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说课稿

时间:2022-11-22 17:28: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古诗说课稿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说课稿

古诗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池上》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而又不知道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小池》将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这两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极易被学生理解,适合学生去吟诵积累。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两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一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知道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四、说教法

  本课是对古诗的赏析和学习,我采取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池上》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3)汇报交流。

  2.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教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A.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B.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A.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B.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C.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齐读)

  D.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A.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B.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

  (8)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A.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B.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C.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D.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小池》

  (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了,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新课,揭题。

  师: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读起来很优美,你会读吗?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1.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2.理解诗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①教师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

  ②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③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

  ④“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

  ⑤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3.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古诗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歌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套教材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第三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这一板块,要求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这意义上说,本单元在本册课本乃至整套课本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乘马,赏花观鸟,咏春吟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学习诗歌,一是要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诗句。

  2.在诵读中熟悉作品,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处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

  3.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比较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诗歌作品的风格异同,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沿用“朗读——讲解——翻译——背诵”这样比较固定的`模式,因而对古诗词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缺乏情感共鸣、能背但不懂鉴赏的层面上。还有的教师又容易过多分析解释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体价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诗歌阅读走进死胡同。新课改强调“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认为落实到古诗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对古诗要愿意读、会读、能读懂;在新的学习方式下通过学习诗歌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至于本课诗歌,字词知识不多,诗句表层意思易懂,但这些诗句生动凝练,寓情于景,值得品味和比较探究。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品味寓情于景的诗句韵味。师生在合作中了解写作技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每个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情感基础,通过学生的自读体验、合作交流、比较迁移来完成学习的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下列两组词语:

  A.秋风、大海、波涛、石山、岛屿、草木、太阳、月亮、星辰

  B.秋风、夕阳、流水、乌鸦、老树、枯藤、道路、房屋、小桥

  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一组,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语组合之后描绘成一幅画面,或者讲述一个故事。

  这个环节旨在调动学生的诗性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读诗、学诗的思维状态。

  (二)初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读《观沧海》《天净沙·秋思》,要求在初读过程中通过合作读准字音,基本读通语意。

  在初读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积累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诗文不是让学生成为背诵、翻译和默写的工具,学习者本身应该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先确立了“读准”“读通”两个标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作品的内容。

  (三)赏读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默读、朗读、吟读,学生逐步探究这两首作品都是以描写秋季的景物为主,其流露的作者情感上有何不同。小组通过了解作品内容、作者处境等,逐渐深入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怀,感知作品风格的差异。尝试描述两首作品中不同的主人公形象,进而带着感情分别进行吟诵或朗诵这两首诗歌。

  (四)品读

  通过与导入环节中学生的发言进行类比,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同样是描写秋季的景物,在不同人的思维中,所展露的情感为何能有如此大的差别?进而总结前人的写作手法,完成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

  (五)运用

  课程标准提倡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运用学习经验,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

  通过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学生进行朗读、交流、探究,学习《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感知、比较《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鉴赏和学习这两首描写春天到来的作品中巧妙的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六)交流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者本课中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诗进行朗诵展示,要求在朗诵中展现自己所理解的作品情感。

  (七)作业

  1.熟练背诵这四首诗歌。

  2.把这节课开始时同学们选的一组词语,进行扩展描写,要求能够寓情于景。

  A.秋风、大海、波涛、石山、岛屿、草木、太阳、月亮、星辰

  B.秋风、夕阳、流水、乌鸦、老树、枯藤、道路、房屋、小桥

古诗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现在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

  一、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人教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写作诗歌、朗诵诗歌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诗经·采薇》(节选)是阅读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节选的四句诗歌,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两幅画面。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教材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学习可深可浅。但我个人认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宝。浅读未免可惜,学生也不能领会其中美妙之处。尤其我们的课本所节选的四句诗乃是《采薇》中的精华,个人特别偏爱。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令人回味悠长。深入解读,却有很大难度。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历史的空间距离如何拉近等都存在问题。反复思量之下,我还是决定根据自己的解读来备课,做好"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折服于诗歌的魅力,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鉴于以上考虑,我计划用一个课时精讲。

