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10-11 11:03: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本课中渗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看法。

  3、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事件发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据已知条件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比较。

  说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的主线是: 摸球实验-------机智问答-------解释生活现象-------描述生活现象。 从摸球实验入手使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通过摸球游戏引入可能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经历了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积极参与游戏,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学习态度。

  机智问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重点,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对应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 帮小明解释生活现象,将知识从纸上延伸到生活中,学生明确学习了可能性之后有什么用呢? 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学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来联系实际,阐述生活现象,进行简单的推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在如何突破重难点时,注重学生的体验,提出问题后,先猜测结果是什么?再实践验证,看看实际和猜测是否一致。使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从而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学习时间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㈠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⑴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颜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颜色

  ⑶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颜色

  ㈡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一定

  结果确定{

  不可能

  结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3

  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讨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 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 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 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 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5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3千米=( )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2千米500米=( )米

  6 千米 30米=( )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XX系XX班的XX,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和作业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习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习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问题解决目标:通过具有生活情境的例题运算练习,让学生形成由课本向现实生活情境的数学学习迁移;

  (四)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 我把知识技能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问题解决目标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结合学情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指导方法:

  (一)讲授法。通过乘法顺序和数位对位等新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了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二)情景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情境呈现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三)合作探究法。通过比较与研讨不同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体会到相互间交流与探讨的乐趣;

  (四)练习巩固法。通过新知识学习之后的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迁移式指导学习法。在学生充分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情境案例,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把所学运用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达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本节课的顺利展开,我准备了教学PPT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一:复习导入,情境呈现(8分钟)

  上课初试阶段,我会由简到难地呈现出一些复习题,如:10×10;30×40;90×70;19×20;38×80等。让学生以小组之间“开小火车”的方式完成,每列“小火车”开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比拼,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拉回到课堂上来。

  在学生逐步进入到学习状态之后,我会呈现出一个新知识学习的教学情境:“小红的妈妈带着小红去书店买一套课外书,这套课外书总共有12本,每一本的价格是24元。妈妈给小红出了一个难题,问小红总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情境呈现之后,我再辅以小小的奖励措施激励,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同桌或小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竞争,从而顺利过渡到教学活动中来。 [设计意图]:上课初,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采用了竞争性的复习导入形式,以由简到难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之后的情境呈现、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寻求多种问题解决的思路。

  环节二:成果评价,新知讲授(20分钟)

  1.在学生参与讨论的时候,我会进行课堂巡视,发现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然后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呈现研讨的成果并进行鼓励,最终通过全班同学投票选择最为便捷的运算方法。若是没有学生呈现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方法,我会给出这种方法——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以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做出优劣性的评价。

  2.对于新知识的呈现,不可避免的存在运算规则和运算技能上的问题,这时我会板书具体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程序,以及每个步骤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和注意事项:包括数位对位法则,乘法顺序法则,积的写法顺序法则等,并使用彩色粉笔以及醒目的箭头标志和特殊符号使用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提醒。

  3.在完成初步的新知识讲授之后,为了加深记忆,我会让学生复述整个运算流程和运算规则,然后通过学生的复述和我的补充,最终完成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文字规则描述,并督促学生记录在课本上。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自我选择和建构的过程,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自我建构能力,在学生自己比较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协商互助来达到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构建一个易于学生理解的运算法则,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环节三:随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上述环节进行之后,我将布置教材63页“做一做”中的8个题目,让学生随堂练习,同时,我会把这8个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让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黑板完成题目。在此过程中,我会随堂巡视,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我会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上黑板完成题目的学生成果进行评价,找出呈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随堂训练来巩固教学成果,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即刻解决,把问题留在课堂中。

  环节四:课堂总结,思路整理(4分钟)

  最后一个环节,我会提出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节内容学习的收获。这时,我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表达,帮助其作出自我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既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出总结,又帮助学生自己厘清思路。

  七、说板书和作业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后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一个作业: 把课后“练习十五”中的1——4题做在课后作业本上。 以下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指导批评。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课.件.园)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所以要落实好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快乐、自主的学习中得到一定层次的提高。

  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涂颜色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的特点。例2让学生对各种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材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了解。我觉得教材这样的安排遵循了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活动化的方式呈现是符合中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的。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节课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A 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点,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B 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理解和掌握四边形的特点,并对不同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四边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题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 、说教法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形式的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运用直观的教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将情景教学法、实验操作法、直观演示法等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三 、说学法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通过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生生交流等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指导学生运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法、观察比较的方法来学习知识,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哪项运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并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3、仔细观察,看看操场上有你认识的图形吗?(学生自由畅言)

  4、同学们,这些图形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可不可以给它们分类呢(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得出圆是没有角的图形,三角形是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而其它的是有四个角、四条边的图形。)那我们可不可以给第三类图形取一个统一的名字呢?(生回答:四边形)。于是分类的结果是:

  第一类:圆

  第二类:三角形

  第三类:四边形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找一找,涂一涂:让学生在课文35页中找出四边形并涂上颜色。 学生涂完后,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

  四个角

  3、巩固运用:在教室里找四边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是为了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二)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动手实践:让学生拿出学具盒,给四边形分类。

  2、小组合作:给找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温馨提示:用三角板量角,用尺子量边。)

  预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种:按有没有四个直角的标准,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把其它分为一类。

  第二种:按对边相等的标准,把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把其它分为一类。

  第三种:按四条边有没有相等的标准,把正方形、菱形分为一类,把其它分为一类。

  提问:你们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你能说出你的理由吗?对于学生的不同分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并表扬。

  (三)小结: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通过刚才的分类,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通过分类,很容易观察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课文第36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开放提高:剪一刀,使长方形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四边形。(这题我会让学生上台操作,预计可能出现:两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两个梯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 、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让学生自由说: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发表所感,从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本节课的得失。】

  六、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练习九的第1题。

  2、思考:将一个四边形剪去一角,会变成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 板书设计

  四边形

  第一类:圆

  第二类:三角形 四条直的边

  第三类:四边形 四个角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8

  教材说明: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24时记时法在时间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10-18

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说课稿03-14

[通用]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10-20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09-09

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说课稿03-02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07-11

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06-17

《可能性》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09-28

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说课稿12-11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