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说课稿

时间:2023-02-23 18:42: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课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说课稿

课文说课稿1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雷雨语文课文的说课稿,我们来看看。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作品《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作品《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 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作品《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作品《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作品《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作品《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作品《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作品《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google;新浪;雅虎;百度等。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作品《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作品《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作品《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作品《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作品《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 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作品《雷雨》和作品《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作品《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作品《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作品《雷雨》和作品《原野》比较谈

  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 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 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作品《雷雨》。现在走出作品《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课文说课稿2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我们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我们在心底里真诚地呼唤着雷锋叔叔,我们仿佛听见了小溪在说话、小路也在说话;我们看见了在长长的小溪边、弯弯的小路上,哪里需要献出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精神的体现。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读完这首诗,我们会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新课标要求诗歌要熟读成诵。让我们在朗读和背诵中去触摸雷锋昨天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去沿着雷锋叔叔的足迹,伸出热情的双手,捧出春天般温暖的爱心。

  依据新课标我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课前预习,了解雷锋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自由朗读,读准读顺

  (四)选读感悟,自主表达

  (五)质疑探究,理解诗意

  (六)感情朗读,深悟诗情

  (七)随情扩展,体验内化

  说说你身边的雷锋(也可说自己)

  (八)实践活动

  1.举行“雷锋叔叔知多少”的故事会。

  2.学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板书: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小溪边

  小路上 寻找—— 找到了———雷锋精神

  四处

课文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白杨》这篇课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是:①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细节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变化;②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引人深省,发人深思。

  2、教材位置:《白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的专题是“走进西部”,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要让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立志建设西部。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继续培养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对于学习本文来说有较好的基础。关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生也并不陌生,在五年级上册的15课《落花生》一课中已经接触过了。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习目标

  根据本课所处位置和教材特点,针对五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深入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2、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五、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故事性比较强的特点,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可以采用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结合时代背景、抓重点词语、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适当的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课件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六、教学过程

  本课可用2课时完成全篇课文教学,第一课时包括“导入新课,全文初探,重点深究,总结全文”等环节,第二课时包括“领会表达,拓展延伸”等环节,重点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全文初探,质疑问难,整体感知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汇报预习收获,在这一环节中,力图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要解决一些重点词语的读音扫清阅读障碍。三、浏览全课文,质疑。归纳有价值的问题1、白杨有什么特点?2、爸爸表白什么样的心?3、爸爸在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教师总结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也为下面的学习确定了方向。】

  (二)抓重点词语,感受戈壁生活 教师出示几张戈壁滩的图片,请学生谈谈看后的印象。然后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感受戈壁滩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意图:目的是让学生抓重点语句体会戈壁滩的荒无人烟和恶劣的条件,为后面感悟爸爸的优秀品质做铺垫。】

  (三)重点深究,体会西部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1、默读4-16自然段,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抓重点段12自然段,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抓重点语句,体会白杨特点。 “同学们,请你自己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想想爸爸眼中的白杨有什么特点?把重点的词句画下来。” 这一层次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不……也不”体会白杨树高大挺直、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爸爸对白杨的感情:“多么高大的白杨树!多么坚强的白杨树!你体会到爸爸对白杨树的情感了吗?你能体会着爸爸对白杨树的欣赏和赞美之情读一读吗?通过指名读、评读、男女声比赛读、齐读的形式,读出爸爸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第二个层次:了解当时的情况,揣摩爸爸的心愿。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爸爸表白什么样的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5至16自然段,静心思考。” 学生充分读书思考、交流。明确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同样,边疆需要爸爸,爸爸就在这里扎根。 交流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现在,孩子们知道些什么?那么他们不知道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出示课件,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见课件)有了这些了解,你对这位父亲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再次出示第12自然段,回读,加深理解。看一看,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从对白杨特点的了解,过渡到理解爸爸就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通过对比理解,总结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是啊,爸爸赞美白杨树,其实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读一读这段话! 这一段看似在描写白杨树,其实是在赞美那些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们。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第三层次:抒发情感,寄情于笔 当学生回旋于情感浪尖,心潮澎湃的时候,有一种渴望表达的冲动。此刻,适时地开启他们心灵的闸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就显得必要而恰如其分。因此,写一写“你想对这位父亲(或像他一样的边疆建设者们)说些什么?”,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可使他们的阅读感受得到升华。 【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感悟情感、领会表达。以期达到文意兼得的效果。】

