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1-06 10:15: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

  教材分析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

  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与同情,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透视那个特殊年代中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启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同时启示学生语文来源于生活,只要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富有一颗爱心和同情心,关注社会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们,就有无穷写作素材,开阔学生作文取材的视野,回归写作本源。

  一、说教材

  1.《台阶》是人教版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第 二 单元第三课。《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小说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虽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除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特点和文体特征,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定为,整体把握故事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继续培养读书习惯和能力。不仅如此,新课标的语文还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多些引导,让他们获得更多裨益。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味作品赋予“父亲”形象的深刻意蕴,正确对待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价值,也是我们预期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本文情节的单一,文字朴素的特点,无疑给学生解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们将本文定为自读篇目,预计一课时完成,当然困难仍然是存在的。因为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的形象中蕴含的意蕴,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所以如何挖掘理解主题就成为本课的难点。《台阶》的语言很简朴,但细节描写极富情感,学生可能分析不深不透,故而将重点确定为:如何品析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父亲形象的。

  二、说学生:

  1、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A教法:预习法

  《台阶》一文较长的自读课文,只安排一课时,如果全部内容放在课堂上时间不够。而且我们学校学生的语言功底差,应注意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故而课前布置预习:利用工具书,掌握课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的音形义并搜集作者的相关材料;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课堂上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复述法:《台阶》篇幅较长,通过复述能快速抓住小说的情节,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与口头表达能力。

  (二)讨论法: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三)诵读法:教读这篇文章,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B学法:学法具体如下: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本文在学法上正是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父亲”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可以结合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在是师生间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人性化的解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教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总而言之,在学法上以学生自读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勾画圈点法。

  注意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再读课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亲的内心世界”、 “深入探究,弄清台阶的深刻内涵”等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父亲,他可能是清贫的,以至于我们在人前都不愿意提起;他可能是平凡的,以至于我们在人群中无法将他辨认出来;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值一提。但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却带给我们很多深层的感动和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这位父亲。

  (二)、检查预习:课程标准认为八年级的学生仍要一如既往地进行字词教学。所以我我没有舍弃这个环节,而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开火车读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对作者的情况的了解与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读音进行了及时的校正。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1、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父亲为什么要执意建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屋?

  3、在你心中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课文中哪些细节可以体现父亲的优秀品质?

  (本环节主要采用快速阅读法、勾画圈点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

  (四)、再读课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亲的内心世界

  A、片段一:课文第18、19、20自然段(准备之时)

  1、大声朗读这个片段,然后根据上下文在“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这样一句话后穿插心理活动描写,以第一人称穿插父亲的心理活动描写,请动笔写下来,三五句即可。

  (这个地方耽误的时间较长,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动脑动笔能力有待提高。)

  展示写作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父亲内心的情感?

  B、片段二:品读课文第21自然段(砌成之时)

  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体现了父亲什么样的心理?

  C、片段三: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砌成之后)

  朗读课文,哪些词语该重读?两个问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

  (小说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由于本文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不便直接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所以用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那么本文的细节描写取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感人,具有艺术韵味。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把握人物形象,不仅理解作者的构思技巧,学会解读小说的方法,而且潜移默化的引导其学会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意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

  (五)深入探究,弄清台阶的深刻内涵

  李森祥: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也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理由!(体会作者的情感,其实就是把握本文的主旨的过程,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蕴涵于作品深处的意蕴就迎刃而解了。)

  (六)板书设计:

  台 阶

  李森祥

  勤劳

  要强 父亲 节俭 富足 被尊重 自尊

  渴望 自卑 无奈

  当然,一节课下来后,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遗憾。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即能让学生、听者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我还是觉得比较难操作。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应该说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形象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当然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因为本人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太好,导致课堂延时,之所以拖堂几分钟,给老师们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是次要,主要原因还是想把课上完,怕误了第二天的周周清考试。

  课已上完,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收获也罢,遗憾也罢,这一切都会成为我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语文课。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教学资源的分析

  如果说生活是一首韵味无穷的抒情诗,那么语文就是对它声情并茂的吟诵;如果说生活是一篇隽永秀丽的散文,那么语文就是对它翔实生动的鉴赏。可以说语文与生活有着唇齿相依的联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与体验,就难以有底蕴深厚的语文素养,更难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正因如此,在强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理念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在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实验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其中,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读课文《我的母亲》,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是大学者胡适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写下的《四十自述》的选段,文章语言质朴,情感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全篇被一种不加修饰的感人挚情所萦绕,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怀念。因此,本文不仅应当成为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应当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八年级学生情感的洗礼,使之理解母爱的深沉含义,意识到小结人生是为了体悟出人生奋斗的意义。与此同时,本文还是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的铺垫之作。由此看来,本文不仅应通过师生平行的对话实现师生知识与能力的自然生成,更应通过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走进母亲的心灵底处,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只有这样才能让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让母亲宽广的胸怀成为儿女们心灵的精神家园。

