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10 14:43: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3.使学生能联系几何课中学习的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会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2.难点: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本节的中心内容,化简和运算都是围绕其进行的,而运用此性质计算化简又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和混合运算的基础.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通常与如勾股定理等几何方面的知识综合在一起.

  本节难点是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积的算术平方根在应用时既要强调这部分题目中的字母为正数,但又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字母只表示正数的片面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的算术平方根性质与根式的乘法公式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综合应用性质或乘法公式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一定要满足.

  三、教学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类比的方法,讲授与练习结合法.

  1. 由于性质、法则和关系式较集中,在二次根式的计算、化简和应用中又相互交错,综合运用,因此要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脉络清楚,条理分明,在教学时就一定要逐步有序的展开.在讲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时可以结合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让学生把握两者的关系。

  2. 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和 ( )及比较大小等内容都可以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让学生通过计算一组具体的式子,引导他们做出一般的结论。由于归纳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例子的研究,从表象到本质,进而猜想出一般的结论,这种思维过程对于初中学生认识、研究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培养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例子得到结果

  类似地可以得到:

  由上一节知道一般地,有=(a,b)

  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会发现 =(a,b) 也成立

  (二)新课

  积的算术平方根.

  由前面所举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地,有 (a≥0,b≥0).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要注意a≥0、b≥0的条件,因为只有a、b都是非负数公式才能成立,这里要启发学生为什么必须a≥0、b≥0.在本章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所有字母都表示正数,下面启发学生从运算顺序看,等号左边是将非负数a、b先做乘法求积,再开方求积的算术平方根,等号右边是先分别求a、b的两因数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两个算术平方根的积.根据这个性质可以对二次根式进行恒等变形。

  化简,使被开方数不含完全平方的因数(或因式):

  1、 2、 3、

  说明:1、当所得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的因数(式)中,有一些幂的指数不小于2,即含有完全平方的因式(数),我们就可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并用=a(a)来化简二次根式。

  2、 (a≥0,b≥0)可以推广为 (a≥0,b≥0,c≥0)

  化简二次根式的步骤

  1、将被开方数尽可能分解出平方数;

  2、应用=(a,b)

  3、将平方项利用=化简

  小结:

  1、积的算术平方根与二次根式的乘法的互逆性;

  2、灵活应用他们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及化简二次根式

  作业;由于本节课后习题较少,可适当补充紧贴教材的课外习题。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电学专题训练:识图·画图·连图”。下面我简要的向大家汇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电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初中电学部分包括第十三章电路初探、第十四章欧姆定律、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第十六章电磁转换、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识图、画图、连图贯穿于整个电学的学习过程,是电学规律应用的前提,是学生学好电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完电路初探后,对电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简单电路的识别、连接和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各种元器件的增多,电路变得较复杂,很多学生在识图、画图和连图上出现新的障碍,制约了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尤其期中考试中部分学生因此成绩不理想,觉得电学难学,影响了学习电学的积极性。基于这一认识,在期中考试后,上一节识图、连图、画图的专题训练课,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节课的目标是会识、会画较复杂的电路图;能连接含有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串、并联电路。重点是识图、画图、连图方法的归纳和应用,难点是简化电路及并联电路分支点的确定。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

  1.利用白板,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利用白板展示问题解决的过程,直观性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便,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利用白板,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利用白板方便的拖动复制、照片传输、隐藏、记忆贮存等功能,节约了时间,增大了容量,提高了效率。

  本节课以学生操作、反思、总结为主,穿插教师的点拨、引领、提升。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屏幕上出示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使用的方法及注意点。利用工具提示、隐藏功能,提高复习效率。

  引导学生识别简单电路,重点复习串联电路中的局部短路现象。利用动画演示,便于学生理解。

  (二)识图

  1.出示一组较复杂的电路(包括几种典型的类型),让学生讨论。

  2.师生交流识别电路图的方法。利用图片、拖动复制等功能,非常直观地指导学生识别电路,增大了容量,有效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3.归纳得出识别较复杂电路的方法。这里先让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三)画图

