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1-13 09:25: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之交友之道》。我将从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设想。

  首先说一说设计意图。

  《有朋自远方来》是初中阶段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刚入初中的学生对新的学校和新的朋友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那么,交什么样的朋友和怎样交朋友显得尤为重要。由此,本次综合性学习,我紧扣“交友之道”这个主题,选择了“交什么样的朋友”和“怎样交朋友”这两个角度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并采用了“说,讲,读,写”的课堂活动方式,渐次深入地让学生领悟交友的真谛。学生也将通过搜集、整理和分享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资料,提高材料收集整理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把本堂课的“活动目标”设计为:

  1.学习收集整理和提炼材料;

  2.积累仿写交友的名言警句;

  3.感悟交友的原则以及方法。

  再说活动方式和准备过程。

  本次活动方式为:合作探究、小组互助、课堂交流展示。

  活动准备为:提前布置学生分组围绕交友之道搜集成语、诗词、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材料,整理以备交流。

  接下来说一说教学过程。这堂课共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说交友成语。分小组成员展示,其他组成员补充,最后齐读进行积累。

  第二个环节是讲交友故事。分三个小组,分别讲名人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然后让演讲者和听众互动,谈一谈听故事后的感想,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以上两个环节培养学生搜集筛选相关资料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读交友箴言。这个环节采用了讨论、齐读的方式,先和学生交流该怎样交朋友,再读一读十种维护友情的方法,这样做,可以让交朋友的方法得到一个提炼和提升。

  第四个环节是写交友格言。有了上面几个环节的铺垫,这个环节的活动就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以交友为话题,写一句自己的交友之道,以格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既积淀了前面的内容与主题,又训练了朗读和表达能力。

  第五个环节是送交友寄语。

  财富不是朋友,而我们和朋友一起度过的最好的时光却是一笔财富,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福!最后,在《朋友》的歌声中祝福大家都能善交益友,乐交诤友。

  最后说一说课后反思:

  我时常在思考,什么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综合了什么?难道仅仅是写作、口语交际的综合吗?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能力目标应该是"综合”的。在这堂课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现有的材料,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能用文字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还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过程与方法也是“综合”的。本堂课,我们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积累,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我更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是“综合”的。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和体验、愉快地合作和分享、流畅地表达和交流,让她们在快乐中、合作探究中,进行语文素养的熏陶和立德做人的指引。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选择的课题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的诗具有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等特点。而初一学生大部分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或者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彩虹桥,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那就得借助信息技术了。

  教学分析

  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人们读诗,其实就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情感的交流。

  于是我从走进文本、走近诗人、心灵碰撞这三部曲,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3、反复诵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感悟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4、激发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素养,并试着自己创作。

  教学重点

  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悟;诗意地创作。

  教学难点

  细腻地感悟

  走进文本即通过朗读,知道本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再别康桥》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复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学习的第一个任务设置为:深情地朗读。

  信息技术与朗读的整合:什么是深情地朗读?如何通过多媒体去实现深情地朗读?整合后的效果如何?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要使朗读产生好的效果,必须理解文本,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问题.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通常,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是没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随大流,所以语气语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平淡。那如何通过课堂上训练,引发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我想应该有一个朗读的范本,可以是学生范读,教师范读,我这里采用的是男声版录音范读。

  训练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

  1.学生齐读一遍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点评自读和范读的区别,得出深情朗读要做到的几个要点。

  4.学生结合要点同桌互读,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5.我们实践了这三点要求,男女生交叉读。

  6.教师点评

  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结束后,学生自觉得鼓起掌来,并纷纷表态:“比一开始读得好多了!”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学生找到了朗读的感觉。这正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所在。通过深情地朗读,走进文本,把握感情,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范读只是一个范本,这个范本本身没有做整合,这里整合的是利用范本师生间、生生间产生的一种互动的行为。

  本文的意境很美,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把第二个任务设置为:细腻地感悟。这里涉及到一个整合,信息技术与想象联想的整合:如何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走近作者,体会感情?多媒体应该展示怎样的画面?又该如何展示呢?

  传统的课堂,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发声读,默读,或自己去联想想象,可以说是比较抽象的。多媒体的运用,能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在内化的过程中得以外显。但问题也就出来了,每个人想象的画面不一样,如何解决想象画面和展示画面的矛盾冲突呢?比如说画面是要单纯的景还是有人存在的景,要和现实相像的景还是虚幻一些的景。权衡利弊,我遵循的选画面的原则是尽量符合文章意境的图片。个性化少一点,共性化多一点的。至于该如何展示,我想随心所欲是最好的,所以我做了如下的链接。

  实践证明经过这么一整合,学生借画面欣赏景,借文字感悟情,情景交融,以景促读,以读促悟,极大的提高了感悟的质量。为了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能碰撞出火花,我问:“如果画面中有作者,那作者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如果你在画面中,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这样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环节:诗意地创作。学生创作诗歌来源于深情朗读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细腻感悟后对借景抒情的理解,是在朗读感悟基础上的升华,需要调动生活的积累。比如小学毕业时的离别之情。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创作片段。

  回忆,撑一把雨伞, 但我不能留恋,

  向记忆深处走去, 静谧是别离的号角

  浮想昔日友谊, 小鸟也为我沉默,

  在欢声笑语中留恋。 沉默是今天的母校。

  实践证明,此环节学生尽情畅写,任意几个学生一组合都是一首好诗。

  总之,本堂课的课件设计思路清晰,从走进文本到走近作者到心灵碰撞,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

  最后,我想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掠取一些教学信息传播给学生。通过师生的交互,学生的活动使之转化为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智慧。

  以上是我个人的对诗歌教学的一种浅薄的想法,一家之言,见笑!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看图片想像故事,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发挥自己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像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3、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4、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收集神话

  教师:课件,朗诵背景音乐,两个视频文件

  二、说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动画片,一个普通型的flash,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三、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习的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文件来拓展想像力,观看图片培养说话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等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一个极富趣味的“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想像力大考查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了解了神话的产生,掌握了想像的特点,又培养了想像力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先投影“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像,(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接着,打出课题《女娲造人》,辨析8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像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并由此形成一幅简单图表,

  (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投影《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引用作者袁珂的话“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请你们翻开课文读一读,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由此进入“故事推荐”环节

  2、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看图片说故事)

  3、研讨课后练习一

  ①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研讨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

  ②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

  ③交流后明确: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的情节,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

  喜怒哀乐等情绪……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4、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像)

  5、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像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像,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娲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打出图表,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在想像的两边

  6、拓展思维,试试你的想像力(设计三个情景,可逐一进行,也可选做)

  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

  情景二: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像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情景三: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7、课堂小结:

  (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8、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像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以“读——品——写”为学习线索,抓住“语言”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赏析,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逐步完成“品味——理解——运用语言”的任务,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欣赏、审美打下基础。《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裂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本课肩负的教学任务是品味铿锵语局表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学情

  我所教本课时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虽然对散文的基础形式了解不深,但对阅读优美诗意的散文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散文的经验与方法,但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所考虑。

  三、说教学目标及难点的指定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以学定教,这样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排比、叠句手法、比喻的修辞,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感情。

  2、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拓展延伸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拼搏顽强。

  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制定为: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学生对于文中“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意义不好把握,而这又是理解文章深层内容的关键因素,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制定为:结合时代背景,探究黄土高原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法和说法。

  1、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的主线。我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自主解决问题,采用情境导入法、诵读法、点拨法,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2、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散文亦复如此。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

  有这些教法和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都不熟悉,我在导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再播放一段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知,以此引出文章,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2、朗诵课文,整体感知(鼓舞飞扬)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以“好一个声音(气势、舞姿、场面) 的安塞腰鼓”这样一个填空形式整体概括安塞腰鼓的特征。通过看视频和阅读文章,学生能很快完成填空。

