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说课稿

时间:2024-10-18 23:40:33 思颖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人口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人口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人口说课稿(精选5篇)

  中国人口说课稿 1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居世界第三。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

  (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

  (老师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根据折线图得出结论。)

  结论:

  二、我国人口增长快。

  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就开始了计划生育,为什么人口增长这么快,是不是计划生育没有作用?

  课件展示:中国、叙利亚、阿曼三国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的对比图。 1 、我国人口增长原因:人口基数大。

  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资金积累困难。

  2、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压力增加。

  3、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压力。

  4、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5、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结构性失业突出。

  6、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负担加重。

  7、流动人口增多,交通压力增加,也导致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

  3、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

  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行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过渡:人口的数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那么人口的分布会不会对经济也产生影响呢?

  三、人口分布

  课件展示“中国分省区人口密度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图,思考问题:

  1、人口密度如何计算?

  2、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3、你认为人口密度的这种分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略)

  [教学点评]

  我国的人口,是中国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同学们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执教老师让学生在统计、绘图等活动中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课件中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统计对比图的展示,得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结论,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本课的导入可采用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有切身感受,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如:了解家庭祖辈人口的变化,从小家延伸到国家,体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出的意义。)本课教材中活动的篇幅很大,许多结论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认识(如:众多人口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沉重负担),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也要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如:从图中观察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这一结论。)

  中国人口说课稿 2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如果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必将使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删减与重组,以便迎合初一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条件。我将本节课设计成五大板块,力图环环相扣,意在为学生搭建自主学台,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设计时注重学法的指导,以便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体验过程与方法,并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考虑,初中二年级学生好动、好奇、乐于表现自己,爱发表自己的意见,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获得老师的表扬等等。抓住学生特点、针对教学现象,我采用电脑课件这种形象、生动、直观、简单、便捷的教学方式,同时采用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参与的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发挥和创造的天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教材分析:教材作为课堂学习的材料和工具,是最常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的中介,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中国的人口》一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面中国行政区划内容的延伸,又为后面的民族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重点是人口分布的特点及人口问题的对策。设计时按照学生认知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与整合,调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并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增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我国人口的数量、地理分布特点、人口政策,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识图、析图和绘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各类地理图表,使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我国人口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办法,同时逐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地理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人口国情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时数: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我们同学们最喜欢放假,可是放假的时候你出去玩,坐公交车车上人满满的,到景点购票队排的长长的,吃饭去呢找不到位子,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感概?会不会说中国怎么这么多人呀?这一节我们就来说说中国人的问题。

  课件出示一组人口众多的图片,创设情境,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板书)一.数量世界第一

  设置活动:

  读课本第10页的内容及图1—7《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图1—8《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思考并抢答问题。

  1、2000年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

  2、我国2000年的人口总数是多少?占世界人口多大比例?

  3、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哪一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哪一个?

  4、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人口超过了5000万?这些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一部分?

  5、山东省的人口大约是多少?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出示下列数据:

  这些有趣的数字你听说过吗?

  1、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就有9个。

  2、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约相当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之和。

  3、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1.2%,也就是说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4、如果全中国的人手拉手站在一列,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

  找学生读这些数据

  二、人口分布

  展示课件。

  收集本区人口总数与面积数据。

  问题讨论: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有哪些?

  教学活动:

  1、了解人口超过5000万省份。

  2、计算人口密度。

  3、读《中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小组讨论、探究、总结。

  通过以上内容总结

  1、人口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少

  过渡:我国不但人口的地区分布不均,城乡人口分配也不均

  2、城镇人口增长迅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将进入城镇,城镇人口将继续增加

  三、人口增长

  展示课件。

  活动:展示绘制的人口增长趋势图,并预测未来人口总数。

  (意图:培养学生动手作图的能力及估算能力描述地理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四)人口政策

  人口过多会产生哪些问题、压力?[从你身边的话题谈起]