  (四)学习最后一段,加深对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的理解 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自然段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在沉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才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五)质疑延伸,领会表达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 同学们,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在文章中,爸爸的神态有多次变化,每一次的神态变化中,你能读出怎样的心理变化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下节课我们再来讨论。 【意图:一堂课的结束应该是新思考的开始,因此,我抓住本文表达上的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相信学生在课后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白杨

  高大直立 白杨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借物喻人 扎根边疆 爸爸 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课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海伦·凯勒》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册教材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第三单元为“有志竟成”。

  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课文里行间充满了爱的温馨。爸爸、妈妈、沙利文老师以及周围的人们对海伦的关爱,唤起了海伦对生活的热爱;从不幸中站起来的海伦又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其他残疾人身上。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

  3、能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语言,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人是一篇人物传记,为了更进一步感悟海伦与命运抗争,因此,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四)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积极性。

  2、让朗读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由地读,自由地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二、说教法

  语文课的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本节课中,我运用朗读,让学生品味语句,领会文章的意境,能更好地走近人物,走进人物。

  三、说学法

  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主体参与。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教学生运用“默读—批注”法进行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再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交流说话,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通过复习回顾,引导学生读书: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海伦·凯勒》这篇课文,通过学习,你认为海伦·凯勒是个怎样的人?在继续学习课文之前我们来读一句话。“人能走多远,不是问双脚而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不是问双手而要问毅力。”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读这句话呢?用一个词说说海伦成功的原因——“不屈不挠”。请同学们读课后第四题的学习要求。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而且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的学习中。

  (二)走进文本,深入对话。

  接着让孩子默读课文,在书上做批注,抓住课文中两段最能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的'句子,渗透领悟。分别是“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摸出了血”和“为使我的伙伴……练习、练习、练习”,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通过想象等体验方法,让学生尝试走进海伦的世界,感悟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受到情感的熏陶,并随即进行朗读指导。

  (三)引导体悟,升华认识。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交流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爱给了海伦力量,海伦又把爱无私奉献给他人。接着进行适度的拓展,让学生介绍像海伦·凯勒这样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小结后,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最后齐读“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脚而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毅力。”首尾呼应,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能呈现文章的线索,突出文章的重点。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8 海伦·凯勒

  不分昼夜

  不屈不挠 如饥似渴

  夜以继日

  坚持练习

课文说课稿5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是十二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描绘了景之美、人之醉,人景交融、天人合一之境界,在本单元最后安排这样一篇赞美人的美好心灵的课文,我的理解是由景美过渡到人美,因为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美的。首先说说我对“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题目的理解:

  1、这是那位残疾青年说的一句话,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2、还有一层含义:别饿坏了那匹马也指小作者,小作者对书如饥似渴,而残疾青年是不想饿坏小作者,才说了这一谎言!这篇只有一课时的自读课文,我想这次是第一次把自读课文列入实践课的范畴。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我的课题是“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研究”,我想习作的源头是阅读,于是将目光定格在了这课上。自读课文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学为主,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发现。翻开课程标准,关于略读课文的内容很少,只在评价过程中提到一句: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略读材料的大意。但教师并不是旁观者,应该抓住主线引导好学生的读。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朴实,情感真挚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想简化头绪,着重从两点入手,以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品悟语言文字,感受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2、感情朗读,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渗透我课题特色,加入了一个小练笔。

  反思这一课,我谈谈我的几个主要设计。

  1、注意导读的引入。我是这样导读的,用他们上下楼梯经常见到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关于“诚实”的话题说明小学生要诚实,不能骗人,骗人不好,可话锋一转,告诉学生生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书上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有时欺骗并不会遭到谴责,也许反而会得到感激,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却得到了别人的感激,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读。其实有很多好的导读方法,但我觉得略读课文的导读不宜太繁,毕竟时间要留给学生。)

  2、设计好细读的问题。学生读了课文后,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3、安排小练笔,填补文中空白。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那夜,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几声小虫子的鸣叫,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只有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我觉得进行小练笔的时机掌握很重要。“情动”而“辞发”,这时要给他写的机会,让他内心的情感,让文章的情感涌出纸外。)

  4、感情朗读,情理交融文章很长,我让学生取一段认为最能打动学生的文字来读读,在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学了本文之后的理解。

