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内容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小学版第4册第26课《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深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认识计算机》是教材第4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系统组成,计算机主机,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等内容。通过学习,教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深入理解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电脑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孩子们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课学习孩子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但是由于以往我们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寻求让学生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多与同学间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式学习。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3、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兴趣。
4、提高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互相合作意识品质。
三、教学环境:局域网环境
本课需要教师通过传奇或腾图软件进行演示操作,在进行评价时也需要展示学生作品,因此要求在局域网环境中进行教学。
四、教法阐述
依据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自己用电脑演示:由于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多讲无益,对于简单只是干脆就不讲,让学生自己掌握,老师讲给予适当点拨。教师将基本的操作规则告诉学生,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了,因此,最后在总结时,学生对于刚才自己的劳动一定很在意,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听讲的同学,都会十分认真,可以很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2、任务设计 使学生会学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每个小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学生通过对所担的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因为是主动的做,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但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 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ENIAC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时期 组成器件 时间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55年~1965年)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年~1980年)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务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讲解完后教师出示几幅现代微型机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再出示任务二。
任务二:计算机的分类(看书、老师课件)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一个完整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运算器. CPU 控制器. 主机 寄存器. 内存 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 计算机系统 外部设备 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软件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教师举例:音乐、画图我们能摸得着吗?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画图、Word、电子报刊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测试1:继续收集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
测试2: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测试3:小组间互相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因此,本课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找出有特点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或让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小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本节课收集到的内容回家后制作成电子报刊或小动画,然后当小老师讲解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听。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馈机会。
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市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把好东西扛回家》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Internet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浏览器的打开,网址的输入,搜索引擎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学习任务:是教会学生把Internet上信息下载到本机的方法,以及对下载的压缩文件进行解压缩的处理能力。分为图片下载、网页下载、软件下载三个学习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下载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贯穿着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好集学习与练习于一体的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讨论交流学会三类信息的下载与保存。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信息的分类收集与保存的能力。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学习能力有差距,天才学生和一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3、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网上信息下载的意义,了解下载的基本方法。
2、掌握图片、网页、软件的保存方法与压缩软件的解压缩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分类保存网上下载的资料的.好习惯,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如何分类保存下载的信息以及怎样解压缩。
二、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分层教学法
3、赏识教育法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
本课尝试引导学生置身于网络这一开放的信息化资源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来掌握三种资源的下载保存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任务的启动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首先,老师在老师机的“我的文档”文件夹里打开一个网页文件,该网页是搜*网上当日头条新闻。然后提问:
师:“老师刚才有没有上网?”。
生:“没有”。
师:“那我们怎么看到了搜*网上今天的头条新闻呢?”。
生:“老师已经下载了”。
师:“对,老师已经把这条新闻的网页下载保存到了老师的电脑里面了。你们也想不想把你们从网上找到的感兴趣的东西保存到你们自己的电脑里呢?”。
生:“想”。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样保存网上找到的信息,要求三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通过交流讨论,互相帮助,以自学的方式学会网上图片、网页、软件的下载与分类保存”。
2、任务一—图片的下载
通过打开“图片下载方法”网页学会网上图片下载的操作步骤,然后单击“试一试”网页,练习从该网页上下载一张图片并保存到“我的文档”的“图片”文件夹里。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演示操作:请一个学生演示下载操作。
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
3、任务二—网页的下载
先指导学生阅读“网页的下载”,了解网页下载保存的步骤,然后进入“中国儿童”下载一篇童话故事。
学生演示操作:请一个学生演示网页的下载操作。
老师根据学生的演示操作进行点评,并提问:“网页的下载与图片的下载有什么不同”。
4、软件的下载
请全体学生练习:点击“下载一”,并将下载内容保存到“我的文档”中的“软件”文件夹里,然后点击“下载二”。
请学生根据下载内容思考,“下载一”下载的是什么软件?“下载二”呢?
引出压缩包的解压缩,老师先示范怎样解压缩软件,然后由学生解压缩已下载的压缩软件。
5、综合练习
进入活动资源网页,按要求完成三个下载任务。
6、总结:
①、请学生说一说,下载了什么?
