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近似圆锥形的沙堆,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导出课题“圆锥的体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2、探索实验,得出结论
A、动手操作
把一个圆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点,让学生观察削成的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要求先标出上底的圆心点,不改娈下底面,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B、观察猜想
观察、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突破知识点(1)“等底等高”;
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突破知识点(2)圆锥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2、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C、实验求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1)用天平称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木料的质量;(2)把圆锥体浸装有水的圆柱形水槽里量、算出体积;(3)用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圆锥体积=底面积 ×高 ×1/3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这道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2)基础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出示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操作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说课稿 篇2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空气》这一课题的第一部分《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空气》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本课题是继“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室常见知识”等基础内容后,第一次学习和研究物质,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等常见的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空气在小学科学已有接触,避免重复。课题开篇安排了实验2-1,一则可以学习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二则通过领会该实验设计的意图,以便加深体会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时的实验思路。认识了空气的组成后,教材结合空气的例子,给出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初步概念,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这里只能给出最基本的一些知识,教学时不宜扩展。到学习分子时,再从组成上进一步认识这两个概念。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常识性的了解,知道空气有体积,有质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知道动植物离开空气便不能生存等。但从化学学习要求的角度看,学生仅仅知道这些科学常识是不够的,需要系统地掌握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质,需要系统地学习对物质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由于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系统地学习的第一种物质,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完整的空气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化学并不难。另外,由于学生尚不完全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全面认识会存在障碍。教学力求避免过度重视记忆和过度拓展。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投影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燃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离不开空气的观点。进而提问“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引发学生讨论发言:比如“拿一个食品袋,将其自由放置,欲将其密封,发现里面有气体使其膨胀”等等。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过渡:既然空气无处不在,我们又离不开它,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由什么组成的呢?
第二环节: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投影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6页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设计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意在让学生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做实验前,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验2-1并抢答以下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然后演示实验2-1,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好记录,得出空气中约含有1/5氧气。学生通过观察具体操作(注意细节,先后顺序,速度等),分析讨论如果我们做实验时减少的体积小于1/5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教师补充为什么这个实验用红磷不用白磷、Mg,S、C等其他物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以及实验的严谨性,并体验很多理论都是在不断实验不断总结中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的。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组成。那么根据已有的知识我们知道剩下的气体中含有氮气,那么还有其他气体吗?学生阅读课本第27页归纳总结空气的成分,意在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严谨的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巩固提高