  出示讨论题。

  活动:畅所欲言,叙述贴近自己生活的地理知识的运用,感受学为所用的喜悦。(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真正体现新课改“生活中地理”的理念。培养学会分析问题,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小结:

  板书

  1、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2、增长速度较快

  3、我国的人口政策

  4、人口分布不均

  中国人口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为什么说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处理好了,环境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发展的问题处理不好,环境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

  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4、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自己动手、动脑的认知水平。

  【教学方法】

  教法:用典型案例、精典问题的分析方法,创设情境和氛围,进行情境式教学。

  学法:阅读分析案例和地图,思考讨论总结、重要的数据对比分析。

  【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显示案例、景观图片、图表、训练题目、知识结构)

  【教学设计】

  1、本节课的导入:环境问题是何时产生?怎样产生的呢?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原因。历史时期以自然原因为主,而当今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不平衡,各地人口合环境的压力也不一样,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不言自明,环境问题的表现也各有各的特点。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导学,投影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师可点拨:恶化的生态环境曾使玛雅文明消失,以史为鉴,为了长久的利益,上述地区应怎么去做?——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的导学,由于这一部分较难理解,先投影《淮河的水污染》,然后进行案例分析,教师需进行适当的补充、引导。通过上述各项活动,在设凝、提问、讨论后,经教师点拨、引申,让学生慢慢咀嚼、体味人类社会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最后师生共同从机理上揭示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4、教师拓展:在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地降低了,为此又须花费巨额资金去治理环境,付出高昂的代价。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绝不应再步其后尘!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通过这些图片和材料让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我国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的压力

  环境危机的压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过渡)

  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对我国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并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屏幕显示南水北调示意图请同学思考:南水北调能不能根本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紧张问题。

  那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呢?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问)有那些好的方法呢?请同学门给社会出出主意,你们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方法:

  调整农业结构

  开展综合利用

  开发利用新能源

  2、发展工业的同时注意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来实现。尽量地减少污染,对有污染的应该采取措施。

  4、大量的种植树木,绿化环境

  5、把居民区和工业区分开。

  6、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7、寻找新的清洁的能源。

  ……

  (巩固复习)略。

  资料补充介绍:植物与环境

  大气污染报警器 雪松,雪松对二氧化硫和氟化氢这两种气体很敏感,当雪松针叶出现发黄、枯焦现象时,说明周围可能有二氧化硫或氟化氢污染。

  紫花苜蓿、胡萝卜、菠菜可以监测二氧化硫污染;菖兰、郁金香、杏、梅葡萄可以监测氟污染;苹果、桃、玉米、洋葱可以监测氯污染。

  如果你想知道附近有没有氟污染,那么你不妨试一试,放一、二盆美丽的菖兰,随时注意它的生长表现,如果叶片边缘和尖端出现淡棕黄色的带状伤斑,而且受害组织之间有一明显的界限,这就是菖兰给你发出的警报:你周围的空气中有氟污染,不可掉以轻心!菖兰是被大家所公认的很好的警报器,当氟的浓度在百万分之0.005时既会出现症状,而浓度在百万分之8时才对人有害,所以得到菖兰警报之后采取防污染措施还来得及。

  利用植物警报简单方便,既美化环境,又能监视污染,一举两得。

  空气净化器 有一些植物它们的“肚子”吸了不少“毒”,但却没有中毒,依然花枝争荣,生气盎然。

  据计算,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二氧化硫;1公顷银桦林每年可吸收11.8千克氟化氢;1公顷刺槐林每年可吸收氯气42千克;美洲槭等能吸收二氧化氮;栓皮栎、加拿大白杨、桂香柳等能吸收醛、酮、醇、醚和安息香砒啉等毒气。向日葵、夹竹桃等吸收污染气体的能力也很强。

  净化污水 芦苇、小糠草、泽泻能杀死水中的细菌;水葱、田蓟、水生薄荷等能杀死水中的大肠杆菌;凤眼莲、浮萍、菹草、金鱼藻等都有较高的吸收锌等重金属的能力天然消音器 据测定:1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30%,2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40%,3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50%,4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60%。

