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0-13 11:42: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经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初步学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

  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根据《标准》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以往教材相比,这部分知识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2、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教科书的第82~83页例4及练习二十的相关习题。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应该说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从学习长度单位的进率到学习面积单位的进率,是认识发展的一次突破。学好本课内容,不仅能巩固前几节课知识,还能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打下基础。由于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受负迁移影响,学生计算面积进率时容易出错。例4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教材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至于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教学重点是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是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参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三、教法、学法

  1、由于学生在以往生活、学习中较频繁接触周长等一些进率为10的单位,受相邻长度单位进率为10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相邻单位进率都是10的错误迁移。再加上三年级学生思维分配力较弱,有时在计算中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因此,要加强对比,寻找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相邻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它们的进率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

  由于学生还没学过用100乘、除,所以只要求学生口头推算。如要求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这样想:因为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个平方厘米,8个平方分米就有8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800平方厘米。又如要求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可以这样想:因为每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300里面有3个100,就是3平方分米。

  2、学法点拨

  (1)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与直观图象相结合。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如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图片中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或画、或算来得出1平方分米=1000平方厘米的结论。

  (3)要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面积单位换算时,老师要注重学生想的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4)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加计算,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了万以内数(三位数)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安排的。学习本节课可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发展,为一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材的编排意图:

  教材注重结合生活实际,用图表形式呈现两所小学捐书情况,创设“捐书活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抓住两步计算的问题展开教学,教材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未计算前先要求学生估计结果和大致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是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法的法则。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三位数连加的数目比较大,计算时容易发生错误,因此,本节课学生要通过探索活动熟知算理,提高计算正确率。再次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也是本节课的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注意什么?

  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同时也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做了铺垫。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通过自主探究、汇报交流的方式来解决三个问题:1。哪个年级捐的多一些?2。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3。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三)达标检测

  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题(“练一练”第1、2题),促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拓展延伸、回顾整理。

  这一环节中先设计了课后的第3题,可以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回忆本节所学内容,对知识进行了梳理、总结。

  六、说教学效果。

  1、提出数学问题环节学生可能出现谁比谁多或少的问题。

  2、本节课容量较大,学生计算量及数字大,可能会完不成学习任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计算、探究、讨论、比较等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三、说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例3、例4时,让学生通过自学,根据问题层层深入探究,归纳和判断,得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计算、观察、发现的方法:在讲解计算法则时,让学生自己算,自己发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合作学习的方法:<<课程标准>>引导下的学习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做习题的时候,让学生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1、铺垫迁移,生成问题

  复习整数加减法及其列竖式计算,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来,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以去商店买商品为话题,让学生谈买东西、花钱、算帐等生活的事情,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为下面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打下伏笔。

  2、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探究,明确思路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自尝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小组学生集体智慧。

  3、巧编练习,逐步优化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教材简析:

  教材在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小步子的编排方法,所以本单元学习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分母都不超过10,加减所得的结果都不要求约分,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仍然关注的是理解分数的意义,以生活的事例和帮助理解的直观图来学习分数加法。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作些准备。教材中的例1,通过直观的图形,使学生理解为2个1/8加上3个1/8,结果是5个1/8,也就是是5/8。由于没有讲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可能有学生没有观察或者观察不出或者不能想象出直观的图形,出现2/8+3/8=5/16的现象,这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数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这是关键。教材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加深理解分数的含义,并使学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意义)才能直接相加。

  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再现和直观图观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数相加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能力培养目标:

  在学生体会到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难点:受整数加、减计算法则的影响和对分数的含义不理解,分数加法学习有困难。

  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有效地达成目标,遵循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

  (1) 用直观演示……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法上: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学具操作建立分数加法的起始知识。

  (2) 用练习法……

  教学过程: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学习。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是结合学生喜欢的四个学生过生日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在观察交流中引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小红吃了其中的一份,小红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小明吃了其中的二份,小明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十分之一?等问题,在生活情境中练习,加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初步认识到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关系。

