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9 14:20: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学内容是按照“讨论怎样养蚕——观察蚕卵——观察蚁蚕”的思路编写的。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通过观察蚁蚕和蚕卵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本课教学设计了如下活动:一、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二、观察蚕卵和蚁蚕,初步领略生命的伟大。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养蚕热情高,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能结合养蚕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本课教学准备运用瑞博形式授课,四年级学生计算机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教师设计的瑞博课中穿插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了解蚕的一生,知道如何养蚕,掌握科学的记录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观察蚕的一生的过程,观察和描述蚕生长发育中的一般现象,能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尝试体验瑞博授课的特殊形式,运用瑞博课的优势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辅助学习。

  (3)能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用语言描述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6)通过了解×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我确立的三维目标,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里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认识蚕的一生,知道如何养蚕,学写观察日记。

  教学难点: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如何养蚕,并坚持记录

  五、说教法和学法

  ①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而且我们教给学生的只是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

  因此,针对瑞博课的独特的优势,我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并结合本科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共同讨论交流等方法,成分运动瑞博课的特殊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至于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对生命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于是我采用了展示交流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讨?中获得体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总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②1、教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而不断变化。针对瑞博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采用的是讲述法。而学习蚕的一生时,老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资料让全体学生共享,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控制计算机,生生、师生交流讨论,建构蚕一生的相关知识。

  2、低年级的学生爱玩,爱表演,因此本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自主、互助、合作地学习知识,既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又实现了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展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老师的手脚也得到了解放。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这是省编义务教育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寻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它的下落。第2——9自然段写老人一一说出那只骆驼的情况,商人以为老人把那只骆驼藏起来了。第10自然段写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那只骆驼的情况以及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寻找骆驼。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训练和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课文语言朴实,易于理解,尤其是文中的对话部分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根据以上对本课教材的分析,以及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情况,拟定本课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下:

  1、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过失的骆驼情况的,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见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会本得的几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9个新词的意思,区别“过失”,“丢失”“详细”“仔细”的不同意思,

  3、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

  4、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5、背诵老人说的一段话。

  本课训练的重点: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

  训练的难点: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朗诵感悟法: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就是读对理解感悟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运用读,想,找,议等方法学习课文,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时间设为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教学主要是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方法好在哪里,懂得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解决办法的道理,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出示问题:

  老人和商人有没有找到骆驼呢?

  [课开始用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很好的连接方式,让两节课自然地融在一起。]

  (二)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引: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读课文,自由读课文,在文中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1、读后交流,学习最后一节。

  出示第一节,齐读。

  说说“果然”说明了什么?估计学生会说,果然说明他真的找到骆驼,和老人预料的一样。

  师顺势引导说说文中老人是怎样预料的呢?

  2、自由读课文1-9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预设:

  ①:从前,有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

  出示句子,指导读出着急的语气

  ②我知道了骆驼的样子,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样子,师板书:

  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缺了一颗牙齿

  ③商人说老人把他的骆驼藏起来,老人说根本不知道骆驼在哪。

  ④从商人的话中知道老人说丢失的骆驼的样子说对了,师引导说出商人的话,并出示句子:

  “是的。”

  “不错。”

  “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自由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是什么?(商人越来越高兴)

  同桌互读对话,指名读时师随采访: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你的心里怎样想?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大面积地训练朗读对话

  师生合作读对话

  引:从你们的语气中,老师已经体会到商人的心情越来越高兴,但他仍然着急,后来又怎样呢?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

  自由读句子,说说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他很生气。

  理解“忿忿的”。说说意思,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忿忿的”?

  [语文即生活,新课程倡导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联系实际引导感悟,有助于对词语的体会,有益于朗读的提高。以上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学生的读、议中深入理解文本。]

  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句子。

  引:知道的这么清楚,却说自己不知道,你们相信老人吗?(生齐:相信)那是因为你们读完了课文,我们该到哪里找答案,告诉商人呢?

  3、自由读第10节

  读后说说你能回答哪个问题吗?

  指名说板书:脚印 右深左浅

  路上 左有蜜右有米

  树叶 留有牙印

  用上“因为”“所以”连起来说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出示课后题3,让学生试说,指名说,齐说

  [先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连说,再完成课后题3,训练上层层递进,加上板书的提示,很好落实了本课训练的难点。]

  引:这位聪明的老人能知道骆驼的情况是因为什么?估计学生可以说出“观察”(板书:观察)

  仅仅通过观察就可以了吗?他还怎样呢?学生可能会说:他爱动脑筋,能联系看到的作出判断等。

  (板书:思考 判断)

  引: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怎样去找?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他的脚印去找。

  引导讨论还有哪些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好?

  [通过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抓“不紧不慢”指导读第10节:

  (说说“不紧不慢”什么意思?他为什么不紧不慢地说?)