  教育是生命参与的事业。与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长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光与活力,应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在文章的浅层理解上应无大碍。但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不同,他们对母爱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同时由于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为师生课堂的交往和心灵的沟通带来了难度,因此,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调动学生情感,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在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好词佳句,感受文章情感;

  ②理清文章结构,体悟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③通过比较阅读,升华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

  ②提升自我情感。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

  《长征节选》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八年级收册语文按内容分类编排,第一单元的重点是了解经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各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介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重点定为: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基本的情节结构。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把本课难点定为:

  1、感受经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2、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目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新理念。我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块是导课,在导课时我是采用引导启发式,先引导他们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然后启发他们回想有关长征的其它体裁的文章节,继而导入这部文学作品。

  第二块是探究新知,在这块里,我主要采用的是交路导学法和课堂讨论。即我教学生学习第一部分,然后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分小组讨论着学习剩下的三部分,然后汇报交流。通过讨论能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结精神。

  第三块是课外延伸。在这部分里,我又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分角色表演,二是长征艺展;三是小练笔。分角色表演能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零距离的感受课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长征艺展是让学生讲有关长征的故事。唱有关长征的歌曲待来发扬长征精神。小练笔不仅培养学生快速描写的能力,而且把课堂知识及时回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而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教学《长征》节选的总体思路。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结合对“班班通”的应用向各位老师说说我对本课的设想。

  第一部分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的初二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并且有着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欲望。由于受到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他们关注的是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而对于传统文化,对周遭的一切人和事却漠然视之。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汪曾祺及其散文的创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指导分析及朗读,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思想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2)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三)教学重难点。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将目标中“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确定为教学重点,又因为要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实属不易,我将目标中“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确定为教学难点。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

  (一)教法设计

  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音乐、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指导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谈一谈本文的教学过程。本篇课文我拟用一课时完成。主要完成目标中的(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对于目标中本文的语言特色只做初步的感知。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创设情景忆端午”、“初步感知说风俗”、“赏读文本品情趣”、“拓展迁移诉真情”。

  (一)、创设情景忆端午

  教师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哪些吗?

  2、你能说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都有些什么风俗吗?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通过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端午的节日气氛之中,让学生了解端午,感受传统。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从而达成目标(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二)、初步感知说风俗

  1、多媒体出示作家图片和介绍作家常识,点出作家的语言风格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本文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

  2、接下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小声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得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3、紧扣风俗提问: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家乡的端午风俗,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作者写七种风俗时有无详略之分?(引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

  4、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和作者家乡风俗的一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上的共鸣。了解作者家乡的风俗。从而完成目标一,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以上题目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深刻感悟。

  (三)、赏读文本品情趣

  1、在高邮,端午节时小孩儿喜欢放黄烟子,写一笔虎,我们班有位同学也坐不住了,下面我们就请他在黑板上为大家展示一笔虎。请学生上台表演,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所以设计这个环节,可以有效防止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接着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当地孩子除了放黄烟子,写一笔虎还兴干什么嘛?(引出挂鸭蛋络子习俗。)此时利用多媒体出示鸭蛋络子的图片。这些图片是本班同学自己的作品。通过出示他们的图片再进行适当的夸赞,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2、玩鸭蛋络子有哪些过程呢?(挑—装—挂—吃—玩)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这个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完成。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从具体句子中品味挑鸭蛋玩鸭蛋的情趣,并带有感情的朗读,从而体会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

  3、此时用幻灯片展示鲁迅回忆儿时吃食的一段话,再次体会作家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然后让学生畅谈他们儿时的吃食。让学生明白我们怀念的吃食,其实更多的是怀念我们一去不返的童年,是在怀念我们的家乡。由此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和顺利完成。

  4、如果说4、5两段写端午的鸭蛋表达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那么,2、3段写家乡的鸭蛋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请学生分组朗读。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品味情感,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语句品出汪老的爱乡,思乡之情,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5、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导: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汪老的一个心愿:让高邮的鸭蛋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替汪老宣传一下高邮的鸭蛋吗?(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得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目标2)

  (四)拓展迁移诉真情

  利用课件展示:汪老晚年看电视片《梦故乡》不禁老泪纵横的一段文字。这时同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乡情的浓烈氛围中。这时老师适时引导: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过往种种……那么,一说起故乡,你们就想到了家乡的什么物件,这样东西又勾起了你怎样的儿时情愫……学生扩句; 一说起故乡,我就想到了家乡的……