  二是在这一情景中,引出小明与小红一共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思考。由于生活常识,学生很容易想到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十分之三。此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促使学生对这一生活常识进行理性的思考。也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索交流拉开序幕。此时,教师组织学生拿出实物图,在观察与拼摆中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十分之一加二个十分之一是三个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三。有了这一初步认识,出示书上的例1,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的观察,理解二个八分之一加三个八分之一是五个八分之一,是八分之五。在两个实例的观察理解中,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只要分子相加,有效避免学生中可能出现2/8+3/8=5/16这种现象。有了这一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完成图文并茂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在比较交流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只要分子直接相加就行了。

  三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一是图文结合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在学习中体会到的正确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二是只有算式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习,让学生能正确的表述几个几分之一加几个几分之一一共是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使学生能把方法抽象运用于习题的计算,三是结合生活场景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应用题练习,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体会的数学知识的用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结合课始的生日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回答问题:如谁和谁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接着让学生思考,三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想?四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么想?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进行知识的扩展,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思考,四个小朋友把整个蛋糕吃完了吗?还有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在知识的冲突中结束本课的学习,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作好埋伏。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思考与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教学理念:

  在这一节课学习活动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条:

  一是联系生活情境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二是在知识运用中,让学生主动的把知识进行延伸扩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是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环境中运用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教学设计在中,肯定会出现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欢迎多提宝贵意见。非常感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20xx年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书第60—63面。

  【教材分析】: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长度、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单元知识展开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突变和飞跃。教材的编写,一方面是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主动探索建立面积的表象,熟练应用面积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本单元后面的而积计算作充分的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己经建立了长度、长度单位的概念。但是由“长度”概念到“面积”概念。由“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抽象性也比较强。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事物或亲自参与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本节课设计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身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突出重点(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突破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并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面积的含义,在主动探究应用中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理解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在熟悉的事物中由初步感知到抽象概括出面积的意义。体验知识建立形成的过程。

  2. 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选择学生身边的可视可触摸的物体,使学生的感性认识生动形象。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表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自主、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面积含义的理解和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的形成。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数学书;练习本;要比较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绿色22.5c*9c,红色13.5c*13.5c),拼摆测量用的正方形卡纸(白色4.5c*4.5c)、圆形卡纸(蓝色直径4.5c)、三角形卡纸(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教学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用的:紫色1c*1c,紫色10c*10c;学生2人小组合作用的练习纸(上面有与上吻合的长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圆形图样);1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布一块。

  【学具准备】:数学书;练习本;水彩笔;尺子;4人用的大学俱袋装有:要比较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绿色22.5c*9c,红色13.5c*13.5c),拼摆测量用的正方形卡纸(白色4.5c*4.5c)、圆形卡纸(蓝色直径4.5c)、三角形卡纸(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每人用的小学俱袋装有;紫色1c*1c,紫色10c*10c;2人小组合作用的练习纸(上面有与上吻合的长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圆形图样)。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邬老师第一次来给大家上课,作为三年级的小主人,应该用热烈的掌声表示一下对我的欢迎吧!谢谢,大家的掌声很响亮,你们个个都是好客的小主人。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1. 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大小。

  今天的学习就从大家鼓掌的小手开始。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同学们,这是邬老师的手掌面,请你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谁愿意举起你的手掌面和邬老师的比一比?这么多同学都愿意呀!同学们看仔细,请问邬老师的手掌面和刚才几位同学的手掌面相比,哪个手掌面大,哪个手掌面小?(师至少点2名同学回答)同学们,你们都是这样认为吗?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有序地摸一摸数学书封面,感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大小。请再像老师一样摸一摸数学书的侧面,感受一下数学书侧面的大小。摸好了吗?请再快速地摸一摸你练习本的封面,请问同学们,我们摸的3个面中,哪个面比哪个面大,哪个面比哪个面小?(师边演示边让同学们摸,至少点2名同学回答)

  现在请同学们用你亮晶晶的小眼睛观察一下这块黑板的表面,再看一看教室的地面,请问哪个面大,哪个面小?(师点名回答)

  那课桌面与大屏幕面相比呢?(师点名回答)

  2.揭示物体的面积概念。

  师: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比较了许多物体的表面,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师指着黑板表面)像这里,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手掌面的大小是手掌面的面积,那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什么?(点名说)你还能像这样说说其它物体表面的面积吗?(点名学生说)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脐橙,它的表面面积在哪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摸给大家看?(点名学生上台摸)

  师追问:什么叫脐橙的表面面积?(点名说)

  3.揭示封闭图形的面积,区分面积和周长。

  师: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是他们的面积,还有什么有面积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点名说)同学们知道的图形真多!