  给出的答案可能有:“声音铿锵有力、气势大气磅礴、舞姿势烈奔放、场面恢宏壮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3、品读语言,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

  在散文阅读中,语言是灵魂,所以本课的重点环节是赏析本文的语言。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解决教学重点。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请找出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学生有可能找到的语句有:(我把学生可能找到的语句有选择地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会说出比喻、排比的修辞及作用。

  ▲我就势指导学生,通过感悟“骤雨”、“旋风”、“乱蛙”的特征,感受安腰鼓鼓声节奏的铿锵,动作的矫健。通过对比“火花”与“星星”的不同特征、感受腰鼓的热情与活力,品“斗虎”一词,引导学生想象斗虎的场面,联系与虎有关的成语,比如: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等,感受腰鼓的大气、霸气、强健。

  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夹杂着草根的土壤,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生同样会关注到排比句的波涛汹涌的气势,同时还会提到叠词的运用,仿佛鼓声回荡在空际。我就势引导学生以手为鼓槌、以桌为鼓面,用“发狠的、忘情的、没命的“力气压着”“隆隆隆隆”的鼓点朗诵这段文字,语调高亢、欢快、充满活力,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机。

  3、“使人想起:日落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你想起了什么”的问题,让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展开思想的翅膀,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些场面壮大的场景,如:举国欢庆春节、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等。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 这里学生会说出这句话的斩钉截铁的语气。我会指导他试着用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语气读出来。同时同学生合作朗读9-13段,配以背景音乐。

  环节4、探究质疑,挖掘主旨

  理解相关语句的内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也就会清晰起来,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结合上面环节,学生会提出质疑:

  1、“晦暗了又明晰”是什么意思?

  2、“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什么?

  我及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

  正如古人所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自由、充分的发挥见解,从而得出本文主旨:

  歌颂生生不息、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热情奔放的黄土精神,而这也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完成教学难点后,为了升华主题,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齐声配乐朗读“愈捶愈烈……”段落,让学生再次置身于雄浑壮阔的情境里去。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环节5、延伸感悟

  听了、读了、品了安塞腰鼓所展现出来的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学生们联系自身,从中有何收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发展。

  我播放铿锵有力的鼓声,配着学生的发言。在磅礴雄浑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环节6、作业布置

  搜集身边的民间艺术,说说他们的由来和特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关注身边社会人和事。

  这样的作业布置加深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悟,从而又丰富了知识结构。

  六、板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过程,我设计了板书。他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节课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的生存伙伴——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冯骥才写的这篇散文《珍珠鸟》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通过人与鸟相亲相伴地细腻描写,不仅显示出作家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而且让人领悟作者“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由衷感慨,并从中感悟到了一份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是学生学习的一篇佳作。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唤醒关爱,联系生活,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通过阅读、赏鉴,领会作者的情怀,让学生能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以及更深的人生哲理。

  (2)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撷取身边小事来体验、感悟生活。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

  (3)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教学重点:

  (1)体会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散文的阅读能力。

  4、教学难点:对人与动物之间信赖关系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体会依赖的基础,及更加深广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朗读法和情境教学法的结合,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可以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创造出温馨和谐、情意融融的优美情境,激发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另外,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在自读中上感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自主、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

  三、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新《标准》也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阅读、讨论、探究出本课蕴含的哲理。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针对这篇散文的特点,我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教师应着力训练,遵循“示范——尝试”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这也是给学生散文阅读基本功的一个锻炼。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一组大自然中鸟儿自由飞翔的精美图片(配班德瑞《迷雾森林》),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文境,并畅谈感想。

  师导入课文:是的,鸟儿那自由飞翔的身姿,色彩绮丽的羽毛,以及婉转多变的歌喉,为世界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意趣,这让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盛赞不已,写出了许多充满灵性的诗歌与文章。有位作家还在自己的书房里给珍珠鸟安了个温馨、舒适的家,他就是作家冯骥才。这样设计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奠定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珍珠鸟在这样的氛围中翩然而至,自然也就有了“信赖”与“被信赖”的一幕。

  2、初读课文,感受情意:学生朗读,配乐班德瑞《寂静山林》,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课文中作者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2)小珍珠鸟有什么反应?

  (3)我从中获得了什么感受?旨在让学生在听读中初步感知的课文,为下文对人与鸟之间真情的理解做铺垫。教师适时点拔总结。

  设计以上问题,不仅让学生探究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而且让学生学会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谈阅读感受或受到的启示。由此引导学生走进文章,通过精读研讨,看看人与鸟的信赖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3、品味语言,阅读赏析:教师引导:

  我想许多人都可能有过养鸟的经历,但能从中感悟到如此纯挚美好的感情和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并把它用如诗如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人一定不多。作者善于感悟生活中的美,并善于表达,才使这份真情得到传递、滋润许多人的心田。我要求学生选读自己最喜欢的或最感动的语段或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朗读)在我的逐步引导中,大家都能找到4--6自然段、第8—10自然段、13-14自然段,特别是雏儿“鸟儿啄书、喝茶”、“鸟儿在我肩头睡觉”等内容,并从中都能体会到小鸟的活泼可爱,品味到“我”对小鸟的的关爱、呵护,并领悟到人、鸟的接近,表现在举止之上,这些举止是理解,是尊重,是包容,是沟通,是“人鸟合一”的感动。读书要品味,就是要能从语言文字里读出味道来,这叫“言外之意、言中之情”。这个过程首先在小组里完成,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并且还要求他们朗读,还要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朗读品味,才能表达出文章的感情,这主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兴趣倍加浓烈,探究阅读的层次和空间更加深广。

  4、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鸟儿啄书、喝茶”、“鸟儿在我肩头睡觉”等两个场景几乎让所有人怦然心动,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这幅画取个题目,并说出理由。(出示人鸟相亲图)

  (2)仿句练习: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往往。这个设计让学生在我写作运用中深入感悟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为人处世的哲理,体会文章情感和思想的精彩之处。同时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撷取身边小事来体验、感悟生活。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在方法上课内实现向课外的延伸,将学生课外阅读、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提升与迁

  5、学生自结,归纳收获:可围绕“如何朗读”、“如何赏析散文”、“如何联系现实”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6、作业布置:你的童年中有过小动物相伴相随吗?请拿起笔来写出你与它相伴的经历,记录下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旧时光吧?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500字左右。这样的作业提醒每个学生,我们对文章美好情感的感知和深刻哲理的领悟不仅停留在认知,更反思和促成我们的实际行动。

  7、板书设计

  我的爱护:不看、不管、不赶、不写

  鸟的变化: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关爱理解尊重信赖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纲举目张、巧妙妥帖,这既抓住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后逼“我”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却重财轻义,他们也疼爱子女,但并不尊重子女的友谊,也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本文所写的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学习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2、提高朗读能力,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明辨是非,学会与他人沟通。

  2、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三)教学重点 角色朗读,理解矛盾冲突。

  (四)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二、说学生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我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让他们采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同时以“辩论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将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1、上课之前,播放无印良品的《朋友》,上课铃响,切换出“课题幻灯片”

  2、导入新课

  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感觉自己好像已悄悄长大,在心灵深处或许已经跃动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在家这个温馨的港湾中,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叶方舟,然而生活并不只是风平浪静的海面,这不,邻居小明拿自己的压岁钱买手机,因此引起父母的强烈不满,该买吗?今天,我们先去欣赏一篇同样的故事《羚羊木雕》。

  (ppt)

  板书:羚羊木雕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获得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课堂中。

  在学习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ppt出示幻灯片

  (一)检查预习(个别提问后齐读)

  怦怦树杈 攥 逮 颤

  (二)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要求:1、按照以往阅读的习惯边听边作标记.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符号画出对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句

  2、听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概括内容。

  引导:课文围绕羚羊木雕主要写了什么?涉及到哪些人物?

