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10-12 08:30: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7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⑵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眼中有文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脑中有目标,彰显文本德馨主题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又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心中有方法,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一)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多媒体辅助法

  【设计理念】“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本课中,我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辅以适时点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法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研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琅琅书声中,品味,理解,感悟。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决难点问题。

  四、胸中有流程,达到授之以渔效果

  本节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走进陋室

  伴着悠美的古典乐曲,多媒体播放“梅”、“竹”、“松”的画面,教师吟诵经典诗句导入新课,然后教师破题,介绍铭文特点。

  【设计理念】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所以,导入时诗句的点缀既营造了课堂典雅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二)朗读感知,踏访陋室

  在此我安排了四读蓄势:

  1、初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找出韵脚,男、女生接读)

  2、译读(学生运用“替、留、调、删、补”的翻译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3、疑读(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4、畅读(学生流畅的读文后,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包括: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四个步骤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美读品味,欣赏陋室

  1、理内容

  学生品读探究:

  ⑴ “陋室”“陋”的理由。

  ⑵ “陋室”“不陋”的理由。 此处插入【课堂实录】

  明确:

  ①环境雅 ②情趣雅 ③心志雅

  2、悟主旨

  (1)文章哪句话能统领全篇?

  (2)教师补充介绍《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学生讨论室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明写法

  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托物言志)

  【设计理念】“非读无以训练语感 ,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和品思结合的方式,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赏文赏情明写法,边读边思悟其间。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四)探究感悟,话别陋室 此处插入【课堂实录】

  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畅谈感受,话别陋室。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五) 积累名篇,铭记陋室

  学生赛背课文,积累名篇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附: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刘禹锡

  环境雅

  陋室不陋 情趣雅

  心志雅

  托 物 言 志

  【设计理念】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五、课后谈收获,总结教学得与失

  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语言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精神境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情感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本语言积淀为学生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学习,读中培养语感,品中揣摩美词,悟中升华心灵,学生的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爱好,继续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2、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有些讨论会偏离中心,教师应适当的调整讨论的进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3、今后教学中继续凸显“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只有真正落实到“读”,学生才能够理解文章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

  《老王》是写人散文,主要写了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 ,反映了老王艰苦的生活及其苦境中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也体现了作者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二、目标、重点和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要求,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阅读课文,能概括出人物特征,初步领悟作者所要表现的“善”——认识善;

  2、通过文段朗读体会和讨论交流,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品味善;

  3、联系文章背景和写作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在生活中践行“善”——寻找善、践行善。

  重点:分析“老王”和“我”两个人物形象,在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特定时代背景,力求对人物品质有深入认识。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杨绛的人格魅力,学习她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精神关注不幸者的做法。文革背景。文革 ,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这段历史,要到八年级下学期才会涉及。语文里,第五单元季羡林的《幽静悲剧》里会涉及一些。那是个一切颠倒的时代。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那时的一些异相,有必要做较多的补充说明。

  三、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和探究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和探究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程序

  1、直接导入,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文章《老王》。

  (1)先请大家欣赏一副素描,根据杨绛的《老王》画的。(出示画面“老王”)大家欣赏一下,你们喜欢吗?

  (2)这样一位老王,73岁高龄的.杨绛为他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还被选入了中学课本。杨绛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有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熟知的杨绛?

  老师补充相关知识。

  这样,利用人们的一般印象和作者文字的矛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课文,认识善:

  老王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请大家阅读文章,认识老王。注意:坐正,大声朗读。在阅读过程中,请不要忘了拿起你的笔,画出你认为重要或有疑难的地方。

  (1)解决生字词。读完文章,有没有困难的生字词?如果有,请自己站起来提问;如果没有,在自己的本子上快速写出相应的字音。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这样做,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同时,营造轻松的氛围。·

  (2)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老王名片。

  姓名:

  职业:

  外貎特征:

  家庭住址:

  家庭成员:

  利用名片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3)思考:老王是怎样的人?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学生讨论完毕后,多媒体展示)

  (4)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一位苦而善的老王。在与老王的交往中,作者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同学们说出对作者的了解。找出文中相应的文字来说明。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或者在听读中思考问题,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联系背景,品味善

  老王是善的,杨绛是善的。

  这,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文字中感知到。作者仅仅是表现这种善吗?