  5、课外拓展第十二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上对略读课文有这样的描述:右上角有三角形的为略读课文,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阅读,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新课程标准中对五六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如何完成这样大的阅读量呢?我觉得教师要利用课上提供学生材料。于是,我在课的最后提供了学生一些文章,和主题有关,放在班级中任他们阅读。

课文说课稿6

  我说课的题目是:《台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2、教学目标简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

  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的,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劳,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多么艰难!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故事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 激情导入:3分钟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乐《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讲故事大王。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重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协作质疑:15分钟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品味赏析:10分钟

  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五)拓展迁移:4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师生小结:2分钟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设置:1分钟

  摘抄赞颂父亲的文学作品,推荐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2、 教与学多边活动安排

  每个教学环节都尽量安排合作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注意对问题分层次整理,给每个学生机会,以提高其自信心。

  3、 重点难点处理

  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是性格的核心。可以用“三问”

  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一问: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二问:父 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三问: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4、 教学手段的采用

  在理解父亲形象的时候,播放背景音乐,同时放父亲修台阶的课件,引起学生共鸣。

  5、 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 非常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

  九级台阶 新屋 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课文说课稿7

  一、教材简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的一篇散文,抒情味很浓,名为写秋雨,实质写秋天,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本课共安排3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二、学情分析

  选择此教材的原因与职业一年级学生的个体特征及学习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职业一年级目前有10名学生,都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但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较为欠缺,不懂得在合适的场合正确说话。有的学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激动。有的学生不自信,不敢、不会与他人交流,更不会评价别人、赞美别人。他们缺乏发现美、体味美的能力,更不懂得休闲享受生活。这些都将影响到两年后的实习与就业,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所以职业阶段的语文课堂,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评价他人的能力、控制自我的能力、发现美的能力。

  三、目标分析

  《秋天的雨》,语言文字很优美,秋天的景物都是学生生活经常接触到的,所以学生学起来有兴趣,这便于我将一些训练要素融合进去。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在看美图、读美文、说感受、评他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听、说、读、评的能力。我期待学生通过学习,还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找到秋天的美,我更期待有那么一天,我的学生能学会发现身边美好的人或事物,并正确地进行评价或赞美。

  四、过程阐述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

  ①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②听读品味,充分感知

  ③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④作业安排,课后延伸。

  第一环节是通过复习让学生再次感知词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读一读,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第二环节我凭借一幅秋天的油画导入新课,接下来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听配乐朗诵,让学生对全文有整体感知。并由“课文是怎样描写秋天的雨的?” 这个问题过渡到第一、二自然段,第三环节我引导学生分享礼物、贴图片、并集体朗读课文。第四环节是分层次的作业安排。

  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三点:

  第一,带着生活的气息走进秋天。智障学生的学习一定离不开生活,课堂中我让学生欣赏校园美丽的秋景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评价身边的同学等,无一不是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教学。

  第二,带着自己的感悟阅读秋天。本节课,读始终贯穿在教学中,读的形式非常丰富。个别读、邀请好朋友读、当小老师领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秋天的美。我还引导学生对他人的朗读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勇敢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带着美好的憧憬描绘秋天。比如:我抓住重点词“五彩缤纷”进行训练,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刺激下,说出了“色彩斑斓”“绚丽多彩”“五光十色”“五颜六色”等表示颜色很多的词语,非常精彩。我还抓住两个句式进行训练,什么样的秋天、秋天把什么送给了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充分地说。

  五、反思与感悟

  本节课我觉得最巧妙的设计是:我以一幅秋天的油画导入新课,在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对表现好的学生奖励课前制作好的、与课文内容完全符合的银杏叶、枫叶、菊花等图片作为礼物。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分享礼物,并一起在秋天的油画上贴上礼物,最终贴成一幅五彩缤纷的秋天的风景画。学生非常感兴趣,当他们看到画的时候,一个个都很兴奋。因为他们再次感知到了秋天的五彩缤纷,享受了秋天的美丽。

  我最自豪的是:精美的课件的运用,尤其是课文的配音朗读。在学生听课文的配音朗读时,根据文本准时、准确地出现美丽又形象的图片,表达出秋天的'美,让学生对文本中所描写的景物既有了形的感知,又有了情的体验。

  我最满意的是: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中,在我的鼓励下,每一位学生都勇敢地站起来发言了,不自信的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完成了朗读,不会控制情绪的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行为有了些许改变。更有不少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他读得有感情”、“他今天表现很好”,但这是学生自己的评价。

