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4-09-22 22:45: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化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把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安排在《卤素》这章里讲述,是由于这章介绍的氧化还原反应较多,客观上有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需要,并能加深对卤素和其他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有斗争性,又有统一性,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目的要求与编排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的理解并学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头正确表示电子的转移。本节教材从复习初中学过的狭义氧化还原反应入手,也即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入手,继而从化合价升降角度(或观点)分析,最后上升到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转移)的观点来揭示氧化、还原的实质,从而形成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这种由狭义至广义、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宏观到微观的安排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3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本节教材所要探索的主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重点及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用相关知识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从而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至于难点还有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氧化剂,以及如何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及其该两种方法的区别之处。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是研究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课题。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学好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属于c级要求。由于其内容多、涉及面广,思维抽象,它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与氧化还原反应打交道。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巩固初中化学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学会根据化合价变化分析、判断、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2、能力方法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为能够辨证、全面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会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

  学生在一年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从知识储备上来讲,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化学相对简单,高一一上来的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由浅入深的教学。因此我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复习引导式、问题讨论式

  五、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

  六、教材分析及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教材主要讨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两部分内容。分三课时学习:

  课时1:化学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2:氧化剂和还原剂,“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3:课堂小结、训练及作业评析。

  教材首先复习初中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得氧、失氧)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让学生自己举例复习,用时约5分钟。通过对两个反应(H2+cuo==cu+H2o,fe2o3+3co==2fe+3co2)的讨论,说明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不够全面,也不完善,从而转入到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角度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首先以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为例,从得失氧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之间的关系,并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进而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有化合价升降的范围。教材在复习初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讨论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了一个更为本质的定义。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打算引导学生从钠和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分析电子得失,从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分析电子对偏移的情况,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同时利用穿插多媒体演示并抓住课本中的漫画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扮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如慷慨解囊、互不相让来形容电子得失和电子偏移),从而更好的突破难点。从第一部分的'最后,还通过讨论,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材只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剂和还原剂下定义,并简单介绍了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这里,我将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记忆口诀:“失高氧得低还”。引导学生讨论已学过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加以补充。并补充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内容。

  再花相当的时间进行“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书写的规范(如箭头的表示,得失电子的数目等)。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本节最后简介了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也辩证的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等。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复习]:从复习初中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入手,进入新课。

  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H2+cuo=cu+H2o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

  [讨论]:完成课本讨论(投影片打出)

  [产生疑问]:从讨论结果中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究竟属于那种类型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到底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引出课题

  ]:今天的主要任务: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仍从反应H2+cuo=cu+H2o中化合价升降分析(前后四人一组,分析讨论,由同学展示讨论结果)。

  [追问]:若没有氧的得失呢?

  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提问]: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的关系?(讨论、回答)

  [分析]: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讨论]: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第二课时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并举例说明。

  [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方面的体现,并得出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

  [讨论并小结]:记忆口诀

  [举例]:初中所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补充]: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阅读]:课本最后两节内容,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危害。

  八、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从得失氧分析

  H2+cuo==cu+H2o

  得氧:H2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失电子

  失氧:cuo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得电子

  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

  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化学说课稿 篇3

  物质的推断题是近几年部分省市中考必考的题型之一。它是通过物质的转化关系,从已知的实验现象和特殊性质进行分析推理,从而确定物质的种类、组成或化学式的题目。这种题目具有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条件隐蔽、题型多变、综合性强、关系复杂、文图较多等特点,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考查。虽然试题的难度不是很大,我们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说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物质的推断题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出题:

  1、描述型:完全用文字或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描述,给出物质或元素的范围、特征性质或现象。要求推断元素或物质的种类、名称,也可以推断混合物中一定有什么、一定没有什么、可能有什么等。

  2、框图型:这类题型是以框架结构形式给出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给出或不给出考虑物质的范围,要求考生推断出各种未知物质,再根据题意作进一步的解答。这种题目具有反应复杂、信息处理量大、难度较大的特点,往往需要反复推敲才能解答。

