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语文说课稿锦集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大家辛苦了!
我是语文组2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 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年级()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是一篇精读(讲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课文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给人很深的启迪。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语句所隐含的情感色彩。(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主人公——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一句话):
难点(一句话):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2、3个课时。若为几个课时,则说明现在讲的是第一课时,同时后面讲课过程中要说明第一段主要讲说明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时间控制5分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论文范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时,用多媒体展示“”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图画,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陪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优美词句》小笔记本上;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时间控制1分钟)
举例:把火车开到拉萨
板书设计
板书边写边讲:本节课中把火车开到拉萨,从出发,遇到的困难1我们采取了方法克服;遇到的困难2,……。最后成功到达的拉萨。
最后,我谈一下本节课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是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课文第2—5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可以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词语训练。课后“我会认”中的12个生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我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范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的安排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悟的重视。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给小朋友也带来了欢乐。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1、学生分析
夏天是孩子们的,欢乐是孩子们的,梦想是孩子们的。孩子们对夏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夏天是炎热的,知了在树上唱歌;荷花展开了笑脸;小伙伴们穿上了汗衫和花衣裙,吃上了西瓜和冰淇淋……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我所执教的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2、定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因此确定运用“自主读——合作读——练习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爱好,所以从看优美的画面,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美,容易产生乐学的情绪。
先播放课件:配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让学生欣赏,然后让画面定格在特写的叶上,优美的音乐继续,教师激情导入新课;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的音符。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也喜欢荷叶,让我们一起在这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里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去体味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们快乐的心情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读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完整自由地读一遍,把较长的句子多读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个别读,读后评价(对读得好、有进步的同学提出表扬和鼓励),最后读给同桌或好朋友听。
(三)积累语言理解内容——合作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附之配乐朗读,增强语感。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我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竞赛氛围,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好,配合得好,(小组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一部分同学读一部分同学表演等等)。小组间的比赛完以后进行评议,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四)拓展课文培养想像——练习说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像力最佳时期,犹如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引发学想像:“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带来了快乐,荷叶也一定给小朋友带来快乐。请小朋友用‘是’说句子,说说荷叶是小朋友的什么?”或者 “你们要对荷叶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理清重点
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有关海洋的常识性课文,全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具体、生动、有序的描述了海底的声音、动物、植物、矿藏,展现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图。最后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的深刻印象。
二、说教法、学法
1、激发兴趣
《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们精心制作了一套动画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
2、突破重点
《海底世界》一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之处,但这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海底那静中有声,动静结合的奇异景色。为了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我创设了和谐情境,即通过CAI让每位学生亲自去领略一番。
①进行海面和海底的对比:利用动画先后演示海面上波涛澎湃(伴有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和海底悄然无声的对比情境,并分别提问: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个什么词来形容它?学生不仅理解了“波涛澎湃”和“宁静”这两个词的意思,更体会到了大海动中有静的奇异之处。
②整体感知,加深印象:通过CAI欣赏海底美丽的景色,再次整体感受“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立下大志,长大探究海洋奥秘的情感。
这样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创设和谐情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外显为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强化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我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是这样进行训练的:
(1)观察训练。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CAI课件,把文字介绍转化成动态画面。要求学生在观看画面时,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容,这促使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特点,积极进行思考。
(2)说话训练。观察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而说话应该是培养学生表现事物的能力。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我是这样做的:分页标题#e#
①看画面,说图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第2自然段的语言描述用对比的动态情境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用学过的观察方法仔细地看了画面以后,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意思。由于说话训练是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生在表达观察时都能做到有条有理。
②看画面,练复述。在学完课文后,出示总起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通过电脑把海底美丽奇异的景象呈现于学生面前,要求学生看着画面,用上总起句和板书上的重点词语说一说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同时又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通过CAI创设和谐情境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盎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教学程序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4课,你们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海底是怎样的世界?那么,海底景色的奇异表现在哪里?物产丰富又表现在哪里?这一节课,我们再一次去探索一下。
(二)创设情境,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共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细读交流
①讲读第一、二句(板书:宁静)(相机出示课件)
②讲读第三句(板书:有声音)(相机出示课件)
③讲读第四句(相机出示课件)
④讲读第五句(相机出示课件)
⑤引读第六句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小结:海底的景象就是这么光怪陆离,这么千奇百怪。
(三)讲读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第三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读,看看你对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最感兴趣,说说它的活动特点。(相机出示课件)
3、选择读。
小结过渡:为了写动物活动方式的多种多样,作者选取了五种动物来具体说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这些动物不同的活动方式,也使海底世界奇异无比。海底植物的风采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四自然段。
(四)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学生再自由读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色彩多样,形态各异)
3、欣赏美丽的海藻。
小结过渡:海底植物真是千姿百态,奇观异彩,不仅丰富了海底的物产,使海底的景色也如此奇异。海底除了我们所看到的动植物,还有什么?
