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1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l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
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______》、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2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具准备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
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
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后反思
现代诗歌的教学是一个难点。比起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文教学困难了许多,特别是一些象征意义的诗歌和朦胧诗,更是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几首现代诗歌,因为以前遇到过困难,所以的不敢大意。每课教学之前我都要认真地备课。
第二课是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意思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在上课之前我大约用三个小时的时间进行了备课。我先是反复地朗读这首诗。我的普通话不好,在朗读时力求读得准确、有感情。读了十多遍,其中的意思渐渐清晰起来。也基本把握住了朗读的技巧,读出了感情。我又参考了几本资料,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经过认真思考,我给这节课定了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感情充沛,通过一系列意象来表达对处在深重灾难的祖国的热爱。因此,易于通过反复朗诵来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这样确定教学的目标,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二是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
并且我确定了教学的策略:以读为主,理解为辅。设计了教学导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参考一些资料,我拟定提出了10个问题。
上开始,我和学生一齐朗诵了杜甫的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我之所之用这首诗作导语,是因为它和要学习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有着相似的主题。导入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在这两首诗的衔接上我的语言组织得不好。
接下来,我先范读课文,由于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自我感觉读得还可以。之后,我让学生读课文,集体读,个人读,齐读,通过这几遍,有些学生已经会背诵了,这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然后,我指导学生读诗,在指导中自然穿插走教案上设计的10个问题。学生听课比较专心,也能够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但是我渐渐感觉到这样分析过于繁琐了。以至于下课铃响了,还没有讲完课文。只好在匆匆忙忙中结束这节课。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果以传统的标准衡量,还算可以。但是放在新课改的今天,就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首先,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只是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回答。这是单向的交流,不能算是师生互动,更谈不上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扮演的是知识的拥有者,把自己的想法或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告诉给学生,剥夺了学生失去思考的权利,学生失去的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问题设计得太繁琐。共设计了10个问题,学生如果要一一回答,也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到这节课没有完成任务也就难免了。由此我想到,教学一定要突出重点,删去冗繁的东西,这样才能上课才能游刃有余。课前备课时我参考了多本资料,有《三点一测》、《倍速学习法》、〈教材全解〉。备课有必要参考这些资料,对教材理解得越深越透彻,越能在上课时得手应手。但是不应该把参考资料上的分析不加选择地搬到课堂上来。我有这样的心理,只恐怕学生不会了,讲得越多越,学生见到的题越多,对考试越是有利。这实际上是应试教育在我思想上作崇。删繁就简,永远是课堂教学的法则。
尽管我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只要逐步克服缺点,持之以恒地反思教学,就一定能够有所进步。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3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元第2课。本课是近代诗人戴望舒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被捕入狱后所写的一篇诗歌,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诵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教会学生学会品味诗歌,学会有感情地诵读。
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当时伤痕累累的中国,从而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介绍诗人戴望舒备受摧残,在炮火纷飞的铁窗下仍铁骨铮铮、坚贞不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听录音。
新知学习:
1.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重点分析残损、摸索、广大的土地。
2.分析诗歌的前半部分(以教师提问为总纲,串联学生的思维),在对史实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创作。紧扣文本,通过对具体词语的挖掘,体会作者的情感。分析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朗读、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
3.分析诗歌的后半部分。通过学生朗读、评价找出关键的、传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范读。
5.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略)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相关文章: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03-19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07-18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03-05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0-19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5篇03-31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05-26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八篇09-25
《我用残损的手掌》活动课实录03-06
手掌中的温暖02-18
手掌的温暖作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