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课稿

时间:2021-06-18 11:11: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小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小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百分数的应用一》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应用问题、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的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为后面学习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和“储蓄”问题起着铺垫作用。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 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 能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3. 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重点,难点:

  重 点:会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难 点:分数问题和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第二单元学习了有关分数应用的问题,以及在六年级第四单元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做好了铺垫。但是新版北师大教材没有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问题进行教学安排。加上分数和百分数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认知障碍点:理解增加百分之几和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关键要知道谁跟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提高学生能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1)铺垫渗透法:通过“旧知链接”环节,设计与本节课重、难点相关习题,为本节课新知做好铺垫,提前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2)情境导入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

  学。”我在导课时,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创设了水结成冰的情境,并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3)自主探索法和合作交流法:新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这节课在新知的获得环节,我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思考、发现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与前面学习过的有关分数问题的联系,再通过画图法进一步理解题意,最后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4)联系生活法:“数学教学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最终要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社会生活。”因此,我在导入新课、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弹性练习的各个环节尽量用学生熟悉的例子来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

  (5)及时评价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大展示环节对课堂发现的问题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有独特见解的,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 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通过“旧知链接”环节,设计与本节课重、难点相关习题,为本节课新知做好铺垫,提前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在学习新知环节,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新知中的重、难点知识,降低重、难点知识理解的难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独立自主探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再通过对学、群学环节解决本节课知识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再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在习题设计方面,做到知识源于课本,又稍高于课本,并给予一定的提示,使学生在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不但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转化法:学生在理解“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时,可以结合百分数的意义,把问题转化为“求冰比水多的体积占水的体积 的百分之几”,也可以转化为“先求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再求冰与水的体积所对应的百分率的差”,这样就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帮助理解新知识。

  3.观察比较法: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出现了两种方法,学生就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合作交流法: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在小组中分工明确,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习效益,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佳的开发,树立主人翁的意识。

  5.归纳总结法:学生通过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解题方法的探索,进一步归纳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公式。

  6.反思总结法:通过这节课的交流学习,学生可以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学生才能学得牢。

  五、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旧知链接:

  在“旧知链接”环节,第1题我先设计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和百分之几”的问题,解题方法都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只是结果不同而已。这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做铺垫;设计第2、3题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法一做铺垫。设计第4、5题,想先让学生掌握把第一种分率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转化成第二种分率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问题的方法,这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法二方法做铺垫。

  (二)情景导入:

  我在导课时,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创设了水结成冰的情境,并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三)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设计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和难点,是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以及能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体会分数问题和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学习新知,学习新知一是探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方法。学习新知二是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学习新知一时,我提出问题1:45l的水结成冰后体积约为50l ,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由于学生对“增加百分之几”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这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题意,并在导学案的设计上通过问题的形式给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加上在“旧知链接”环节第2、3题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把“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转化为“冰比水增加的体积占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可以先求出“冰比水增加的体积”,再求出“增加的体积占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通过对问题1题意的理解分析,学生会很容易列出算式,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问题的第一种解题方法。

  除了第一种解法外, 求“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还可以先求出“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再求出“冰的体积与水的体积所对应的百分率的差”,就是“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百分之几”。由于在“旧知链接”环节第4、5题作好了铺垫,加上在导学案的设计上通过问题的形式给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提示,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的难度有所降低。通过对问题1题意的新解释,学生会很容易列出算式,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问题的第二种解题方法。

  在探究完了学习新知一的基础上,接着我设计了学习新知二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我先提出一个问题:有50l的冰融化成水后体积约为45l ,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减少了百分之几?并引导学生根据探究学习新知一的方法自主探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方法。这样给了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遇到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予以帮助,同时也鼓励学生做完后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同桌分享,如果不会也可向别人请教。这样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解决此问题有两种方法。在全班交流的环节,这两种方法都要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导”的位置上,放手让学生说,最后总结出,解决这个问题,重点要理解问题的实质含义:究竟是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本环节的设计既拓宽了解题思路,又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抽象概括能力。

  (五)实战演练,我最棒!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1. 一件衣服,原价300元,店家优惠了60元,优惠了百分之几?

