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7-17 18:07: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空中花朵--降落伞》是北师大版课改教材第五册第九单元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空中花朵--降落伞的发明过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观看跳伞表演十分有趣,引出降落伞是怎样发明的故事。第二部分介绍了卢诺尔曼发明降伞的故事。这一部分一样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讲卢诺尔曼从小就富于幻想,常和小伙伴们到附近的一座高塔上玩,幻想着能像小鸟一样飞上蓝天,从而产生了想飞的愿望。第二层写卢诺尔曼长大后发挥想像,敢于实践,终于发明了降落伞。

  教材中有一副插图,描绘的是卢诺尔曼从高塔上往下跳进行试验的情景,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材安排,本人从三维角度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这个有趣的故事,掌握文中的12个生字的书写,以及"兴、系、降、喝、禁"这五个多音字在文中的用法与读法。

  2、学会用"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说一句话。掌握"沉浸、聚集、广泛、不可思议"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继续学习使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大致掌握文中内容并会复述故事、讲故事,并能说说降落伞的用处。

  4、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

  5、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品质。

  6、从小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创新品质。

  教学重点: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本课我安排用两课时教完,今天侧重说第一课时。

  三、说教法

  1、以题统文法: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完课题后,接着说说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疑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习作的学习作铺垫。

  2、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我安排了指导学生对文章的`2--5自然进行多次的品读,引导学生体会、想像在卢诺尔曼脑海中出现的意境、及其心境,品读感叹句"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那我就可以飞上蓝天了。"和"不要说飞上蓝天,像麻雀那样从塔上飞到地面也行啊!"对这两句的教学,我将采用比较法、换词法、缺词对比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卢诺尔曼心中的美好幻想,并不着痕迹地让学生体会感叹句的读法与用法。

  3、举一反三法(文本扩展法):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是不有。因此,我抓住文中的"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和几个比喻句进行文本扩展。如教学"要是"一句时,可以出示该句,而后引导学生思考补充说完"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就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再过渡到"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的两个比喻句时,也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表演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故事,字里行间并不是很难以理解,所以第二段的后一部分的教学,我将采用表演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橡皮和纸张、手帕等材料,模仿制作小降落伞,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说学法

  1、快速阅读法。在过完生字关后再读课文,指导学生用默读的方法,较快地把课文读一遍,而后说说文讲了什么故事,能简单复述作品的大意,这也是课标在第二学段提出的一个技能目标。

  2、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文中"沉浸、不可思议、聚集、幻想"等词语的教学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学。

  3、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程序

  1、故事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充分发挥本人语言特长,为学生讲意大利囚犯拉文用雨伞越狱的故事引入,也可以用课件引入,课件的画面应是降落伞从空中落下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

  2、揭题。板书课题,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而后直接切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读该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句子好,有什么疑问。之后引导学习第一句"观看跳伞十分有趣,降落伞从空中缓缓飘落,好像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特别美丽。",并进行文本扩展练习,让学生模仿该句说一句话。

  3、学生借助课后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并画下自己不懂的字词,可以请教同学、教师或字典。

  4、检查自学情况,过关课文生字的读音及部分生字的书写。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机在黑板上写下文中多音字而后进行教学。

  B、词语多种形式的过关读。

  C、教学生字的书写。

  难字:幻与幼进行比较。

  系统字:演、沉、浸: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他们都是左右结构中含上下结构,而且都有一个"冖"。在教师示范书写后,让学生当堂进行书写练习,每字写两遍。

  5、让学生用默读的方法,较快地把课文读一遍,而后说说文讲了什么故事,能简单复述作品的大意。

  6、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层。出示第一层的材料,而后指导学生带问题读书,"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做到读读、想想、画画、议议、问问。

  交流时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结合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卢诺尔曼小时候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想法在当时能实现吗?文中用了什么词来写?"叽叽喳喳"是什么意思,小伙伴们在议论什么,他们都会说些什么,这么热闹的感觉像什么感觉?从"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你读懂了什么?