  3、表格型:这类题型是以图表结构形式给出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给出物质之间的关系,要求同学推出未知物质,再根据题意进行解答。这类题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4、连线型:这种题目往往用圆表示物质,用两圆相离、相切、相交或包含的位置关系表示两物质之间反应、转化或物质类别的并列、相交或从属关系;学生经过九年级化学的初步学习,对化学知识与技能有了一个初步的、模糊的认识,但是缺少系统性的、整体性的知识脉络,综合应用的能力较弱,对稍复杂的化学问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往往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产生畏惧心理,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产生极大的阻力,为此,我们的复习就是要突破学生这种心理,让他们拥有打开化学世界的钥匙。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采集每一道推断题的突破口(知识点),得出相应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分析反应关系,根据物质的性质形成相关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解答相关的问题,同时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来巩固物质间的反应关系。

  2、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化学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高审题、分析、判断等解题能力,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推断题的专题复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保持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说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答化学推断题。

  难点:找出推断题中的突破口。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汇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教学法,模式为:质疑—分析—思考—推测—检验——确定,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探究、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3、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学法:

  1、 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推测、分析、思考来探究推断题的解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学习:通过复习,指导学生以所掌握的化学知识经验和对推断题的阅读分析,并猜想推测,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综合应用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1 、解题技巧: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口(又称“题眼”),然后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的推断。这些突破口往往是:物质的特殊的性质、用途、结构;沉淀、气体、溶液的特殊颜色;特殊的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反应现象和转化关系等。根据突破口进行顺推、逆推或顺推逆推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关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比较、综合整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以下是推断题常用的突破口:

  (一) 以物质特征为突破口Cu

  (1)固体颜色:C CuO MnO2 Fe3O4 Fe粉 ;Cu,Fe2O3 红磷(红色) ;S(黄色),镁条 铁丝 铝片(银白)。

  (2)溶液颜色:CuCl2 CuSO4(蓝色); FeCl2 FeSO4 (浅绿色);FeCl3 Fe2(SO4)3 (黄色);KMnO4 (紫红色) 。

  (3)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色) S H2在空气中燃烧(浅蓝色);CO 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4)沉淀颜色:CaCO3 、BaCO3、 BaSO4、AgCl、Mg(OH)2

  (白色),Cu(OH)2 (蓝色) Fe(OH)3 (红褐色)。

  (5)气体颜色:多为无色气体,H2 O2 N2 CO CO2 CH4 SO2 。

  (6)物质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HCl NH3 SO2 等。液体有盐酸,酒精,氨水等;固体有NH4HCO3

  (二)、以物质特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通电(电解H2O);催化剂(H2O2或KClO3分解O2);高温(CaCO3分解,C还原CuO、Fe2O3或CO还原Fe2O3);加热(KMnO4、KClO3等的分解)。

  (三)、以物质的特征现象为突破口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

  (2)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CO或是H2,固体是C。

  (3)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更旺的是O2,熄灭的气体是CO2或N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气体是O2.

  (4)能使白色的无水CuSO4粉末变蓝气体是水蒸气。

  (5)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6)在空气中燃烧生成H2O和CO2的物质是有机物,例如CH4 C2H5OH

  (7)能溶于稀HCl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不溶性碱和CaCO3 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是AgCl和BaSO4。

  (四)、 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5)质子数最少的元素是H。

  (6)相对分子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8)自然界密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

  (9)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2。

  (10)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11)最常用的溶剂是H2O。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2、 典型例题

  例1 、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学生为了确定其组成,做如下实验,取这种粉末加足量的水,振荡后呈浑浊,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过滤后得无色溶液,取滤液并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对原固体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可能有硫酸铜和碳酸钠

  B 、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硝酸钡、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硫酸铜

  C 、一定含氯化钠、硝酸钡、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可能含硫酸铜

  D 、可能含氯化钠,一定含硝酸钡、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硫酸铜

  例2.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常溶有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通过目测,初步认为可能含有Fe3+、Ba2+、Na+、OH-、Cl-、CO32-、SO42-;为了进一步确认,进行实验检测:

  (1)取污水仔细观察,呈无色、透明、均一状态。

  (2)向取样的污水中,滴入稀硫酸,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

  (3)用pH试纸测定污水的pH值,试纸显深蓝色。由此可知,该污水中,肯定含有离子是 。肯定没有的离子是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叙述解题步骤和思路,交给学生方法

化学说课稿 篇4

  酸、碱、盐是常见的三类化学物质,也是化学实验室和生活中最常用的物质。本节课是酸碱盐的复习课,学生已经经过了新授课和基础知识的复习,对酸碱盐三类物质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是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不仅能让学生巩固这三类物质的基本知识(酸碱盐的通性),还能运用知识鉴别一些常见的酸碱盐;并且能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酸碱盐的复习,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酸、碱、盐的知识体系。

  一节课上下来,有些地方自己比较满意,也有不少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第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制定的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自己比较认真地准备了化学实验,课堂上学生能较好地利用化学药品和仪器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第三,设计的二个鉴别题的层次比较合理,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较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当然自己还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对学生回答的一些内容预设还不够,一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时间上有些急促使得一些原定由学生来完成的内容临时改为由我来书写和进行实验。结合自己较好的和不足之处,自己分析了原因:

  1、虽然不是第一次上公开课,但是下面坐着同行和一些前辈,心里不免有些紧张,生怕说错了什么。今后在组内应该多上研讨课,多锻炼。

  2、在内容过渡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感觉过渡不是很自然。应该要多听听老教师的课,多学习,在平时上课时也是多注意,多练习。

  3、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平时要多加学习,多积累,要向学习型、研究型的老师靠拢。

  4、备课不深入,对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了解,在提问时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可能一个较难的问题提给了一个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就会引起冷场,因此在备课中备学生这一环节尤其重要。

  5、时间上有些急促,特别是第二个鉴别。第二个鉴别过程中,本来计划让学生小组合作来鉴别盐的;但因为时间关系只好让学生说,我来演示实验了,感觉比较不满意。

  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还是需要多动脑子。教学设计哪怕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变化,可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情景或趣味小实验等能重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片段,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温故而知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一节课上下来,有些地方自己比较满意,也有不少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第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制定的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整个学案通过一条主线“园区十中实验室开放日”将所要复习的知识窜起来,而不是将要复习的知识点零散的呈现。课堂上学生能较好地利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会学习有一定帮助。

化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苯是一种重要和化工原料,又是芳香烃中最简单,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质所以它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是学习简单有机物烷烃、烯烃的延伸,为以后选修教材中苯系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结构─性质─用途”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资料阅读、观察实验、分析事实、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苯的结构和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苯的凯库勒式的发现过程,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品质。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特点。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学习甲烷和乙烯的内容,基本能够掌握饱和烃和不饱和烃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及各自的特征反应,并可以运用各自的特征反应鉴别两种物质。

  1

  学生技能基础:学生有能力推测苯的结构及性质,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简单实验并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 【教法分析】

  在学习苯结构采用直观式教学,在苯结构确定和性质学习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同时采用学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学法分析】

  通过复习烷烃和烯烃性质,在熟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特征反应,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苯的发现史,并采用实验探究了解苯的结构和性质,同时采用学案引导学习苯结构和性质的的特殊性。 四、教学过程

  2

  五、板书设计

  来自石油和煤的基本化工原料—苯

  一、苯的发现 二、苯的结构

  三、苯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3)加成反应

  

化学说课稿 篇6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三)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 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⒉学生讨论:

  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⒋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三)知识迁移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 ?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知识反馈:

  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

  A 硅 铝 氧 B 铝 硅 氧

  C 氧 铝 硅 D 氧 硅 铝

  ⒉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

  A 核内质子数不同 B 核外电子数不同

  C 核内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⒊ 水是由__ 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构成的。

  ⒋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元素,还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课后作业

  ⒈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⒉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⒊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五 板书设计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⒉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⒋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氧,硅,铝。

