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6-23 11:23: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预测和分析的过程。同时,认识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经历其制作过程,在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中有所体验,从而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二、说教材:

  这一课展现的两幅统计图是教材第一次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简易统计图,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读简单的统计表,认识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一些简单的预测。学生将参加简单的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方格纸上画条形统计图。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2、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2.在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学习统计知识,初步具有在交流中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读懂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

  四、说学生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班的孩子在统计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统计意识,体验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直接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不是难事,关键是该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激发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统计的过程中。因此我通过孩子们不仅熟悉而且喜欢的节日做为切入点,很自然的引导孩子参与到统计中来。

  五、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伊始,通过创设学生非常喜欢的六·一儿童节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课件出示2.1班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和2.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让学生读懂纵向和横向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自主获得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做出简单的预测。主要采用个人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形式中进行学习。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在这一活动中主要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调查小组同学每天睡眠时间,收集整理数据,填写小组同学睡眠时间统计表,大家根据统计表给统计图涂上漂亮的颜色。评价展示统计图,同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根据统计图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依据数学从生活中来,一样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我特设计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要统计,让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总之,在课堂上我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用亲切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语言,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朋友,是伙伴,使他们在体验愉悦的情景中获得知识。

数学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相似图形》的最后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完相似图形等知识后,利用它们认知位似图形,这一节是第四章学习的综合运用,强调学生对相似概念的更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位似图形概念。因此说这既是一节新课,也是一节复习课,理解位似图形时要用到前面所学的相似知识如相似比等,并且这节的学习也为后面的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打好了知识基础。

  2.教学目标:在本节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我从以下四个层次说明,第一,在识记上要求学生能认识位似图形,找出哪些图形是位似图形;第二,在理解上要求学生能从对图形的观察中得出位似图形的一般特点,自已归纳出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定义;第三,在掌握上要求学生能作出一个图形的位似图形,并利用这种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第四,在应用上要求学生能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有关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3.教材内容:本节课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形状相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图形,寻找图形的特点,并由学生总结出来,由此理解本节中的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概念。再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判断是否位似图形,根据总结出的定义找出位似中心,并动手度量,理解位似图形中的位似比。最后引导学生完成想一想中的动手任务,即作出符合条件的位似图形。教学中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难点在于作出规定位似比的位似图形,关键是学生对位似比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图中找出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比。

  教法学法: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教学中主要由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主要任务是设置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活动,有选择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部分地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知

  情景设置:一组从一个镜头放出的图片,大小不一,形状相同,按顺序排列,动画演示从放映机中放映图片的效果;在第一张图片上标出点A,在第二张图片上相应的位置标出点B,镜头标为点P,图形编号依次是①、②、③。

  教师提示:让学生连接A、B并延长,看能不能经过点P?然后在图①上换一个位置标点,再在图②上标相应点再试一次看能否经过点P?

  设计思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些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特别是每个图形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为学生总结出位似的定义打下基础。另外学生在演示后自己动手再找一处类似的点,在另一张图中找它的对应点,并连接起来延长,自己实践这一过程体会位似中心的含义。在得到位似图形定义的同时,也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画出图上的P点,怎么把它找出来?即如何确定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P点的位置。在对定义的叙述中并不强求学生能一次完整地说出来,可以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各组结论,达成共识,这样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

  二、做一做

  这部分安排了三个图形,先让学生判断这三个图形中哪些是位似图形,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根据刚才总结出的位似图形定义)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位似的理解。

  情景设置:三组图形,其中第一、三两组是位似图形,第二组不是。

  教师提示:肉眼观察图形,然后试着找一下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也就是对应点都经过的那个点),让学生明白位似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并求出它们的相似比来,再度量出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把这个值同相似比对比。从而得到结论: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设计思路: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动手画图、计算得出位似图形的这一性质,在这个做一做中,学生用到的知识包括几何绘图,求线段的比,相似比概念以及位似中心、位似比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由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阐述结果。这里学生易犯的错误主要是对应点的选取,如果是多边形,可提示学生沿多边形的边依次选择点,并作好标记。