②、对于下载和解压缩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反思与总结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充分运用了网络技术将老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结合在一起,学生可通过网上的教学指导边学边做,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又能实现分层教学,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不足之处:在设计下载任务时,对下载的内容主题没有统一,使学生主要学到了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俢。比如在设计下载任务时可以将要下载的内容统一到一个主题《菊花知识》,图片下载任务中下载小榄菊展的相关图片,网页下载中下载与菊花有关的网页,软件下载中可将一些菊花作品压缩后供学生下载。这样使学生不但学会了下载与解压缩,而且使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小榄菊展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了用网络工具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过程。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感受千变万化》,《感受千变万化》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电子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改变字体、字号、字型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今后的学习时间,为自由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能)学会用格式工具栏为文本设置字体、字号和字型。
2、(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同学的互助下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格式工具进行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
教学难点:怎样通过文字的设置体现出文章编排的美。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能通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的设计时准备以学生“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进行对字体、字号、字型的各种设置(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三、说教学流程
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事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那么今天我们也就来在计算机上让它变一变。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情绪。
2、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并不是新的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汉字输入时,可以把这3种设置组合起来,抓住设置时的共同点展开教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选中方法,体会不同选字方法的优缺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完成任务提供基础。
3、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对范例激趣——个案示范——小组合作——教师指点——展示作品等,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
4、千变万化,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一定技法,就有一种创作X望。这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创作,充分利用本节课学习内容,设置自己喜欢的字体、字号、字体,然后教师引导同学从技法的运用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评。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教师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2、结果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
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出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结果多样化。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在我们信息技术所致力求的目标。
(突出说课中的亮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
1、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体现在自主学习,教师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2、合作作学习,交流的方式只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学,
3、创造学习,即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贴近生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上网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设立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就是将所需要的网页上的图片、文字等材料下载到本计算机上的方法。然后再在word中对下载的图片和文字进行组合,排版。这一课将综合运用到WORD中所学的各种操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从网上下载图片和文字的基本操作,学会把网页上的一段文字保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上。
2、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并能简单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搜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重点:图片和文字下载的基本操作。
难点:把下载的文字保存到本地计算机上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操作性技能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了以启发式教学、实验法和评价促进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来解决实际碰到的困难,老师起到一个引路的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练中学”,只有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才能进一步深化。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在导入时,要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
先播放《侏罗纪公园》中关于恐龙片断的录像,然后问:大家知道录像上的是什么动物吗?因为学生在三年级语文课本上学过《恐龙》。老师接着问,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曾学过一篇课文《恐龙》,你们能记得恐龙有哪些种类吗?你想更多的了解恐龙吗?你能做一个有关恐龙的电子小报,帮助现在的三年级同学来认识恐龙吗?现在就请大家从网上先找出恐龙的图片来,比一比,哪个同学找的多。
在这里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通过录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索,合作解决
1、教学图片的下载。
我们找到了那么多的恐龙图片,如何想办法把它们保存到我们自己的计算机里呢?
边看书,边操作。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先在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如果学生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全班进行汇报解答。 教师强调关键点:指向,右击。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刚保存的图片找不到了,那么教师在练习前要提醒学生注意保存的位置。要把自己的下载的图片放在自己的文件夹内,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2、教学文字的下载
文字的下载这一内容由于涉及到前面所学的word知识,主要用的是文字的复制和粘贴的方法,找出了已经学过知识与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有利于学生教学重难点,老师只要告诉学生,请你们把有关恐龙的文字复制后粘到word就行,其它的工作,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
让学生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比较本课与WORD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3、利用掌握的操作完成任务。
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性应用是我们的目的。在学生掌握了完成任务的技能方法后,立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去完成老师开始提出的任务: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向三年级同学介绍“恐龙”。任务有了,学生就要对下载保存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整理与组合,以完成自己的作品。