通过阅读课本第27页,学生得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进而引出物质的分类: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像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分别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都是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然后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加深印象,顺便做几个小练习巩固一下以上所学。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最后,通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应理解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项,会做误差分析;(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3)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以及会判断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类别。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简说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通过调查研究,弄清这里贫穷的原因;随后重点写了西门豹是怎样巧妙破除迷信的;最后略写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二是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是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难点是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人烟稀少、老百姓、眼睁睁、旱灾、迎接、徒弟、扑腾、提心吊胆、渠道、灌溉、收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三、教学建议
1.会认的字,可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淌”(后鼻音);会写的字,注意区别形近字,如“淹”与“掩”、“官”与“管”、“旱”与“早”,注意“淹、渠、灌、溉”中三点水在田字格的不同位置。
2.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主要内容。西门豹治邺的事迹,表现在三个方面:调查→除害→开渠。如果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变化,可分为:故事发生(邺地田园荒芜、人烟稀少)→故事发展(调查原因、掌握证据)→故事高潮(严办首犯、为民除害)→故事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课文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因此,分析体会人物对话是理解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课文的对话主要有如下特点:
(1)以对话反映故事内容。西门豹初到邺地,看到土地荒废,民不聊生,于是进行调查。文章妙在没有细致描写西门豹怎样查看,怎样专访,怎样研究,只用他的“四问”与老大爷的“回答”来反映,省却了许多繁琐的叙述交代,显得干净利落,真实可信。
(2)以对话表现人物机智。西门豹弄清了邺地田荒人少的原因后,说道“河伯还真灵啊”,表面上似乎相信,似乎赏识,实际上是欲擒故纵。“我也去送送新娘”,一语双关,他要借送新娘惩办首犯的计划已然成竹在胸,这样说只是防止过早泄露,避免打草惊蛇而已。如此话语,无不表现了人物的机巧和智慧,这是对话的妙处。
(3)以对话揭示矛盾斗争。到了送新娘的日子,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麻烦你去催一催”,他不直接戳穿坏人骗局,而是用既幽默又客气的话语,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惩治了邪恶,教育了百姓。
3.通过大胆提问,以问题的探究来把握课文内容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几个能整合课文内容,思考价值比较大的问题共同讨论、探究。比如,你觉得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可明确以下几点:
(1)从课文第一部分可看出西门豹是一个善于调查研究的人,他精心选择调查对象,问得也很巧。
(2)从课文的主要部分可看出西门豹是一个有智慧、讲策略的人。当西门豹从老大爷那里了解到真实情况后,他并没有马上揭穿事情的真相,也没有立刻采取措施,反而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这一番话,表面看来仿佛是西门豹对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一事表示赞同,而实际上西门豹此时早已识破巫婆、官绅愚弄百姓、骗取钱财的那一套,并且想好了将计就计、揭穿骗局的一整套方案。这足以说明西门豹智慧过人。如果有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西门豹罢官的故事,增加对西门豹的了解。
又比如,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而去参加河伯的婚礼呢?这个问题,是课文难点所在。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为以后兴修水利打下坚实基础。
4.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应在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完成。这一部分生动地记叙了西门豹是怎样一步步地实施揭穿骗局、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策略的。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这样一方面可以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满意为由先救下姑娘。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以“麻烦”巫婆向河伯通报情况为借口,将巫婆投进漳河。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以巫婆久久不归、麻烦官绅头子催一催为借口,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以巫婆和官绅很久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为借口,又要把官绅们扔下漳河;官绅们跪下磕头求饶,西门豹并没有立刻放过他们,而是说“再等一会儿”(这“一会儿”对官绅们的震慑可想而知);过了一会儿,西门豹才让官绅们起来,并让他们回去。(这时西门豹知道官绅们是彻底被制服了,达到了破除迷信,教育老百姓的目的。)巧妙之四,讲究策略,区别对待。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西门豹胸有成竹、不露声色地实施了惩治恶人、教育百姓、破除迷信的预定计划,表现了他的过人的智慧和谋略。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惩治巫婆、官绅头子的办法很巧妙,但是不是唯一的'办法。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这样,可以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5.进行角色表演。课文第二部分故事性强,情节吸引人,适宜进行角色表演。
表演要以熟读课文为基础,注意层次性。首先,基本上按照课文的描写表演。可以让学生先分小组练习表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次,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为课文中没有描写语言的其他人物(官绅等)加上语言,再进行表演。表演时还要注意加上恰当的表情,适当准备一些道具。
四、参考资料
关于课文的故事 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有记载。司马迁作《史记》,在其中专门写了一章《滑稽列传》,记载齐国的淳于髡、楚国的优孟、秦国的优旃等人如何用“滑稽”批评君王,魏国的西门豹如何用“滑稽”战胜迷信,为民除害的故事。
西门豹 战国时期魏国人。西门,复姓,名豹。魏文侯时任邺令。曾破除当地“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并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溉,改良土壤,以发展农业生产。
巫婆 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官绅 指旧时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
西门豹罢官 西门豹初任邺地的县官时,为官清廉,终日勤勉,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深得民心,不过他对魏文侯的左右亲信从不去巴结讨好,所以这伙人怀恨在心,便勾结起来,说了西门豹的许多坏话。年底,西门豹向魏文侯作述职报告后,政绩突出的他本应受嘉奖,却被收去了官印,魏文侯罢了他的官。
