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7-14 08:41: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工程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小数应用题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问题基本相同,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题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由于计算的不是具体的数量,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 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基本技能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中引用家乡的汤山公园、杭州湾大桥建设等大量图片,渗透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 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三、说教法。

  由于工程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采用尝试、发现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发现自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和已经知道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养成主动发现新问题的习惯。这节课前我让学生做了三道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使学生发现整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发现“为什么这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分别是120亩、20亩、1亩而用的工作时间相同呢?”进而引入分数工程问题,把前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去掉,还能不能解答?让学生尝试练习,进一步发现和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循序渐进,既缓减了教学的坡度和难度,又使学生能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便抽象思维为具体形象思维。

  2、联系生活教学:在本课中围绕一条主线;即汤山公园绿化展开教学,汤山 公园为学生所熟知,在教学中通过对公园绿化的不同陈述,展示了不同工作情景下关于绿化的工程问题,通过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感悟了公园的美景,。在联系中明白 把一项工作、修路、运货等全部的工作量看作单位“1”,也逐步把握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及其数量关系。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本节课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样几个程序进行:

  1、复习铺垫:复习与新课内容紧密联系的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充分的准备。

  2、课前让学生做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然后引入分数工程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发现规律,进一步类推出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变抽象为具体。

  3、练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深化练习。

  4、全课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布置作业。

数学说课稿 篇2

  【课前设想】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是一种常用的统计量。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事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材例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了每人套中的个数,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多次的教学实践表明:仅按教材例题的设计,力图一步到位地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男、女生人数不同,比较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是不合理的,要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进行比较”是非常困难的。学生往往在否定比较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的方法后,想到的是诸如去掉一名女生或增加一名男生后再比较,或者是将套中个数最多的学生进行比较等等。

  那么,怎样让学生主动想到可以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我们设想在例题前加一个情境:男女生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完全相同,这时要比较哪个队套得准一些,可以直接比较每队套中的总数,当然也可比较他们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当出现人数不同时又该如何来比,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出必须要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然后再来比较,这样更公平合理。在解决例题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脑思考先比出结果,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运用平均数,再通过师生对话逐步揭示、理解平均数。利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揭示求平均数的两种基本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某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整堂课的设计以“平均数”的概念引入、理解,求平均数方法的探索及应用为主线,练习也一改过去单纯运用公式求平均数的做法,着力让学生在思辨中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对书中原有的练习进行深度挖掘,赋予了习题更深层次的含义,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含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课后反思】

  1.合理运用数学教学情境。

  课前,我和学生一起玩了套圈游戏,学生情绪激动、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导入做好了铺垫,同时引出辅助题和例题教学,由于学生有了刚才的亲身体验,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然后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在解决好人数相同时的比较方法后,我设计了“增加一位女生”这一新的情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2. 概念认知的有效建构。

  本节课的知识能力层次为: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通过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另一种方法是“先合后分”。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我还特意在这一教学环节里渗透了“多于平均数的数值之和与少于平均数的数值之和相等”这一规律,为后面知识的解决打好了基础。

  3.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几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如:第一题是装铅笔的笔筒;第二题是学生篮球队,第三题是下河游泳。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河水中,冬冬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在这个讨论过程中,还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有效地整合其他的相关学科。

  4.尊重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例题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人数较多的统计图。为了能让学生有效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的意义,我特意在例题教学前加了一道辅助题:人数相等的男、女生进行比较,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好这道题目。继而再增加一位女生和男生比,这时人数不相同,刚才比较的方法都不行,从而引出要比较他们平均套中的个数,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设计的习题中,特别注重习题的二次开发,不仅仅达成书中习题所要求的目标,还赋予了习题的另一层含义。例如:书桌上的笔筒,不单单只是运用今天所学习的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我设计时追加了一个问题:冬冬在第三个笔筒里又放了一些铅笔,这样一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的“敏感性”。最后一道习题的第二个问题设计,主要是要体现学生在完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对平均数的灵活运用,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这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的练习既面向全体学生,也充分考虑了班级里的优秀生,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了发展。