(五)讲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板书:矿物、丰富)
2、齐读。
(六)总结课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一个生气勃勃的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
1、欣赏海底的美丽和富饶。
2、齐读课文,出示练习。
3、已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科学家到过海洋,还把奇异的景色拍成电影、电视,但是,人类对海底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还要想办法打开这座神秘的宝库,这就需要科学知识,需要勇气。
(七)作业。
1、继续阅读有关海洋的书,准备交流。
2、运用本课已学过的先总后分的写法,写一片断: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小学语文《落花生》说课稿 ,欢迎阅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要感谢你们,给我搭建了这个平台,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下面我就对我今天上的这堂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今天我上的这一课《落花生》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在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或背诵全文重点段落。3、在学习中,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说教材的教法和学法
本课通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让学生对`课文中花生品格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有用的人,什么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我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
使用情景教学法是因为课文采用到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花生外形不美却很实用的认识,我特意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新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用讲授法是因为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对文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讲解,这样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关内容,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用谈话法,在这一问一答的形式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文中的疑点、难点。利用这一方法,目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目的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是确定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师对文中的问题给予点拨指点,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为调动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全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1、用情景教学法来导入新课。(直观导入)
我特意出示一则谜语让大家来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猜出后不失时机地又问为什么叫落花生?落花生有什么特征?等问题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落花生。
2、授新课。
(1)、初读课文。为了直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让学
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出文章的重点部分,以便下一步的教学。
(2)、深入理解课文。
为了理解花生的品格。我运用谈话法来导入课文
a、同学们请找出:我们姐弟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板书)花生的好处(谈话)父亲说花生有哪些好处呢?父亲是怎样评议花生的?
b、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我还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根据班内学生的程度来设计。由容易到困,由浅入深,让全体学生在轻松、欢快之中学到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成功的喜
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他们探究新知的主动权。
父亲用什么方法来议论花生的?你们认为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活中像花生一样的事物还有什么?身边有没有具有花生精神的人?(提问个别学生,教师小结)
3、巩固深化。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花生品格的深刻认识,我巧设了两道小练笔1、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___,但可贵的是___。我们的___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___。2、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___。
4、总结全文。
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5、我有设计了说话训练,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只能作为作业,放到下一节课了。
本来一开始我还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可后来说要我上(2)班,我不太了解学生,于是就把这个环节给取消了。
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采纳的。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第26课《月光曲》。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在结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四、说教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
五、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为了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讲课伊始,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让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中心,引出课题。
(二)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问是一点,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就在每事问。”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相当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初读悟文后,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让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梳理学生懂或不懂的内容,以学定教。这一步,体现了尝试教学法的“自练”;体现了学法“读”、“议”、“悟”。
(三)直奔文章重点,体会乐曲意境。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我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施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映的《月光曲》的三具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师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三层文字。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这一步,体现了学法“勾”和“议”。
(四)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我让学生尝试自学后,出示插图,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静,听到琴声;走进茅屋,引起同情;遇见知音,非常激动;环境清幽,创作名曲。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
(五)突破文章难点,解决“两境”统一。
为理解本课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我让学生连贯全文,体会贝多芬散步时心里平静,正像第一乐段轻松舒缓,也如皮鞋匠听到音乐联想的第一层文字描写,当贝多芬听到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十分感动,正象第二乐段节奏渐强发展,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二层文字描写,当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认出贝多芬,贝多芬更加激动,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三层文字描写,从而解决了文章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六)释放情感欲望,强化朗读训练。
