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锦集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锦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分析教材: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课文,它主要讲了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母亲都让我自己去看病,体现了母亲对儿女的另一种爱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
根据五年级的真实情况,对一些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在知识目标上:认读生字词,读懂文章
在能力目标上: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并运用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目标上: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母亲让儿子自己去看病的感情变化作为重点,把“理解我知道应该不断的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四、教学与学法:
针对单元目标为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本课中将用多媒体辅助、球型教学法、朗读体会,引导发现,创设情境方法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等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读读、议议、想想中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前面设计的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完成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第一:谈话导入,问同学们生病时候该怎么办?(生回答:妈妈带我治病)可接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读课题。
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先标好自然段序号,再分角色朗读,并想想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读后,交流,检查字词,我会让小老师带读,学生比赛读,老师相机评价,指导,纠正!
第三:品读课文,感悟文本。
在这一环节,我将重点品读“我知道应该不断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在磨练自己。”
为了更清晰的呈现,我将分以下层次。
首先让学生理解妈妈决定让学生看病的真正含义。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品读“那句我知道应该不断的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我将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妈妈心理描写理的 话“我的'心立刻软了。(爱子心之矛盾)
“一定是世界上最狠心的妈妈。(课的自责,爱子之切)
让学生读,并说它们涵概的含义,读完,再回去读中心句”我知道应该不断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在磨练自己”
再以上理解上,我再让学生读那句“我知道应该不断的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趁着学生思维有一定集中,紧接着,我又将学生引入母亲勇气回升的段落,让学生读、想、悟。来体会“我知道,应该不断的精读文本后,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六、拓展延伸。
我接着展开拓展延伸,张杨个性。
回家想想母亲对你的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可以与一着小诗,可以唱一首歌,也可以说几句话,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七、小结:
《会看病》是母亲问接的方式,母亲的内心是很矛盾的,为了达到让学生真正懂得,我采用“球型教学法”围绕中心叵让学生从反复的从文本中走出,走进、在走出在走进的灵活式体会课文的真情实感。
八、板书:
学会看病
母爱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这一活动来自山东省编教材中班上册《我的好朋友》这一主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图形宝宝》这一活动是让幼儿通过测量的方法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建立对形状的基本认识,既培养了幼儿对图形的感受力和认识力,又培养了幼儿初步的探索能力。同时,下面来说学情。中班幼儿过小班的学习,对图形有了较基本的认识,但是在脑海中还没有形成关于图形的具体印象。根据中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年龄特点,幼儿所学习的知识与法则应该尽量的避免老师直接交给他们,而是应该在幼儿操作体验中去探索、去发现,为幼儿设置游戏化的情景,通过有趣的游戏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学习用测量的方法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能找出环境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学习用测量的方法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希望能在活动中让幼儿掌握。
活动准备是为了活动目标能更好的得到实现,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质准备:
1、“图形王国”教学课件,老师使用的正方形,长方形娃娃及图形各一个,数字卡片若干。
2、幼儿每人两张纸:一张红色的长方形纸(长边为六个回形针长,短边为四个回形针长1张绿颜色的正方形纸(每边为4个回形针长),回形针若干。 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下面,我来说教法。《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导入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图形王国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引导幼儿用回形针进行测量。
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操作法:《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引动幼儿用回形针测量,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不同。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为了能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的活动流程:
一、导入:情景游戏——进入图形王国
今天老师要开着小火车带小朋友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入场)
赶快做到座位上,火车马上就要开动了。(开火车音乐,做律动)
二、引导幼儿对长方形、正方形进行观察、比较。
出示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引起幼儿的关注。然后提问“两个娃娃长得一样吗?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
三、幼儿动手操作,感知正方形、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引导幼儿用回形针测量,通过动手确定答案,提出测量的要求,步骤如下:
(1)测量时先要将回形针的一头与图形的边对齐
(2)图形与回形针要贴紧
(3)回形针与回形针之间不能有空隙
(4)用相应的数字在每条边上都记录所有回形针的数量。
3比较操作结果,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交流测量结果,引发幼儿的思考:
红色的图形和绿色的图形边长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归纳出两者的不同,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运用折叠的办法,比一比,验证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引导幼儿总结: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一样长,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而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一样长
二、扩散思维活动——给图形宝宝找朋友。
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扩散思维,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与图形宝宝相似的东西有哪些? 了解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小结:原来,图形宝宝就在我们的周围,时时刻刻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使我们的好帮手。
活动延伸:
1、在区域中投放材料。引导幼儿用长方形、正方形拼摆图形。
2、引导幼儿对图形进行添画。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说课稿 篇3
摘要:本节课的内容是《空间向量及其加减运算》,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选修2-1第三章。本文就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设定,重难点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关键词:空间向量;加减运算;学生