  我觉得最为不足的是:本节课学生表现非常踊跃,思维活跃,但我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跟踪评价时,语言还不够丰富,显得单调了一些。今后我一定要加强学习,多读书,多练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最大的感悟是:在智障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一定要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支架,让他们能向着幸福的生活迈进。

课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春江花月夜》这篇选自高二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反映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这首诗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其中张若虚凭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足以立于诗坛而永垂不朽,成为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孤篇盖全唐”的大家。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1)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能力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景交融的画面可以给学生更为直关的理解。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采用“自主学习了解课文——确定个性化的合作研究内容——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学程式。

  4、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结合课本后的赏析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部。同时在教学中运用补充一些他人所发的感慨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

  4、置身诗境,以景逆情。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诗中的景去推断诗中的情,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粗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诗中的景、情、理,才能跳出文本,有所感悟。

  2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首先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然后再品味诗歌语言带来的丰富美感以及广博的内涵。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应争取学生参与,为此我用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的方法,概括月亮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具体如下: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亲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到底是从何时月亮挂在了天上,又是谁第一个成为欣赏它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吧。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语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介绍了作者和有关诗歌的简单介绍,其中对《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意义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说的比较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配乐朗诵全诗,使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这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用“缘情明景”的手法赏析诗歌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具体赏析中我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按这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江月照人”这一节深入展开,理解古人对人生的探索,开拓学生的视野。

  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从思妇的角度,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样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小结。结尾在一堂课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它具有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同时又是让学生仔细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具体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成为诗人宇宙意识的觉醒和人生哲理载体。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来设计的。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请大家继续回顾学过或听过的诗词佳句,比较这些意象创造的诗境。

  7. 关于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意境图: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楼、鸿雁长飞、月落满树

  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课文说课稿9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来说课。

  一、说教材

  《火烧云》一课是训练学生认真观察,注意积累的好课例。本课训练重点确定为: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基本技能目标)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能力目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感目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

  法,采用电教、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读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

  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四、说教学程序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

  划分成5个环节:

  1.导入新课

  在早晨或傍晚,我们经常会看到天空中现一些美丽的云霞,根据课题进行字面推测?(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自由发散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发言后,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火烧云》(板书:10)看看作家萧红是怎样把绚丽多彩的火烧云展现在我们面

  前的。

  2.检查预习

  3.自学讨论

  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1)提供自学材料,(2)个人自学,(3)小组讨论。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难点及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自学材料:

  1.火烧云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这一特点的?

  2.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请标出来。

  3.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4.交流点拨这部分又分两个环节:交流点拨、质疑解难。交流是检验学生自学成果的过程。在交流中,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和偏差时,教师要适时点拨。

  根据学生的回答:火烧云最主要的特点是“变”,作者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写,板书:

  颜色变

  形状

  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部分时,大部分学生能够从“红通通的、金灿灿的……”等表示颜色的词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的特点,但不一定能

  从“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这一特点。让学生从“一会儿……一会儿……”中体会变化“快”这一特点。让学生

  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出这句话也能说明变化多的特点,还有颜色的多,议并出示描写颜色的词语。再让学生说说,这些说也说不清,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形状的变化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来说马、狮子和狗的变化,再出现之幅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按照这样的顺

  序,来练习说一段话,进行小练笔训练。

  5.总结评价

  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生赞美一下火烧云(学生可以从学习课文内容和观察方法两方面来谈)你认为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

  根据学生的回答做总结和综合性评价。

  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按描写火烧云的方法,展开想象,以火烧云或烟花为题写一个片断。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

  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旧课,谈话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块阅读,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课文说课稿10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课文说课稿1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窃读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方法、过程及板书等方面做具体阐述。

  一、 教材

  《窃读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是作家林海音。这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及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的两个场景,细腻生动的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结合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为落实本课教学目标,我将第一课时重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窃读的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二、方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利用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扣题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新授课,导入设计至关重要。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交流读书的感受,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然后抓住题眼窃字,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方法能够记住他?从而也把自主识字、重点指导落实到教学中。

  2.整体感知

  在题眼窃字的导入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查字典的环节,了解窃字有几种解释?你觉得课题中应该用哪一种?”这个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在窃读一词旁标注自己的理解”这一内容的学习。

  识字教学上,我设计了“刚才读课文时,你发现了哪些生字、词语或是句段不好读,提醒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的环节,既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和能力。

  3.品读课文

  (1)抓中心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不仅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因此,我设计了“我躲在书店里窃读是一种什么滋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并由此切入对课文的品读。

  (2)品词句

  本文的一大特点就是作者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用动作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为此,我设计了让学生“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里活动的语句用不同的`线画下来,多读一读,并结合所画语句说说这种滋味好受吗?”这一环节,在学生的汇报中,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两个句子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中把谁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的渴望。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是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的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中,我的动作表达着怎样的意思?我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心里想的和做的不一样,可以用那个词来形容?

