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同级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图书阅览室”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这一情景,理解运算顺序。
2、发现、讨论法: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优势,让小组间讨论、说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三、说学法
运用书本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四、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含有加、减、乘、除四个运算符号的练习。
口算下列各题。
7+8﹦ 14+7﹦ 15-9﹦ 20-12﹦
4×5﹦ 8×6﹦ 15÷3﹦ 4÷4﹦
师:同学们认识这几个符号吗?他们中分别有两位是好朋友,你猜猜他们是谁?学生根据前面回忆的运算特点,为这四种运算符号分组。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运算来,解决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面遇到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方法,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回忆四种运算的含义,再根据含义为他们找朋友渗透运算,不仅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富有童趣的活动也能在课的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发现特点归纳顺序
1.加减混合,感知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读书学习。
课件出示: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原来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在看书学习,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师:你能找出问题吗?
学生找出问题,并解决。
师:下午阅览室里有多少人在看书学习?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请写下来?
学生列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58-24+38
师:我们把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你知道它该怎么计算吗?学生计算并展示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58-24+38
=29+38 算第一步的结果,抄后面的加数
=67(人)算第二步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要写出每一次的运算结果,同时注意等号对齐。
师: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你发现这道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呢?
生:先算左边的算式再算右边的算式。师: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行吗?
生:计算结果就会错误。
小结:为了得到准确、唯一的计算结果,在我们的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时需要从左往右算。
师:你能说说下面的综合算式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16﹢9﹢8 48﹣8﹢17 25﹣10﹢20 32﹣10﹣6
学生交流,并写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借住情景,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算式所表达的意义。将混合运算符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直至掌握运用。】
2.乘除混合,体验运算顺序。
巩固脱式计算的计算格式,体会运算的顺序。
48-18+17 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第二个综合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
48–18+17 15÷3×5
=30+17 =5×5
=47 =25
3.总结特点,归纳运算顺序。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综合算式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生:都是加减混合或是乘除混合。
师:对了,我们加减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运算。当我们计算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按照书写规范把每一步的结果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学生们已经为加减乘除找到了朋友,进行了分组。这里进一步了解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叫运算,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算,能为后续学习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作准备。这一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五、说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53-24=29(人)29+38=67(人)15÷3=5 5×5=25
53-24+38 15÷3×5
=29+38 =5×5
=67(人) =25
从左往右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说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奖励笑脸人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积极思维,参与体验,逐渐领会怎样学习的方法。
(二)复习巩固,目标转化。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本课知识的学习作出铺垫。
(三)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演示,主动探究;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探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复式统计表。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并利用生生对话,相互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发展。
(四)尝试迁移,拓展延伸。
本节课制订了一个评价量规,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个小组,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奖品是一个笑脸,贯穿整堂课。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当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可以统计各组的笑脸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笑脸人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五)教师小结,激励评价。
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习,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使学生体会到了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大,在学习中可以经常用到电脑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通过围绕测量体重的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资料、形成假设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现、分析、推理等实践能力。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理解数位意义.
2.掌握读法法则,会读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零的万以内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
方格纸(绘图纸)、计数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三位数,引导学生读数.(题目自拟)
2.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指导学生数绘图纸小方格的数目(或投影出示).(参照教科书上例5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是计数单位.
(2)总结学过的计数单位.
2.教学例6.(适时出示课件“计数器”)
(1)指导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零二十.
教师提示学生从一百数到一百二十时注意什么?
(2)从一午九百九十五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千零五.
①启发学生观察万位在右起第几位?
②数到整十、整百、整千和一万时怎样拨珠?
(3)从九千九百九十一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万.
使学生明确:千和万两个相邻数位的十进关系.
(4)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① 从三千九百九十,一个一个地数到四千零八.
② 从四千九百五十,一十一十地数到五千零五十.
③ 从八千五百,一百一百地数到九千五百.
3.教学例7.(适时出示课件“计数器”)
(1)在计数器上出示 745、280、609,启发学生试读,并说一说怎样读的?
(2)在计数器上出示 3745、20xx、6009.
①出示数位顺序表.
②拨上3745,读出它的组成.
③拨上20xx,读出它的组成.
④拨上6009,读出它的组成.
(3)读数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读数时首先判断最高位是什么位.
中间有一个或两上0都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5)出示万以内数的读法,引导学生阅读.
(6)做一做.
读下面的数,再说说各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438 3704 5008 6900
三、全课小结.
随堂练习
1.(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
(2)一个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2.读下面各数.