  三、想一想

  回顾本章第三节中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即相似图形的画法。让学生复习画法,实际上这样放大后,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然后仿照这种做法,给学生一个圆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比分别是3和4。

  情景设置:课件演示橡皮筋放大图形的过程。

  教师提示:先认识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巩固这种放大图形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位似的概念。再让学生动手实际做一次,由学生代表来说明自己小组的做法及为什么这样做。特别是说清如何使位似比分别是3和4。

  设计思路:目的在于让学生应用所学的位似知识来完成放大图形的工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操作前先由教师实物演示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过程,让学生复习这一操作,再自己实践。在复习操作时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操作的合理性。

  四、随堂练习

  综合运用本节中学习的位似图形知识完成放大和缩小图形的任务。

  情景设置:三角形ABC,任意在三角形外取一点O,连接AO、BO、CO,取其中点D、E、F。

  教师提示:结定条件学生画出图形,连接D、E、F得到的三角形即是将原三角形缩小一半后的新三角形,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是原来三角形的一半。再让学生思考如何放大原三角形,强调位似比即对应线段的比。完成后让学生说明自己做法的合理性,再次强化对位似相关概念的理解。

  设计思路:安排这组练习的目的在于利用学习的位似知识解决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放大与缩小图形。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中对位似图形的观察,学生得出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通过做一做加深对位似中心,位似比的理解,并会求位似比,知道位似比即是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通过想一想复习了相似比知识,掌握放大和缩小图形的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应用位似知识来完成放大和缩小的实际操作,加深对位似知识的理解。

  六、作业

  习题4.12

  第一题利用位似性质说明平行关系,综合运用位似、相似、线段的比、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这也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要应用。

  第二题利用本节中学习的作位似图形的方法放大一个已知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见课件。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地位,作用特点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在小学学过垂直的概念及画法,但由于是在小学四年级,学生接受几何知识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垂直概念中所蕴含的识别与性质,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探索,而对于画法,学生多数没有掌握这一基本技能,所以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代表任意画两条垂直直线,再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然后共同总结规范画法步骤,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很好培养了学生这一基本技能,本节课还涉及到垂直的一些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这些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情况,如画三角形的高,垂直的识别和性质的应用,垂线段、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因此本节课垂直的教学极其重要。另外在教材处理上比其他版教材更注重情境性,生活性、探索性,本节课教学时可关注这些有利因素,完全可以克服学习接受难,几何语音叙述难,抽像几何图形难的特点,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交流,再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完全可以上出一节轻松活泼,有趣的课来,也能够让学生的三维目标均得以实现。

  二、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垂直的概念,并学会符号表示和书写格式,从中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定义概念的合理性、简洁性。

  2、探索并掌握画垂线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3、探索并了解垂线的一些性质,感悟实践出真知的哲理性。

  [设计意图]:目标的确定融合了三维目标,并没有把它们割裂开来,体现了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的概念及画法

  难点:垂直概念的探索与理解

  [设计意图]: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画法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关健,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出错均源于这两点学习的不到位,故如此确定重点,而对于概念的理解包含二个方面:性质与识别,学生不易理解,故须加强探索,如此确定难点。

  四、学习准备

  全班同学按成绩好中差与性格互补分成6—8组,每组6人。

  [设计意图]:方便学生分组讨论,利于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也是对学习杜朗口的课堂教学精华的一个体现。

  五、过程设计

  (一)演示教具,揭示课题

  1、问题:小学学过两线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

  谁能到黑板上摆一摆

  2、学生代表摆教具

  3追问:垂直是不是相交?相交是不是垂直?

  4总结:垂直是相交的特例

  5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垂直。

  [设计意图]:本节课垂直的知识点起源是相交线,让学生回顾,摆一摆,加深体会垂直是相交的特例,如此设计,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是对小学知识系统的一次提升。

  (二)多个角度,探索概念

  1、认一认:欣赏画面,从中指出垂直线。。

  2、举一举:举生活中垂直的实例。

  3、折一折:用一张长方形纸挤出两条垂直的成本。

  4、想一想:上面我们从感性上再次认识了垂直,那么究意怎样给垂直下个定义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本质,勤于思考的数学思维习惯,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本质的思考。

  5、议一议:哪种说法最好?