一、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第一节,由于是起始节,所以这节课中也包含了章引言的内容。章引言中提到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即类比平面向量来研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和运算。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它能像数一样进行运算,本身又是一个“图形”,所以它可以作为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在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章要学习的空间向量,将为解决三维空间中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提供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本小节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空间向量的相关概念;二是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新课标对这节内容的要求是: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这节课的授课班级是高二的一个理科实验班,学生在高一时就学习了平面向量,能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的问题。在平面向量的教学中,我始终注重与实数的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仅让学生清楚学什幺,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幺学,怎幺学。基于此,设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会用图形说明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运算律,初步应用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
2.学生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学习过程了解空间向量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的推广,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系统学习概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空间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在由平面向量向空间向量的推广过程中,学生对于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设置为体会类比的数学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式
采用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连续的五个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概念的探究过程,加减运算及运算律:交换律和结合律,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教学,并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入手,努力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5个环节:引入概念,概念形成,概念深化,应用概念,归纳小结。其中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深化,实际教学时间25分钟。
1.引入概念。在引入概念环节中,由一系列图片,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对空间向量有个初步认识,明确空间向量无处不在,应用广泛。激发学生学习空间向量的兴趣,通过追问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兴趣,并给出本节课具体的研究方向。这节课作为《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章的第一节课,希望让它也起到章节“导游图”的作用。
2.概念形成。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方法,由学生自主探究空间向量的概念,由学生从定义、表示、方向刻画、大小刻画、特殊向量、向量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探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师生小结:我通过问题串帮助学生将概念梳理清楚,让他们体会到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概念完全相同,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已。以前研究的向量都位于平面内,现在他们可以在空间中任意平移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空间向量的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接着利用两组动画,第一个是平面内和位移的例子,第二个是教师爬教学楼的楼梯,展示空间中和位移,使学生对空间向量的加法有个初步感知。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类比平面向量去定义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运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之间的关系,突出教学重点。
3.概念深化。简化运算就需要研究空间向量线性运算的运算律。问题:平面向量中学习过哪些线性运算的运算律?这些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推广到空间中去呢?咱们先来看看哪些可以直接由平面结论得到(PPT给出)。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由于加法交换律和分配律都只涉及到一个或两个向量,可以看作同一平面上的问题,可由平面结论直接得出;而空间中任意三个向量可能不共面,所以加法结合律还需要重新证明。接着由学生自主完成对加法结合律的证明。这是本节探究的难点之一。教师小结:通过结合律的证明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他们还能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中的某些问题与平面向量中相应问题的不同之处。
4.应用概念。在应用概念环节中,我设置了4道例题(PPT给出)。例1的设计意图,说明首尾相接的若干个向量的和向量是由起始向量的起点到终止向量终点的向量。如果回到起点,和为零向量。例2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步应用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解决一些问题,平行六面体是空间向量加法运算的一个重要几何模型,需要加深对平行六面体的理解。同时通过例2让学生进一步猜想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是不是都能用这三个向量来表示,是不是空间中任意三个向量都能去表示别的向量,对这三个向量有什幺要求。这样为下一节的内容做铺垫。例3、例4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熟悉多边形法则,进一步巩固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
5.归纳小结。在归纳小结环节中为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我首先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善小结,总结空间向量的概念内容和研究过程,尤其强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使用到的类比的推理方法,进一步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备课与教学我自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在概念课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体现。这节课的知识本身是很容易的,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自学应该也没有问题,那幺教师在这节课中的作用是什幺?我想作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关注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更加自如地运用概念,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站在数学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本节课设计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整体上进行了设计,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由知识浅层挖掘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概念体系,强调类比的方法,这也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
不足之处:
①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而平面向量是学生在高一时学习的内容,时隔半年多之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遗忘非常严重,我们又没有时间再对平面向量作细致的复习,所以学生反应不是很快,重难点突破的有点吃力;
②从自身专业素质来说,语言比较随意,不够专业,数学是严谨的学科,语言专业性急需提高。
2.新课标对学生掌握知识螺旋上升要求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空间向量问题的引入都以平面框架为基础,这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对相关旧知识的一个复习、巩固与提高的过程。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静夜思》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一篇李白的古诗,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说学情: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要以语文课程的价值与理念为依据,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情感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来设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十个生字,会写“静、思、霜、举、望、低、乡”七个字,结合诗句猜想“静夜思”、“疑”、“举头”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及停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思乡的感情,背诵全诗。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十个生字,会写“静、思、霜、举、望、低、 乡”七个字,结合诗句猜想“静夜思”、“疑”、“举头”的.意思。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及停顿。