  1.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独立地尝试画电路图,教师巡视指导,并随时拍下有典型错误的电路图和各种正确的电路图。

  2.全班交流,教师将拍的电路图从资源管理器中拖进白板,进行讨论。这样利于学生发现错误的原因,从而提高课堂达成度。

  3.教师重点讲解如何正确画并联电路图,通过笔书写功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教师如何确定分支点及器件位置的。

  4.归纳画电路图的方法。

  (四)连图

  1.出示电路图及实物,让学生到白板上尝试连图,然后让学生修改和进行评价。可重复进行。这里利用白板方便的连线功能、橡皮擦功能、拖动复制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互动的质量。

  2.教师提升,讲解连接实物图的注意点。

  3.归纳连图的方法。

  (五)小结

  展示学习过程中白板保存的内容,尤其是学生的一些错误,引导学生去伪存真,掌握识图、画图、连图的方法及注意点。

  由于第一次使用白板,我虽努力尝试着将白板的一些功能应用到物理教学中,但肯定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提升的方面,希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我这节课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本框题与前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在“文化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中华文化”的个性,因此本框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框题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学习本框题有助于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课程标准】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根据课程标准和参照考纲考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并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通过阐释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初步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确立依据:考纲要求基本知识点,学习以后知识的基础。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确立依据:因为对该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而对高二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起点大多是历史书本,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确有一定障碍。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呈现。

  二、学情分析

  中华文化所涉及范围甚为宽广,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他们对其他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基本是来自书本,没有亲身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三)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导入: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中华文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问题情境进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多媒体展示图片:京剧、唐诗、园林建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性。

  探究一:自主阅读课本66-67页的有关内容,请从我国的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来谈谈是如何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

  此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我国在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展示典型的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图片,再次感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此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历史文化知识来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环节: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

  探究二: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对比

  我把搜集到的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设计问题:你能说说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特点及差异的成因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去考虑,说出戏种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学生相对熟悉的乡土资源,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戏种的相似点;探究其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对不同戏种差异成因的分析来总结它们的相似性,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最后得出结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区域性)

  第三环节: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通过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和民族节日,让学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在此基础上学生探讨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设计意图】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性和自信心。

  经过前面的铺垫,在此时引出最后一个知识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可尝试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或者由教师来展示)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是教学的难点,我除了要讲清教材知识外,还要进一步解释与阐明,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三)本课小结

  一句话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欣赏京剧《贵妃醉酒》片段升华情感。

  五、板书设计

  独特性

  表现

  区域性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民族性

  原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六、课堂练习(略)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课的构思,有什么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修改的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着重对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教学,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为班级之星颁奖”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包括两个层面的教学。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和竖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竖式也只是横式的一种改写,还不涉及到计算的层面。第二层次,不再借助分实物,而是给出一个抽象的除法算式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需要学会如何定商。与第一层次不同,这里的商和余数不是分实物的结果,而是利用定商原则通过抽象的计算得到的,这一层的内容在教材中体现得不是很充分。所以在教学中,我作了适当调整,增加了一道计算题“26÷4=□……□”的训练,让学生把操作与计算统一起来,从形象思维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二、我的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游戏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应用方法,拓展延伸”三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环节。

