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10-07 19:29: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文第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的车况及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第3、4、5、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的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第5节集中描写了列车上的素不相识的澳洲人是怎样帮助我们的,主要写了一位金发女郎把新买的饼干从听子里取出,把空听子给孩子撒尿;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发动了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让小外孙站在“屏障”里撒尿。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他们也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也能自主运用工具书来理解词语。在本课的词语学习上,可引导学生学习用同义词替换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在学生们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引导理解重点句上。教师可通过语言训练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契机,可通过抓关键词复述课文片断、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重点部分,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肆虐(nüè)、缓(huǎn)兵之计、众目睽(kuí)睽、人造屏(píng)障”中的带点字的读音要充分关注,尤其是“虐”的拼音要提醒学生注意,“ü”上的两点在这个音节中不能去掉,帮助复习拼音知识。这几个字都比较容易写错,教学时应注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另外要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这些字的意思,然后再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教学时,结合与阅读教学的内容有机的正音、辨形、析意,将阅读教学与字词教学有机整合。

  目标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将课文3、4、5、6节的内容复述出来。为帮助学生复述课文,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将“肆虐、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人造屏障”这几个词语板书,然后让学生在复述课文时要用上这些词语,教师要注意听清学生是否用上这些词语,用得是否合适。学生可以简要地复述课文,也可以详细地复述课文,在练习时不必强求,但都必须用上前面出示的这些词语,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行复述是复述课文的一个好方法。最后,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口头复述的训练,是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再创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目标三: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从课文第1、2节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有着良好的公民意识,都能很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着重训练学生复述课文相关内容后,应组织学生交流读文后对澳大利亚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从而更深入地感受澳洲人的文明素养高。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

  全文共13自然段,第一段(1—5)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得到新车,结果错了。第二段(6—11)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坐车炫耀自己,又错了。第三段(12—13)写保罗与小男孩度过难忘的夜晚,并懂得"给予是快乐的"道理。

  本课语言文字比较朴实,内容比较浅显,揭示的道理比较明显。

  (二)教学重点、难点

  “获得”与“给予”的矛盾化解、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升华人物品质是教学重点。

  (三)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从而走向精神的极高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四)教学目标

  鉴于《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三维立体的设计理念以及认知水平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组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用“炫耀”、“懂得”造句;(2)理解感悟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凭借课文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讨论、探究、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今天,我主要来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分四个环节:

  1、激趣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的要求,我打算引导学生来谈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我预设孩子会说的无非是得到老师表扬,受到家长的礼物。这时,我总结大家在获得的时候会感到很快乐,再提出课文中的保罗却有另一种感受,他认为“给予是快乐的”出示课题,研读课题,然后提出,“给予”意味着付出,失去,怎么还会快乐呢,这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

  2、初读课文,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一个了解,对学生的饿认知水平摸个底。安排的内容是认读理解生字词。多种形式检查朗读。

  3、学习课文。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再读课文。思考三个人物中给你印象最深,最令你感动的是谁?和你的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指名说)这里预设学生会认为小男孩最令人感动,接着再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什么最令你感动?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

  (二)组织交流

  围绕学生觉得令人感动的地方进行重点教学,打算采用说理由,读出感受,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个别读,合作读相互穿插,务必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三)激情渲染,感情升华

  在这个环节打算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带大家去看看圣诞节的晚上热闹的大街,欢乐的人们,美丽的橱窗。让学生在震撼中理解小弟弟的不幸和那天晚上的幸福,进而体会小男孩关爱弟弟,思想高尚,体会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原因,解决课后问答“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四)积累拓展

  俗话说,情动而辞发是完美的阅读过程,学到这儿学生自然有许多话想说,这个环节首先就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学完后的感受,

  现今语文的教学不能再向过去只围绕书本来教学,而是应该有开阔的语文教学方式,这里我打算提供学生一些可以积累的东西,如:相关的名人名言,一首小诗,一些故事等等。

  四、说作业安排。

  作业以超市自选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任选2题来完成,这个设计是力求体现不同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1)视自己的能力熟读,讲故事给朋友听。