  板书:羚羊木雕 我 父母 送 逼要

  活动:各就各位学生上台演示flash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性格,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爸爸虽平静,但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举例试读。

  [设计意图]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我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并指导学习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三)品读理解

  分角色朗读: 我、妈妈、爸爸、 奶奶、万芳、万芳妈、叙述者。

  要求朗读者:

  ①把握好人物的神态语气及对此事的态度。

  ② 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要求其他学生: 加深理解课文,准备对朗读做评价.

  学生评价,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面对同一只羚羊木雕,我和父母的做法为什么截然不同呢?我和父母在羚羊木雕上看到的内容不同决定了做法的不同,我眼中的木雕是一个可以联系友情的礼物,看到万芳喜欢时就毫不犹豫的送给她,而父母眼中是一件非常贵重的东西,不可以送人。

  板书:友谊 重 轻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交流中获得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又为下面即将进行的课堂辩论开启了方便之门。

  (四)研读探究

  在这场家庭矛盾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我们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中来,进行一场以“羚羊木雕是否应该要回来”为主题的辩论赛吧!(出示课件)

  辩论的规则、方法及要求。

  辩论要求:

  注意观点明确,摆事实,讲道理。

  根据自己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教师小结:双方同学都说得十分投入,真是精彩极了,连我也被大家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你们的见解令我吃惊,使我振奋!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渐渐长大了,做事情开始有了主见,有同学认为“父母重财轻义”,只知珍惜有价的木雕,不知珍惜孩子们的感情,严重伤害了孩子们的心灵。有同学认为不该把象征父母亲情的木雕转送给别人,主要责任在“我”。正、反两方都说得很有道理,不分胜负!

  矛盾出现了,“我”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Ppt,金点子。向万芳解释清楚整件事的过程,真正的友情是相互包容的,万芳一定会原谅“我”的处事不当的。还可以跟爸爸妈妈好好沟通,一方面承认自己没有事先跟他们商量是不对的,下次不会这样了,另一方面也要请爸爸妈妈尊重孩子们之间的友情,要好好跟孩子讲道理。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而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每个学生而言他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同时,我也清楚地意识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学生的声音,尤其是不一样的声音。因此,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完全解放学生。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争辩;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我的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

  (五)评读思考

  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作者主要是歌颂友情。但只是责备父母吗?结尾句析读。

  板书:相互理解

  连线,完成板书。

  教师小结:生活如大海,一个小小的矛盾也会激起层层风波,使家的港湾不再宁静。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呼吁父母理解的同时也应努力地去理解父母,唯有这样,在风浪中漂泊的满载着理想与希望的那叶方舟才能顺利地到达温馨的港湾。

  总结后把话题回到学生课前提出的矛盾上,发表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既在结构上呼应了导入语,又使学生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从而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六)拓展延伸

  谈收获(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

  (七)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文章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想象“我”要回羚羊木雕回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设计意图]:第1题让学生体会真挚友情的魅力,加深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赞美的真诚无私的友谊,第2题将辩论进一步引向深入,多角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

  板书设计 (略)

  [设计意图]:将板书设计成新颖、独特的帆船模样,首先刺激了学生的感观,让学生眼前一亮,同时也照应了导入语中的“一叶方舟”;其次让学生清楚地对本文作了一个回顾,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

  在整个的学习活动中,我力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体现他们的积极思维,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发表意见。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合作精神,使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语文又运用了语文,实现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意义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主要反映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层次清楚,有纲有目,抓住了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而且语言生动形象。

  2.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要点,了解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2)通过品读课文中优美句段,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通过拓展延伸、作业布置,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快速阅读,概括要点,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针对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4.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课教学流程制作了精致的课件,形象、生动、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点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情境教学法。

  如谈话导入课文,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谈话过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谈话、交流,形成了教师、学生与文本三方的和谐对话,而且能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自然衔接,教学流程自然流畅。

  在学生思维出现困难时,我适时使用点拨法,让学生茅塞顿开,形成师生的和谐对话。如学生自我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环节中,我适时点拨,学生就能更好地抓住各种云的特点,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这一环节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云,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自己呢?请学生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来介绍云,这样入情入境,学生融入了课文的学习中,也能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一个成功的导语同样也能为一节好课铺设一段通往成功之门的路。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因使用谐音双关表情达意而显得新颖别致。那么,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一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能根据什么识别天气的变化呢?预习过课文的学生会回答:云、云彩。于是我顺势导入:对,还可以能过云彩。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情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文《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

  学生在小学时就背诵过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这一导语以学生熟悉的诗句导入,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创设一种诗的意境引入这篇科普小品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速读课文,并思考“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的?”我要求学生圈画出相关句子,理清文章脉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云的形态,云的光彩。

  在这一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具体思考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云的不同形态的名称,及不同光彩的名称。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

  边思考的过程中理清了课文思路,锻炼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解决了教学重点。同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往往”“常常”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环节3:小组合作研读赏析

  这一环节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环节,我采用了这样四个步骤来完成教学:

  首先我请学生细读课文,用不同的标志标示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点和它们带来的天气情况。这样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也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落实。

  接着,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对这一问题的检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方式介绍一种云或其光彩,要介绍清楚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并尽量使用文中原句;先自行预演,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来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使学生能入情入境,融入对课文的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并尽量使用课文原句,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行预演环节,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一环节小组交流打好了基础,避免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全班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使所有学生都受益的过程,配以课件中相应的云的形态和光彩的图片,学生对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印象深刻。步骤一、二的设计一脉相承,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小组讨论中,加深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进一步解决了教学重点。

  学生在充分了解了云与天气的关系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介绍了这么多的云,但读来却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这时学生根据板书的要点,明确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会使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最后一个步骤是品析优美语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我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体会不同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在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进一步巩固了教学重点的学习。

  环节4: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结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在这一环节我提问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预示天气。学生立刻能结合自己预习课文时所搜集的天气谚语来回答,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谚语的含义,增加了生活常识,也拓展了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作业的布置是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附: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云是天气的“招牌”

  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层次分明

  形态晴朗天气

  厚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条理清晰

  光彩:晕华虹霞阴雨天气

  意义、局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材的认识和想法。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正。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尊敬的评委下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

  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法指导、大致的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汇报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注重人生体验。《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字里行间扬溢着浓浓而真挚的亲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道德颂歌。虽然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风筝》《羚羊木雕》一样都以家庭生活为主,都有矛盾冲突,但前者给予的更多的是反思,而本文则主要从家庭伦理准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并且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我认为本文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目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增强亲情观念,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基本是都是90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唯我独尊”,家庭亲情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因此,本文教学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事件本身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主旨、感悟亲情及由此引发对于家庭伦理准则的思考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以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一事一理,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写法;

  4体味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传统美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为:目标2、4

  教学难点为: 目标3、如何理解文章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文本为范例,组织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相关方法。

  2、以小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3、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文章。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初读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的方法(初读“三问”:谁?在哪里?什么事?)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文章的美点(从内容到形式)

  五、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常回家看看》作一个铺垫。

  1、 猜字游戏导入

  谜面:上有老下有小—学生猜---教师解字:老小不分开为孝,老在上子在下,儿子担任着背负老人的责任这样才为孝。

  当堂调查:你们一家三口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吃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很少),如此看来大多数是老小分开的,孝出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从今天学习的课文《散步》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歌曲作情感铺垫,猜字游戏可以很快地激发七年级孩子的兴趣,抛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为突破教学难点设伏。)

  2,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轻声地朗读课文。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3)、检查阅读效果:

  从记叙的要素、顺序入手理清内容和文脉。并在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核心事件“分歧”,以及产生分歧原因和解决分歧的办法。

  (学习起步阶段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强化“要素”意识,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4品读课文 感悟亲情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

  ①、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在散步的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关系。一切由爱决定。 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②、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特质 (这一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着重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儿子与现实中的“儿子”(自己)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形象。)

  ③关于教学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

  铺垫:再问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孝”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话---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家庭是这样,民族、国家也是如此。(边归纳边板书要点)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5、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主要引导学生品味:(1)写景的句子 ,发现他们的意境美。 (2)对称的句式(体会它们的对称美,情趣美。)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加深印象,培养语感)

  6、结束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对长辈、父母我们要心怀感恩(播放《感恩的心》),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或最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用一段文字把它写下来,课后和大家一同分享。

  最后是作业布置:

  7、布置作业: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以亲情为主题,运用“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刚开始学习“以下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特作出分层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也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具体是:最低要求:仿写文中的某个片段//一般要求:独立构思,能表现出亲情//较高要求:能提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8、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

  附:板书:

  百 善 孝 为 先

  +

  散 步 分歧 +

  (莫怀戚)

  ||

  整个世界(责任 使命)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课安排在七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奇思妙想”为主题,符合初中学生年龄小、爱幻想的特点。《七颗钻石》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体裁为童话,体现了本单元训练重点,深得学生的喜爱。

  《课程标准》中对这种体裁的教学要求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浯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启迪。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爱”的主题非常鲜明。学生在感知课文“爱”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引子,感悟生活,关注社会。

  学生在赏析本课的过程中,需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

  2、了解童话的概念,掌握想像的特点:

  3、读懂故事,理解本课的寓意:

  4、感受生活中的关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

  由于联想和想像在上一课《天上的街市》中已重点学习过,而对于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童话的特点、故事情节等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就能解决。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自主地感知、并理解童话的寓意,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关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

  二、说教学过程

  (一)亲近文本。

  即以兴趣为先导,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文本,明确学习本课的目的,主动查找、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为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交流作好充分的准备。

  1、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各自设计认为最符合本课特点的预习卡。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以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小红帽》为引子,引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为了充分挖掘蕴涵于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预习卡,整合自己的预习成果,并对设计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获得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又感受到做小教师的自豪,也有利于学生间的取长补短,使自主与合作落到实处。

  2、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进行梳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童话的特点,学会运用联想、想像的表现手法。(知识和能力目标)

  (2)学会自制预习卡,学会确立学习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

  (3)感受、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亲近文本这一教学环节以兴趣为起点,教师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过程,达成强化学生的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积累的习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又为下一步走进文本、展现自我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走进文本。

  即在指导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探寻文本的主题,挖掘文本的内涵。我在这个环节中,始终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这个点上,而学生则作为课堂的主体,不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这个过程我把它分成两个环节: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前播放以“爱”为主题的歌曲《同一首歌》,配以“爱心”画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进入课堂。

  2、感知课文,我设计了听、议、找、导、悟五部曲。

  听:就是以有启发性的音乐《星空》为配乐,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这样给学生感知课文的时间和空间,愉悦的欣赏文本)

  议:就是听完朗读后,让学生结合朗读者的朗读和文本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看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找:就是让学生到文中找自己刚才所谈感受的依据,探寻文本的主题。(这样能引导学生养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习惯,又始终扣住语文姓“语”,语言是一切活动的根源这一点,让学生感悟主题的同时不忘语言的魅力)

  导: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调动已有的感知,去理解文本的内涵,即让学生展示已知的大熊屋座的相关知识,并讲述它的主体北斗七星的实际用途,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

  悟:就是让学生感悟文章的主题,挖掘文本的内涵。让学生调动已知,积极地探寻,大胆地想像,充分地讨论,教师则作为细心的倾听者,整合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形成本课的板书,突出文章的重点。从而完成第二环节的教学任务。

  走进文本这一环节,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主动和独立的状态,生与生的合作不断闪现思想的火花,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得到充分展现。而教师的倾听和适时点拔,又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保持了科学性和有效性。(三)超越文本。即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课程的建设者、创造者,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为学生创设了由教材走向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关注社会。我在这一环节中以学生交流合作、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则作为学习的伙伴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让生与生、师与生共同交流,共同探究。

  欣赏:请学生欣赏教师制作的“爱”为主题的FLSH动画(老师可结合画面有感情诵读以下几句话:爱是雨露,一旦消失,我们将无法生存;爱是友谊,一旦拥有,你将不再孤独;爱是帮助,一旦失去,你将四处碰壁;爱是理解,一旦拥有,我们会无比幸福;爱是行动,一旦付出,你将收获快乐。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各种类型的爱——大自然对一切生灵的关爱,各种生物之间真诚的友爱,异性之间真挚的情爱,父母对子女伟大的母(父)爱,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又为下一步学生的讨论做了无言的指点)

  探讨:全班同学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爱”的美文、图片,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并运用联想、想像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爱”的场景。(配以《星空》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探索)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则作为学习伙伴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这一环节让学生由一文联系到多文,由课堂走向生活,由他人的感受引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师生共同达成教学资源的共享)。

  运用:作为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题目作为课后作业:

  1、设计一张以“爱”为主题的贺卡,送给你爱的人。

  2、你的星座是什么,你能为自己的星座写一个美丽的童话吗?(让学生的课堂思考延续到课外,让学生的课堂激情成为课后的行动。全课在学生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辩中结束。结束时配以音乐《爱的奉献》为学生课后的行动作无声的提示

  超越文本这一环节,充分挖掘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观念的碰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学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师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相互进行心灵的交流,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与复杂性。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文章的字数不多,却把满池荷花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题材,也是指导学生朗读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想象能力的好教材。这节课我力图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二.说教学目标

  本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教学难点是: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图文对照法;本文利用课文插图和《荷花》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想象。2、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3、以读代讲法。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四、说教学过程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设计《荷花》一课导入时,选用了猜迷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荷花图,让学生欣赏后用词语描绘看到的荷花。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被激发,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师生交流后揭题板书。

  (二)自主探究,寻找美

  本文语言优美,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初读课文,谈读后的感受,使学生整体感知荷花的美。然后再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诵读,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汇报交流,体验美

  学生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定会产生一些疑惑。在学生汇报交流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时,教师可随机出示图片或视频,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此环节,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荷花的美,然后有滋有味地读出美,使教学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如在教学描写荷叶的句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通过看图理解,有感情朗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并教给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这一学习方法。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紧紧抓住“冒”字进行引导。让学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呢?谁来演一演?“冒”字用得好在哪里?紧接着又抓住“冒”字,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朗读。又如,教学描写荷花三种姿态的句子时可分三步走:(1)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2)图文对照,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读出它的美?”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比读、评读、表演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感受了、体会了、读出了荷花的美后,教师还准备了贴画,要求他们在黑板上贴出荷花的美。

  (四)含情诵读,释放美

  在第二段体验美的基础上,第三、四段使美感进一步深化。教师深情引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学生饱含激情,接读第三段。然后,让学生想象,除了文中写到的三种姿势,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在理解“一大幅活的画”时,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像一下,活的画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体会了一池荷花的动态美,并在表达中抒发了美,释放了美。

  以此为契机,教师配乐范读第四段,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仿佛看到的画面,接下来课件展示动画,让学生想象说一说,似乎听见蜻蜓和小鱼对“我”说了什么话,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和“我”交谈,可能告诉“我”一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将又一次被激活。这时,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朗读这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仿佛真的成了荷花,并为自己的美所陶醉。

  (五)整体回顾,欣赏美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欣赏优美的画面,尝试自己介绍荷花的美。