数学说课稿 篇3

  【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9页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教材提供的情景中,让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去解决问题。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所以本课的重点制定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因为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在把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就不知道积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所以本课的难点为: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猜测、思考、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学习新知,完成教学任务。

  在这过程中我注意使用启发式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五一”劳动节妈妈、爸爸和小明计划出游的打算:

  有这样的四条路线①从湖州到南京,爸爸决定自驾游,时间大概是3小时,汽车每小时可以行79千米。

  ②从湖州到云南大理,如果坐快客的速度是每小时85千米,一共需要32个小时。

  ③从湖州到北京故宫,如果坐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2千米,大约需要9小时。

  ④从湖州到四川卧龙,如果坐火车的速度是145千米,大约需要12小时。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但这已经是三年级学习的内容,好多学生已经忘记,所以进行复习非常有必要,且很自然地把旧知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在具体的情景中,复习和学习新知都比较容易接受,效果也比较好。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让学生列出算式“145×12”,提问:你会算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课本第49页所列举的方法,这时,教师适时优化出用竖式来做。

  生1: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

  生2:145≈150,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比1800少一些,5×12=60,1800-60=1740。

  生3:100×12=1200,40×12=480,5×12=60,1200+480+60=1740。

  生4:145×12=1740

  145

  × 12

  ------- 问题1:290怎么来的?

  290

  145 问题2:145就是145了吗?是怎么来的?

  -------

  1740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理解了新知,同时在这个充满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笔算和口算的思考过程是一样的。

  2、挑学生不同的竖式板书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① 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积的末尾对准了个位。

  ② 当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时不进位。

  ③ 受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影响,忘乘百位上的数。

  设计意图:不管是正确的竖式还是错误的竖式,都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4、归纳算法,着重强调: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的是多少个“十”,乘得的积的末尾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考虑到学生在40分钟学习中难以始终集中注意力,我在练习中特别加进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竖式计算

  134×12=176×47=425×36= 82×237=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竖式写在苹果上。有的学生在计算82×237这种两位数在前三位数在后的乘法时,不知该如何计算,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可以把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计算,以便更好的计算,练习的设计从易到难比较容易学习和接受。

  2、

  要求绕地球59周的时间和5天比大小,这里要把5天化成以分钟为单位,学生可能已经把天、小时、分钟之间的进率忘了或者不知道该怎么比,需要教师适时点拨。

  这样的设计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需要应用。

  3、

  这道题目可以使得学生充分的利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并且以前的知识也运用进去,使得计算题更加充实。

  4、技巧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第一行和第二行)

  规律 如:13×11的积的方法是:两头拉开,中间相加。

  如:121×11=1331,两头拉开,中间依次相加。

  由此可见笔算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计算的规律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平时的计算中有很多的技巧,让学生养成细心计算和观察总结计算技巧的方法。

  (四)小结反思,回顾新知

  “笔算乘法有哪几个步骤”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慢慢回忆起今天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让学生可以培养说数学的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反思能力。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我设计了下列板书: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145×12=

  1、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

  2、145≈150,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比1800少一些,5×12=60,1800-60=1740。

  3、100×12=1200,40×12=480,5×12=60,1200+480+60=1740。

  4、145×12=1740 (最方便)

  145

  × 12

  ------- 问题1:290怎么来的?

  290

  145 问题2:145就是145了吗?是怎么来的?