对于小组内做得好的,对整个小组都进行表扬,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当学生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并让其作品得以展示,学生自己会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们的称赞,更可让他们感受到信息课带给他们的自信,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四,说小结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针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要着重交给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其它学科的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小名片》,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的小名片》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第7课的内容,是office20xx办公套件中一个新模块的认识与学习,是学生在熟练word20xx的操作基础上而设立的高层次学习任务,即教会学生制作简单幻灯片方法以及提高文字信息处理的能力。教材首先展示给学生一个感兴趣的题目:《我的小名片》,现在很多成年人都有一张表明自己身份的小卡片——名片,相信很多同学也想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小名片吧,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学采用两条线,明线是设计制作自己的小名片,暗线是学习和掌握Powerpoint20xx的操作与方法,两条线同时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目标
目标的确定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word20xx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powerpoint20xx的基本构架。
(2)熟练掌握powerpoint20xx文本框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文字信息输入,编排。
(3)熟练掌握powerpoint20xx中插入图片的使用方法和对图片的编排。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名片,模仿教师操作,设计制作自己的名片力。
(2)通过对自己名片的设计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信息处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教学的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好powerpoint中对文本框和图片的插入和编排知识。而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制作个性名片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具有自己特色和创意的个性名片。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我采用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首先我创设了一个制作小名片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阶段我作为一个是一个指导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及时调控课堂气氛,使课堂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
(1)、任务驱动法。利用“情境创设”引出“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设计自己的名片的小小任务从而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掌握、迁移和融合,使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水到渠成。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2)、研究学习法。通过观察名片、教师示范,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从而研究制作自己名片的步骤和方法。
(3)、分层教学法。信息技术基础不好的学生可参照老师讲解示范,完成基本任务,会制作自己的名片;对基础好的学生,给他们创新空间,可以在会设计自己名片的基础上会插入图片和设计文本的字体与颜色。
三、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引导学生按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任务:1、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2、协作学习。学生按座位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谈话导入:现在很多成年人都有一张表明自己身份的小卡片——名片,然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收集的一些名片,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想制作一张属于自己名片的愿望,即,你不想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名片吗?
2、学生观察分析小名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Word20xx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技巧,分析制作电子名片要用到的步骤与方法。教师指出:Powerpoint20xx是制作电子名片的好工具,但要会制作电子名片必须掌握Powerpoint20xx的启动与退出,认识Powerpoint20xx窗口各部分名称,了解文本框的使用方法,并进行演示讲解,重点指出要完成本课任务进入Powerpoint20xx一定要选择标题幻灯片版式。
3、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与操作,已经跃跃欲试,启动中文输入法,单击“单击此处添加标题”的文本框,单击“插入”图片,设计自己的小名片,教师巡回指导。
4、合作交流。学生将实践操作的收获,如小名片的制作方法,文本框的操作技巧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与同样交流,让经验转化为技巧,方法升华为技能。
5、展示与评价。将一些成功的,有创意的作品通过电子教室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进行简单的点评,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
五、说设计理念
1、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本课不是为了教信息技术而教信息技术,注重语文、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之前,都创设了适当情景,以此让学生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
4、分层教学。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不同的发展。
5、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图形修改》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一课。本课属于图形处理中的重要内容,既复习了工具的使用,图形的着色,又为图形的制作学习作了铺垫。本课介绍了使用“橡皮”、“裁剪”、“选定”和“放大镜”等绘图工具来修改图形的方法。我个人认为本课教材内容相对比较陈旧,很难适应学生学习实际的需要。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再度开发。
我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
掌握使用“橡皮”、“裁剪”、“选定”和“放大镜”等绘图工具来修改图形的方法。
能力目标:
以具体的任务为外驱力,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和相互间的协作学习来提高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精益求精的好习惯;渗透环保意识。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使用修改工具时要注意设置的背景色与画图区内的背景颜色是否相一致。
2使用放大镜工具修改图形的细微之处。
教学难点:
1懂得对不同的图形选择适当的修改方法。
说学生:
四年级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学会 “画图”软件里的一些基本绘图工具,并能自己画出一些简单的图案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可操作性,以便充分培养、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学生的自学、互助为主。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感受到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要方法恰当,才会有效。基于以上思考,我主要拟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以解决生活模拟情境为线索,融入到本课知识点教学中,利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创建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这堂课我主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协作交流的习惯。提供多层面的自主学习方式,方式有:1知识迁移,2借助教材,3借助学习课件,4请教他人。同时协作交流时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期待。
说媒体:
苏亚星教学网、flash课件和需要修改的图片
说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上次我们精心设计了一幢大楼,多漂亮啊!(课件展示)可是有同学却总是喜欢对着墙踢球,在墙上乱涂,慢慢地出现了许多污点,漂不漂亮了?工人叔叔那么辛苦,却被弄脏了,现在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美容师,把这些小污点去掉,帮教学楼找回原来的亮丽色彩!好不好!