  在对卢诺尔曼小时候的特点有了深刻了解之后,对描写其想象的两个句子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接着进行"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训练;接着让学生模仿卢诺尔曼这两句话的语气,说说如果你是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幻想,不要求用文中的句,不着痕迹地进行口语训练。而后过渡到对第一层的朗读。

  7、最后小结本段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卢诺尔曼小时候就富于幻想,从而为长大后设计第一顶降落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作业

  A:向同学、家长说说自己曾有过的幻想。

  B:收集自己所了解的发明、创造及小科学家的故事,在班级学习园地上交流。

  C:熟读课文,向家长讲讲降落伞的故事。

  D:抄写已教生字各三遍,并组词。

  第二课时将进行以下教学:

  1、继续完成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的原因之二:大胆实践。

  2、说说降落伞的用处。

  3、完成余下生字的教学。

  4、动手实践,制作一个小降落伞,体验过程。

  5、复述故事。

  第一课时板书:

  空中花朵--降落伞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浪漫主义的诗人自屈原之后虽不能说乏善可陈,但后来的诗人也不过是天际划过的流星,到了李白才异峰突起,和屈原隔代相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两颗闪耀的明星。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将《将进酒》列为讲读课文,大有深意。不仅因为它是李白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出现于李白政治上失意,内心极度苦闷的时期。可以说一个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恰恰是他创作上更臻成熟的时期,是应该是一个文学创作上的规律。历数古代有成就的诗人,概莫能外。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为“劝酒歌”,古词有所谓“将进酒,乘大白”的句子。该诗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三人常登高宴饮,诗人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学习这首诗,要先把握本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本单元选编的这几首诗,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其中对李白作品风格的把握是一个重点,要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品质,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诗风,以便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一乐府诗题以新鲜而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重点词语,进而把握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诗人的精神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本诗的诗意。

  二、学生情况分析: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种体会,就是我们的学生由于外环境的影响,往往很难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上来,尤其是古典诗歌,很少能一如过去那样亲近她,了解他,欣赏他。学生宁可在网络与游戏中忘乎所以,也不愿与古圣先贤同喜同悲,只既是语文教学的矛盾,也是语文老师每每遭逢的尴尬所在。为此,作为教师,只有尽量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手段,多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可能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

  1、诵读法

  本人长期坚持示范性朗读,所以首先利用声情并茂的美读,激发兴趣,继而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阅读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去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

  2、导读法

  教师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讲述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旨。重点放在诗人豪纵狂放的外在形象和忧愤郁怒的内在情感的理解上。

  3、比较法

  比较李白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通过对李白个人经历的交代,尤其是三年的翰林供奉生活使李白人生理想受挫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李白由对统治阶级的幻想到与统治阶级决绝的人生选择,从而增强学生对的兴趣。

  四、说学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通过课上阅读和学习,培养学生兴趣,进而使学生向课外延伸,自觉阅读古典诗歌,培养应有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另一位大诗人画的一幅漫画。画面上主人公桀骜不驯,豪放纵逸,才高八斗,一副傲视封建王侯的形象。这就是李白。然而,李白虽然看似活得潇洒,其实满心悲苦,他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不正是内心孤独的体现吗?尽管他纵酒高歌,但“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他,内心一直有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他将愁情或借酒,或托月(我寄愁心于明月),拾入诗囊,遂成为著名的《李太白集》。《将进酒》就是酒助诗兴,笔酣墨饱的豪放之作。

  说明:《将进酒》是鲜明表现诗人个性的劝酒诗,导入时将诗和酒联系起来,既关照了全诗内容,又感受了诗人饮酒悲歌的形象,更主要的是突出李白的悲而不伤,忧而不愁的开阔、旷达,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二)多媒体播放古琴曲《关山月》并配以相关的画面,教师朗诵全诗。

  说明: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又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和感情中。

  (三)学生准备后,指名朗读诗歌

  (四)师生研讨,完成教学目标

  师:《将进酒》中的“将”是什么意思,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说明:学生根据注解和预习提示首先明确这是一首劝酒诗,这样才能照应导入,也让学生有整体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从注解、预习提示、课后习题、补充知识等筛选有用的符合要求的信息。

  师:虽然是劝酒诗,诗人一落笔却先不写宴饮过程,而是陡然以黄河奔流起势,诗人在描写时视角是什么样的?山巅俯瞰诗人联想到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慷慨生悲并不是没来由的,而这来由与悲叹构成了诗歌的“兴”的手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感受“兴”的手法的`特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师:整日穷愁并非李白本性更何况白发如丝悲无益,所以诗人的情感顿起变化,哪个词表明诗人从悲叹中跳出来,这个“欢”字控制到哪句?