  第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感悟、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 引导点拨法等。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三、说教学过程

  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导入:音乐渲染,营造气氛。了解《诗经》,拉近距离。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通过自读、指名朗读,发现障碍,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奏。

  3、让学生对照注释明确部分字词含义,老师强调"杨柳"解释,在自学基础上、根据老师引导、小结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4、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让学生谈谈"杨柳依依"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课外诗文,进一步理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

  6、感受战争的残酷。

  此处属于补白。课本上是《采薇》倒数五六七八句,虽精彩却给人无头无尾之感。在此处通过图片、音乐、资料及教师入情入境的解说来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7、体悟"雨雪霏霏"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让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8、写作手法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0、引导读背

  古诗文积累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达到当堂背诵应该是最佳状态。

  11、总结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古诗文学习来说作用巨大。

  四、说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积累了古诗,又能达到锻炼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

  五、说板书

  诗经·采薇

  昔 往 杨柳

  情景交融

  今 来 雨雪

  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古诗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席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课堂上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前,采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通过音乐的渲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离别忧伤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从而导入课题,理解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2.理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而是让学生对照注释,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为下面感悟送别情怀奠定了基础。

  3.感悟诗情。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感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感悟渭城美景,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景,指导学生读出景色的美。

  从美景的背后感受淡淡的忧伤。此时的王维和元二正在喝送别酒,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再读诗句,哪些景物表现出他们的忧伤,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告诉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我又采取层进式的引读,读出这种淡淡的忧伤。为指导学生感悟诗的后两句离别情怀奠定基础。

  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让学生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出示唐朝地图,让学生明白渭城与安西的具体地点,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我还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我先让学生想象,然后出示课件,当学生明白安西哪儿黄沙满天,满目荒凉!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全都在酒里。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与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元二呀,你这一去。通过说话训练去解读和领悟王维的内心,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朋友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最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4.品味诗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播放古曲《阳关三叠》,使学生再一次领悟诗情,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

  5.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让学生诵读其他的送别诗,进行比较。感悟我国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板书设计

  除了课题和作者之外,我为本诗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安西

  阳关 渭城(客舍)

  长安

  依依惜别------------------------ --景色优美

  这样,我边介绍诗中的地点边板书。让学生明白地理位置。根据诗句内容点明渭城景色的优美和诗中的依依惜别之情,点明本诗的中心。

古诗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品质”,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 “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是教学的重点,读懂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品读《芙蓉楼送辛渐》,感悟品质

  1.师释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体会离别之情。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5.学生感情朗读全诗、背诵默写本诗。

  6.归纳主旨:《芙蓉楼送辛渐》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四)学习古诗《塞下曲》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2.解诗题,知诗人。师释题:“塞下曲”是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3.看注释,解诗意。课件出示注释,学生探究诗意。

  师:谁能将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学生举手回答,师相机补充。)

  4.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5.归纳主旨:《塞下曲》描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情景,气概豪迈,赞美了守边将士慷慨出击、不怕环境的恶劣,随时准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五)学习古诗《墨梅》

  过渡:我们感受了边塞的苦寒,现在请大家来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梅花图)

  谈话引入:梅花真美呀!提起梅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词语?(淡雅、高贵、清秀脱俗、不畏严寒……)

  接下来我们就随着诗人王冕,一起感受梅花的高洁。

  板书:墨梅

  1.解题,知诗人。

  (1)出示墨梅图。师引导:为什么称它为墨梅?学生由图探索发现。

  (2)师:对作者王冕大家了解多少呢?谁想来介绍他?(课件出示王冕简介)

  2.正音,明诗意。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正音。生齐读。

  3.小组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思考:王冕笔下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5.探究品格。重点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结:王冕正像这墨梅一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弥漫在天地间的,不仅是梅花的清气,更是王冕的清白正气。

  6.体会写法。师引导:“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既是说梅花,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诗人一语双关,借墨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7.归纳主旨:《墨梅》中诗人借墨梅言志,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五、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坚持简洁明了,条理鲜明,重点突出。结合单元学习主题,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帮助学生把握古诗内容,理解诗人的高洁品质。