  天然氧气“制造厂” 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据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750千克氧气,吃掉1000千克二氧化碳。探矿手 在澳洲和挪威分别有石竹科的两种植物专门生长在含铜极高的土壤上,是铜矿的指示植物;在美国有一种豆科植物名叫“灰毛紫穗槐”,是铅矿的指示植物;还有一种豆科植物和一种十字花科植物,是硒矿的指示植物;在西德和瑞典,发现一种“堇菜”,专门生长在锌矿的废堆上,另一种十字花科的植物也能指示锌矿;在我国有一种“海洲香薷”,是铜矿的指示植物,在它们根部的干物质里含有3%的铜,当地的群众把这种植物称为“铜草”。

  中国人口说课稿 4

  教学目的

  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而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问题,并且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专用地图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华侨政策,通过了解华侨的爱国行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述我国人口特点、人口问题、人口政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教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的特点;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难点是进行关于“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的人口观教育。

  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具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投影片“人口迁移图”讲授提纲

  「第一课时]

  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总数为12.6亿(1997年)

  占世界总人口的22%

  二、人口分布不均

  l.我国的人口密度:131人/平方千米。

  2.我国人口的分布

  (l)界限:黑河—腾冲一线

  (2)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平原,西部人口密度小。

  (3)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开发时间长短等原因。

  三、我国人口的迁移

  四、华人与华侨

  1.概念

  我国对华侨的政策

  [第二课时]

  五、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突出特点

  ①人口基数大

  ②增长速度快

  2.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①解放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

  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出生率高,死亡率降低

  3.人口问题:

  (l)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

  (2)问题

  ①人民生活水平低

  ②交通、住房、教育等社会问题

  ③对环境破坏程度大

  ④人均资源量少

  六、对策

  1.对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具体要求:晚婚、晚肯、少生、优生。

  中国人口说课稿 5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与思路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课标中蕴含着对学生各种数据及统计图表、人口分布图的判读能力的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要求,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渗透将成为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此外,也涉及到了新课标的总课程目标中的一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知识与技能要求中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节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分布及人口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口国情是我国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理解中国的人口突出特点、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学生学好中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知识点较少,内容简单,便于掌握,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一些七年级地理学得较差的同学重树学好中国地理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来自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四)设计思路

  古人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本堂课中,主要采用先学后教的“三导式”(导学、导疑、导练)教学模式,即先利用学习资料,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师进行心要的学法指导后,学生围绕教材开始自学,并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教师从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精讲,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大部分学生会的少讲,学生不会的、重难点知识精讲,之后结合学习目标和板书进行小结全课;最后用一页16开的练习进行巩固。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大大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与增长情况,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概况。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

  四、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

  学习资料(每位学生一份)、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课上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中国人满为患的图片和漫画,问:学生以上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从而导入本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分发学习资料,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人口的数量、增长、产生问题及对策、分布概况等四点,记忆为主;技能与能力要求:学会看各种统计图表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复习读图的三步骤(图名、图例与注记、主图)

  ②要求: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小结本课]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

  [当堂巩固](10分钟左右)

  学生先独立完成巩固练习,之后对答案。因练习很基础,没有准备讲析的,但仍要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学生提出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讲评。

  九、教后反思

  按此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且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精讲内容较多,导致上课节奏过于快,学生巩固练习时间偏少。此外,学生长时间自学或练习,上课气氛比较沉闷;且学生自学速度不一,常出现大部分学生已完成,在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况,上课时效性不高,下次可改用分散学、分散教的方式,即展示一个目标,指导学法后,学生针对这一目标的相关内容进行自学,再精讲这样的顺序展开教学,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国人口说课稿(精选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中国人口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口与人种说课稿02-29

高中地理说课稿:《人口的迁移》02-29

中国人口2024各省人口数是多少08-20

彩色的中国说课稿05-02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02-26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03-21

《中国人口》教学设计(精选11篇)09-09

中国龙说课稿02-15

《谈中国诗》说课稿12-14

中国人口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人口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人口说课稿(精选5篇)

  中国人口说课稿 1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居世界第三。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

  (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

  (老师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根据折线图得出结论。)

  结论:

  二、我国人口增长快。

  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就开始了计划生育,为什么人口增长这么快,是不是计划生育没有作用?