  老师这收集了几个平面图形,你能看出这里的长方形和心形相比,谁大谁小吗?(学生回答)同不同意?

  那三角形和圆相比,谁大谁小呢?(学生回答)

  通过比较,原来这些周围封闭的图形也是有大小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这里可以说,长方形的面积比心形的面积小,心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那三角形的面积比圆的面积呢?

  前面我们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又知道了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认识的面积。(师板书:面积)

  那这些图形的面积具体指哪里呢?你能涂色表示他们的面积吗?下面两人小组合作,请拿出练习纸,两人同时快速地涂色表示图形的面积,看哪组同学涂得又对又快!

  师巡视并收集每种图形的涂色作品,全班讲评。

  师首先展示长方形和心形面积的涂色表示图:我们来看看这组同学涂色表示的图形面积,这组同学把这整个长方形和心形都涂上了颜色表示他们的面积,跟他们一样涂色的请举手!看看这组同学的,三角形和圆整个图形也都涂上了颜色表示他们的面积?跟他们一样涂色的请举手!老师也同意这两组同学的涂法。请看大屏幕,(然后师在上展示。)老师给这些图形涂上了绿色表示他们的面积,再请同学们仔细看到这些图形,老师用红色线条表示的是这些图形的什么?(点名回答)对,是周长,它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看来同学们能够区分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了!

  4.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些图形,(师手指大屏幕),他们中谁的面积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师多点2到3名同学说)?你们其它同学呢?哦,大家都一致认为三角形面积最大。看来面积相差比较大时可以直接观察出面积的大小。

  那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张图形(出示红色和黄色两个面积相差不大的长方形),你觉得哪个面积大?点名学生回答。大家意见不一致,看来,光用眼睛观察是确定不出来的。到底哪个面积大,谁想到了好办法?(点名回答,演示重叠法。)师引出:这位同学很勤于动脑,想到了用这样的重叠方法来比较面积相差不大的图形,是不是所有图形面积的大小都可以直接观察或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呢?

  师:(师举起绿色卡纸和红色卡纸)这两个图形谁能一眼能看出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那邬老师用重叠的方法试一试(师演示重叠法),能比出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5.小组合作,用测量法(数面积单位)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用这些方法都不能很确定地比较出他们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还想到了重叠后切割多余的部分,再重叠比较的方法,在这确实可行,你很会开动动脑,有没有不破坏原有图形,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呢?)老师这有一些学具(师提袋出示):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蓝色圆形纸片,如果利用这些图形学具来摆一摆,拼一拼,能否检验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哪位同学想到怎样摆吗?(师点名说)这位同学说选用一种正方形学具,这张上摆正方形,这张上也摆正方形,再数出摆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有不同意见吗?(点名说)你认为选两种学具,这张上摆三角形,另一张上摆正方形,再数出摆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到底哪种能比较出正确结果呢,选一种还是选两种呢,下面进行4人小组讨论并合作,看哪组能很快讨论合作出正确结果,别着急,讨论合作之前请看清合作要求(师出示合作要求,点一名同学读要求)

  小组合作要求:

  1.从学具袋中拿出要比较面积的红色和绿色长方形卡纸,再拿出三种学具: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蓝色圆形纸片。

  2.小组4人商量选定用哪种学具摆,把不用的学具放回学具袋中。

  3.分工:每2人摆一个图形,以最快速度摆好。

  4.思考讨论出结果:我们这组选用了( )形学具,绿色卡纸上摆了( )个,红色卡纸上摆了( )个,所以( )色卡纸面积大。

  同学们,看清要求了吗?好,开始吧!

  看哪组摆得又好又快,能很快得出正确结果!

  师巡视小组探究情况,并做指导!