  利用多媒体出示南昌的两张图片。

  (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思乡情绪的感染下,从身边的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并且用文字描绘出来,表达出来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完成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第五部分板书设计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时,理出作者行文思路即(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然后由高邮的端午风俗引出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品出作者的童趣,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又由作者对高邮鸭蛋的描绘品出乡情,品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而描写鸭蛋络子和高邮鸭蛋的内容就像是高邮双黄蛋的两个黄共同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小小的咸鸭蛋带给了作者无数的乐趣,又带给了我们多少生活的感悟。今天,我将这样一枚高邮双黄蛋带给大家,希望你们也能像这个鸭蛋一样圆圆满满,幸福平安!谢谢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一文言文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与成就。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为避免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成为必要。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该文为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但是古诗文及其讲究铸字、炼句。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析并作简要批注。

  五、说教学方法

  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为了更好的上好这堂文言课,不至于枯燥,我选择通过以“读”为核心而创设了情境教学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整堂课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不至于烦闷,才能让学生更加体会到古文的美至而爱上古文。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2、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本文来自四川教师招聘网xx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动发言讲解课文,其他同学的问题可由发言同学解决,老师适时适当点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6

  本文的教学目标

  1、识托名自传的独特写法,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鲜明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3、背诵全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目标1,难点是学习目标2。

  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投影,录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思路的,教法启法诱导式,分层教学,学法为讨论式,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才艺展示,简介陶渊明背诵其诗《归园田居》(目的,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导入新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关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同时向学生介绍传这种文体知识,明确本文是以史传的形式写得一篇自传,从文章整体结构上看,分传文,赞语两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渊明。使学生对本文结构有大致了解,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

  1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

  ①听课文录音,(全面感知课文内容)

  ②学生自读课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意在让学生初步领会文中词语和句段含义)

  ③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

  ①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五柳先生的呢,由学生边读边汇报,即“名号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志趣”,(板书)

  ②默读课文,参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后汇报,,最后师生总结,(他是一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完成板书)

  ③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同学们齐读课文赞语部分,(在这里问题环环相扣,结合指名读默读,齐读,加深学生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④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五柳先生,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赞语部分的哪句话与前文的不慕荣利相照应,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来,找出后再次提问,本来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追求慕华富贵者大有人在,而我们的五柳先生却不慕即作者陶渊明,却不慕不汲汲,你对此举有何认识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中,小组讨论后汇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极避世,不能勇于面对现实,教师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 教材把握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汪曾祺。这个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了解民俗,关注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文章在悠然恬淡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民风民俗,更能唤起学生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品味出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本文语言平淡质朴,饶有趣味。这篇课文我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思路

  以多样化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探讨鸭蛋包含的情趣,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按“忆端午—说风俗—品情趣—评语言—诉真情”五个环节展开。先以中国传统节日和端午的风俗引入课文,再通过小组活动初步感知课文,了解高邮端午的习俗。在“品情趣”这一环节中我紧紧抓住“作者为什么不写端午节其他的习俗,而选择了小小的鸭蛋来写?”这一中心问题来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在品评了本文的语言风格后,我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引到日常生活的趣事上来,以此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维目标:

  ①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品味作品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②学习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

  ③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培养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细节的情感。

  教学重点: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鸭蛋带给作者独特的情与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设计: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我针对学生的特点,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调动学习热情,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法指导: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这节课我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以多种方式赏读课文,师生交流以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忆端午

  1、根据多媒体出示的相关诗句和食品图片猜中国的传统节日。

  2、欣赏端午风俗的图片,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节会选择写哪方面。

  [根据诗句和特色食品来猜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古诗与传统节日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学作品的教育,欣赏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设想自己写端午节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规定的“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二)初步感知,说风俗

  1、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并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 教师范读文章的第一段,思考:课文中介绍了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3、 小组活动:假设自己是江苏高邮的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家乡的1~2种风俗。

  [本环节初步感知课文,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提炼信息,了解高邮特有的端午习俗,并通过小组内以导游身份介绍家乡风俗的形式,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感悟文中的趣味。]

  (三)赏读文本,品情趣

  1、寻读课文,体会情感。让学生在朗读后思考“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句子能表现出作者的这种感情?”在这篇灌注于作者深情的文章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些句子,师生再细细品读这些句子,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从而体味出作者对故乡倾注的深情和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板书:情 童年岁月的怀想 家乡生活的热爱)

  2、默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仔细思考:作者着重写什么内容以表达他心底的故乡情结的?分哪几个层次来写?师生交流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的风俗,再引入到家乡的咸鸭蛋,最后涉入正题—“端午的鸭蛋”三个层次,着重写到了富于情趣的端午的鸭蛋。