  -------

  1740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更是从“变量说”到“对应说”,这是对函数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章内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

  本节《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从集合间的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数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学习函数这一章的其它内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对上述对教材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函数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应该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一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变量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并具体研究了几类最简单的函数,对函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本书第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这为学习函数的现代定义打下了基础。

  2、不利因素:函数在初中虽已讲过,不过较为肤浅,本课主要是从两个集合间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是一个抽象过程,要求学生的抽象、分析、概括的能力比较高,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目标分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会求一些最基本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2、通过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逻辑思维、建模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一方面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另一方面,依据本节为概念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

  学法方面,学生通过对新旧两种函数定义的对比,在集合论的观点下初步建构出函数的概念。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建构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求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景1:提供一张表格,把上次运动会得分前10的情况填入表格,我报名次,学生提供分数。

  名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情景2:汽车的行驶速度为时过早8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距离y与行驶时间x之间的关系式为:y=80x

  情景3:某市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图略)

  提问(1):这三个例子中都涉及到了几个变化的量?(两个)

  提问(2):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值确定后,另一个变量将如何?(它的值也随之唯一确定)

  提问(3):这样的关系在初中称之为什么?(函数)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在创设本课开头情境1、2的时候,我并没有运用书中的前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我改成提供给学生一张运动会成绩统计单。是为了创设和学生或者生活相近的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引人入胜,第二个例子我改成一道简单的速度与时间问题,是因为学生对重力加速度的问题还不是很熟悉。同时这两个例子并没有改变课本用三个实例分别代表三种表示函数方法的意图。

  这样学生可以从熟悉的情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1、引导分析,探求特征

  思考:如何用集合的语言来阐述上述三个问题的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并不急着让学生回答此问,为引导学生改变思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进入本节课的重点。这里也是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的体现,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引。

  提问(4):观察上述三问题,它们分别涉及到了哪些集合?(每个问题都涉及到了两个集合,具体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问(5):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对应)

  及时给出单值对应的定义,并尝试用输入值,输出值的概念来表达这种对应。

  2、抽象归纳,引出概念

  提问(6):现在你能从集合角度说说这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引出函数的概念。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板书:函数的概念

  上述一系列问题,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学生心情愉悦的氛围中,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3、探求定义,提出注意

  提问(7):你觉得这个定义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剖析概念,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便于理解记忆。

  2、例题剖析,强化概念

  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1)

  (2)

  [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单值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例2、(1) ;

  (2)y=x-1;

  (3) ;

  (4)

  [设计意图]首先对求函数的定义域进行方法引导,偶次方根必需注意的地方,其次,通过(2)(3)两道题,强调只有对应法则与定义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相同的函数。而与函数用什么字母表示无关,进一步理解函数符号的本质内涵。

  例3、试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1)

  (2)

  [设计意图]让学体会理解函数的三要素。

  4、巩固练习,运用概念

  书本练习P24:1,2,3,4

  5、课堂小结,提升思想

  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把握,将对学生形成的知识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

  1、我通过对一系列问题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对本课重难点的突破。

  2、为使课堂形式更加丰富,也可将某些问题改成判断题。

  3、在学生分析、归纳、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理解的偏差,教师应给予恰当的梳理

  4。本节课的起始,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更理想的教学情景。

数学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本章的第一节,研究对象是函数,目标是怎样通过函数的解析式求其定义域,其学习以函数的概念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于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确定研究的方向,因势利导,在整个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猜想,归纳等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为后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去年带的毕业班上的老教材,今年接的初二是第一届二期课改的新教材。对于我来说,本身也和学生一样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这两个班的学生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3)班学生非常活跃,到了初二学生有这样的热情是难能可贵的,确实值得我去珍惜和正确引导,(4)班就是另一个极端,他们比较冷漠,上课不会呼应你,时常让我感觉到是在唱独角戏。两个班中都有一部分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基本计算能力和技能较差,因此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环境,以直观,操作观察,概括和交流作为重要的活动方式,通过课前准备和课中交流去引导学生,发现求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感知,认知水平和知识归纳能力。

  学生在第一节中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对后继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道函数的定义域。