  课件展示:中国、叙利亚、阿曼三国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的对比图。 1 、我国人口增长原因:人口基数大。

  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资金积累困难。

  2、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压力增加。

  3、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压力。

  4、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5、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结构性失业突出。

  6、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负担加重。

  7、流动人口增多,交通压力增加,也导致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

  3、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

  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行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过渡:人口的数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那么人口的分布会不会对经济也产生影响呢?

  三、人口分布

  课件展示“中国分省区人口密度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图,思考问题:

  1、人口密度如何计算?

  2、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3、你认为人口密度的这种分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略)

  [教学点评]

  我国的人口,是中国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同学们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执教老师让学生在统计、绘图等活动中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课件中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统计对比图的展示,得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结论,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本课的导入可采用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有切身感受,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如:了解家庭祖辈人口的变化,从小家延伸到国家,体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出的意义。)本课教材中活动的篇幅很大,许多结论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认识(如:众多人口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沉重负担),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也要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如:从图中观察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这一结论。)

  中国人口说课稿 2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如果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必将使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删减与重组,以便迎合初一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条件。我将本节课设计成五大板块,力图环环相扣,意在为学生搭建自主学台,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设计时注重学法的指导,以便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体验过程与方法,并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考虑,初中二年级学生好动、好奇、乐于表现自己,爱发表自己的意见,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获得老师的表扬等等。抓住学生特点、针对教学现象,我采用电脑课件这种形象、生动、直观、简单、便捷的教学方式,同时采用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参与的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发挥和创造的天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教材分析:教材作为课堂学习的材料和工具,是最常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的中介,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中国的人口》一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面中国行政区划内容的延伸,又为后面的民族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重点是人口分布的特点及人口问题的对策。设计时按照学生认知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与整合,调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并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增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我国人口的数量、地理分布特点、人口政策,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识图、析图和绘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各类地理图表,使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我国人口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办法,同时逐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地理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人口国情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时数: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我们同学们最喜欢放假,可是放假的时候你出去玩,坐公交车车上人满满的,到景点购票队排的长长的,吃饭去呢找不到位子,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感概?会不会说中国怎么这么多人呀?这一节我们就来说说中国人的问题。

  课件出示一组人口众多的图片,创设情境,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板书)一.数量世界第一

  设置活动:

  读课本第10页的内容及图1—7《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图1—8《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思考并抢答问题。

  1、2000年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

  2、我国2000年的人口总数是多少?占世界人口多大比例?

  3、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哪一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哪一个?

  4、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人口超过了5000万?这些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一部分?

  5、山东省的人口大约是多少?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出示下列数据:

  这些有趣的数字你听说过吗?

  1、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就有9个。

  2、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约相当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之和。

  3、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1.2%,也就是说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4、如果全中国的人手拉手站在一列,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

  找学生读这些数据

  二、人口分布

  展示课件。

  收集本区人口总数与面积数据。

  问题讨论: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有哪些?