  上课伊始,我拿出一排按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排列并编了号的气球。对学生说:“最近,老师学了一套魔法,不管你们说是第几号气球,我都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跃跃欲试,都想见识我的魔法。结果,正如我所说的,不管学生说第几号气球,我都能一猜就中,学生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老师能百猜出百中呢?这里面一定藏着秘密。在学生欲罢不能时,我问:“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情绪激昂,“想”字脱口而出。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欲望调到最高点。接着,我话锋一转,原来游戏中也藏着很大的学问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到今天的这节课。等学了新知识后,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学习欲望空前高涨,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为班级之星颁奖”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当颁奖者并思考“10支铅笔”该怎样分给两位班级之星,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支”,引出除法算式“10÷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5,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个人分5支,正好分完,没有多余。接着,我出示竖式,学习笔算表内除法。在学习笔算表内除法这一知识点时,我采用的`是讲授法,通过让学生倾听、照样子写算式等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处理是因为笔算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学生或许从书上,或家长那里已经知道除法竖式,但他们的知道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他们可能知道竖式怎么写,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写。总的说来,学生对这个笔算过程基本上是没有认知基础的,需要教师进一步系统的讲解。在竖式中,重点让学生说说“10-10=0”说明了什么?旨在强调,10支铅笔全部分完,没有多余,在新知的生长点上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学习新知“余数”埋下了伏笔。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如果有13支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又能分几支?”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我着重追求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13根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有的学生可能每人一支轮流分;有的可能先分2支,再一支一支地分;也有的学生可能知道每人能分6支,最后剩1支。总之,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巡视、点拨。然后让不同分法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自己的分法。分的结果可能有:第一种每人分6支,多1支;第二种一边是6支,另一边是7支。对于第二种分的结果应让学生明白,这里的前提是平均分。然后,对第一种分法中的“1”进行追问:“这剩下的1支铅笔为什么不分了?”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铅笔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1”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我故意说这13支铅笔每人分5支,余3支,行吗?为什么?使学生再次明白只有分到不能再分时所剩下的那个数,才是余数。

  接着,放手让学生试着用横式写一写分的结果,试着尝试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笔算。再针对横式、竖式中的“商”和“余数”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强化认识,并且注意一下“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这样,除了巩固对笔算除法的理解和掌握之外,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3、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4、演算结合,掌握方法

  我出示“26÷4=□……□”这一道计算题,让学生尝试计算,遇到疑问时,同桌互相讨论、交流,也可以借助小棒,寻求方法。思考、讨论后回答:把2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怎样想的呢?引导学生总结出方法:分成4份,每份是几,就是4个几,想4和几相乘的积要比26小,不然的话不够分。如果相乘时的积太小了,说明没分完,还可以分,一直到不够分为止。所以4和几相乘的积不仅要小于26,还应最接近26。这样,把摆和算统一起来,实现操作过程数学化,达到了操作和计算的有机统一,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抽象化过程。还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最后一个环节是“应用方法,拓展延伸”。

  计算能力是在不断的明白算理,掌握法则,经过多次合理的练习逐步形成的。因此,我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分层次地设计了如下练习。

  1、基本练习。安排了“小博士看病”和“做一做”两道题,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综合练习。根据学生的座位情况,编了一道“用数学”,让数学回归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发展练习。第一道题是课前的“猜气球颜色”问题。这一题是开放题,让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灵活多样地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知识又活跃思维,再一次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第二题“□÷5=□……□,猜猜余数可能是几?”也是一道开放题,不仅巩固了余数的含义,又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埋下伏笔,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让课堂的学习热情继续延伸下去,不因课的结束而结束。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说课稿 篇5

  《春天的手》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春天”这一主题中的第一篇主讲课文,它是一首儿歌。这首儿歌通篇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大地变绿,小河解冻,小鸟欢歌,小朋友户外活动多起来的景象,处处表现了春风、春光、春色、春之声的无穷美妙和勃勃生机。

  作者把春天这一抽象概念形象化成春天的手,通过春天的手“抚摸”、“掠过”、“拂过”、“拍着”等动作,让孩子们感知春天来了,周围发生的变化。最后以“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你心头”结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懂得只有学会观察大自然,才能发现我们身边的美好景物。同时让学生在美好的春天里体会美妙的语言文字,在诵读中感受春天的魅力,感受诗歌的节奏之美。