  (六)拓展延伸,深化美

  在这一环节,教师告诉学生,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赞美荷花的诗篇,接着,伴随一首优美的民族音乐,教师出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配图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深情朗诵。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满池荷花,让学生面对大自然描绘的美丽画卷,说出此时最想说的话。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欣赏、感受荷花的美,延伸到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课外练习

  1.看课外书或上网查找有关荷花的古诗。

  2.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师做教学上的交流,因为我们一直接触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对河大版的课本只是在评优课时接触到一些,所以在这里,只是就《四季交响曲》一课,把我备课时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语文素养课标解释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每一课就要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作为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安排体现了新的语文教育观。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于从三维目标上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后,发现其中的确有不少新的东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来上就很难体现实验教材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思想应该是从文本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充分的感受文本,调动积累,联系生活,生成并交流对文本的独到的感悟。此外,语文课堂上应该有朗朗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有思考和积极发言的时间和机会。

  二、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属于散文单元,其中有两篇著名的散文《春》与《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更多的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抒发人生的感悟,《四季交响曲》是第四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心灵的笔记》。这是一篇歌咏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努力发现大自然四季容颜的变化,并用深刻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思想意境,都称得上一篇赏心悦目的佳作。但与以上两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写重点并没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节特征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创作谈中说她写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发现它们在不同季节的细微变化,并用自己的心灵与自然对话。”其对话的目的也就是“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关键。作者一向“崇尚真诚、善良、勇敢的品质崇尚拼搏、奉献的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投机钻营者、自私自利者……抱着一种鄙弃的态度”。而七年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么,先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作品中透视出的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更不难理解其间蕴含的作者对人生及生命价值的特有感悟。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就能理解本文颂扬美德,抨击陋习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这样确定该课文的学习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学习将景观人格化、形象化的诗一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赏析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社会陋习的批判,对公平、公正、无私、善良、坦诚、拼搏等美德的热烈追求。

  三、学情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朗读能力、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强,对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对所谓“托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层。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主要从朗读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四季中蕴含的哲理。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美,品味写景的方法,以期让学生有所收获。

  这样一番分析之后,就形成了《四季交响曲》一课的具体教学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导入、铺垫、品析、总结等环节。下面就其中重点的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季节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春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个热情率直的小伙子,秋是稳重的中年人,成熟丰厚,冬则是亲善长者,端庄肃穆。女作家杨林勃用她清新优美的笔调向我们抒写了她对四季独特的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导语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铺垫;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四季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们的社会息息相关。导语形式很简单。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有的老师很看重导入语的设计,的确,精美的导入除了具有引入过渡的工具的作用外,还应该承载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将之与课文内容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但相对于一篇课文而言,导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为导语的效果而把相当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对文本的研读。其实,干净简洁的导入开门见山,既能顺利过渡,又能节省时间,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可能更为实用。

  (二)教学结构的处理安排

  1.整个课程的安排采用了“板块式”的形式。

  第一板块:教学铺垫——字词积累

  饕餮 蛰伏 滥竽

  情愫 请柬 桑葚

  思路:这些是学生容易读错和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文意,理解词义是关键,还要会读。所以字词的积累是赏析文章的前提,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省略。我觉得,在课堂上,不但让学生会识字,还要大声的朗读出来,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第二板块

  品读——整体感知、细节赏析

  思路:这是课堂讲授的主体部分,目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针对性的赏析,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这个大板块中又分为三个小板块

  四季向我们走来——整体感知

  我们感悟了四季——美文赏析

  用心发现生活——拓展练习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读——品——悟”的模式,以读带品,拓展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读”贯穿于始终。这个目的在讲课时基本达到了。

  第三板块

  总结

  思路:关于文中内容及知识点的总结实际已在第二板块中得到了解决,在这里是表达教师自己对大家的期望,为情感教育作结。

  关于“板块式”教学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板块式”教学的一点想法。

  什么是“板块式”呢?板块式教学法是针对一节课,一篇课文而言的。把课文按照各个不同部分,分成几个“块”状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这是为了授课时灵活使用而设定的。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

  我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考虑到“板块式”教学的几个优点,

  1.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其课堂教学结构清晰的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课堂教学内容明显的表现为“一块一块的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叫“微型课”,这就需要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

  3.由于“板块”的出现,就需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让学生充分的占有时间,真正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板块式的教学思路由于有“板块”的划分有时会显得过于齐整、过于刚劲而不够柔和,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可以淡化板块意识而操作手法大致不变,如运用艺术的穿插手法来自然的形成板块,如用文学性、情景性的语言来美化板块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块设计为:积累、品读、感悟,也可以设计为学习活动一、学习活动二等等,比如我识字的板块的名称为“教学铺垫”,而从整篇文章来讲,文章语言优美含蓄,犹如一首动听的乐章。我在设计时,就把自己的整堂课看作一首乐章,所以板块就命名为“乐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细致的体会全文流畅的结构,以美的眼光来欣赏本文。

  这种形式也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独创。给各位老师再举一个例子。

  课文:《紫藤萝瀑布》

  设计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大致过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教学内容之一:学习积累

  1.作者简介。

  2.切进课文中"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句话,简介作者写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教学内容之二:认识课文

  听读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叙说自己的初读感受, 话题:你认为这篇课文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教学内容之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

  1.同学们选读课文,自由朗读文中描写花之美的句段。

  2.话题讨论:说说自己品味到的描写花之美的句段并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味。

  教学内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之美

  请同学们紧扣文中的字词句,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内容之五:晶昧文中的意之美

  教师指出,所谓"意",在这儿指文章中的"意味",即文章中意趣与情味,文章中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地方。

  教学内容之六:课堂学习小结

  2.指导朗读,读出“味道”。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众多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寄寓着各种撼人心魄的情愫意绪。它的美,不是单凭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能获得的。洪镇涛曾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然后识器。”应在读中让学生从审美对象中获得美感,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语文新课标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指出: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四季交响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文章,语言凝练、隽永。是朗读的好材料。所以,在课上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

  1。用“读”贯穿全文,形式多样。我在第一个板块中主要通过读的方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四季的形象。形式有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等。如:

  师:结合老师的提示,请你深入的认识我们的四季朋友,做出小结,并把相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出来。

  此外,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我在阅读方式上也进行了小小的改变——变换人称。例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冬天来了,万物都经受着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这场考验,世间的一切都在急剧地变化着。天上的星星重新组合起队形了;地上的山峰换上一副刚毅的面容了;树木的家族为节省开支甩掉豪华的服饰了;林中的野兽们不敢坐享其成,渐渐闭起饕餮之口了;小小的虫蛇们怕掉了队么?都蛰伏起来,积蓄着能量,去构筑明年辉煌的梦了。

  把文中的“冬天”改为“我”,学生以“我”的口吻铿锵的读着冬的严肃,仿佛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法官,切身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进行第二个小板块的教学时,学生进行美句赏析,我的要求是必须有感情的读出来,整体下来,学生读的时间非常多,应该说很好的理解了文章。

  2。加强指导,提高朗读质量。

  在学生朗读时,我强调要注意重音与节奏,并请学生进行示范朗读,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有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如:

  夏天来了,是槐树花儿告诉我的,它赠我一串串洁白的珍珠;夏天来了,是紫红的桑葚告诉我的,它点染我一腔多彩的情愫。

  关于朗读

  关于这个环节,我有一些小的感悟。

  1.课堂上应该有教师的范读。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许多老师喜欢用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读替代自己的范读。固然,多媒体上的朗读,普通话比较标准,朗读技巧比较娴熟,而且还常常配以色彩鲜艳夺目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似乎课堂的氛围更浓烈一些。但其实,它远远不如教师音色也许并不美发音也许并不标准的朗读亲切,真实,对学生的感染力影响力更大。曾听过余映潮老师的一节《三峡》示范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余老师范读课文时,抑扬顿挫,和风细雨,缓缓道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余老师说他为了用普通话朗读,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高声朗读成功后,他又练更难得低声朗读。在他的课上,学生总会像模像样的模仿他的朗读,去感受文字的美。在讲该课时,我担心时间的紧迫,没有范读,只是稍作点拨,但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还是停留在小学生一字一句拖长声音朗读的方式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