  3、精读课文,品味趣意。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端午节的风俗那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只写了小小的一枚咸鸭蛋呢?师生共同精读课文中写鸭蛋的段落,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因为:①高邮咸蛋独有的特色。教师出示高邮鸭蛋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②鸭蛋带来的别样的趣味。如吃鸭蛋时“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的动感,还有端午节挑鸭蛋,挂鸭蛋络子,玩鸭蛋壳等等都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让我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教师出示鸭蛋络子的图片,并以实物展示鸭蛋络子挂在胸前的情形。(板书:趣 吃鸭蛋 挂鸭蛋络子 玩蛋壳)

  4、细读课文,表达交流。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说一说你认为高邮咸鸭蛋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我始终以多种形式的“读”来贯穿,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对鸭蛋特点和围绕鸭蛋的趣事的分析来感受作品内在的韵味,体会鸭蛋包含的情与趣。这个过程注重情感体验,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合作交流。]

  (四)探究特色,评语言

  1、学生交流本文中的好句子,并分析其特点。

  教师示例:“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方言词的运用)

  学生备选:

  ①别说鸭蛋都一样,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平淡而有味)

  ②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淡淡的幽默)

  2、师生共同美读这些句子,然后总结这种语言特色。(板书:语言 平淡质朴 饶有趣味)

  [这个环节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了解文中特有的方言,短句,文言词及平淡质朴,饶有趣味的风格]

  (五)拓展迁移,诉真情

  1、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风俗特产让你非常难忘。

  2、用一两个细节描述家乡的人们过端午节的场景

  [这个环节将学生的关注点迁移到自己家乡的风俗人情上来,引导学生体验日常生活的趣味,唤醒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所在。]

  六、教师总结:

  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汪曾祺从一颗小小的鸭蛋中品尝出了生活的滋味,家乡的牵挂,我们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体会本文的情与趣。本节课,我坚持 “阅读教学要注重朗读”这一要求,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整节课,“诵读——范读——寻读——默读——精读——细读——美读”,引导学生感受本文内在的韵味和小小鸭蛋包含的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读带说,读说交替,并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细节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图画样式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实用、形象直观、构思精巧,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启发性和感染力。

  具体说来板书有以下几点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注意力;

  (2)彰显文章思路,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3)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感知与理解;

  (4)升华文章主题,有利于学生领悟课文中心;

  (5)展示内在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8

  这堂课可以说是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一堂实践课,也是一堂开放课。

  首先说说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意—朗读指导—语言运用—对比阅读。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阅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关于朗读指导:

  初二学生首次接触新诗,我认为应在朗读方面加强正确的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并且始终把感情放在首位。事实上,我们在读诗时大都是凭直感一下子进入诗歌的境界,然后自然地在诵读中诠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不是机械地先读熟,再读出感情。因此,有感情地读是始终贯彻在诗歌教学之中的。

  关于第三环节:

  即兴写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正是一笔丰厚的语文资源。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关于对比阅读: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想渗透对比赏析诗歌的方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特点,设计的问题较简单一些。不管学生从哪个角度对比,我都予以肯定,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力求养成对比赏析的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说明:第一,乡愁是一首极好的诗,乡愁在余光中的笔下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感情是全人类共有的。我及时抓住寄宿生都有过想家的经历这一点让他们品味、感悟、表达。为了烘托气氛,我主要利用电教手段将诗歌做成MTV的形式,并配上精心设计的画面渲染气氛,使学生尽快感情定位,进入诗歌情境。第二,每个环节设计始终把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第三,关于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

  最后,关于课件,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对语文课件的使用,近年来褒贬不一。随着电脑网络的兴起和发展,课件以它特有的形式和无与伦比的优势登上了课堂教学的宝座。但如果用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喧宾夺主。语文教学要慎用课件,尤其不可做成一环扣一环的固定模式,那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选一些经典的图片、音乐,以及相关的资料等。这样运用起来灵活、实用、不拘泥于形式。

  评点

  这是一节让学生真正精彩起来的课。学生的精彩突出表现在他们自己真切的感受和诸多的“发现”上。

  课堂上的学生来自博兴县实验中学,他们大多是寄宿生,县内县外的都有,一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对于离家在外的初二的孩子们来说,读着《乡愁》,引起乡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只有具备这种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读进诗里去。

  诗是抒情的,是入境的,有时能够体验到,但不一定说得清。可贵的是,这些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自己的发现,并且能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们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的层次结构,二是诗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也是这首诗得以广泛传播的生命力所在。

  学生听读一遍,又自读两遍,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就有这么多的发现,可见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在课的后十分钟,教师让学生将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两首诗比较阅读时,学生们发现了更多的东西。两首诗的主题、形式、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点他们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

  除了学生感受和发现的精彩以外,我们看到学生在借助诗的表达方式迁移运用时所写的即兴小诗也很精彩。如果没有把诗读进心里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的。

  学生精彩起来了,那么,课堂上教师是怎样表现的呢?

