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面积》,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相关特征,具有推导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前提)。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作用)。因此,经历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意义)。为此学好本节课意义重大。
二、说学情
学习本节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储蓄、一定的推导经验与实践能力,5年级学生好奇心与积极表现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本节课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结合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说明:这里强调“过程”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呈现让学生被动接受。这样设计,符合了课程标准下的现代学习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三角形的拼摆、观察、讨论、归纳等,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5、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小学生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动手操作,故我采用教学方法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突出本节课重点。在学习方式上,我设计以“完全一样三角形拼摆出学过的哪些图形”为切入点,组织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等实践活动,融入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推导过程,渗透转化思想,突破本节课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程序为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1: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
情景2:就学生熟悉的红领巾面积是多少引出求三角形的面积问题。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叙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为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做准备。从红领巾入手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二)动手操作
推导公式
本环节首先出示问题:怎样把三角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再设计4个层级的活动完成公式的探究过程。
第一层次:结组拼摆,说说方法。
这一环节我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预设,基本上有3种方法(单位面积度量法、拼摆法、割补法)共7种可能。度量法适合估算,拼摆法相对割补法推导过程更直观、更易于理解,故课堂上挖掘以拼摆法为重点的3种操作,也就是一对锐角三角形、一对直角三角形、一对钝角三角形拼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割补法作为拓展资料,以自学为主。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拼摆,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在动手拼摆中让学生感悟到“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建立起“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概念)
第二层次:交流成果,演示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报成果,教师给予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汇报之后,再组织学生观看演示,这就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了图形拼摆的过程,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层次:小组讨论 观察比较
教师结合出示一组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小组汇报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中发现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第四层级:概括总结
推导公式让学生可以自己比较准确叙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规范表示。
总体思路:第二环节我设计四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遵循了学习的基本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推导过程,也感受到一次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
巩固理解
实践应用
结合课本中的3
类题型分层次进行练习,达到学生理解巩固会应用的学习目标。结合演示板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课堂总结
回扣目标
从学生谈谈学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说起,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层次。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认识到数学思想和学数学意义:第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认识到重要的转化思想,第二从红领巾大小→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红领巾面积,帮助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习观。
五 说教学反思
从目标完成情况、教学法转变、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反思,便于更好开展课堂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内容
“视图与投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要求不同。第一学段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第二学段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第三学段是“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所以在本册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具体编排
例1
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说明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建议:
(1)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3)注意:①提供给学生的实物要足够大,观察时,视线都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②使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③还可以让学生从右侧面和背面观察这个物体,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例2及“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前面学生学习的都是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这里是进一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结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2)让学生实地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3)做一做呈现了从正面观察两个物体得到的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可能是观察哪两个物体的组合得到的。“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是哪两个物体”要比“给出两个物体,辨认从某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所要求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更高。教学时,可以将练习八中第2题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先想一想这两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并根据这两个平面图形的位置进行猜测,再验证。
例3及“做一做”
呈现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再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也可以逐步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拼摆,例如:用4个小正方体拼摆,先使从正面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与例题中的相同(会有无数种可能);再使从左面观察到的图形与例题相同(也有无数种可能);最后,使从上面观察到的图形与例题相同(只有一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提问“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了吗”,使学生认识到仅仅依据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师还可以增加小正方体的数量,进行类似的活动,但注意数量不宜过多。
(4)做一做呈现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实物帮助学生判断。
(五)教学建议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平均数的应用(二)部分推测整体”是五上统计章节内容,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应用中,平均数除了可以用来比较同类数据的整体情况,当需要“大数据”的整体情况时,我们一般还可以用部分平均数来推出整体的水平,或者用来归纳、分析、预测全体的情况或趋向。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以及简单应用的基础上教学的,之前,学生还学习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分析、描述统计数据的能力。通过本节课串联的问题情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中,理解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整体情况的`方法。
2、初步体会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时选取的部分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3、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算整体的情况。