  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同于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你怎样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说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此问意在让学生通过讨论,透过现象看到诗人的这种蔑视权贵、建功立业的心志和报负。

  师:待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酣畅淋漓地向友人一吐为快,李白狂歌的12句话根据感情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说明:让学生以感情为标准划分层次,还是继续体会诗人感情上的起落,只不过由悲到欢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很明显,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而这两个层次中作者的激愤与狂放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问题难度的加大会让学生知难而进,深入探究,准确与否毕竟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不准确或不到位可做如下启发:

  师:第一层次中直接表明诗人态度的词有哪些?(“不足贵”和“不复醒”)“钟鼓馔玉”指什么,“钟鼓馔玉”真的不足贵吗,诗人说富贵不足贵是出于什么,诗人为什么愿长醉不醒?请大家联系背景思考这个问题。

  说明:电脑屏幕打出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年唐玄宗眈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诗中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豺狼当道,奸臣弄权,他只有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

  师:所以这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激愤)

  师:诗人的激愤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古来圣贤,古来圣贤皆寂寞,岂止寂寞,为人民苦难疾呼甚而抛洒热血的经天纬地之才大有人在,请请举出你崇敬的抑郁不得志的古来圣贤。

  说明: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对那些有经天纬地才能的大圣贤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人的深刻理解,感受他们壮志难酬的苦恼。

  师:既然古来圣贤如此之多,何以偏举陈王?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挤,抑郁不得志的圣贤中曹植记不得意于乃父,又不见用于乃兄,备受猜忌,此其一;陈王与酒联系较多,此其二。陈王诗才出众,七步诗即为明证,与诗人更加相似,此其三。

  师: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气魄?

  师: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激愤,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明确什么是感情基调。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感情色彩或氛围。这首诗初读一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占主导地位,确切的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激愤。

  (五)体会艺术特色:

诗人好用夸张写法,这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所以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试从这首诗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说明: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与他是用夸张手法不无关系,使中多处用了巨额数字以表现豪迈诗情,例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爽,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另外还用了想象性夸张,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六)拓展迁移:

诗圣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到:“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七)再次指名朗诵全诗

  说明:学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形象,最后一次的朗读应是再现诗人形象最好的时机。

  六、鉴赏要点

  1.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附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黄河白发(起兴)悲

  金樽千金烹羊宰牛欢(乐)

  钟鼓馔玉长醉不醒愤激

  马裘美酒狂放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⑵ 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一课时

  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促进发展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⑴ 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⑵ 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⑶ 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⑴ 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⑵ 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⑶ 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⑴ 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⑵ 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

  比较阅读

  语境解读

  讨论品评

  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导课:

  ⑴ 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⑵ 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⑶ 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2、解读

  ⑴ 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⑵ 展示板书。

  桥之美

  小桥 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桥 环境

  3、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4、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⑴ 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⑵ 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1与2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

  1、⑴ 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⑵ 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⑶ 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2、⑴ 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⑵ 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五、展开想象说板书

  在导入部分与解读部分各设计一幅板书

  导入部分:桥之美 中国石拱桥

  吴冠中—画家 茅以升—桥梁专家

  构 历史长

  图 形式美

  美 结构巧

  施工妙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

  说明:这一幅板书将两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做了一个比较,使学生对两文的区别一目了然,自然导入课文。

  解读部分:

  桥之美

  小桥 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桥 环境

  说明:这个板书提纲挈领,归纳出文章脉络,列出了文中桥所处的不同环境;形似拱桥,形象生动,使学生直观化感受到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语文说课稿 篇4

  教学要点:

  海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止抒发的思想感情

  形象生动的语言,透过生动形象的语言领略异国情趣

  理解作者行文思路,如何围绕中心行文。

  学法指导

  利用学生熟悉的有关分别的场面引导学生对诗歌结构的把握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诗中透出的思想

  教学步骤:

  1、介绍背景知识:明确: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称他为“俄国文学之祖”、“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12岁入皇村学校学习,就从事抒情诗歌创作。在《自由颂》中就显示了他对专制的仇恨和对自由的追求:你专制独裁的暴君/我憎恨你,憎恨你的宝座/我以我严峻和欢乐的眼光/看待你的覆灭,你儿孙的灭亡。由此,被沙皇政府流放南俄即南高加索。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放逐生活。1824年又第二次放逐,过上了幽禁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诗人在困境中仍旧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这一诗歌成了许多青年人的座右铭,激励了几代人。在沙俄政府的对诗人怀柔与高压两手统治下,于是1837年2月10日逝世。他战斗的一生可用他逝世前一年作的《纪念碑》作一个很好的总结:

  我之所以能永远为人民敬爱/是因为我曾用诗歌/唤醒人民善良的感情/在这残酷的世纪/我歌颂过自由/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的`人们/祈求过同情我为自己建造了一个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纪念碑……/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俄罗斯大地/它现存的一切语言,都会说我的名字。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诗人的代全作,塑造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致大海》写于诗人第二次流放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上,面对表达式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万千,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写下这首诗篇。