  基于以上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

  一、建于我们北方的春天的景物变化不是那么明显,对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产生矛盾。因此,在导课部分, 设计了播放歌曲动画导入(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在听歌、唱歌的同时,不知不觉随着轻松愉快的领略春天来了,大自然的变化,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

  二、以读促讲。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儿歌知道春天来了,大地变绿,小河解冻,小鸟欢歌,小朋友户外活动多起来的景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儿歌的韵律美,语言文字的美,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为此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配乐读、个别读、男女赛读、表演读、师生互动读等环节。并在在指导朗读中,鼓励学生带上动作,让学生通过做动作体会记忆“抚摸、掠过、拂过、拍着”这些动作词的含义,在读中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来临是细无声的、温暖舒适的,从而愿意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三、随文识字、游戏识字。

  本课要求共识14个生字,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义,掌握字形,客服识字的枯燥无味,就设计了随文识字,拼音订正环节,红花找绿叶的游戏识字环节,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目的。

  四、仿写拓展,训练表达。

  在学生对春天有了深刻的感受后,鼓励学生仿写诗歌,说说春天的手还到了哪里,做了什么,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板书。

  强老师的简笔画画得很好,我们组在备课时设计的板书是老师边讲解课文边随机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大地变绿,小河解冻,小鸟欢歌,树枝发芽的板书,这样的板书既直观又简洁,结果由于红花照绿叶交朋友的识字游戏占用黑板太多,就不得已而改成今天的板书,我认为有点遗憾。

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分析:

  《伊索寓言》属于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故事集锦,由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组成,其中成语故事中的两篇故事都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辞方式等,来讲明某个原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嘲讽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丰满,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适宜任何年龄的人阅读本文讲述了三则寓言,紧凑密切,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描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使人读后兴致盎然,从其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教益。《狐狸和乌鸦》讲狐狸吃不到蒲萄发语辞蒲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棍骗乡村居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有去帮忙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嘉赞蝉的歌声妙美,但蝉看穿了狐狸的企图,没有上钩。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的成效。

  教学流程安排:

  一、简介常识

  首先以《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这几则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介绍作者伊索其人及其寓言的特点。

  二、感知大意

  通过初读由学生自己找出第一则寓言的词语,扫清障碍,读通读顺课文,弄清寓言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课开始整体感知,给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文字符号与情感、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彩世界,其整体性特征是非常鲜明的。 “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真正具有整体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将课堂让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朗读、诵读,让他们自己感知、揣摩、体验、领悟,让他们自己圈划、查阅、讨论、交流。这样,他们就能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摸课文整体,把握文本精髓,汲取精神营养,获取整体效益。

  三、感受形象

  本教学环节,我打算以狐狸的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为切入点,围绕“你相信狐狸的话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抓住课文对狐狸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空白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挖掘寓意丰厚的内涵,进行浅文深教,短文长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形象,在表演中活化形象,在描述中巩固形象,为学生感悟寓意作好铺垫。

  训练一.抓住“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这句话中的“成熟”,并结合插图从色形味描绘葡萄成熟的诱人情景。

  预设:“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那葡萄(葡萄又大又圆、又酸又甜、晶莹透亮、酸溜溜、甜津津??颗颗葡萄像硕大夜明珠、晶莹透亮??)

  训练二:针对 “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设计一项填补课文空白的想象训练:这时,一只___________的狐狸看到了,心想:___________ 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来。

  预设:一只又渴又饿(饥肠辘辘 四处觅食)的狐狸看到了心想??(哇,好大的葡萄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哇!葡萄成熟了,我又可以美餐一顿了!??)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来。

  训练三:“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狐狸会想些什么办法来够葡萄?可以表演,也可以用语言进行描绘。

  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些词:往上蹿 捡起 瞄准 扔 搬 叠 小心翼翼 踮起脚尖 踉跄 四脚朝天