  [设计意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追问,并出示探索问题,从而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也为以后垂直的性质与识别的应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这里学生的探索讨论远比教师的直接给出好得多,通过这个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三维目标在此环节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6、说一说:垂直的概念。

  7、记一记:默记1分钟。

  8、看一看:表示方法与用法。

  9、摆一摆:让学生分组用三角板组合摆放并指出垂直的线来。

  10、练一练:做2个小题目。

  (三)探索画法,总结性质

  1、问题:上面你已经学会了判断两线垂直的方法。那么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条吗?有几种方法?

  2、选3名学生用不同方法在黑板上画。

  3、师问: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线,你会画吗?

  4、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并说明画法,教师演示,共同总结方法。

  5、画一画

  6、议一议:经过一点有几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复习了垂线的多种画法,又让学生再此探索掌握了用三角板画垂直的方法,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另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知识的基本落实。

  (四)动手操作了解性质

  1、问题:过路如何走最短的路线?

  2、学生边走边说方法

  3、学生画出最短路线,并设计方法验证

  4、总结

  5、结合上述情境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6、演示

  7、生活小常识的.应用

  [设计意图]:用过马路引出垂直的性质远比跳远实例更具生活性,一般性,情趣性,也利于学生接受,而借助这个情境又引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再借助的辅助演示,突破这一难点 ,而用跳运作为应用,又是对这一概念的巩固,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六、练习

  课后练习

  七、小结

  1、让学生谈收获与体会,并质疑。

  2、出示本节课主要知识点,让学生体会。

  八、作业

  设计说明

  1、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关注实效。

  让学生学会垂直的画法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但多年来学生学的并不好,甚至到了初三都未学会,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时没有夯实这一基本功,设计时通过让学生先画再展示画法,再借助总结画法,再让学生画,再反馈等活动,确实让学生学会了画法,比小学的技能也有一个质的飞跃。

  2、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关注三维。

  学生在小学基础上对于垂直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尤其对垂直的性质及识别不理解,也易混淆,这直接导致以后学习会出现以下问题:不知如何证明垂直,不会用性质。因此本节课设置一个探索活动,让学生去议一议哪种说法更好,从而规范格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感悟会更深刻,记忆会更长远,也激发了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3、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操作。

  本节课中多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

  4、加强的精确使用,关注有效。

  仅为教学辅助手段,不可滥用,本节课只在情境引入、探索概念本质、规范画法、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使用,可谓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既省时又激趣,而且没有冲淡数学课注重思考的本质特性。

  5、注重恰当创设情境

  本节课的情境创设融入逐个教学环节中,由于生活性、趣味性、欣赏性强,极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因为本节课内容多且偏难,又重要,所以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为2课时。

  7、本设计力求体现与融合杜朗口课堂教学的精华。

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丁庄镇中心初中的王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一课时代入消元法。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感想这五个方面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上一节已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解方程组的第一种方法——代入消元法。并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用到了前面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一个回顾和提高,同时,也为后面利用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我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1)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方程组中未知数特点的观察和分析,明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思路是“消元”,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培养观察能力和体会化规思想。通过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训练,培养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3、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探索如何用代入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解题方法,我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代入消元法。

  成功的教学必须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因此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设疑思考、点拨启发、小组探究、逐步深入。

  三、学法指导

  我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四、教学设计

  1、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2、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介绍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环节一:创设情境

  活动一:出示引例:我校举办“奥运杯”篮球联赛,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胜1场得2分 ,负1场得1 分,我班篮球队为了取得好名次 ,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40分,那么我班篮球队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决问题

  教师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尝试发现

  活动二:小组探究:能否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进而求得方程组的解呢?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初步体验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教师关注:学生思维角度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