提示课题:图形的修改。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提出任务,激发兴趣
1打开有大污点的大楼图。寻问学生,你打算怎么把污点去掉呢?由于以前学过初步的橡皮擦除知识,学生自然会知道使用橡皮工具。
2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思考,污点这么大,擦起来了肯定要很多时间,有没有简单一点的方法呢?猜一猜可以用工具栏中的哪个工具,自主探究两分钟。
下面的`教学,我预先设计了两套教学方案:
方案一:如果有部分学生能探究出方法,我将让学生概括出操作的步骤,最后,我用课件呈现出对学生方法的归纳。(显示步骤)
如果没有学生能探究出,我将进行下一个方案,总之,我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探究视野,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而非执行者,基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我将着重于第二个方案的介绍。
方案二:
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合作之前提出要求:
1个人依靠老师提供的学习步骤探究三分钟。
2两分钟后,需要帮助的同学举手
3会了的同学当小老师,去帮助举手的同学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分工,并对学习小组中出现的偏差随时予以纠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学习者、协作者的身份加入到各学习小组中。
设计意图:小组协作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方法,但我觉得还有一个怎么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与自主学习存在着矛盾。比如:有的同学他虽然不会,但是他不希望马上有人来教他,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技能或知识。所以我先让学生探究两分钟,需要帮助再请教别人。
(课件)第一种方法:
1选中“选定”工具。
2在污点外拖动出需要去除图形多余部分的一个长方形区域
3单击“编辑(E)”菜单中的“清除选定区域(L)”命令
4用“喷涂”工具涂色
第二种方法:
1选中“裁剪”工具。
2在污点外拖动出需要去除图形多余部分的一个不规则的区域
3单击“编辑(E)”菜单中的“清除选定区域(L)”命令
4用“喷涂”工具涂色
探究完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择了哪一种方法,为什么选择它。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知道根据不同的图形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设置悬念,学习重点
1老师看了同学们这么爱干净,帮助楼房去除污点,我也忍不住要试一试了。屏幕广播,擦除污点,擦除之前,先使背景色和画图区的背景颜色一致,然后擦除。学生会惊讶于我不需要涂色就可以修改图形。本环节通过设置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我在擦除之前使背景色和画图区的背景颜色一致,于是他们通过观察就解决了问题。如果没有同学找出办法,我将再演示一遍,同时提醒他们仔细观察,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来说一说先使背景色和画图区的背景颜色一致的好处。让他们从心理需要,把这一重点知识融入到他们的知识体系和行动中。
四、练习巩固、体验乐趣
提供给学生多个需要擦除污点的图片,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橡皮、选定、裁剪)进行修改
告诉学生,现在就让我们当一回美容师吧!
五、创设情境,引导学习放大镜工具。
1污点消失了,小明却发现还是有同学在墙上玩耍,他心里很着急,但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环保标志,来提醒大家,可他涂上颜色后,却发现怎么涂都只能涂三种颜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有没有同学来帮助他。在教彩色世界时,学生就会发现如果不封闭图形填充的颜色就会外溢。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说有地方没封闭。那么在哪里呢?图形太小,我们可以怎么把它放大呢?学生就会就会想到放大镜工具,怎么用放大镜工具来修改图形呢?
2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如第二环节。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同时,将新旧知识经验形成整体一贯的知识体系。
3汇报方法。学生总结得出步骤。
六、设计环保标志并评价,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小明,你想用什么环保标志来提醒大家呢?小组交流,个人独立完成。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技术进行创作,感受信息文化。
2完成后评价交流。
a在小组中对作品进行自评,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然后进行互评,讲一讲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接着根据你认为合理的意见进行修改。完成好后组长组织推荐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
b教师对作品充分肯定,告诉学生,同学们设计的环保标志都很优秀。我将把这些作品上传到网络上,争取更多的人的意见,让更多的人来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评价的方式多元化,从狭隘走向广阔,传统的评价局限于课堂,我这里的评价既多样化,又结合了计算机的特点提出网络评价,拓展了评价的时空,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网络意识。
七、小结
1拿着你设计的环保标志,你会对在墙边玩耍的同学说些什么呢?在这里整合语文学科。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训练,并渗透环保意识。
2这一课,你都学会了什么本领,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将如何用这些本领呢?
