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7-17 03:46: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垫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

  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

  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

  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

  2、放大棋盘学生观察结构。(明确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3、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4、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出算式19×19。

  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全班组织交流。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实践应用

  1、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84页。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目标的确定: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四、说教法和学法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体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思维更活跃、更发散。

  五、说教学流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口算训练:(3分钟)

  300×20= 100×10= 13×100= 20×500=

  40×200= 3×400=50×70=600×30=

  700×10= 800×20= 15×20=30×14=

  (二)、复习旧知,揭示课题(3分钟)

  1、说出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指名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并说出换算的方法。

  7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出示84页主题图)

  谈话引入:同学们刚才看了这么多图片,体育场、森林、首都北京的面积都很大,测量这种较大的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位新朋友。(板书课题)

  (三)、以标导学,探究新知:

  1、自学提示:(2分钟)

  ①自学课本84页,划出重要的句子。

  ②认识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③阅读“生活中的数学”,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学生自学(7分钟)

  师:自学时想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每个知识点可用横线划出,疑难问题要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自学过程,掌握学生自学信息。

  3、自学反馈(8分钟)

  汇报自学成果:

  ① 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②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同学们想象一下)

  师:认识了 1公顷、1平方千米。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加深记忆,帮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

  ③教师引导学生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

  我们的一间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和起来面积约是1公顷?(200个) 空旷的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④问:你知道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吗?(引导学生推算。)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4、教师总结:(2分钟)

  这节课学习了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还学习了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这些知识要牢记在心,才能正确运用。

  (四)、巩固练习:(8分钟)

  1、课本85页第1、2题

  2、填空:

  4公顷=()平方米20000平方米=()公顷

  5平方千米=()公顷80公顷=()平方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900平方米=()公顷

  (五)、课堂检测:(7分钟)

  1、填空:

  8平方千米=()公顷6公顷=()平方米

  40000平方米=()公顷100公顷=()平方千米

  700公顷=()平方千米

  北京世界公园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微缩景观公园,面积约47()。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米,也就是( )公顷。

  面积是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米。

  2、在○填上“>”、“ <”或“=” 。

  3公顷○3000平方米

  500公顷○5平方千米

  70000平方米○7平方千米

  6公顷○600平方米

  3、某农场有一块长方形的水稻田,长是800米,宽是400米。这快水稻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六、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4、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5、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就是用连乘来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理清解题思路。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跑步、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入手,通过让学生根据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复习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接着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选择信息完成问题,进而揭示,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寻找两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有用的信息。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根据卖保温壶的情景,自己动脑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课中穿插微课,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了学生从已知信息出发进行分析解答。然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不知一种,但为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我采用了用微课来讲解分析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去分析,这样用微课展现出来,也能让学生集中精力轻松的观看,并理解。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跑步的练习,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让学生讲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你还想学什么”?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先应用综合法,根据从已知信息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读写、数位、四则运算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小数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有不少学生已经认识并会读写小数,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小数的起始部分,是今后继续学习小数意义和小数四则运算的必备知识。

  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注意体现“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义的……”课程理念,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选取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学情分析,我拟定了以下目标:

  二、说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认识小数并体验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会正确读写小数。

  2、通过与整数的比较,知道小数的组成,能熟练说出一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各是多少。了解小数的十分位、百分位。

  3、通过模拟购物的`情境,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会熟练说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提高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小数。

  多媒体播放明明妈妈买水果的录像:电子称上依次显示出:3.25、0.8、2.7这些数,并适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的区别,引出小数,板书课题。这样引入使学生知道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小数的积极性。

  环节二、师生交流,认识小数。

  这个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借助经验,读写小数

  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了读写小数的能力。因此我让学生先试读这些小数,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反馈、纠正和同伴互助、讨论汇报得出读写小数的方法,使学生正确的进行小数的读写。这样教学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步:比较迁移、认识小数

  此环节我采用对比迁移的方法,先让学生观察小数与整数的区别,很自然地引出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地教学。并借助整数的数位迁移到小数部分的数所占的位置也有名字,从而告诉学生2在十分位上、5在百分位上。这样设计既沟通了整数与小数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简单的分析推理能力,蕴含着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三步:模拟购物、理解小数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根据三年级孩子喜欢游戏的特点,我设计了模拟购物的环节,让学生理解用元作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首先多媒体出示部分商品及价格,要求学生先读出这些小数,接着进行小组

  合作。要求各组选出一名学生当售货员,一名学生当核对员,另两位学生当顾客,进行模拟购物。购物时要说出物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说对了,就把相应的图片送给他)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在汇报的基础上进行

  交流、概括。得出结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十分位上的数表示几角,百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环节三、指导看书,培养习惯

  课堂上我及时指导学生看书,并让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填一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环节四、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数学知识的掌握,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课堂训练。依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因为这节课是起始课,基础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把教材练习十八的第1题、第3题、第5题作为基本练习题。通过这个练习,巩固新知,使学生熟练地读写小数,掌握小数的组成。

  (2)趣味练习

  这个练习借助动画,加上童声配音,使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会把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又会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加深对小数的理解。

  (3)拓展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进一步的认识小数。我设计了拓展练习。出示三张数字卡片,让学生用这些卡片组成小数,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以上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会新知的同时,形成技能。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环节五:梳理反思,全课总结。

  课堂总结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在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和学习方法后,我进行及时总结,总结中有知识的概括,有数学思想的渗透。既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关注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的活动经验。

  六、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捷性。整体来看,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心,又凸显了清晰的课堂结构。

  附板书设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3.252.70.8……都是小数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25读作:三点二五

  十百

  分分

  位位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初步认识》的说课,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教。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50、51页的例1、例2和51页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二的第1、2题。

  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上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些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学好。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3)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用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联系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学校要开联欢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主题材图,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以情景图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页的例1