2、难点:体会诗人思乡的感情。
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环节。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采用猜谜语的形式。
2、自读自学,十个生字。
3、朗读感悟,品味情感。
总结升华:
1、通过师生对话,以猜谜语的形式:“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 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谁能猜出这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整体感知课文,体会 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自读自学。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根据 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多种方法学习十个生字 。
5、通过吟诵,吟唱等方法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 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 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有彩色的腊光纸、有薄薄的毛边纸、有光滑的纸、有粗糙的纸……它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点:易燃、易撕、易湿、易皱等。正因为纸的品种多样、用处广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物品之一。平常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中收集到有关幼儿许多关于纸的疑问与话题,如:“为什么在腊光纸上不好画画呢?”“为什么皱纹纸放在水里会退色?”“为什么宣纸放在颜料水会变颜色?”“你们瞧,纸会飞起来!”这是幼儿的兴趣点。因此这一课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当前需要——探究纸的秘密,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且其教育资源丰富,有孩子们爱看的图书、有爸爸妈妈爱看的报纸、有色彩鲜艳的包装纸……孩子们喜欢用纸折飞机、做纸球、折扇子、写字、画画等,对纸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根据《指南》科学领域水平目标中提出:“尝试运用基本的科学办法探究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及本班幼儿探索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看,我将《纸》定位为一个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神奇的纸》是系列活动之一,着重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感知、发现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识于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的.情况相吻合的。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本次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发现纸的不同特性。
2、会用简单的办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乐意与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探究精神与分享经验的愿望。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办法探究纸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 师生共同布置时装表演的舞台
2、经验准备:
(1)教育的整合应该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个教育整体,因此,活动前让幼儿了解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并知道各种各样纸的名称、种类。开展了体育活动《扔纸球》《揪尾巴》,美术活动《染纸》《撕纸》等。
(2)幼儿有记录、操作活动的经验。
3、物质准备:
(1)时装表演的VCD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纸、浆糊、钉书机、剪刀、水彩颜料及记录用的笔、纸等。
三、说教法学法:
1、课件激趣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活动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以看课件“时装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 “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身上的服装是怎么做的?”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纸服装,让幼儿了解纸时装的材料及制作办法,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记录比较法
《纲要》中指出:“通过探索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有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东西,通过思考和适当的方式表达(如绘画、记录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采用了记录比较法,它可让幼儿把在探索中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秘密。活动中,我向幼儿抛出这样的问题“请你们用这些纸边做边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同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办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用1—2种办法比较纸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在相互的分享中,师幼共同归纳出纸共同的特点与不同的特性,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幻灯片的动画设置》。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教学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首先,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甘肃省教育工业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4课的内容,主要内容有调整幻灯片动画播放顺序、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和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在之前学生学习了认识幻灯片的基本操作,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而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之后的学习内容奠定了夯实的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小组协作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说学情
教师也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我所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但是他们在表达和操作上还有一些欠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将在课堂上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幻灯片动画设置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知识与技能:能够调整幻灯片动画播放顺序,能够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和切换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提高动手操作和交流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动画制作的乐趣,增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在本课中,我将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和切换方式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将自定义动画的合理应用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自主探究法、小组竞赛、演示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利用大屏幕展示两张幻灯片,一张带有动画设置,一张只是简单的插入了图片和文字。提出问题,这两张幻灯片,你们更喜欢哪张幻灯片?为什么?学生可能给出的回答有:会"动"的那一张幻灯片,因为它更生动,形象,比较有趣。
通过两张幻灯片的对比展示,加上问题的引导,能在课堂伊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开展课堂教学。
(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教学环节,通过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我将从以下三部分内容进行讲授:
我会设置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国宝大熊猫"演示文稿第五张幻灯片。并提出问题:你想让我们幻灯片中的内容怎么样动起来呢?