  (你知道“优惠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吗? )

  这道题告诉了单位“1”—— 原价300元,以及优惠的钱数60元,求优惠了百分之几。先让学生理解“优惠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优惠了百分之几”就是“现价比原价少了百分之几”,知道原价300元,还有现价比原价少的钱数60元,可以根据学习新知二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第一种解题方法进行计算;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优惠了百分之几”就是“优惠的钱数占原价的百分之几”,直接用“优惠的钱数60元”除以“原价300元”,就是“优惠了百分之几”。通过比较,学生会对“少了百分之几”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2. 一种商品,现价640元,比原价降低了160元出售,降低了百分之几?

  (你知道“降低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吗?)

  这道题告诉了现价640元,以及现价比原价降低的钱数160元,求降低了百分之几。先让学生理解“降低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降低了百分之几” 就是“现价比原价少了百分之几”, 单位“1”—— 原价不知道,我们要先求出原价,由于“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60元”, 原价多,现价少,160元是原价与现价的差,求原价,用加法,640+160=800元,由于原价与现价的差知道,是160元,不用再计算,可以直接用160÷800=20℅,因此降低了20℅;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第1题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降低了百分之几”就是“降低的钱数占原价的百分之九”,虽然算式相同,但后一种理解更简单一些。通过第2题的计算,学生会对“减少了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3. 光明村今年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今年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的数量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

  这道题与第2题很相似,区别有两个,一个是单位“1”—— 去年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的数量较小,求单位“1”用减法,而不是用加法,用121-66=55台;另一个区别是问题问“增加了百分之几”,而不是“减少了百分之几”,最后用“增加的台数66台”除以“去年的台数55台”,结果是120℅.

  (六)课堂总结,整理学案。

  通过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达到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梳理与整理,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通过整理学案,把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并对导学案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巩固。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这篇精读课文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这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排列、动态。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特点和本组课文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径,以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放全脑为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上好一节课好的开始。于是我以轻快的音乐和简单的动作让学生全身心的放松,以饱满的精神准备上课。(播放上课实录)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了起来,个个精神抖擞。接着我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马的脚可以奔跑、乌龟的脚可以爬行、小宝宝的脚可以走路。以此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知道大部分动物都长着脚。

  那你们想想看植物会长脚吗?今天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起去认识一种植物的脚。同时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再出示爬山虎图片。同学们这一片绿油油的攀援植物就是爬山虎。它同样也长着脚。想不想看看呢?通过这样的设悬念,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自学。于是在这节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比一比

  我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分队各组发爬山虎(播放上课实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观察到了些什么?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文中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观察的。

  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等等。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一点儿痕迹也没有了。”通过这样比一比的环节,同学们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找一找、读一读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文中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并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这几个重点词进行分析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重音、反复多读,在读中感悟爬山虎叶子的色泽美、整齐美和微风吹拂时的动态美。这节内容较容易掌握,所以我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谈话导入: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这样生机勃勃地爬满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脚又是怎样的呢?于是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我同时板书。再让学生拿起画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随后播放课件予以对比。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

  (三)、抓重难点、强化认知

  在这节教学中,我以演一演、议一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我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并标出动词。随后我出示句子及图片重点理解触、巴、拉、贴等词的准确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它并不是像我们人这样左右脚交替着前进,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慢慢地爬满墙。然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演一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怎样改?通过大家的表演和讨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满墙的。接着让学生从“触着墙”与“没触着墙”入手,找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同时板书)再播放录象,朗读全文。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总结课文。

  学生提着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总结全文。“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从而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小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鲁科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Book1 Unit 3 Family Lesson 1 This is my mother.本课的话题为“This is my mother.”。具体内容是:Jenny向大家介绍她的家庭成员。本课的重点句型是“This is….”。

  本单元的语言结构学习内容是句型This is ....“This is....”是在2单元中学过的句型,在本单元中再次出现,以此来巩固学生的运用能力。在2单元中,我们学过的是通过这个句型介绍自己的朋友。而在3单元中,又用到同一句型介绍自己的家人。这样可以为刚接触英语的孩子降低学习难度,用同一句型来介绍多个人物,甚至为以后用此句型来介绍物品也打下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灵活运动句型“This is ....”