化学说课稿 篇7

  确定课题阶段: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我选择初三化学绪言的理由,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本课题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确定课题之后我进行了初步思考,发现了最重要问题:目前师与生之间是陌生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发现,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都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沟通学生,要从学情出发进行教学。

  准备工作阶段:

  所以我进行了课前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发现,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必须全面正确认识化学;二是要把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动力;三是亲近化学,污染不是化学的错,是人类对化学的无知造成的。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课题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针对前面提到的师生之间陌生带来的问题,我利用暑假解决了问题。

  原则:

  1.“减负”原则;2.趣味性原则。

  内容:

  1.趣味实验。2.上网学习,分学习小组制作PPT汇报成果。

  具体安排如下:

  一是趣味实验。

  首先:学生想办法制得紫甘蓝菜紫色汁液。第二步:用碱面水和白醋做实验。第三步:从生活中找其它液体进行实验对比,并进行分类。突出化学变化到物质分类的规律性,落实对比方法和分类观。

  二是上网学习,分小组制作PPT进行汇报。

  我们创建了针对初三化学的“未来化学世界的博客”。

  主要意图:1、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提高兴趣,引导学习。2、初步培养接受、吸收、整理化学信息的能力。3、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表达、交流。

  课堂教学阶段:

  我从纵向: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怎么学化学;横向:意图—素材—知识—情感等四个维度介绍我的实施课堂教学情况。

  “什么是化学”这个环节有三个小环节。

  第一步:课堂导入。播放燃放鞭炮视频。

  导语:新学期开学了,对我们的一生来说都很重要的一门新学科要“开业”了,按照我们中国人习惯开业吧。播放结束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充气气球并扎破,对比研究提问,制

  造思维冲突。这个环节主要突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不同。

  第二步:趣味作业汇报。(展示图片)这是学生做的情况和收到的汇报作业。该环节主要落实学科思想为:1、初步了解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渗透分类对比的学科思想方法。突出变化到规律的过程。

  第三步:利用数学素材。(展示图片)我在课堂上利用了三角形稳定而四边形不稳定这一学生熟知数学素材。数学学科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与化学学科不完全相同,但现象背后探究本质的科学意识完全相同。化学变化与物质的内部(微观)结构有关。

  完成三个小环节的学习之后,化学的定义就呼之欲出了。在“什么是化学”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了三个素材知道了化学的定义,并有了好奇-成就感-欣喜的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的学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为什么学习化学”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首先讨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火的控制和利用入手的。让我高兴的是就此问题学生们课后在博客中留言进行交流。

  第二步讨论青铜器到铁器和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并引向现代生活与化学的关系,学习小组展示汇报。首先是化学之美:该小组展示奥运烟火到上海世博烟火,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展示了化学的美丽和神奇。

  当学生展示第二个主题“衣”之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材质的衣物让同学们触摸材质。当他们翻看标签的时刻及时渗透:查阅资料是认识物质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一学科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用于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品质这一重要的科学观。

  除此之外还有“食”、“住”、“行”等主题。下面部分展示一下“住”这一主题的学生展示情况。(播放学生展示视频35秒)

  学生的有些话语显得稚嫩,但他们准备的材料和内容远远超出我在博客中提供的素材。我发现,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发挥他们的潜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实际上,第一个环节“什么是化学”是学生的认识从生活到化学的过程;第二个环节“为什么学习化学”是学生的认识从化学到社会的过程,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同学们展示结束之后,借用同学们展示的内容共同感受了化学是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学科这一重要的'学科观念,并鼓励同学们一定学好化学。

  在“为什么学习化学”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了这两个素材和网络资源等素材了解了简单的化学史和材料、能源、生命科学是化学研究的领域,并有了惊讶-思考-感叹-荣誉感到决心学习化学的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重要的学科要怎么学习呢?

