(2)解释下面的词语,2分。怂恿:
通过竞赛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竞争意识。
(2)速读课文,勾画重点。合作探究,完成表格。时间4分钟。
外形
性情
在家中地位
结局
对它这种结局的感受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在指导学生完成表格的过程中,重点讲解作者感受,以及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寻找伙伴,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交流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交流辩论,达成一致,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辩、析等能力,同时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3.重点研读,品赏语言
在表格的分析中,让学生更清楚直观的明确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了三只猫,它们各具特色,栩栩如生。从课文的写法中我们学到了—抓住特征,细节描写(板书)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即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等)的相貌、情态、举止、性情等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绘。使文章生动传神、形象感人。
通过举例让学生领悟赏析的层次: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
例如:写第二只猫的活泼有趣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突出了它的活泼有趣,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自学指导:品读课文,找出你欣赏的几处细节描写,进行揣摩和赏析。要力争与他人说法不同。时间3分钟。
本层次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品味语言的方法,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品的能力。
4.感悟主题,拓展提升,写作练笔
作者说"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
猫也是不能说话的,如果它会说,它将告诉我们这两个月里它怎样的经历和心理呢?请想象它这段时间的经历,抓住它的外貌、心理等写一段话,注意在描写中融入感情。
此环节的设置,将想象揣摩与练笔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刻体味作者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心路历程,感悟生活,做到学以致用,将语文延伸至生活。
5.盘点收获,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 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
词语积累,写法,作者感情,自己感悟
说课稿 篇2
《轮椅上的霍金》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著名的励志课文。该文主要讲述了被称为“宇宙之王”的霍金在严重的瘫痪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异于常人的努力和天才的奋斗,最终成为了一位非凡的科学家的故事。霍金21岁就能在世界一流名校――剑桥大学读研究生,但是,命运没有垂青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卢伽雷氏症让他完全瘫痪,只能禁锢在轮椅上。之后,肺炎又剥夺了他说话的权利。疾病让他身体彻底变形,不能写字,看书也要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医生诊断霍金只能活两年,可是霍金在轮椅上一坐40多年,一直活到现在,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而且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这在人类历史上堪称奇迹。文章的语言并不华丽,却在真实的叙述中表达了霍金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造就奇迹所凸现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体会到面对逆境应该昂起头,永不放弃追求的人性魅力。
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从生字词,课文朗读,感悟人物形象这三个方面来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从提供的词语中选两个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强者,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本课的重难点是:为什么称霍金为一个非凡的科学家,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霍金不仅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同学,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通过这几年的训练,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为此本课采用的是新课程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搭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这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引导学生走进霍金,切身体会他的生活的艰难、痛苦之处。由谈到读再到谈,从而去感受他的伟大。
下面我重点谈谈本课教学的过程的设计。根据新课程问题法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它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注重反馈,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轮椅上的霍金的生活与大部分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霍金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桑兰、海伦凯勒的故事入手,并收集霍金的有关图片资料,此时我相机进行导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题目叫《海伦。凯勒》,还记得吗,海伦。凯勒给你留下怎样的影响呢?其实,古今中外,向海伦凯勒这样身残志坚、勇于向命运挑战并不断创造奇迹的人还有很多,比如霍金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霍金的课文,从而就引出了课题《轮椅上的霍金》,并齐读课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指导预习,自学质疑。首先出示以下的预习要求。引导学生从字词、内容、感受等方面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充满了渴望。
第三个环节,问题探究,深入研读。
交流收获,提出问题。首先,检查一下生字词的学习情况。然后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交流收获,引发思考。让学生自由地提出,在自学文本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时教师与学生一同归纳整理出本文学习的一个提纲式的线索问题。霍金被人们称为非凡的科学家,这是为什么?他是如何通过自身异于常人的努力和天才的奋斗,取得非凡的科学成绩的。在这个环节当中,我打破常规,先让学生向霍金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出示一位女记者的提问,以此为突破口,唤起学生对霍金的同情、怜悯之感。女记者的提问其实是问出了很多人想问而不敢问的问题,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认为命运对霍金太不公平了。由此导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先对霍金产生同情。
第二步,合作学习,用心灵与文本、强者、自己对话。
首先,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感悟命运让霍金失去了很多,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来体会命运对霍金真的很残酷。然后出示霍金的照片,配上介绍,使学生对霍金的标志性形象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然后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得到熏陶。通过朗读,感受。再读,再感受,抓住关键词来体会霍金所受的残酷的伤害,使学生进一步地对霍金产生同情、怜悯,感受到命运对霍金是如此的不公。从而也为下文理解霍金在身处逆境时,顽强、不屈服的性格打下基础。第二步,用心灵与强者对话,通过学生的自读,找出霍金如何学习、潜心研究的重点语句,交流感受,通过指名读、师引读等方式细细揣摩霍金的谦虚、不断求索、忘我工作等品质。霍金正是凭着坚强不屈的意志,不断求索的精神,才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的确是一个生活的强者。