  2.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的接触文本,方式要多变,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习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朗读是必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读的方式,老师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选择有所变化。为的是努力让学生保持朗读的积极性。

  有一段时间,为了赶进度,节约课堂的时间,我总是把读课文的环节放在课下,让学生以预习的方式来解决,更少有朗读指导。有些偷懒的学生自然就不读,这样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练,讲课就更不上,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朗读,就缺乏了对文章细致而美好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审美的神经自然就会迟钝,脑海中留下的只能是对课文简单的分析和肢解之后的枯燥。

  3.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教学的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强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仍拿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做例子。他在讲《三峡》一课时,提出三个在读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再读效果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如: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如:清/荣/峻/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篇文章这样读下来,非常漂亮。

  3.“主问题”的设置

  关于“主问题”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繁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与渗透文章的“合力”。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就是指“主干问题”,它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呈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如果一节课中分层次的出现几次“主问题”,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几个教学的“板块”,这又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如:

  在讲课时,每一个板块我也尝试采用了这种办法,

  以“四季档案”的“主问题”来体会四季的特点,为理解文章解释的哲理打基础;第二板块以“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的“主问题”把握文章的语言。第三板块以“从下列词中任选一词,写一段话,表达思想感情”的思路让学生模仿,进行拓展。

  这样就避免了课堂繁琐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对文本进行较为细致的思考。说实在的,我的设计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主问题”,这只是一个尝试, “主问题”运用得好,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可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深化阶段,可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主问题”的设计角度可从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欣赏课文、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也可从多元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多侧面地分析人物习惯形象、多角度的品析文中的美点妙处、多板块的积累文中的语言材料、多手法的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的角度来设计。

  下面,用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想来具体表现上述说法:

  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创意:以跳读为基础,设计三个“主问题”,用“自助”“探究”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课文的整体与读教学。

  1.请你用一则日记的形式记叙毕业典礼的经过。

  2.你对文中英子的父亲了解多少?结合课文的记叙说说你的印象。

  3.你认为爸爸对英子的影响有哪些?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4.美文赏读

  作者杨林勃是个诗人,她的诗朴实秀丽,富有意境与哲理,在国内诗坛有一定的影响。人说诗文不分家,诗人出身的她写起散文来,自然别具一格。她把诗的意境与语言带入散文。她用抒情的笔法去叙事,用形象的语言去状物,因此作品中就有了诗的感应,诗的联想,诗的激情。它不但用凝练的语言描摹四季景物的变化,而且又含蓄的触摸到社会与灵魂的多个层面,充满哲思,撼人心惊,诗意盎然,意蕴深远。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过深刻的分析只能让学生一头雾水,于是我适当降低了难度,以读带析,从学生接触过的分析用词、修辞方法入手,并结合课后设置的练习来体会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并给出一定的语言模式,目的也是降低难度。

  (1)赏析词句

  请你从内容、修辞、用词上对文中的美句谈出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 (句、词)美,因为 。

  学生选取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如:

  冬天来了,带着冰刀,带着雪箭,带着威风凛凛的气势闯入了这个世界。——修辞:拟人、排比,写出天寒水冷,万物肃杀的景象。

  圆圆的果实,圆圆的豆谷,仿佛给这一年画上一个个圆满的句号。——用词:“园园、圆满、一年,一个个”描摹形象,限制范围,突出特点。

  她带来生命,复活了香花也复活了毒草;她带来了音乐,唤醒了沉寂也生出噪乱;她捧出了绿色,画出了明媚也增长了阴影;她赐予了温暖,创造了舒适也生出了困倦。——对比的手法,写春天的无私善良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找出的句子要带感情地去读,一是强化朗读意识,二可以通过带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更好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生赞辞是在原文基础上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对所学的内容做一梳理,又要有自己的感悟,既是对理解文章主题的的升华,又是一次练笔的。事先给出例句,便于学生模仿,也降低了难度。

  把心中的赞词献给你钟爱的季节。

  我喜欢你, ,因为 。

  (3)音乐的加入。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审美的鉴赏离不开想象,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禁锢在文字里,但在音乐所展现的虚渺空灵的世界里,人们的想象可以自由驰骋,思维更具发散性。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情境中,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美、感悟美,进而感受美的境界。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

  五、教后反思

  作为一节公开课,我努力发挥自己授课的特长,

  1.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他们对文章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不能透彻的理解,从欣赏的角度年入手,降低难度。

  2.以读为主,各种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情感。

  3.形式上力求有一定的个性化的设计,不希望落入俗套。

  4。在时间的安排上,我很注意张弛有度的设计,其实,一堂课的节奏就比如一篇生动的小说,也有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如果把每个板块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的话,导入1分钟,字词4分钟,整体感悟朗读12分钟,品析20分钟,拓展5分钟,总结1分钟。有铺垫,也有高潮。我也在尝试着使自己的课上得有波澜。

  关于备课

  在这里我还想说几点关于备课的感悟。

  1.平时多看书,多学习,多积累

  上完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最累的阶段不是讲课,而是调动自己的积累备课的过程。我越来越感受到了平时积累的重要性。“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没有教过冀教版的教材,对于这篇文章的了解更少,脑海中似乎根本无“米”下锅。时间紧迫,我感到了上课时从没有的紧张感。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似乎越来越不太关于于平时的积累,一个旧教案,一本参考书,成了我备课的全部,更在平时以班主任工作忙为借口而懒得仔细备课了。余映潮老师的讲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与老师示意教研员的身份,在50岁时才登上讲台的。在这之前,他写下了《中学语文教案品评100篇》广泛接触各种不同的课堂创意,他自己定了许多教育专刊,每一篇文章都作了详细的笔记,其间又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各类文章近千篇。“厚积”才能“薄发”,多年的积累使余老师信心十足地登上讲台,独创了“板块式”教学思路和“主问题”设置的教学实践。而上课备课都是他在自己业余的时间完成的。

  余老师说:“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学习;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突破专题。”“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语文专业报刊,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脑力劳动时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如果我知道的东西比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多20倍,那么我在课堂上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是针对学生而产生的”。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又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一个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没有充分拓展自己的视野,而只是对单个文本的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媒体的选用等孜孜以求,就如同将房子建在沙滩上一样,无论房子的样式多么别致,房子的装修多么精美,都不是一间好房子。

  选入课本中的内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凸现在水面上,如果想了解这八分之一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不仅需要对教材和教参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而其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做映衬的一幅图画。

  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些事情。余老师说:“做珍惜时间的人,做严谨谦逊的人,做勤劳刻苦的人,做热情善良的人,做胸怀大度的人,作坚持不懈的人。”

  2.吃透课本,创意设计

  余老师说:“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我们能否图利《教参》,脱离网络的拷贝,精心钻研课本,拿出自己的创意呢?