  掌握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

  掌握复合函数的函数求定义域的方法,并正确求出不等式组的公共部分,特别强调"且"字的使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求出不等式组的公共部分,特别强调"且"字的使用。

  教学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采用发现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其依据是:

  遵循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注重启发式,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和指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参与有机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函数吗 什么是函数呢 其三要素是什么

  生:(略)。

  设计意图:回顾函数的概念以及三要素,为学习函数的定义域做准备。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把预习的表格拿出来,小组进行讨论一下。

  1,操作(学生事先已经准备好)

  已知函数y=2x+5和y=x ,按要求分别进行以下操作:

  输入x →y=2x+5→输出y

  对变量x取一些数值,分别代入式子2x+5中,把x每次所取的值与计算结果填入下表中:

  x

  y

  输入x →y=x →输出y

  对变量x取一些数值,分别代入式子x 中,把x每次所取的值与计算结果填入下表中:

  x

  y

  2,思考:

  师:对于函数y=2x+5,自变量x可以取任意一个实数 函数y=x 呢

  生:(略)。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已函数的观点重新认识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让学生知道由函数y=x 说明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常会有限制,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y=f(x)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使f(x)有意义。

  3,通过学生操作,讨论引出函数的定义域的概念

  使函数解析式或实际问题有意义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由函数解析式求函数的定义域

  1,当函数是简单表达式时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y=5x—3(2)y=(3)y=x—1 (4)y=3x—2 (5)y=

  设计意图:说明"求函数的定义域"的思考方法。在知道函数解析式和对定义域未加说明的情况下,函数的定义域由确保解析式有意义来确定,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和解题的方法。

  学生练习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y=2x+5 (2)y=(3)y=3x—4 (4)y=

  设计意图:乘热打铁,通过练习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函数解析式的特征列出不等式来确定函数的定义域,使学生在模仿中对知识加以巩固。

  想一想:根据函数解析式的特征求这个函数的定义域,一般应怎样思考

  由函数解析式来确定定义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整式——x取一切实数

  分式——x取分母≠0的实数

  偶次根式(例如:二次根式)——x取被开方数≥0的实数

  齐次根式(例如:立方根)——x取一切实数

  设计意图:在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如何根据函数解析式的特征确定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按解析式中的表示函数的式子是整式,分式或根式(偶次,齐次)等不同归类,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2,当函数是复合表达式时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2)y=

  设计意图:当解析式为复合表达式时,引导学生运用新知寻求解决方法,首先逐个列出不等式,求出各部分的允许取值范围,再使用数轴求其公共部分。

  学生练习2:求下列函数的解析式

  (1)y=(2)y=(3)y=(4)y=

  设计意图:当函数解析式为复合表达式时,因为初中的函数不会很难,因此我认为学生最困难的不是列出不等式组,而是取公共部分,特别是"且"字,往往有许多学生乱用,看到不等号就用"且"连,因此通过学生练习2,指出学生的弊病,加强"且"字的训练。

  拓展练习:求下列函数的解析式

  (1)y=x+(2)y=—x +3x (3)y=2x—1 +2—3x (4)y=2x—1 +

  设计意图:对于大多数学生只要求掌握例1和例2,而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得难度深一点,以拓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分组讨论后请同学发言)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还有疑问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求函数定义域的方法,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业:练习册P36习题18。1(2)

  反思

  平时非常注重学生新课的预习,提前预习能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也要预防学生懂了之后上课不听的状况出现。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而且引出新课前还有一个操作,因此我提前把这个操作安排到学生的预习工作中,在课堂上可以节约许多的时间,对于计算能力差的同学能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去完成。

  这两个班是我新接的,只靠一个月的时间去深入的了解他们显然时间是不够的,但现在通过各种途径知道他们层次不一,"贫富悬差很大",特别是两个班都有不小的尾巴,因此我放慢速度,争取一节课能解决一个到两个问题,我想效果可能会好一点。