  “怎么学习化学”在这个环节我选择了化学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用语等三个小环节。

  首先,演示趣味实验。实验设计非常简单:NaOH溶液滴加酚酞→加入过量稀盐酸→加入碳酸钠粉末。形象描述为:“白酒变葡萄酒”、“葡萄酒变白酒”、“白酒变汽水”。主要意图:突出重点并与暑假趣味作业相呼应。

  第二步:宏观微观视角。

  20xx年版化学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提出“化学是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可见正确认识微观视角的重要性。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堂上以讨论数学学科中的线-点关系为例引入微观视角,并播放了一段视频。因说课需要以六倍速度播放。

  (视频播放)旁白:浩瀚的太空中寻找地球,穿过大气层,以一滴水的视角进入海洋,继续进入海洋生物体内,最后到达微观视角。

  该视频中涉及到宇观、宏观、介观和微观,面对初中生我们只强调宏观和微观。该环节

  通过视听立体感受微观和宏观视角的不同。

  第三步: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有趣的科学想象。

  关于未来医学的有趣想象:

  人造机器人,机器人再造小机器人,小机器人再造更小机器人,如此往复,最终造出来的小小机器人小到直接进入人体内修复损伤器官和部位,达到无痛治疗而痊愈的目的。

  该环节中升华学生的感受,通过美妙想象激发学生的美好憧憬和无尽的向往。

  第四步:讨论水的各种表达方式。

  在关于几种表达方式孰优孰劣的讨论中学生的意向很快指向了水的化学式。化学式是以模型化思想为基础的。模型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思想。理解运用数学、物理公式和化学用语,甚至书写某体裁文章都是以模型化思想为基础。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最佳模型的选择过程。

  在“如何学习化学”这环节中学生利用了这几个素材,知道了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从而有了意外-思考-想象-向往的情感体验。

  对于本课题来说,掌握知识点不是目的,我们的教学意图是同学们初步全面正确的认识化学这一学科,通过学习活动纠正和完善头脑中的前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是课堂教学三个环节。

  下面是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假如没有化学—写在化学第一节课后》。留作纪念,今后学习更多化学知识后再次欣赏,感悟自己的成长。

  课后反思阶段:

  你喜欢化学吗?所有同学都回答:喜欢化学。这是封闭式提问,只求认同感。我又设计了这样的开放式提问:

  假如你要成为化学家,你想研究哪方面的化学?

  有41.7%的同学填写了想研究医药方面的化学。

  今天不一定决定未来职业,但这种愿望是同学们继续学习的动力!也是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不难发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触动孩子们内心世界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会带来无尽的前进动力。

  结束语:

  在设计、备课、上课、反思、整理说课稿的过程中我真切体会了“功夫在课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备好绪言课备的不只是一节课,是整个初三化学,甚至是整个基础化学教育。

  我想,对一个老师而言,用心上课就是最好的课。

  我的说课结束了,请您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同仁:

  你们好!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同仁给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如何复习酸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十章的一节复习课。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先认知个别的事物然后逐步的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它是基于前面盐酸和硫酸性质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没有明确以章节形式呈现,但在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额,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基本技能。这是初中比较系统总结一类物质的性质,具有归纳总结提高的一节课,并且有助于以后碱和盐的学习中树立一个常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酸分类、命名和酸的通性。通过系统回顾复习,让学生知道酸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过程。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认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酸的通性。

  教学难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辨证唯物注意观点的培养。

  二、说教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结合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的目标,我采用“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创疑)→实验探究(探疑)→谈论问题(释疑)→演绎推理解决问题(解疑)→创新思维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师生双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把化学思维引入课堂,让诸多教育因素生动自然地产生作用。

  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从酸的结构上的相同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我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①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酸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归纳总结法:对于学生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形成知识的内化提高。③通过定向巩固练习,突破重点、夯实考点,实现有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提问:从物质的导电性引入到自由的离子以及段的电离方程式,从酸的电离方程是可以清楚的看到:酸之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由于在结构上的相似决定的,从结构上对酸进行分类和命名。使学生懂得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不断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加强设问,不断提问,创设出良好的创造氛围,以实验推动教学,以直观的有趣的化学现象刺激学生的感官,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以一个较为系统的归纳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去集中关注知识的共性,使知识系统化,为以后的系统归纳碱和盐的创造条件。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如在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中,也只有在金