  (2)喜欢写作的同学用灵动的笔写生活中"给予是快乐的"故事。

  (3)搜集"给予是快乐的"故事阅读。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感到难过和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太多的经历,他们依然处于被精心呵护的阶段,要体会母爱并学会感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有赖于课堂的预设,有赖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有赖于课堂的生成。这一课的教学,要跟着学生的需要走,引领他们在情感世界里走个来回,这是预设本课教学时的初步想法。

  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

  3、结合阅读感悟练写片段,通过练笔颂母爱、表情怀。

  教学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母爱和孝子的情怀,又如何走出文本,感受自己母亲的爱,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文字背后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读感悟,以读见悟”的方法,以“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愧疚?”为主线,按“体会‘我’的心情——感悟、体会母爱——回报母爱”为线索,抓住课文中的几个动情点组织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升华。

  说教学过程

  我用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过程,学生也随着这三个问题进入“读”和“悟”的学习过程:

  l问题一: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就是这一抱,却抱出了几个“没想到”,为什么会“没想到”呢?

  设计目的——抓住三处“没想到”,呈现轻与重的对比,体会儿子心里的难过、愧疚,呈现本课的阅读主题。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难过”、“愧疚”是课文中直接出现的写作者心情的词,只是让学生找到这两个词是不够的,让学生画下三个“没想到”,通过“找——读——联系上下文想,交流——再读”这个品读的过程,才能达到“激情”的目的。

  l问题二: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让“我”如此难过与愧疚?

  设计目的——抓“母亲形象”,探究愧疚原因

  这个环节,我抓住以下几个动情点进行教学: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学生找到这两个句子之后,反复朗读,交流感受,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但逢……总是……”这些词语理解母亲的艰辛,母爱的无畏和博大。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想想,作为一位母亲还会挑起哪些重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最后让学生和作者一道质疑“力大无穷”这个词:母亲真的力大无穷吗?她的力量来自哪里?(母爱)

  l问题三: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作者心潮澎湃,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个动作,那就是——“抱母亲”,这回抱母亲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1、充分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激动的、幸福的、欣慰的……)

  2、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像作者那样传递你对母亲的爱!

  设计目的——抓“母亲的泪水”,激发感恩之情。

  l片断练笔: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就让母亲这样激动,这样欣慰,这样幸福,而小时候,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给与我们的爱难以计数,学了课文,你是不是也想说说妈妈对我们的爱,写写我们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设计目的——抓读写结合点,颂母爱,表情怀。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说茶》是省编义务教材第七册的第二十四课。本课的阅读重点仍然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课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还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及中国茶具的质地和造型。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按三方面内容可以把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写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的种类很多。

  第二段(3、4、5自然段),写饮茶的作用与好处。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中国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

  本文文质兼美,各自然段的行文结构相似,每个自然段开头的句子仅领本段内容,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与上一自然段密切地联系起来,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习作训练的好教材。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39个新词语的意思;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用总说分述的方式说叙的段落内容。

  (3)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教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脉络清晰,又根据阅读教学的定义即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过程,所以,我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文章是由许多句子组成的,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读懂文章中的句子。《说茶》一课中,有许多长句子,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难点是“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和重点句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意将多媒体教学引进阅读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所以我准备的教具是“课文录音、投影片、小黑板。”我准备安排三课时的教学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这篇文章语言形象,衔接自然,根据教材特点,我准备先引导学生直接抓住过渡句,由过渡句向上下文探索文章语言表达的过程,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

  教学2、3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启发式讲读法。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比比、议议,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3)读写结合法。

  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使读与写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

  (1)运用“读、想、划、找、议”的方法自学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选择法。通过词义的选择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3)迁移法。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总分关系构段的习作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同学们,中国是茶的故乡,是第一个栽种茶树,饮用茶水的国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说茶”中的“说”又是什么意思呢?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要培养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按下列要求轻声读课文:注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查字典,结合课文,理解词义;看课文练习2,思考课文“说”了茶的哪几个方面?