  我们看到,在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能“退”则“退”。这节课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朗读指导—语言运用—对比阅读。在每个环节的内容处理上,教师一直遵循着一条“多退少补”的原则,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会去包办代替。教师把发现的权力给了学生,把如何读诗的选择、决定权给了学生,把评价的权力给了学生,甚至作业的布置也让学生参与了进来。在学生的参与下,从课内的学习,迁移拓展到课外相关诗文的阅读积累,课内课外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学习框架。教师“退”下来,真正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但教师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该“补”则“补”,这个“补”,主要表现在教师不露痕迹的相机引导和对重点之处的适时强化。如对诗意的理解,对朗读的指导,对两首诗风格的比较,再如引导学生从学诗到模仿写诗。

  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要让小主人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仅仅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的民主、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赵老师做得很出色。在课的开始,赵老师是以一种近乎聊天的方式和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师的语言自然、随意,句句发自内心,让人听得心里暖暖的。课堂上如春风拂面般的鼓励性话语时时可见。

  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赵老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在这一园地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地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特色,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师良好的认知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而学生时时闪耀的思维火花,也不时地给教师的认知方式以触动,这种认知方式上的融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导在转承之处,鼓励在动情之时,强化在重要之点,没有做作之嫌,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都市精灵》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随笔,文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联想,着力描述若干个大都市中人与动物精灵同生共处的景象,主旨鲜明地提出了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文章语言韵味悠长,讲究形象生动和情理兼美,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细细品味,在认识社会、体味人生、提高修养等方面给人启迪。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五单元——人与环境单元,单元主题是培养学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时激情满怀,写动物在人的“霸道”中退却时满腔感伤,进而领悟作者所传达的深意: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人类应与之友好相处。

  二、学情分析:

  1、文中一些词语,尤其是一些成语和特定语境中的特别词语,学生理解不一定到位,需要课前做一些预习工作,例如:居高临下、肆无忌惮、无所事事、退避三舍、司空见惯、“孤城寡人”、“与狼共舞”。

  2、八年级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如何让学生走进这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如何让学生接受作者所传达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就是教师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熟知文中所写的都市精灵。

  2、能从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设想: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学目标,我的设想是:因为作者要传达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所以,我的教学设计着重解决作者缘何而生感慨,这就需要立足文本,引领学生解析内容,品味语言,感受情感,进行语言实践,致力于帮助学生从文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接受美的熏陶浸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课文,在读中揣摩作者鲜明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体味语言中蕴含的感情和道理;其次,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体验,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为了使教学更有效,我认为教学应该从“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讨论分析、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行小练笔”这几个方面展开。

  结合以上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先放腾格尔的《天堂》然后导入):

  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还有那洁白的羊群,这才是我们人类的天堂。在那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是否也有这人间天堂?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作家舒乙走进《都市精灵》,去看一看都市中还留存有哪些动物,也去感受人和自然的关系。(板书课题)

  2、教师借机简介作者舒乙。

  3、教师先指名学生说说什么是“精灵”,然后补充介绍:“精灵”原指神仙精怪,文中指可爱的动物。接着,教师提问:“现在北京城内生活的精灵还多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面对已少见鸟兽踪迹的北京,作者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小声读课文第1——5段,边读边思考。这样就自然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深入阅读,理解内容

  1、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阅读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文学馆内仍有各种鸟类及小松鼠栖息,但北京城已少见鸟兽踪迹,作者内心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悲哀。

  2、再让学生找到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第6段),并勾画下来,然后让学生齐读。教师借机提问:“北京有作为自己标志和象征的动物吗?那么,哪些都市有这样的动物呢?作者的内心又有什么感受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教师朗读课文7——10段,并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后总结:对北京鸟类的减少,作者非常的可惜,对拥有自己都市动物的昆明、上海、美国等地羡慕、佩服、赞叹不已。同时,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教师又趁机提问:“一些城市动物逐渐减少,而一些城市动物与人和谐相处。为此,作者又提出一个什么观点呢?让学生找出并勾画下来(第11段),再齐读。让学生思考:作者的这个观点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小结:作者指出人与鸟、鱼、兽必须友好共处。动物的逐渐减少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责任在于人类。城市里有无鸟、鱼、兽可以视为“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和“生活环境质量优劣程度”的衡量标准。

  4、让学生齐读第12段,思考:作者又有什么观点?勾画下来齐读。教师引导:作者认为“孤家寡人”并不正常,要“与狼共舞”。然后,让学生理解“与狼共舞”的含义,即“人与鸟、鱼、兽共存的和谐局面”。