教学重点:理解利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情况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部分平均数来推算整体的情况。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大致划分为为三个环节,即谈话引入,探究方法、深入探究,合理应用、实践体验,巩固新知。
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下特点:
1、为学而教的学习内容组织。第一环节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自身特性入手,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内在探究学习动力。
课始,设计帮小巧解决“瓜农难题”和“花农问题”这两个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瓜农问题”:我们的小伙伴小巧今天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瓜农有一批西瓜,大大小小共500千克,还给你提供了工具称称,怎样才能又快又比较精确地推测出这批西瓜大约有多少个呢?有什么好方法吗?“花农问题”:一块20xx平方米的郁金香,如果以市场平均每支郁金香3.00元计算,这片郁金香能收获多少元?你能帮他比较准确地推测出来吗?围绕着“怎样又快又准确地估测出整体”这一核心问题,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揭示数学概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在对比中完善问题解决的策略第二环节在学生初步掌握整体推测部分的方法后,媒体再次呈现“瓜农”和“花农”问题,通过提问““两农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相同之处?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再交流、归纳、补充,完善对此类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学生掌握方法后,画风一转,又给出一道“精密零件”的例题,“求精密仪器的总重量?”预设学生“中招落马”:随机挑选几个零件,求平均重量。20xx×平均数,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精密零件”个个重量相同,直接称一个,乘20xx即可。此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再次引发思考:什么情况才要用部分平均数去推测整体。
3、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第三环节巩固阶段的习题设计从判断到应用,如情景辨析(1)用10月1日到7日上海迪斯尼乐园的平均日客流量来估测十月份这一个月的总客流量。
(2)学校捐书义卖活动,老师随机选出五年级10个同学,用这10个同学平均每人捐书的数量估测全年级同学捐书的总量。
(3)广播操比赛,把我们班级的男生按照广播操队伍排列后,用前5名男生的平均身高来估测我们全班男生的身高情况。
通过辨析用部分平均数推测整体是否合理?学生内化新知。
应用环节,解决废纸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渗透环保教育,综合性较高,有利思维磨砺。
整个练习应用环节,我尝试让学生去分析辨析,不仅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比较、思考,从而对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水平有更深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执教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长方体的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而且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形体观念。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掌握其特征。
在能力训练方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实践第一”的观点,享受成功的喜悦。
3、教材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做一做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一)温故布新、创设情境
先复习了学过的图形,从中认识到立体图形。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考虑学生对于面、棱、顶点的认识有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探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先自己结合手中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完成导学案(一)考虑学生直接填写长方体的特征表有困难,先让学生完成我们能发现:其实问题和长方体的特征表相近,只是这里没有涉及相对的面、相对的棱。同时也为小组合作完成长方体的特征表打下基础。
2、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是难点: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同时给每组准备了3种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小棒,每种颜色长度相等各四根,8个顶点。在拼摆前先让学生给小棒分类,为给为长方体的棱分类打下基础。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思维的空间。学生利用拼出的长方体,这样能较好地理解、掌握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认识透视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看到的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材难点。
(三)成果展示、演讲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导学案。师生共同理解问题,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深化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拓展:方形西瓜,学知识的用途。
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反馈训练、布置预习
学生完成练习案
预习:正方体的特征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因数》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因数的概念,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学习倍数和因数是学习质数和合数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因数、质数、合数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探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因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学习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在自主写算式和找1-10各数的所有因数的活动中,了解因数的概念,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数与最小的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 通过列举、比较,得出质数与合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
(二)能力目标 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从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通过探索学习,感知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愿意把自己发现的结果告诉他人,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多地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能准确找出某一个自然数的因数及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找某个自然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森林舞会马上要开始了,可是小动物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搭档,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的忙吗?
课件出示搭档要求:凡是两个数相乘,积为12的两个小动物,便可结为搭档参加舞会。
此时的学生们一定争先恐后地回答,其实这样的题目学生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的相关知识非常容易解决,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可以以最佳的状态进入下面的学习。
随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把刚才判断的过程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学生可能出现六种情况,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教师可做为参与者补充,通过讨论后,整合为三种情况:(课件出示算式)
12=1×12,12=2×6,12=3×4,从而引出因数的概念,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叫因数。1、2、3、4、6、12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课件出示):并随机板书课题:因数。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一)、理解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自然数因数的方法。
(1)首先是强化“因数”的概念认识。根据以往学生在表述倍数时容易出现表述不完整的情况,我在此出示判断题:因为12=3×4,所以3和4是因数,12是倍数。( )请学生思考,此时肯定引起学生的一片争议。通过反例的.教学,意在强调因数和倍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因此要说明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因此,刚才的话应该完整地表述为因为12=3×4,所以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及时练习。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师就需及时有效“介入”比如,因为“24÷3= 8”,我们就可以说3和8是24的因数,24是3和8的倍数。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伏笔。
(3) 自主探索,找出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方法。(教材第90页试一试)。
在学生对因数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之后,教师提出练习要求:师: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分别找出18和24的所有因数,并写出来,由学生独立完成,与此同时,我进行巡视,重点了解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待学生完成之后提问
谁愿意汇报一下你写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些因数的?