  2、题目解说

  致大海:明确:致为给予,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情意。还有致别的之意,是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情意,也是作别大海。大海成了诗人意象中的朋友。

  关于告别的诗歌学了不少,可用学生熟悉的告别诗作导课。

  3、内容讲解:自古以来关于告别的诗歌很多。与友人分别的场面一般分三个步骤,或叫做分别三步曲,长亭送别——触景生情,渲染离愁别绪——铭记友人。下面就诗歌的内容照应分别三步曲:(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诗歌的结构,进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

  1)、投示多媒体,展示“长亭送别”画面或“劝君更尽一杯酒”或“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画面。这是分别时友人“执手相看泪眼的情境,学生可以入情入理地去感受或说出这种画面,然后回到教材中去,要求学生看课文,找出课文中,诗人对大海老朋友的分别的第一步。至此学生很容易找到诗中第1、2两节为分别前奏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2)、中间诗节较多,采用跳过去的方式,进行诗歌最后一部分的把握。即要求学生

  思考:最后时间不等人,真的要分别了,那种依依不舍的、难舍难分的情谊最后化

  何种形式?学生答案会集中到这一点:铭记老朋友。如此要求学生从诗歌最后一节往上看:学生很容易确定最后两面三刀节为诗歌分别的第三步:

  哦,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明确:铭记大海的誓言(实质为不管身处何境,都要为自由而战心中装有自由的火焰)

  3)、中间部分,就是诗歌中分别朋友的第二步:触景生情引发许多对往事的回忆和联想,加重了离愁别绪,也细腻地展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部分有明显的行文结构特征。

  引导:我们与友人分别时也会触景生情,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诗人面朝大海老朋友作别,也情不自禁地想了很多:

  展示大海的美(3—7):是对大海自然景物的集中描写,这种明灭变幻、开阖起伏的动势,表现出能够吞噬一切的威力,可看作是一幅赞美俄罗斯人民的力量的图画。抒发诗人对大大海的赞美和眷恋的情感,再一次示大海自由奔放的特征。

  想到与大海相关的人物(8—13):自然想到具有大海精神的、为自由而战的、作者崇敬的历史人物,即对人文景观的描写:他们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献身。其实,这就是诗人普希金毕生的追求。

  4)、结构框架,整体把握: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噎咽→触景生情的回忆与联想(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决心(心中有大海)

  致大海:诗人告别大海大海引发诗人的回忆与联想铭记大海,以此激励自已自由奋斗不息

  作者要告别大海到最后心中装着大海,告别的是有形的大海,带走的是无形的大海(即带走大海的精神内涵:自由奔放。意味着不管身处何境,不管如何绝望,追求自由的心不会变)。实质上作者也是要学历史上为自由而战的人,即是对为自由而战人物景仰和吊唁,也是继续他们未竟事业的宣言。在专制黑暗社会有如此进步的表年,这是民族的大幸。

  练习训练

  说说本诗的主题,想想中外诗歌的异同点,议议大海的形象意义。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识字8》是第二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发现。本课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日常所见却并未注意的科学常识,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文。

  针对课文的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后,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谚语的意思,初步感受谚语的美;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引发学生主动地留心身边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

  教学重点为: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谚语的美;引发学生主动留心身边科学的兴趣。

  二、说教法

  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这篇谚语的内容较深,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中,我以学生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富有童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画中理解词语:在议中感悟句意;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境;在说中训练语言;在评价中激活思维。创设一种言、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运用“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议一议、贴一贴、读一读”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乐于参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学习合作。学生不仅领悟谚语的意思,学会读懂句子的方法,而且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四、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一)选准切入点,激发兴趣

  1. 选取农村儿童大多知道的两个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眨眼就来到。”导入新课,由于贴近学生生活的认知水平,既能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课题,同时向学生渗透谚语同自然现象的联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 在理清文章的思路(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之后,以“读课文,提出你不理解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能难倒你的伙伴,难倒老师”为引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同时,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快乐。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句子的学习。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生的一个个问题像一块块磁铁一样吸住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觉自愿行为。

  (二)学生探索的过程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设创各种途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知识的获得有自己体验的过程。为此,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最喜欢的句子进行学习,随机运用下列方法,因学用法。