  本单元的词语学习目标是新授单词family、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在下一课中还将学到grandpa、grandma 等单词。显然一次学完这些单词对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太多了,所以本教材采用了分散与集中结合的办法,利用已学句型“This is ....”把新的单词带出,在下一课中又用已学单词带出新的单词和句型,从而达到循环往复,以旧带新的效果,让知识滚动复现,让学生可以巩固复习提高。

  本单元功能是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人。

  本功能的语用目的是学会介绍,以便自己可以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人。

  从以上分析可知,本单元的教材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听懂、会说、认读、下列单词:

  mother,father,brother,sister。

  2.能听懂、会说句型“This is my….”

  技能目标:1.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简单的谈论家庭成员。

  2.培养低年级学生听、说、表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和学生自学的能力。

  情感目标:1.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孝敬父母、关爱家人。

  2.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共同的家园—China。

  运用目标:运用所学的句型,可以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重点句 “This is my….”。

  三、教学难点:

  1. 单词this,father,mother和brother中“th”的发音。

  2.运用表演介绍家庭成员。

  二、说教法

  我将采用情景法、全身反应法、直观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Family这个话题为核心,以语言功能为主线,以任务型活动为媒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达成上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三、说学法

  我采用chant和歌曲 贯穿整堂课中,利用单词卡、头饰、简笔画、实物投影、课件等多种手段,创设生活中的情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操练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在交流中掌握,在交流中记忆,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感知语言和习得语言,从而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对英语有着很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要尽量开展好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爱上英语。但是对于这些孩子,英语基本就是零基础,所以学习起来相对较慢。这就要求教师对同一内容多次重复,尽可能多的操练,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授的过程中要耐心,切不可急于求成。而且孩子们对课堂常规还不是很熟悉,对教师上课时发出的指令都不能很快明白,所以教师要尽量通过肢体语言的辅助让孩子明白教师的意思,尽量少用汉语。让孩子慢慢体味英语的课堂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新课导入的关键。”

小学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笔画点。通过观察分析形态以及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模仿能力。2、学习书写含有笔画点的字。3、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正确的执笔方法。

  教学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巩固学生的坐姿和执笔方法。2、了解基本笔画点的特点和运笔方法,掌握写法。

  课前准备

  坐姿,头正、肩直、臂开、足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基本笔画“点”。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讲解“点”书写要领。1、老师示范书写4种不同形式的点(右点、左点、撇点和挑点)。2、学生练写,观察自己写的“点”和老师的有什么不同。3、教师具体分析讲解: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要有轻重变化。详细讲解: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点画有右点、左点、撇点和挑点之分。右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左点.写法基本同右点,但行笔方向往下略向左偏一些,收笔时要顿笔。撇点,实际上是有点的变形,当点在字头居中出现时,人们习惯将点的收笔处与下面笔画连接起来,因此,这种点形态比较直。挑点,是在左点的基础上像右上方出钩,速度要快但不能细。4、老师领读笔画名称。5、指名说一说右点、左点、撇点、挑点书写要点。

  (二)学生再次练习书写,老师巡视辅导。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

  (三)学习书写带点的字。1、出示范字。右点例字:良、云、求、永、宋。左点例字:小、心、必、尘、乐。撇点例字:首、半、兰、前、兴。挑点例字:冻、海、洗、状、壮。2、指名认读。3、指名说笔顺,书空。4、演示书写过程。5、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字进行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四)讲解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小故事,让学生在休息的同时明白练字必须刻苦、坚持,不能着急。

  (五)作品展评(师生共评,边评边适当修改)

  三、课堂小结。

  希望这一节课能让你们如沐春风,让自己美起来更让自己的字美起来!

