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18 15:45: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 学情分析

  我们今天的学生,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虽然能够对父母的爱有一定的感知,但普遍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不予以关注,从而导致了他们回报父母的意识并不强烈,有些学生即使有关心,体贴父母的想法,却也缺少正确的方法指导,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实施。而对于生活中关心过、帮助过他们的人,更是缺少感恩之心,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孝道、感恩意识以及方法指导都是需要重点指导的。

  二、 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淡淡书香,暖暖亲情是我们学校的气质文化,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气质文化,使学生对孝道意识更为强烈,因此学校开设了《二十四孝》,意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孝文化扎根于学生心中。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二十四孝故事的延伸和升华,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弘扬孝文化。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分析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搜集董永的有关资料,了解博兴县关于孝子董永的有关传说。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分析、组织所需要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和付出,从而学会理解、体谅父母,并且懂得感恩、报恩是善良人应有的品德,要常怀感谢之心,以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校本课程的开设初衷,为了体现校本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董永故事和相应资料,体会孝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难点:1.学生如何用具体行动实践孝文化;

  2.如何将“孝”的内涵由小“家”扩大到大“家”。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直观展示图片和影音资料,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交流法: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还原生活法:从学生生活取材,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畅谈身边存在的孝故事,交流自己敬老重孝的事例,从而使学生形成孝敬长辈,感谢他人的内在动因。

  2、说学法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很差。因此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好奇心强、好表现是儿童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观看多媒体和交

  流发言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本节课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资源共享,走进孝文化。

  1、课前播放歌曲《百善孝为先》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景,烘托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有关董永故事的资料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董永故事有初步了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复述董永故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欣赏有关董永故事的图片。

  4、通过学生汇报及教师补充,学生们对董永的故事有了一定了解,让学生说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加深对资料的感性认识,并对董永故事有了全面了解,使学生对孝文化有初步感受。

  (二)明理导行,发现孝文化。

  1.幻灯片展示博兴董永文化艺术节、博兴“孝星”评选、京博“孝工资”、实验小学幼儿园举行二十四孝诗歌故事评选,学生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身边的孝文化无处不在,感受“孝”所传递的正能量。

  2.学生举例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孝”的故事。(教师引导从父母孝敬长辈、周围人孝敬长辈、小伙伴孝敬父母长辈)教师小结,升华到国家对孝文化的重视。

  设计意图:从实例出发,感受孝文化的强大魅力,以升华对孝文化的的认识,体会孝文化无处不在。

  (三)走进生活,学做孝心少年。

  1.学生发言自己做过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以及父母平时是如何照顾和关心你们的?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父母对自己的爱和自己敬老重孝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付出,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2、利用问卷调查表,使学生感知自己对父母的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问卷调查,使学生感知对父母的回报太少,对比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付出从而产生孝敬父母的内在动力。

  3.小组讨论并记录现在该如何孝敬父母,汇报讨论结果(交流过程中教师根据情况可以从有好东西怎么分享,父母劳累一天,你该怎么做等方面来引导,给与学生正确的方法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来寻找孝敬父母的恰当方式。

  4、教师小结由孝敬父母升华到感恩社会。

  设计意图:使学生由爱“小家”扩大到爱“大家”。

  (四)拓展延伸:从今天起,每天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孝心。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对于孝道意识更为牢固,并且落实在具体行动之中。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只写了课题和一个孝敬父母之心。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董永故事为平台,以孝文化为线索,将传统文化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资料展示、汇报交流,让学生真正懂礼孝,知感恩,将孝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课堂实践,能比较顺利的完成预设。但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孝故事时,预设目标没有达到,学生举例太少,在以后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有利于以后的以后的教学。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教科书第53~54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教育的主题。关于8、9的序数意义,教材仍然沿用了6、7所采用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分别给左边的 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8和9的含义,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能正确地读写8和9。

  (2)知道8和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4)培养学生有序地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