  1. 画一画。(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①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画一画“娥眉月”“月团圆”。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相解释农历、娥眉、团圆。孩子觉得这个规律既有趣、又亲切。②搞清“一年有十二个月,哪个月初三、初四的月亮像娥眉;哪个月十五、十六的月亮又大又圆,从中使学生懂得:普通的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人们长期观察的结果,③“你认为初三初四的月亮像什么?十五十六的月亮又像什么?说出你的发现。”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想象,学生就会把作者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加以延伸运用。学生的语感得到深化、内化。④指导朗读读出对新月、圆月的喜爱。

  2. 做一做。(朝看太阳知西东,夜望北斗知北南。)学生对北斗了解的太少,因此,让学生观看北斗星活动的投影片,了解北斗,简单介绍北斗星的指向。通过“做一做”,借助太阳、北斗图,分辨方向。以情境激趣,为学生兴趣盎然的思考、朗读奠定基础。学生真切地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就能发现。

  3. 议一议。(蜻蜓低飞江湖畔,即将有雨在眼前。)①教师故意出错。“老师也喜欢这句话,也想读读可以吗?”教师读的过程中,故意丢掉“低”字,以此引出争论:有没有“低”是不是一样?让学生通过再读句子及与同伴地探索,理解“低”字的重要。②让学生在图上贴蜻蜓,检查学生对“低”的理解,使学生明确“江湖畔”的意思,理解句意。“低”字的处理,抓住了这句谚语的关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4. 演一演。(大雁北飞天将暖,燕子南归气转寒。)这句谚语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我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难点:①先出示上半句,明确谚语写的是谁,在句子下板书:大雁。再让学生自己解释“北飞”“天将暖”,教师随机在句子下板书:

  大雁 北飞 天将暖

  大雁 往北飞 春天

  最后用句卫子下面的词语排列句子,达到理解句子的目的──春天。大雁往北飞。②总结方法,运用方法,学生自己来学习下半句。③通过老师的疑问“春天大雁往北方飞,燕子往哪儿飞?秋天,燕子往南方飞,大雁往哪儿飞?”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懂得:大雁和燕子都是候鸟,春天一同飞向北方,深秋一同飞加南方。④演一演。“春天到了,大雁和燕子开始起飞。请问,你们去哪里”“深秋,你们又去哪儿呀?”让学生以自己创作的动作和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深对句子的理解,从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5. 读一读。(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这个句子浅显易懂,只要学生读一读就能理解。

  (三)朗读课文,提炼升华

  1. 在小组里展示自己。再给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保证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并提出要求:背下你最喜欢的一句谚语。如果你有本领,也可以背下你喜欢的两句、三句。目的在于:一是在读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二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让都能找到自信,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 小结。谚语是人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的规律,也是科学知识。这些规律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不信,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一场春雨,十场春雨。一场春雨一场暖,十场春雨要穿单。这样,学生就有了成就感──我们不仅学会了谚语,而且会编谚语呢!我们身边真的处处有科学!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3. 向自己的小伙伴介绍自己收集的谚语。

语文说课稿 篇6

  讲解这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让学生较具体地说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本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心。

  二、学情分析:本文内容较长,词语较多,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引发学生兴趣,熟悉内容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教师先作示范,让学生模仿。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点、: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让学生自己谈谈歌中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读书后填表,了解贝聿铭的巨大成就和成长轨迹。(学生互相交流)

  3、研读课文:

  (1)作者在介绍贝聿铭这些伟大成就时,全文是按照一种什么结构和顺序来介绍的呢?有什么好处?

  (2)观察图片,说说贝聿铭的建筑特点。

  4、拓展讨论:

  (1)既然是介绍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为什么会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本文的标题?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从贝聿铭这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身上,你能学到些什么?

  (3)现代汉语词典对“根”一词的解释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水分和养分,贮藏养料”。请你说说下面句子的“根”该如何理解?

  A.我的根在中国。

  B.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c.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4)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一词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配合得很恰当”。

  “和谐”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是如何体现“和谐”的特点?

  课后反思:因为课文比较长,所以处理材料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因此采用媒体幻灯片,可以更好地有助于教学。课前预习要做到充分。在具体教学中觉得比较成功的是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思考,改变预设方案,使得教学衔接自然,而且解决难点很轻松。但是遗憾的是开头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可以放在结尾,与体会贝聿铭的爱国情可以结合起来。文章来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文章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三、活动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结茧 蹂躏 懊恼 猝然 奢望 魅力 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

  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8-30

语文说课稿语文说课稿范文05-04

语文综合说课稿12-20

语文《老王》说课稿01-05

语文《观潮》说课稿01-06

语文《假如》说课稿01-01

语文《荷花》说课稿12-23

语文《母鸡》说课稿07-16

语文《鲸》说课稿05-17

语文《观潮》说课稿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