  阅读文学学作品,要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背景。

  (1)故事背景:文革期间

  增加相关背景:那是个一切异化、颠倒的时代。从文中可以看出,载客三轮被取缔了,老王不能蹬车了;知识分子去干校了,默存的腿不得走路了。其实,现实远不是作者写得这样简单。

  杨绛,一位端庄、文雅的女子,她在文章《从“掺沙子”到“流亡”》中说自己和丈夫打人、踹人、咬人,终至从家中逃出去。

  在这种环境中,老王没有如以往一样对待杨绛夫妇。杨绛夫妇经济苦难 ,依旧如以往一样对待老王。这种善是最醇的善,体现了良知在苛刻环境中的坚守。

  (2)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984年。

  当时,很多经历了文革的知识分子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诉。在杨绛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控诉,更可以看到金子般的美德。我觉得,在本文中,善别有一番意味。它包含着一种复杂的东西,一种苦难中人性的光辉。

  请大家阅读最后一点,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说说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明确:杨绛的亏欠来自于她的善良,来自她的慈悲,来自她的睿智无法解决命运的不公。

  这样,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深意。

  4、联系体验,寻找“善”

  今年7月17日是杨绛100岁寿辰。她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多媒体展示)

  看了这段话,再读读《老王》,我感受到一种对心灵的拷问。经济发展了,人们却开始感慨道德的沦丧。老人摔倒了,无人敢去搀扶;肇事车辆撞人了,扬长而去……人性本善,善在哪?

  “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们是否有勇气去追寻心灵的澄净呢?杨绛用她的笔叙述了她和老王交往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老王的善,也让我们看到她的善。这种善在当时、在现在都是非常难得的。世上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套用一下,世上不是没有善,只是缺少发现善的眼睛。

  请用你的眼睛、你的心去发现,请用你的笔去记载,找出我们身边的“善”。

  学生思考、构思。

  5、小结课文,践行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杨绛的《老王》,认识善、分析善、寻找善,希望大家践行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让善环绕我们身边,共创美好的家园。(音乐《上善若水》)

  作业:(1)再读课文,识记字词,感悟善;

  (2)寻找身边的“善”,自拟题目,写作成文

  (3)推荐阅读:杨绛《干校六记》、《我们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课文介绍:

  本课选自鄂教版教材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部分以“大海”为话题组织了五篇课文,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大海的风貌,阐释着人与大海的关系。

  本文属于学者型散文,其知识含量的丰富,思维方式的独特体现着智慧的魅力。只有饱学之士才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章,读文如睹其人。文章通过对海的博大、壮阔的描述,引出有关海的种种联想,进而引出海与人类的关系,从作者深邃学习思考中,我们懂得了大海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人类心灵的家园。

  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学目标,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展开说课。

  一、我依据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遵循本单元及本课的特点,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能饱含激情的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因为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的一般方法。

  3.品味文中的雅词妙句和含义深邃的句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新课标要求学生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这篇文章而言,它不仅语言诗味浓郁,而且思想内涵深邃,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内涵)。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切感受到海的博大、壮阔,并由对海的表象认识上升到对海的内在认识,即感受到有生命力的海,海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摇篮,是心灵的家园。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编写阅读纲要和品味语言。

  难点:理解作者由海而产生的联想和深邃的思考。

  三、教法

  我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

  1、读书指导法:我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朗读前,老师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同时指导学生扫清阅读的文字障碍。

  2、美点寻踪法: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阅读纲要后,让学生对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拔指导。

  (这样不但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nbsp)