学生交流写的结果和自己找的方法,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可能有
利用乘法找。因为18=1×18,18:2X9,18=3X6,所以18的因数有1、2、3、6、9、18;因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数。
利用除法找。因为18÷1=18,18÷2=9,18÷3=6,所以18的因数有1、2、3、6、9、18;因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数。
一个一个找,可能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找。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做得对就要给予鼓励。学生可能还会出现说不完整的情况,也要先鼓励学生,再请其他学生补充完整。
在学生一一说明自己的方法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了18和24的所有因数。现在,大家讨论一下,要写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怎样写就不会遗漏或重复了呢?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在对比刚才出现的方法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找到出现之前重复的因数为止。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参与讨论得出方法,从而打破难点。
通过列举、分析、比较,探索一个数因数的特征。进而认识质数与合数。(第二个例题)
课件出示例题二: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得出了找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现在就清大家用这种方法,找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把它们写下来。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学生找因数的方法,检查书写中是否有遗漏或重复现象。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完成的速度有快有慢,此时我提示写得快的同学同桌之间互相核对一下,以便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因数,同时也是对速度稍慢一些的同学的等待。随后请同学们进行汇报。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随机出示。出示时,有意识地将其排成三列,质数一列,合数一列,1单独写成一列。
出示完成后,提问:(课件出示)观察写出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不难发现:(课件出示)
1是每个数的因数。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数是1。
1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
此时教师要及时地做出肯定: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说明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自然数,因数的个数是不同的。现在,我们就按照因数的个数把这些数分一分类,让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进行分类,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像这种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也叫素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学生对照板书齐读两遍,加深对质数与合数意义的认识。随后进行提问:“根据质数合数意义,你认为1是质数还是合数?”有了上面对质数与合数意义的认识,学生根据其意义进行对照,发现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便水到渠成了。这时都师也随机进行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随后,请几名学生举几个质数的例子,举几个合数的例子,学生举例的同时,让其他的同学判断,意在通过多种方法巩固、检查学生对质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进而学生独立完成91页练一练的第1题,然后交流汇报。意在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之后,出示问题:你能找出1-50的自然数中的所有质数吗?(练一练第2题)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找质数,有问题的可以小组合作。教师巡视,重点看学生用什么方法找的,指导学生寻找一种又快又准的方法。之后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按照质数的概念逐个进行判断。
根据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把2留下,把2的倍数都画去;接着把3留下,其他的3的倍数都画去;把5留下,其他的5的倍数都画去;然后再一个一个找。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找对就要鼓励。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第二种方法,教师要作为参与者提出第二种方法,让学生明确质数表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自主找50以内的所有质数和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找50以内各数所有质数的方法。
学生有了上面找50以内所有质数的过程体验,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去找50-100所有的质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总结:我们找到了100以内所有质数,大家数一数共有几个。指导学生把两个题找的结果整合在一起。得出一共是25个。
同时提出要求:这25个数十分特殊,也很重要,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它们。还要记住我们是怎样找到它们的。
三、变式训练,学以致用。
习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与提高的一个必要过程,也是学生“用数学”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本课时的习题设计时,我整合了之前几课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力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第一题“我会填一填”,这是最为基础性的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在此做到了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题“火眼金睛”,在这道题中陷阱重重,学生如果考虑稍有不到,便会出错,因为也是培养学生仔细分析、慎重考虑的一个途径。在此又体现了习题的灵活性。
第三题,“我是一休”。一休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角色,喜欢一休无非是在于他的智慧,因此,在练习时我让学生以“一休”的角色去处理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个欲望,同时又给了学生展示自己智慧的平台。随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电话号码也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猜一猜。这既体现了习题的创新性,又体现了其趣味性。
四、提出要求、拓展学习
同学们善于观察、肯于动脑,太好了。关于质数与合数的学问多着呢!你们听说过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吗?若感兴趣,就上网去查一查吧!
提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关于质数与合数的问题,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介绍“歌德巴赫猜想”,不仅可以丰富课本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使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板书设计:
最小:1
因数
最大:本身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铺地砖”。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大家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
2.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大家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中对大家进行美育渗透。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引入(出示装修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小明卧室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启发学生思考: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
3、出示两种地砖(让学生说说地砖的形状及大小)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问题?(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卧室地面,至少要多少块砖?需要多少元?)