  本节课在最后运用新知拓展训练中,提升了一定的难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不那么容易理解,需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对于取公共部分还需通过数轴加强训练。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课题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年级( )册第( )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知识

  二、说教材、目标

  在学习本课内容以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 ),已经有了( )的经验,本节课教材首先出示( )场景图,列举了( )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联系已在生活中的感性经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 基本理念,制定了如下目标:

  1、

  2、

  3、

  本课时的重难点是:

  三、说教学流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大环节进行:

  (下面就以上四大环节做具体的阐述)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引出问题、发现问题,激疑导入)

  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 )情景,让学生主动提出( )问题,从而引出课题( )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经常问学生“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意识与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在下面的环节中进行研讨、探究、思考,也为以下解决问题的环节做好铺垫。)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这种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就如在其“思维的水池”中投以一片砖石,激起思维的波澜,收到“一石冲开水底天”的效果。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探索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分( )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独立思考、(互相讨论)说说方法

  第二层次,选择方法,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第三层次,互相交流,比较分析,进行小结

  (这样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让学生从事主动的观察,猜测,推理,实验,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进一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在分析比较中,感悟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恰如教育家文兰森所说:最不完美的创新也要比完善的守陈伟大一百倍。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放手让学生操作,并把学生的操作与语言、思维联系起来,这样的操作就不仅仅是操作,而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源泉,让学生凸现真实的个性,他们在操作中求新、求异,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

  结合书中练习,分( )层次进行巩固

  1、

  2、

  3、

  4、

  (在这些多层次的练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四环节:总结提炼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并把学习的触角向外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整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而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前提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待点燃的火把。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交流、探索新知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并通过比较各种策略与算法的特点,选择优化适合自己的策略与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

  3、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丛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评价,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形成的发展,让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让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文气息,充满师生的灵性与共性。

  各位评委,以上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导,同时希望各位评委能给我一个实践的机会,谢谢!

数学说课稿 篇7

  说课的内容一般说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⑴说课标

  说课标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作为本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

  说课标,要重点说明有关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操作等在课程标准中的原则性要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到用力的依据。

  说课标,可以结合到说教材中去进行。

  ⑵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合乎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说课的首要环节。

  说教材的要求有:

  ①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

  ②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课时目标是课时备课时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③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④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⑤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⑶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说课者就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课改精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具体要说清两大问题:

  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的,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倒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⑷说教法

  说教法,应说出“怎么教”的办法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根据,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

  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④要重点说说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⑸说教程

  教程即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说教程要求做到:

  ①说出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即起始——过程——收束的内容安排。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②重点说明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过渡衔接及时间安排。

  ③说明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及教学法要求,在不同教学阶段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是怎样协调统一的。

  ④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为说课内容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并不意味着具体说课时都要面面俱到,逐项说来,应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便在有限是时间内进行有效的陈述,该展开的内容充分地展开,该说透的道理尽量去说透,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对说课的要求

  要说好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突出“说”字

  说课不等于备课,不能照教案读;说课不等于讲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去说;说课不等于背课,不能按教案只字不漏地背;说课不等于读课,不能拿事先写好的说课稿去读。说课时,要抓住一节课的基本环节去说,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内容、说学生,紧紧围绕一个“说”字,突出说课特点,完成说课进程。

  ②把握“说”的方法

  说课的方法很多,应该因人制宜,因教材施说:可以说物、说理、说实验、说演变、说本质、说事实、说规律、正面说、反面说,但一定要沿着教学法思路这一主线说,以防跑野马。

  ③语气得体、简练准确

  说课时,不但要精神饱满,而且要充满激情。要使听课者首先从表象上感受到说课者对说好课的自信和能力,从而感染听者,引起听者的共鸣。

  说课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同行.语言表达应十分简练干脆,避免拘谨,力求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要流畅自然。