  5、教师启发:“人与鸟、鱼、兽共存的和谐局面”,我们用两个句子归纳出来,该怎么说呢?(教师板书)

  三、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分析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设疑:本文以“都市精灵”为题,有什么含义吗?通过学生的思考,使其明确: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是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即使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使之与人类友好相处。本文题为“都市精灵”,传达的正是这样一个意思。

  四、联系实际,抒发感受

  结合以上教学,教师提出:谁来说一说,怎样才能拥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针对生态环境和保护动植物的方面展开论述。(鼓励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多叫一些人来说。)

  五、延伸拓展,提高能力

  1、请你为保护都市精灵拟一两句公益广告语。

  2、教师启发学生:“在我们身边,在校园中,在自己的村子里,你有没有见到课文中提到的‘精灵’呢?它们生活在哪里?它们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人们与它们的关系怎样?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呢?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结合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0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接触过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对于这样一篇短文来说,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语言障碍.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品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上.我像,这两个方面也是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地方.

  文言文的教学,往往会走进固定的翻译讲析的模式,使学生慢慢丧失掉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故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角度的诵读,和多层次的对话的方法来引领学生探究此文的美点.

  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三个步骤:一、苏轼与自己对话二、苏轼与张怀民的对话三、苏轼与“我”的对话

  走进第一个版块“苏轼与自己的对话”。俗话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着片文章,可以说是苏轼的自白书,是苏轼真情的流露。要读懂作者的心,首先要知道,苏轼说了什么?那么,这个环节,要让学生通过读来熟悉文章,之后,通过译读的方式来疏通文意。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在熟读这一节,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提到苏轼,我相信,大家能够背诵出很多他写的诗来,我们来试一试。学生回忆苏轼的相关作品之后,老师话锋一转,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篇小短文,相信你会对苏轼有更多的了解。那是公元年发生的事情了。在一个怎样的夜晚,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和苏轼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吧。第一个环节:诵读指导

  首先让学生自己大声诵读课文。之后,教师指名诵读,及时纠正朗读中的字音和停顿。然后齐声诵读。读后,老师问大家:刚才老师让同学们大声的朗读着片文章,你认为,着片文章应该大声读吗?因为之前学生的三遍诵读,对文章内容略有感知,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大致会根据文章内容来谈,静写得很美,是晚上,而且环境很宁静,所以,音量应适中,而且速度要慢,舒缓一些。接着,老师来范读文章。(故意在三处停顿稍长)之后,请同学们来点评一下老师的诵读。教师及时的给予肯定。如果没有提到停顿的问题,老师则提示大家说:刚才老师在朗读的过程中,有三处明显的停顿,谁听出来了?那么,老师为什么要在这三处故意停顿过长,想提示大家什么?前一问,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顺利,后面的问题给学生时间稍加思考。或教师提示:从内容或表达方式上想一想,有什么不同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反映出,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叙述,第二部分是描写,第三部分是议论抒情。教师提示学生,及时在书上标示出来。好,请同学们把叙述的句子读一下,读得要平缓一些。学生齐读。再把描写的句子,用赞美的语气读出来。最后两句,用惋惜的语气读出来。教师点评,看,同学们的语气的变化,说明,文章你已经读懂了一半了呀。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个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熟读了文章,为第二个环节疏通文意大好了基础。

  接下来,老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快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一会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及时提示大家时间,注意阅读效率。时间到,大家进行交流。例如:再如:这些问题都让其他学生来解决。确实有问题的,老师再来解决。在没有什么问题之后,老师说,今天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翻译课文:译读。

  我来给大家做一下示范:第一句“。。。睡”我这样说:的一个明净的晚上,我略有困意。本来打算宽衣睡下,可无意间发现,皎洁的月光已经穿过,照到了我的床头,这美好的月色啊,原来被我关在了户外,于是经过老师的启发,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下面的情节。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着再创造。之后,让学生及时点评学生的译读作品。如有偏颇错误之处,教师予以纠正。此环节,是在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同时,在理解句义的基础上,又不局限于文字,让学生进行着合理的加工和补充。

  进入第二个版块:苏轼与张怀民的对话。

  教师过度引导学生的思维:同学们,阅读文章,我们会感到,这些话是苏轼对自己在诉说,诉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在和自己的心对话。这些话,似乎只有对自己诉说。不过,还有一个人,可以倾听苏轼的心语。那就是他的好朋友,张怀民了。我们说,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是因为朋友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那么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答案。他们的共同点是同是“闲人”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第一个环节:探究闲人意韵,知人论事。真的清闲吗?引入苏轼的背景知识和张怀民的背景资料?他们的闲是被迫的,是不情愿的。是无奈的。那么,如果你是张怀民,在这样一个夜晚,你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苏轼会怎样回答张怀民呢?学生分小组合作分工设计。然后每组出两个人来表现两个人的对话。学生在了解了作者的背景之后,应该可以扣住相互勉励,相互安慰这一点来设计。可以让两到三组同学进行汇报。教师小结:他们两个人,真可以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应该说,此时,苏轼的心情大概是不能平静的。心中的阴霾除了向好朋友诉说,也只能倾泻于笔端了。那么如果这样的话,写出来的景应该是阴沉昏暗的。可事实不是这样的,苏轼笔下的景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写景的句子细细品味。这是第二个环节,品析语句,披文入情。教师可以提供思路。让学生自由体会。领悟苏轼的旷达情怀。