让学生把学会的知识通用到生活中去,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说小结:
在设计本堂课中,我用了以下几个思想:
1课程整合,本课整合了语文、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环保教育)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情境,而所有的情境都围绕着环保这一主题,从污点到环保标志的设计,既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又学到了知识与技能。
3拓宽评价方法,我引入了网络评价,体现了网络的优势。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山西省统编教材小学版《信息技术》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身临其境话信息》。具体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五、教学程序;
六、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单元:分别是进入信息王国、 亲密接触Windows和魔力画室。“身临
其境话信息”是这套教材的第一节课时,是学生首次接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否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它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门课的窗口,同时为这门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意义重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难点:是“信息”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1、本教材所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等抽象概念,还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
2、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远远高于抽象思维能力,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3、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根据这种情况,我设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熟悉简单的观察、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3、选用简单的信息处理的方法,解决适合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和参与“你做我猜”、“小小传令兵”、“逛超市”三个活动。对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初步理解相关的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亲历活动过程,增强体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2、感受信息处理与信息技术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紧密联系;
3、初步形成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悬念教学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置悬念。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游戏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游戏等活动,从形象的事物中总结出抽象的概念;
3、实践教学法:先让学生模仿练习,然后放手让学生亲身实践。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基本的信息处理的方法。
五、教学程序——介绍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五大模块:导入、基本活动、拓展活动、小结和作业。
(一)导入
设计本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课,并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本模块的第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这学期你书包里的课本有什么变化?(对了,多了一本“信息技术”课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在信息技术的海洋里一起遨游,去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发现自己书包里课本的变化,多了一本书!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后将多一门“信息技术”课程。但什么是信息技术课呢?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接下来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我出示了一张“三年二班学生在电脑教室的座位顺序表”,然后问到:你们相信不相信只要你指一个座位号老师就能马上告诉你这个座位上的同学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学生会觉得好奇,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引出本节课题“身临其境话信息”,并板书课题,同时提出“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这几个名词,告诉学生:学习了本课以后,你也能象老师一样。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基本活动
设计本模块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游戏,突破“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三个概念的教学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养成注意观察、积累信息的好习惯。活动是师生共同乘坐“信息快车”进行旅行,途中要停靠三站。第一站:你做我猜;第二站:小小传令兵;第三站:逛超市。通过这三个活动最终达到完成“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概念的学习任务。
1、你做我猜
这个游戏是:把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四个小组,让学生熟悉游戏规则以后,出示
我为他们准备的“动物”、“电器”、“球类运动”、“办公用品”四大类题目以供选择。游戏开始前先选择猜哪一类。下面,我以球类运动为例做简单说明:比如说:猜“篮球”这个内容时,可以表演投篮的动作,也可说这项运动每队由五人参加,或以人物说明,比如说姚明是什么运动员等等。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猜到是“篮球”这个内容。最后要评出猜得最多的组,以示鼓励;游戏做完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刚才你们的动作、语言要表达什么?目的是什么?答案是很显然,就是围绕屏幕上所写的内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信息的存在以及它的存在方式,同时也感受到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为后面信息、信息处理这两个概念的介绍做了很好的铺垫。
接下来再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页。(投影展示)
从这几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是:
(1)我看到的第一幅图是一张照片,是两个小孩拿着水枪和一个大人在河里游戏;
(2)我看到了两个小孩:一个是女孩,一个是男孩,男孩穿着蓝短裤。
(3)我看到了第二幅图是一部电话,我知道用电话可以和朋友交流。
(4)我看到了第三幅画是报纸,从报纸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闻。
(5)我看到了第四幅图是一台电视机,电视屏幕上显示的是一幅风景画。
……
再请看下面这些标志,你在哪里见过?猜猜它们的含义?
学生的回答是:
(1)第一个是“禁止吸烟”的标志;
(2)第二个标志是“人行横道”的意思;
(3)第三个是“工商银行”的标志;
(4)第四个是“红十字会”的标志。
通过观察、思考、总结等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可以依附于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媒体,从而总结出“信息”的概念:“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方式传送的叫做信息。为了巩固学生对信息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学习中遇到过哪些信息?