古诗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首先写春天京城的景色,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接着写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蜡烛。诗人描绘寒食节的景象,从白天写到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写出距离之远;第二句既写织女,也写银河的清亮。接下来两句写织女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织女的姿态美和勤劳形象,五六句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明写织女,却暗连牛郎,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后两句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与前面的“迢迢”相照应,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最后两句中“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的缠绵情意。这首诗一韵到底,十句诗中有六句用了叠字:“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古诗。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寒食》描绘了古代人们过寒食节的情景,《迢迢牵牛星》借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想象了织女与牛郎分离后的离愁别绪,抒发了分离的悲苦。《十五夜望月》通过写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望月所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以古诗中的节日记忆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寒食》

  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自己翻译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得是否准确。

  4.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傍晚皇宫传赐蜡烛,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5.引导学习第一、二句。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6.学习第三、四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7.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

  8.归纳主旨:《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四)学习《迢迢牵牛星》

  1.简介《古诗十九首》。

  2.齐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先理解诗句大意。

  3.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4.让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

  5.学习诗歌的前四句。诗的前两句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后两句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6.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想一想,为什么织女会“泣涕零如雨”呢?

  7.引导感悟诗中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8.归纳主旨:这首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主要写织女,通过织女织布的“不成章”,到“零如雨”,再到“不得语”,描写细腻,充分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五)学习《十五夜望月》

  1.简介作者王建。

  2.教师讲解诗句大意。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提示:“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诗的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一下。

  提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结合所学《寒食》,说一说这两首诗蕴含了哪些传统习俗,查找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歌写到了传统习俗。

  6.归纳主旨:诗人运用形象凝练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时清寂月明的氛围,结尾运用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思亲之情表现得委婉动人,也给全诗留下了思深情长的意境和结尾。

  五、说板书设计

  在一堂课中,板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设计优美、形象生动的板书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本次板书紧扣教学内容,抓住古诗主线,表现古诗内容,概括诗人情感,简单明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古诗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手法独特,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已经开阔,有种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本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果大量的故事,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①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上;教学难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上。

  四、说教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教授两首古诗。采用教学模式:激趣导入——学习生字——古诗赏读——互动交流。

  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激趣导入。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净慈寺风光,教师讲解西湖美景,引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墨宝,其中就有诗人杨万里。展示杨万里的简介,直接导入要学的诗题,请同学齐读解读。

  2.学习生字。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跟读,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音韵美。同桌之间互相正音,小组比赛认读生字词。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字拆解后编顺口溜或字谜来记忆。

  开火车认读生字,根据动画演示,描红书写,教师巡视,相机纠正,请同桌之间互相评价。

  3.古诗赏读。逐句讲解,指名学生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给出生词解释,指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佐以西湖四时风光、荷花映日图片加深理解。杨万里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所以不必逐字深讲,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知。引导学生发现“碧”“红”突出的视觉感。

  4.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曾读过的关于西湖风光的诗。根据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这首诗描绘的画面,相互评议,比赛背诵。

古诗说课稿8

  一、说教材(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元日》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所吸引。四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会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也能够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来的期盼之情。而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四年级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1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下面我就说一下本课的设计思路。

  二、说设计理念

  在新基础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等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并收集其他诗句,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立足古诗文校本课程的大背景,让学生课上品析、课后创作,从中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整堂课以问为针,以读为线,力求创建语感共生的课堂,诗意的课堂。在这样的设计思路下,我们将通过以下教学环节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聊”出“年景”

  “未有曲调先有情”,要让学生走进诗的情境,就要调动他的生活体验,唤醒他的情感积累。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 ,我们将迎来中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知道是什么节吗?春节到啦,过年啦!哦,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为什么这么开心呀?”紧接着,学生就会说到在春节里令自己开心的事情,而这些快乐的事是由过年时那丰富多彩的习俗带来的。老师在评价时也要运用多种方式营造快乐的氛围,令学生感受到春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如让学生模拟爆竹声、引导学生想象使用压岁钱的情景等。这里,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聊出春节的特色,春节的气氛,既有利于激发学习情趣,又能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随后揭示课题,