  师问:哪组同学愿意根据大屏幕上第四条要求说一说自己组是怎样摆的,结果是谁的面积大?

  师根据汇报结果贴出摆的图形。

  (用正方形测量的:绿色卡纸摆了10个正方形,红色卡纸上摆了9个正方形,所以绿色卡纸面积大。用圆形测量的:绿色卡纸大约摆了10个圆形,红色卡纸上大约摆了9个圆形,所以大致比较出绿色卡纸面积大。用三方形测量的:绿色卡纸可以摆20个正方形,红色卡纸可以摆18个正方形,所以绿色卡纸面积大。)

  师问:有哪组同学选用两种学具摆的?像这样,红色卡纸上可以摆18个三角形,绿色卡纸上摆10个正方形,得出结果是可以摆18个三角形的红色卡纸面积大,你们同意吗?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回答原因后师追问:在选用学具测量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得出:要选用一样的学具来摆,这样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再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出示图):大家想一想,是拼摆了6个正方形的图形面积大吗?(师点名回答)得出正确结果:不能,因为选用拼摆的正方形学具大小不同。

  师再次追问:像这样都用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拼摆的,不能得出正确结果,那在选用学具比较测量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点名回答得出):必须要用大小一样的学具,也就是面积要一样的学具进行测量拼摆。

  师:我们知道了测量时必须要用大小一样的'学具,也就是指要用统一的标准。这里统一的标准就是指统一的面积单位,像刚刚用到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都表示一个面积单位。同学们在测量这张卡纸面积的时候摆了10个正方形,说明这张卡纸的面积就是10个这样的面积单位,测量这张卡纸可以摆18个三角形,说明这张卡纸的面积就是18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这里摆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所表示的面积单位是邬老师给定的,当然还可以定大一些的或小一些,或其它形状,那请问通过刚才的拼摆,如果要准确地测量图形面积的大小,你们认为哪种形状最适合做面积单位?为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讨论得出:圆形没铺满,有空缺部分;三角形摆时受方向限制,很不方面,也有空缺;而正方形不管横着摆还是竖着摆都不受限制,最适合做面积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把刚刚摆的学具和两个比较面积的卡纸放回学具袋中。

  6.学习3个常用面积单位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正方形最适合做面积单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的,为了方便测量和比较,规定了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同时出示,师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同学们,这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里找出最小的紫色小纸片,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对,就是这一个,(师举起纸片)这就是1平方厘米,抓紧时间用尺子量一下它的四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量完后请举手!

  生:边长是1厘米。

  师:每条边长都是1厘米吗?(是)

  师:说明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

  师:也就是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师板书并贴上学具)

  现在用你这个1平方厘米量一下,你的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抓紧时间量一量,有的同学已经量出来了。(至少点2名学生说)。每个同学指甲盖面积大小有差异,其实同学们每个指甲盖面积都很接近1平方厘米。

  谁来说一说,生活里面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师讲解并出示图:小奖贴,电脑按键,田字格等)

  刚才我们认识了1平方厘米有多大,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1平方分米,请同学们拿出这张紫色学具:对!这就是1平方分米,谁知道它的边长是多少?

  点名学生说: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师:那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师板书贴上学具)

  请同学们用你的手掌面和这个1平方分米的学具比一比,手掌面大约多少平方分米?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手里数学练习本的封面,估计一下大约有几个平方分米。看出来的请举手。点名学生说!

  到底是多少平方分米?请用你的1平方分米的学具量一量。谁来边演示边说你是怎样测量的!3平方分米,和你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我们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分别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那怎样的面积是1平方米呢?谁来说说看。点名说。

  师引导:边长是多少,什么形状的面积是1平方米?生得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师板书)

  请同学们张开手臂,请问你两个手臂张开的长度大约是几米?(师请4位同学伸直手臂并围成近似的正方形)那这四个同学张开手臂围成的图形面积大约就是1平方米。再请同学们们看到老师手里的这块布,它就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大不大?先估计一下:如果老师请同学站到1平方米面积的布上,大约能站下几个?点名说。到底能站下几名同学呢?咱们就按同学们说的站一下。师点一小组(8个)同学上去站,不够就再点。