  教学活动:

  1、了解人口超过5000万省份。

  2、计算人口密度。

  3、读《中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小组讨论、探究、总结。

  通过以上内容总结

  1、人口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少

  过渡:我国不但人口的地区分布不均,城乡人口分配也不均

  2、城镇人口增长迅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将进入城镇,城镇人口将继续增加

  三、人口增长

  展示课件。

  活动:展示绘制的人口增长趋势图,并预测未来人口总数。

  (意图:培养学生动手作图的能力及估算能力描述地理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四)人口政策

  人口过多会产生哪些问题、压力?[从你身边的话题谈起]

  出示讨论题。

  活动:畅所欲言,叙述贴近自己生活的地理知识的运用,感受学为所用的喜悦。(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真正体现新课改“生活中地理”的理念。培养学会分析问题,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小结:

  板书

  1、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2、增长速度较快

  3、我国的人口政策

  4、人口分布不均

  中国人口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为什么说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处理好了,环境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发展的问题处理不好,环境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

  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4、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自己动手、动脑的认知水平。

  【教学方法】

  教法:用典型案例、精典问题的分析方法,创设情境和氛围,进行情境式教学。

  学法:阅读分析案例和地图,思考讨论总结、重要的数据对比分析。

  【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显示案例、景观图片、图表、训练题目、知识结构)

  【教学设计】

  1、本节课的导入:环境问题是何时产生?怎样产生的呢?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原因。历史时期以自然原因为主,而当今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不平衡,各地人口合环境的压力也不一样,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不言自明,环境问题的表现也各有各的特点。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导学,投影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师可点拨:恶化的生态环境曾使玛雅文明消失,以史为鉴,为了长久的利益,上述地区应怎么去做?——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的导学,由于这一部分较难理解,先投影《淮河的水污染》,然后进行案例分析,教师需进行适当的补充、引导。通过上述各项活动,在设凝、提问、讨论后,经教师点拨、引申,让学生慢慢咀嚼、体味人类社会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最后师生共同从机理上揭示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4、教师拓展:在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地降低了,为此又须花费巨额资金去治理环境,付出高昂的代价。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绝不应再步其后尘!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通过这些图片和材料让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我国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的压力

  环境危机的压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过渡)

  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对我国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并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屏幕显示南水北调示意图请同学思考:南水北调能不能根本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紧张问题。

  那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呢?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问)有那些好的方法呢?请同学门给社会出出主意,你们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方法:

  调整农业结构

  开展综合利用

  开发利用新能源

  2、发展工业的同时注意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来实现。尽量地减少污染,对有污染的应该采取措施。

  4、大量的种植树木,绿化环境

  5、把居民区和工业区分开。

  6、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7、寻找新的清洁的能源。

  ……

  (巩固复习)略。

  资料补充介绍:植物与环境

  大气污染报警器 雪松,雪松对二氧化硫和氟化氢这两种气体很敏感,当雪松针叶出现发黄、枯焦现象时,说明周围可能有二氧化硫或氟化氢污染。

  紫花苜蓿、胡萝卜、菠菜可以监测二氧化硫污染;菖兰、郁金香、杏、梅葡萄可以监测氟污染;苹果、桃、玉米、洋葱可以监测氯污染。

  如果你想知道附近有没有氟污染,那么你不妨试一试,放一、二盆美丽的菖兰,随时注意它的生长表现,如果叶片边缘和尖端出现淡棕黄色的带状伤斑,而且受害组织之间有一明显的界限,这就是菖兰给你发出的警报:你周围的空气中有氟污染,不可掉以轻心!菖兰是被大家所公认的很好的警报器,当氟的浓度在百万分之0.005时既会出现症状,而浓度在百万分之8时才对人有害,所以得到菖兰警报之后采取防污染措施还来得及。

  利用植物警报简单方便,既美化环境,又能监视污染,一举两得。

  空气净化器 有一些植物它们的“肚子”吸了不少“毒”,但却没有中毒,依然花枝争荣,生气盎然。

  据计算,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二氧化硫;1公顷银桦林每年可吸收11.8千克氟化氢;1公顷刺槐林每年可吸收氯气42千克;美洲槭等能吸收二氧化氮;栓皮栎、加拿大白杨、桂香柳等能吸收醛、酮、醇、醚和安息香砒啉等毒气。向日葵、夹竹桃等吸收污染气体的能力也很强。