学生小组讨论(四人一组),指名汇报。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试一试
1、如果要用边长为5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小明卧室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2、买这两种地砖大约各需要多少钱?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
四、巩固练习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6m和4m,用哪种地砖铺更少钱?
(1)组内分工计算;
(2)交流
(3)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而对于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该如何做呢?因而必须要全都是小数或全都是分数这样才能进行计算。这节课就在这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习题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②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能力目标:
在学生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二、 教学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观图设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思路:
1.通过请同学回答说出九大行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观图设疑,提出问题
幻灯片显示出九大行星,请学生说出有哪九大行星?并提出:已知水星、冥王星、月球的直径分别是地球直径的 ,问如何比较它们直径的大小并指出哪个行星是最大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他们就能积极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二、出示课题,自主探究 例1把下列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将其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完成后,在视频台上展示部分学生写的作业,然后教师请学生看自己的作业的对错,并纠正。
并提问:
(1)把分数化成小数,其结果有几种情况?(启发学生说出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
(2)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三、总结规律、形成概念
通过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再看一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启发学生从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着手。 最后总结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数2和5,再无其它素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题2,请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说说你是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0.06,0.4,1.8,2.45,1.465, 归纳:(学生为主,教师点拨)
1、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2、小数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常用的因数是2和5。 对于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题目,课前了解到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把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方法,因而以学生练习为主,加以操练并巩固,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四、学会运用,巩固新知
例题3,将 ,0.5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今天学过的内容如何应用,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好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好呢?最后回到今天刚开始的问题能解决吗?哪个行星的直径最大?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大小,开拓学生的思路。
反馈练习:
1、将下列小数化成分数:0.48、1.05、3.24 2、将下列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将其保留三位小数)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以及总结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学会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作准备。本课首先从问有哪九大行星入手并从数据中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为出发点,调动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讨论,从中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最简分数的特点的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多个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问题。在学生参与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掌握了互化的方法后,重点放在总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上,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首先出示了一个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再出示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最后通过例3和例4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①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②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转化。
③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④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说教法和学法
现在教学的目标不是使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运用谈话法、观察法、比较法、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计算、概括出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教给学生发现、探索新知的方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来龙去脉,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①6米=( )分米=( )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②700厘米=( )分米=( )米
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4、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这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板书: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探究新知
1、推导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课件出示: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1×1×1=1(立方分米)
师:因为1分米=10厘米,如果把棱长1分米改写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又是多少呢?(课件出示: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学生计算:10×10×10=1000(立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体,它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分米或者1000立方厘米来表示,说明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比较总结出:
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
师:仿照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可以划分成1000个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学生计算:10×10×10=1000(立方分米)
板书:1
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师: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师生交流总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4、思考: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板书: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5、比较相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 米、分米、厘米 10
面积单位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
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000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这三者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不同的,即长度十、面积百、体积千,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6、体积单位的互化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从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是怎样进行让学生相互说说后,教师指出: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换算的方法相同。
①出示教学例3
3.8立方米=( )立方分米 2400立方厘米=( )立方米
让学生试一试!
教师提示: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
想:因为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1000×3.8=3800。
3.8立方米(=3800)立方分米
想:因为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2400÷1000=2.4。
2400立方厘米=(2.4)立方分米
师:请对比例3的这两道小题有什么不同?
板书: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尝试做了几道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②教学例4
课件出示:一个牛奶包装箱上的尺寸:50×30×40。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教师提示:箱上的尺寸一般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解决可能有两种方法:
(1)先算出用立方厘米作单位的数,再改写成用立方米作单位。
(2)先把厘米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算出体积,就是立方米作单位了。
50厘米=0.5米30厘米=0.3米40厘米=0.4米
方法一:V=abh=0.5×0.3×0.4=0.06(立方米)
方法二:V=abh=50×30×40=60000(立方厘米)=60(立方分米)=0.06(立方米)
【组织学生先自主读题,并进行仔细审题,交流题目的意思,交流解决的方法。适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养成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对于这两种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验证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发展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口答,说出计算过程。
1.02立方米=( )立方分米9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68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20xx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0.55立方米=( )立方分米 8.63立方米=( )立方分米
0.6立方米=( )立方分米 1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8米=( )分米 60厘米=( )分米
2、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5米,宽1.6米,厚0.03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通过单位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这些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11-30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08-31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15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04-08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07-10
五年级数学《约分》的说课稿05-24
五年级数学“平移”说课稿12-05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06-08
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初中11-28
五年级数学《找次品》说课稿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