接着出示过渡段,集体朗诵后,过渡到“霍金还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物理天才”的学习中。最后再次回到女记者的提问上来。用心领会霍金的回答,理解其含义。霍金的这段话体现了他在命运面前没有低头,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向命运挑战。这是一段震撼人心的话语,只是值得每位学生刻骨铭心的话语。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是非常重要的。畅所欲言,个性理解,这本身就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文本里走个来回,进来就达到了丰富文本深化认识的效果。
第三个大环节,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师生总结学习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读后感想
3、拓展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被这个不幸而又坚强的霍金深深打动,也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或许是想要对自己说、或许是想要对霍金说,也或许是想要对身边有困难的人说,那么,就请你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吧。
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内容的完成,而是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又形成一个新的问题。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说写当中进一步感受到了霍金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达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一个体现。
最后是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份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力求通过简洁的语言体现文章脉络。
物理天才(不断求索)
轮椅上的霍金 非凡的科学家
生活强者 (乐观感恩)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结构分析
《圆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六节.圆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圆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二次曲线的开始,对后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圆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后,又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较浅,且对坐标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②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③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对待定系数法的运用;
③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②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及学情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难点: ①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
②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为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使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另外我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直观的引导了学生建模的过程.
2.学法分析通过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加深对用坐标法求轨迹方程的理解.通过求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通过应用圆的标准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
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七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驱动的,共分为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 启迪思维,深入探究 获得新知,应用举例 巩固提高,反馈训练 形成方法,小结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从纵横两方面叙述我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
首先:纵向叙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通过对这个实际问题的探究,把学生的思维由用勾股定理求线段cd的长度转移为用曲线的方程来解决.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车不能通过的结论的同时学生自己推导出了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主题.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
通过对问题一的探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圆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 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的圆的方程?
2.如果圆心在,半径为时又如何呢?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对问题一进行归纳,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然后再让学生对圆心不在原点的情况进行探究.我预设了三种方法等待着学生的探究结果,分别是:坐标法、图形变换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圆的标准方程后,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三个应用平台,进入第三环节.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 内化新知
问题三 1.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经过点,圆心在点.
2.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第一题是直接或间接的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求圆的标准方程,第二题是给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坐标和半径,这两题比较简单,可以安排学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圆心坐标、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探究圆的`切线问题作准备.
ii.灵活应用 提升能力
问题四 1.求以点为圆心,并且和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2.求过点,圆心在直线上且与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3.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什么?
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题有了刚刚解决问题三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求出半径,根据圆心坐标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第二个小题有些困难,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圆心坐标和半径再求解,从而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第三个小题解决方法较多,我预设了四种方法再一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了空间.最后我让学生由第三小题的结论进行归纳、猜想,在论证经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的过程中,又一次模拟了真理发现的过程,使探究气氛达到高潮.
iii.实际应用 回归自然
问题五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的长度(精确到0.01m).
我选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数法求出圆的三个参数的又一次应用,同时也与引例相呼应,使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建模的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 1.求过原点和点,且圆心在直线上的圆的标准方程.
2.求圆过点的切线方程.