进入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读书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读书是课堂训练的主线。为此,在教学中,我贯穿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分读、品读、读句、读层等,通过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并释放了自己的情感,进一步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七)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
在作业设计上,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我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之后出示两幅图画,并配以音乐,让学生领会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再让学生发挥想象,练习写作,力求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掩耳盗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以及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选自语文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课,讲了一个盗铃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铃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人,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这种人是极可笑的。
这则寓言以文言文的形式向我们讲述,全篇共42个字,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约、生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过程方法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这则寓言。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中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
教学重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准备铃铛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在课外已有所了解,并且文言文后面配有大意,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再加上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学习起来可能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我采用范读引路--导学铺路--点拨过桥
2、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交流、教师点拨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我这堂课的设计主要分四部分: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二)明确目标,整体感知
(三)理解内容,揭示寓意
(四)创造表演,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揭题、解题
1、首先播放动画片《掩耳盗铃》,让同学们欣赏。
2、揭示课题,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中来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进行导入环节时,我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他们播放动画片,学生边看动画边听故事,听完后揭示课题,让学生说出故事的名字,然后告诉学生:《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就是从古代文学作品《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中来的,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自然高涨了。
(二)明确目标,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2)过渡:这是一篇文言文,语言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不同,先听老师范读一遍
2、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注意语气和停顿
(2)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自己不明白的字、词或句子旁边做上记号。
(3)检查自学情况。A.指名试读课文。B.质疑(这个问题不宜急着解决,可放到下一环节中)
目标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动力。有了学习目标,学习起来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再盲目了。因此,在教学第二环节时,我通过大屏幕将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齐读,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对这种文体还很陌生。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我先范读一遍课文,让学生注意语气和停顿,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去读,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自己不明白的字、词或句子旁边做上记号。再检查学习情况指名读课文,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质疑,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但是这个问题不宜急着解决,可放到下一环节中再去解决。
(三)理解课文内容,揭示寓意
1、自己对照译文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 学生相互交流疑难问题,
教师适时点拨。
(1)重点理解字、词的含义: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怳然--形容声音很大
(2)理解“欲负而走。则铃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铃怳然有音”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小故事。(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讲清楚内容即可)
4、问题贯穿,理解课文内容
(1)思考:这个盗铃人的想法、做法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
(2)引导学生先讨论,然后交流,分析。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那个人想掩住自己的耳朵就行了,可是他却掩不住别人的耳朵,他的做法只能是自己骗自己,骗不了别人,这种做法叫(自欺欺人)( 板书)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可笑的。
5、你从这个故事中能汲取什么教训?(或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
6、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读出来。
在教学第三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对照译文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再做上记号。这里,学生上一环节中画出的问题有的自己已经解决了,剩下的难点问题再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就为课堂节省了时间。复述课文,训练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讲清楚内容即可。紧接着我紧扣主题,以一个问题贯穿进去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盗铃人的想法、做法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里我考虑到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没有直接给盗铃人的想法下判断,而是给学生留足空间去思考、感悟、然后交流,最后教师小结。很自然地就过渡到寓意,“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学生谈起来就很轻松了,重难点不攻自破了。最后再指导有感情朗读,通过自由练读,师范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来。
(四)合作表演,扩展延伸。
1、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给故事补充个结尾吧!
2、指名回答,我们把这个故事完整的演出来好不好?
3、小组内合作表演,分出角色,准备道具
4、全班展示表演。
5、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6、课件出示: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第四环节时,我先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补充故事的结尾,然后把这个故事完整的演出来,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可参与其中分出角色,准备道具,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事情很多,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这个问题看似平淡,实则是课堂上的又一次小高潮,将学生的认知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最终回归生活。