  四、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①对于本文,学生自身必须有相当深厚的知识沉淀和开阔的眼界,才能理解。课前,先让学生收集与大海有关的歌曲、诗歌、文章图片及各种与大海有关的科技、奇闻趣事等,对海先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的能力。②我将此环节还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本文是一篇气势磅礴,内蕴丰富,哲理深邃的大散文,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可能单一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新课标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五、教学手段

  1、运用配音朗读。

  由于本文内容不仅展现海的浩荡、磅礴的气势,而且让人心胸为之开阔,我采用了一曲能引发沉思的轻音乐,并伴有海浪、海鸥的声音。这样,营造了一种意境,更能读出这种情韵,也更能让学生进入角色,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由此产生共鸣。

  2、海浪图片

  运用图片,可让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教学更具实际性,扩大知识面,并增加说服力。

  六、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1、出示“海景图画”导入。

  (借用画面,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并唤起了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主动体验)。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3、简介作者

  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反复浏览文本,梳理文章结构层次(写景—联想—沉思)。

  3、再读课文(由老师或指定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学生范读,配以音乐),在听范读的过程中,出示以下三个问题:

  ①文中有哪些句子自然完成了内容间的转换?

  ②作者眼前的海是怎样的?作者心中的`海又是怎样的?

  ③作者围绕海所做的思考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由表及里,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激发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意识,基础的内容弄清楚了,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就不会使学生泛泛而谈了,以这三个问题为基础,再结合课后练习中的要求“用自己的话编

  写阅读提要”,就要容易得多,不至于让学生无从下手。)

  (学情估计:对于第二个问题“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样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偏离文章的内容,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作者联想的触发点——“海的深和阔”以及乘船返回时,在海浪的摇动中产生新的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明白作者心中的海的形象——海的博大精深,海的包容一切、海给人类心灵的慰藉。)

  4、全班各自编写阅读提要,并分小组交流,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㈢细品文本

  1、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眼前的大海,并设计朗读方案。

  (学情估计: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架空,教师要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比如:这里写的是什么内容?从哪个角度写的?读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哪里要重读或轻读,或声调上扬,或语速舒缓,或语速急促等等,用细化的问题帮助学生落到实处。)

  ②给一段音乐,让学生范读,并出示问题:

  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圈点勾划出自认为很美的语句,并做赏析。

  (设计此过程,不仅构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而且在品味文本语言的同时,也让学生锤炼了自己的语言。新课标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③学生作赏析雅词妙句的发言(先分组交流再班级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课堂发言必然有限,运用分组合作形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在交流中鉴别,在交流中选择,在交流中领悟,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④给学生出示一组海浪、海景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或几幅,作优美的描绘。

  (此过程目的在于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践和综合性,既是上一个过程的延续,也是由阅读到写作的实际运用的转换,只有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才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学习效果的最大值。)

  ㈣自主研究

  1、作者由海产生了许多联想,那么你由海会产生哪些联想?你会去思考什么?

  (此环节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搜集了与海有关的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先有一个对海的个体体验,为下一步与作者形成共鸣打下基础。)

  2、在已有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选择文章中富含哲理的句子进行品评,在深入探寻句子含义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㈤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1、教师提出疑问:课题为“海思”,那么作者围绕海作了哪些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

  (提示:介绍梁衡的散文特点及其“大散文”观,让学生在作者作品风格和思想深度上去感受行文独特的思考。)

  2、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奇特的联想中,引领学生挖掘一些提高作文水平的技巧。(例如:“描绘自然——引发联想——深刻反思”的文章结构等方面。)

  ㈥拓展延伸

  1、把《海思》与《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进行比较(文风、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表现手法)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

  2、进行仿写训练

  例:我站在礁石上,任海风鼓满襟袖,任浪花打湿鞋袜,那清风碧波,像是从天上,从地下,从四面八方,从我的五脏六腑间一起涌过。我立即被冲洗得没有一丝愁绪,没有一星杂虑。