3.求圆过点的切线方程.
接下来是第四环节——反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三个小题作为巩固性训练,给学生一块“用武”之地,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另外第3题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方程,由于学生刚刚归纳了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因此很容易产生思维的负迁移,另外这道题目有两解,学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这时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初中已有的圆的知识进行判断,这样的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1.课堂小结
把圆的标准方程与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加以小结,提炼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数的方法
①圆心为,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圆心在原点时,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②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
2.分层作业
(a)巩固型作业:教材p81-82:(习题7.6)1,2,4.(b)思维拓展型作业:试推导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3.激发新疑
问题七 1.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图形?
在本课的结尾设计这两个问题,作为对这节课内容的巩固与延伸,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起点与终点都蕴涵着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在知识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另外它为下节课研究圆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
以上是我纵向的教学过程及简单的设计意图,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横向的进一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横向阐述教学设计
(一)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
求圆的标准方程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布设了由浅入深的学习环境,先让学生熟悉圆心、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逐步理解三个参数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数法的解题思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突破了难点.
第二个教学难点就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是学生固有的难题,主要是因为应用问题的题目冗长,学生很难根据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为此我首先用一道题目简洁、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真正走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消除畏难情绪,增强了信心.最后再形成应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模式,并尝试应用该
模式分析和解决第二个应用问题——问题五.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了方法,难点自然突破.
(二)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探究主线
本节课的设计用问题做链,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从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到应用都是在问题的指引、我的指导下,由学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点设计了两次思维发散点,分别是问题二和问题四的第三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学生设立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既体验了科学研究和真理发现的复杂与艰辛,又在我的适度引导、侧面帮助、不断肯定下顺利完成了探究活动并走向成功,在一个个问题的驱动下,高效的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三)培养思维 提升能力 激励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分别在问题一和问题四中,设计了两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中,我利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具体的教学过程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向生成性课堂进行转变.最后我以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结束我的说课,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力争“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说课稿 篇4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开始以谈话的方式切入学生生活,同学们,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小伙伴,那么谁是你的伙伴,你们在一起相处的怎样?让学生自由发言,并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引出课题。
二、 范读
承接导入,师范读,并提出问题。想一想:故事中有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两方面把握故事:一是猎人马哈多和猎狗救助乌鸦;二是乌鸦和猎人救助猎狗。
三、 自读课文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在读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词。“伙伴”是理解课文最为关键的一个词,因此,学生在自由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以“伙伴”为中心,边读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各自为自己的伙伴做了些什么?学生回答时可以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来说,也可以按照其他顺序来讲。
四、 细读课文 交流感动
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因此要抓住关键之处,通过品味重点语句感悟故事的人文内涵。该环节要加强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使“勾画、说体会、朗读”有机结合起来。
“感动”一词对于情感目标的`达成极为重要,结合课后第一题,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勾画出课文中令人感动的语句,并说出为什么感动,从而体会文中伙伴间的关心,互助和牵挂之情。在此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知识,对“日志过得很有诗意”等句子重在理解,不易讲得过于真白。
五 、拓展
从课文故事引发开去,理解“伙伴”的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和生活中的伙伴相处?作为朋友你为你的伙伴做过什么?