  (3)读课文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感悟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因此,在理解重点句子的同时,我引导学生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细细品读,体会作者书内世界的吸引,书外世界的担忧,使快乐和惧怕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并引出作业,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并受到启发,在黄金年龄多看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结尾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板书设计

  为使教材中的知识点具有一目了然、突出重点的特征,我将窃读的滋味作为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课文说课稿12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某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趣的尾巴》,这是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小动物是怎样过冬》中的一节生成课。

  一、说教材

  动物是孩子们喜欢的对象,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在《小动物是怎样过冬》主题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因此,生成了“有趣的动物尾巴”这一科学活动。

  大班幼儿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大班幼儿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小动物的尾巴,了解尾巴的用途。

  2、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3、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教育已有的经验水平,我确定了本次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幼儿掌握孔雀、松鼠、啄木鸟、小燕子等动物尾巴的用途。

  难点:让幼儿了解老虎、鱼、袋鼠尾巴的用途。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动物尾巴的用途,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主动探究,从而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重点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活动准备:

  布偶小猴子一只,各种动物图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启发提问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能够克服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儿,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再次了解动物尾巴的用途,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流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往往是幼儿学习的直接动因。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幼儿探究心理需要而引起的。教师出示只露出尾巴的小猴子,让孩子们猜猜它是谁。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能够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互动探究、掌握新知

  1、利用课件出示各种各样动物尾巴的图片(播放幻灯片)

  (通过观察图片这一环节,让幼儿观察各种动物的尾巴,同时让幼儿自主学习,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小动物的尾巴分别是什么样的?孩子们有可能会说小动物们的尾巴有的长长的、毛茸茸的、有的像把小剪刀······那你们知道它们的尾巴各有什么用途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欣赏图片,对动物尾巴的用途进行描述。

  [page_break] (正如新《纲要》所指出:“语言教育应该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本环节通过让幼儿观察动物的尾巴,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而且加深对动物尾巴作用的了解,同时也发展了幼儿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朋友知道孔雀、猴子、松鼠等动物的尾巴用途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孩子探究其它动物尾巴的用途。

  (《纲要》中指出重视以儿童认知发展为基础,发挥教师的主导的作用,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积累科学经验,促使儿童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2、播放课件,幼儿欣赏《为什么动物有各种各样的尾巴》

  (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借助多媒体的优势,直观形象的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尾巴,用处也是不一样的)。

  通过观看《为什么动物有各种各样的尾巴》,让幼儿知道当有其它动物袭击老虎时,老虎可以把自己的尾巴当作武器来保护自己;鱼在游泳时尾巴起到推动作用,加快速度,同时也有方向盘的作用控制自己游泳的.方向;袋鼠的尾巴在奔跑时起到平衡的作用,在休息时,与它的后两条腿形成三角形,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丰富的画面,让幼儿分别了解老虎、鱼、袋鼠尾巴的用途,从而突破难点。)

  (三)趣味游戏,玩动输出

  《纲要》中指出要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现有的经验及兴趣创设游戏环境。为了帮助幼儿掌握动物尾巴的用途,我设计了“找尾巴”这一游戏环节。

  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幼儿活动.幼儿拿着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去寻找它们的尾巴。小朋友找到之后,互相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再以小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孩子们可能会说出小动物尾巴的用途。动物尾巴的神奇用途,会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尾巴的用途。同时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四)活动牵引、情感升华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动物尾巴的用途,了解幼儿掌握新知识的情况。提升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目标中要求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通过这一环节,幼儿不但知道动物的尾巴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还可以帮助它们适应周围的环境,更好地生活在大自然里。因此,教育幼儿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人类和动物和谐共存。)

  教师以小动物的口吻邀请小朋友参加舞会。教师播放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旋律中,活动结束。

  (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四、设计理念:

  本节活动课,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地教学,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幼儿从中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用途。通过观察、描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游戏环节里,幼儿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课文说课稿13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爱,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在家爱父母,在校爱老师、同学,在社会关爱别人。因为有爱,才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这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5岁的萨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来临时互相传递雨衣的感人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雨衣成了传递爱的一个有效载体,使处处洋溢着融融的爱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小”一词为文眼,抓住的明线──“谁是最弱小的”;以“保护”一词为情眼,抓住的情感暗线——“保护比自己弱小的”。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在师生、生生与文本多向交叉的对话状态中,让学生产生领悟,激起语言思维指挥的火花,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二年级儿童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认知目标: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情感目标:有不甘为弱者,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二、我在教学设计中的理念

  中语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含的,在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领悟文本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史学史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力求凸显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

  三、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课文的特点,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本课教学采用图文结合、以读生情、以情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体验。

  四、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1、激情导入,揭题质疑: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在设计中,首先出示课题,“谁来度课题?”,“你重读了‘我’这个字,读出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滋味,谁再来读?”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有的突出“不是”读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气;有的突出“最”读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气……通过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意在尊重学生初读课文的独特体验。其次,在文:“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 “谁是最弱小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生发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初读释疑,整体感知:

  本环节通过自读,感知课文大意;通过检查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通过释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把握的脉络,了解故事内容。

  3、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课文通俗易懂,但学生虽然很容易读懂课文内容,却不能让自己感动,不能有所体验。在教学诗,变一种当时,让学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体验感动,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⑴ 图文结合,学习二、八段,感受野蔷薇的“美”与“弱”:

  “簇拥”一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在教学诗,让学生从图入手,“你能从图中找到野蔷薇和铃兰花吗?”学生虽然从未见过野蔷薇和铃兰花,但却能根据文中的描写感觉出大片盛开的是铃兰花,而被这大片铃兰花所包围的正是野蔷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簇”一词表达的“聚集与包围”的含义。 第八段中,当学生通过“无力、垂头”等词体会到野蔷薇的美丽与弱小后,让学生回过头来再读第二段,问:“再读,你有没有读出和刚才不同的感觉?”学生回顺其自然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萨沙,生发出“这么美的花,多么可怜。”、“多么需要帮助呀!”的情怀,这种设计,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体验中还原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意向、画面,为学生体会文字意象背后的“意旨”打开一扇走向无限的窗口,是阅读具有参差性。

  ⑵ 分角色朗读,学习3~7段,体验情感移植:

  通过二、八段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萨沙保护野蔷薇是因为他的美丽与弱小后,引导学生自度3~7段,问:“萨沙这么做,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通过读,不难得出“他这么做,是受了家人的影响。”这一结论。此时,出示萨沙的三个问句,直到朗读,感悟萨沙的情感变化。 第一句:“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抓住“不解”一词,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呢”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作风的心理。第二句:“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通过与上句的对比“如果刚才是因为不理解妈妈的做法而提问,现在又问,表达了萨沙的什么想法呢?”引导学生体会萨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处理上个问句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去读,读出不同语气,使萨沙与家人的情感在学生的读中发生共振,然后移植于萨沙心中,使萨沙对野蔷薇的保护成为自然中的和谐。

  ⑶ 变换句式,回归主题:

  首先,出示萨沙的第三个问句:“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先指名读,问:“这时萨沙还认为自己是最弱小的吗?”学生答“他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然后师生分别扮演妈妈和萨沙,让萨沙用肯定的语气告诉妈妈:“妈妈,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过句式的变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萨沙在保护弱小者后的自豪与喜悦。最后,江本环节回归本课的课题中,“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当你再读课题时,能不能读出刚才没读过的滋味?”这一次的`读课题,已不是原来意义的读,而是渗入了学生情感想象、关爱等心智活动,表达了自豪之情。哪个词最有滋味,学生的理解和上课之初是不同的。使读课题与读书结合在一起,完成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攀升。

  4、拓展思维,升华情感:

  “萨沙带着骄傲的语气告诉妈妈,他不是最弱小的,因为他保护了比他弱小的野蔷薇,那么,野蔷薇有了萨沙的保护,将来还是最弱小的吗?”课文最后,以这一话题对学生展开思维拓展。相信学生能从野蔷薇的第二个花苞中坚信,它会开得更美,活得更顽强。使学生懂得在野蔷薇的美丽中,包含着别人的关爱,意旨“爱给别人,别人也得到力量,从而凸显勇敢、保护的价值和意义,提升文本的价值取向。