  ④说出特点、说出风格

  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同行。所以说课时不宜把每个过程说得过于详细,应重点说出如何实施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说课要重理性,讲课注重感性和实践,因此,用极有限的时间完成说课内容不容易,必须做到详略得当、简繁适宜、准确把握说度。说得太详太繁,时间不允许,也没必要;说得过略过简,说不出基本内容,听众无法接受。

  那么,如何把握说度呢?最主要的一点是因地制宜,灵活选取择说法,把课说活,说出该课的特色,把课说得有条有理、有理有法、有法有效,说得生动有趣;其次是发挥个人的特长,说出个人的风格,这就把握了说课的度。

  我去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之后进行的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数感以及今后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例1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第一层次,呈现篮球队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的统计表,并提出问题。第二层次,将表中的几个分数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第三层次,揭示百分数的概念,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在“试一试”与练习中进一步完善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初步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要求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究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举例和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定点投篮的活动

  引入,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

  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巧妙的推进新课的教学。在学习百分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以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学习,使教学过程自然、顺畅,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学会新的知识。

  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

  学生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给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说学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要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我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

  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合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建立成功的信心。

  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也应该是活动,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需先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把数学教学与活动相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机。

  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到新知的探索过程当中。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以先学后教,合作探究的形式,从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本节课我选择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篮球比赛为主题导入新课,出示学校篮球队参加的三场比赛的统计表。提问:要知道三场比赛中哪一场投篮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怎样比较?这一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关键,连环追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进入课本的自学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点。

  【设计说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投入到课本的自学当中。】 第二个环节: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体会到要整体评价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应比较三场比赛中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明确比较方法之后,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完成表格,并指名说出三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同时指出: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让学生把计算所得的原始分数分别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根据呈现的材料说一说64/100 、65/100 、60/100的具体含义。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我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基础,借助分率的表述方式,在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之间巧妙地搭建了一座桥梁,使百分数的意义很自然的呈现出来。】 第三个环节: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经过对材料的感知、对分母是100的分数的理解之后,就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什么是百分数?从而揭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就是百分数。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然后教学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并要求学生模仿着读一读,写一写。

  【设计说明:通过合作交流,揭示总结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百分数有较好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举例解释,深化概念

  举例子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好帮手。学生会举例、能解释,也就理解了。本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借助课本中练习十四第1题,让学生读出下面的百分数,并说出每个百分数的含义。延伸到学生搜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各自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在认识了这么多的百分数后,让学生说说百分数具有哪些特点。总结出:百分号前的数可能是小数,也可能是整数。百分号前的数可以大于100,等于100,也可以小于100。

  第二部分借助课本中练习十四的第3题,让学生判断哪几个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几个不能?说说为什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说明,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最后班级汇报。总结出: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不表示某个具体的数量;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这就是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设计说明:第一部分通过表述多个百分数的含义,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好数学的决心。第二部分百分

  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避免空洞的教学,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和体会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并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已见,汇报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

  第五个环节: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需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课本第85页的试一试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哪一个量看作单位一,如果把女生人数看成100份,那么男生人数相当于多少份?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题中百分数的含义以及填空的思考过程。第3 题,先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近视率的含义,并通过交流明确:近视率表示近视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通过这三道题的练习让学生对比总结。明确: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课本第85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说说每题中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各占大正方体的百分之几,再完成填空。

  【设计说明:试一试的三道题,通过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启发学生初步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关系,感知百分率的含义,以丰富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与理解。练一练的这道题,借助直观图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第六个环节: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2.运用知识进行趣味挑战:让同学们用这节课学习的百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如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半壁江山、一箭双雕。

  3.最后送学生一句话: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

  【设计说明:通过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通过知识的拓展,提高了数学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的兴趣。】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相关文章:

1.数学广角说课稿

2.《数学广角》说课稿

3.数学广角说课稿

4.高中数学说课稿(精选10篇)

5.《数学广角》说课稿15篇

6.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7.精选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8.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9.精选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