  训练四: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说说原因。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在脑海中建立了狐狸的初步印象,为了调动学生的积累,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我抓住四个训练点,不但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益于学生情感体验,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在表现,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句子“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中狐狸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有无能为力的沮丧,有对葡萄食之无力,弃之可惜的不舍,还有吃不着葡萄的不甘心,甚至有些恼羞成怒。因此,我打算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会,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的词语,多角度、多层次读句子。读出情趣、读出滋味,读出感受,在学生的有滋有味的读中,体会狐狸复杂的心理。

  四、感悟寓意

  接着我再次回归到狐狸的话:“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开始了感悟寓意的教学,我抛出这样两个问题:葡萄明明是甜的,狐狸也是十分想吃,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现在你想对这只好笑的狐狸说些什么呢?

  有了前面对故事形象的感受,紧接着又设计一项说话训练:(预设:狐狸啊狐狸,你明明知道葡萄已经成熟,你却说葡萄是酸的,真是太可笑了。

  狐狸啊狐狸,明明是你无能为力,摘不到葡萄,你却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狐狸啊狐狸,你心里明明十分想吃葡萄,却又吃不到,你却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学生的思维由现象引向本质。对第一个问题,孩子们肯定很自然地便能说出狐狸死要面子,怕人笑他无能;狐狸骗人,可他骗人,最终只能是自欺欺人。而第二问,将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针对狐狸的言行加以评议,学生或驳斥或讥笑,于嬉笑怒骂中对狐狸的可笑行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寓意的揭示架桥铺路。同时由学生对狐狸肤浅幼稚的评价,转向伊索精辟的点评,很自然地揭示出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通过对比及品读体会寓意的精辟,及其讽喻那些生活中和狐狸一样的某些“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种种借口自我解嘲的人真正目的,由此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引导学生用智慧眼光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和狐狸一样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种种言行,并从中获得教益: 红红今天考试成绩最好,同学都羡慕,芳芳见了却撇撇嘴说:“有什么了不起,我认真起来比他好!”真是_____________

  东东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也没有和妈妈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溜溜球,他却说_____________,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蹲下来看学生”意味着理解、尊重和宽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只有“蹲下来”,才能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才可能看到属于他们的美丽风景。但教育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成为成熟的“人”。教师“闻道在先”,有责任“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博大,感受人生智慧的深邃,体验人类情感的美好。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宽容,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与启迪。教学中两个问题的铺设为学生探究寓意架起了桥梁,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所得用在灵活的语境中,容纳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五、辨证接受

  《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众所周知,其实这则故事也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较多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当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希望解脱紧张状态、恢复情绪平衡的适应性倾向。就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对得不到的东西就贬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在心理学上就称之为“酸葡萄心理”。这种能起到心理调节作用的机制,已没有了寓言故事中的贬义。

  设计意图: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学习拓展

  自己试着读读《牧童和狼》,小组交流明白的道理,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三题,有感情地这则寓言故事。

说课稿 篇7

  一、指导思想

  本课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学练结合,合理的搭配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体验到成功,更使有技术特长的学生张扬其个性,满足其展示自我的愿望。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行进间运球上篮是篮球的基本技术之一,掌握了该技术可以丰富个人的得分手段;

  通过此练习,可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和协调素质;

  初二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前期,自尊心强,好表现,但自制力较差;他们还具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好;学生喜欢篮球,但该教材对女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行进间运球上篮的技术,明确动作要领,初步形成技术概念。

  2、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80%的学生能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上篮的脚步动作;20%的学生脚步节奏明显,并基本做到上下肢协调配合,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素质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脚部动作;难点:脚步节奏、上下肢协调配合

  行进间运球上篮的技术动作中,脚步动作的掌握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第一次课我将以脚步动作作为本次课的重点;而要掌握好脚步动作,脚步节奏的控制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而且在学习行进间运球上篮的过程中手脚的动作是需要协调完成的,例如:第一步跨步的同时手要接球(请加上手与脚的示范,做第一步的示范动作)。所以,对于这个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次课我将脚步节奏和手脚的协调配合作为难点。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了:讲解法、动作示范法、游戏法、练习法以及预防纠错法