  这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有“韵”

  古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转承合辙的韵律,遵循这一文体的特点,我首先让学生带着字音、节奏两方面的要求——字正腔圆和有板有眼自由朗读古诗,接着在反馈时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和划分节奏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并落实这两个层次的朗读要求,扎扎实实读好诗。由“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的初读要求使学生明白诗所特有的节奏魅力,并掌握了读出韵味的基本方法——划分停顿符号。经过四年古诗文大环境的熏陶,大多数学生都明白读诗仅字正腔圆板有眼是不够的,还要读得有感情,这就向学生提出了朗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接着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巧问促“悟”

  首先让学生轻声地读这首诗,读的时候结合插图和有关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并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在读和想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看注释、看插图,是对他们运用资料自学古诗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诗意、感悟情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一直是学生的弱项,有些学生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随后在交流古诗意思的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而是提出了两个大问题。

第一问:“在这一岁之首的.元日,有哪些换了?”并要求学生用“在一岁之首的元日,——换成了——”的句式说一说。学生很自然地会说到旧符换成了新桃、寒风换成了春风、旧岁换成了新年这些辞旧迎新的景象,接着引导学生快说辞旧迎新的心情,进而让学生带着那样的心情齐读《元日》,通过这第一问完成了感悟性朗读上的第一次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当学生交流到寒风换成了春风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曈曈日”,可以这样问学生:“春风吹拂在我上暖洋洋的,你从诗中的哪里还可以感受到这股暖意呢?”学生接着便会提到“曈曈日”的意思,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之一。

第二问:“冬尽春来,万物更新,人们心中都充满着辞旧迎新的喜悦,那么人们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辞旧迎新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他们很快就会说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方式。这时陡然一转,以一个追问“咦,人们怎么都选择这些方式来辞旧迎新呢?”激发学生再次运用注释、探索文本的热情。学生便会发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春节习俗中所传达出的人们期盼新的一年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紧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人们还会期盼些什么呢?”在想象说话的环节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说话注意完整性的同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如用得好的四字词语)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说话逐步有质量上的提升。随后引导学生读出企盼、读出祝愿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第二问又进行了朗读的第二次提升。

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想象,并结合整首诗说一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通过这最后一问引导学生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在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下,学生说的难度降低了。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带着感情说。随后就分别从把祝福送给诗中的人们,送给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及自己和送给全世界的人这三个角度朗读《元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问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让他们很自然地进入诗的情境中去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以问串起一条主线,打破了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增强了讨论交流的有效性;让学生依靠想象走进诗境,增强了体验的有效性。一首《元日》,仅仅是学习春节诗篇的开始,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走向延伸

  投影出示描绘春节场景的其他诗句(3句),要求学生按照初读《元日》的要求先自由朗读这些诗句,读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再交流从这些诗句中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随后引导学生课后也试着写一写关于过年的诗句或诗篇。拓展阅读让学生触类旁通,感悟更深,课后让学生尝试创作,使学生“我口写我心”,写出积累的情感体验,萌发一种我是“诗国人”的自豪感!

古诗说课稿9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自由记生字。

  ⑵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古诗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音乐第二单元古诗新唱的《静夜思》,这一课主要是由古诗改编的歌曲,通过演唱感受古诗歌德意境,下面就本课教学向大家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之一。歌曲为两段体,宫调式。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稍慢的速度表现了思乡的愁绪,在演唱时用柔和的声音来进行歌唱,来感受声音美。

  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诗歌,体验美,整首曲子中休止符的运用很有特点,声断气连的演唱,深刻表现了思乡的情绪,唱起来朗朗上口,把思乡的情绪深入学生心中。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用思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正确的掌握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思乡之情。通过学习能感染学生学会陶醉,为其源远流长的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的绝妙搭配而陶醉。教学难点为曲谱演唱环节,在休止符演唱时要注意声断气连。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听唱法的模式,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体会这首歌曲的意境,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启发导入——听赏歌曲——新歌教学——四四拍学习

  一、根据单元要求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把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加上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乐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并提出问题,例如:在中秋全家团圆之际还有多少人远在异乡?还有什么人不能和家人团圆?