西门豹心里明白自己被罢官的原因,便向魏文侯请求说:“过去的一年里,我缺乏做官的经验,现在我已经开窍了,请允许我再干一年,如治理不当,甘愿受死。”魏文侯答应了西门豹,又将官印给了他。
西门豹回到任所后,开始疏于实事,而去极力巴结魏文侯的左右。又一年过去了,他照例去述职,虽然政绩比上年大为下降,可魏文侯却称赞有加,奖赏丰厚。这时,西门豹严肃地对魏文侯说:“去年我为您和百姓为官有政绩,您却收缴了我的官印。如今我因为注重亲近您的左右,所以印象好,您就对我大加礼遇,可实际功劳大不如过去。这种赏罚不明的官我不想再做下去了。”说完,西门豹把官印交给魏文侯便走。魏文侯醒悟过来,连忙对西门豹表示歉意说:“过去我对你不了解,有偏见。今天我对你加深了认识,希望你继续做官,为国效力。”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数学教师的4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相交与垂直》,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相交于垂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形象直观的线,自然引出相交和垂直的概念,再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感受相交和垂直,便于学生的理解,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以及角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形体的基础,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相交和垂直并能用三角尺画垂线;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过程,培养学生辨别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确定的教学难点为: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
二、说学情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础上由于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的影响,学生对相交和垂直的概念很容易理解,但是在画垂线时可能会出现错误,操作不规范,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操作的具体指导。以形象促抽象,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突破难点,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将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垂直现象,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理解互相垂直的含义。通过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在探索中总结规律,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活动中,获得发展。
四、说学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我会让学生在观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与交流,进行积极的思考,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理解新知,掌握和应用新知。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情境导入,引入新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强化训练,巩固新知;小结归纳,拓展新知;布置作业,内化新知。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入新知
上课伊始,教师用一根红色的线引出学生学过的知识点:线段、射线、直线,接着出示图片剪刀和红十字并提问学生:如果在这两幅图中抽出两条直线,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的两条线是相交的,老师接着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出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相交
首先,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刚才看到的.两组图片,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就是相交的。相交的这个点就是它们的交点。接着课件出示没有交点的一组直线,教师提问:下面这两条直线相交吗?并提示将直线延长看看是否相交?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画一画后汇报,预测学生发现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了。教师给于肯定性评价后讲:其实两条直线看似不相交,但是延长后会相交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常见。接着大屏幕展示情景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呢?预测学生回答发现高楼是梯形的形状,还发现高楼的两腰的直线延长后是相交的,最后教师总结: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两条直线的关系只是相交的一部分,直线可以向两端无线延伸,延伸后就相交了。
活动二:认识垂直
然后老师提示学生:直线相交后所形成的角有很多情况,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画相交线并量一量夹角,看看发现了什么。预测学生小组活动后,小组一发现:相交成的夹角有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小组二发现:他们相对的角的大小还相等。老师给予肯定行的表扬后提醒学生:有没有发现一种特殊情况呢?预测三组学生发现:相交所成的角都是直角,四个角都相等。教师总结:这是相交里的一种特殊情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得到一组垂线呢?提醒可以折一折也可以用直角尺画一画,组织学生同桌之间动手操作并展示,预测学生一利用折一折的方法,最后量一下折痕发现是互相垂直的,学生二用直角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画出的,教师表扬方法很好:用直角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可以很方便的画出垂线。教师指导画一组垂线的方法:先画一条直线;然后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对齐所画直线,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延长两条直线,就是互相垂直。
环节三、强化训练,巩固新知
在练习环节我将安排大屏幕呈现两道不同的题。完成后注重反馈中的交流,学生在反馈中品味成功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
环节四、小结归纳,拓展新知
练习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知识梳理,师生总结。让学生同桌交流汇报的形式完成小结环节。学生在小结中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环节五:布置作业,内化新知
基于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在下课之后呢,我会布置两个小作业,第一个是课后练习题的第1、2、3题,第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回到家跟爸爸妈妈交流今天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不断的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等方法参与本节课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带给各位考官清晰、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现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说课稿 篇5
各位专家、老师们,中午好!