  (2)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朗读课文,正音;讨论课后习题2,你认为课文介绍了茶的哪几方面内容?启发学生了解课文的第1、2自然段写了“茶的历史悠久,茶叶种类很多”,即第一方面内容。课文3、4、5自然段写了第二方面内容,即“饮茶的好处很多”。课文第6自然段“说”了茶的第三方面内容“中国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

  讨论以上内容后,让学生分段并依照分好的段落朗读课文,强化“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三)读写结合,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说我国是茶的故乡?首先让学生理解“故乡”在课文中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的。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了解第1自然段两句都是围绕“我国是茶的故乡”写的。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划划想:

  ①茶的种类有哪些?

  ②第1句是什么句式?它的作用是什么?

  ③让学生在这一句中加上“不但……而且……”的关联词,以强化过渡句的认识。

  以上步骤的教学,充分体现语言的训练不光是理解内容,而且还包括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

  (3)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1句与下面3句在写法上是什么关系?强化对“先总说后分述”段落的认识,为学习下文作辅垫。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文中的两句过渡句,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饮茶的好处真多”的。投影出示过渡句:“饮茶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饮茶还能增进人们的友谊”。引导学生剖析以上两个过渡句: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它们是过渡句?第一个句子中,哪个分句总结上文,哪个分句启示下文?第二个句子去掉“还”算不算过渡句?告诉学生第二个过渡句省略了总结上文的分句。

  这个训练比较深刻地渗透了方法指导,指导学生抓住过渡句能提纲挈领,比较容易地理理上下文的内容。同时,这个训练既能理解作者的思路又能理解过渡句承上启下作用。

  (1)学习第3小节。

  “饮茶到底有哪些实际价值呢?”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并划出这段的中心句。投影出示第三小节。围绕中心句,学生讨论学习:饮茶的实用价值是能解渴消暑,帮助消化,清醒头脑,保护视力。

  出示“消暑”的“消”的词义选择。用“·”圈出一对联系“清醒头脑,保护视力”的关联词(既……又……)。用上这个关联词说说“解渴消暑,帮助消化”这两方面实用价值。再用上这个关联词,自己说一句话。

  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优化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在这里,我没有直接让学生用“既……又……”说话,而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语言文字训练的连贯性、层次性,符合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学习第4小节。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小节,划出一个能充分体现饮茶带给人们高尚的精神享受的词。(乐趣无穷)出示“乐趣无穷”的“穷”的词义选择。再读课文,用“~~”线划出描写品茶顺序的句子。出示投影:“先观茶姿,清水绿叶;再闻茶香,清香飘逸;最后尝味,回味甘甜。”让学生用“△”标出描写顺序的词,用“·”圈出描写动作的词。

  这样扣词析句,词句落实,语言训练扎实、朴实,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有着明显的效果。而且,这一过程使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时闪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这段话对仗工整、用词贴切,是一段难得的佳句,学生读到一定程度后,我采用“引背法”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例如“师:先观茶姿——生:清水绿叶。”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已引起众多教师的重视。我在教学中,让背诵训练引进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接着让学生说一段话,用上“先……再……最后”。知识的迁移在这里得到体现。

  (3)学习第5小节。

  首先总结3、4小节的学法:划、找、想、读。请学生根据3、4两小节的学法,自学第5小节。教师点拨反馈。

  这一步骤的设计说明语文教学要强化个体学习,讲究实效,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4)片断练习:模仿第三小节的写法,以总分关系构段,写一段话。

  读写结合的心理机制是学习迁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习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3.学习课文第三段。