  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聆听、朗诵,引出李白的古诗《静夜思》。

  因为本节课是唱歌课,可能会以为我第一个环节的时间稍长,但由于这节课的感情需要,让学生真正运用音乐来体验与表达,理解这首歌曲的最好方法就是有韵味的诗歌配上委婉的旋律,可以称之为天籁之声。

  二、听赏歌曲。

  这一环节中学生聆听歌曲,教师随旋律划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诗本身体现的是思乡,加上旋律,更能表达思乡的情感。通过聆听提出问题:歌曲的速度、力度以及情绪是怎样的,由于上一环节的配乐朗诵,学生更能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以便能够回答出用稍慢的、较弱的、伤感的心情来演唱。

  三、新歌教学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模唱、以情带声的学习手法教学生演唱歌曲,表现情感。具体过程是:

  1、跟琴模唱。用“啦”来模唱旋律,引导学生轻声模唱这首歌曲的旋律,注意气息连贯、平稳。这时,我的教学不仅要知道学生在音高、节奏方面的准确,还会适时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轻轻地进行演唱。这种轻声的要求,不仅是为了保护嗓音,我还会引导学生们这也是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同时要把乐句中的节奏加以练习,注意乐句中的'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的演唱。

  2、跟琴演唱歌词。加入歌词体会思乡之情,注意八分休止的演唱要声断气连,还有第二乐句的结束和第三乐句的开头以八度大跳表现思乡的情感更加强烈,另外力度要稍强些,突出思乡的情感,多次演唱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

  四、学习四四拍的指挥图式。让学生通过亲身指挥体验歌曲的感情,调动情绪。出示指挥图式,让学生模仿练习,先单手后双手。让大家边指挥边演唱歌曲来感受一下。找出指挥较好的同学到前边指挥,其他同学跟老师一起演唱。最后鼓励大家课下进行加工为下一节二声部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这节静夜思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用准确的旋律演唱《静夜思》第一声部,而且能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不仅能够学唱歌曲,而且还了解了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化。并让他们懂得了珍惜现在在父母身边的宝贵时间,多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总之,我设计的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要求,遵循了基本的教育原则,并在单元目标的总体规划下,体现了音乐课独特的施教特点,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授课目标。

古诗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春晓》这首古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孟浩然。这首诗给我们展现的是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

  根据教材内容和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段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识字、写字和朗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教学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首诗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2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是学习古诗,理解古诗,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2、图文结合法: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诗歌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准备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四、指导书写。五、布置作业。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本课的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这里我先是让学生说说春天,并能说说描写春天的词语,接着我就顺势引导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记忆中的画面回放,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也为学习本首诗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范读古诗。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出示“我会认”的生字,指名学生读。

  4、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5、进行词语认读游戏。

  6、全班再次齐读古诗。

  在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通过读使学生认识生字并记忆生字。也只有学生学好生字之后才能将古诗读通、读顺,才能有感情得朗读古诗。

  (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1、出示一、二句古诗,指名学生读。

  ①师创设情景:春天的早晨,睡得那么舒服,一醒来就听到美丽的鸟叫声,心情真舒畅呀!你能不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

  ②指名学生试着用高兴的心情读这两句。

  ③全班一起用高兴的心情读读这两句诗。

  2、出示三、四句古诗。

  ①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读。

  ③师创设情景:诗人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里觉得很可惜,可读得轻些,慢些。学生试着读一读。

  ④全班齐读。

  3、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首古诗。

  4、学生自由背诵古诗,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全班齐背古诗。

  5、配乐诵读古诗。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的是朗读法和图文结合法,通过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

  1、出示“古、声、多”,学生进行认读,并让学生给生字组词。

  2、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说说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师范写,学生描红,并完成两个生字的书写。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对于要求写的字,学生不

  仅要会认,会理解,还要学会正确地书写。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春晓》。

  2、古、声、多各写两行。

  四、说板书设计

  春晓

  鸟啼

  雨后的早晨美丽的春景图

  花落

  这首古诗的板书我是根据诗的主要内容设计的,它体现了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过程,脉络清晰。