接着我会再次发问:我们的动画方案设置出来了,要如何实施我们的方案呢?首先要进行什么操作?学生讨论后可能会给出的答案有:我们要为他们各自设置他们的动画效果,首先要找到自定义动画命令。
最后我会总结:要实施方案我们的先找到自定义动画命令来逐一为它们设置动画效果。
在具体的任务教学中,通过自主活动的设置,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思考探究,在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动画方案的设计。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上下》,它属于“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方向与位置”及“方向与路线”做好铺垫。在这一课时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找家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上下的位置关系。
依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养成热情好客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生会用自己的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难点是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二、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为小动物找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确定了小鸟,小兔和松鼠的位置。这一情境的'创设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上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揭示主题,探索新知
课件先出示两只小动物,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用“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说话。由于上下关系具有相对性,当出现三只小动物时,学生可能就不会准确描述它们的位置了,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接着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当小松鼠跟小兔比时,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当小松鼠跟小鸟比时,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这样就帮助学生准确地构建起上和下位置相对性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说,如果三只小动物比时,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松鼠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反馈,我把小鸟与小松鼠位置调换,再让学生说一说,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当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时,要清楚它是跟谁比,在说的时候应该具体说出它在谁的上面,或者它在谁的下面。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引入,先解决小鸟和小兔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解决小鸟、小兔子和小松鼠三只动物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就地取材,先根据我的提示,让学生动手摆好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并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互相摆一摆,说一说。
小学生喜欢在玩中学,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点脸谱的游戏,用一首儿歌:“点子点兵,点到谁当兵”跟学生一起做,然后随机选择脸上的一个器官,让学生用“()在()的上面或()在()的下面”来说说刚才点中那个器官在脸上的位置。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去看世界的思维习惯。开心寻宝,我把解题的各个步骤设计成锦囊,指导学生”运用排除法的思维方式解开谜团。首先第一锦囊;(课件出示)这样学生排除了1号盒;然后(课件出示)第二个锦囊:最终让学生找到宝物。设计意图:用寻宝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寻宝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知识
(四)学以致用,深化新知
最后一个节目是快乐分房,拓展提升;这一活动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每个小组都在早已准备好的“房子”上贴上动物的头像,在小组内先用“上下”练习说说动物的位置关系以及这样安排的理由,接着,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体验,完善认识
学会总结与反思是学习的好习惯,所以在本节课结束前,我设计这样一幅情境,夜幕星空,明月高升,响起了舒缓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总结体验。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加深了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明白要养成待人有礼热情好客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四、评价方式
最后让我说说本课的评价方式和板书设计,整节课我采用了师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在师评上我设计一棵爱心圣诞树,在树上挂满礼物,因为众多的的礼物本身就存在上下的位置关系,我让表现好的的同学摘下指定礼物上面或下面的礼物,如我会对孩子们说:“请你摘下这个圣诞老人下面的一个礼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上力求简洁明了,把知识的重点展示给学生。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会学、乐学,寓学习于活动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中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果好。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所执教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第78和79页的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主要学习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这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算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学生把整十或几百几十看成一位数或两位数进行口算,第三单元中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的学习作了铺垫。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是进一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笔算过程中试商的重要基础。
教材的编排:例1(1)和(2)是分气球和分彩旗的情境图,让学生探究口算除法的方法,都是先口算再进行估算练习。我在设计这节课是稍做了调整,把例1(1)分气球和例1(2)分彩旗的口算部分放在前面,把教材中例1(1)后面的估算算式以应用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估算方法,在掌握估算方法后再对被除数和除数进行估算练习。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和教具
基于以上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以及教学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2.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3.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事:
1.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估算。
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探索口算除法的算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了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我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境的创设。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情境是分气球和分彩旗,我认为这个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于是就想到了元旦开联欢会,以此为情境展开教学,我觉得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把学生推上了学习主人的地位,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算理。
2、让学生多说,说算理,说想法。在课堂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口算方法后在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说算理,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让学生多练,练速度,练准确率。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所以在课中安排了“夺红旗”、“拔萝卜”、“摘桃子”等熟练口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本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我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力求在课堂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
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做了六道口算乘、除法题和两道估算题,主要复习表内除法和想乘法算除法的口算方法及乘法的估算方法,这样可以为学生学好本节课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第一步:(多媒体出示)在布置班级教室分气球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分析同意列出算式“80÷20=”,从而揭题导入新课。接着请先学生思考“80÷20=”的口算方法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口算的方法,并汇报。我板书主要方法。
第二步:(多媒体出示)分彩旗的情景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指名说一说“ 120÷30=?”。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的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口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并认为最优化的算法。这样,学生学得轻松,乐于学习。
第三步:出示4道夺红旗的口算练习,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让学生对口算方法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3.拓展估算,巩固算法