  指名读第6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描述了中国的茶具?讨论后,让学生朗读头尾两句,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茶具很讲究,所以品茶更有趣味。除了头尾两句外,其余部分写了什么呢?引导步骤如下:先让学生读第2句,提问这句用什么方法描述的?接着让学生读3、4两句,读后提问3、4两句主要写什么?用什么方法描述的?最后,结合课后练习4题中的第(2)小题,引导学生从造型和雕刻理解“中国茶具造型优美”这一内容。

  至此,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文道结合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总体回顾,总结全文。

  1.理一理结构相近的段落有哪些共同要素。概括学习这种段式的步骤、方法。提示学生,把几个记叙同一方面内容的几个自然段归并为一段。

  2.指导朗读全文。

  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朗读基调:对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的赞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课堂作业:有选择地完成练习册中部分习题。

  整篇文章的教学,我采用了以语言文字为主轴,以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为两翼的体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让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四、说板书设计

  说茶

  历史悠久——种类很多

  实用价值

  “说”——饮茶的好处真多——精神享受

  增进友谊

  茶具造型优美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这个板书便于学生根据它进行分段,有助于训练目标的达成。学习课文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强化激励机制,提高课堂效益。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七色花》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第九单元《想象和幻想》

  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篇童话,写的是小姑娘珍妮在迷路时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并用它做了七件事。主要是要教育学生要做有意义的事。

  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3然段写小女孩珍妮因迷路而哭了起来,一位老妈妈看珍妮哭得可怜,就送她一朵能帮助她做事的七色花。第4~10自然段写珍妮用七色花瓣为自己做了许多事。第11~18自然段写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一个双腿有病的小男孩站了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能简单概括出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七件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体会七色花的神奇。

  技能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最后一片花瓣做的事情最有意义,因为助人乃快乐之本。

  2.总结全文,运用想象和幻想,说说如果有一朵七色花,自己想实现什么愿望。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进行仿写。

  情感价值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感悟到助人是快乐的,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感受到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心地善良。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着想,懂得只有乐于助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

  了解七色花的神奇作用,知道珍妮七次用花瓣所作的事,感受用第七片花瓣帮助双腿有病的小男孩最有意义。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运用幻想象,引导学生写一写如果有一片七色花瓣想实现什么愿望。

  三、说教法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从1、重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2、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发展想像,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4、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四个方面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教法上运用电教辅助法、图文对照法、诵读体会法等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达到教学目标。

  四、说学法

  考虑到课文篇幅较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设计学生一边读,一边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想象。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同时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并且让学生发挥想像,并进行口语交际,而且把练习写作集中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了指导。

  五、说程序

  我的教学流程是:谈话导入,直接揭题——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引导讲授——自主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拓展升华,指导写作——总结归纳提高。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九色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一、图片导入,检查预习情况

  1、 课题的揭示从敦煌莫高窟的一组壁画开始,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探究学习故事的欲望。

  2、苏教版十分重视学生课前的预习,把它作为一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何检查学生的预习?在字词检查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挨个把词语朗读一遍,而是挑选学生在预习单中反映出的难读字音进行检查,让学生从中感到“刺激”,感到“快乐”。教师再根据班级孩子的反馈出来的实际情况进行正音,这样,提高了字词教学的效率。

  3、学生预习后,必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对此,我通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教会学生用两字词语概括主要自然段大意,之后,再让学生学会根据段意用较为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伊始,我主要从检查预习入手,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脉络,使学生立即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由于学生年龄小,概括能力较差,所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充分发挥,如何引导学生把故事情节用概括的语句提炼、表达出来。

  二、品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从故事教学的角度来讲,我认为除了故事情节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通过阅读,感受人物形象,为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情节之后,我确定了这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即研究两个主人公的品质特点,这样让他们学有目标,学有方向。九色鹿的见义勇为学生往往心里明白而不会概括。(这在我多次试教中显现出来)对此,我索性把词典上的意思讲述出来,再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其见义勇为的特点。从第二自然段“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从“立即”一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这就是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