  第三个版块:苏轼与“我”对话。

  800年后的今天,你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极其重要的介绍克隆的说明文,文中介绍的克隆知识属于科学界的前沿知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这是我选择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以及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中,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1、导入新课:

  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孙悟空谈起,这一导入语从学生平日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交流查找的资料:

  交流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感性认识。

  3、感知课文内容:

  主要是通过解决依据文本内容设计的三个问题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4、深入探究,了解说明特点:

  本文联系人们熟知的事物解释深奥的科学问题,深入浅出,取得通俗易懂的效果,并且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感到亲切。这一块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并学习把深奥复杂的问题写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的方法。

  5、想象训练:“假如我会克隆”。

  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6、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主要是结合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难句,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7、辩论:

  以“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为正方,“克隆技术不能造福人类”为反方展开辩论。

  鼓励学生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让他们学会在口语交际中热烈参与讨论,耐心细致地听,大胆发表见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元互动。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现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本单元其他四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根据教材及单元目标,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难点: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从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切入,了解内容,初识人物,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在合作探究中相机点拨与引导,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题。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反复读小说文本,充分地熟悉情节,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长和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台阶》是一篇语文平实但内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特别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农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崔京浩歌曲的《父亲》营造气氛)教师激情导入

  画面、音乐创设情境,唤起美感,使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具有一种急待接触课文的内趋力,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字词:

  3、解词:

  检查预习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督促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又使大部分学生得到复习巩固。

  (三)、初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

  1、说说故事梗概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提示:谁?干什么?怎么样?)

  通过复述故事,学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复述故事,也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

  3、父亲为什么执意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屋呢?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文眼。

  三、速读课文 感知人物形象

  父亲显然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父亲,那么除此之外,在你心中,他还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请用这样的句子说话:“他是一个 的父亲,第 段 行这样写道 。 ”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筛选信息,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人物赏析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让学生自己感悟父亲身上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引领学生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五、再读课文 品析精美语段

  父亲有着如此优秀的品质,但他身上还有很多东西令我们深思,再读课文,品析精美语段,深入到父亲的内心世界。

  按照提示,迅速找到以下片段,完成活动

  1、准备之时(19-20段)

  2、砌成之时 (21段)

  3、砌成之后 (30-32段)

  活动一:

  准备之时——揣摩父亲的心理,在20段第一句话后加入父亲的心理描写。

  朗读,根据你的理解,在20段第1句后用第一人称加入父亲的心理描写。

  (表现他内心强烈的渴望、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

  你是从哪些细节体会到父亲这种强烈的喜悦的?

  (例:起床的时间 劳动的动作、身姿 )

  活动二:

  砌成之时——本段运用了 描写方法,体现了父亲 的心理。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交流。)

  ——动作、神态 无奈、高兴

  小结:生活的艰辛和重压使父亲“驼惯了”,让这位父亲已经不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注,而习惯低下头来做人。这是一种复杂的内心活动,说明台阶虽然高了,但地位没高,之所以“无法挺得起”,不仅是生活的重压,还有谦卑的做人态度,这一切都来源于贫穷。正因为贫穷,父亲心中才充满了强烈的想要改变自己贫穷生活和命运的渴望。

  活动三:

  砌成之后——①30段哪些词语应该重读?(要强)

  ②31、32段应读出怎演的语气和情感?(无奈沮丧 懊恼)

  ③32段体现“我”怎样的请感?(伤感 遗憾——付出青春和毕生的精力,得到的仅仅是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子)

  ④齐读30—32段,体会父亲和“我”的内心。

  这一环节是想利用三个片段,设计三个小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来学习本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塑造人物的方法。重点是体会细节描写来把握父亲形象。

  六、深入思考 把握文章主题

  说说“台阶”的内涵

  ——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尊。

  成长在农村的李森祥说:“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想通过对台阶内涵的理解,来达到探究主旨的目的。

  七、布置作业

  1、作业本:字词(全体)

  2、课练:

  A组同学:1—7

  B组同学:13—17

  3:C组同学:写作《我眼中的父亲》)