古诗说课稿12

  一、说教学资源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情。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在本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指导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二、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课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在导入课题后让学生回忆学诗方法,起到复习巩固作用,同时也可利用这一方法来学习本首诗。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四、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谈话导入析课题

  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诗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先读通,后悟诗意和诗情,再背诗。通过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自学。

  (三)、读通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了解翁卷的资料和诗题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而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师生回忆小结了解诗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 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和注解感悟“白满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诗人说“白满川”。春天的雨又轻又小像雾又像烟,这样的雨又可以说是(烟雨蒙蒙)这时我抓住一个“绿”字,引导学生想象:四月的乡村,原野是绿的,山陵是绿的,还有绿的———绿的———绿的———。学生通过看、说明白诗人眼里是个绿色主宰的世界,此时我引用《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感悟绿给人感觉是——生机勃勃,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绿。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写乡村的人勤劳的诗句比前两句更好理解,我让学生先说然后点拔。采集桑叶养蚕,耕田插秧这是乡村四月繁忙的劳动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劳动繁忙、紧张?引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这句我仿佛看到乡亲们————,听到乡亲们在田间说————。接着我引用诗句“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累并快乐着但对末来充满希望。诗人就是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熟读成诵

  (六)、默写古诗

  (七)、课后延伸

  1、自读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第二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肯定能说出第二首诗主要写人们很忙,教师再相机说“其实第二首诗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诗中就有体现了”,学生再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而对课进行小结。

  2、背诵默写《乡村四月》

  3、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田园风光的诗词。

古诗说课稿13

  说教材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说学情

  2年级的学生好动,许多行为习惯还正在培养,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开学时。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本班学生不善于举手发言,一小部分学生会也不举手。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个目标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三项目标中,我把正确认读生字作为学习重点,因为2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难点为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春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体验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以画助记、合作交流、朗读体验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首先采用提问式,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直接导入课题《村居》,随机认识“村”这个字。

  (二)在读通读顺中学习字词首先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音,为下面学生自由读古诗做了铺垫,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朗读古诗。其次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出本节课要求认识的字词,认读生字利用各种方法,在学习字词的时候,巧妙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出诗句,进行朗读。这样由字到词到句就简单多了。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首先想象着春天美丽的景色进行朗读,其次划分节奏指导朗读,在读通顺、读出节奏感之后再进行联系生活,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就是引导背诵。

  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把你搜集到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然后进行小结,《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还有很多诗人曾经赞美过美丽的春姑娘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教学意图:此环节通过积累朗读,使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学会积累。】

  (四)指导书写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3个。先读拼音,数数有几画,观察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指导竖心旁的写法,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扩词,课堂展评。

古诗说课稿14

  第一部分 说教材解读和教学价值

  《元日》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叙事与写景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呈现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行为文化。同时,《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实施变革、推进新法之初写的,是诗人借新年新气象来表达自己对变革充满喜悦和自信。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我想,人们传诵的是一种美好生活,春节过大年的欢乐祥和的美好生活;传诵的是一种民俗文化,中华民族过年的种种行为文化;传诵的是一种人生追求,王安石为国为民实施改革的人生追求。

  根据王荣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为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因此,我把感受欢乐氛围,理解节日文化,体会诗人内心作为《元日》的核心教学价值。

  第二部分 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有了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我把本诗教学设定为“三个一”:一首古诗,一种文化,一个诗人。即,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节文化,体会诗人情感。

  与“三个一”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古诗,能说出诗句的意思。能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能读出古诗的味儿。

  2、读写互动,能感受春节文化。

  3、适度拓展,体会诗人内心。

  第三部分 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第四部分 说教学特色和教学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三段式古诗教学模式”,即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这是我的古诗教学课题研究的一大显著成果,也是教学的最大特色。

  感情朗读的创新:以读为线,三个板块的感情朗读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不同,分别读出古诗的欢快味、文化味和诗人的自信味,并分别把这种味道读到脸上、头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创新:在介绍诗人王安石及写作背景后,将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融入到古诗理解之中,并创造性地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五部分 说教学过程和教学意图