  六、教学流程

  开始部分:2分钟课堂常规后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安排了一个小游戏”大西瓜和小西瓜。

  准备部分:为了活动学生的内脏器官,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精心选择了一个游戏 叫作“地球与卫星“,时间为3分钟小强度;为了活动学生的各个关节以免受伤,我安排了5分钟的徒手操主要活动学生的肩、膝、踝等关节。

  基本部分,30分钟。

  第一部分是主教材,新授内容:行进间运球上篮,安排了18分钟、

  第一步我先进行完整示范,让学生对行进间运球上篮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接着,我边讲解边示范,读出口诀(一跨大步接球稳,二跨小步向上跳;低手托球将臂伸,指腕上挑球前旋。同时做出示范。)接下去我做第三次慢动作示范,并提醒学生重点看脚步动作,因为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脚步动作,并同时让学生记住口诀的第一二句。

  为了让学生尽快的掌握脚步动作,我选择了四个练习手段,第一个练习手段是上两步起跳,模拟上篮练习,这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行进间运球上篮的脚步动作;为了提高练习密度我采用了全班集体的形式进行。这个练习完成后,我让学生分四组一排一排进行第二个练习,行进间连续脚步动作练习,这个练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连续的行进中基本掌握徒手脚步动作。

  这两个练习的强度都是中等强度。

  因为篮球是手脚配合的练习,虽然本节课手部的动作不是重点,但是在掌握脚步动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手脚协调配合,有利于下一课的学习,所以我采用了第三个练习,跨步拿球上篮练习,这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第一步跨出时的接球和第二步后向上跳的手臂伸展动作。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第四个练习,慢跑中拿球上篮练习。

  这两个练习也是中等强度,为了与实战紧密结合这两个练习将学生分成了八组在两片篮球场的8个球架下练习,而且为了提高练习密度与强度第四个练习我设置了三组标志物让学生连续进行(边说边在黑板上画)。通过这四个手段的练习,期望使学生基本上掌握脚步动作,并体会手脚的配合,在练习中我将不断用语言提示学生练习的重点,并根据学生错误动作的出现,视情况采用集体或个别纠错,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动作。因为本节课的主教材主要是下肢练习,所以我选择了利用篮球进行的上肢和腰腹的“传球接龙”游戏,并通过此练习,发展学生的上肢和腰腹力量,同时通过集体的合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个游戏安排了12分钟,较大强度。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我采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天气预报”游戏, “大雨”就拍打大腿;“小雨”就拍打小腿;“中雨”就拍打手臂;“暴雨”就全身抖动。

  此外,准备部分要说清楚

  1、热身采用了什么手段

  2、操,主要活动了那几个关节(涵盖了目的)

  基本部分主教材一定要说清楚为了解决什么问题,选择了多少练习手段与步骤,每一步骤的目的、组织形式 (可图示)及你的意图以及你是如何指导的,主要说指导中要强调的关键话语,点明你的亮点。要紧扣本课的目标与重难点

  辅助教材要讲明你选择的目的以及如何进行和组织形式(可在黑板上图示)

  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也要说明目的、组织形式。

  七、场地器材与安全措施

  场地器材:本节课我准备用两片篮球场,40个篮球、36个标志物。

  安全措施:在课前我做好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检查工作;在准备活动中,我提醒学生要充分活动身体的各个关节以免受伤;练习中我强调学生不要乱传接球,以免砸伤别人。

说课稿 篇8

  一、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班里的动物角饲养的小乌龟,是幼儿每天接触的好伙伴,也是他们的最爱,而很多时候,我发现,孩子喜欢围在那里观察小乌龟并模仿其爬行。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差,动作不够平稳、灵活和协调,思维活动带有具体形象性,喜欢模仿,对游戏中的情节、角色、动作过程容易发生兴趣.结合《纲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我尝试将运动领域内容与其它领域内容有机整合,采用游戏化、情景化等教学手段组织本次活动,让幼儿以小动物的角色身份参与其中,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和运动能力方面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的作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