比如:上课的铃声、120救护车的警报、教学楼里的“别把楼梯当滑梯”“别把楼道当跑道”……等等。
那信息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接着进入第二站:小小传令兵
我是这样设计的:按学生的座位每行分成一组。请一位同学读“游戏规则”让大家了解。在游戏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难易不同,传递的效果也有差别。比如,第一组内容,每个组都能传得准确快速;可是第三组内容,大家都出现了漏字或改变句意的现象。这时我立即把握时机进行总结:大家刚才都实践了一次“信息处理”的过程:第一位同学看纸条和后一位同学听前一位同学传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采集”的过程;要把自己得到的信息传递给他人,必须先经过自己大脑的存储和加工,这就是信息的“加工”和“存储”。那什么是传递呢?同学们之间相互转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什么是输出呢?前一位同学告诉后一位同学的过程及最后一位同学把信息写在纸上呈现出来就是信息的“输出”。
这时总结并板书:“采集”、“存储”、“加工”、“传递”、“输出”,最后得出“信息处理”的概念。
信息处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随处可见,接下来进入我们的第三站:逛超市
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页问:谁知道这几幅图的意思是什么呢?同学们很快地回答出,是逛超市。于是,大家联系实际生活,说出了逛超市的一系列活动。从而引出“信息技术”的概念--------“在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输出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都叫信息技术”。
为了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我播放了一段有关生活、学习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身影。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把“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这三个概念掌握以后,我设计了第三个模块:拓展练习。
(三)拓展活动
本模块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呼应导课内容解决学生的困惑
在引课时,学生选一个座位号,我马上就能说出这个座位号上学生的相关信息。现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概念之后,就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老师在课前采集了三年二班同学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这些信息,然后根据座位号,对应做成这张表格,同学们的信息就一目了然了。
2、拓展练习
我是这样组织的:(出示公交车站牌)
下个星期天,班里要组织一项社会活动,大家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去动物园、汾河公园、迎泽公园。现在我给大家提供离我们学校最近的三条公交车的运行线路,请同学们根据站牌提示,设计一下你们需乘坐哪路公交车,乘车路线,算出要乘坐几站,分别经过哪些站点?设计完成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同一个组的可以进行补充、完善。
通过这个练习,学生亲身实践了信息处理的过程,加深了对“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今后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三个概念。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到处都有“信息”与“信息技术”的身影,在接触“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处理信息。大家不仅要学好我们的“信息技术”课,而且要养成认真收集信息、正确处理、应用信息的良好习惯。
(五)课后作业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一个有关奥运会的、你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在下节课上,我们请大家做三分钟的介绍。
到此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评价方法是:
1、观察评价法:就是观察学生的学习,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对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情感)
2、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理解的问题、汇报的结果要进行及时的点评。并且认真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人交流的态度、合作的意识、表达的方式。(能力)
3、实践活动(作品)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活动的效率、成果做及时的评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非常感谢!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设置动画效果》。下面我首先分析一下教材:
一、 教材分析
《设置动画效果》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第40课,教学对象为中高年级。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powerpoint,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并能对制作好的幻灯片进行播放和浏览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是powerpoint一教学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同时《设置动画效果》这一课趣味性较强,学生也较感兴趣。这节课可以说,是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再提高,使静态的演示作品变为动态的演示作品,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PowerPoint两种设置动画效果的方法。能制作动画效果的幻灯片,了解插入声音等多媒体的动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的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两种设置动画效果的方法;动画幻灯片对象顺序的调整。
教学难点: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师生讨论----任务完成---- 自主实践----效果评价”的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本节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二要注意分层要求学生。针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不同基础的学生能针对自己的学习及时解决问题,自主选择需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自主的学习是有效学习最有力的保障。(这一点在我的这个网页课件中将着重体现)
五、教学过程
结合学习目标与学生学习特点,我预设了如下教学过程:为了辅助教学,我做了个简单的课件
(一)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首先以小兔过生日的flash画面引入。我会这样和小朋友谈话:小明家的小兔盼盼今天过生日,小明想送给盼盼一张生日贺卡,大家帮他看一看,这两张幻灯片之间有什么不同?(大屏幕展示老师精心制作的两张幻灯片)选一选,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张幻灯片,为什么?