我向大家简要地说一说本课的设计思路。
《雷雨来了》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炎热的夏天》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儿童认识夏季常见的雷雨,认识雷雨的形成和雷雨的利与弊,掌握日常躲避雷雨的方法,从而培养儿童认识、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情感方面:通过观察、认识电闪雷鸣等自然现象,激励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同时启迪学生珍爱生命,警钟长鸣;
2.行为习惯方面:增进儿童对雷雨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知识技能方面:了解夏天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自然常识、生活常识,掌握躲避雷雨的方法,在观察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通过对本课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了解雷雨的形成原理,掌握避雷的知识。为突破重难点,我是这样来设计整个教学流程的:
整个教学过程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谈话引入,走进夏天”。课始,我让学生聊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在小朋友你说我说中走近雷雨,激发了小朋友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是“博士引路,认识雷雨”,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夏天怎么会有雷雨的,然后通过听听、摆摆、问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明白雷雨是怎么来的。这一环节,我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将雷雨产生的科学道理情景化、科学化,让学生轻轻松松知道雷雨的形成。
第三部分是“行为辨析,躲避雷雨”。在讲述雷雨的危害时,我挖掘发生在身边的资源,讲述了要好的小朋友不幸的故事,震撼了孩子的心灵,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小组的讨论、老师的`动情讲述,结合视频中呈现的正反事例的辨析、大家都来帮助小朋友,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避雷雨的方法。最后,我还引导学生从一些现象中来提前知道雷雨要来了,把雷雨的危害降到最低。
最后是“转换角度,感受好处”。雷雨给人类带来危害,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它也给予了人类许多好处,我将时事巧妙地补充进了课堂,让学生放眼社会,发现雷雨在一定时候服务于人类,培养了学生的朴素的哲学理念。
鲁洁教授曾经指出: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应该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再回到生活中去,要真正地融入生活世界,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本堂课我努力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教给学生实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实践品德课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在座的专家前辈们多提宝贵意见,让我在品德学科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宽、更远!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我认为教师上课其实就是一门扮演艺术,关键是要让同学能来听你的课,看你扮演。首先要让同学喜欢你,然后才会喜欢你上的课,这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而且教师要调动同学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同学的兴趣。
老师一进教室不应该立刻侃侃而谈,不知同学在不在听,只管自身讲,也不注意同学有什么反应,所以要让同学来听你的课,一进教室在讲台上立定,目光循视全体同学一遍,确定同学都进入角色了才可以开始讲。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第3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本课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a)
本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听起来比较笼统难懂,(初一同学比校难理解,通过演示创设情景把题目改为木散为器,帛裁成衣较易理解)其实也比较容易,指是将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全新的形态。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步骤却是现代图案设计中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叫变异过程,是现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b)
前后知识联系:本课内容是在第一章"人类生活需要美的装点--基础图案"中学习图案设计的一个重点,从第一课的中国保守工艺美术欣赏,到第二课图案设计的基础点、线、面的构成,再从点、线、面的构成原理转入本课内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结合后面的色彩的调配与运用原理,为最后的'"写生、变化与构成"图案设计作铺垫。(形成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学习图案设计过程。)
c)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分割和构成的概念,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先临摹,再通过分割与构成独立完成一张作品。
d)
至开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使同学了解什么是"分割与构成",以和它在图案设计中的意义。②通过"分割与构成"练习,提高同学的形象思维能力、构成能力和发明能力。③同时培养同学对图案的装饰美的审美能力。
e) 我认为教学重、难点最能体现课题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 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分割与构成的规律,为构成图案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分割。
教学难点 :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
二、 说教法、学法
同学分析:初一同学心理刚开始幼稚但又不幼稚,思维习惯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摹仿、再现。而且对图案在头脑中还没有正真形成图案设计过程的观念。为开启同学丰富的想象力,使同学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发明思维的跃进,尝试着用分割与构成的创作练习,使同学体会到发明过程的甘苦。
为了使同学激起更大的兴趣与热情,由被动变为主动,既锻炼同学形象思维能力(脑),构成能力,发明能力;也可以锻炼同学的表示能力(手);同时提高同学的审美能力(眼)。真正体现眼脑手的协调并用的原则。
根据同学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教学法:
同学总是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同学轻松的掌握知识。在导课的时候创设"桌面整理"的活动,看谁分块安排合理,使桌面既美观又便于使用,使同学初步了解分割与构成的观念。
2、 观察、发现法
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同学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体现同学的主体,是同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体会象科学家那样探索发现真理的滋味。让同学观察"花瓶与人头"的图案画,使同学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画面,激发同学进行分割练习的欲望。
3、 演示、练习法
这是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人"的图案分割构成,教师演示只是让同学掌握其中的分割构成的方法,而不是让同学剽窃教师的想法,给同学建议,引导同学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同学练习,根据教师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用实际,先选定要构成什么图案,再划分为几块,概括成几个几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后拼合成预定的图案。可以展示同学丰富的想象力。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节有三个高潮一开始导入 和中间讲解