  接着,再让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从不求回报以及让落水的调达快回家的语言当中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的一面。

  2、学生从课文结尾九色鹿怒斥调达的一段话中,直接找出了概括出调达的性格特点的关键词——“见利 忘义”,“背信弃义”教师再让学生默读6、7两个自然段,再通过朗读、想象调达当时郑重起誓的样子,这样学生便能抓住调达落水得救后感激涕泠(语言、动作)、面对悬赏时立即告密(动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感悟到这个人灵魂的肮脏,加深对这两个关键词语的理解。

  3、九色鹿对国王控诉的那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整堂课一个重要的训练点。为此,我出示了这段话:

  陛下,你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泄露我的住处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阅读,反复体会,一步步引领孩子品读课文,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由九色鹿的气愤到勇敢到机智,情感体验越来越深刻,课文读得也越来越有味。

  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惩罚调达等,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

  5、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最后一环节——诚信格言的补充,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时,与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为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写出学了故事以后的内心感受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后,老师还告诉学学生:九色鹿壁画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去观赏,旨在鼓励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启智、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且又充满童趣的文章。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横着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邻居家的小男孩向“我”展示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新本领,横切苹果后里面有颗“五角星”;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讲“我”从苹果中获得的深刻感受。这一部分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是让学生悟理的部分。

  下面我就第二课时简要说说我的设计:

  整个教学分三大板块:

  第一,由题导入,质疑激趣。

  教学一开始,我就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称这个“五角星”图案是怎样的图案。

  第二,研读课文,感知“魅力”。

  这里,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字“鲜”理解词语“鲜为人知”的意思,进而让学生说说这个图案为什么鲜为人知,人们通常是怎么切苹果的?联系学生的实际来感受循规蹈矩的切法,理解“循规蹈矩”。 并过渡:像这样循规蹈矩的做法、想法,我们平时有很多,文中的“我”也是如此。以此切入,引出文章第一部分的教学,出示对话,抓住对话中的两个“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对话中小男孩的“别出心裁”,我的“循规蹈矩”。当然,小男孩的“别出心裁”还表现在切苹果的方法上,在这里,我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原因是学生对“拦腰”这个词理解的不够透彻,认为横着切就是“拦腰”,而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拦腰”这个词的意思就有了深刻的体会。接着,引出第四自然段中“我”的想法, “我”看到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个图案后的想法是本文的重点之一。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交流读懂了什么,感悟“我”的惊讶之情。这正是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个图案的魅力所在。课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竟然”和“果然”这两个词的区别,我设计了两个填空,从而联系具体的语境体会“果然”乃意料之中,“竟然”系意料之外。

  第三,理解“魅力”,感悟“创造力”。

  对于“魅力”这个词,学生通过查字典可以知道指的是很吸引人的力量,那么,文中“五角星”图案的魅力表现在哪呢?这是本文的难点。课上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已然了解了这个图案吸引了“小男孩”也吸引了“我”,那么还吸引了谁?引导学生再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句子“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传给大家。”这句话中的三个“传”进一步理解其“魅力”所在。如果说吸引小男孩的也许是图案的新奇有趣,那么吸引“我”的又是什么呢?这样,自然引出图案给“我”的启示: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还是有一点难度的,课上我出示了一个关于李秉哲卖报的故事,让学生来发现他与其他人做法不同的地方,从而理解创造力,往小处说,有很多种。然后联系学生已知,通过不同的事例来真正理解创造力,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整个教学设计的制定,我结合了《名师助学》《补充习题》的有关练习,也尝试了一些创新的举动,可以说课上教学基本达成了预定的目标,不过还是有不少遗憾:板书不够及时,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希望各位老师听课后多提宝贵意见,本人将不胜感谢!

【有关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相关文章:

1.精选四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2.有关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3.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4.有关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5.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

6.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7.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七篇

8.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9.【精品】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