  2、新授

  (1)出示挂图,学习数8和9。

  (2)出示直尺,教8和9的数序。

  (3)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教授8和9的大小比较。

  (4)学习8和9的写法。

  (5)学习“几”和“第几”。

  (6)学习8和9的组成。

  3、巩固练习。

  4、做游戏巩固“几”和“第几”。

  5、全课总结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我充分利用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7<8、8>7;8<9、9>8。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示范法

  在教授8、9的书写时采用先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实际操作法

  为了巩固数数8和9,让学生从各自的袋子中数出8或9根小棒,通过动手摆一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四、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练习安排的是教科书第59页的第一题和第二题。第一题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正数和倒数。第二题,连线,要求学生按照从1到9的顺序连线。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突出8、9的认识,采用主题挂图。简单而突出重点。

  五、本课自评

  本节课在进行公开课之前我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精心安排。整节课上下来,自己比较满意。通过自我反思和其他教师的指点,发现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

  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分为三大部分:复习、新授和巩固练习。新授中安排各个环节恰当。

  在教授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是,我充分利用了挂图。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确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并且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意的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有序的数数的方法。

  在教授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时,我使用了直尺。学生通过学习直尺上的0-9的数字很直观的掌握了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并且我安排学生看着直尺整着和倒着数直尺的数。

  在比较9以内的大小时,我使用了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使学生在比较了8和9的大小后,非常直观的了解到9大于8,8小于9。

  在教授8和9的写法时,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书空,最后才在课本上描红。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在教授“几”和“第几”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让班级中的一个小组起立,听老师口令,“请从前往后的第8个同学站起来!”“请从前往后的8个同学站起来!”这样的安排,学生直观而形象的理解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本节课也有几处需要改进:

  1、复习这一教学环节,安排的内容有点太多,复习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这一环节和本课没有关系,舍去更好。

  2、本节课安排的知识点偏多,时间安排上比较紧,8和9的组成放到下一节课教授更好。

  3、上课过程中,应注意整顿课堂纪律,在教授本课关键处应有意识的停下来,根据需要,整顿一下纪律。

  4、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和学生眼神的交流,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他们。

  本节课经过众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评,使我获益匪浅。在此感谢!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蓝色的树叶》。(板书题目 一棵蓝色的树叶)《蓝色的树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 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地相处,团结合作。”《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相互帮助的道理。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二年级小朋友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打算用两课时教学,目标设置为:

  1、 认识本课“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生字。这条目标的确立是因为课标告诉我识字教学是第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把它定为重点目标。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了让学生在识字学文中渗透人文性,所以把这目标定为难点目标。

  三、说教法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我以读带讲,整体感之,揣摩体会,以问题导入新课,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两个小孩子的心态,让学生思考:“我想对林园园说……”部分替课文补充一个不同的结局。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实物板书,引起学生的疑问:“我们看过的树叶都是绿色的,为什么题目上的树叶是蓝色?”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为什么课题是蓝色的树叶?”这样,变老师的提问为学生的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体现课堂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以读带讲,读思结合,题为“蓝色的树叶”

  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我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一读,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二读,复习巩固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三读,了解课文大意, 想想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出现的?边读边用笔画画圈圈,数一数,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在学生初读基础上,随文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在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下,我进入:朗读课文,学习词句的训练。主要采取情景朗读教学法。接着,我重点抓住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进行训练:

  1、(出示第一次对话)抓住“小声”“吞吞吐吐”指导学生朗读“把绿色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我还没画完呢。”进行引导学生学习问句,读出问句,用问句谈话,学生会说出:我可以跟你一起走吗?

  把雨伞借我用一用行吗?……

  并在此基础上分角色朗读。

  2、掌握了第一次对话的训练方法,第二、三、四次的对话,我就按照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先自读,小组读,在分角色朗读,加强人物语言的训练。

  (三)、拓展延伸,情感熏陶

  语文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二年级的阅读年段目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孩子乐于与人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和想法。此时,孩子们已对文中的两个小朋友有了自己的想法,再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想对林园园说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可能会说:“园园,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像小白兔和小灰兔那样,主动帮助老山羊才对的 。”也可能会说“园园,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你们是同桌,更应该象亲姐妹那样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才对呀。”……当学生讨论完毕,老师及时鼓励他们真实一群能说会道,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并且板书:互相帮助。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丁编教材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6课的内容。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后的总体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照方位进行描写”的读写典范。