  引:听了老人的话,商人顺着脚印去找——

  生齐说: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出示最后一节,齐读。

  (三)课堂总结 回顾探究

  师生合作根据板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总结,提高学生梳理问题和概括问题的饿能力,师及时适当的点拨、补充也可帮助学生及时差漏补缺。]

  (四)拓展延伸 升华探究

  找寓言故事交流谈谈从中明白了什么?

  [这一节拓宽语文的学习和运用领域,引导学生积累交流,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

  四、 说板书

  找骆驼

  观察 —— 思考 —— 判断

  脚印 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路上 左有蜜右有米 想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树叶 留有牙印 缺了一颗牙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能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我设计的板书力求体现本课的重难点,学生根据板书就可以很清晰地把握重难点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这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单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1、复习新词:

  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并配上兄妹俩的争论录音。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

  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

  ⑴ 白杨有什么特点?

  ⑵ 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

  ⑶ 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

  ⑷ 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3、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至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⑴ 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⑵ 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3至15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 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 ),还是( ),他总是那么( ),( )也( )。

  ② 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 ),( )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

  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⑶ 学生领悟到作者借人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4、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 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贴出本课生字表,让学生从读生字,老师对多音字、易读错、易写错的字作指导。如“蝙”不能读成,“锐”翘舌音要读准,“揭”这个字里面不要多写一竖,“荧”要与“萤”区别开了,“避”字的笔画顺序。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因为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要怎么分段。用归并法把课文各部分连起来归纳,本课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段(4~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几个问题?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

  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②指名读文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练习用“即使……也……”造句,懂得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提问:这句要用什么语气读?(用不解、疑问的语气读)

  2、学习4、5、6自然段。

  紧紧围绕“三次试验”这个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还要十分关注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热情激励。出示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男同学,女同学分开朗读4、5、6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表格怎么填,拿笔画出关键的词语。解释“横七竖八”这个成语的意思:

  2、请三个同学上来填表。(其他同学两人一组,小组讨论,填写老师发下去的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蒙上眼睛 铃铛不响 不靠眼睛

  第二次 塞上耳朵 铃铛响 要靠耳朵

  第三次 封住嘴 铃铛响个不停 要靠嘴

  教师总结: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捕捉和分辨出复杂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这种功能是多么神奇呀!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生物有奇物的本领,人们从青蛙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能帮助飞机安全降落。工程师设计船体时模仿鲸的形体,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你们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吗?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六、说板书

  用简易表格明确地表示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说课稿 篇5

  一、课标要求及教材安排

  《穷人》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需要支架,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是我所抓的支架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和渔夫提出抱养孩子的语言描写。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桑娜抱回孩子和渔夫同意抱养孩子的部分。

  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质疑,突出学校“问题引领”的课题模式。根据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出“渔夫和桑那是怎样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为引出下文和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础。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通过问题引领,自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桑娜抱孩子和渔夫作决定的句段并作批注。待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了两处句子。

  第一个句子是“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后,让学生围绕这句话提一个问题,“桑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做不可?”然后小组交流解决。让学生明白桑娜抱回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并让学生读出这种体会。设计意图是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二个句子是“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然后让一位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把这些语句朗读给大家听。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评读的方式,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了学生语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这一处的心理活动描写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体会,学生明白了桑娜由担心、害怕到坚定的复杂心情及这些心情产生的根本原因----桑娜一家很穷。 再一次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并要求学生读出桑娜紧张、担心、害怕、后悔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学生自由练读后,再次指名读,教师加以评价。使朗读经历了由“初读到品读到感情朗读“的过程。通过悟读,进一步体会到了桑娜善良的美好心灵。

  我又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能够体现渔夫善良品质的句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把思维的方向指向关键词。

  “熬”,让学生思考“熬”字说明什么?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了一个“熬”字,表明了渔夫收养孤儿的决心。通过这个熬,让学生想象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干活会更累,生命受到威胁。)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渔夫说这句话时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围绕描写渔夫神态的语句提问,(想一想渔夫严肃什么?忧虑什么?“是个问题“指什么?)再一次地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通过桑娜心理活动和渔夫语言的对比,感受两个人面临的同样生活困境和两人同样的坚决举动——抱养孩子。从而感受穷人金子般的心灵。

  在品读句子的同时,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即通过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接下来,要结束课文,我引导学生将板书和题目联系起来思考,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再次思考,直击:课文讲了渔夫和桑娜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可题目为什么是《穷人》呢?下节课探讨。

  这样的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问题引领,拓展学习。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附:

  板书设计:

  9、穷人

  环境描写

  桑娜

  渔夫 美好心灵

  这样设计板书,意在给学生一个认识——桑娜和渔夫面临同样的生活负担,做出同样的选择,他们同样的善良。

【【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相关文章:

1.牧场之国精品说课稿

2.梦圆飞天精品说课稿

3.【精品】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4.惊弓之鸟精品说课稿

5.《离骚》说课稿范文

6.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

7.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

8.圆柱的表面积精品说课稿

9.分数的基本性质精品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