小学说课稿 篇5

  1. 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重点围绕节日展开,围绕人们经常如何度过节日展开话题。本课时要求学生能掌握四个节日National Day, Halloween, Christmas, Spring Festival 及句型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 I… .并能自由交流如何度过假日。在本课中did引导的一般疑问句及回答也是新知之一。因为在前面第三单元己出现了be 动词的过去式,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这方面比较容易掌握。

  2.教材的地位

  本节课所选的教学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本单元教学围绕节日展开。在询问节日这部分,学生已有了前面第三单元的知识铺垫,比较易于深入与扩展。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教材循序渐进、由难到易的编排意思,又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关于人们如何度过节日这一话题,特别是西方的节日,。则需要学生课后及时收集资料。在实际教学中,本课采用旧话题先教新句型,再用句型引新知的方式展开,这样既便于学生接受掌握,也体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连贯性。

小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江南》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下面戏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古诗。课文后面田字格里的7个字是本课要学会的生字。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游戏活动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生字,能借助拼音读课文、儿歌等,同时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

  三、说教学设计理念

  1、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识字,能正确流利地读、背古诗。

  2、说设计理念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一年级学生学习更在于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辅助教学,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其中也安排了游戏学习及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来贯穿于整堂课的学习。使课堂形式丰富有趣,也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创设和小伙伴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为两课时,这里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我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江南、汉乐府》歌曲、美景图片。

  一年级学生又是刚入学不久,可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为消除其紧张心理,特意安排学生欣赏动听的歌和美丽的江南图片,让学生放松,同时营造优美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赞美江南,过渡新课

  (在观看了图片后,教师因势利导的进入新课,带学生去江南旅游)

  (二)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播放《江南》范读让学生欣赏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性)。

  (3)同桌读(通过两人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4)指名读(让学生试读,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5)齐读(在集体的朗读下,进一步帮助个别学生纠正字音)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教师有效的范读,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给学生一个模仿的榜样)

  (2)学生模仿教师练习读(给学生时间练读,充分发挥儿童爱模仿的天性)

  (3)指名读、检测(检测学生的朗读、针对不足加以引导、纠正)

  (4)齐读(集体读古诗,训练学生读出节奏)

  3、师生对读、赛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1)A、教师与学生对读;B、男、女生对读(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古诗)

  (2)快慢赛读

  (教师与学生赛读,通过快慢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读古诗时的快慢)

  (3)轻重赛读

  (通过轻重赛读,让学生感受读古诗的轻缓)

  (4)快乐读

  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融入到情景中,快乐的朗读。

  4、背读课文,演背古诗

  (1)生试背古诗

  让学生边背边想像池塘里的美景,感悟鱼儿嬉戏的快乐。

  (2)贴背

  让学生边背边贴图片,完成一幅美丽的江南图。

  (3)读背

  让男同学充当荷叶,女同学充当荷花,指名同学来当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边演边背古诗,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三)趣味识字

  1、贴卡片识方向

  让学生找出教室的“东”“西”“南”“北”用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锻炼学生的方向感和动手能力。

  2、游戏——采莲

  是让学生上台扮演采莲的姑娘、小伙子、荷花、莲叶、小鱼,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字、背诵课文、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

  3、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依次读生字,同学们掌声表示鼓励。本环节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认读生字。

  五、拓展、结课

  1、播放更多的江南美景图片

  带学生观赏,游览江南,与开课时的观赏相呼应。让学生在从开始欣赏美景进入学习,则再次欣赏美景完成学习,让整堂课都被江南的诗情画意所包围。

  2、学生学着鱼儿游出教室

  再次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充当鱼儿游出教室,让课堂知识融入生活。

小学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局部。

  日食和月食,是同学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同学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同学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和了同学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同学们从现象到实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同学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和"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定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局部内容是同学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资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局部。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同学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方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对月食局部的光学传达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置,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同学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身总结月食发生的原因。这种说课稿,既体现了同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同学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同学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同学认识日食的成因。

  2、难点:根据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激发兴趣,适时诱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笼统,而同学由于年龄的特点,笼统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议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笼统为直观,为同学提供丰富的感性资料,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2)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引导同学模仿课件自身动手做实验,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拟实验(日食的成因),小组合作,类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日食、月食视频、动画,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图。

  2、同学准备:电灯泡、小皮球。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太阳发生过圆缺现象吗?