(以同学自身动手练习引入)师生问好后,教师巡视同学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书、作业 本、文具盒、尺、笔、圆规等用具,让同学在再短的时间内整理好,使"桌面"上即整洁、美观,又要便于使用方便,看同学怎么安排这个桌面。(同学准备教师巡回指导讲评)这是桌面的分块与安排,再结合教室的布局,最后引申到课桌以和家具的制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与缝纫。
同时板书: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5分钟)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割与构成。
板书:--形块的分割与构成
1、请同学先自身来说说什么是分割,(同学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分割是将一个形分成若干等分;结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内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间分割,关键是怎么分,)分为随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范画讲解,分割成自然形、几何图形。)相对应的还有规则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规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刚才作的练习按各自的功能分割)。
2、 构成又是什么意思?同学回答:指将各分散的元素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形态。
把这两个的步骤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现代设计中的过程被称为是变异过程,它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板书:分割与构成指将原来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新的形态。
3、出示几个简单的构成图形,让同学用自身的语言来归纳,得出它们的构成方式:
① 衔接的构成方式,几个相同或相似的单元形左右或上下相接。
② 重叠的构成方式。
③ 减缺的构成方式。
④ 错位的构成方式。
⑤ 转换的构成方式。
⑥ 渐变的构成方式。
⑦ 分离的构成方式。
让同学能通过自身发明思维,通过自身的想象,创作出全新的一幅构成力案,采用剪裁的方法,来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与眼、脑相协调并用。
教师以课堂直接示范:
1、先让大家来回忆一下牛的头部大致有几个局部,角、眼等。再进行简化为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有计划的在一张方块的纸上表示 出来,教师示范在纸上画出牛头的几个局部的几何图形,然后直接剪裁,最后构成一幅完整的牛头的形象。
2、其次出示知了和狗的头部图案,教师要强调的是:先确定好你所要构面的是什么图案,再在纸上进行有规律的,合理的分割:"要根据图案的需要进行有目的地分割"。
3、通过教师的演示,范画的出示:打开同学的创作天地,都事先定好了图案,鱼、树、狮子、小丑,再确定为几个体块,概括成几个图形,合理的分布到一张纸上,这有一定的难度。
4、之后教师给同学总结分割的几种方法:
① 两等形分割,发生正负形。
② 多等形分割,发生对称群。
③ 不等形分割,组成意象形。
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自由分割--自然形、几何形
1、分割 规律分割 功能分割
2、构成--重新组合
现代设计的基本原理,变异过程
分割与构成指将原来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新的形态。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
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
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
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课前活动,接近文本
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里既起到了范读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体现了师生平等,师生互动。还起到了品诗赏画的效果。
D 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 出示课件,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
客的意思课件 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此时此刻,我也想把浓浓的思乡情读出来!读完后,同学们,不由自主的鼓掌,请同学评议我读得好在哪里,再请同学读出诗人的浓浓的思乡情。 这就是以见衬不见,诗中有诗,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把抽象的思乡之情与温暖的家庭生活拉近,增加层次感。还让学生评议老师,真正体现民主、平等。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这我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当中的第23课《黄河的主人》。
一、教材分析: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的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课文按照人们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规律,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顺序来结构全文。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汹涌奔流的黄河足以让作者惊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讶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场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准确找出最能体现本课中心思想的句子,理解“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5、能结合课文内容,激发挑战大自然的豪迈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和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交流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读书自己解决。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领会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把她分为四大板块
一、 诗文导入,感受黄河的壮美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有关黄河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讲出黄河在自己心中的印象,教师相机板书(黄河)。接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观看黄河的视频,一边欣赏,一边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句赞美眼前的黄河 。
之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心中的黄河,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黄河的壮观 。(简评:这一个环节设计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利用学生积累的古诗文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初步感悟黄河惊险壮观的气势,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 赏读结合,体验筏子的惊险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1、 认识筏子。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筏子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一边看筏子,一边说筏子,从而认识筏子这一水上交通工具。
2、 文字感受筏子。学习2-5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作者看到筏子后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感受作者的那份担心、惊讶,体会筏子在黄河上的那份惊险。
3、 欣赏筏子。让学生欣赏艄公驾着筏子漂流在黄河上的视频,亲眼目睹筏子在黄河上的惊险。
(这一个环节由直观图片到抽象的文字,再到直观的影像让学生对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那份惊险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下文感悟人物品质做了反衬与铺垫。))
三、 自读自悟,内化艄公的形象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心中艄公的样子,之后出示图片再认识艄公,原来梢公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饱经风霜的老人呀,这样一位普通的'艄公又怎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的呢?