2469 5023 6007 10000 9030 7006 3507 2800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数据的收集整理》这一课是人教版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授新课。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情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4、教学重点
本着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充分研究了新教材的基础上,我把这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5、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学生在多种计数方法中筛选出用“正”子计数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并且在统计时不要忘记统计上自己,能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6、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3)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以学校打算给全校的同学定制校服选颜色入手,问学生怎么可以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各有多少人?然后老师选出喜欢每个颜色的一个代表,站在最前面,手里举起一张和这个颜色相同的卡片,其他喜欢该颜色的学生站在这位同学的身后,由举卡片的同学数出该组有多少人,然后老师填在课件上,告诉学生像这样分类数一数,再把大家喜欢每一种颜色的人数填在课件上面就叫“数据的收集”过程,然后老师板书“数据的收集”,继续演示课件,将刚才的数据放进一个表格里,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把收集的数据填到表格里叫“数据的整理”继续板书,完成课题“数据的收集整理。
(二)探究新知
1、在教学新知识时,我有意创设问题,举手调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调查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合理性,学会进行抽样调查。
2、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在统计两个人选谁参加故事会,引导学生体会记录数据方法多样性。这些方法中。最好采取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突出“正”字收集法。我这样设计使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紧接着利用学生收集到的是数据,制成统计表。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绘图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困难和合作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团结互助的教育。
(三)拓展应用
1。为了体现教学的使用价值,调查学生最喜欢到哪里去春游。然后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填写统计表。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之后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学习统计知识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又与生活实际联系,警察叔叔统计某一路段各种车辆经过的数量,看动画,数一数各种车辆经过的数量,学生在老师发的练习纸上做出统计,学生在观看动画后,有的纷纷放下了笔,因为每人统计4种就会跟不上,因此老师提议一组统计一种车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根据已有的计数知识,有的同学用1+1+1+1+1,有的用√√√√√√,有的用圆圈,有的用“正”字,投影展示各种计数方法,让学生说出哪种方法好,学生指出用“正”计数最好。然后让学生说一下原因,完成了收集与统计后,在课件上填完善后,根据课件回答问题:
(1)在这一分钟当中,( )车经过的数量最多,一共经过了( )辆。
(2)从这个统计表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进行小结:让学生说要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们喜欢不喜欢这种方法,愿意不愿意解决更多的统计问题。
3。根据课后第六页第六题
课件给出:老师想要举办一个联欢会,想要调查一下,同学们最爱吃哪一种水果,用“磁老虎”把四种水果,粘在黑板上,找上4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统计,用刚才大家都觉得好的“正”字方法,其他同学依次说出最爱吃的水果名字,注意:黑板上进行统计的小组长也要说出最喜欢的水果。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数据整理,完善板书。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洁,把标题和主要知识点或图板书出来即可,因为大多数内容可在课件中展现,那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简洁的板书,更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中进行的,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统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水果并提问:“你觉得哪个重?怎么知道的?”通过学生回答内容小结:同样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哪个重哪个轻,并板书“看”;接着我将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个盒子,提问:“这个水果和这个盒子哪个重?”然后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小结:不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办法判断它们的轻重,并板书“掂”。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各种商品的净含量是多少,学生简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品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净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种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两袋重500克的食盐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然后启发学生道:我们怎样用个好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它们的重量呢?引导学生想到用秤称(师板书“称”)。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种常用的秤,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见过哪些秤,都是量什么东西的,激发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我出示一台盘秤,讲解它的用法后,将四种物品依次放入秤盘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指针的读数,并说出重量,师板书:1千克。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两袋食盐,并说说感觉。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说看有那些物体比1千克重?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重量,培养推测意识,本环节教学结束。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
第二层:认识1克、感受10克、100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指名说一说感觉,然后教师将硬币放入天平量,告诉学生这样的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试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说说哪袋的重量和这一枚2分硬币一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推测出2号袋和3号袋大米的大约重量,感受“克”这个质量单位。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估等活动,为学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领悟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这个环节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戏开始,我用一个塑料袋到同学那里回收3号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装进一袋,请同学们大声地数出来,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为止。然后问学生:“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请学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试着说说感觉。接着把它放在盘秤上称,请学生读出数字,说说这些大米与刚才量过的物品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并板书:1千克=1000克,随即引导读关系式。
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量物体时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第四层:感受千克的日常应用。
这是一个关于年“体重”的游戏,旨在让学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开始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里不排除有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的,师要引导其把斤数按2斤等于1千克的换算关系换算成千克,并告诉其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然后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结合书中的练习,安排了认体重秤的内容,利用课件来学习认体重秤,本环节结束。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书中练习,我设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6个习题,包括填空、连线、选择、判断和趣味故事等内容。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出示“想一想”题:1千克的铁和1000克的棉花谁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七、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附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数学的关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本堂课的任务,学生将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们会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将得以培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