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 山居秋暝说课稿

时间:2021-11-12 18:51:0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近体诗六首 山居秋暝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近体诗六首 山居秋暝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近体诗六首 山居秋暝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近体诗六首》中的其中一唐诗,教材把它列为讲读课文。第二单元是唐宋诗词鉴赏,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专门的规定,要求本册教材的阅读部分在前两册学习各类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础上,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根据编者的要求,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同时,为感知诗的声韵美,还要懂得一般的格律常识。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歌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化的精华,又能感受唐诗的情感美和音韵美。从中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以下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近体诗的常识及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能力目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提高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清新秀丽高洁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疑难句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

  (一)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讲授法、诵读法、提问法。

  讲授法:运用简明、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讲述作者背景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在这首诗中穿插王维的身世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听读——导读,最后集体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诗味,欣赏、领悟诗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本诗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下功夫,在串讲诗文大意后,让学生勾勒描绘出这幅山居秋晚图。同时对于诗歌的理解,我设计了很多个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本课采用了《山居秋暝》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以诗解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再现、绘画出图的运用,培养学生了形象思维,有利于他们的形象体验。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诗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让学生思考、朗读以及描绘出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根据“感受—理解—应用”的阅读规律,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内容,按照“归纳”的思维路径,组织教学。整个程序分为六个步骤进行,具体是:

  (一)导入新课

  在投影仪上播放以《山居秋暝》为歌词的歌。由《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以及苏轼的评价引出作者王维。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和感情基调,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初步感受诗的意蕴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诵读:请两位学生模仿读。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诗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三)再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要求学生用红笔画出自己难解难通的字词句

  1、分析居、暝、空、新等字的字义。(板书)

  2、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个宾语前置句,以及“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疑难句式,串讲诗文大意。

  这样的设置是使学生读懂诗文,把握诗文大意。

  (四)情景再现。

  请一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全诗,且请一学生上讲台按照自己的理解体会画出来。最后教师加于渲染。经过前面的有声体验,再通过描述和画图这些形象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精读课文,领悟内涵

  1、解题:由本单元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梦游天姆吟留别》《琵琶行(并序)》的古体诗的诗体引出《山居秋暝》是近体诗。并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2、鉴赏品味。

  (1)全诗共写了哪些山中之景与山中之人?都有什么特点?诗人用什么词语描绘它们?

  归纳板书:山(空)、雨(新)、月(明)、松、泉(清)、石、竹、莲、浣女(喧)、渔舟(下)

  (2)明明有浣女忽然渔舟,但诗人为什么要写空山呢?

  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引出此时浣女的喧和渔舟的下是为衬出山是幽静的。理解本诗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3)理解月、松、泉、竹、莲等意象,这些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4)山中那么的景物,为何诗人单单选取这些景呢?引出这些景的共同特点:清、静、洁。诗人选取这些景是与他的身世有关的。引出王维、字摩诘的小故事。

  (5)山中还写了浣女和渔舟这些人事,表达作者怎么样的心情?浣女、渔舟都是自由自在、欢快逍遥的生活。联系作者当时的现实背景,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6)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里王维反其意而用之。诗人为什么要反用其意呢?这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表达王维怎样的感情?

  引出“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山中”比尘世好,纯洁空灵,可以远离世俗庸碌而修养性情。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不愿同流合污,追求洁身自好的情怀。“留”一字便把全诗主旨点了出来。主旨: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吧,这里秋景迷人,我愿留居山中。这里耐人寻味,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突出诗人要归隐的愿望。

  3、艺术特色。归纳板书

  由全诗所画出来的画引出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诗中有画。

  由浣女喧和渔舟下突出山中的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

  由近体诗的特点引出本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特点。

  四、结合板书,归纳小结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通过了山、雨、月、松等意象,运用了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描写了山村秋天傍晚的美丽景色,表达诗人向往归隐生活的愿望。

  (六)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山居秋暝》,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

  2、找读一些王维的其他诗歌作品

  这样设置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学会诗歌鉴赏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附板书设计:

  居:居所、住所

  新:刚刚

  天气:古:自然界的气

  今:气候、气象

  随意:古:任凭

  今:随便

  芳:香草,代指芳菲美景

  歇:消歇、歇息

  句法:

  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山居秋暝

  王维

  景:

  山(空)雨(新)

  月(明)松清

  泉(清)石静

  竹莲洁留

  人: (归隐)

  浣女(喧)——欢快、自由

  渔夫(下)——逍遥、自在

  艺术特色:

  1、诗中有画

  2、动静结合

  3、对仗工整

  音韵和谐

【近体诗六首 山居秋暝说课稿】相关文章:

1.王维《山居秋暝》鉴赏

2.王维《山居秋暝》评析

3.《山居秋暝》阅读答案

4.王维山居秋暝唐诗赏析

5.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

6.《山居秋暝》王维古诗赏析

7.王维《山居秋暝》古诗鉴赏

8.唐诗诗词鉴赏-《山居秋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