板书:主人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为关键的中心句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一句话,深入到文本,自读自悟,互论互品,用自己的话谈谈梢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分别表现在哪里?读相关的句子,适当地点拨、评价,让学生读中有思,有感,有悟,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再一次走进艄公,深入艄公的内心世界,去发现艄公能战胜黄河的其它原因。
(评价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来感悟人物品质,与文本对话,把握了文章的主要意图,同时,以“先收后放”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潜心会文,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在交流中将自己的认识不断完善。)
四、延伸拓展,升华艄公的精神
刚才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1、学生自主选择:
黄河,我想对你说……
艄公,我想对你说……
同学,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说……
2、教师总结加以升华:黄河是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养育了无数个像梢公一样的中华儿女,生活在黄河边的儿女们,在黄河母亲的孕育下,变得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终于成了这黄河的主人。
五、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黄河的主人》,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惊涛拍岸、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领略了黄河的主人的智慧,机敏的风采,而且领悟了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我相信,只要努力拼搏,不畏艰险,我们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事业的主人!最后,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认识其他挑战生活的主人,将他们的故事写下来进行交流。
附板书:
黄河的主人
↓
艄 公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以上是我上课之前的一点思考,如有的不当,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
说课稿 篇9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一课是湘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四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五个环节对本课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把花卉纹样的设计运用作为教学内容,考虑花卉纹样的文化内涵及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教材围绕花卉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展开,让学生感悟民族传统纹样的魅力。在内容上,从花卉的写生,到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手法,从单独纹样的形式,到连续纹样的组合变化,循序渐进并强调学以致用的观念。在形式上,设置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为某件生活用品设计一个对称或者均衡的单独纹样,活动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花卉,为某件物品设计一个连续纹样,由表及里,由简到难,都注重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今天我们主要针对活动一开展学习和设计。课标要求,在这个学习领域中,学生要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以及“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让学生了解掌握图案设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生活用品加以装饰,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依据课标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借鉴中国传统花卉纹样的造型与装饰特点,运用变形与装饰手法设计花卉纹样。
过程与方法:了解花卉从写生到变形的完整过程,学会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运用一定的组织方法,为生活用品进行装饰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民族传统纹样的魅力;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传统纹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了解花卉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方法,进而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二、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学习过《黑白世界》一课,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的组合变化制作出黑白不同的灰色层次,为本节课中利用点、线、面的综合表现来装饰纹样,奠定了基础,所以,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思维上,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通过观察和引导,能够对事物的规律和特点有一定认识。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创设情景教学法:学生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让学生融入到花的世界中,感受花的美丽,花不仅带给我们芳香,还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
2、 观察、对比法:这是我在本课中采用最多的方法,有六个问题是采用这个方法解决的:
(1)大自然中的花与物品上的花有什么不同。
(2)纹样变形的过程。
(3)纹样装饰利用哪些不同的元素。
(4)元素相同,但形状、大小、粗细、排列方式有哪些不同。
(5)适合纹样和单独纹样的不同。
(6)均衡式和对称式在结构上的不同。
对比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3、 直观演示法:这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运用直观演示代替单纯的`说教和凭空想象,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总结变形和装饰的方式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上述教学设想,我主要从以下环节开展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欣赏花,融入到花的世界中,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花,感受花的美丽,花不仅带给我们芳香,还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
2、对比大自然中的花和物品上的花有什么不同。对比中总结出纹样的定义。然后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纹样的变形,是在写生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再运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形等手法完成的。二是纹样的装饰,利用点线面,以及点线面的综合运用进行装饰。
3、让学生在对比中总结出什么是适合纹样,什么是单独纹样,然后借助骨式对比发现单独纹样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
五、课堂评价
本节课我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评价。首先,评价学生是否了解传统花卉纹样的造型与装饰特点。其次,评价学生是否做到了勤于观察、善于借鉴、精于制作、学以致用。第三,评价学生的作业,看学生能否熟练地运用变形与装饰手法设计一个对称的或者均衡的单独纹样。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春风说课稿说课稿《春》11-18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