  2.教学目标

  (l)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处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学习课文中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第2、4题。

  5.教具准备

  《桂林山水》.课件。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认识整体结构。

  2.举一反三法:课文中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多种形式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三、说学法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采取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回顾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习了《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大家肯定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中的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就来观赏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看看桂林山水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上课一开始,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用带着问题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幻灯片的展示,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

  (1)桂林山水到底美是指哪些地方的美?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观看《桂林山水》幻灯片,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

  3.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解答)。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⑵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

  ⑶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⑷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漓江水奇丽的美。

  ⑸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排比、比喻)

  ⑹教师投影出示句子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③.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⑻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顺序、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总结学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寻找景物的特点及怎样进行具体描写。借助幻灯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边读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强调本文写法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2.运用课堂练习2的提纲,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整理完成课堂练习第2、4题。

  五、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本课以彩虹为主题,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象观察其形状和色彩,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彩虹的色彩与成因);并提供机会,让小朋友利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表现彩虹。教材提供的画家作品,其中《折断的虹》充满了童话的浪漫,表现内容能激发小朋友的想象和创作冲动。课程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关注学生经验和兴趣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领域:认识彩虹,了解彩虹的形成,感知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操作领域:较熟练的使用工具作一幅有彩虹的想象画。

  3、 情意领域:通过彩虹的认识与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有意识的灌输人际交往和环保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彩虹的形状、色彩与形成。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启发学生进行彩虹的联想。

  四、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

  《七彩飞虹》在课程设计上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同时,因为教材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要向“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教学形式倾斜。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转变了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美术本体意识的思想,适度淡化学科的学习,加强美术与人文、自然科技的交流整合,强调学习兴趣的培养,重在活动过程的体验。设计了线条联想、实验操作、欣赏交流、创作表现等教学环节来充分表现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想象能力。并在美术学习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与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

  五、教学过程:

  一、 线条联想,启迪思维。

  1、用形体表现线条。

  2、学生用“弯线”作近似物的联想。

  (我的设计意图是: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环节是采用线条的趣味游戏活动,营造一个开放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联想,开启学生思维。同时,为后面的彩虹联想做好铺垫。)

  二、 解析课题,实验探究。

  1、 阅读课题,学生分析“七彩”含义。

  2、 师生实验1:还原阳光色彩:红、橙、黄、绿、青、蓝、紫。

  3、 师生实验2:制造彩虹,探究彩虹的成因:阳光穿过水雾,就会形成彩虹。并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我的设计意图是: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之一。本环节的设计是与自然、科技活动相结合,老师和学生一起开展实验活动,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让学生在玩中求知,乐中求真。)

  三、 欣赏交流,激发情感。

  1、 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画出七彩飞虹,选出一组讲台演示。

  2、 欣赏彩虹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感,引发学生联想。

  (我的设计意图是: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本环节设计首先是在实验探究的情感基础上训练学生运用色彩的基本技能;然后通过丰富的图片素材,展现给学生一个有美丽彩虹的自然景象,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并通过生活中彩虹近似物的图片展示,为学生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四、 说说想法,激发创造。

  1、 欣赏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彩虹出现,你会怎么做?”。

  2、 学生交流故事,激发创作欲望。

  教师引导:如何组织画面?

  (我的设计意图是:《美术课程标准》认为,美术课程应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环节设计采用“说自己”的形式来内化学生对彩虹的情感和认识,并通过教师的启发激发出学生的各具特色的想象,引导学生更深层思维的活动,为学生下一步的创作做好准备。)

  五:添画故事,创作表现。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彩虹画的创作:彩笔画、剪贴画或剪、画结合的形式;可以合作完成,也可以独立完成。

  教师加强辅导巡视,及时评议。

  (我的设计意图是: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是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本环节鼓励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彩虹画的创作,既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照顾到学生在表现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彻底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更加放心大胆的进行想象创作。)