  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完成,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选自《胡适自传》。文章通过几件典型事例,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性以及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轨迹,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感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同时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较重,往往和父母产生矛盾和摩擦,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希望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正确理解母爱。

  三、说目标

  1、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语句,能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母亲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子之间的深情,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教学重难点

  依据本课内容确定重点是:分析母亲形象,理解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课的难点是:通过文本的解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悟母爱。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怕采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这一教法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自学与指导的密切结合。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方法是圈点批注法和自主探究法。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听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

  由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老师做适当补充。

  3、出示学习目标:

  (1)品味语句,能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母亲的形象。

  (2)感受母子之间的深情,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4、整体感知:

  假如你是胡适,请你介绍一下母亲所处的这个大家庭的情况。

  通过学生的回答明确:这是一个人口众多,关系复杂的大家庭。处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的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母亲对我来说是亲娘;对哥哥嫂子来说是后母;同时,母亲还是一个失去了丈夫寡妇。透过这三重身份,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进行分组交流

  5、分析形象:

  围绕“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主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分析母亲的形象。

  引导学生总结出:作为亲娘,为了儿子长大成材,对我既慈爱又严厉,既是我的慈母,也是我的严父;作为后母,为了家庭的和睦,母亲对哥哥嫂子既宽容又忍耐;作为一个年轻的寡妇,面对外人的欺辱,则表现出了她刚性的一面。

  通过这样的交流分析,对母亲的形象有了较好的把握。水到渠成地提出:母亲给了我什么影响?分析最后一段,并体会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敬佩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之情。

  6、品味赏析:

  抓住文中描写母亲三次哭的细节,进行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从母亲哭的程度、面对的对象、哭的目的以及表现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赏析。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比较阅读:

  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与本文进行对比。用“从文章中的句话中,我读出了一位的母亲”的句式说说自己的读书感悟。

  8、拓展延伸:

  1962年,卓越的学者胡适先生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知名学者毛之水为胡适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请大家仿照这篇墓志铭,从本课所涉及的三位母亲中任选其中的一位,为她也写一篇墓志铭。写完后,当堂交流点评。

  9、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母亲的名言、俗语、诗歌、歌曲、美文、电影等资料,准备开展《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附:板书设计

  亲娘:慈爱、严厉深切的敬佩

  我的母亲后母:宽容、忍耐

  寡妇:刚气无限的怀念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克隆》。《奇妙的克隆》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识。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 教学难点

  1.结构安排巧妙新颖。2.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对克隆人的看法的讨论,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2、教学环节安排.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十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整堂课以“我知道、我发现、我整理、我归纳、我想象、我思辩”作为线索,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试图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充分交融进而达到共鸣的目标。下面就具体环节作简要说明。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 (导入语的设计从学生平日的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

  师:课前大家一定收集到很多有关克隆的资料,谁愿意来说说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交流的过程,目的为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感性知识。)

  第三环节、感知课文内容,深入了解。

  课文里有关克隆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把你在书上获得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划出来,等一会儿,试着用简洁的话告诉大家你从中了解了哪些有关克隆的知识。

  (学生默读,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师:(自读完毕)相信大家通过自读,已有了自己的心得,能不能介绍给大家你所知道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呢?(由课外的生活常识再回复到课内的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4、刚才大家已经讲了很多,看看我们整理一下,能否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屏幕显示:我整理,能快速地完成下表。有关于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实验对象、研究成果、时间、说明方法。(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考虑到话题的陌生性时间的有限性,设计了一个表格,以降低要求。)

  5、本文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你觉得可从哪些方面来探讨?相互讨论。(这样就能比较全面而快速地整理有关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一个导向。)

  6、“我从课文哪些语句中感受了科学家们怎样的态度与精神” (严谨、求实、锲而不舍)(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7、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要求:1想法要奇妙;2想法要有益于人类;3表达要有条理。(“我想象”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元互动,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8、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谈谈你对克隆技术能否造福人类这个问题的理解。(投影显示):(最后一个思辩性的活动,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让他们学会在口语交际中热烈参与讨论,耐心细致地听,大胆发表见解。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3、教学重难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

  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

  A、预习课文的方法。

  B、朗读文章的方法。

  C、质疑的方法。

  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激趣导入:

  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

  (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

  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

  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爱因斯坦说: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

  (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

  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附板书: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的布局(分)(总)(分)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图画美,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主)(特点)(次)色调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顺序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吆喝说课稿11-03

八年级语文《吆喝》说课稿06-19

八年级语文《雪》说课稿06-11

八年级语文《石榴》说课稿06-12

八年级语文《海燕》说课稿07-10

八年级语文《老王》说课稿06-11

八年级语文《春酒》说课稿09-08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说课稿09-09

八年级语文《老王》说课稿08-26

八年级语文《石榴》说课稿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