  记得曾有机会在一所学校里听三位教师教这篇课文,都是按着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里清理文章思路,都是按照顺序用了五幅图概括绘春部分的具体内容,虽然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法几乎完全相同,很难看出那位教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听完课后,我曾有过一个假想:如果没有《教学参考书》,三位教师都去独立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恐怕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相同”。毕竟每一个人阅读教材后的感受存在着差异,毕竟每一个人处理教材的能力有高下之分。而“差异”和“高下”正是产生教学多样化的条件,事实本该如此。现在,因为大家都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课,教师们对教材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没有在教学中反映出来,他们所做的只是《教学参考是》代言人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是较为普遍存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的“不正常”。

  固然,《教学参考书》有它的积极作用,诸如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研究资料、教学设计等,帮助教师拓展视野,开启思路。如果用《教学参考书》取代了教师自己对教材直接的阅读体验,取代了教师自己量力而行地教学设计,那么,就违背了《教学参考书》编写者的初衷。实施新课程后,《教参》的编写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资料性的作用加强了,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决定性的战役自己打”。钱梦龙先生指出:“看一位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条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是有没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生,我们还真的在这两个方面下一番大的功夫。

  在去年11月份,我校邀请余映潮老师来我校讲学,与老师精巧的课程设计,完美的重点提炼让我们大开眼界。但更令我们震撼的是余老师每一篇课文的备课材料都将近万字,从自己对文种感情的理解,到某句话的含义,甚至细致到对某一个字的理解。余老师都一一作了记录。余老师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三种以上的教案设计,他说,在不同的地方讲同一篇课文,我的教案都是不一样的。而一次讲座,他的讲义竟打印了整整73张,特级教师于漪曾在《于漪文集》的自序里写道:“要潜心钻研教材,取得试试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或许是参考资料少的缘故吧,我反而能够集中精神,精心研读文本本身,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在准备讲课的时候,我首先做的就是撇开资料,像老师要求学生一样的朗读、默读课文,印象中反复读课文将近百遍,学习目标该如何确立?应该以怎样的方法指导朗读?重点品析新文章的那一点?每考虑一个问题,就要对文章进行一篇系统地研读。就在这一遍遍的“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思路,文章的重点也在我的脑海中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楚起来。这样的创意一定是自己的。

  以上是我在上课之后的一些感悟,其中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空城计》一课中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进行了学习,完成本课时学习任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美猴王》共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完成文意的疏通及情节的梳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为一篇自读课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中学生阅读。且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形象,尤其受孩子们欢迎。课文主要讲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故事,虽为节选,但结构清晰,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是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好文章。作为单元第二篇文章,也起到了巩固学习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语言、动作描写,掌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法与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本课时我设计将“研究法”、“比较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小说中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兴趣。

  媒体应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1.复习:用小标题概括各段内容。

  2.导入: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这只叫“美猴王”的孙猴子,他的“美”美在哪里呢?有人评论孙悟空,说他是“神、人、猴”三位一体的一个独特的形象,那么,在本文中,他的“神、人、猴”的特性又是怎样体现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美猴王的形象特点。

  二、新课教学,分析主人公形象(30分钟)

  3.分析“石猴出世”与“山间生活”

  (1)朗读“东胜神洲……朝游峰洞”

  (2)问题A:石猴与我们生活中的猴子有什么相同之处?

  问题A-a:这些描写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问题B:石猴与我们生活右的猴子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4.分析“发现水帘洞”

  (1)分角色朗读。

  (2)点评“石猴”朗读者。

  可设置问题:该同学是否读出了石猴的特点?石猴的特点是什么?

  5.分析“石猴探洞,被拥为王”

  (1)速读课文第四段,回答:本段对石猴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分析动作描写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3)听相关影片录音,制订揣摩石猴性格。

  (4)尝试给相关影片配音

  6.讨论:今天,我们从美猴王身上学到了什么?

  7.总结:

  (1)石猴的形象特点中如何体现“神”“人”“猴”的特点的?请分别说明。

  (2)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

  三、拓展训练:(10分钟)

  8.请用一百左右字对本班一位同学进行动作、描写。

  四、教师解疑(2分钟)

  五、结束语,布置作业(1分钟)

  今天我们欣赏的是《西游记》开篇,这之后还有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精彩的故事。课后请继续阅读《西游记》后面的章节,你会获得同看电视剧看动画片不一样的感受。

  提出问题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板书课“形象”“神、人、猴”及课题。

  多媒体出示真猴子图片。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板书石猴形象。

  对学生朗读的语气进行指导。

  板书石猴特点。

  提出问题,引导分析。

  多媒体播放影片录音

  板书分析结果

  对学生答案予以点评。(肯定鼓励为主)

  学生总结后教师明确答案。

  组织“我读大家猜”活动。

  并对学生的作品予以点评。

  答疑

  布置作业

  浏览课文并回答问题1。

  一学生朗读

  在比较中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四人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自荐进行朗读表演。

  对“石猴”朗读者的语气进行点评。

  揣摩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为影片片断配音

  联系实际;分组讨论。

  根据板书进行总结。

  按要求写好文段,请同学朗读人们的作品,大家来猜一猜写的是谁。

  提疑

  回顾故事情节,为接下来的课堂分析作准备。

  交待本课探究任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比分析,合作探讨,更直观地了解美猴王身上的“神性”与“猴性”的特点。

  既可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又可以在评论中顺利地得出探究结论。

  该段为本课重点段落,结合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非常抽象,因此把它转化为具体问题,学生就易理解了。

  总结回顾本课学习重点。

  在快乐的游戏中进行训练,巩固所学。

  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指导他们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且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努力做到使课堂教学活泼起来,让趣味贯穿课堂,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虽然,在朗读及配音表演环节学生的表现并非十分出色,但他们敢于尝试、敢于表现自己,且顺利地完成了预设的分析任务,这已经算是发挥了该环节的设置功效了。本节课再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表现舞台。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xx,我说课的内容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骆驼寻宝记》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教材编排的意图看,作为单元首篇课文,它对单元教学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具有时代特点的童话,文章浅显易懂,叙述的是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忍不拔、勇敢无畏、造福他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了无私无畏的精神。从艺术上看,这篇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结构很严谨,有着清晰的故事发展脉络(起因、发展、高潮、结局),适合学生借鉴模仿,同时在语言和写作技巧上也很讲究,值得学生学习。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而学习童话正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同时,将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习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②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③通过片断练习,培养学生想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读”、“议”、“讲”、“演”使学生感受学习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

  ②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学习骆驼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及其有机联系、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学理念。

  3、重点与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分析骆驼形象,品析本文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分析精巧的文章结构,品析本文语言特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童话的把握程度大都还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的水平上,而对语言特点、形象刻画、情节安排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等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比较低,并且他们的想象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通过“读”、“议”、“演”、“练”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通过片断练习,叙述骆驼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像。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节省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降低学习难度。

  2、内容的组织安排: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辅助用书进行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说明: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习本文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是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的具体措施。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我将课文教学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第二课时,理清课文结构;分析骆驼形象; 探究课文写法;第三课时,学习文章语言;片断练习;研究拓展。

  说明:分解重难点,目的是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课的知识。具体做法为:第一课时:以朗读、训练、交流为主;第二课时:以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第三课时:以讨论、交流、训练为主。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说明: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习,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由朗读,合作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学生自由想象,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具体做法为:

  自学、自读、自悟占主导。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过程中,自由地、有个性地感悟人物形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有自己感悟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对比思考,引导深入感悟。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把不同动物前后的各种变化进行对比。例如:如骆驼与其他动物寻宝目的的对比,途中情形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感悟故事的思想内容。

  展开想象法。通过想象故事中没有表述出来的情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骆驼寻宝的行动和心理,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

  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搜索信息,感悟文章的中心。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猜谜:(出示幻灯片1: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 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 驮着重担走沙漠, 不怕烈日和风寒。

  说明:此谜语难度不大,学生基本上能猜出谜底是骆驼。让学生猜谜,调动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让学生都很有信心地进入课堂,消除课堂中紧张情绪,同时对骆驼的形象、生活习性等有个大致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课文。

  2、学生答出谜底后,教师便在黑板正中板书:骆驼。然后接着问:课文中的骆驼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待学生答出“去寻宝或寻到宝”,便在“骆驼”后板书“寻宝”二字,最后再加上“记”使课文标题完整。