  仿:我站在雪地上,任_________________。我躺在草地上,任_________________。(这一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

  ㈦作业布置

  以《秋季随想》为题,深入观察、研究,获得自己独特的发现,写一点自己的思考。

  (通过作业设计,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潜心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一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奇妙的克隆》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所写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文章从介绍克隆的含义,实验,发展,到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前后逻辑联系紧密。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教学目标

  根据说明文教学的文体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

  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二、说学生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语言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能力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四、说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说学法

  教师主导下的分小组合作学习。六、说教学设计

  第一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用《西游记》中孙悟空分身术的故事导入,(设计这一导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渲染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他们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第二步:自由朗读,自主掌握生字词。

  老师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解释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生物学名词术语。 第三步:用大屏幕提示要积累的词语,读写结合,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四步: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四个小标题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在说明克隆含义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3、依次找出克隆试验部分试验的对象有哪些?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 设计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同时完成板书)

  第五步:走进克隆大观园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克隆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中外克隆成果。通过这些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克隆技术已经在自然界广泛应用,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果克隆技术应用到人类社会呢?

  第七步:拓展讨论,注重人文:

  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克隆人"的问题如何看待?讨论完成后由小组发言人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足,表述清晰、流畅,有条理性。

  (这个环节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也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完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七、小结

  学生小结

  要求学生课下以“我学到了??”开头,写一写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或感受,进行总结。

  老师小结:(见ppt)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这堂课可以说是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一堂实践课,也是一堂开放课。

  首先说说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意—朗读指导—语言运用—对比阅读。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阅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关于朗读指导:

  初二学生首次接触新诗,我认为应在朗读方面加强正确的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并且始终把感情放在首位。事实上,我们在读诗时大都是凭直感一下子进入诗歌的境界,然后自然地在诵读中诠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不是机械地先读熟,再读出感情。因此,有感情地读是始终贯彻在诗歌教学之中的。

  关于第三环节:

  即兴写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正是一笔丰厚的语文资源。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关于对比阅读: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想渗透对比赏析诗歌的方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特点,设计的问题较简单一些。不管学生从哪个角度对比,我都予以肯定,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力求养成对比赏析的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说明:第一,乡愁是一首极好的诗,乡愁在余光中的笔下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感情是全人类共有的。我及时抓住寄宿生都有过想家的经历这一点让他们品味、感悟、表达。为了烘托气氛,我主要利用电教手段将诗歌做成MTV的形式,并配上精心设计的画面渲染气氛,使学生尽快感情定位,进入诗歌情境。第二,每个环节设计始终把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第三,关于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

  最后,关于课件,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对语文课件的使用,近年来褒贬不一。随着电脑网络的兴起和发展,课件以它特有的形式和无与伦比的优势登上了课堂教学的宝座。但如果用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喧宾夺主。语文教学要慎用课件,尤其不可做成一环扣一环的固定模式,那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选一些经典的图片、音乐,以及相关的资料等。这样运用起来灵活、实用、不拘泥于形式。

  评点

  这是一节让学生真正精彩起来的课。学生的精彩突出表现在他们自己真切的感受和诸多的“发现”上。

  课堂上的学生来自博兴县实验中学,他们大多是寄宿生,县内县外的都有,一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对于离家在外的初二的孩子们来说,读着《乡愁》,引起乡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只有具备这种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读进诗里去。

  诗是抒情的,是入境的,有时能够体验到,但不一定说得清。可贵的是,这些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自己的发现,并且能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们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的层次结构,二是诗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也是这首诗得以广泛传播的生命力所在。

  学生听读一遍,又自读两遍,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就有这么多的发现,可见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在课的后十分钟,教师让学生将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两首诗比较阅读时,学生们发现了更多的东西。两首诗的主题、形式、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点他们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

  除了学生感受和发现的精彩以外,我们看到学生在借助诗的表达方式迁移运用时所写的即兴小诗也很精彩。如果没有把诗读进心里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的。

  学生精彩起来了,那么,课堂上教师是怎样表现的呢?