  属活动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说明:钾、钠、钙太活泼除外)。硝酸、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是不能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的。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充分体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原本设计有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但今天由于客观因素,而改为教师的演示实验,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9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

  有机合成高三化学说课稿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同时对本节第一课时有机合成的过程要有初步掌握。本节课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基本技能,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心理的期待群体中的个体差异。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学习逆合成基本原则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基本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

  (三)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四)教学方法

  1、问题解决法2、情境激学法

  (五)重、难点突破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课后反思

  1、教师变“教学”为“导学”。

  2、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

  3、教学注重务实、创新、高效、学思结合。

  4、教师学会了等待就学会了尊重。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有机合成

  一、逆合成分析法

  目标化合物→中间体……→中间体→基础原料

  二、实践探索:长效缓释阿司匹林的逆合成分析

  三、有机合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绿色性(环保、循环、原子经济性)

  2、科学性(原理正确)

  3、可行性(条件温和、操作安全、容易分离)

  4、简约性(流程简、步骤少)

  5、经济型(原料易得、成本低、产率高)

化学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空气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初三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学法指导目标:

  在学习概念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那么本课的重点是: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易混易错的知识,所以我认为本课难点是: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学情分析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手段

  1.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讨论。

  2.说学法

  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合作探究法、阅读法、实验法等。

  3.教学手段

  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

  在这一部分呢,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实验导入,引出新知---科学探究,学习新知---实践操作,运用新知---联系实际,拓展新知。

  (一)、实验导入,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1、小实验:尽可能长时间的屏住呼吸,之后谈谈自己憋气的感受。

  2、说说你对空气的认识。)

  以一个小实验导入,让学生尽可能长时间的屏住呼吸,之后谈谈自己憋气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空气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小学自然等学科的学习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说说对空气的认识。

  设计意图: 以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二)、科学探究,学习新知

  在这个大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

  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讨空气成分

  课件出示:1、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

  2、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列举实例和叙述实验, 证明空气的存在。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空气的成分与含量,之后教师小结并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让学生以具体的例子为感知对象,形成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从而也突出了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探究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在认识空气成分的基础上,我将问题引向深入:

  课件出示:

  1、空气的成分是怎样发现的?

  2、如何测定空气的中氧气的含量呢?

  让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并思考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这部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实验思路,从而攻克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件出示:

  ((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出示实验装置,药品。(4)注意事项。

  (5)实验步骤,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6)现象描述;

  (7)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重点讲解:

  (2)实验原理,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路:

  a.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又不产生新的气体?

  b.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c. 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4)在强调注意事项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实验要求,小组分析确保实验成功应注意的问题,在讨论如何检查气密性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我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到必要时进行示范。

  (7)重点讨论:同学们实验结果差别较大,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我则适时引导补充。

  课件出示: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师生共同反思、讨论,总结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三)实践操作,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练习题

  在本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这样的习题。在做题之后,我与学生共同进行信息反馈,对于学生出现有争论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中产生结论。我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答题方式、解题方式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设计意图: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重、难点;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情况,及对实验现象的判断和记忆。

  (四)联系实际,拓展新知

  课件出示:

  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3、课后查阅和整理关于空气中各种成分的用途及保护空气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系统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板书设计】

  一幅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这节课的板书我主要以蝴蝶寓意以情,鼓励学生要像蝴蝶的蛹一样不畏漆黑,敢于展翼飞向光明。

  五、教学感悟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探究、设计、动手操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学间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学生动手实验时间不好控制,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在以后的实验课中,我会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时间进行明确的要求,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指正!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电源说课稿08-26

化学说课稿10-30

化学说课稿10-18

化学说课稿06-13

化学说课稿01-02

苏教版化学选修说课稿 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09-05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10-03

化学元素说课稿08-11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6-26

化学键说课稿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