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9-06 06:24: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线》,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 (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空间与图形”的 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就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 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探究平面内 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 承上启下 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及射线,对直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平行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2、 目标分析:

  1、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 体会平行线的概念 ( 知识与技能)

  2、 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学生观察、操 作、 讨论等数学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其实是充满无限的 探索性和创造性。 ( 过程与方法 )

  3、 在学生探索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过程中,体会 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三、根据以上对教材和目标的分析,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总结如下:

  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 探索平行公理 的这一过程。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

  难点: 就是学生自己独立 的 对平行公理推论 进行 清晰说理 这一问题。

  4、 教法学法分析

  我将其归纳为一个4字要诀:动、探、乐、渗

  1、动: 通过多媒体动画情景,鼓励学生 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

  2、探: 激发学生强烈的 探索 欲望;

  3、乐: 促使学生 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 不断渗透 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和方法给学生,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说明道理”。

  5、 教学过程分析:

  (1)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分别出示笔直的竹子,塔,国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例子让学生自己找出其共同点,引出平行线的课题及概念, 锻炼学生自我发现,总结,表达的能力!

  (2)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建立模型

  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

  设计意图 :再次通过动态思维来强调两平行线之间没有交点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认识及记忆!

  接着 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体,提问学生一个长方体不在同一平面的两条棱所在的直线是否相交,是否平行?

  设计意图: 强调说明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基础条件上锁建立的,加强学生认识的印象!

  2、 平行线的概念及结论

  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结论: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 平行线的画法: (1)放 (2)靠 (3)推 (4)画

  动手实践:

  3、 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平行线,看看你能作出吗?能作出几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对平行线的初步了解及认识,立马让学生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且 强调画图的规范性, 在此基础上引出平行公理及推论。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也就是说:如果b∥a, c∥a, 那么b∥c 。

  (3) 反馈练习 落实新知

  1、 巩固练习

  下面是几道判断题

  (1)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错)

  (2)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对)

  (3)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错)

  (4) 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b、c,如果a∥b、b∥c,那么a∥c。(对)

  设计意图: 通过判断题所设置的“同一平面”“不相交”“直线外一点”来直观考察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情况,同时 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与思考!

  2、 综合运用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P是直线AB外一点,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

  (2)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点P是直线AB、CD外的一点,直线EF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E。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锻炼学生将知识化为动手的能力,使学生不光学习知识, 更要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 拓广探索

  通过 小红为妈妈设计一个规定为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的广场舞队列,以此来引出平行、相交的相关知识点。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

  设计意图: 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应用学生学习的平行线,相交线里面两两相交以及交于一点的数学知识,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思想

  四、布置作业 形成技能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我将本堂课的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1、P19、第8题(必做) 2、P41、第12题 (选做)

  五、教学设计说明

  1、 注重对学生几何学习兴趣的培养。

  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板书设计:

  5.2.1 平行线

  1、平行线的定义: 例题:

  2、平行线的画法: 学生绘图区: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推论: 课堂总结: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PPT、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是每次读诗都停顿不好,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到了读,最重要是孩子们的想象力打不开,本次设计我就是在每一个知识点出,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四、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今本方法。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第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五、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四月、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六、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解诗题

  语文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知诗人

  在前期的准备中,学生已经对诗人翁卷有一点了解,更深入的了解需要老师补充,这样有助于对诗文的了解。

  (三)、读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学生自由读诗。

  2、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品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在前面有节奏朗诵的基础上,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想象诗的大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最高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组织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 )( )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 )( )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习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习古诗中学习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5)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 清 绿

  (3)检查思考题②,课件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课件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 水

  赞赏-----描述

  总述:甲天下?-----观 赏 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 品文句,欣佳景;

  分述 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学法:读——找——品——诵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分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说教法

  本课教法主要采用:温故知新、自主探究、合作评价、完善总结、巩固提高。

  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行教材中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还未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加以体现。

  2、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够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热身铺垫、渐渐导入

  1、口算题:共2题,很简单,在熟练计算中温习计算方法。

  2、口答:共2个数,让学生在轻松地口答列式中进入到今天新知识的学习海洋中,营造很松快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分数除法的意义垫定了基础。为学生在探究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做好铺垫,并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探究算理、归纳法则

  本节知识的难点就在于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算理和方法,仅仅使用直观教具的演示,总结方法不够明显,借助动手操作、课件等,可以分步骤清晰呈现学生的思维路径,避免了教师新授的单向性,为全体学生的'参与探究铺设了基础,让学生在比较中疏通算理,掌握了方法,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自己来感受这份喜悦,在归纳法则的时候,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计算方法,都有可能会引到同一点上,归结了数学教学的严谨性。

  (三)巩固发展

  1、巩固练习:让学生在作业中注意从除号到乘号的转化和除数转化为除数的倒数的变化,正确运算。

  2、反馈练习:强化计算方法,熟练除数转化倒数的过程。

  3、对比练习:在比较中理解分数除法和乘法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形成正确合理的知识体系。

  4、走进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数学的必然,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生活的强者》是《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在蓝天下》的第三课。本单元的重要思路是帮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体谅、尊重他人,并尽所能关爱残障等弱势人群,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身边强者的事迹,探寻人们自强的足迹,懂得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不轻言放弃,做生活中的强者。本课以四川大地震中的英雄少年和优秀少年的事迹为题材,贯穿不畏困难和挫折,努力向上,积极生活的理念,引导儿童珍爱自己,学习做生活的强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目标,针对教材内容和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2、了解身边的强者,知道遇到困难时,只要不轻言放弃,想办法去克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强者。

  3、收集名人自强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做生活的强者。

  三、教学重难点

  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只要不轻言放弃,想办法去克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强者。

  四、课前准备

  1、收集人们自强的相关诗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2、调查身边的强者事迹。

  3、征集同学尚未克服的困难,制成学习卡。

  五、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

  六、教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自制多媒体课件:“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视频。

  七、说教学流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感受“强者”精神

  1、在生活中有太多的困难和挫折,可是却有很多不向困难低头的人,他们就是生活的强者。(引出课题:做生活的强者)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诗歌《美哉,英雄少年》,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3、播放“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视频。

  (通过该环节,让学生在情景、事迹、行动中体验“强者”精神和品质)

  环节二、深入了解“强者”

  1、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少年。

  阅读材料:

  A因为我是班长

  B病房里的小小志愿者(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感受和学习强者的精神品质)

  2、你还了解哪些“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事迹?从他们的身上,你怎样理解“做生活强者”的意义?

  分小组介绍自己课前收集到的身边强者的事迹,每小组再推选一名代表发言,说说从这些身边的强者的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学习,深入了解“强者”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和个性特征)

  环节三、学习做“强者”的行为引导

  1、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阅读13页三份材料,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2.交流大家对身边的人的优秀品质的观察与发现:说出身边的强者事迹。

  3.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样学习英雄和楷模的优秀品质呢?

  将事先收集的学习卡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该如何战胜这些困难。谁的办法最好,谁就可以摘下学习卡成为小擂主,主持下一次讨论。

  4.向同学们说出自己尚未克服的困难。

  5.完成“学英雄,见行动”小计划

  (通过事例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能积极面对、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向上,做生活的强者)

  八、引导学生小结:

  一个人要有同情心、怜悯心,才能理解关爱他人。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不要退缩,勇敢地面对,你强他就弱,当你战胜了困难,就会取得成功的乐趣。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