  我们看到,在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能“退”则“退”。这节课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朗读指导—语言运用—对比阅读。在每个环节的内容处理上,教师一直遵循着一条“多退少补”的原则,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会去包办代替。教师把发现的权力给了学生,把如何读诗的选择、决定权给了学生,把评价的权力给了学生,甚至作业的布置也让学生参与了进来。在学生的参与下,从课内的学习,迁移拓展到课外相关诗文的阅读积累,课内课外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学习框架。教师“退”下来,真正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但教师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该“补”则“补”,这个“补”,主要表现在教师不露痕迹的相机引导和对重点之处的适时强化。如对诗意的理解,对朗读的指导,对两首诗风格的比较,再如引导学生从学诗到模仿写诗。

  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要让小主人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仅仅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的民主、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赵老师做得很出色。在课的开始,赵老师是以一种近乎聊天的方式和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师的语言自然、随意,句句发自内心,让人听得心里暖暖的。课堂上如春风拂面般的鼓励性话语时时可见。

  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赵老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在这一园地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地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特色,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师良好的认知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而学生时时闪耀的思维火花,也不时地给教师的认知方式以触动,这种认知方式上的融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导在转承之处,鼓励在动情之时,强化在重要之点,没有做作之嫌,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但愿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揣摩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应注意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的生活真谛。

  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速读、默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是学习重点。创设意境体味文章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树立文化大观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学的难点。

  三、 教学设想: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时先由生活现象或教学媒体示范,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在自读中品味语言。学习课文之后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因此我设计了分层推进的微型话题式品读的教学思路,采取“说——品——作”的教学模式,在一课时内完成。

  四、 教法学法:

  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习惯,采取圈点勾画法、交流讨论法、读写结合、情景体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的对课文进行研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创造”,让学生整体动口说动笔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学习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播放多媒体课件放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让学生直接进行体验。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

  (二) 说。这是一个"理解性语言表达“的环节,在研读课文后,教师提炼一些微型话题引领学生自主的合作的进行课文研读,每一个话题都是一个“抓手”,让学生深深的进入文本。

  1.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2. 按照老师提示的格式说一说:

  这是一篇( )

  这篇文章好在( )

  我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 )

  以第一个问题为例,学生可能回答“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老师继续引导出“这是一篇介绍老北京民风民俗的回忆性散文”,“这是一篇生动幽默的介绍老北京民风民俗的回忆性散文”、“这是一篇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的回忆性散文”以此类推,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问题,创造出丰富的答案。在说答案的同时,这篇文章的内容、特色、蕴含的情感就会被学生一一发掘。这个环节由浅入深,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动口动脑,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实践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三) 品。这个环节是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追踪,妙点揣摩。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个性“再表达”。

  教师将上个环节的问题深化,提出两个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速读文章,做圈点标注,然后分组讨论,写下讨论结果。

  1.通过吆喝,你听到了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

  你闻到了什么?——,

  你领悟到了什么?——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能自然的回答:听到了京腔京韵清脆悠扬的叫卖声,是作者追忆过去的低声诉说;看到了老北京的民俗生活,是一帧幽默风趣的黑白影片;闻到了老北京小吃的香气;领悟到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领悟到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领悟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

  2.以“我这样品析课文中的一段话(或一句话)……”为开头说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赏析。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更深一步的赏析品读文章,在对问题的思考求答的时候,就能独立的发现本文幽默诙谐蕴含深情的语言特色,独立的理清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真正悟到生活中琐碎的细节也能营造出美好的生活。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 初中语文八年级说课稿02-02

八年级语文《春酒》说课稿12-27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7-03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6-25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6-25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初中语文八年级说课稿05-30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精品)10-03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12-27

202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03-21

《语文》说课稿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