学生选择出喜欢的幻灯片(学生会选择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因为它比较新颖、生动、各吸引人。)
在第二张幻灯片中我运用了预设动画和自定义动画中的效果设置,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共同研究的问题。(揭题:板书“设置动画效果”)
请大家帮我将第一张幻灯片也设置成的第二张幻灯片的效果吗?使它变得和第二张幻灯片一样吸引人。
这些动画和声音是怎么做的呢?(从"问题"出发,强调让学生亲历真实任务的解决过程)
(二) 任务驱动,分层探究
我这里的设计理念是教学过程中,把总任务细化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任务一:布置探索学习任务,寻找有关“动画” 命令
师:要想设置动画效果,那首先要找到有关“动画”的命令,这些命令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找一找。(这里渗透自主学习的思想,不将直接的`操作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将如何尝试的方法告诉学生)
任务二:学习使用“预设动画”命令
找到命令后,先让学生自主尝试一下“预设动画”这个命令。(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操作方法。)
1、教师演示操作并讲解:将“盼盼的生日晚会”这几个字设置成“预设动画”中的“空投”效果。并单击“幻灯片放映”按钮,观看动画效果。
教师指出注意点:设置动画之前,必须先选定对象,然后才能设置动画效果。
2、学生操作练习,分别将“小兔”的图片和“蛋糕”和“生日快乐”设置成“飞入”、“溶解”、“照相机”等效果。
教师循回指导,不会的同学可以单击“操作演示”的视频演示再次学习,最后都能独立做出来。(注重分层教学,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体现不同层次目标、难易度和个性化,力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3、学生上台演示,表扬奖励。
任务三:使用“自定义动画”命令
盼盼过生日,还请来了许多好朋友,看,大象康康拿着一串风铃走来了。既然你们现在会做动画了,那老师请你们做一件事,用“预设动画”命令把“大象康康拿着风铃”图片设置成“从右侧缓慢移入”效果,并且还带有“风铃声”,试试吧。(学生试做)
发现问题(用“预设动画”不能完成),请做出来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出使用“自定义动画”命令。学生操作(以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也可以单击“操作演示”来自学。(体现小组合作精神,在学生练习、学生思考中,体现出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新的、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意图。)
汇报:请同学上台做小老师演示,教师奖励小礼品。
这时小猫乐乐“喵喵”地走来了,小羊奇奇也“咩咩”地走来了。
1.练习:利用“自定义动画”将小猫和小羊的图片和文字都设置动画效果,并伴有他们的叫声。
做好后进行广播交流,看看有什么不同?老师这里也做了一张,看看有什么不同?(是先出来声音,再出来图片和文字的)你们猜,老师是怎样来设置的呢?是怎么来改变它们的顺序呢?
2.讨论:怎样改变动画播放的顺序,把第二张幻灯片的小猫文字先出来,图片后出来。
汇报:请同学上台做小老师演示,教师奖励小礼品。
练习:把小羊的图片和文字的播放顺序也改变一下。
3、老师通过演示提示注意点:如果对象没有动画效果,就用不到“顺序和时间”命令,只有对象被设置了动画效果,“顺序和时间”才有用。
师小结:好,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设置效果的两个命令,一个是预设动画,还有一个是自定义动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创作一个作品吧。
(三)自主实践,巩固练习
(结合时事)在刚刚结束的第39届体操世锦赛上中国队夺得了全部14枚金牌中的8枚,在奖牌榜上傲视群雄。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们高兴吗?(老师这里提供了一些我们中国体操运动员的图片和资料)那就用你们的作品表现出来吧,主题就是关于体操世锦赛方面的,要求有两张幻灯片,有动画和声音。
给学生留有创新的开放空间,体现出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新的、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意图。
(这个环节我希望能把学生课堂上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外,并把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习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四)效果评价,指导激励。
教师利用广播教学,展示几幅学生作品。先请同学互评,并请制作比较优秀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然后教师集中给予肯定,指出其中还需要提高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
六、设 计 说 明
纵观全课,本节课突出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06-11
小学信息技术的说课稿03-07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05-17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01-29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06-13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模板03-31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优秀03-28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优秀06-13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模板05-05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