  五、说突破难点的途径

  文中二、把两段对野蔷薇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第二段描写了野蔷薇的美;第八段写出了雨中野蔷薇的娇嫩与弱小。课文通过前后描写的对比,让学生来理解萨沙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关爱保护的童心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一难点的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先抓住重点词“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感受野蔷薇的美,在抓住野蔷薇“无理的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感受野蔷薇的弱小。再重新回到第二段。在对比读中问:“你若是萨沙,看到这么美的花渐渐凋零,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有一种发乎内心的“舍不得”、“可惜”、“不忍心”之情,长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强化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实现生命体验。我这样处理教学的难点,为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但决不是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以篇盖全,而是从整体把握入手,由整体到部分,将整体看作局部意义的整合,将部分看作整体把握下的结构,做到整体与部分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你中有我、互为所用,这便是整体与部分的平衡。

课文说课稿14

  养花说课稿。

  一.说设计理念

  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质朴无华的语言,向我们道出了养花的种种乐趣。透过文字感悟作者的生活之道及老舍先生的品格是领会文字内涵的要诣。本文诶饶“乐趣”组材,喜、忧、笑、泪、花、果、声、色,疏疏朗朗的布局,也如花一样值得我们欣赏。

  二.说教材:

  本课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养花的乐趣,学习本文,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事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 说学习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 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初读了课文,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体内容。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 寻找乐趣:

  读读课文,想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养花中体会到了哪些乐趣。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与老师、同学讨论。

  1. 讨论重点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由长见识……”

  (1)作者从养花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乐趣,你能找出来吗?动笔标出来。

  (2)全班齐读;谁想读给大家听,请你来读。

  (3)看来养花还真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老舍先生竟然从中体会到那么多乐趣。这回,我们也来当一名养花人,与作者共同体会养花的乐趣。

  (三)体会乐趣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乐趣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句子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1、抓住“只要……就……、照管、有益身心、胜于吃药”等重点词、句,体会“情趣之乐”。

  2、“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成果之乐,你体会到了吗?

  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秉烛赏昙花,增给友人自己养的花……使作者心里感到喜欢,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也来分享其中的乐趣你可以把自己主人,也可以把自己当客人,想想这乐趣有什么不同。

  3、作者说自己有腿病,却甘愿为养花“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还说这样“有意思”,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 深化乐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自己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收获。

  (五)创造乐趣

  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谁能简要地谈一下?

课文说课稿15

  《王冕学画》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17课,本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王冕小时侯学画荷花的故事,表现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编排此课,是为了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养成勤学苦练的良好习惯。

  在领会大纲精神、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对学生情况综合把握的基础上,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冕的画画得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下苦功夫才能成功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编排此课的意图,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

  理解讲王冕刻苦学习和观察荷花的词句,认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才能成功的道理。

  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体验状况,根据本节课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板书课题:王冕学画,质疑: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二、三自然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按引导学习第五句——自学三、四句——读一、二句——朗读全段——看录象想象——看板书指导背诵的步骤教学。值得强调的是本节课的板书着重于第二自然段,既:

  夏天的傍晚——一阵大雨过后,满湖通红——荷花更鲜艳—粉红花瓣

  碧绿荷叶

  出了神 想(画下来)

  这种板书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炼,简练而又科学,又是学生背诵的纲目。

  (三)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第三自然段,指导讨论,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工夫才能成功的道理,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再读全文,复述课内容,并谈谈自己从王冕身上得到的启示。这种教学设计既加强了读的训练,又使学生的说话得到了训练,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刻苦学习的愿望。

  (五)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进行写字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又加强了写字训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六)练习设计:用投影打出:

  1、选合适的词填空,再读句子。

  ①荷花开得( )鲜艳。(很、更)

  ②王冕只念了三年书,( )去给人家放牛。(就、才)

  ③他用( )( )节省下来的钱买画笔。(平时、有时)

  2、读一读,再把句子抄下来。

  ①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②大雨过后,荷花更美丽了。

【课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课文的说课稿11-03

课文的说课稿11-03

课文《狼》说课稿07-04

课文水说课稿10-30

课文《左右》说课稿06-11

课文《草原》说课稿06-11

课文《称赞》说课稿06-11

课文《坐井观天》说课稿06-11

课文《秋天》说课稿06-11

课文《春晓》说课稿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