  2、同学质疑、分析、发表自身的意见:根据同学已有的知识水平,多数知道这种现象是日食现象。(此时教师适时加以追问:关于日食你有什么问题吗?同学分别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如:日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日食现象……)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日食的成因

  (1)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关于日食的录像。

  (2)谈话:根据刚才的录像,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小伙伴一起说一说。

  (3)同学分组活动,讨论日食的形成,并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同学的讨论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同学对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此,我和时给予肯定)

  (4)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发生日食现象是太阳自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还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同学通过讨论认为最有可能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

  (5)我又接着提出:假如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我引导同学带着这个问题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显示讨论的问题)

  ①太阳被遮挡的局部边缘是什么样的?(弧形的)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什么样的?(圆的)

  ②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有多大?(与太阳一般大小)哪个天体可能是这样的?(月球)

  ③太阳被遮挡的局部从哪边开始,向哪边移动?(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月球)

  (6)那么,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月球)

  (7)这时我提出:为了证实你们的想法对不对,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8)同学利用实验用具,自身设计实验证明推断的正误,并汇报结果。

  ①利用电灯泡当作太阳,皮球当作月球,甲同学的头当作地球。

  ②让乙同学拿着"月球"围绕着"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让甲同学再看"太阳",还能看见"太阳"吗?

  ③当"月球"不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是否重新看见了"太阳"?

  (9)在同学实验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日食形成的动画。

  (10)根据以上研究,参考日食形成的动画,用自身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局部太阳,这就是日食。)

  2、认识月食的成因

  (1)问:既然有日食现象,会不会有月食现象呢?(演示月食过程图)请你说一说你对月食的了解。(演示月食1演示月食2)

  (2)演示月食图

  (3)讨论: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根据日食的成因,想一想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4)同学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5)演示月食的录像

  (6)能过讨论,看了录像后,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吗?(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月食。)

  (三)巩固应用

  1、教师讲解:日食和月食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远在三千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

  以前,由于人们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种猜想,其中有不少错误的、迷信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才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相对运动的结果。现在,人们不只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经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地区。

  2、巩固练习:今天,我们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请你试着做一做下面的练习:分别画动身生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

  八、设计理念

  《科学(3~6年级)课程规范(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此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探索的:

  1、从旧知入手,因势利导。同学已经在前面的一课中学习到了月相的知识,并联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从这里开始本课的教学,既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使同学学得自然。在教学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为一个探索作业的形式,既倡议了同学自主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类比推理能力。

  2、以图解为载体,促进理解。天文知识的学习,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图解来让同学初步认识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条件。这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重现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候的现象,这样使笼统的东西更加形象化,从而有利用协助同学加深理解。

  4、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能力。模拟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同学的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画图练习,巩固知识。同学学完了这一刻,真正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还是示意图;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还是要借助示意图。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一个练习,就是让同学画示意图。即使有少数的同学在前面的环节中还没有掌握,那么通过画示意图,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同学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考虑和讨论中形成知识,在实验练习中巩固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大家,欢迎指教。

【【精品】小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相关文章:

1.【精品】会议通知模板集合七篇

2.【精品】聘用合同模板集合七篇

3.【精品】小学美术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4.【精品】计划书学生模板集合七篇

5.【实用】小学教学总结模板集合七篇

6.【精品】语文教学计划模板集合七篇

7.【精品】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8.【精品】小学毕业作文七篇

9.【精品】小学安全作文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