  六:展示交流,评价鼓励。

  1、 作品展示交流活动:把自己的故事与别人分享,体验成功的乐趣。

  2、 师生评议:重在画面的想象力和学习的过程。

  (我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美术评价的基本目标。本环节设计以交流展示与师生共议的形式进行课堂评价,改变传统的美术课堂评价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的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即积极思考和积极实践的过程,评价形式活泼自由。事实上,评价也贯穿了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并且充实词语积累量,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这一切都应在保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2、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不算短。内容上虽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同时又象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经给大雁制造着灾难。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因为大雁在作者的心中就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从写作上来说,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

  3、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主要以体现新课标为主,突出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以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课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会运用。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主旨,训练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重点 品位语言,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关键 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二、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创境

  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大雁?(外形、候鸟、合群性、叫声嘹亮……)据说大雁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文人的情思,因此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咏雁作品。你能不能说出与雁有关的成语、典故、诗句,借以描绘你心中的大雁?(如:惊弓之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刚才咱们谈的是自己眼中及文人笔下的大雁,那么,大雁在环境保护主义者眼里又会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一起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1、由题目,大家猜想一下此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呢?(大雁回来了……)提示一下,作者是环境保护主义者,他写此文是否还有其他用意呢?通过阅读,大家自会明白。

  2、速读 首先请大家速读课文,边读边作常规的勾画圈点,同时思考文章围绕大雁归来写了哪些内容?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三)问题探究

  1、为了观察、研究大雁这些不为人知的特点,作者是怎么做的?请跳读课文,快速在文中抓取信息。

  2、你认为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爱)在文中有直接的表露吗?再次跳读。

  3、文中还对大雁的活动作了细致描写,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大雁的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或最能激发想象的一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作批注。

  (四)整合小结

  1、 通过刚才的猜读、速读、跳读、品读,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2、教师小结: 正如同学们所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同时也引人深思:我们现在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无拘无束的东西为代价呢?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家跨上信息高速公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典型课例。文章结构清晰,通过作者的感情变化来让学生逐步了解电脑网络,领略网络的神奇,与作者形成感情上的共鸣。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节课的设计我把握住语文内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其中。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学会课文11个生字,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网络的神奇用处,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 理解什么叫做“信息高速公路”。

  情感目标:

  1 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网络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

  能力目标:

  1 通过课外预习,培养学生阅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 通过课堂合作、探讨、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围绕线索一“网络真的这么神奇?”,线索二“我”的情感变化两条主线来理解网络的神奇作用。

  2 理解什么叫“信息高速公路”。

  二说教法

  1.课外预习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本篇课文在预习要求中提出了:……读读课文,再查查资料或者请教别人,想想信息高速公路指的是什么。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课上与大家讨论。按照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键盘输入、查找网站、收发邮件等信息技术技能。而新课标中也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观点,将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因此,我特意设计了课前的预习作业:

  课前预习作业:(学生)

  (1)读课文,想想、查查、问问、记记。信息高速路指的是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说说信息高速公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什么影响。

  (3)你知道的网络的用处还有哪些,用文字输入电脑。

  2.创设媒体情境为解决课文重、难点服务。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合理利用媒体的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网络的神奇作用,了解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激发学生探索网络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以读带讲为感悟课文、语言训练服务。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在体验、感悟网络神奇作用的同时,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1.“读读看看练练想想说说”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学生的朗读、理解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感知、感悟、阐发”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升。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了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3.通过学生在课外的想想、读读、查查、问问、记记的方法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打下基础,节省时间。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

  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同时在《诗五首》这课中,它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所以学好本诗对其它四首诗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诗就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决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四、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学习重点:

  让学生共同商定,体现“以学定教”。

  教师提示:根据以往学习诗歌的经验,你们认为学诗歌重点应该学什么?在此基础上,归纳成两点。(做成图片)

【【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范文

2.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

3.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

4.散步说课稿集锦15篇

5.木兰诗说课稿范文

6.《木兰诗》说课稿范文

7.《沁园春长沙》说课稿范文

8.《沁园春·长沙》说课稿范文

9.《沁园春.雪》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