  一、基础板块——解题导入,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你还能想到“元×”吗?(元年、元月、元宵、元日)这里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教学意图:导入要与生活相结合,要有语文味,要简洁明快。]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预习过了,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预习过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

  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教学意图: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加上古诗简短,古诗教学就不应该是零起点,教学完全可以从直接背诵开始。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教师只要适当追问、指点,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有了理解古诗的基础,让学生运用古诗节奏、重音规律,把握基调进行感情朗读。]

  二、核心板块——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

  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做法、意愿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

  放爆竹:开始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驱除邪鬼,后来人们改用放鞭炮,现在还放烟花,由单纯的驱鬼求平安,变成了一种欢快。

  喝屠苏:正月初一这天,古人要饮屠苏酒,祈求健康。现在亲人团圆、亲朋聚会都要喝些酒,是健康的需要,也是一种庆贺。

  换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写上神的名字,或者画上神的图像,悬挂在门上来驱赶邪鬼。到现在改用了贴春联,是一种喜庆。

  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想生活,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

  的预设)

  画面一:过年,放鞭炮可是孩子们的最爱。你看,几个孩子在放“轰天雷”呢,小女孩们捂着耳朵围在那儿不敢上前,只有那个小男孩蹲着身子,伸长手臂,捏着引火,一点一点向前移。“滋——”,引线着了,随即腾空而起,“碰——啪”炸开了花。孩子们也乐开了花。

  画面二: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

  画面三:年还未到,家家户户就忙着贴春联。这家写着“梅花春烂漫,竹报岁平安”,那家写着“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都是那么红火,都是那么喜庆。

  (三段话都是训练总分结构,但又有所侧重,三个画面分别侧重于人物动作、人物语言和看到的对联内容。)

  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

  [教学意图:关注、理解、传承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对话交流、读写互动中,引领学生把握春节文化符号,感受民俗文化气息,丰厚春节文化生活。]

  三、发展板块——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

  (一)简介诗人,体会感情

  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介诗人: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他两度出任宰相,为了国家富强,百姓富裕,他实施变革,推行新法。

  3、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先示范,再由学生交流)

  爆竹:是在庆祝实施改革、推行新法的爆竹。

  春风:是改革的春风。

  瞳瞳日:是改革的阳光。

  新桃:是推行的新法。

  (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

  在爆竹声中,废除了旧法,推行了新法。改革的春风送了温暖,人们幸福地喝着屠苏酒。改革的阳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改革总是要实施新法换去旧法。

  (3)小结: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借新年万象更新的气象来寄托自己实施变法的自信。因此,这首诗不但表现了春节万象更新的景象,还表达了诗人对实施改革的自信。

  4、感情朗读: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味,要读好哪些词语?(爆竹、春风、瞳瞳日、新桃)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把自信味读到你的手上。

  三次感情朗读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也不同。可见,感情朗读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

  [教学意图:诗人简介要儿童化,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古诗内涵,体会诗人感情。让学生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诗句意思,更是为了使体会诗情儿童化。这样,品读这首诗,就是在品读王安石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

  (二)课后拓展,表达文化

  1、改写古诗:课后,把课堂中交流的三部分合起来,加上头尾,就是一篇古诗的改写文。

  2、拓展古诗:我们熟知的王安石的诗还有《梅花》《泊船瓜洲》,都与王安石实施变革有关。课后可以与人合作,查阅资料,学习探究这两首古诗,你会更加理解、敬佩王安石的。

  [教学意图:有了课内的片段说写基础,课后的改写古诗更丰厚了文化。有了课内本诗的学习基础,课后的探究学习更丰厚了诗人。这样,就将古诗教学的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古诗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文中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 (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古诗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03

《古诗两首》说课稿12-05

古诗两首说课稿11-05

古诗的说课稿模板(精选21篇)08-10

古诗两首说课稿11-05

《古诗两首》说课稿11-23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5篇11-25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5篇)11-25

古诗两首春日说课稿06-22