我们学习寓言故事不只是要读懂内容,领会寓意,更主要的是要会运用,为此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可以说是对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反馈,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来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说作业布置
选择作业: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③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④阅读下一则寓言故事《画蛇添足》
(这是一项选择性作业,设计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和开放性)
五、说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 -- 自欺欺人
(“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我设计了少而精的板书语言,使古文内容更为清晰。)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似音符般美妙,似薄雾般柔和,似毛絮般轻盈,似乐奏般感人。……”又是一篇写雨佳作,又是一个爱雨的人。尤其是春雨,人们更爱把它入诗入画。那就让我们的孩子也来爱春雨吧,所以小学语文课本上就有了一篇《春雨的色彩》。
《春雨的色彩》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整个单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美丽、多彩的春天。《春雨的色彩》是一个童话故事,它通过一群小鸟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春天。文章内容浅显,语言生动,充满了童趣。其实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在朗读课文、欣赏图画的过程中感受到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激发他们对春天、春雨的喜爱。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在教学中,要重视文本中的字词,让他们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培养阅读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培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习惯。因此,在学习本文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
4、感受语言美,丰富语言积累。
其中,“掌握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创造性地表达出自己眼中春雨的色彩”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设计中,方法的设计十分重要。教育需要科学性和艺术性,自然也就更应该讲究方法。根据新课程中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低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等,结合我班学情,我使用了这样一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我通过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使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
2、直观法。
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春天的景色、雨后的图片,春雨的声音等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3、表演法。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分角色表演,充分从情感上感染学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进行语言积累,培养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方法有:课前“观察生活”;课中“自主识字、合作朗读、感悟词句、积累语言”;课后“主动收集”。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
一、聊一聊,引入课题:
“春天到了,春雨从天空来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里。春雨是什么样子的?”课前的观察让学生有话可说。接着出示文章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春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当我提出这一问题的时候,学生中出现了许多的答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有一群小鸟也在争论这个问题,让我们和它们一起走进课文《春雨的色彩》。”抓住文眼“色彩”,让学生跟着书空。“你能把色彩换个词吗?”学生马上想到“颜色”,这样教给了学生“换词理解词意的方法”,积累了词语。
二、认一认,初步感知。
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我给学生提供了三次熟悉感知课文的机会,听老师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文章自然段——同桌合作互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让学生有目标地去听、去读、去记,尝试解决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字是文的细胞,识字是学文的前提。为了落实教学重点,让学生过好识字关,我分三步走:
1、认词——标注音节或配以图画帮助学生认读。
2、识字——开展学生熟悉的游戏。
3、读句——句子是字词的回归,也是文本的基础。对于生字集中,句子较长的第二自然段,我让学生在读准字音之后,指导他们读出疑问的语气——“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不但将单个的字词带入了语言环境,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三、读一读,体会词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读才能去体验、感悟春雨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紧扣“色彩”、“争论”两个词展开教学。
1、让学生找出文中春雨的色彩,让学生观察“绿”和“红”两个字,带领他们学写“绿”字,掌握“绞丝旁”的写法。
2、同桌合作读3—5自然段,在练习卡上贴上正确的词句。这是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也是锻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信息能力的机会,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的能力。完成之后全班进行交流。
3、“他们都说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理由,这就叫‘争论’。”明白“争论”的意思。“让我们来做做小鸟的代言人,学他们的样子来“争论”一下‘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4、分角色朗读,体会“争论”的语气。
“师生合作读”——让学生学习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小组合作读”——让学生实践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集体合作读”——让学生展示分角色朗读的成果。
让学生将“老师教的”内化为“自己会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三次朗读反复地巩固字词,感知文本,读后评议体会“争论”的感觉,这样,接下来的表演读学生也读得自信,读得有感情了。
四、想一想,激活思维。
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瞧,小鸽子也飞来了!它刚刚飞过了很多地方,看到了许多景色。你猜猜它会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什么呀?”形象直观的图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把看到的、读到的、想到的整理、表达出来,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创造吧。
五、议一议,感悟主旨。
“小鸟们争论了那么多,你认为谁说得对呢?”讨论后学生们认为“大家说得都对”。“春雨有那么多颜色,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五颜六色。“刚才有同学说春雨是没有颜色的,我同意他的看法。你知道为什么吗?”抛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些学生心存疑惑。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春雨虽然真的没有色彩,可是却能让草木生长,鲜花开放,大地充满生机,自然也就五颜六色了。多可爱的春雨,多美丽的春天啊!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再把课文读一读吧。”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在作业超市里自由选择,将本课所学到的带入到生活大课堂中去,使语文真正地为生活服务。
在黑板上,我留下了一朵美丽的花,这里有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对文本的发现,对知识的创造,还有很多很多……
课上完了,回顾本课的教学,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的成长:学会了分角色朗读,能够用画与话来表达想法,思维的碰撞激出了智慧的火花,大胆的想像搭起了创造的大厦。瞧,这些就是他们的杰作,挺棒吧!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09-16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06-03
小学语文《称赞》说课稿【精选】05-01
小学语文荷花说课稿07-09
小学语文鲸说课稿08-12
小学语文掌声说课稿03-03
小学语文鲸说课稿01-09
小学语文新课标说课稿06-24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07-03
[精选]小学语文新课标说课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