  净化污水 芦苇、小糠草、泽泻能杀死水中的细菌;水葱、田蓟、水生薄荷等能杀死水中的大肠杆菌;凤眼莲、浮萍、菹草、金鱼藻等都有较高的吸收锌等重金属的能力天然消音器 据测定:1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30%,2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40%,3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50%,4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60%。

  天然氧气“制造厂” 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据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750千克氧气,吃掉1000千克二氧化碳。探矿手 在澳洲和挪威分别有石竹科的两种植物专门生长在含铜极高的土壤上,是铜矿的指示植物;在美国有一种豆科植物名叫“灰毛紫穗槐”,是铅矿的指示植物;还有一种豆科植物和一种十字花科植物,是硒矿的指示植物;在西德和瑞典,发现一种“堇菜”,专门生长在锌矿的废堆上,另一种十字花科的植物也能指示锌矿;在我国有一种“海洲香薷”,是铜矿的指示植物,在它们根部的干物质里含有3%的铜,当地的群众把这种植物称为“铜草”。

  中国人口说课稿 4

  教学目的

  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而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问题,并且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专用地图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华侨政策,通过了解华侨的爱国行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述我国人口特点、人口问题、人口政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教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的特点;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难点是进行关于“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的人口观教育。

  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具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投影片“人口迁移图”讲授提纲

  「第一课时]

  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总数为12.6亿(1997年)

  占世界总人口的22%

  二、人口分布不均

  l.我国的人口密度:131人/平方千米。

  2.我国人口的分布

  (l)界限:黑河—腾冲一线

  (2)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平原,西部人口密度小。

  (3)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开发时间长短等原因。

  三、我国人口的迁移

  四、华人与华侨

  1.概念

  我国对华侨的政策

  [第二课时]

  五、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突出特点

  ①人口基数大

  ②增长速度快

  2.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①解放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

  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出生率高,死亡率降低

  3.人口问题:

  (l)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

  (2)问题

  ①人民生活水平低

  ②交通、住房、教育等社会问题

  ③对环境破坏程度大

  ④人均资源量少

  六、对策

  1.对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具体要求:晚婚、晚肯、少生、优生。

  中国人口说课稿 5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与思路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课标中蕴含着对学生各种数据及统计图表、人口分布图的判读能力的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要求,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渗透将成为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此外,也涉及到了新课标的总课程目标中的一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知识与技能要求中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节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分布及人口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口国情是我国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理解中国的人口突出特点、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学生学好中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知识点较少,内容简单,便于掌握,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一些七年级地理学得较差的同学重树学好中国地理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来自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四)设计思路

  古人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本堂课中,主要采用先学后教的“三导式”(导学、导疑、导练)教学模式,即先利用学习资料,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师进行心要的学法指导后,学生围绕教材开始自学,并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教师从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精讲,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大部分学生会的少讲,学生不会的、重难点知识精讲,之后结合学习目标和板书进行小结全课;最后用一页16开的练习进行巩固。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大大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与增长情况,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概况。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

  四、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

  学习资料(每位学生一份)、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课上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中国人满为患的图片和漫画,问:学生以上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从而导入本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分发学习资料,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人口的数量、增长、产生问题及对策、分布概况等四点,记忆为主;技能与能力要求:学会看各种统计图表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复习读图的三步骤(图名、图例与注记、主图)

  ②要求: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小结本课]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

  [当堂巩固](10分钟左右)

  学生先独立完成巩固练习,之后对答案。因练习很基础,没有准备讲析的,但仍要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学生提出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讲评。

  九、教后反思

  按此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且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精讲内容较多,导致上课节奏过于快,学生巩固练习时间偏少。此外,学生长时间自学或练习,上课气氛比较沉闷;且学生自学速度不一,常出现大部分学生已完成,在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况,上课时效性不高,下次可改用分散学、分散教的方式,即展示一个目标,指导学法后,学生针对这一目标的相关内容进行自学,再精讲这样的顺序展开教学,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