  (1)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同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书写除法式子,利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先进行计算,明确商应该是多少。]

  (3)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书写笔算除法,并懂得竖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称。

  (4)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2、教学例2

  (1)出示图画

  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2)学生操作学具,通过摆摆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几组,还剩几盆。

  [有余数的除法试商学生还不会,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

  (3)让学生尝试列横式。检查学生列横式的过程与方法。校正。

  (4)学让尝试列竖式计算,把学生的式子展示。

  (5)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3、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笔算式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像这们没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51页“做一做”题。检查,展示学生的练习。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

  2、判断练习:课件出示。

  3、练习“练习十二”中的第1、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检查,指名说说计算过程。课件出示正确的书写过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算分如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课前谈话。

  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哪位小朋友愿意来作一下自我介绍?(由学生自愿上台介绍)

  这时师肯定:面对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错!我们跟人打招呼就应该这样正面对着别人。还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作一下自我介绍?(再请一位学生上台自我介绍)

  师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对着大家,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时老师站在一侧说:你能转过身来让老师认识一下吗?并问其他学生: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侧面)。

  这一课前谈话的设计,不仅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而且能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步.导入新课。

  首先谈话:以前上课都是一个老师在讲,今天这节课我们改变一下方式,老师准备请张老师跟我一起来和同学们上课,大家欢迎吗?(欢迎)那么请看录象,从而引出张老师上课的导入片段:美术上画同一物体杨桃,却得到了不同的画面,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观察物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从而导入新课。

  第三步.探究新知。

  1、认识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的书柜。提问:你能指出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我组织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书柜并讨论哪里是正面,哪里是侧面,哪里是上面。最后,再由张老师总结:一般情况下,有门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侧面,柜顶上的一面叫上面。

  (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练习

  播放录象:生活中有许多类似图书柜的物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里是他的正面,哪里是他的侧面,哪里是他的上面。下面我们就来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由我组织学生讨论完成并谈谈是如何思考的.。最后再由张老师总结,拼出图形。

  (这样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体现了从直观逐步抽象过度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抛出疑问洗衣机,冰箱的上正面、侧面和上面是相对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变而改变,那么长方体模型我们该如何确定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呢?接着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由于观察的方法不同,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对其进行观察的指导。我就适时请出张老师对学生进行观察的示范、指导,并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说出下面正方体、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接着由张老师作出总结并提问:桌上这个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又各是什么颜色的吗?改变它的位置你还能说出来吗?最后再由张老师来总结:观察者的位置不变,改变物体的位置,观察到的图象也会发生改变。

  4、练习

  首先播放录象: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

  学生判断,并在小组里说说理由后组织学生下位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

  最后由张老师总结:观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观察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老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不但解决了本课的一大难点,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5、活动。

  (1)观察文具盒。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文具盒,先坐着观察,再站着观察,然后下位从不同方位观察并思考: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两个面?在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因为正方体、长方体每两个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2)观察正方体。

  观察正方体,从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图形?从它的侧面看呢?上面呢?为了能准确的研究,先请张老师进行观察前的指导然后再组织学生按老师示范的方法观察、活动。最后还是由张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从正方体的每一个面观察得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

  (3)观察两个正方体。

  同桌两人合作,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再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说说分别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同桌两人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然后由张老师总结。

  (4)游戏拍照片。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和右侧面;(3)粉笔盒的正面和左侧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该站在粉笔盒的哪面拍呢?说说你的想法。然后再组织学生活动验证。

  第四步.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物体,你有些什么收获?请大家课后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看看各能看到几个面,说给别人听一听。说到这里老师想到了一首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呢?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想一想,也可以请教你 的爸爸妈妈。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东、南、西、北是在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对方位的再一次认识,它为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方位知识和看简单的路线图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有:认识东南西北、辨认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教材在设计上都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是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次之前已经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在面对地图时,对东南西北的辨认就有一定困难了,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能力目标:学生能识别平面图上的不同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建构的特点,我把掌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八个方向的定义,并能辨认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辨别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作为本课教学难点,关键是充分利用空间位置,引导学生认知方向、辨别位置。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是位置与方向的教学,学生的位置感只是从生活中的经验认识所建立的表象,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水平方向分的东、南、西、北等方位的概念,是比较困难,因此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1、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2、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一)谈话激趣,倒入新课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做一下自我介绍;介绍好自己后,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跟我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从而引出新课。

  教师板书:东南西北

  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提出问题,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辨别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阳辨别方向,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等等。这样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汇报、交流,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教师提问:我们站在校园里,你能辨别现在的东南西北吗?你们感觉东在哪里呢?学生猜测,意见不一。并且说说学校的东面都有些什么物体?让学生将物体与方向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方位的记忆。“东找到了,你们现在还可以找到哪个方向呢?”预计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西,并且理解东与西相对,南与北方学生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的或将学生置于学校的具体情景进行理解,从而明白南北相对。这里教师不对学生做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习惯。认识了东南西北,接着我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站队时东南西北分别站着谁?

  随后安排一个开火车找方向的小游戏,让学生闭眼想象,睁眼判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教师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介绍在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然后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立一个中心点:岗亭,标出东南西北。在找出东、南、西、北方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呢?换新的观察点,找相对方向的建筑?如:我们现在新华书店,那它的东面是?北面是?让学生在相互的说,在不同观察点的不同建筑。

  (三)综合应用

  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自己所在城市:重庆,在看看重庆的东、南、西、北方都有些什么城市呢?

  (四)课堂小结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11-30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数学广角》说课稿03-01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0

《数学广角》说课稿01-15

《数学乐园》说课稿04-03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小学数学三年级说课稿模板04-11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7-20

数学说课稿(经典)06-09

数学说课稿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