第一步: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大约说明要估算,然后合作讨论估算方法并全班交流。
第二步:估算变式练习,把原题中的每班分20根彩带变成每班分19根彩带,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步:是两道估算的题: 有了前面两道估算题的基础,我直接让学生进行估算。
第四步:出示三组口算估算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估算就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估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就把估算转化成口算了。让学生明确估算和口算之间的练习。
4. 综合练习、提高技能:
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设计了摘桃子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有八道口算估算练习题,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口算、估算方法。
接着我设计了两道乘船、乘车的实际问题,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进行口算估算练习,通过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知道乘车、乘船时绝对不能超载。
5.归纳总结,深化新知:
总结是全课的再一次升华,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参与学校庆元旦联欢会的准备工作。新的一年里就要有新的气象,老师在这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快乐成长!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收获。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科书通过“摘苹果”这一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问题。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对感兴趣的食物持续较短,所以肯定会有厌倦,淘气的行为,所以整个课堂环节必须趣味性浓郁,环环相扣,并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心理准备。
二、教法学法
引导法:本节课我主要做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通过用激励性的语言、多媒体课件、适当的奖励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互助探究,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真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习法:本节课主要以师友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动手做、动脑想、动笔写等为主要学习方法,通过交流、探究、合作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满十进一”。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有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
第一、练习热身,复习旧知。
新课之前的热身练习,鼓励学生主动复习已学的有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把学生带入摘苹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寻找并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第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充分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在探究计算方法时,鼓励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寻求计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直观体验,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高。
第四、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脱离情境,直接从算式出发进行计算,并要求学生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巩固并梳理竖式的算法,提高运算能力与总结能力。
第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17+38=55(个)
7+8=15 1 7
10+30=40 + 31 8
15+40=55 5 5
答:一共摘了55个苹果。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2、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
3、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提问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快:导入新课。
运用诗歌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出示海燕有关图片,进入《海燕》散文诗的学习氛围。
第二块:诵读。
⒈教师范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抓住特征,理解作者赋予这些形象的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块:理解象征意义。
在第二块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不同形象赋予的不同感情,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形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块:拓展延伸。
让学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学习“海燕”精神的内涵,以说话的形式来表现。
说课稿 篇11
一、教学结构与内容简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是初中美术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课内容属于欣赏评述但有一部分工业设计的内容。作为学习设计的入门课,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设计的发展史、简单方法以及现代设计的理念。为以后学习、欣赏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使学生能了解我国的优秀美术设计发展过程。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中的设计的习惯,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一件生活用品的设计效果,认识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2、能力目标:能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领会美术中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生活用品,因为现代的生活用品紧跟时代,所以如何理解生活用品美观与实用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分组制作实践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
2、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三、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思路及设想: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分组制作实践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介绍生活用品发展史、不同时期的特点及现代设计理念。演示现代生活用品的图片并改造生活中常见的用品。
教学中始终贯彻美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而不是培养设计家。即学生只要知道怎么制作、为什么这样制作,并不要求“他们”一定会设计的方针。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得出问题的过程,注重使用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这一方法得出结论。
五、教学程序:(教学环节设计)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③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④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⑤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以上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是:学生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增进民族情感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等教学规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新老款汽车引出新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豪感。
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1、 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讲解中国设计的发展史,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3、 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美术的素养。
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教师(示范)各种各样的创意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生活用品。通过演示既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用品是怎样设计,又可以自己动手改造身边的普通的生活用品,进行思考,进而领会设计的创新理念。
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让学生讨论教师如果改造普通的生活用品,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总结的结论,比教师告诉的结果印象会更深,掌握的时间会更长。利于学生将来能自主的学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现今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并不是培养画家亦或设计师。因此,本环节只要学生能大胆的用手中的各种材料在废旧的生活用品上涂、抹、粘、剪、塑甚至乱画都行。学生在体验亲手制作的同时,他们(小组)之间会互相学习,学生自己会发觉谁“做” 得好、谁的不够好。而这些体验教师是无法直接告诉学生的。本缓解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体验,学生能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或技巧。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春风说课稿说课稿《春》11-18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