  1.能大胆探索各种爬的方法,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2.学习听指令手膝着地爬,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初步学习合作,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难点是:引导幼儿听指令,按要求进行活动。

  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是:

  1.让幼儿在实践中探索交流,在游戏中巩固动作。

  2.创设难度层次不同的情景,提高动作技能。

  3.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

  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

  1.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

  2.运用适当的指导,如:鼓励表扬;榜样示范;个别指导。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之中,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带领幼儿了解小乌龟的生活习性,使幼儿对小乌龟的爬行有一定的了解。

  2.物质准备:

  师幼每人一个贴有乌龟图案的松紧头饰;红、绿两色大小不一的沙包若干;红绿两色筐子各两个;小桥;地毯;背景音乐。

  三、教法与学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我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我希望和孩子共同探索、发现,让孩子在爬行中享受探索的快乐;在帮乌龟妈妈运粮食中,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索法、示范法、游戏情境法,整个过程动静结合,循序渐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提高技能。整个活动教师与幼儿协调着,合作着,并在有组织,有规范,有秩序中完成。

  以上面使用的教法为依据,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重点不是老师的教,而是引导幼儿怎样发展。使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过幼儿探索实践、体验游戏的学习过程来进行。

  四、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今天天气真好,宝宝们,咱们到草地上做做操,运动运动吧。"热身运动是开展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环节。以游戏口吻开场,一下子就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幼儿以小乌龟这个他们所喜爱的游戏角色,进入到活动中,很自然的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愉快的跟着教师做起热身运动,使幼儿的身体各个关节得到舒展,肌肉得以放松,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进入状态。这一环节也为后面的活动作铺垫。

  (二)、尝试探索各种爬的方法,发展基本动作

  这一环节分四个步骤:先让幼儿自由爬行,然后根据幼儿爬的方法,教师引导幼儿手、膝着地爬,并带领幼儿练习爬行,然后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成功。这一环节以简洁的谈话方式,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然后为幼儿指出正确的爬行方法,通过幼儿和老师一起练习爬行,对于每个幼儿又是一次提高。最后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对于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也可通过模仿,获得新的体验与成功。

  (三)、创设情境,增加游戏难度,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和运动能力方面的发展。

  这一环节分四个步骤:

  1、教师提出问题:"早上妈妈发现许多小果果,你们想不想吃?(想),下面妈妈要带你们去捡果果,哎呀,前面有一座小桥,怎么办呢?"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幼儿积极思考,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组织幼儿练习一个挨着一个爬过小桥,通过游戏化的情境,增加爬行难度,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使幼儿基本动作得以提高,使幼儿获得充分的体验。

  3、组织幼儿捡果果,将红色小果果放回红色小筐,绿色果果放回绿色小筐,然后师幼检查结果。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将运动领域与数学、美术等领域有机结合 ,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

  4、今年,妈妈的粮食丰收了,请宝宝帮妈妈把粮袋搬回来,宝宝自己搬不动,怎么办?教师以示范的方式,引导幼儿尝试两人合作运送粮袋。《纲要》指出: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的合作意识。这一环节有意识的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意识、不怕困难,努力完成任务的精神,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乐趣。

  (四)、放松运动

  幼儿边听音乐边躺在地毯上放松腿、手臂。在放松活动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

  (五)、体验成功

  幼儿品尝粮袋中的果实,体验成功,分享劳动的快乐。

  五、预测效果:

  在本次活动设计过程中,我始终以小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预估多数幼儿会积极参与活动,但因借班上课,对幼儿的常规及动作发展把握不是太好,同时,小班还有一部分幼儿刚入园一个月,幼儿整体差异也比较大,课上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环节;还可能出现个别幼儿难以配合活动的情况。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学习5以内的序数》是中班下册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数学课中的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让小朋友帮助“小动物坐火车”的活动来学习掌握5以内的序数,例小猫坐在第三节车厢里,第五节车厢里坐着小狗等,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的单项序数。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孩子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单项序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

  (2)、学习从左到右的顺序点数。

  2、能力目标: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小猫、小狗、小鸡、小牛、小猴、小房子、小火车

  的图片。

  2、固体胶、1---5的数字宝宝卡片。

  四、说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习5以内的单项序数。

  2、难点:学会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点数。

  五:说教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提问、演示等教法。

  六:说学法:

  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在“玩中学”,要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帮小动物坐火车”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七、说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通过复习《不说话》律动,使所有幼儿注意力集中。

  2、做《左边》的小游戏,加强对左边的认识,为从左到右的点数做铺垫。

  (二)谈话直接导入。

  1、 师: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到动物王国去做游戏好不好?

  (出示粘有5只小动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所看到的内容)

  2、师:这些小动物也要去玩耍,但是得有一个要求,小朋友想,我们放学回家的时候要怎样走路呢?

  (引导幼儿说出排队,为小动物也要排队做铺垫)

  幼:排队。

  师:排在最前面的那个小朋友是第几?

  幼:第一。

  师:紧跟在第一后面的小朋友是第几?

  (老师必须强调紧跟,紧挨着。)

  幼:第二。

  师:现在我们也让这些小动物来排队去玩耍,该怎样排队呢?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5以内的序数》。

  (点题,板书)

  (三)新授《学习5以内的序数》

  1、师:先请小朋友自己帮助小动物排队。

  (每一张桌子上面有5只小动物,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并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排列顺序,强调是从左向右。)

  3、下面请看小动物要到哪里去玩耍呢?

  (出示坐火车图片)

  幼:坐火车。

  师:小朋友看一看,这辆火车一共有几节?

  幼:5节。

  师:一起数1、2、3、4、5,从左向右数,这是第几节车厢?、、、、小动物要坐火车玩耍了,该怎样坐呢?

  (要求:一节车厢只能坐一只小动物,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练习。)

  4、让幼儿自己操作练习,并说出自己的操练结果。

  例:⑴小猫坐在第二节车厢里。

  ⑵第四节车厢里坐得是小狗。

  5、师幼共同完成老师的作品,并让幼儿口述结果。

  (例,小猫坐在第一节车厢里,第三节车厢里坐着小狗等。)

  (四)巩固,练习。

  1、师:小动物坐火车玩得有点累了,要找座小房子休息一下,请小朋友帮忙一下,但是也有要求,一座房子只能住一只小动物。

  (教师出示小房子图片,引导幼儿再次帮助小动物。)

  2、师幼共同完成小动物找房子的内容。

  3、师:小朋友再看,这里还有一群数字宝宝呢,他们也想住到小房子里面,该怎样住呢?

  (启发幼儿思考回答,数字宝宝1住到第一座小房子里面、、、)

  4、小结: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5以内的序数》。从左到右数第一、、、

  (强调本节课的所学内容,5以内的序数,第一、第二、、、、)

  八、活动结束。

  师:小动物们休息了,数字宝宝也找到家了,我们小朋友也要出去玩耍了。但老师还要告诉小朋友一句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5以内的序数,我们数第几第几,要看是从哪边数起,开始数得那一个叫第一,数到几就是第几。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所学效果。)

  九:活动延伸:

  师: 下课我们到外边去排队,5人一小组,看看自己排在第几,找一找自己的位置。

  (让小朋友观察自己的位置,说出自己排在第几,学有所用,实际生活中数学的运用。)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2.《范仲淹的故事》说课稿范文

3.《离骚》说课稿范文

4.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

5.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6.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7.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8.《归园田居》的说课稿范文

9.琵琶行的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