这样的话题利于使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学会和伙伴和睦相处,彼此关心,互相帮助。
六、板书设计
以“伙伴”为中心的图表法是教学过程更加顺畅,也有利于学生读懂全文。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二节“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的内容。在第一节中,学生了解声音表达信息的特点,理解了声音数字化表示的基本方法,也体会了数字音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考虑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已经初步使用过cool edit pro处理音频信息,因此第二节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处理音频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实例展开,层层引导,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作用,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音频信息编辑和加工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另外也为今后学习多媒体作品制作奠定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时安排:1课时。
3、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浓厚兴趣,学习态度认真,肯学敢问。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能力层次不同,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也不同,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实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共同获取知识。
4、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本地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本人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音频信息获取条件、获取途径及选用依据;
②进一步掌握音频信息获取与加工的基本方法;
③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
b、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5、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理解和分析,两者均是以进一步掌握音频信息获取与加工的基本方法,并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高效完成任务的技能。因此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 利用cool edit pro对音频文件进行文件基本设置(如:音频的选取、删除、降噪、插入、合成等。)
二、说教法:
a、教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实现该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激趣导入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讲授新课时,通过特定情境创设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学习、自觉主动的学习。
2、自学和讲练结合法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演示和讲解分析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步进行,促使学生在一定的指导意义下,完成课堂知识。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故宫博物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编者编纂此文意在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的同时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作者创作此文旨在使读者对故宫博物院的规模布局以及相关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意图的设计上,教师应当通过明确作者观赏路线使学生把握实物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体会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该文侧重故宫布局及空间的描写,结合初中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里特征情况的分析我设立了一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确定作者的观赏路线使学生掌握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阔眼界,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法与学法
1、直观展示法:展示故宫博物院的图片,意在使学生化抽象的逻辑思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课文。
2、创设情景法:由学生当导游,带领同学们一起参观故宫博物院,在形成学生直观感受的同时理清课文行文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3、点拨法:
4、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找出文章中的一些表示方位的词语,了解参观故宫的路线,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并通过描述学会运用。
四、说课时:本文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设计为一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1.说导入:
相信同学们对北京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先考考大家,请你们看图片说说这些地方都是哪?出示图片提问,引导学生靠近本课,发问:你对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了解多少?
为了避免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厌烦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入方式,通过展示北京不同的古代人文景观,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开拓思维,继而引入本课。
2.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组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进行交流,营造学习氛围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图片交由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同学,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请游览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摄的照片,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
对于这篇文章,我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情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材料,可以提升学生搜集材料筛选信息的能力,更有效的预习课文。而在课堂上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有助于课文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训练。
3.梳理思路
带着学生丰富多彩的展示,进入到第三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
(1.首先让学生认读文中的生字词,打好阅读课文的基础,
(2.之后让学生是自由朗读两分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是思考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故宫?故宫有什么特点?
(4..是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通过小组合作,画出参观故宫的行踪路线
天安门——端门 ——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本文主要按什么顺序介绍故宫?空间顺序
(5.学生当导游,带领由学生充当的游客跟随作者的行踪路线对故宫进行一次游览,同时在多媒体上演示,从而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故宫的布局。
4.合作探究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我设置了局部探究三个问题。
一是你认为哪个景点应重点参观?为什么?这样写对说明事物有什么好处? 全班讨论后明确:在“前朝”中重点介绍了太和殿,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建筑群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是显示皇威的地方,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二是课文是怎样介绍太和殿的.情况的?采取小组交流探究的方式,然后结合图片,由各小组代表讲解,明确在介绍太和殿时,作者寻找正中的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作为立足点,按照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三、针对文章介绍太和殿的几段文字讲解说明方法,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其他段落找出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
5.点拨升华
作者为什么以 “故宫博物院”为题,而不是称“紫禁城”呢? 以故宫博物院为题,交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故宫”说明了他的来历和它原来的性质——封建皇帝的宫殿,是封建时代的禁地,“博物院”说明了它现在的性质和用途——供广大人民参观学习,是欣赏古代文化艺术的场所。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播出以后,不少听众要求重播,并且建议将稿件交报刊发表。正好这时候《地理知识》杂志准备开辟“旅游地理”专栏,要去了这篇稿件,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号上刊载了,题目就叫《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根据这篇文章删改的。由于《故宫博物院》最初是为广播写的,所以从听觉的角度和广播特点方面考虑较多,对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比起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 使学生从本文的来由了解作者详略得当、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6.拓展训练
当学生正陶醉在太和殿流连忘返的时候,教师对故宫进行总结。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时学生不免对故宫博物院高超的建筑艺术赞不绝口,教师借此设置2个问题。
一是通过思考交流让学生用精妙的语言来赞美故宫;
二是设计说话拓展训练,让学生带领大家参观学校,同时发动学生为自己的学校设计校徽图案,激发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6.布置练习
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间。
这样使学生练习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说板书:略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