  说明: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概述事件),为今后作文拟标题提供借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25分钟) (出示幻灯片2:导读提纲)。

  1、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然后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说明: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文章产生兴趣。

  2、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选择第4至第10段中自己喜欢或读得好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文中描写的动物的样子,学动物的叫声,表演动物们争相上路和纷纷半途而废的情景。

  说明:给你一个舞台,展示你的风采,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唱主角,真正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展示他们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同时营造宽松、和谐、融洽、开放、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去追求学习的成功。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注意朗读语气————童话阅读的主体是孩子,它充满了想像和夸张,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件无价之宝”一句中“遥远”一词要拖长声音,“无价”重读,) 最后,让学生个别示范朗读(第4至第10自然段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的方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这样也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

  4、学生复述故事。(先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复述,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内互相复述可增加训练的广度,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随堂练习(约4分钟)(出示幻灯片3)。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嗥______獾______瘸______踽踽______淙淙______携手______

  说明:通过此题,落实生字读音,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根据各种动物特征填空

  (1)大公象扇动着两只__________的耳朵。

  (2)金丝猴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穿上__________,又摘了十来个__________,装进__________口袋里,往肩上一搭,也上路了。

  (3)孔雀心疼自己__________,也打个盘旋飞回去了。

  (4)长颈鹿是个巨人,_______,可是他已经跑了两天,这条路还是望不到尽头。

  说明: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把握金丝猴等一些动物的形象,为完成下一环节“拓展延伸”提供借鉴,也为下节课分析骆驼的形象和衬托的写法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 (约10分钟)(出示幻灯片4)。

  同学们学习课文中对动物的描写方法,列举文中没有出现的动物比如老鼠、猫等等,如果它们去寻宝,又会怎样上路,怎样退场呢?

  要求:一定要抓住这种动物的特点;学习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目的是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再现生活阅历,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即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五)课堂小结。(约1分钟)(出示幻灯片5)

  课文叙述了众多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而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熟读课文,探究一下骆驼寻宝成功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6)

  1、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呢?

  说明:学生结合板书内容思考此题,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的精巧结构作铺垫。

  2、个性练习设计(选做题)。

  (1)仿照下列例句来造句。

  隐隐的青山,峰峦起伏,像座翡翠的绿屏风。

  (2)说说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①可是他很谦虚,从不大喊大叫,只是默默的走着

  ②骆驼以最大的耐性,强行穿走这两里长的“夹扁谷”

  说明:选做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分层导学的教学原则。

  (七)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

  众多动物: 半途而废 失

  寻宝宝

  骆驼: 历尽艰辛 得

  说明:课堂小结时板书,直观地表现了众多动物与骆驼不同的行动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对课文的主体内容一目了然,符合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八、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紧扣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情况营造出平等、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以上就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评委的指教。

  附:第二、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概要。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探究课文写法;分析骆驼形象。

  一、复习引入。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三、探究课文写作手法。提问:文中都写了哪些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

  四、分析骆驼形象。提问:骆驼寻到宝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五、课堂小结。

  骆驼寻宝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骆驼寻宝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改变沙漠的面貌。

  六、当堂训练。

  七、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学习语言进行特色;片断练习;研究拓展。

  一、学习文章语言特色。

  语言赏析: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为了便于学生描述,老师可先做一个示例:作者用了“一群”、“挤在一起”来表现鸭子喜群居的特点。把鸭子寻宝的动机说成是“买个清水池塘……洗澡”,写出了鸭子喜欢戏水的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思考讨论,然后交流明确。

  二、片断练习。口头作文:寻宝的路上骆驼会想些什么?

  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合理想象。

  策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想象能

  三、研究拓展。

  1、如何治理沙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2、啄木鸟的宝在树林,骆驼的宝在沙漠,你的宝又在哪儿呢,用你的宝给你自己设计一条成功之路。 (学生课堂合作讨论,然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课后联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 《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 词语:(1) 瘫痪 整宿整宿

  (2) 诀别 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幻灯片 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幻灯片 学习引导)

  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 (细节)

  ————————→

  母亲 我

  ←————————

  怀 念

  (四) 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幻灯片 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 好 好 活! 我

  ←————————

  怀 念

  (五) 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幻灯片 作品)

  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 好 好 活! 我

  ←————————

  怀 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其特点。

  《松树金龟子》一文是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动物世界”中的一篇说明文。本单元课文让学生接触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激发起他们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感情。《松树金龟子》一文通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向我们介绍了具有“音乐天赋”的松树金龟子,使我们了解了金龟子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唤起我们对动物世界生活状态的关注,激发我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2、教学目的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的:

  (1)有心情地朗读课文,归纳综合松树金龟子的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性举行视察,相识松树金龟子的发音原理。

  (3)领会本文生动、逼真的语言。

  (4)探究虫豸界的有关知识,引发学生对大天然的热爱。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从视察入手,抓住动物的形态、行动、习性来科学阐明。

  (2)一些生物学术语;本文的写作特色。

  4、课本课本处置处罚

  (1)课时摆设:两课时

  (2)教学假想:

  本文我重要接纳多媒体教学。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学会生字词,相识作者,感知课文布局,熟习松树金龟子的形状特性。第二课时使用课件,资助学生明白松树金龟子的生活习性,婚恋生活,发音原理的相干内容以及领会作者对金龟子的情绪。在明白内容的底子上引导学生朗读,领会本文阐明语言的生动、形象,引提倡他们关爱动物、掩护动物的热情。

  二、教学要领及教学本领的运用

  为了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症下药,我接纳以下要领教学:

  1、训练法。教学第二课时,我起首以习题训练情势,牢固第一课时的学习结果。

  2、讨论法。学生限时速读课文相应内容,开端掌握课文内容,再举行小组讨论,使全体学生积极到场并总结得出课文重要内容,再由小组保举学生作答。

  3、提问法。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关于松树金龟子的发音原理的内容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提出问题,别人作答,激发起学生参与热情,逐步引导,逐渐深入理解。

  通过以上多种教法的采用,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只有对课文内容完全理解了,才能便于指导朗读,朗读时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富有表情。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金龟子的图片,读文后字音词义及文学常识内容的检测,我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插入大量图片、动画素材,使其认识文中所涉及昆虫类更多的伙伴。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地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习以深刻的印象。

  三、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动物天下中的虫豸类),我接纳让学生“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要领学习本课。起首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金龟子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看看,使学生对其形状有了开端印象。再通过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的教学,深入明白文中关于金龟子婚恋生活、发音原理等内容,末了上升到唤起学习对动物天下生活状态的存眷,并积极投身于掩护野生动物的人群中去,还可让他们说说自己学习后的领会。

  四、教学步伐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自学生字词→阅读课文,团体感知文章布局→相识松树金龟子的形状特性

  第二课时:

  查抄导入→熟习新内容→深入明白新内容并能心情朗读→总结全文布局,领会写作特色→拓展性训练→部署作业。

  课文重要内容

  松树金龟子的生活习性,分外是婚恋生活及基发音原理。

  写作特色:

  1、运用作比力的阐明要领。

  2、抓住事物特性睁开阐明。

  3、正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五、教学预期结果

  盼望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明白掌握并学习运用本文中几种写作特色,细致视察某一动物,细致它的形态、行动、习性等,写一篇小漫笔。

  六、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2-01

七年级语文《秋天》说课稿04-07

七年级语文《马》说课稿10-13

七年级语文马的说课稿06-14

七年级语文《心声》说课稿06-12

七年级语文《风筝》说课稿07-21

语文七年级散步说课稿09-01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05

七年级语文《马》的说课稿10-30

七年级语文《春》说课稿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