  我们来数一数站下了几名同学。(大约12个同学)

  师对估计的情况作评价。

  7.新课小结:

  师小结:通过刚刚地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还了解了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师完善板书)

  三、拓展应用。

  同学们,你能用所学的三个常用面积单位解决大屏幕上的问题吗?谁来回答第一个:

  出示检测练习:

  一.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4( )。

  2.一张课桌面的面积是24( )。

  3.一个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50( )。

  4.昌北二小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7000( )。

  四、归纳提升。

  师: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同学们都填对了,下面再来个难点的,愿意接受挑战吗?(愿意)那请问: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分别用于测量怎样不同的物体表面面积呢?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师出示让同学填空),点名学生说。

  三个面积单位分别用于测量不同的物体面积:

  1.测量较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邮票、橡皮檫的面积等,用( )做单位。

  2.测量较大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黑板、教室、操场的面积等,用( )做单位。

  3.测量一般大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手帕、课桌面的面积等,用( )做单位。

  五、全课小结。

  接连几个问题都没有难道大家,看来同学们学已经和这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成为好朋友了!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的是什么,学到了什么呢?(点名学生说)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还真不少,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在数学书第60至63面,课后请同学们温习并完成书上相应的练习,希望今后的学习同学们能积极动脑,深入思考探究,我相信你们将收获更多的知识。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以及解决生活中类似搭配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有关搭配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有序的搭配。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为问题情境,以贝贝一天的生活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将选择衣服—吃早餐—帮贝贝组数—文字游戏等素材巧妙的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搭配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现了搭配的全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更直观地理解新知,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谈话交流、拉近距离

  新课一开始,我先向大家介绍了一个新朋友—贝贝,通过谈话的形式,拉近了小主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借助活动,体验搭配

  这一环节,围绕服装搭配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在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找不全或是重复的情况,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那种答案对,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找出搭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正确答案。为了让学生能归纳出搭配的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先用T恤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再用夹克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让学生看出来搭配时有先有后,适时引导,让学生归纳出搭配的方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三部分:运用知识,拓展搭配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我又出示了早餐搭配的图片,学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难说出早餐搭配的方法,但是我并没有停留在模仿的知识层面,而是进行了拓展、提升,通过不断增加饮料的数量,让学生找出规律,即:多一种饮料就会多三种搭配方法,饮料的数量乘以点心的数量就是搭配方法的数量。

  第四部分:通过活动,激发兴趣

  通过贝贝的抽奖活动,让学生帮助她解决数字搭配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记录这些数字的过程中可能有遗漏或重复的时候,或者是数字写全了但没有规律。这时,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几种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比较找出记录的最清楚明了答案,最后得出数字搭配的方法:也是按一定的顺序记录,才能既清楚明了又不重复遗漏。最后一个环节是文字搭配,我选择了“读、好、书”三个文字,让学生进行有趣的搭配,因为在前面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会了数字搭配的方法,所以,为了考验学生的反应速度,在进行这个游戏时我要求学生口头说出这三个字能组成的六个不同的词语,然后通过有趣的填词活动,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50、51页的例1、例2和51页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二的第1、2题。

  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上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些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学好。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3)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用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联系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学校要开联欢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主题材图,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以情景图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页的例1

  (1)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同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书写除法式子,利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先进行计算,明确商应该是多少。]

  (3)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书写笔算除法,并懂得竖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称。

  (4)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2、教学例2

  (1)出示图画

  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2)学生操作学具,通过摆摆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几组,还剩几盆。

  [有余数的除法试商学生还不会,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

  (3)让学生尝试列横式。检查学生列横式的过程与方法。校正。

  (4)学让尝试列竖式计算,把学生的式子展示。

  (5)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3、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笔算式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像这们没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51页“做一做”题。检查,展示学生的练习。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

  2、判断练习:课件出示。

  3、练习“练习十二”中的第1、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检查,指名说说计算过程。课件出示正确的书写过程。

【【精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相关文章:

1.【精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10篇

2.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数学广角——集合问题说课稿

3.数学广角说课稿

4.《数学广角》说课稿

5.数学广角说课稿

6.精选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7.【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8.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五篇

9.有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