  设计意图: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三:小组展示

  学生活动:分小组针对老师给出的题目,展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教师关注: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设计意图:在学生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尽情发挥,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四:再看转化、把握解题技巧

  学生活动:观察转化过程中的技巧,并尝试总结。

  设计意图:转化是解方程组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度的关键,在这里探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代入消元法。

  环节三、 小组闯关

  活动五:闯关练习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小组竞争过关比例。

  学生活动:做练习题

  教师关注:学生解题的步骤的完整性,和解题的正确并及时的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掌握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的一般过程,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体会消元的思想。

  活动六:闯关练习二,给出一个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实际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本题。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提出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得多角度思维能力。

  环节四、拓展升华

  活动七:出示例题2.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在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想法,然后解决问题。

  教师关注:学生是否可以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

  设计意图:通过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的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的目的。

  环节五: 反思小结

  活动八:我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关注:(1)学生是否养成归纳、整理、总结的好习惯;

  (2)评价学生是否全面理解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环节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

  P103 第2题 ⑵ ⑷, 第4题

  2、 选做题:

  设计意图:分层次,选择作业题,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

  最后我以著名数学家笛卡尔的一句话结束这节课。

  五、板书设计

  8.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代入消元法

  1、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2、代入消元法的一般步骤:

  3、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消元思想、方程(组)思想.

  六、教学感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

  坚持一个原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坚守一个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贯穿一个思想——享受数学,快乐学习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有不当之处尽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预设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领会割补的实验方法;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思想渗透。

  教学的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成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

  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的去发现、去创造。

  学法上,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为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境、铺垫导入

  课开始,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熊大和熊二的妈妈给它俩分地,他们每人都有一块青草地,但是形状不一样,它俩觉得这两块地不一样大同学们,我们当当小法官帮他们评判一下,那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两块地(一块平行四边形、一块长方形),怎么才能知道公平不公平?学生会纷纷讨论。

  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些方法,展开其中的割补法,通过转化—找关系—推导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交流,自己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发散练习: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相邻的两组对边组成的角度大小没有关系。

  2、提升练习:让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像中有两个高和底,这样练习可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知,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3、基础练习: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整个习题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的方式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发展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个环节:全课小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宽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则平行四边形地面积公式是:s=a×h

  六、教学预设

  本节课中,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牢固的掌握知识的要点。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整个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七、说课后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思这节课,特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在此,我特别注意强调底与高应该是相对应的,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我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平移旋转的思想,为将来学习图形的变换积累一些感性认识。

  (三)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四)教学目标预设: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现拟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迁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过程与方法:在比一比、动一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初步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剖析:

  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来突破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平行四边形,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一)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电脑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教师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

  在本节课中,应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导入部分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在探究过程中,重视电脑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构建,扩展,超越新知。

  (三)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会创造、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在这些图形中你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接着出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图,这两个图形谁大谁小呢?要知道它们谁大谁小,就是要知道什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揭示出数方格法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继续出示方格图

  问:这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学生边数方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然后观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①实践操作

  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吗?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再通过合作交流,能想出各种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学生动手进行转化,将学生转化的图形进行展示。

  教师展示,进行转化方法的正误辨别。指出应沿着高来剪,再进行移动。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不仅强化平移转化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了知识的获得过程。

  ②归纳方法

  提问:(1)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2)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追问:字母怎样表示?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巩固练习,应用深化

  1. 出示例1

  根据学生解答,老师板书。

  2.完成练习十五第一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十五第二题,你会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吗?

  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学生动手画高,并量出底和高的长度,然后计算出面积.

  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应用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得到很好的了解,从而在练习课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附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转化

  长方形面积 = 长×宽

  ↓ ↓ ↓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

  S = a×h= ah

  四、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并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来验证结论,这使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学法,为学习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相关文章:

1.数学广角说课稿

2.《数学广角》说课稿

3.数学广角说课稿

4.中班数学《比较高矮》说课稿范文

5.《数学广角》说课稿15篇

6.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排序》

7.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8.【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9.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